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57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皇玉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uang-Yu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施孟弦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Meng Hsuan Shih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05T16:39: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0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05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7-27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一、專書著作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增訂 10 版,台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增訂 10 版,台北:自刊。 黃榮堅(2006),《基礎刑法學(上)》,第 3 版,台北‥元照。 王皇玉(2022),《刑法總則》,第 8 版,台北,新學林。 韓忠謨(2002),《刑法原理》,中華民國 91 年 10 月再版,頁 123-124,台北:隆瑋。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第 2 版,台北:元照。 林鈺雄(2024),《新刑法總則》,第 11 版,台北:元照。 二、專書論文 許玉秀(1997),〈最高法院七十八年台上字第三六九三號判決的再檢討:前行為的保證人地位與客觀歸責理論初探〉,《主觀與客觀之間》,初版,台北:自刊。 許玉秀(1997),〈前行為保證人類型的生存權?-與加重結果犯的比較〉,《主觀與客觀之間》,初版,台北:自刊。 黃榮堅(1999),〈犯罪的結合與競合〉,《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初版,台北:元照。 三、期刊文獻 王皇玉(2006),〈論醫師的說明義務與親自診察義務-評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二六七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137 期,頁 265-280。 王皇玉(2012),〈醫療過失中的因果關係:從邱小妹人球案談起〉,《國立臺灣 大學法學論叢》,第 41 卷第 2 期,頁 725-793。 王皇玉(2013),〈屍體相驗與解剖制度之研究〉,《輔仁法學》,第 45 期,頁 1-58。 王皇玉(2014),〈加重結果犯之因果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 145 期,頁 27-29。 王皇玉(2020),〈2012 年至 2019 年刑法修正之回顧──以 2019 年修正為重心138〉,《月旦法學雜誌》,第 300 期,頁 142-156。 王皇玉(2024),〈醫療法第 82 條修正後醫療常規與合理臨床專業裁量之法界現況探討〉,《台灣醫學》,第 28 卷第 3 期,頁 330-336。 王效文(2010),〈加重結果犯之性質與構造-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五三一○號刑事判決〉,《裁判時報》,第 5 期,頁 104-110。 李聖傑(2002),〈因果關係的判斷在刑法中的思考〉,《中原財經法學》,第 8期,頁 117-145。 李聖傑(2005),〈人算不如天算-因果(不幸)與歸責(不法)〉,《月旦法學教室》,第 38 期,頁 22-23。 李聖傑(2007),〈因果關聯的發展在實務實踐的光與影〉,《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1 期,頁 161-174。 李聖傑(譯)Prof. Dr. Ingeborg Puppe(著),〈規範保護目的理論〉,《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 97-108。 李聖傑(2023),〈「自駕車」肇事之刑法評價省思〉,《檢察新論》,第 32 期,頁 104-117。 林鈺雄(2003)〈刑法總則:第六講—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上)─ 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月旦法學教室》,第 12 期,頁 54-60。 林鈺雄(2003),〈刑法總則:第六講—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下)─ 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月旦法學教室》,第 13 期,頁 46-58。 林萍章(2024),〈饒了我吧!我不要當鑑定人 簡評刑訴修法對醫事鑑定的影響〉,《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87 期,頁 116-136。 林俊宏(2018),〈審檢壟斷鑑定與公平審判-論刑事訴訟法第 198 條及第 208條之合憲性〉,《律師法學期刊》,第 1 期,頁 57-78。 周漾沂(2014),〈從客觀轉向主觀: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構〉,《臺大法學論叢》,第 43 卷第 4 期,頁 1469-1532。 吳燦(2018),〈鑑定書面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教室》,第 186 期,頁 24-27。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11),〈醫療糾紛重複鑑定之實證研究〉,《月旦法學雜誌》,頁 155-173。 吳志正(2016),〈醫事鑑定制度之改革芻議--以大陸地區及日本經驗為借鏡〉,《東吳法律學報》,第 28 卷第 2 期,頁 119-158。 金孟華(2020),〈鑑定人與對質詰問權的行使〉,《月旦法學教室》,第 209 期,頁 36-38。 柯耀程(2004),〈客觀歸責〉,《月旦法學教室》,第 24 期,頁 31-33。 許恒達(2011),〈合法替代行為與過失犯的結果歸責:假設容許風險實現理論的提出與應用〉,《臺大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2 期,頁 707-788。 許恒達(2020),〈過失犯的預見可能性與迴避可能性-建構過失歸責的理論嘗試〉,《中研院法學期刊》,第 27 期,頁 55-139。 許恒達(2021),〈傷害或妨害行動自由致死的論罪難題──評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151 號刑事判決及歷審見解〉,《裁判時報》,第 111 期,頁 54-65。 許玉秀(2000),〈客觀歸責概念的射程範圍--八十六年度訴字第一○五○號、八十七年度上訴字第四七七六號、八十六年度交訴字第五七號、八十七年度 交上訴字第一三七號、八十八年度交訴更字第一號等判決評釋〉,《台灣本 土法學雜誌》,第 12 期,頁 98-113。 許澤天(2003),〈擇一因果─條件理論之省略公式與因果律公式〉,《法學講座》,第 19 期,頁 50-62。 陳子平(2015),〈結果加重犯與結果加重犯之共同正犯(上)-學說與判例及判決之分析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 245 期,頁 119-133。 陳運財(2003),〈刑事程序 DNA 鑑定之研究〉,《成大法學》,第 5 期,頁 85- 119。 陳信行(2011),〈司法正義與科學事實如何交會?從 Daubert 爭議看法律、科學與社會〉,《科技、醫療與社會》,第 12 期,頁 17-60。 黃士軒(2020),〈自甘冒險而受法益侵害之刑責歸屬問題──以我國過失犯事例為素材〉,《中原財經法學》,第 45 期,頁 137-212。 