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52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邵慶平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ing-Ping Sh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羽軒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suan Lee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3-27T16:12:0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3-28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3-27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3-20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書籍 王文宇(2022),《公司法論》,7版,元照。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2018),《實用證券交易法》,5版,新學林。 江如蓉、李貞儀、陳錦隆、黃馨慧、葉大殷、賴中強(1999),《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 邵慶平(2022),《公司法規範與案例》,元照。 柯芳枝(1995),《商法注釋研究—公司法第二一六條至第二二三條》,國科會民國八十四年度專題計畫。 柯芳枝(2015),《公司法論(下)》,修訂9版,三民。 張龍文(1977),《股份有限公司法實務研究》,漢林出版社。 陳彥良(2007),《公司治理法制—公司內部機關組織職權論》,翰蘆圖書。 曾宛如、黃銘傑(2015),《股東會之戰國時代 : 合縱連橫下股東會法制應有自處之道》,元照。 劉孔中(譯注)(1992),《德國股份有限公司法》,經濟部商業司。 劉俊海(2004),《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法律出版社。 劉連煜(2016),《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 劉連煜(2022),《現代公司法》,增訂17版,新學林。 賴英照(1986),《公司法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劵市場發展基金會。 賴英照(2020),《股市遊戲規則—醉心證券交易法解析》,4版,自版。 賴英照(2020),《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4版,自版。 戴銘昇(2017),《股份有限公司法研究》,新學林。 戴銘昇(2020),《臺灣證券交易法》,新學林。 駱永家(2011),《新民事訴訟法Ⅱ》,三民。 (二) 書之篇章 何曜琛(2005),〈談美國沙賓法案之重要規範—兼述我國證券交易法之相關修正〉,收於:方嘉麟(等著),《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 林國彬(2016),〈我國公司法下關於監察人獨立召開股東會之權限與案例研究〉,收於:賴英照講座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前公司與證券法制新趨勢:賴英照講座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 姚志明(2005),〈德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選任與解任之研究〉,收於:UlrichSchroth(等著),《自由、責任與法:蘇俊雄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元照。 張心悌(2018),〈獨立董事不同意見之實證研究〉,收於:王文宇(等著),《台灣 現代財經法課題:賴源河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 陳錦隆(1999),〈禁止股東會召集之假處分〉,收於:葉大殷(等著),《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 (三) 期刊論文 方嘉麟(2004),〈台灣大哥大假處分案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09期,頁36-51。 方嘉麟(2009),〈經營權爭奪戰中股東召集權設計兼論監察人角色-以元大復華併購案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08 期,頁213-258。 王文宇(2004),〈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8期,頁78-100。 王文宇(2011),〈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治〉,《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頁282-301。 王志誠(2004),〈中日公開發行公司內部組織法制之比較分析〉,《中正法學集刊》,15期,頁99-179。 王志誠(2013),〈股東召集股東會之權限及保障〉,《華岡法粹》,55 期,頁1-27。 王志誠(2020),〈企業併購攻防之新戰場-審計委員會之獨立董事成員召集股東會之爭議〉,《月旦法學雜誌》,307 期,頁6-16。 朱慈蘊(2013),〈二十年的揚棄-中國大陸監事制度之走向〉,《月旦民商法雜誌》,39 期,頁 49-50、52。 朱德芳(2011),〈監察人對董事提起訴訟權限與監察人行使職權行使方式之探討—簡評台灣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1995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頁20-33。 江朝聖(2023),〈公司經營權爭奪時董事之義務──泰山公司案評析〉,《月旦會計實務研究》,69期,頁26-35。 何曜琛、陳盈如(2016),〈監察人召集股東會權限-經營權爭奪戰〉,《台灣法學雜誌》,305 期,頁127-134。 沈冠伶(2021),〈商業公司事件之定暫時狀態處分—公司治理、暫時權利保護制度與商業法院之機能〉,《月旦法學雜誌》,310期,頁50-83。 沈冠伶(2022),〈勞動事件之民事保全程序制度—實務發展及勞動事件法施行後最高法院相關民事裁判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397期,頁137-166。 周振鋒(2021),〈論監察人、獨立董事之股東會召集權—自評析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8年度上字第448號民事判決出發〉,《月旦法學雜誌》,318期,頁173-186。 