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50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羅士傑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Shih-Chieh L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家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Ka-Guan O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3-26T16:21:4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3-27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3-26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3-18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文獻史料
(一)檔案 1.國史館藏 「中泰賓館准附設夜總會一所,不准設舞廳」(1967年8月10日),〈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二七八冊一○三一至一○三三〉,《行政院》,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305-001 「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僑務委員會歡送大專畢業僑生歡送會講詞」(1968年7月10日),〈任行政院長時:致詞稿(五)〉,《嚴家淦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6-010605-00005-005 〈李柏文〉,《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數位典藏號:129-120000-0201 〈林國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數位典藏號:129-210000-0001 「林國長」(1977年2月10日),〈頒發國內一般人士輓詞(六)〉,《總統府》,數位典藏號:011-050200-0041 「林國長先生傳(黃重光撰)」(1977年),《林國長先生傳》,典藏號:1280075000002A 〈泰國遣配華僑(二)〉,《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04080-071 〈陳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數位典藏號:129-180000-3919 〈第一屆全球僑務會議各地出席僑團代表名冊及出席人員每日彙報表〉,1952年10月,《總統府》,數位典藏號:011-030800-0060。 「副總統嚴家淦於畢業僑生活動中心開幕典禮致詞呈核稿及僑生教育有關資料」(1968年4月26日),〈嚴副總統言論集五十七年一(五)〉,《嚴家淦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6-011200-00027-014 〈僑務會議決議案〉,1952年10月至1953年1月,《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600-2700。 2.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政府首長會議第57次會議〉,《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502005702。 3.檔案管理局藏 「中華民國各界慶祝六十六年國慶大會儀式」,〈雙十國慶文告及祝詞〉,《總統府》,典藏號:A200000000A/0065/2212103/119/3 「代辦南港站僑泰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南港麵粉廠支線養護工程合約書」(1954年),〈代辦僑泰興麵粉修建支線工程案〉,《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典藏號:A315180000M/0043/186.005/043 「「台大法言」雜誌,擅自出刊「快報」一種,逕向校外散發(向僑光堂僑胞散發),有違出版法。」(1972年1月19日),〈學生集會結社 出版刊物〉,《教育部》,典藏號:AA09000000E/0061/118.00/A1/0001/1 「受文者: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王副會長雲五先生」,〈請惠撥畢業僑生活動中心增修設備經費由〉,《僑務委員會》,典藏號:A319000000B/0057/005305/52/0001/001-018 「為電陳泰國華僑林國長先生愛護祖國,提倡體育情形,請予以獎勵以資慰勉由。」(1963年7月31日),〈一般經常性案件〉,《僑務委員會》,典藏號:052-002499-051-0009-001-020 「為旅泰僑商林國長投資興建中泰賓館因擴建經費不敷申請貸款一案函請 查找轉陳核示由」(1965年9月27日),〈中泰賓館因擴建經費不敷申請貸款案〉,《行政院》,典藏號:0054/6-4-12-1/85/001 「為貴會改建僑生活動中心一案」,〈為貴會改建僑生活動中心一案〉,《僑務委員會》,典藏號:A319000000B/0055/005212/52/0001/001 「准有關單位反映:「中國紙廠董事長林君涉嫌活動將廠址工業用地變更為建築用地,非法圖利」一案」(1965年1月10日),〈土地政策與平均地權參考資料〉,《內政部》,典藏號:0065/E40829/1-13/0003/001 「准通知為教育部呈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僑生宿舍申請徵收臺北市大安龍安坡民地乙案複傳查照由」(1954年2月22日),〈教育部呈為臺灣大學籌建僑生宿舍申請徵收臺北市大安龍安坡民地一案〉,《內政部》,典藏號:A301000000A/0043/E42508/36/0001/003 「准通知為教育部呈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僑生宿舍申請徵收臺北市大安龍安坡民地乙案複傳查照由」(1954年2月22日),〈教育部呈為臺灣大學籌建僑生宿舍申請徵收臺北市大安龍安坡民地一案〉,《內政部》,典藏號:A301000000A/0043/E42508/36/0001/003 「商討興建大專畢業僑生活動中心有關事宜」(1966年2月22日),〈商應興建大專畢業僑生活動中心有關事宜〉,《僑務委員會》,典藏號:A319000000B/0055/005305/52/0001/001 「請惠撥畢業僑生活動中心增修設備經費由」,〈請惠撥畢業僑生活動中心增修設備經費由〉,《僑務委員會》,典藏號:A319000000B/0057/005305/52/0001/001-018 「畢業僑生活動中心增修計劃說明」,〈請惠撥畢業僑生活動中心增修設備經費由〉,《僑務委員會》,典藏號:A319000000B/0057/005305/52/0001/001-018。 「關於中泰賓館申請貸款一案呈請 鑒核示遵」(1965年10月27日),〈中泰賓館因擴建經費不敷申請貸款案〉,《行政院》,檔案管理局藏,典藏號:0054/6-4-12-1/85/001 「President Chiang Ching-Kuo’s National Day Message」,〈雙十國慶文告及祝詞〉,《總統府》,典藏號:A200000000A/0076/2212103/119/5 4.國家安全局藏 〈行動委員會委員會議〉,1950年-1953年,《國家安全局文卷》,數位典藏號:A803000000A/0042/L4361/1 (二)報刊雜誌 《中央日報》 《聯合報》 《僑務月報》 《工商晚報》(香港) 《僑資會訊》 《傳記文學》 《臺灣民聲日報》 《經濟日報》 《民生報》 《美麗島週報》(美國) 《自由中國》 《台灣學生》(美國) 《台灣青年》(日本) (三)日記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十冊)》。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十一冊)》。