黃惠婷(2006),〈職業風險的客觀歸責〉,《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82 期,頁 280-284。 黃惠婷(2005),〈加重結果犯之「直接關連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69 期,頁 170-174。 黃榮堅(2003),〈論相當因果關係理論-評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七八二三號及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重上更(三)字第一四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96 期,頁 312-327。 黃博彥(2017),〈重新檢視加重結果犯之歸責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 262 期,頁 198-222。 張麗卿(2009),〈客觀歸責理論對實務判斷因果關係的影響—兼評最高法院九 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五九九二號判決〉,《法學新論》,第 13 期,頁 1-29。 蔡蕙芳(2005),〈因果關係之條件理論與客觀歸責理論〉,《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第 70 期,頁 161-167。 蔡蕙芳(2004),〈德國法上加重結果犯歸責理論之研究-以傷害致死罪為例 〉,《刑事法學新趨勢-Lothar Philipps 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頁 259- 306。 蔡蕙芳(2004),〈傷害致死罪之適用-最高法院判例與判決之評釋〉,《台灣本 土法學雜誌》,第 61 期,頁 49-67。 蔡聖偉(2013),〈論幫助行為之因果關係〉,《政大法學評論》,第 134 期,頁 173-227。 廖建瑜(2024),〈簡評刑事訴訟法鑑定新制〉,《裁判時報》,第 140 期,頁 75- 92。 廖建瑜(2021),〈如何理解鑑定之證據方法─因應國民法官制度之挑戰(下) 〉,《司法周刊》,第 2060 期,頁 2-3。 廖建瑜(2024),〈刑事訴訟法鑑定新制對醫療刑事案件之衝擊〉,《月旦醫事法 報告》,第 87 期,頁 137-161。 謝煜偉(2007),〈條件理論與因果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 146 期,頁 73- 95。 四、學位論文 趙彥清(1999),〈加重結果犯的歸責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晟瑜(2010),〈醫事鑑定制度之現況與改革芻議〉,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 劉耀明(2019),〈刑事鑑定報告證據能力之研究-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網站資源 衛生福利部網站,〈健保卡註記 DNR 了沒?〉載於:https://reurl.cc/nNa2gd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概括選任鑑定人或囑託鑑定機關團體彙總名冊〉載於:https://reurl.cc/Gj8v0x ETtoday 新聞雲,〈新聞標題:鐵路殺警案一審鑑定醫師不滿判決 7500 字喊話:不會再接鑑定工作〉 載於:https://reurl.cc/ZeKgL3 三立新聞網,〈新聞標題:鑑定殺警嫌遭網友出征 沈正哲回應了〉 載於:https://reurl.cc/LWygK3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57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傷害致死案件,究竟行為人應不應該對與被害人的死亡負責,這本身是審判的難題,過往此類案件困擾著刑事法官,而今此類案件成為國民法官案件後,國民法官依然會遇到同樣的審判難題。
本文研究學說與實務關於傷害致死罪之因果關係與預見可能性之認定,並加以探討以我國法院七個關於傷害致死罪案例,可見在被害人本身有痼疾(如心臟疾病、中風癱瘓、肝硬化、癌症等)或是案發後跌倒等情形下,會傷害致死案件之因果關係及預見可能性更加難以認定。 在傷害致死案件中也可發現法院高度仰賴鑑定意見,且因法官、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通常不具有醫療專業背景,法院常面臨找不出醫療爭點、數個鑑定意見中應採哪一個鑑定意見的審判難題。 修法後之刑事訴訟法鑑定新制使被告及辯護人可以藉由私選鑑定機構幫助個 案找到潛在的醫療爭點,並要求鑑定人原則上應到庭作證,本文認為上述修法方向有助於避免冤獄的形成。然而未來在傷害致死案件中,國民法官會如何運用鑑定制度發現真實,仍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cases of offenses of injury resulting death, whether the accused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the victim,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past, these cases are hard for judges to make the desicion. Now, citizen judge still encounter the same problem.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ausation and foreseeability of damage based on theory and relevant judgments of the court, then analyzes seven cases of offenses of injury resulting death in Taiwan. It can be seen that when the victim himself is already sick (such as heart disease, stroke paralysis, liver cirrhosis, cancer, etc.), or the victim falls after the criminal case, the causation and foreseeability of damage will be harder to determine. In these cases of offenses of injury resulting death, because judge, prosecutor, the accused and defense attorney usually don’t have medical knowledge or background, the court highly relies on expert witness (agency) and examination report, and it’s difficult for judge to find the medical main issues of the case and determine which expert examination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trial. The new institution of the criminal expert examination allows the accused retain a hospital, school, or other suitable establishment or group to make an expert examination or to review the examination of another expert witness and expert witness need to explain it verbally in court. These changes can help judge, prosecutor, the accused and defense attorney to find the potential medical main issues, and avoid wrongful imprisonment.However, how citizen judge find the truth through expert witness and expert examination still remains to be seen in the fu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05T16:39:24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05T16:39: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 2 第三節 本文架構 ................................................ 