周振鋒(2022),〈簡評商業法院定暫時狀態處分裁定──以股東會召集權行使案件為中心〉,《當代法律》,12期,頁9-17。 林國全(2001),〈監察人修正方向之檢討—以日本修法經驗為借鏡〉,《月旦法學雜誌》,73期,頁47-59。 林國全(2005),〈監察人自行召集股東會〉,《月旦法學教室》,頁36-37。 邵慶平(2019),〈實力派股東本位公司法治的實踐、衝突與改革:以股東會決議爭議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頁383。 邵慶平(2022),〈2021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51卷特刊期,頁1285-1311。 邵慶平(2023),〈商事法裁判精選──獨立董事的股東會召集權(111台上1632判決)〉,《月旦實務選評》,3卷6期,頁71-90。 姚志明(2013),〈少數股東之股東會召集權研究〉,《中原財經法學》,30期,頁1-42。 柯芳枝(1995),〈日本法上外部監察人制度之探討〉,《臺大法學論叢》,25卷1期,頁235-256。 許士宦(2004),〈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基本構造〉,《台灣法學雜誌》,58期,頁51-77。 許士宦(2020),〈商業事件之定暫時狀態處分(上)〉,《月旦裁判時報》,102期,頁81-95。 許正順(2008),〈智慧財產權之定暫時狀態處分—以專利權侵害為中心〉,《法官協會雜誌》,10卷,頁138-159。 陳盈如(2019),〈我國企業公司治理之挑戰與展望—以董事提名制度問題為例〉,《財金法學研究》,2卷第4期,頁551-592。 陳鵬光(2022),〈商業事件定暫時狀態處分之週年回顧—以股東會召集權行使事件為中心〉,《當代法律》,12期,頁55-61。 曾宛如(2017),〈公司治理法治之改造〉,《月旦法學雜誌》,268期,頁17-29。 曾宛如(2022),〈經營權爭奪之亂象──以獨立董事召開股東會及透過公開收購替換董事為例〉,《月旦法學雜誌》,329期,頁77-96。 黃朝琮(2015),〈受託義務之強化審查標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6期,頁85-160。 黃朝琮(2023),〈股東會與經營權爭奪〉,《當代法律》,13期,頁48-58。 黃朝琮(2023),〈限制獨立董事股東會召集權之公司治理意涵〉,《興大法學》,34期,頁253-292。 楊岳平(2019),〈論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改革方向:以獨立董事與提名委員會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8卷2期,頁683-750。 楊岳平(2022),〈由光洋科案初窺商業法院的商事法律再造功能〉,《當代法律》,頁28-33。 劉連煜(2000),〈論監察人之股東會召集權限—最高法院88年度臺上字第2886號判決與同院77年度臺上字第2160號判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2期,頁90-97。 劉連煜(2006),〈公開發行公司董事會、監察人之重大變革-證券交易法新修規範引進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之介紹與評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9期,頁320-329。 蔡英欣(2018),〈2017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7卷特刊,頁1931-1961。 賴英照(2012),〈法制的移植-從公司律到獨立董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4期,頁1-70。 (四) 學位論文 吳讚鵬(2012),《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操作與困境—以公司經營權爭奪為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宗楷(2016),《監察人暨少數股東股東會召集權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潔非(2012),《公司經營權爭奪之定暫時狀態處分—以法院審查要件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聖評(2019),《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操作與困境—以公司經營權爭奪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喬樂(2015),《論少數股東召集股東會—以公司經營權爭奪之實務案例為核心》,頁88,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五) 其他 曾宛如、黃銘傑(2015),〈董事會提名委員制度之建置暨股東提案權機制之現狀與改善研析〉,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委託研究計劃。 葉銀華、柯承恩(2006),〈德日美韓各國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及其他專門委員會法制規範及實務運作情況〉,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計畫報告。 戴銘昇(2021),〈經營權爭奪之亂:監察人及獨立董事之股東會召集權〉,頁1-15。 貳、 外文文獻 (一) 日文文獻 1. 書籍 江頭 憲治郎、門口 正人(編集代表)(2008),《会社法大系第 4 卷-組織再編.会社訴訟.会社 非訟.解散.清算》,青林書院。 商事法務研究会(編)(2008),《株式総会ハンドブック》,商事法務研究会。 上柳克郎、鴻常夫、竹内昭夫(編)(1996),《新版注釈会社法/第2補巻/平成5年改正》,有斐閣。 神田秀樹(2021),《会社法》,23版,弘文堂 前田庸(2006),《会社法入門》,11版,有斐閣。 大隅健一郎、今井宏(2002),《会社法論中卷》,3版,有斐閣。 大隅健一郎(1987),《股份有限公司法變遷論》,有斐閣 田邊宏康(1994),〈監查役會の法制化と監查役〉,《今井古稀記念》,法律文化社。 堀口亘(1992),《新会社法概論》,三省堂。 (二) 英文文獻 1. 書籍 Balotti, R. F., Finkelstein, J. A. (1998). The Delaware law of corporations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3rd ed.) Aspen Law & Business. Corporate Laws Committee (2017),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Annotated.