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十二冊)》。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蔣中正著,《蔣中正日記(1952)》。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0)》。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1)》。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2)》。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3)》。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4)》。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6)》。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7-1978)》。臺北:國史館,2023。 蔣經國著,歐素瑛等編校,《蔣經國日記(1978-1979)》。臺北:國史館,2023。 〈王昇日記〉,1978年10月11日。 (四)其他 許瑞浩等編,《蔣經國手札(民國三十九年-五十二年)》。臺北:國史館,2015。 馬英九,〈99年國慶特刊總統文告〉(2010年10月10日)。 二、近人專著 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著,林添貴譯,《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 大衛·科澤(David Kertzer)著,王海洲譯,《儀式、政治與權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大衛·科澤(David Kertzer)著,王海洲譯,《儀式、政治與權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 小野寺史郎,《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主辦工商徵信所編,《自由中國工商人物誌》。臺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55。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編,《中華民國工商人物志》。臺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1963。 中國僑政學會編,《四海同心與中華》。臺北:編者自印,1980。 王賡武著,姚楠 編,《東南亞與華人》。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王賡武, 林娉婷合著,夏沛然譯,《心安即是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0。 王冠華著,劉甜甜譯,《尋求正義:1905-1906年的抵制美貨運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10。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 孔飛力(Philip A.Kuhn)著,陳兼、陳之宏譯,《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孔飛力(Philip A.Kuhn)著,李明歡譯,《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代移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皮耶·諾哈(Pierre Nora)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台灣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成功大學歷年來接受美援運用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美援教育計畫檢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僑生教育計劃運用美援成果檢討》。臺北:編者自印,1965。 朱桂等譯著,《南海血書》。臺北:中央日報社,1979。 朱蔭松主編,《林國長先生紀念冊》。臺北:林國長先生紀念冊編輯組,1980。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華僑」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汪慕恒,《東南亞華人企業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汪浩,《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臺灣政策1949-1958》。臺北:有鹿文化,2014。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臺北:國史館,1997。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文傑,《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何義麟,《戰後在日臺灣人的處境與認同》。臺北:五南,2015。 阿部賢介,《關鍵的七十一天: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之動向》。臺北:國史館,2013。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近史所,2015。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呂紹理主編,《如何日常?怎樣生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20。 杜晉軒,《血統的原罪: 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20。 宋怡明(Michael Szonyi)著,鐘逸明譯,《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 周俊宇,《黨國與象徵 —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臺北:國史館,2013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香,2005。 林果顯,《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新北:稻香出版社,2016。 林孝庭,《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臺北:聯經,2015。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新北:衛城文化,2017。 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新北:遠足文化,2021。 金蘭馨等著,《營養學》。臺北:永大書局有限公司,2017。 岡本隆司著, 陳彥含譯,《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新北:八旗文化,2017。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從藝術作品、紀念章、機密文件等檔案,窺看統治者的權利與權力》。臺北:麥田,2018。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若林正丈,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七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 陳三井,《華工與歐戰》。