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54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遠義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Yuan-Yi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湘文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ang-Wen Wa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16T16:37:5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17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16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14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檔案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立故宮博物院院史檔 國史館檔案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史料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傅圖整編史語所檔案 二、 報紙 胡小石,〈銅器之學術價值-記中央博物院專題展覽銅器之部〉,《中央日報》1943年12月5日第五版。 張良,〈「中華民間工藝圖說」 譚旦冏編著.受到西方學術界重視〉,《中央日報》1972年7月31日第4版。 〈全國手工藝品展覽會在京開幕〉,《中華國貨產銷協會每周匯報》第3卷第20期,頁2。 〈敎育消息要聞 中國大學院後日成立〉,《申報》1927年9月29日第19595號,頁7。 〈大學院訂定訓政時期施政大綱(一)〉,《申報》 1928年7月8日第19867號,頁18。 〈大學院訂定訓政時期施政大綱(三)〉,《申報》1928年7月10日第19869號,頁11。 中央社,〈經亨頤提議廢除故宫博物院〉,《申報》1928年6月28日第19857號,頁9-10。 〈平故宮博物院改隸北京大學〉,《中央日報》1948年12月19日,第2版。 東方畫報主編,〈國內時事:日本大使館新任陸軍武官喜多誠一抵滬、中央博物院理事會…〉,《東方畫報》第33卷第9期,(1936年),頁8。 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編,〈在臺北市舉行的教育部文物展覽會〉,《國語通訊》第12期第6版。(1948年3月24日) 南京外交部情报司编辑,〈汪逆贈日古物歸還我國〉,《外交部週報》(1948年3月31日)第3版。 國語通訊社,〈教育部文物展覽會說明〉,《國語通訊》第12期(1948年3月24日),第一版。 三、 專書 Arif Dirlik, Culture, Society and Revolution: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American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Durham, N.C. : Asian/Pacific Studies Institute, Duke University, [1985]. Focult, The order of things :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p173. (美)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頁551。 Su, Gin-djih(徐敬直), Chinese architecture, past and contemporary (Hong Kong : Sin Poh Amalgamated H.K.,1964,136-137, 154-155,plate139. 中國博物館協會編,《中國博物館一覽》(北平:中國博物院協會事務所,193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輝縣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頁124-126。 史諾(C.P. Snow),《兩種文化》(臺北:城邦文化,2000)。 列文森(Levenson),《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7)。 列文森(Levenson),《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朱家驊,〈丁文江與中央研究院 民國四十五年十二月〉,收錄在王聿均等編,《朱家驊先生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頁745-750。 朱家驊,〈悼亡友傅孟真先生 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臺北〉,收錄在王聿均等編,《朱家驊先生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艾莉絲‧普洛特(Alice Procter),《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臺北:原點出版,2022)。 何達,王苗。《何遂遺蹤-從辛亥走進新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頁,243。 吳昌穩,《民國時期的中國博物館協會與中國博物館學(1935-1949)》(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吳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著,《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甲編》(四川: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2)。 吳琦,《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李光謨,《鋤頭考古學家的足跡:李濟治學生涯瑣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李光謨編,〈致英庚款會調查團〉,《李濟與清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頁153-156。 李在中編,《朵云封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李朴園,《中國藝術史概論》(上海:良友,年份不詳),頁3。 李孝定,《逝者如斯》(臺北:東大,1996),頁55-65。 李貞德主編,《慶祝九十五周年史語所檔案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2023),頁82-90。 李海清,《中國建築現代轉型》(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頁299-343。 李霖燦,〈麼些族輓歌〉,《包遵彭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頁343-350。 李霖燦,《麼些族的故事》(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頁1-5。 李霖燦,《麼些象形文字字典》(四川: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4)。 