2 第二章 傷害致死罪之因果關係與預見可能性認定 ........................ 4 第一節 傷害致死罪作為加重結果犯之態樣 .......................... 4 第二節 加重結果犯之因果關係 .................................... 5 第一項 刑法上因果關係理論 .................................. 6 第二項 傷害致死罪之加重結果犯因果關係認定 ................. 37 第三節 加重結果犯之預見可能性 ................................. 50 第一項 我國實務見解 ....................................... 50 第二項 學說見解 ........................................... 52 第三章 傷害致死案件我國實務案例探討 ............................... 56 第一節 毆打癌症末期病人案 ..................................... 58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58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59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59 第二節 妻子毆打中風癱瘓丈夫案 ................................. 71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71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72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72 第三節 互毆後在家中死亡案 ..................................... 81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81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82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82 第四節 毆打後疑似跌倒致死案 ................................... 86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86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87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87 第五節 毆打心臟肥大病人案 ..................................... 92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92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93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94 第六節 毆打心臟病患案 ......................................... 97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97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97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98 第七節 毆打肝硬化同居人案 .................................... 102 第一項 案例事實 .......................................... 102 第二項 歷審判決情形 ...................................... 103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103 第四章 傷害致死案件與鑑定新制 .................................... 109 第一節 舊法規定 .............................................. 110 第一項 修正前刑事訴訟法第 208 條規定 ...................... 110 第二項 修法前鑑定人未經交互詰問之證據能力 ................ 111 第二節 新法規定 .............................................. 112 第一項 鑑定人原則上應到庭言詞陳述或接受交互詰問 .......... 112 第二項 私選機構鑑定制度 .................................. 117 第三項 其他與過失致死案件較相關之修法條文 ................ 120 第三節 本文評析 .............................................. 125 第一項 關於私選機關鑑定之利益揭露 ........................ 125 第二項 關於鑑定人到庭說明或接受交互詰問 .................. 127 第三項 如何判斷複數鑑定意見之證明力高低 .................. 131 第四項 如何幫助國民法官判斷鑑定結果 ...................... 132 第五章 結論 ...................................................... 135 參考文獻 .......................................................... 138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傷害致死罪實體與程序交錯難題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offenses of injury resulting death crisscross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聖傑;黃士軒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Sheng-Chieh Lee;Shih-Hsuan Hu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傷害致死,加重結果犯,因果關係,預見可能性,鑑定,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offenses of injury resulting death,aggravated-result offense,causality,foreseeability of damage,expert witness, | en |
dc.relation.page | 142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2421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7-2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2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