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唐耐心(Nancy B.Tucker)著,新新聞編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臺北:新新聞文化,1995。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1994。 陳翠蓮、李鎧揚著,《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17。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2017。 陳翠蓮,《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臺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3。 陳正茂,《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臺北:秀威資訊,2011。 陳鴻瑜,《泰國史》。新北:商務印書館,2015。 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臺北:蘭臺,2023。 陳欽生自撰、口述,曹欽榮採訪、整理,《謊言世界我的真相》。臺北:台灣游藝,2017。 陳儀深訪問,曾冠傑等記錄,《中研院在南港-口述歷史訪談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9。 徐蘭君,《兒童與戰爭:國族、教育及大眾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徐蘭君、李麗丹主編,《建構南洋兒童:戰後新馬華語兒童刊物及文化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 徐國琦著,尤衛群譯,《奧林匹克之夢:體育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1895-205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1。 高夏(Christopher Goscha)著,譚天譯,《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新北:聯經,2018。 陸景華口述,吳安琪記錄整理,《蓽路藍縷:留台人口述歷史回憶錄1950-1985》。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會,2020。 國立編譯館編著,《國立編譯館概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盛竹如,《熒光幕前——盛竹如回憶錄》。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衛城文化,2011。 張隆志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馮成榮,《鄭彥棻傳》。臺北:東大發行,1993。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黃錦樹、張錦忠、李宗舜主編,《我們留臺那些年》。馬來西亞:有人,201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17。 黃克武,《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黃樹民,《借土養命: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臺北:春山,2021。 農林公司,《臺灣麵粉工業特輯》。臺北:編者自印,1955。 經濟部編印,《中華民國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臺北:編者自印,1971。 雷震著,林淇瀁校註,《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臺北:遠流,2003。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著,閆小駿譯,《安源:發掘中國革命之傳統》。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 僑務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編印,《僑務會議實錄》。臺北:海外出版社,1953。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海外》。臺北:1969年。 僑務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秘書處編印,《僑務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實錄》。臺北:編者自印,1988。 鄭彥棻,《往事憶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 鄧丕雲,《八〇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趙綺娜,《從越南國籍法案之交涉看我國對越南華僑政策(1956-1957)》。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 翟韜,《文化冷戰與認同塑造:美國對東南亞華人華僑宣傳研究1949-196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0。 劉偉森,《高信的人生歷程》。臺北:華僑協會總會,1992。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六十五卷)》。臺北:傳記文學,1994。 廣東省澄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澄海文史資料第16輯》。廣東:廣東省澄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1997。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臺北:天下雜誌,2013。 賴信真、劉曜華合著,《臺灣麵粉工業發展史:臺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七十週年紀念》。臺北:臺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2022。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臺北:國史館,2005。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二:中央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化,1972。 蘇錫文編,《鄭彥棻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新北:稻香,2011。 Michael Mann 著,嚴春松譯,《民主的陰暗面:解釋種族清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Charlotte Brooks, Between Mao and McCarthy: Chinese American Politics in the Cold War Year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Daniel Fineman,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Military Government in Thailand,1947-1958. Honu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D.M.Young,The Colonial Office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odon: Longmans, 1961. Dominic Meng-Hsuan Yang, 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ern Taiwa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Ellen