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5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廖肇亨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ao-Heng Li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潔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eh Lee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16T16:33:0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17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16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12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原始文獻(依作者時代排序)
(《嘉興藏》,臺北,新文豐,1987年、《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1993年、《徑山藏》,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6年、《大藏經補編》,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1986年、《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一) 楚石梵琦著作 唐・寒山、唐・豐干、唐・拾得原詩;元・楚石梵琦首和,明・野竹福慧重和:《天台三聖詩集和韻》,《徑山藏》,第181冊。 唐・寒山、唐・豐干、唐・拾得原詩;元・楚石梵琦首和,明・野竹福慧重和:《天台三聖詩集和韻》,《嘉興藏》,第33冊。 唐・寒山、唐・豐干、唐・拾得原詩;元・梵琦、明・濟岳和:《合訂天台三聖二和詩集》,《大藏經補編》,第14冊。 元・楚石梵琦:《北遊詩》,清代古香樓抄本。 元・楚石梵琦:《北遊詩》,清代振綺堂抄本,《禪門逸書續編》,第2冊。 元・楚石梵琦著,吳定中、鮑翔麟校注:《楚石北遊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元・楚石梵琦,明・祖光等編:《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徑山藏》,第160冊。 元・楚石梵琦,明・祖光等編:《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嘉興藏》,第24冊。 元・楚石梵琦,明・祖光等編:《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卍續藏》,第71冊。 元・楚石梵琦,明・祖光等編:《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龍藏》,第148冊。 元・楚石梵琦,明・祖光等編:《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中華大藏經》,第79冊。 元・楚石梵琦,明・祖光等編:《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江戶刊本。 元・楚石梵琦:《西齋淨土詩》,咸豐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藏。 元・楚石梵琦:《西齋淨土詩》,金陵刻經處本。 元・楚石梵琦:《西齋淨土詩》,《叢書集成初編》738,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琳琅秘室刊本。 元・楚石梵琦:《西齋楚石和尚外集》抄本,京都大學藏。 元・楚石梵琦:《西齋楚石和尚外集》抄本,京都兩足院藏。 元・楚石梵琦,于德隆點校:《楚石梵琦全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 (二)《卍續藏經》 宋・虛堂智愚著,宋・妙源編:《虛堂和尚語錄》,《卍續藏》,第121冊。 元・古林清茂著,日・椿庭海壽編:《古林清茂禪師拾遺偈頌》,《卍續藏》,第123冊。 元・曇芳守忠著,元・繼祖等編:《曇芳守忠禪師語錄》,《卍續藏》,第123冊。 元・中峰明本:《幻住庵清規》,《卍續藏》,第111冊。 元・天如惟則著,元・善遇編:《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卍續藏》,第122冊。 明・憨山德清著,明・福善錄,明・通炯編:《憨山大師夢遊集》,《卍續藏》,第156冊。 明・汰如明河:《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第134冊。 明・遠門淨柱:《五燈會元續略》,《卍續藏》,第138冊。 明・冰懷濟能:《角虎集》,《卍續藏》,第109冊。 明・幻輪撰:《釋氏稽古略續集》,《卍續藏》,第133冊。 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卍續藏》,第109冊。 清・徹悟際醒:《徹悟禪師語錄》,《卍續藏》,第109冊。 清・玉峯古崑:《蓮宗必讀》,《卍續藏》,第110冊。 清・源海寬量:《淨土救生船詩》,《卍續藏》,第110冊。 清・玉峯古崑:《西歸行儀》,《卍續藏》,第128冊。 清・巨靈自融撰,清・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卍續藏》,第137冊。 清・霽崙超永:《五燈全書》,《卍續藏》,第141冊。 清・聶先:《續指月錄》,《卍續藏》,第143冊。 清・彭際清:《無量壽經起信論》,《卍續藏》,第32冊。 清・彭際清:《淨土聖賢錄》,《卍續藏》,第135冊。 (三)《徑山藏》 後漢・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徑山藏》,第82冊。 姚秦・曇摩難提譯:《增壹阿含經》,《徑山藏》,第37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徑山藏》,第116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徑山藏》,第23冊。 東晉・僧叡譯:《大智度論》,《徑山藏》,第59冊。 唐・般剌密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徑山藏》,第34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徑山藏》,第18冊。 唐・佛陀多羅譯:《圓覺經》,《徑山藏》,第32冊。 唐・大珠慧海:《諸方門人參問語錄》,《徑山藏》第157冊。 唐・趙州真際著,唐・文遠等編:《趙州和尚語錄》,《徑山藏》,第160冊。 宋・永明延壽:《宗鏡錄》,《徑山藏》,第91冊。 宋・永安道原:《景德傳燈錄》,《徑山藏》,第95冊。 