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ox, James D., Hazen, T. L. (2003), Corporations. (2d ed.) Aspen Publishers. Eisenberg, M. A. (1976). The structure of the corporation: a legal Analysis. Little, Brown. Guarnieri C., Pederzoli P. (2002),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avell, R. N., Love, J. C., Nelson, G. S., & Leavell, R. N. (1986). Cases and materials on equitable remedies, restitution, and damages (4th ed.). West Pub. Co. Davies, P. L., Paul L., Gower, L. C. B., Laurence C. B., Worthington, S., Micheler, E. (2016),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10th ed.). Sweet & Maxwell. OCED (2015),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ndleman, D. (2010), Complex Litigation: Injunctions, Structural Remedies and Contempt.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Scholarly Commons. Stempel, J. W., Baicker-McKee, S., Coleman, B. D., Herr, D. F., Kaufman, M. J. (2015), Learning Civil Procedure. (2d ed.)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 2. 期刊論文 Bates, B. M. (2011), Reconciliation after Winter: The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Federal Courts, Columbia Law Review, 111(7), 1522-1556. Brown, J. R. Jr. (2015),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laware Law (Including a Brief Exegesis on Fee Shifting Bylaws), Denver University Law Review ONLINE, 92, 49-61. Brudney, V. (1982),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Heavenly City or Potemkin Village?, Harvard Law Review, 95(3), 597-659. Cleaves, M. A. (1986), Stockholder’s Rights in a Corporate Democracy under Delaware Corporation Law during Bankruptcy: Saxon Industries Inc. v. NKFW Partners,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 11(3), 821-838. Conison, J. (1993), Seeking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Franchise Law Journal, 12(4), 127-128. Denlow, M. (2003), The Mo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Time for a Uniform Federal Standard, The Review of Litigation, 22(3), 495-540. Eisenberg, M. A. (1993), The Divergence of Standards of Conduct and Standards of Review in Corporate Law, Fordham Law Review, 62(3), 437-468. Fisch, J. E. (2016),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Litigation Bylaws, Brooklyn Law Review, 81(4), 1637-1682. Foster, M. (2019), Special Meetings and Consent Solicitations: How the Written-Consent Right Uniquely Empowers Shareholders, Yale Law Journal, 128(6), 1706-1741. Gilson, R. J. & Kraakman, R. (1991), Reinventing the Outside Director: An Agenda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tanford Law Review, 43(4), 863-906. Gilson, R. J. (2001), Globaliz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vergence of Form or Fun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49(2), 329-358. Gordon, J. N. (2007),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2005: Of Shareholder Value and Stock Market Prices, Stanford Law Review, 59(6), 1465-1568. Hopt, K. J. (2011),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59(1), 1-74. Lichtman, D. (2002), Uncertainty and the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Relief, The University Chicago Law Review, 70(1), 197-214. McTarnaghan, C. (2014), Equity run amuck: the necessary