Schrecker, No Ivory Tower: McCarthyism and the Universi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Ellen Schrecker, Many Are the Crimes: McCarthyism in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8. Margaret Peacock, Innocent Weapons: The Soviet and American Politics of Childhood in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4. Rizal Sukma, Indonesia and China:The Politics of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London: Routelege,, 1999. Santhiram R.Raman, From Decolonization to Ethno-Nationalism: A Study of Malaysia’s School History Syllabuses and Textbooks1905-2020 .Malaysia: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2021. Xu Guo Qi,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三、期刊論文與會議論文 王秀惠,〈非法移民與合法難民之間:華籍海員跳逃美國,1949-1965〉《輔仁歷史學報》第二十五期,2010,臺北,頁119-164。 江柏煒,〈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以金門華僑網絡為中心之考察(1949-1970s)〉,《考古人類學刊》第71期,2009年12月,臺北,頁7-46。 任貴祥,〈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僑委會僑務工作述評〉,《史學月刊》第1期,2016,河南,頁57-66。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第1期,1997,南投,頁165-194。 李道緝,〈華僑、國旗與國家:戰後泰國僑界的懸旗事件〉,收錄於《海外華人歷史與經濟發展》。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6,頁19-30。 李道緝,〈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2007,桃園,頁181-207。 李道緝,〈「中華民國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五十二期,2012,桃園,頁85-134。 李道緝,〈5、60年代台灣鼓勵華僑回國投資政策初探〉(未刊稿)。 李建良,〈人民與國家“身分連結”的法制詮要與法理探索:兼論台灣人國籍的起承斷續問題〉,《台大法學論叢》36(4),2007,臺北,頁1-60。 李偉呈,〈戰後臺籍建築師的時代定位及其社會網絡:以徐迺欣建築師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6期,2023,臺中,頁37-73。 邱家宜,〈臺灣戒嚴時期的「假新聞」:〈南海血書〉案例〉,《傳播文化與政治》第9期,2019,臺北,頁1-30。 吳子文,〈僑生教育與中華民國:台灣國族想像的轉變,1951-2008〉,《文化研究》第十期,2010,新竹,頁105-138。 吳俊瑩,〈戒嚴體制下的臺灣(1949-1960s)〉,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 (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頁135-195。 汪宏倫,〈戰爭與社會:對「二戰結束七十週年」的觀察與反思〉,《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臺北,2016年,頁123-133。 周俊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袖形象塑造〉,《臺灣文獻》第58卷三期,2007,臺北,頁117-148。 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國史館館刊》第30期,2011,臺北,頁1-51。 周婉窈,〈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臺大歷史學報》第六十一期,2018,臺北,頁17-95。 范燕秋,〈帝國政治與醫學日本戰時總動員下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師大臺灣史學報》第一期,2007,臺北,頁89-136。 范雅梅,〈去祖國化:二次戰後國民黨僑務政策中的地緣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3期,2011,臺北,頁137-177。 陳國威,〈1932-1945年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述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北京,頁64-73。 陳翠蓮,〈白色恐怖時期的臺大校長傅斯年(1949-1950)〉,《臺大歷史學報》第六十一期,2018,臺北,頁213-265。 陳翠蓮,〈一九五○年代臺灣問題國際化與國民黨政府的因應對策〉,《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1期,2021,臺北,頁129-178。 徐珮瑛,〈僑資會與臺灣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僑資會訊》為中心的探討〉,《洄瀾春秋》第十七期,2022,花蓮,頁15-36。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台灣華僑”,1895~195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1991,臺北,頁99-129。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臺北,頁1-54。 張啟雄,〈1960年前後中華民國對國際奧委會的會籍名稱之爭〉,《近代史研究集刊》第四十四期,2004,臺北,頁103-153。 許峰源,〈遷臺初期臺灣對沿海島嶼的防禦策略調整(1950-1955)〉,《檔案》第21卷第1期,2022,臺北,頁28-43。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著,林鴻亦譯,〈文化冷戰期間美國的公關宣傳活動以及其對亞洲的影響〉,收入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主編,李啟章等譯,《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稻香出版社,2012,頁3-24。 馮筱才,〈近代中國的“僭民政治”〉,《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1期,2014,北京,頁32-44。 黃堅立,〈「華僑為革命之母」讚譽之來歷與敘述〉,《華人研究國際學報》,2011,新加坡,頁21-56。 黃庭康,〈反思台灣威權時期僑生政策的形成——以五零年代為例〉,蕭阿勤,汪宏倫編,《台灣: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的經驗與理論》,頁83-116。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6年。 黃金麟,〈戰爭與台灣的高等教育,1945-1990〉,《台灣社會學》第34期,2017,臺北,頁 123-167。 黃克武,〈顧孟餘與香港第三勢力的興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62期,2017,香港,頁11-27。 鄒琮隆,〈「黃埔精神」的內涵與體現─以 1950年李彌將軍領導滇緬邊區作戰為例〉,《史匯》第23期,2021,桃園,頁111-140。 