李霖燦,《黔滇道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21),頁245-251。 李霖燦、和才,《麼些標音文字字典》(四川: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5)。 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汪行福,《走出時代的困境》(上海:上海社科院,2000)。 汪曉茜,《大匠築跡:民國時代的南京職業建築師》(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岱峻,《李濟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頁21。 岱峻,《發現李莊》(成都:四文藝出版社,2009)。 林洙,《中國營造學史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林毓生,《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新北:聯經,2019)。 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新北:聯經,2020)。 林毓生,《創造性的轉換》(北京:三聯,1998)。 南京工學院建築系,《中國建築史圖集》(南京:南京工學院建築系,1978)。 南京博物院編,《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恰達耶夫,《哲學書簡》(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夏鼐,《夏鼎日記 卷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頁362-363、373、381-383。 夏鼐,《夏鼎日記 卷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頁130。 夏鼐,《夏鼐日記‧溫州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頁247-248。 夏鼐,《夏鼐日記卷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03。 夏鼐,《敦煌考古漫記》(天津:百花文藝術出版社,2002),頁43。 家永真幸,《国宝の政治史―「中国」の故宮とパンダ》(日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 徐玲,《博物館與近代中國公共文化1840-1949》(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徐堅,《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頁1-27。 徐湖平主編,《奮進之路1933-2003》(南京:南京博物院,2003)。 索予明,《故宮學外一章》(未出版,2008)。 索允明,《漆園外摭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翁文灝,《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35-36、270-277、316。 荊三林,〈博物館學大綱〉,《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頁275-324。 馬長壽,〈自傳〉,《馬長壽文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9)頁1-14。 馬長壽,《凉山羅彝考察報告》(成都:巴蜀書社,2006)。 高橋雄造,《博物館の歴史》(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3),頁1-28。 國立中央博物院等,《國立中央建築委員會建築圖案審查委員會報告》(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館建築委員會建築圖案審查委員會,1935)。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出版地不詳: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2)。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七十星霜》(臺北:臺灣商務,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概畧》(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跨世紀大事錄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0)。 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首都計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崔勇,《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頁75、190。 曹清等編,《曾昭燏年譜》(南京:南京博物院,2009),頁132、134、178。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莊靈,《故宮文物南遷時代憶往:從《華嚴洞圖卷》和《莊嚴日記》談起》(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 郭寶鈞,〈郭寶鈞先生小傳〉,《殷周車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序言前。 陳明達,《古建築與雕塑史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210-216。 陳端志,《博物館學通論》(上海:上海市博物館,1936)。 傅斯年,《傅斯年遺札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彭露,〈萌芽期の中国博物館学の著書に関する研究〉,《中国博物館学序論》(東京:雄山閣,2019),頁64-66。 曾仰豐,《榷鹽回憶錄》(出版地不詳,1942),頁229。 曾昭燏,《曾昭燏文集•日記書信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曾昭燏,《曾昭燏日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頁1-106。 曾昭燏,《曾昭燏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曾昭燏,《博物館》(重慶:正中,1943)。 棚橋源太郎,《眼に訴える教育機關》(日本東京:大空社,1990)。 程美東、張藍天著,《故宮文物南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費畊雨、費鴻年,《博物館學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36)。 費慰梅編、梁思成英文原著,《圖像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店,2016),頁49。 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黃麗安,《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台北:國史館,2010),頁184-189。 黃寶瑜,〈自序〉,《中國建築史》(臺北:正中書局,1980),頁1。 楊永生編,《哲匠錄》(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頁241、249、256、259、267、271。 