宋・普濟:《五燈會元》,《徑山藏》,第159冊。 宋・圓悟克勤著,宋・紹隆等人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9,《徑山藏》,第97冊。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徑山藏》,第148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徑山藏》,第96冊。 元・中峰明本著,元・慈寂等編:《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徑山藏》,第98冊。 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徑山藏》,第117冊。 元・天如惟則:《淨土或問》,《徑山藏》,第148冊。 元・元叟行端著,元・竹泉法林等編:《慧文正辯佛日普照元叟端禪師語錄》,《徑山藏》,第161冊。 元・了庵清欲著,元・一志等編:《了庵清欲禪師語錄》,《徑山藏》,第162冊。 明・愚菴智及著,明・觀通等編:《愚菴智及禪師語錄》,《徑山藏》,第161冊。 明・宋濂撰,明・雲棲祩宏輯:《宋文憲公護法錄》,《徑山藏》,第152冊。 明・莊廣還輯,雲棲祩宏校:《淨土資糧全集》,《徑山藏》,第147冊。 明・妙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徑山藏》,第147冊。 明・南石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徑山藏》,第180冊。 明・雲棲祩宏:《阿彌陀經疏鈔》,《徑山藏》,第174冊。 明・雲棲祩宏:《皇明名僧輯略》,《徑山藏》,第216冊。 明・雲棲祩宏:《禪關策進》,《徑山藏》,第216冊。 明・一念:《西方直指》,《徑山藏》,第148冊。 明・蕅益智旭著,清・成時編:《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徑山藏》,第189冊。 清・別庵性統:《續燈正統》,《徑山藏》,第199冊。 (四)《大正藏》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13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 北魏・曇鸞:《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大正藏》,第40冊。 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 宋・石芝宗曉:《樂邦文類》,《大正藏》,第47冊。 日・無文元選著:《無文禪師語錄》,《大正藏》,第80冊。 日・愚中周及著:《佛德大通禪師愚中和尚語錄》,《大正藏》,第81冊。 (五)《大藏經補編》 五代・釋靜、釋筠編:《祖堂集》,《大藏經補編》,第25冊。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大藏經補編》,第29冊。 喻謙:《新續高僧傳》,《大藏經補編》,第27冊。 (六)《中華大藏經》 宋・頤藏主輯:《古尊宿語錄》,《中華大藏經》,第77冊。 (七)藏外佛教典籍 元・竺仙梵僊撰,日・裔堯等編:《竺仙和尚語錄》,《大日本佛教全書》,東京:大日本佛教全書發行所,1922年,第96冊。 明・見心來復撰,明・法住編:《蒲庵集》,《禪門逸書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第7冊。 明・姚廣孝著,欒貴明編:《姚廣孝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明・廣貴輯:《蓮邦詩選》,林明珂、申國美編:《淨土教大典(十)》,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 明・蕅益智旭著,于海波點校:《淨土十要》,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明復法師編:《禪門逸書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明復法師編:《禪門逸書續編》,臺北:漢聲出版社,1987年。 楊鐮、張頤青主編:《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揚州:廣陵書社,2018年。 二、傳統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序)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清・阮元校訂:《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藝文出版社,1982年。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晉・陶淵明著,龔斌校:《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1981年。 唐・寒山著,項楚注:《寒山詩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賀著,葉葱奇注釋:《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杜牧著,何錫光校注:《樊川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宋・楊傑:《無為集》,《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正編》,第6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元・揭傒斯,李夢生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第69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元・許有壬:《至正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七,臺北:新文豐,1985年。 元・賴良:《大雅集》,《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元・周伯琦:《扈從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趙景良:《忠義集》,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朱右:《白雲稿》,《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第1228冊。 明・妙聲:《東皋錄》,《禪門逸書》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第七冊。 明・董穀:《碧里雜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胡震亨、樊維城:《海鹽縣圖經》,明天啟四年(1624)刻本。