黃自進,〈韓戰前後美國政府之對臺政策與《中日和平條約》規劃〉,《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第116期,2022,臺北,頁97-151。 楊孟軒,〈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年代〉,《臺灣史研究》18(1),2011,臺北,頁133-183。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創設〉,《國史館館刊》第五十二期,2017,臺北,頁73-123。 鄭巧君,〈鼓勵僑資來臺政策之研究〉,《史匯》第十一期,2007,桃園,頁151-177。 趙綺娜,〈觀察美國──臺灣菁英筆下的美國形象與教育交換計畫,1950-1970〉,《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臺北,頁97-163。 劉維開,〈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爲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9期,2008,臺北,頁85-125。 歐素瑛,〈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臺灣學研究》第十二期,2011,臺北,頁17-42。 劉俊廷、鄒琮隆合著,〈五0 年代穩定國家的力量——滇緬、泰北地區國軍部隊始末研究〉,《黃埔學報》第83期,2022,頁1-16。 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002,臺北,頁113-147。 薛月順,〈臺灣入境管制初探—以民國38年陳誠擔任省主席時期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一期, 2001,臺北,頁225-256。 蘇慶軒,〈威權憲制—解釋蔣介石三連任總統的決策過程與國民黨威權政體的制度化〉,《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三期,2020,臺北,頁51-99。 Donald Hindley,“President Sukarno and the Communists: The Politics of Domestic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6, No. 4 ,1962, pp.915-926. Samuel C. Y. Ku,“Indones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aiwan: From Politics to Economics,” Asian Perspective, Vol. 26, No. 4 ,2002, pp.227-256. Wen–Qing Ngoei, “The Domino Logic of the Darkest Moment: The Fall of Singapore, the Atlantic Echo Chamber, and ‘Chinese Penetration’ in U.S. Cold War Policy toward Southeast Asia.”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vol. 21, no. 3, 2014, pp. 215–245. 藍適齊,〈米援、台湾のジャーナリズム教育、そして中国系ジャーナリストの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ル・ネットワーク〉,森口(土屋) 由香、川島真、小林聡明編集,《文化冷戦と知の展開: アメリカの戦略・東アジアの論理》。京都:京都大學出版社,2022,頁325-359。 四、學位論文 王斯嫻,〈1971年以來台灣的僑務政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5。 朱彥碩,〈「臺灣光復」論述的建構——以《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1949-1987)為中心的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林宏一,〈封鎖大陸沿海──中華民國政府的「關閉政策」,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林融徽,〈反共抗俄的場域:三軍球場歷史脈絡之研究(1950-196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林聖峰,〈美援物資的運用與經濟政策:以小麥和麵粉為例(1950-196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1。 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0。 陳月萍,〈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活動(1950~1965)〉。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瑋全,〈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俐靜,〈消失的地標─中華體育館的興與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8。 連承晞,〈蔣中正對印尼內戰的另一個構想──「南海計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徐祥弼,〈打造「自由中國」:亞洲基金會與冷戰初期的台灣(1952-196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稿)。 許馨燕,〈華僑在臺投資之檢討(1952-1989)〉。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彭琪庭,〈香港僑資與台灣紡織業(1951-6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葉川睿,〈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發展(1950-1962)〉。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黃惠瑄,〈1975年越戰後華僑的撤退與安置〉。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 曾信豪,〈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與遠東難民計畫的國際合作(1954-19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楊韜,〈1980年代前後臺北「地下舞廳」的發展與爭論——以「迪斯可舞廳」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1。 鄭巧君,〈戰後臺灣觀光事業-兼論觀光外匯之影響(1956~198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賴韻如,〈由中華民國外交與僑務政策看美國僑報反應(1965-199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藍元鴻,〈戰後中華民國「僑生政策」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1954-197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Ena Chao, “The China Bloc: Congress and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1947-1952” .Chapel Hill: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1990. Kung Chien Wen, “Nationalist China in the Postcolonial Philippines: Diasporic Anticommunism, Shared Sovereignty, and Ideological Chineseness, 1945-1970s” .New York: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 2018. 