楊仲揆,《中國現代化先驅 朱家驊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頁183-192。 德爾柏戈(Delbourgo),《蒐藏全世界: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新北市:左岸文化,2021)。 蔡元培,《蔡元培日記》(北京:北京大學,2010),頁489。 賴德霖,〈設計一座理想的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築—梁思成中國建築史敘述與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遼宋風格設計再思〉,《走進建築 走進建築史:賴德霖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頁82-121。 閻文儒,《中國考古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臺北:時報文化,2010),頁98-107。 藝術大師編輯部,《看懂中國建築第一本書》(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 頁53、107。 譚旦冏,《了了不了了之集》(臺北:印刷,1994-1995)。 譚旦冏,《中華民間工藝圖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56)。 譚旦冏,《舊工藝新探採》(臺中:印刷出版社,1991)。 譚旦冏,《飄泊西東》(臺中:印刷出版社,1996)。 龐薰琹,《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蘇則民編,《南京城市規劃史稿 古代篇‧近代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頁331。 四、 論文與期刊等 Tseng(曾昭燏),MAO KUNG TING AND ITS INSCRIPTION,《書林季刊》第4卷(南京,1947),頁4-7。 一泉,〈全國手工藝品展覽會展品概述(附照片)〉,《科學的中國》第9卷第11期(1937,南京),頁21-39。 工業月刊社主編,〈封面照像:顧毓瑔先生〉,《工業月刊》第5卷第6期(1948,西安),頁1。 于道英,〈難忘的記憶〉,收錄在《紀念游壽先生誕辰百年研討會書學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頁1-8。 王英,〈紀念與回顧〉《60南京博物院》(南京:南京博物院,1993),頁10-15。 王淮生、吳有常,〈南京博物院圖書館史稿〉,《60南京博物院》(南京:南京博物院,1993)頁38-53。 王遠義,〈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台北),頁249-274。 王遠義,〈獨立蒼茫—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激進思想及其烏托邦與反烏批邦性質〉,收錄於賀照田主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頁419-452。 尹倫,〈法國人記錄的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雲南府博物館〉,《雲南檔案》第12期(2017,昆明),頁47-49。 中華國貨產銷協會編,〈全國手工藝品展覽會在京開幕〉,《中華國貨產銷協會每周匯報》第3卷第20期(1937,上海),頁2。 中國科學社,〈科學新聞:中央博物院理事會成立〉,《科學》第20卷第5期(1936,上海),頁417。 中國植物學會編,〈國內植物學界新聞:6. 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組〉,《中國植物學雜誌》第1卷第2期(1934,北平),頁237。 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出版,〈學術界消息: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第一次專題展覽會記事〉,《圖書季刊》新4第3-4期(1943,重慶),頁130-131。 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編,〈在臺北市舉行的教育部文物展覽會〉,《國語通訊》第12期第六版。(1948年3月24日) 白麗麗,〈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盧繩的學術研究活動及其發展〉,《古建園林技術》第2期(2006,北京),頁60-64。 石璋如,〈田野考古第一吳金鼎〉,《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頁631-637。 石璋如,〈考古方法改革者梁思永先生〉,《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頁353-366。 石璋如,〈鋤頭下的蒼洱與中原(上)〉,《新中華》復4第15期卷(1946,重慶),頁24-36。 石璋如,〈鋤頭下的蒼洱與中原(下)附表〉,《新中華》復4第16期卷(1946,重慶),頁35-38。 安田幸世,〈明治時代初期の博物館認識〉,收錄於Museum study : Bulletin of the Course for Prospective Museum Workers, Meiji University / 明治大学学芸員養成課程 [編] (27),(2015,東京),頁29-38。 余光杰,〈抗戰時期的貴州民族學研究〉,《文教資料》第20期(2022,南京),頁22-26。 吳曉峰,〈抗戰期間院藏文物內遷瑣記〉,收錄在梁白泉主編,《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博物院,1993),頁571-573。 宋伯胤,〈宋伯胤關於國立中央博物院運台文物日記輯注〉,《民國檔案》第1期(2014,南京)頁41-49。 宋伯胤,〈實施博物館實物教育的途徑:科學與藝術-憶王振鐸先生二三事〉,《博物館人叢語宋伯胤博物館學論著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頁308-313。 李玉珉,〈雲南情─憶李霖燦先生〉,《故宮文物月刊》第273期(2005,臺北),90-95。 李宗侗,〈文物展覽會在台灣〉,《世界月刊(上海1946)》,第2卷第11期(1948,上海),頁24。 李強,〈王振鐸與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科技模型的復原工作〉,《中國科技史料》第12卷第2期(1991,北京)頁63-71。 李強整理,〈王振鐸流滇日記(續)〉,《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第3期(1996,北京),頁68-83。 李強整理,〈王振鐸流滇日記(續)〉,《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第4期(1996,北京),頁70-78。 李強整理,〈王振鐸流滇日記〉,《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第2期(1996,北京),頁58-72。 李霖燦,〈中央博物院的悲劇-記博物院事業中一項理想的真精神〉,《新天地》第4卷第9期(1965,台北),頁17-20。 李霖燦,〈古畫斷代釋例─玄學、科學、畫學方法的三段論法〉,《故宮文物月刊》第91期(1990,臺北),頁28-47。 李濟,〈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社會教育季刊》第1卷第4期(1943,重慶),頁22-26。 李濟著,王道還整理,〈遠古石器淺說〉,《古今論衡》第1期(1998年),頁125-147。 