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1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熙遠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Hsi-yuan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廖容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Rongci Liao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3-07T16:13:59Z-
dc.date.available2024-03-08-
dc.date.copyright2024-03-07-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2-18-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史料文獻
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起居注冊(雍正朝)》,第11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16。
仁井田陞原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允 祹等奉敕撰,《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濬師,《蕉軒隨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方觀承,《壇廟祀典》。揚州:廣陵書社,2004。
王 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縣永和鎮:文海,1979。
王 溥撰,《唐會要》。北京市:中華書局,1955。
王維新修,徐家杰纂,《義甯州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王肇賜修,陳錫麟纂,《新淦縣志》,清同治十二年活字本。
王養濂修,李開泰纂,《宛平縣志》,清康熙刻本。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53冊。鄭州市:中州古籍社出版,1989。
石 臺修,馮師元纂,《恩平縣志》,清道光五年刊本。
托津等奉敕纂,《大清會典事例(嘉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嘉慶年間刻本。
托津等奉敕纂修,《大清會典圖(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吳榮光,《吾學錄初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中華書局鉛印本。
宋 彥,《山行雜記》。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本。
李永錫修,徐觀海纂,《將樂縣志》,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李隆基,〈答宋璟等賀雨手詔〉、〈答裴光庭賀雨手詔〉,收於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杜 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標點,第13冊。臺北市:新文豐,2001。
沈應文、譚希思等修,《順天府志(萬曆)》。
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林鳳儀修,黃性時纂,《桂東縣志》,清咸豐九年增刻本。
胡 廣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徐 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57。
特登額等奉敕撰,《欽定禮部例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道光間刊本。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市:國立故宫博物院,1982。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市:國立故宫博物院,1977。
婁 雲纂,《惠安縣續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崑 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
常 慶纂修,《桂陽縣志》,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10冊。臺北市:新文豐,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85。
張廷玉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張培仁修,李元度纂,《平江縣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脫 脫等撰,《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據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1980。
許道齡著,《北平廟宇通檢》。民國二十五年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鉛印本。
陳寶琛等修撰,《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喬 溎修,賀熙齡纂,《浮梁縣志》,清道光十二年補刻本。
嵇 璜、劉墉等奉敕撰,《清朝通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童範儼修,陳慶齡纂,《臨川縣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鄂爾泰等奉敕修,《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隆科多等奉勅纂,《大清會典(雍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雍正年間刻本。
黃 訓集,汪雲程校,《皇明名臣經濟錄》,明嘉靖間歙虬川黃鍾刊本。
黃宅中修,鄧顯鶴纂,《寶慶府志》,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本。
楊士奇等纂修,《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商務,1987。
臧理臣修,宗慶煦纂,《密雲縣志》,民國三年鉛印本。
裴光庭,〈賀雨表〉,收於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台北市:鼎文,1981。
劉 昫等撰,《舊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清懼盈齋刻本,1981。
慶 桂等修,《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蕭 琯纂,《貴陽府志》,清咸豐刻本。
蕭 嵩,《大唐開元禮》。臺北:臺灣商務,1978。
薛天培修,陳弘謨纂,《密雲縣志》,清雍正元年刻本。
蹇 義等纂修,《明仁宗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韓文焜纂修,《利津縣新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寶 鋆、沈桂芬等纂修,《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顧秉謙等纂,《明神宗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二、 近人著作
(一) 中文
王見川,〈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兼談「文衡聖帝」的由來〉,《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4期,2008,臺北,頁21-41。
皮慶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觀〉,《東岳論叢》2005年04期,山東,山東社會科學院,頁25-35。
朱 溢,〈唐至北宋時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清華學報》39卷2期,2009,新竹市,頁287-324。
李 媛,《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季羨林,〈印度文學在中國〉,收入氏作,《季羨林文集》,第4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苑 利,《龍王信仰探秘》。臺北市:東大,2003。
張永祿主編,《唐代長安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莊吉發編著,《雍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許凱翔,〈宋代成都龍女祠及其信仰空間的變遷〉,《新史學》第31卷4期,2020,臺北,頁85-142。
連瑞芝,〈神靈、龍王與官祀:以雲南大理龍關社會為核心的討論〉,《民俗曲藝》,第187期,2015,頁105-154。
郭福祥,〈《皇朝禮器圖式》編纂與乾隆朝科學儀器的禮制化〉,《故宮學術季刊》,第37卷第3期,2020,臺北,頁1-44。
陳捷先,〈清入關前滿族的宗教信仰〉,《臺大歷史學報》第17期,1992,臺北,頁273-285。
陳熙遠,〈從中央到地方──先農信仰的佈建與壇廟體系的崩解〉,收錄於《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上冊。臺北市:中研院,2013,頁269-314。