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臺北:丹青,1985年,第1輯第4冊。 明・錢謙益撰,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8,北京市:書目文獻社,1987年。 明・黃宗羲:《南雷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黃宗羲:《南雷文案》,《四庫叢刊正編》,第7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宋奎光:《徑山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臺北,丹青,1985年,第1輯第31冊。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朱彝尊:《明詩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19-823冊。 清・沈翼機:《浙江通志》,《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清・高國楹修;沈光曾等纂:《平湖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江蘇:中國書店出版,1975年,第16冊。 清・趙翼:《陔餘叢考》,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于尚齡等纂修:《嘉興府志》,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清・王彬修:《海鹽縣志》,清光緒三年(1877)刻本。 清・主雲際祥:《勅建淨慈寺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臺北,丹青,1985年,第1輯第18冊。 清・丁仁編:《千卷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日・江月宗玩:《墨跡之寫・元和二上》,寫本。 三、近人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1984年。 任宜敏:《中國佛教史 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多桑著,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江靜編著:《日藏宋元禪僧墨迹選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杉山正明著,周俊宇譯:《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新北:廣場出版,2012年。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宋元明清》,臺北:法鼓文化,2015年。 李舜臣:《遼金元佛教文學史》,吳光正主編:《中國宗教文學史》,第五卷下冊,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 李嘉瑜:《元代上京紀行詩的空間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岡田英弘著,陳心慧譯:《世界史的誕生:蒙古的發展與傳統》,新北:廣場出版,2013年。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臺北:東大出版,1988年。 周裕鍇等著:《宋元佛教文學史・詩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第五冊,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紀華傳:《江南古佛:中峰明本與元代禪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桂栖鵬、樓毅生等著:《浙江通史》,元代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小法、江靜:《徑山文化與中日交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陳文英:《中國古代漢傳佛教傳播史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42年。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洛杉磯:法印寺,1994年。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新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郭朋:《宋元佛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高華:《元代佛教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陳高華、史衛民:《元上都》,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陳高華、張帆、劉曉著:《元代文化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陳揚炯:《中國淨土教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陳耀東:《寒山詩集版本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黃有福、陳景富著:《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黃啟江:《南宋六文學僧紀年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黃啟江:《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藏叟摘稾》之析論與點校》,臺北:新文豐,2010年。 黃敬家:《寒山詩在宋元禪林的傳播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曾文:《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濂:《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廖肇亨主編:《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23年。 劉宏英:《元代上京紀行詩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釋印光著,張育英校注:《印光法師文鈔》,北京:宗教文化,2008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釋印順:《淨土與禪》,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釋如常輯:《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繪畫一,高雄:佛光山文化,2012年。 