沈亞明,〈沈仲章回憶斯文‧赫定片斷-採集品放行瑞典案〉,《古今論衡》第30期(2017,台北),頁109-130。 岱峻,〈一位女學者的李莊經歷〉,《粵海風》第1 期(2007,廣東),頁38-45。 決瀾社同人,〈決瀾社宣言〉,《藝術旬刊》第1卷第5期(1932,上海),頁8。 那志良,〈故宮文物在臺的保管與遷運台北〉,《傳記文學》〈故宮文物在臺的保管與遷運台北〉,《傳記文學》第38期第6卷(1981,台北),頁84-89。 東方雜誌載,〈農工商部陳列所寄售貨物章程〉,《東方雜誌》第4卷第9期(1907:上海),頁90-92。 沓名貴彥,〈勧農開物翁の幕末‧明治-田中芳男と博覧会‧博物館〉,《万博学》(京都:思文閣),頁80-96。 胡兆奇,〈歷史的啟示-記教育部文物展覽會〉,《新學生》第5卷第1期(1948,上海),頁63-65。 倪明、李海清,〈可貴的嘗試-原中央博物院建築緣起與歷史評價〉,《東南文化》第145期(2001:南京),頁86-91。 夏鼐,〈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敦煌考古漫記》(天津:百花文藝,2002),頁317-322。 徐,〈台灣文物展覽會記略〉,《教育通訊(漢口)》復刊5第4期卷(1948,上海),頁39-40。 索予明,〈「南京大鼎」流浪記:一座日軍侵華期間以中國同胞血汗在南京鑄造頗具日軍侵華意義的大銅鼎輾轉運來臺北而遭棄置的一段滄桑史〉,《傳記文學》第67期第4卷(1995,台北),頁83-86。 索予明,〈金匱寶笈話歷劫—記故宮博物院現藏「文獻」搶護歷險經過〉,《傳記文學》15:6(1969,台北),頁9-14。 索予明,〈烽火漫天拼學術─記李莊時期的中央博物館〉,《故宮文物月刊》第275期(2006,台北),頁96-105。 宮武公夫,〈博覧会の記憶―セントルイス博覧会とアイヌー〉,《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紀要》(2006,北海道),頁45-93。 荊三林,《博物館學大綱》,收錄在陳建明主編,《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頁275-324。 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國立中央研究院法規:(五)國立中央研究院設置助理員章程(十八年一月十三日院務會議通過)〉,《國立中央研究院年度總報告》,第5期卷(1932,北平),頁26-27。 常任俠,〈隨筆:第三次全國美展參觀記〉,《文化先鋒》第1卷第24期(1943,重慶),頁15-17。 梁吉生,〈舊中國博物館歷史述略〉,《中國博物館》第2期(1986,北京市),頁71-85。 梁思成,〈建築設計參考圖集序〉,《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6卷第2期(1935:北平),頁73-79。 郭寶鈞,〈教育部交管長沙古物之檢討〉,《高等教育季刊》第2卷第2期(1942,重慶),頁74-90。 傅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隨感〉,《故宮文物月刊》第330期(2010:台北),頁27-31。 曾昭燏,〈中國西南部及南部少數民族文物展覽會特刊序言〉、〈附:關於《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展覽會觀感》〉,《曾昭燏文集博物館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93-96。 曾昭燏,〈介紹南京博物院〉,《曾昭燏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88-90。 曾昭燏,〈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聯合展覽會發刊辭〉,《曾昭燏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91-92。 曾昭燏,〈關於中央博物院接收古物陳列所圖書函〉,《曾昭燏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64-66。 曾昭燏,〈從彭山陶俑中所見漢代服飾〉,《曾昭燏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頁206-231。 曾昭燏,〈中央博物院舉辦中國歷代陶瓷展覽〉,《曾昭燏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頁82-87。 黃寶瑜,〈中山博物院之建築〉,《故宮季刊》第1期(1966,台北),頁69-77。 楊海濤,〈民國收藏家何遂與繪園古物〉,《文物鑑定與鑑賞》第128期,(2018,安徽合肥),頁86-87。 董作賓,〈從麼些文看甲骨文〉,收錄於《麼些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頁1-30。 鄒魯,〈文告:大学布告(山字第二○八号):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化学、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心理、動植物研究所招考練習助理員簡章:附表〉,《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第2222期卷(1936,廣州),頁1-2。 鄒衡,〈郭寶鈞先生的考古事蹟及其在學術上的貢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新學術之路(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367-378。 圖書季刊編輯,〈學術界消息: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之麼些文物展覽〉,《圖書季刊》新5第4期卷(1944,重慶),頁110。 圖書季刊編輯,〈學術界消息: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之各種展覽〉,《圖書季刊》新5第2-3期卷(1944,重慶),頁109。 趙青芳,〈參加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之前前後後〉,《趙青芳文集‧考古日記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210-216。 趙青芳,〈我的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趙青芳文集‧考古日記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195-199。 趙青芳,〈考古、博物館事業和她結下終身姻緣-回憶前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先生〉,《趙青芳文集‧考古日記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202-205。 趙青芳,〈憶郭寶鈞〉,《趙青芳文集‧考古日記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206-209。 蔡元培,〈處理退還庚款備忘錄〉,收錄在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頁611-614。 蔡元培,〈致英國庚款委員會函〉,收錄在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頁1095。 蔡元培,〈何謂文化〉,《蔡元培美選文選》(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頁133-139。 