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3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遠義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Yuan-yi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智霖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Zhi Ling O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7-29T16:23:3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7-30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7-29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7-10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史料文獻
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註〉,收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頁116-285。" 朱謙之,〈朱謙之解釋「自殺」的信〉,載《民國日報·覺悟》,1920年第10卷第13期。 朱謙之,〈虛無主義與老子〉,《新中國》1920年第二卷第1期、2期,頁110-115、72-78。 朱謙之,〈虛無主義與老子(二)〉,《新中國》1920年第二卷第2期,頁72-78。 朱謙之,《現代思潮批評》。北京:新中國雜誌社,1920。收入坂井洋史、和嵯峨隆編,《原典中囯アナキズム史料集成》第10卷。東京:緑蔭書房,1994。 朱謙之,《中國思想對於歐洲文化之影響》。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收入《民國叢書》第1編第5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 朱謙之,〈三民主義與中國之文化聯繫〉,《民族文化》第2期,1941年,頁26-33。 朱謙之,《奮鬥廿年》。廣州:中華民記印務局,1946。收入坂井洋史、和嵯峨隆編,《原典中囯アナキズム史料集成》第10卷。東京:緑蔭書房,1994。 朱謙之,黃夏年主編,《朱謙之文集》第1-7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吳稚暉,〈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收入亞東圖書館編,《科學與人生觀》。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 李大釗,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李石岑,《李石岑講演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收入《民國叢書》第3編1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宗白華,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易君左,《火燒趙家樓》。臺北:三民書局,1970。 林同濟,許紀霖、李瓊編,《天地之間:林同濟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林風眠,谷流、彭飛編著,《林風眠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 客河,〈學者朱謙之——本校「五四」人物散記之一〉,《謙之文存二集》,收入黃夏年主編,《朱謙之文集》第2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頁246-247。 柏拉圖,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兼勝,〈批評朱謙之君無政府共產主義的批評〉,《北京大學學生周刊》1920年第7號,頁5-11。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 高長虹,山西省盂縣《高長虹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高長虹全集》第3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梁啟超,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2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梁啟超,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10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梁啟超,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15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梁漱溟,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1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梁漱溟,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3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陳獨秀,任建樹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陳獨秀,任建樹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楊沒累,《沒累文存》。上海:泰東圖書局,1929。 赫爾岑(Alexander Ivanovich Herzen)著,項星耀譯,《往事與隨想》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赫爾岑(Alexander Ivanovich Herzen)著,張冰譯,《彼岸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翦伯贊,《翦伯贊全集》第6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蔡元培,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蔡元培,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釋太虚,〈昧庵讀書錄:朱謙之的虛無主義〉,《海潮音》1920年第二期,頁7-11。 Herzen, Alexander. From the Other Shore ; and, The Russian People and Socialism. Translated by Moura Budberg and Richard Wollhei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Laurence, William L. Dawn Over Zero: The Story of the Atomic Bomb.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6. 二、近人著作 (一)專著、論文 丁耘,〈啟蒙視閾下中西「理性」觀之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北京,頁20-33。 小野澤精一著,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方東美著,馮滬祥譯,《中國人的人生觀》,收入《方東美全集·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2004),頁126-329。 方用,《20世紀中國哲學建構中的「情」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王月清、暴慶剛、管國興編著,《中國哲學關鍵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王汎森,〈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煩悶」的本質是什麼——近代中國的私人領域與「主義」的崛起〉、〈「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收入氏著,《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2017,頁53-90、113-163、165-249、251-275。 王汎森,《啟蒙是連續的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 王亞南,《社會科學新論》。福州:經濟科學出版社,1946。 王遠義,〈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臺北,頁249-274。 王遠義,〈獨立蒼茫——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激進思想及其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性質〉,收入賀照田主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頁419-453。 