蘇原裕:《因陀羅禪畫的研究——以寒山拾得繪畫為核心》,臺北:致出版,2020年。 川上涇著:《梁楷・因陀羅》,《水墨美術大系》,第4卷,東京:講談社,1975年。 三浦秀一:《中國心学の稜線——元朝の知識人と儒道仏三教》,東京:研文出版,2003年。 小笠原宣秀:《中國近世淨土教史の研究》,京都:百華苑,1963年。 大藪正哉:《元代の法制と宗教》,東京:秀英出版,1983年。 水谷幸正:《佛教思想と淨土教》,京都:思文閣,1998年。 木宮泰彥:《日華文化交流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24年。 中島晧象:《書道史より見る禅林の墨蹟》,京都:思文閣出版,1990年。 田山方南編:《禪林墨蹟拾遺》,東京:禪林墨蹟刊行會,1977年。 田山方南編:《續禪林墨跡》,京都:思文閣,1981年。 石田充之:《浄土教教理史》,京都:平楽寺書店,1962年。 玉村竹二:《五山文學:大陸文化紹介者としての五山禪僧の活動》,東京:至文堂,1958年。 玉村竹二:《五山禪僧傳記集成》,京都:思文閣,2003年。 伊吹敦:《禅の歴史》,京都:法藏館,2001年。 伊吹敦:《中國禪思想史》,京都:禪文化研究所,2021年。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團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3年。 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 野上俊靜:《元史釋老傳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1978年。 野口善敬:《元代禪宗史》,京都:禪文化研究所,2005年。 康昊:《中世の禪宗と日元交流》,東京:吉川弘文館,2021年。 鈴木哲雄《中國禪宗史論考》,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9年。 塚本善隆:《中国浄土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76年。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京都:法藏館,1965年。 道端良秀:《中国浄土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80年。 嘉木揚凱朝:《モンゴルにおける浄土思想》,京都:法藏館,2016年。 境野哲:《支那佛教史綱》,東京:森江書店,1907年。 精芸出版合資会社編:《柳営墨寳》,東京:精芸出版合資会社,1922年。 審美書院編:《支那墨宝集》下,東京:審美書院,1929年。 Heller Natasha. Illusory Abid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 Monk Zhongfeng Mingbe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4. Mary M.Y. Fung. Pure Land poems of the West studio: contemplating the Pure Land. Hong Kong: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9. (二)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 王雙梅:〈元代詩僧楚石梵琦的草原之旅及其詩歌創作〉,《殷都學刊》第4期,2018年12月,頁100-107。 王瓊:〈論楚石《北遊詩》中南北風土人情的差異〉,《名作欣賞》第35期,2014年12月,頁101-102。 玉村竹二〈楚石梵琦筆「雪舟」二大字について〉,《仏教芸術》11號,1951年3月,頁24-29。 任宜敏:〈元、明臨濟宗「之善系」法脈傳承述略〉,《浙江學刊》第2期,2009年3月,頁27-39。 吳光正:〈楚石梵琦的禪凈雙修與《西齋凈土詩》創作〉,《社會科學戰線》第7期,2017年7月,頁136-144。 吳光正:〈楚石梵琦《西齋淨土詩》研究〉,《眾力莊嚴與一佛圓滿: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菩提出版社,2017年,頁39-78。 李忠達:〈元代禪宗清規祈禳儀式的標準化〉,《佛光學報》新6卷第2期,2020年7月,頁41-90。 李舜臣:〈錢謙益《列朝詩集》編選釋氏詩歌考論〉,《文學遺產》第3期,2015年5月,頁114-124。 李舜臣:〈楚石梵琦「上京紀行詩」初探〉,《民族文學研究》第6期,2013年12月,頁165-172。 林仁昱:〈敦煌彌陀淨土歌曲的文藝表現〉,《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 高林廣:〈上都天馬歌之民族文化與文人心態初探〉,《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16年7月,頁94-100。 黃敬家:〈禪門散聖與文殊化身:寒山形象在宋代禪林中的轉化及其意涵〉,《清華學報》新44卷第3期,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9月)。 馬義明、溫斌:〈北遊對楚石通達佛理的影響——以《北遊詩》為例〉,《青年文學家》第36期,2016年12月,頁66-67。 張天騏:〈元僧楚石梵琦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野——以日藏文獻為中心〉,《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1期,2020年6月,頁105-117。 張建偉:〈天馬西來與元代天馬歌詠〉,《中原文化研究》第2期,2021年3月,頁109-114。 舒志田:〈楚石梵琦と入元日本僧たち〉,《立教大學日本學研究所年報》第21期, 2022年8月,頁62-78。 福島洋子:〈日中禪僧の交流——中國僧楚石梵琦と日本僧〉,《鐮倉》第104號, 2007年12月,頁17-28。 廖肇亨:〈近世禪者淨土詩義蘊探析:從玉琳通琇的淨土詩談起〉,《眾力莊嚴・一佛圓滿——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菩提出版社,2017年12月,頁1-22。 趙桂芬:〈元人虞集詞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27期,2008年10月,頁103-130。 劉宏英:〈元代詩文中的天馬集詠〉,《北方民族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頁1-4。 鮑翔麟:〈梵琦楚石與日本、高麗僧人的交往〉,《東方博物》第4期,2005年12月,頁97-99。 鮑翔麟:〈一部關于元朝大都、上都和運河的真實記錄——讀初刊元《楚石大師北遊詩》〉,《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2008年12月,頁54-57。 