蔡元培,〈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法 民國十六年七月四日國民政府公布〉,《蔡元培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頁1119-1120。 蔣復璁,〈李濟之先生的追憶〉,《傳記文學》第35卷第3期(1979,台北),頁62。 閻文儒等,〈向達先生小傳〉,《向達先生紀念論文集》(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頁815。 邊疆服務,〈王介忱夫唱婦隨〉,《邊疆服務通訊》第9期(1946,成都),頁26。 戴麗娟,〈在「邊緣」建立「中心」——法國耶穌會士桑志華與天津北疆博物院〉,《輔仁歷史學報》第24期 (2009,新北市),頁229-256。 戴麗娟,〈從徐家匯博物院到震旦博物院-法國耶穌會士在近代中國的自然史研究活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2 (2013,台北),頁329-385。 戴麗娟,〈展示自然: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院及其科普活動(1874-1952)〉,《法國漢學》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9),頁72-116。 五、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網址:https://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index.php(瀏覽時間:2024年6月30日)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https://gpost.lib.nccu.edu.tw/display.php?&q=%E8%A3%98%E5%96%84%E5%85%83(瀏覽時間:2024年3月26日)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54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以下簡稱央博)是國民政府時期於南京設立的第一所中國大型綜合博物館,下設「人文」、「自然」、「工藝」三館。其宗旨是提倡科學研究並輔助公眾教育。這是中國第一間綜合型博物館,涵蓋人文科學(傳統文物、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等)、自然科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及工藝技術(傳統民間手工藝與西方最新科技工業)。
央博的籌建歷經蔡元培的倡議、朱家驊的推動,以及首任籌備處主任傅斯年和第二任籌備主任李濟的努力而完成。初建時,央博完成了何遂繪園古物購藏案、接收古物陳列所文物,並舉辦了現代博物館建築競圖競賽。由梁思成擔任建築委員會專門委員,主持競圖規章、參與評審及選定優勝方案,最終由徐敬直獲勝。中國營造學社也參與其中,將當時中國古建築史的研究成果融入設計中,形成了以“遼宋”式建築為標竿的央博建築。 在軟體部分,1936年,央博與中研院合組四川民族與動植物考察團,由馬長壽進行凉山羅彝考察。七七事變後,央博隨文物南遷至西南方,在艱困的環境中完成了許多文化事業,包括凉山羅彝民族考察、雲南滄洱文化考古、四川彭山崖墓考古、漢代車制研究、貴州苗族工藝考察、大理麼些族民族考察及四川民間手工業調查等工作。這些活動旨在輔助公眾教育,展示文物並進行研究。在困難環境中,央博舉辦展覽,使大眾了解新興科學(考古學、民族學),並清楚傳遞博物館工作的重要性和文物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抗戰勝利後,央博代表政府接收敵偽藏品及各界轉交的文物,如毛公鼎、司母戊鼎等。1948年,央博舉辦了兩個重要展覽,包括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在台北的聯展,及與北平故宮博物院合作的兩院聯展,均獲得好評及大量參觀人潮。隨著國共內戰再起,央博理事會決議挑選精品赴台灣,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分三批運抵台灣,並併入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簡稱聯管處)。留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則於1950年正式改為南京博物院,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存在17年的博物院。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口述歷史,以現存檔案管理局藏民國時期央博公文書為主。探討央博在面對中國近代-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中央與地方、文化與政治、博物與研究等多方面現代性挑戰。此外,本文亦嘗試回應西方中國近代思想史學家列文森(Joseph Levenson)的觀點:「中國知識份子,情感上依戀過去傳統,但在理智上擁抱西方。」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將文物木乃伊化,放置博物館中保存傳統,但與現代無關?透過央博的文化事業,我們可以回應列文森二分法的謬誤,並展示央博在「傳統的現代化」與「外來的中國化」博物館事業中的角色,如何將文化精神持續傳承到下一代。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Museu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entral Museum) was the first large comprehensive museum established in Nanjing dur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t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Humanities," "Natural Sciences," and "Crafts." Its mission is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pport public education. This is China's first comprehensive museum, covering humanities (traditional artifacts,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thropology, etc.), natural sciences (geology, zoology, botany, etc.), and craft technology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and the latest Wester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Museum went through the advocacy of Cai Yuanpei(蔡元培), the promotion by Zhu Jiahua(朱家驊), and the efforts of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preparatory office, Fu Ssu-nien(傅斯年), and the second director, Li Ji(李濟). Upon its initial establishment, the Central Museum completed the He Sui(何遂) antiquities acquisition case, received artifacts from the Institute for Exhibiting Antiquities(古物陳列所), and held a modern museum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 Liang Sicheng(梁思成) served as a special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museum's architectural committee, overseeing competition regulations, participating in evaluations, and selecting the winning design, which was ultimately won by Su Gin Djih(徐敬直).