王遠義,〈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析論梁漱溟的歷史觀〉,收入楊貞德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歷史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頁95-166。 王遠義,〈現代中國思想變遷中的歷史主義〉,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5,頁375-416。 王遠義,〈宇宙革命論:試論章太炎、毛澤東、朱謙之和馬克思四人的歷史與政治思想〉,收入許紀霖、宋宏編,《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頁670-685。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收入林毓生主編,《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下冊。臺北:中研院人社中心,2014,頁513-545。 王遠義,〈中國自由主義的道路——林毓生的政治關懷與五四全盤性反傳統主義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66期,2020年12月,臺北,頁153-200。 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顧偉銘、楊光仲、鄭楚宣譯,《啟蒙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Andreas Reckwitz)、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著,鄭作彧譯,《危機中的晚期現代社會——社會理論能做什麼?》。臺北:五南圖書,2023。 安井伸介,《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五南圖書,2014。 安樂哲(Roger T.Ames)著,歐陽霄譯,《成人之道:儒家角色倫理學論「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竹內弘行著,陳瑋芬譯,〈朱謙之的大同思想——關於朱謙之《大同共產主義》、《國民革命與世界大同》三著作之初步考察〉、《到大同之路》三著作之初步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期1號,2007年3月,臺北,頁141-155。 竹內弘行,《康有為と近代大同思想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8。 吳先伍,《現代性的追求與批評:柏格森與中國近代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吳偉希,《觀念的選擇:20世紀中國哲學與思想透析》。昆明:雲南出版社,2002。 坂井洋史,〈近代中国のアナキズム批判~章柄麟と朱謙之をめぐって〉(近代中國的安那其主義批判——圍繞章炳麟與朱謙之),《一橋論叢》第101卷第3號,1989年3月,東京,頁371-392。 李孝遷、胡昌智著,《史學旅行:蘭克遺產與中國近代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收入沈志佳編,《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頁207-225。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孟慶樹,《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林少陽,《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林崗,〈激進主義在中國〉,《二十一世紀》第3期,1991年2月,香港,頁18-27。 林毓生,〈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涵義——對民國二十年「科學與玄學論爭」的省察〉,收入氏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1989,頁277-302。 林毓生,〈「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收入氏著,《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新北:聯經出版,2019,頁39-92。 林毓生著,楊貞德等譯,《中國意義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新北:聯經出版,2020。 周文玖,《史學史導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頁210-227。 施存存,《革命抑反革命: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臺北:中正紀念堂,2017。 段煉,《世俗時代的意義探詢:五四啟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觀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飛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oune)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埃德溫·阿瑟·伯特(Edwin Arthur)著,張卜天譯,《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殷飛飛,〈朱謙之的馬克思主義之路〉,《史學理論研究》2023年第6期,北京,頁124-135。 海青,《「自殺時代」的來臨?——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群體的激烈行為和價值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世界圖像的時代〉,收入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頁885-923。 狹間直樹、森紀子著,鄧紅譯,〈解說〉,收入《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袁偉時,《中國現代哲學史稿(上卷):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施忠連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辨證》。臺北:商周出版,2008。 曹天忠、楊思機,〈「現代史學派」與中國現代史學的「社會科學化」〉,《思與言》第44期2號,2006年6月,臺北,頁25-88。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張國義,《一個虛無主義者的再生:五四奇人朱謙之評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收入氏著,《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頁134-152、200-227、270-307。 張厲君,〈唯情論與新孔教:論朱謙之五四時期的孔教革命論〉,《現代中文學刊》第59期,2019,上海,頁37-45。 常乃德,〈歷史的本質及其構成的程序〉,收入氏著,《歷史哲學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頁22-26。 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著,劉恙冷譯,《認識世界:西洋哲學史卷一:從古代到中世紀》。臺北:商周出版,2021。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8。 陳世驤,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陳贇,〈對現代性的詰難及其人文蘊含〉,收入楊國強主編,《現代化過程的人文向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頁525-569。 森紀子,《転換期における中囯儒教運動》。京都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 黃心川,〈朱謙之文集·序〉,收入黃夏年主編,《朱謙之文集》第1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頁1-5。 黃凌霜,《社會進化》。上海:世界書局,1933。 黃夏年,〈朱謙之先生的學術成就與風範〉,收入陳來主編,《朱謙之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黃敏蘭,《學術救國:知識分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辨證:五四的反啟蒙》。新北:聯經,2019。 楊念群,《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以及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收入林毓生主編,《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下冊。臺北:中研院人社中心,2014,頁609-649。 溝口雄三著,鄭靜譯,《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溝口雄三著,刁榴、牟堅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董德福,《生命哲學在中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赫伯特·施奈德爾巴赫(Herbert Schnädelbach)著,勵丹潔譯,《黑格爾之後的歷史哲學:歷史主義問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維爾納·桑巴特(Werner Sombart)著,晏小寶譯,《戰爭與資本主義》。