鮑翔麟:〈嘉興本覺寺遺址尋訪記〉,《嘉興市文史匯編》第五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年。 (三)學位論文 林仁昱:《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鄭阿財先生指導,2001年。 曹姮:《時間意識與抒情精神:蘇軾詩歌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廖棟樑先生指導,2020年。 陳玲倩:《梵琦禪師的生死解脫思想》,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類,許鶴齡先生指導,2011年。 許淑惠:《梵琦、道衍的佛教思想及其著作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熊琬先生指導,1994年。 楊力:《梵琦援儒入佛思想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肖建原先生指導,2018年。 蕭齊文:《楚石梵琦《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類,釋永東先生指導,2012年。 (四)線上資料庫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https://www.hcsartmuseum.com/ 〔日〕江月宗玩:《墨跡之寫・元和二上》: http://ga.hanazono.ac.jp/digitalbook/utsushi/006/index.html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http://arts.fgs.org.tw/tw/index.php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5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以藏傳佛教作為國教的元代,帝王有意抑制禪宗的發展,然而江南依然延續著宋代之盛況,為禪宗的中心,宗教活動極其活躍,且人才輩出。不僅如此,儒者多傾心於禪宗,而中日間僧人的密切往來,更為元代禪宗帶來獨特的面貌。目前學界對元代禪林的關注日益增加,仍尚有開展之處。本文研究對象楚石梵琦(1296-1370)在元代時已聲名遠播海內外,入明三年後便圓寂,卻在明末時被譽為本朝第一流宗師,為元明兩代重要的禪僧。學界對其生平、著作與思想特色已有研究成果,然對其著作的流傳與接受、交遊狀況、文學特色與思想內涵有未盡之處。本研究試圖透過楚石梵琦現存相關文獻,對上述課題進行探討,藉由此個案研究,補充學界對楚石梵琦個人乃至元代禪林的認識。因此,本論文擬分成以下章節進行論述:
第一,楚石梵琦的生平、著作、交遊:根據楚石梵琦相關文獻材料,整理其六十三年僧侶生涯中,與僧俗間的書信往來與詩文唱和,並在其生平事蹟的基礎上,考察文本的寫作背景、動機,以及文本在後世的流傳狀況。 第二,楚石梵琦的現實關懷:有別於將楚石梵琦的詩文作品作為史料,本節以楚石梵琦的文學作品《北遊詩》和《和天台三聖詩》為研究對象,先從後世選集之選錄與評價作為切入點,並藉由文本的考察,試圖勾勒出楚石梵琦眼中的帝國圖像與對聖賢之追憶,當中反映其現實關懷。 第三,楚石梵琦的精神家園:楚石梵琦作為提倡淨土法門的禪僧,承襲宋代以來禪淨兼修之特色,本節藉由《西齋淨土詩》中所反映對時間倏忽即逝的感嘆、對西方淨土的嚮往、對娑婆世界的體悟,以及淨土聖賢的追憶這幾個面向進行論述。通過其文學創作,呈現元代禪淨合一之思潮,以及楚石梵琦為後世所推崇的原因。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when Tibetan Buddhism was the state religion, the emperors sought to supp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 Buddhism. However, in the Jiangnan region, Chan Buddhism continued to thrive and maintain its popularity from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Yuan Dynasty. Religious activities were vibrant and talented individuals came forth in considerable numbers. Many Confucian scholars were inclined to Chan Buddhism. Furthermore, the close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nks contributed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Yuan Dynasty Chan Buddhism. Currently, academic attention to the Chan Buddhist communities of the Yuan Dynasty is increasing, yet there remains much to explor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hushi Fanqi 楚石梵琦(1296-1370), who was already renowned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He passed away three years into the Ming Dynasty but was revered as a major Chan master of the period by the late Ming. Chushi Fanqi is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Chan monk of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hile there has been scholarly research on his life, works, and philosophy, questions remain regard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is writings, his social interactions, literary features, and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his works.