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國營造學社) also participated,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findings on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to the design, setting the benchmark with "Liao-Song" style architecture for the museum. In terms of software, in 1936, the Central Museum and the Academia Sinica jointly formed the Sichuan Ethnic and Biological Survey Team, with Ma Changshou conducting the Liangshan Yi investigation. After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the Central Museum relocated its artifacts to the southwest, completing numerous cultural projects under difficult conditions. These included the Liangshan Yi ethnic survey, Yunnan Dali culture archaeology, Sichuan Pengshan cliff tomb archaeology, Han dynasty vehicle research, Guizhou Miao craftsmanship survey, Dali Nakhi ethnic survey, and Sichuan folk handicrafts investigation. These activities aimed to support public education, display artifacts, and conduct research. Despite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the Central Museum held exhibitions to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 emerging sciences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clearly convey the importance of museum work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artifacts.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entral Museum,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received enemy and puppet regime artifacts and various transferred artifacts, such as the Mao Gong Ding and Si Mu Wu Ding. In 1948, the Central Museum held two significant exhibitions: a joint exhibition with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in Taipei, and a joint exhibition with the Peiping Palace Museum, both of which received widespread acclaim and attracted large crowds. With the resurg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museum's board decided to select and transport premium artifacts to Taiwan. From December 1948 to February 1949, they were transported in three batches to Taiwan and merged into the Joint Management Office of the Central Museum and Librar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Joint Management Office). The Central Museum in Nanjing was officially renamed the Nanjing Museum in 1950, existing for 17 years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This study adopts a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oral history, primarily based on existing documents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explores the Central Museum's responses to the modern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 including East and West,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entral and local,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museums and research.