香港:大風出版社,2016。 趙濤,《朱謙之的哲學與哲學史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 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1。 鄭師渠,〈歐戰前後:國人的現代性反省〉,收入氏著,《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頁374-413。 謝保成,〈談20世紀前半紀史學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龍虎鬥與馬牛風——論中國現代史學與史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頁24-36。 羅檢秋,〈朱謙之與道家〉,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道家思想在當代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頁508-518。 Arthur, Edwin.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Physical Scienc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2003. Bergson, Henri. Creative Evolution. Translated by Donald A. Landes. Abingdon: Routledge, 2022. Berman, Marshall. All That is Sol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Book, 1988. Cassirer, Ernst.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 Translated by Fritz C.a. Kollen and James P. Pettegrov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1. Chakrabarty, Dipesh. Provincializing Europe: 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Dirlik, Arif.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Dirlik, Arif. Culture & History in Post-revolutionary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Modernit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1. Duara, Prasenjit.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Foucault, Michael.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The Foucault Reader: An Introduction to Foucault’s Thought, edited by Paul Rabinow, 32-50. New York: Pantheon Book, 1984. Hall, David L., and Roger T. Ames. 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Hayek, F. A. “Scientism and the Study of Society Part II.” Economica 10, no. 37 (February 1943): 34-63. Hobsbawm, Eric, “Inventing Tradition.”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dited by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1-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Horkheimer, Max and Theodor W.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ggers, George G. The German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Tradit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 from Herder to the Present.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68. Iggers, Georg G.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Iggers, Georg G., Q. Edward Wang and Supriya Mukherjee.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2013. Jenco, Leigh. Changing Referents: Learning Across Space and Time in China and the We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Kelly Aileen. Introduction to Russian Thinker, by Isaiah Berlin, xxiii-xxxv. Edited by Henry Hardy and Aileen Kelly.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8. Kołakowski, Leszek. Berg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Kwok, D.W.Y.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Lin, Yü-sheng. The Crisis of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Lloyd, Alfred H.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Study of Politics. Ann Arbor: George Wahr, 1899. Löwith, Karl. Meaning in History: The Th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Löwy, Michael. “Marxism and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Telos 49 (Fall 1981):83-95. Love, Keith. The Fear and the Freedom: How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nged Us. London: Penguin Book, 2017. Ma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60.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China, Volume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Schure, Leon Ter. Bergson and History: Transforming the Modern Regime of Historicit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9. Smith, Steven B. 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Making and Unmaking the Bourgeois from Machiavelli to Bellow.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Walsh, W.H.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History.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2. Xiao, Tie. Revolutionary Waves: The Crowd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Yack, Bernard. The Longing for Total Revolution: Philosophic Sources of Social Discontent from Rousseau to Marx and Nietzsch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Zarrow, Peter. 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二)碩博士論文 林封良,〈「所有權」認識邏輯的畛域化——1920~1925朱謙之思想重探〉。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金洪奭(전홍석),〈朱謙之《文化哲學》研究〉(〈朱謙之‘문화철학’ 연구〉,收入《韓國思想·哲學 研究資料 哲學25》(首爾:두레학술,2008),頁6-227。 