吳米淑,〈台湾における観光旅行事業史1920~1970年代―日本統治時代・国民党時代の 政策 と関連させて―〉。名古屋:愛知學院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歴史學専攻博士論文,2015。 五、網路資源、資料庫與工具書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https://www.oed.com/ 《蔣經國總統資料庫》https://presidentialcck.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國民黨歷屆全代會決議http://www.kmt.org.tw/p/blog-page_36.html (2022年11月9日瀏覽) 僑泰興企業官網https://www.cthmills.com/group/about.php (2023/04/06瀏覽) 〈台灣雙十節:「不再光輝的10月」背後的意識形態爭論和身份認同變化〉,《BBC NEWS》,2021年10月9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664577(20230924瀏覽)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70002 (20230812瀏覽)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5 (20240309瀏覽) 臺北市百年地圖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僑務委員會「2023年國慶慶典僑胞旅遊」網站http://trip.ezweb.tw/localTravel_index.php (20240314瀏覽)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5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根據《牛津英文詞典》,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誠如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政權始終無法成功反攻大陸、又遭受各種如斷交等的挫折(疾病),而需要仰賴僑務(藥物安慰劑)去維繫流亡政權群體的心靈。由於前人研究的僑務已點出其本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此我將以安慰劑效應來處理我的問題。
本研究預計將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部分,僑務制度被中華民國政權所重視與其在臺灣島內的日常化並非一夕之間所能達成的,究竟為何、何時以及如何被合理化,並且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第二部分,據鄭彥棻之說法,僑務再造運動以後僑務主要內容是以僑資、僑團以及僑教為主。因此既有研究在討論僑務制度上,往往都以「僑資」、「僑教」、「僑團回國觀光」作為研究題材,以「見林而不見樹」、整體大方向對僑務在臺灣的活動進行分析,但這樣的敘述往往並不能完整說明實際僑務制度的執行。而本研究則希望延續上述的討論,以個案方式去探討僑務內容在臺灣的實際執行過程,以重新理解1949年以後臺灣的僑務制度。 本文分別選擇具代表性的三個個案,即僑資代表泰國華僑商人林國長、僑團的「光輝十月」以及僑教爭議的鹿鳴堂(僑光堂)。最後,本文發現與其說安慰劑效應及其形塑出的日常化是用以安慰流亡族群「外省人」和穩定臺灣島上的「本省人」,倒不如說實際僅安慰政權內部以及其高層將領。本文也需強調僑務制度在臺灣的日常化是一種政權「刻意」為之的過程,但同時這過程也出現僑務在臺灣「意外」日常化的現象。僑務的日常化亦意外轉化為一種營養素,時刻提供營養予流亡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最終值得注意的正是因僑務制度在臺灣的日常化以及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政權僑務網絡的形成,形塑出現今東南亞特有的海外華人文化,這也為「文化冷戰」提供條件,從而造成如冷戰時期馬華、兒童刊物、文學等競爭場域的誕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placebo effect refers to the beneficial (or occasionally adverse) effect on health produced by a placebo that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placebo; (also) an instance of this. Just as the post-1949 Republic of China (ROC) regime was unable to successfully reconquer the mainland(反攻大陸) and suffered from various setbacks (illnesses) such as the breakup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it needed to rely o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僑務Qiao Wu) as a placebo to maintain the spirit of the exiled regime. Since previous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has pointed out that its nature is more symbolic than substantive, I will use the placebo effect theory to deal with my problem.
This research will address two issues. In the first part, the ROC regime's emphasis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and its routinization in Taiwan did not happen overnight. The question is why, when, and how the system was rationalized and entered the daily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In the second part, according to Zheng Yan Fen, after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reconstruction movement(僑務再造運動),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ir affairs are mainly overseas Chinese investments(僑資),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s(僑團) an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僑教). Therefore,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often take "overseas Chinese capital",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overseas Chinese groups homecoming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topics, and