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pond to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scholar of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Levenson, who suggested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are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past traditions but intellectually embrace the West." Does this imply that China mummifies artifacts, placing them in museums to preserve tradition, but irrelevant to the present? Through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of the Central Museum, we can address the fallacy of Levenson's dichotomy and demonstrate how the museum's endeavors in "modernizing tradition" and "sinicizing foreign elements" continue to pass on cultural spirit to future generation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16T16:37:59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16T16:37:59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致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課題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史料概述 6 文獻回顧-央博史相關著述 6 史料概述-舊藏臺北故宮院史檔案為核心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章節架構及研究限制 7 第一章 博物院前奏曲:中國近代博物館的起源與央博的成立 9 第一節 中國近代博物館的起源與發展 9 第二節 立基傳統:蔡元培與央博的促發 13 第三節 天時、地利、人和:朱家驊、傅斯年與李濟的新興博物院之夢 18 3.1 央博創建者:朱家驊 18 3.2 央博首任籌備處主任:傅斯年 21 3.3 央博第二任籌備處主任:李濟 24 第四節 央博組織制度與法規建置 26 4.1央博未正式成立之謎? 38 第二章 全員中國:央博的仿遼宋式現代建築 39 第一節 首都計畫的實踐:中國固有形式的現代化建築 39 第二節 壯志未全:央博建築執行歷程 41 第三節 追索「遼宋」:梁思成重建中國建築史的實踐與軌跡 47 第四節 尾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央博建築理念的延續 63 第三章 文化長征:央博的西南方遷移與學術成果 66 第一節 南遷流離:七七事變後央博的西南方大遷徙 66 3.1.1關照河南古蹟研究會文物遷移 68 3.1.2文物分地庋存與新蒐文物之損失 69 3.1.3重慶大學意外的發現 69 3.1.4 元老的隕落:裘善元史久頤的公款不明案 70 第二節 凉山羅彝:馬長壽的西南少數民族考察成果 72 3.2.1日軍轟炸暴行:央博蒐集彝族部份標本毀於樂山 74 3.2.2央博自組第二次彝族考察 76 3.2.3第二次中研院與央博合組川康考察團 77 第三節 考古新貌:吳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人的西南考古事業 79 3.3.1 考古新區:雲南蒼洱文化考古 79 3.3.2 從史前到漢代:彭山崖墓考古發掘事業 86 3.3.3王者出山:琴臺考察團整理工作團 90 3.3.4隕落的考古之星:吳金鼎(1901-1948) 94 3.3.5 臨危受命的第二任央博主任幹事:考古學家郭寶鈞 96 第四節 入苗有悔:龐薰琹的貴州少數民族工藝考察 99 第五節 復刻模型:古建築、長沙漆器與王振鐸的科技考古模型製作 103 3.5.1 手工藝品展覽會與古建築新製模型 103 3.5.2 科技考古:王振鐸漢代車制與指南針模型 106 3.5.3 長沙漆器的模型製作 110 第六節 橫空出世:李霖燦的麼些族考察與麼些字典的誕生 112 第七節 天工開物:譚旦冏的四川民間手工業調查 119 第八節 展示現代:央博李莊時期前後展覽 124 3.8.1“時髦的”邊疆教育與非正式展覽 124 3.8.2 蓄勢待發:央博抗戰前的正式展覽 125 第四章 復員還都:接收敵偽藏品與舉辦指標性展覽 133 第一節 四處忙亂:敵偽產物接收、各界文物移撥與北平史博館的管理 133 4.1.1 爭取古物與敵偽藏品之接收 133 4.1.2 處置各館:對日和平、漢奸難容、重整下屬 136 4.1.3 鼎足而立:毛公鼎、司母戊鼎移撥央博 138 第二節 雙央赴臺:央博與央圖的台北聯合特展 140 第三節 北故南央:北平故宮與南京央博的曠世聯合大展 143 第四節 去留天意:央博的遷臺與央博最後的展覽 147 第五章 最終章:傳統的現代化與外來的中國化 151 第一節 二元視角:「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中央與地方」、「文化與政治」、「博物與研究」的調合再思考 151 5.1.1 中西合併:西方博物館的中國實體化 151 5.1.2 二條路線:傳統與現代並行的博物館之路 152 5.1.3 中央與地方:關照其它地方(機構)的博物院 153 5.1.4 移動的中央:文化治理的正統 153 5.1.5 走出象牙塔:中央研究院與中央博物院的互補關係 156 第二節 現在進行式:央博精神永續留存 157 5.2.1央博的現代性挑戰 157 5.2.2回應列文森「歷史」與「價值」議題 159 5.2.3中國博物館之母:曾昭燏 162 附件一〈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暫行規則〉 165 附件二〈國立中央博物院暫行組織規程〉 167 附件三〈國立中央博物院理事會議事細則〉 169 附件四〈中央研究院與中央博物院合作暫行辦法〉 170 附件五〈國立中央博物院各館組織暫行通則〉 171 附件六〈國立中央博物院建築委員會組織簡章〉 172 附件七〈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人員任用規則〉 173 附件八〈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職員錄〉 174 參考文獻 185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史(1933-1949) | zh_TW |
dc.title | History of the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Museum (1933-1949)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張嘉鳳;宋家復;閻鴻中;劉季倫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IA-FENG CHANG;CHIA-FU SUNG;HUNG-CHUNG YEN;CHI-LUN LIU | en |
dc.subject.keyword | 中央博物院,蔡元培,傅斯年,李濟,曾昭燏,現代性,列文森,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Central Museum,Cai Yuanpei,Fu Ssu-nien,Li Ji,Tseng Chao-yu,modernity,Joseph Levens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94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4059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4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11.1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