陳學霖,〈朱元璋祀龍禱雨紀事小考〉,收錄於饒宗頤主編,《華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陳學霖,〈舊北京的祈雨與祀龍:官式祭禮與民間習俗〉,《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3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2003,頁183-221。
陶 金、喻曉,〈九州清晏:清世宗全國龍神祠廟系統的創立〉,《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2、13期,2021,香港,頁175-251。
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以國家和南方祀神之風為焦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6,臺北,頁153-192。
雷 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聞一多,〈伏羲考〉,收入苑利主編,《二十世紀民俗學經典‧神話卷》,頁160-2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劉中平,〈論清代祭典制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瀋陽,頁85-89。
劉少華,〈景觀、政治與文化認同:三山五園中民間信仰祠廟的修建與意義〉,《三山五園研究》,2021年01期,北京市,頁67-75。
劉永華,〈祀典儀式視野下的明清省制演進〉,《歷史研究》2021年第4期,北京市:中國社科院,頁42-65。
劉志雄、楊靜榮,《龍的身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樊恭炬,〈祀龍祈雨考〉,收入苑利主編,《二十世紀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頁 117-1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閻雲翔,〈論印度那伽故事對中國龍王龍女故事的影響〉、〈試論龍的研究〉,收入郁龍餘編,《中印文學關係源流》,頁。香港:中華書局,1987。
謝 樸,《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北京卷》。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二) 西文
Berndt, Andreas. “The Cult of the Longwang: Their Origin, Spread, and Region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 ed. Philip Clart. Taipei: Boyang Publishing, 2012, pp. 89-122.
Hansen, Valerie.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Loewe, Michael. Divination, Mythology and Monarchy in Ha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Loewe, Michael. Faith, Myth, and Reason in Han China.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2005.
Naquin, Susan. 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nyder-Reinke, Jeffrey. Dry Spells: State Rainmaking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134-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中國,龍的形象與歷代政權緊密相繫,作為統治者專擅的符號以及崇拜的對象,具有高度的政治意涵。龍先是作為溝通天地的媒介,而後成為神獸、神祇,為統治者與社會大眾所崇拜,並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官方政權對於龍神的重視,從唐代開始提升,經過明代頓挫,而於清代達到高峰。清代除了將龍神列入官方祭祀儀典,亦透過多次的賜封活動、修葺廟宇,以及各省官祀龍神廟的建立,與祈雨儀式的制度化歷程,將此一信仰逐步納入國家祀典體系。本研究主要運用官書、詔令與奏摺等文書檔案,梳理清代官祀龍神廟在京師及各省的設立與管理,並嘗試探討龍神祭祀與官方雩祭和祈雨儀式在規範與實踐方面具有哪些矛盾與整合。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China,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regime. In early history the dragon was at first deemed as a medium to communicat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later then became a mythical beast and eventually turned into a god. The Dragon God (Longwang or Longshen) was incorporated into national ritual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a time when the belief of Dragon God started to thrive in court and popular society. In the Ming Dynasty, however, the cult declined in the state level, and experienced a revival in th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including the Dragon God in the state rituals,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showed their support of the cult by granting titles, repairing old temple, and establishing official Dragon God temples in all provinces. This study uses official documents, edicts, palace memorials and arch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official Dragon God temples in the capital and provinc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also touches upon the issue of official rainmaking ceremony regarding the regulat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cult of Dragon God. By looking into the system and practice of the state cult, this study covers the process and problems of the incorp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Dragon God cult into the state ritual system.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07T16:13:59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07T16:13:59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定書 iii
致謝 iv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緒論 1
第一章 龍神祭祀制度的形成與變動 8
第一節 古代中國的龍神祭祀 8
第二節 明清國家祀典中的龍神祭祀 14
第二章 清代官方龍神廟的建置與管理 20
第一節 京畿龍神廟的興設 21
第二節 各省龍神廟的拓展 30
第三章 清代龍神祭祀的規範與實踐 36
第一節 祭祀儀式的建立 36
第二節 祈雨活動的調適 40
結論 47
徵引書目 49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祭在國事與民政之間:清代的官祀龍神廟zh_TW
dc.titleState Cults and Local Affairs: The Dragon King Temple in the Qing Dynas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文良;林士鉉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Wen-liang Lee;Shih-Hsuan Linen
dc.subject.keyword龍神,龍王,祈雨,雩祭,祀典,zh_TW
dc.subject.keywordDragon God (Longshen),Dragon King (Longwang),rainmaking,Yu sacrifice,state ritual,en
dc.relation.page54-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072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2-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系-
dc.date.embargo-lift2029-02-17-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43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