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by examining existing texts concerning Chushi Fanqi. It is intended to add to the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Chushi Fanqi and the broader Chan Buddhist context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thesis contain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1. The Life, Works, and Social Circle of Chushi Fanqi: This chapter compiles and examines the correspondence and poetic exchanges between Chushi Fanqi and monks and laymen throughout his sixty-three-year monastic career. Based on documented biographical details,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s, and subsequent transmission of these texts. 2. Chushi Fanqi's engagement with the mundane world: Departing from the approach of treating Chushi Fanqi's literary works as mer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namely Compilation on Northern Journey (北遊詩Beiyou Shi) and Poems Using the Rhymes of the Three Sages of Tiantai (和天台三聖詩He Tiantai Sansheng Shi). This chapter utilizes selections and commentaries from later anthologies as starting points and dives into Chushi Fanqi’s imperial imagery and veneration of sages, which reflect his engagement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y. 3. Chushi Fanqi's Spiritual Home: Chushi was a Chan monk advocating for the Pure Land practice, inheriting the Chan-Pure Land dual cultivation tradition from the Song Dynast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several themes reflected in Chushi Fanqi's Pure Land Poems of the West Hall (西齋淨土詩Xizhai Jingtu Shi). The themes include lamentations on the fleeting nature of time, longing for the Western Pure Land, insights into the Sahā world, and his vision of the Pure Land sages.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Chan-Pure Land integra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through Chushi’s literary creations while elaborating on the reasons for Chushi Fanqi's posthumous eminenc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16T16:33:00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16T16:33:0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摘要 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節 先行研究回顧 8 第三節 本書構成 20 第二章 楚石梵琦的生平及著作考論 22 第一節 楚石梵琦生平析論 22 第二節 楚石梵琦交遊考 29 第三節 著作版本考論 61 第四節 結語 100 第三章 楚石梵琦的文學創作及其流傳 ——《北遊詩》和《和天台三聖詩》 102 第一節 後世選集選錄狀況與評價 102 第二節 《北遊詩》的帝國圖像 116 第三節 《和天台三聖詩》的聖賢追憶 141 第四節 結語 155 第四章 楚石梵琦的精神家園——《西齋淨土詩》 157 第一節 《西齋淨土詩》的創作動機與目的 162 第二節 《西齋淨土詩》的思想意涵 168 第三節 《西齋淨土詩》的書寫特質 177 第四節 結語 192 第五章 結論 194 徵引書目 196 附錄 210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元代禪僧楚石梵琦及其詩歌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Yuan Dynasty Monk Chushi Fanqi and His Poet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徐聖心;吳孟謙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Sheng-Hsin Hsu;Meng-Chien Wu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元代,禪宗,淨土教,楚石梵琦,佛教文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Yuan Dynasty,Zen Buddhism,Pure Land Buddhism,Chushi Fanqi,Buddhist Poetry, | en |
dc.relation.page | 210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3879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3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36.0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