analyze the activities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Taiwan in an overall direction, but such a description often fails to explain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This paper hopes to extend the above discussion on a case-by-case basi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in Taiwan after 1949. In this paper, three representative cases were selected, namely, the representative of overseas Chinese investment, Thai businessman Mr. Lin Guo Chang, the festive " Glorious October"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ntrovers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in Lu Ming Tang (Qiao Kwong Tang).Finally, this paper finds that rather than the placebo effect and the everydayness it created being used to comfort the exiled "Mainlanders(外省人)" and stabilize the“Natives(本省人)" on the island, it comforts only those within the government system and its generals. This paper also emphasizes that although the routiniz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in Taiwan was a " deliberate " process of the regime, this process "accidentally" ended up being a routiniz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Taiwan.The routiniz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was accidentally transformed into a nutrient that always provided nourishment to the R.O.C. regime in exile in Taiwan. Ultimatel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routiniz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in Taiwa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network of the R.O.C regime after 1949 shaped the uniqu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today. This also provid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ultural cold war",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Cold War competing arenas such as Mahua, children's magazines, and litera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26T16:21:40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26T16:21:40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v Abstract vi 目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僑務再造的第一步:以1952年僑務會議為觀察中心 11 第一節 會議形成的背景與其意義…………………………… 13 第二節 會議過程……………………………………………… 19 第三節 會議的餘緒…………………………………………… 29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愛國」僑商的誕生:以泰國僑商林國長為觀察中心 34 第一節 走私僑犯林國長……………………………………… 35 第二節 打造愛「國」僑商林國長…………………………… 40 第三節 制度中套利行為:遊走制度的僑商………………… 44 第四節 小結…………………………………………………… 49 第四章 展演的劇場:「光輝十月」中的華僑………………… 52 第一節 「光輝十月」中節日的出現與其相關研究………… 54 第二節 「光輝十月」中的華僑……………………………… 58 第三節 興奮劑效應…………………………………………… 70 第四節 小結…………………………………………………… 80 第五章 記憶所繫之處:以臺大鹿鳴堂為例………………… 82 第一節 處處受制的臺灣大學………………………………… 84 第二節 僑光堂與鹿鳴堂……………………………………… 89 第三節 記憶的拉鋸戰………………………………………… 97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六章 結論…………………………………………………… 105 附錄一 1952年第一屆僑務會議籌備以及流程……………… 109 附錄二 1952年全球僑務會議出席代表名單………………… 109 附錄三 觀光五日行程………………………………………… 120 附錄四 會議十日流程………………………………………… 121 徵引文獻 ………………………………………………………… 122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政權的安慰劑:僑務制度的日常化與戰後臺灣(1949-2023) | zh_TW |
dc.title | The Regime’s Placebo: The Routiniz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System in Postwar Taiwan (1949-2023)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道緝;陳翠蓮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Tao-Chi Lee;Tsui-Lien Che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僑務,日常化,文化冷戰,1952年僑務會議,林國長,光輝十月,僑光堂,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Routinization,Cultural Cold War,1952 Qiao Wu Conference,Lin Kuo-Chung,Glorious October,Qiao Kwong Ta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34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0782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3-1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4.79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