reevalu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standard to reflect modern day legal realities a comparison of the massachusetts and delaware noncompete agreement preliminary injunction standard, Suffolk University Law Review, 47(4), 871-904. Norman, S. C., & Walsh, P. J. Jr. (1995), The injunction rollercoaste, Litigation, 21(2), 8-12. Santarelli, F. P. (1988), Preliminary Injunction in Delaware: The Need for a Clearer Standard, Delaware Journal Corporate Law, 13(1), 107-136. Shipley, D. E. (2016),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Standard in Diversity; A Typical Unguided Erie Choice, Georgia Law Review, 50(4), 1169-1232. Vaughn, L. B. (1989), A Need for Clarity: Toward a New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 Oregon Law Review, 68(4), 840. Wolf, A. D. (1984),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The Varying Standards, Western New England Law Review, 7(2), 173. 3. 網路資料 Sluka, P. J. (2021, July 26). Stop the Vote: Injunction Halts Shareholders Meeting Pursuant to Courts’ Broad Power to Review CorporateElections.FARRELLFRITZ. https://www.nybusinessdivorce.com/2021/07/articles/corporate-governance/stop-the-vote-injunction-halts-shareholders-meeting-pursuant-to-courts-broad-power-to-review-corporate-elections/. Solomon, S. D. (2014, September 18). Allergan-Valeant Fight Holds Lessons for All Corporate Shareholders. THE NEW YORK TIMES DEALBOOK. http://dealbook.nytimes.com/2014/09/18/allergan-valeant-fight-holds-lessons-for-all-corporate-sharehol ders/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52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來屢屢發生公司派與市場派透過獨立董事召集臨時股東會、爭奪公司經營權之案件。尤其在2021年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上路至今,已有若干裁判對個案爭議乃至商業法治產生深遠的影響,並透過定暫時狀態處分再次影響我國股東會召集權之見解。本文整理公司法、證交法之股東會召集權,突顯我國股東會召集權受有相當之限制,且立法者自2001年持續修法擴張股東會召集權,然而在2023年竟修法縮減獨立董事之股東會召集權。本文自獨立董事之股東會召集權出發,欲藉由比較監察人與獨立董事制度上之差異,突顯2006年引進獨立董事制度時,以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大量準用監察人規定之不當。本文最終指出監察人與獨立董事之選舉制度與人數差異才是近來經營權案件之主因,並以此合理解釋2023年修法縮減獨立董事之股東會召集權。
於觀察、比較三則商業法院之裁定後,本文認為商業法院依商業事件審理法第64條、商業事件審理細則第36條之四要素定暫時狀態處分,見解反覆、不一致,仍處於發展之階段。本文因此整理美國法上之初步禁制令以供參考,但發現仍舊難以建立一套得機械性操作的審查標準。因此肯定以修正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解決近來經營權爭奪事件頻傳之現象。 本文最後提出商業法院審查定暫時狀態處分之機制,將公司法第173條之1、220條、173條設為低度、中度、高度審查基準,再依商審法細則第36條的四要素作「必要時」之判斷。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With the frequent use of calling right of a special meeting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contests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right itself has shown its significant role as an effective weapon in corporate disputes. In particular, since 2021, whe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mercial Court was opened,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decisions that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isputes and even the commercial law, especially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which again affects the right to call a speci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in Taiwa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ight to call a special meeting under the Company Act and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which highlights