唐詩傑,〈朱謙之唯情美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留生,〈作為音樂史家的朱謙之〉。南寧: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09。 張國義,〈朱謙之學術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4。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35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欲梳理朱謙之(1899-1972)1949年以前思想世界的現代性關懷。朱謙之借鑒孔德和黑格爾的階段論,來剖析他自己的學思歷程:宗教的虛無主義(第一時期)、哲學的唯情主義(第二時期)、科學的歷史主義(第三時期)、藝術的文化主義(第四時期),大致可見朱氏的基本關懷乃圍繞著關於現代性問題與挑戰的思考。既有的研究往往將朱氏的思想「分段」析論(較為重視第一、第二時期),將他的學術體系劃分為不同範疇之領域(哲學、文學、歷史等),忽略朱謙之思想「變」及「不變」的意義結構,尤其是數次思想轉變所表現的時代思潮及現代性視域。究竟朱謙之何以會有如此分明之思想傾向?各個思想時期之間的相互關係及思考重點是什麼?面對時代危機,朱氏又如何從「唯情」立論,藉由東西方、傳統和現代的思想資源,重新建構中國現代化的道途——充滿真情、愛與和諧的藝術文化圖景?此核心思想如何貫穿其49年以前的文學、歷史及文化觀,甚或影響他的人生行動實踐?上述種種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以詳前人所略之處。拙文嘗試超越過往僅著眼朱謙之思想某一時期的限制,或只傾注於學術發展史的研究模式,採用較為寬廣的現代性視域,析論朱謙之的思想核心概念:宇宙革命、唯情哲學、藝術文化的意義結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the core concerns in the intellectual world of Zhu Qianzhi (1899-1972) before 1949. Zhu Qianzhi used the stage theories of Comte and Hegel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his though: religious nihilism (first period), philosophical sentimentalism (second period), scientific historicism (third period), and artistic culturalism (fourth period). These stages reveal that Zhu’s primary concern revolved around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Existing research often fragments Zhu’s thoughts, with a greater focus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iods, and categorizes his academic system into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is approach neglects the structural significance of both "change" and "constancy" in Zhu Qianzhi's thought, particularly the tides of though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reflected in his numerou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Why did Zhu Qianzhi exhibit such distinct intellectual tendencies? What ar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focal points among the different intellectual periods? In the face of the crises of his times, how did Zhu reconstruct the path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from a "emotivist"(「唯情」) standpoint, utilizing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rom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ources? This path is characterized by a vision of The Artistic Culture imbued with genuine emotion, love, and harmony. How did this core concerns permeate his views o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before 1949, and even influence his practical actions in life? This paper emphasised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in detail, addressing areas that previous research has overlooked. This paper aims to amend the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that only focused on specific periods of Zhu Qianzhi’s thought or solely concentrated on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his works. It adopts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structure of core concepts in Zhu Qianzhi’s though: Cosmological Revolution(宇宙革命), Philosophy of Qing(唯情哲學), and The Artistic Culture(藝術文化).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7-29T16:23:38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7-29T16:23: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個案與文獻綜述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5 第一章 宇宙革命 28 第一節 破舊的使命感 29 第二節 傳統思維模式的虛無宇宙觀 33 第三節 反科學的革命哲學 40 第四節 個人之解放與絕對自由 50 第五節 真情、真我、真生命 62 第二章 唯情哲學 70 第一節 「真情之流」 72 第二節 歷史哲學 81 第三節 音樂文學 88 第四節 大同理想的「真情政治」與國民革命 94 第三章 藝術文化 104 第一節 「歷史主義」與生命辯證法 107 第二節 現代史學 117 第三節 中國文化之「現代」 125 第四節 文化之理想境 134 結論 141 徵引書目 147 附錄 158 一、朱謙之思想分期表 158 二、知識生活、社會生活文化類型關係分析表 160 三、朱謙之的四階段類型學 161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朱謙之面對現代性的挑戰 | zh_TW |
dc.title |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Zhu Qianzhi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丘為君;劉季倫;童長義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Eugene W. Chiu;Chi-luen Liu;Chang-i Tu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朱謙之,宇宙革命,唯情哲學,藝術文化,現代中國思想,現代性,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hu Qianzhi,Cosmological Revolution,Philosophy of Qing,The Artistic Culture,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Modernity, | en |
dc.relation.page | 166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1644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7-10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9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