that the right to call a special meeting in Taiwan is subject to considerable restrictions, and the legislators has continued to amend the law to expand the right to since 2001, but in 2023, it suddenly restrict the right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visor’s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systems,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ropriety of using Article 14-4 of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to apply the supervisory provisions to a large extent when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2006. Ultimatel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election system and number of supervisors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is the main cause of recent corporate disputes for corporate control. After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the rulings of three ruling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commercial court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in determining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according to Article 64 of the Commercial Case Adjudication Act and the four elements of Article 36 of the Commercial Case Adjudication Rul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pile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U.S. law for reference, but finds that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set of mechanically operable standards of review.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chanism for the commercial court to review and determine whether it should give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Articles 173-1, 220, and 173 of the Company Act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low, medium, and high level of review, and then the four elements of Article 36 of the Commercial Case Adjudication Rules will be utilized to make a decis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27T16:12:06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27T16:12: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 第一項 研究範圍 2 第二項 研究方法 3 第三項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股東會召集權之理論與實務 7 第一節 董事會 7 第二節 少數股東權 9 第一項 公司法第173條第1項 9 第二項 公司法第173條第4項 11 第三節 監察人之股東會召集權 12 第一項 公司法220條之實務見解 12 第二項 公司法第220條之「於必要時」之學說見解 15 第一款 只要監察人認為必要,即可召集 15 第二款 以「合理關聯性」判斷是否為公司利益 16 第三款 以董事會有無違反受任人義務判斷 16 第四款 小結:採第一說 16 第三項 無必要時召集股東會所作決議之法律效力 18 第一款 無效或決議不存在說 18 第二款 決議得撤銷說 19 第三款 決議有效說 19 第四項 監察人之股東會雙胞事件:台紙公司案 20 第五項 公司法全盤修正修法委員會之修法建議 22 第四節 2023年修法前的審計委員會之股東會召集權 22 第一項 僅有董事職權之獨立董事與兼具董、監職權之獨立董事 23 第二項 2023年修法前獨立董事股東會召集權之實務見解 25 第一款 2006年修法初即存在之疑義 27 第三項 2023年修法前獨立董事股東臨時會召集權之學說見解 29 第一款 否定見解 29 第一目 文義解釋 29 第二目 公司架構出發 30 第三目 目的性限縮 30 第二款 肯定見解 30 第四項 小結 31 第五節 過半數股東的召集權 32 第六節 2023年修法後的審計委員會 33 第一項 修正說明之疑義 34 第二項 監察權之行使方式 36 第七節 小結 38 第三章 股東會召集權之比較法 39 第一節 美國法 40 第一項 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 40 第二項 美國模範公司法 42 第一款 法院的寬鬆裁量權 44 第二款 召集通知書、時間、地點、定足數與其他要求 45 第三款 代替股東常會 45 第三項 德拉瓦州公司法 45 第一款 法院命令選舉董事 45 第二款 股東臨時會之召集權 47 第三款 股東臨時會之附屬章程修正案 48 第四款 法院強制召集股東會 49 第五款 以股東書面同意代替股東臨時會 50 第一目 德拉瓦州法院之見解 51 第二目 預先通知條款 52 第二節 英國法 53 第一項 少數股東召集之股東會 54 第二項 法院召集之股東會 56 第三節 日本法 58 第一項 於1950年修法廢除監察人之股東會召集權 58 第二項 股東會召集請求權 59 第一款 少數股東請求召集 59 第二款 法院許可召集 60 第三項 與日本法「監察人會」制度之相似處 62 第四節 對我國之啟示 65 第四章 我國監察人與獨立董事之差異 68 第一節 獨立董事制度的引進 69 第二節 獨立董事與監察人的相近 70 第一項 職權範圍 70 第三節 獨立董事與監察人的相異 71 第一項 選舉制度 71 第一款 監察人之選任 72 第二款 獨立董事之選任 72 第二項 人數問題 74 第一款 2023年公開發行公司之獨立董事人數 75 第二款 未來可能之方向 78 第三項 決策模式 80 第四項 獨立性 82 第一款 監察人之獨立性 82 第二款 獨立董事之獨立性 83 第三款 檢討 87 第四節 小結 87 第五章 展望未來:商業法院與股東會召集權設計 90 第一節 定暫時狀態處分制度與股東會召集 91 第一項 比較法之參考:美國法之初步禁制令 92 第二項 美國聯邦法院對初步禁制令之審查標準 94 第一款 聲請人將來勝訴可能性 95 第二款 聲請之准駁對於聲請人或相對人是否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 96 第三款 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 97 第四款 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98 第三項 德拉瓦州對涉及公司經營權爭奪初步禁制令之審理 99 第一款 審查要素 99 第一目 聲請人將來勝訴可能性 99 第二目 聲請之准駁對於聲請人或相對人是否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 100 第三目 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 101 第四目 對公共利益之影響 101 第二款 德拉瓦州之指標性裁判 102 第四項 初步禁制令之近期發展 103 第一款 紐約州法院:ALP案 103 第一目 案件事實 104 第二目 法院見解 105 第二款 德拉瓦州法院:Bray v. Katz案 106 第一目 案件事實 106 第二目 法院見解 107 第二節 商業法院在光洋科案的裁定 108 第一項 案件事實 108 第二項 商業法院110年度商暫字第6號裁定 109 第一款 將來勝訴可能性 109 第二款 聲請之准駁對於聲請人或相對人是否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 110 第三款 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110 第三項 商業法院110年度商暫字第7號裁定 110 第一款 將來勝訴可能性 110 第二款 聲請之准駁對於聲請人或相對人是否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 111 第三款 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111 第四項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423號裁定 111 第五項 商業法院110年度商暫字第8號裁定 112 第一款 將來勝訴可能性 112 第二款 聲請之准駁對於聲請人或相對人是否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對公共利益之影響 113 第三款 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對公共利益之影響 113 第三節 商業法院在中福案的裁定 113 第一項 個案事實 113 第二項 商業法院111年度商暫字第15號民事裁定 114 第一款 系爭臨時會1部分 114 第一目 將來勝訴可能性 114 第二目 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與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116 第二款 系爭臨時會2部分 117 第一目 將來勝訴可能性 117 第二目 聲請之准駁對於聲請人或相對人是否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權衡處分與否對兩造現在及繼續損害之可能性及程度與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118 第四節 商業法院在泰山案的裁定 118 第一項 個案事實 118 第二項 商業法院112年度商暫字第1號民事裁定 120 第一款 勝訴可能性 120 第二款 權衡處分准許與否對兩造所造成現在及將來可能之損害與程度、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120 第三項 商業法院112年度商暫字第9號民事裁定 120 第一款 勝訴可能性 120 第二款 處分所妨免之損害未逾相對人之不利益,權衡處分准許與否對兩造所造成損害之可能性與程度、對公眾利益之影響 121 第五節 評析商業法院之裁定 123 第一項 強化釋明義務 123 第二項 召集股東會之正當性 124 第六節 對我國之啟示 125 第一項 公眾利益之保護宜審慎考量 126 第二項 聲請人勝訴可能性部分應強化 127 第三項 究為「無法彌補之損害」? 131 第四項 展望未來 132 第六章 結論 133 參考文獻 136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論股東會召集權:獨立董事之制度修正的反省 | zh_TW |
dc.title | On the Right to Call a Shareholder Meeting: Reflection on the Revision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Regime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賴英照;江朝聖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In-Jaw Lai;Chao-Sheng Ji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股東會召集權,監察人,獨立董事,單軌制,審計委員會,雙軌制,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right to call a special meeting,Audit Committee,Supervisors,Unitary Board,Two-Tier Boards,Independent directors, | en |
dc.relation.page | 145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0783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3-21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0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