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09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薛智仁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ih-Jen Hsu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曾紀雅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Ya Tse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3-05T16:16:4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3-0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3-05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2-16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Dan Gardner(著),李靜怡、黃慧慧(譯)(2009),《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初版,博雅書房。 Gustave Le Bon(著),吳松林(譯)(2016),《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華志文化。 王皇玉(2022),《刑法總則》,8版,新學林。 王振興(1994),《刑法分則實用增修本第一冊》,再版,三民書局。 甘添貴(1992),《刑法總論講義》,再版,瑞興圖書。 甘添貴(2006),《罪數理論之研究》,初版,元照。 甘添貴(2019),《刑法各論(上)》,5版,三民。 甘添貴(2022),《刑法各論(下)》,5版,三民。 周治平(1968),《刑法各論》,初版,三民書局。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上冊)》,5版,元照。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下冊)》,5版,元照。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10版,元照。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冊)》,10版,元照。 林鈺雄(2021),《新刑法總則》,9版,元照。 柯耀程(2014),《刑法釋論II》,1版,一品文化。 徐育安(1998),《刑法上類推禁止之生與死》,初版,春風煦日論壇。 許澤天(2023),《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5版,新學林。 許澤天(2023),《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5版,新學林。 許澤天(2023),《刑法總則》,4版,新學林。 陳子平(2019),《刑法各論(上)》,4版,元照。 陳子平(2020),《刑法各論(下)》,3版,元照。 陳煥生、劉秉鈞(2020),《刑法分則實用》,7版,一品。 陳樸生、洪福增(1989),《刑法總則》,五南。 曾淑瑜(2017),《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4版,三民。 黃東熊(1998),《刑法概要》,初版,三民書局。 黃源盛(2002),《刑法各論》,初版,空大。 黃源盛(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初版,元照。 黃源盛(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初版,元照。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4版,元照。 褚劍鴻(2000),《刑法分則釋論上冊》,三次增訂版,臺灣商務。 蔡墩銘(1991),《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初版,五南。 蔡墩銘(2008),《刑法各論》,6版,三民。 盧映潔(2021),《刑法分則新論》,17版,新學林。 韓忠謨著,吳景芳增補(2000),《刑法各論》,增補1版,韓聯甲。 蘇俊雄(1998),《刑法總論(I)》,再版,元照。 (二)專書論文 李錫棟(2021),〈聚眾犯在參與關係上之相關問題──以騷亂罪為例〉,收於: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委會(編),《刑事法學的浪潮與濤聲:刑法學—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頁732-754,元照。 許恒達(2020),〈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刑事責任之檢討:以強冠劣油案為中心〉,收於:倪貴榮(編),《食品安全與司法救濟》,初版,頁149-206,元照。 蔡墩銘(1999),〈暴動內亂罪與聚眾施強暴脅迫罪〉,收於:甘添貴等(編),《刑法爭議問題研究》,初版,頁401-407,五南。 鄭善印(2021),〈員警處理街頭鬥毆案例研析〉,收於:許福生(編),《警察情境實務執法案例研析》,初版,頁243-277,五南。 謝庭晃(2021),〈聚眾施強暴脅迫罪的構造—以日本刑法騷亂罪為參考對象〉,收於: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委會(編),《刑事法學的浪潮與濤聲:刑法學—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頁755-769,元照。 (三)期刊論文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235-244。 王皇玉(2018),〈跟蹤糾纏行為之處罰:以德國法制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7卷4期,頁2347-2392。 王皇玉(2018),〈實驗室放火案〉,《月旦法學教室》,189期,頁23-25。 王皇玉(2019),〈2018年刑事實體法之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8卷特刊,頁1675-1702。 王榮聖(2007),〈論遺棄罪之危險屬性〉,《興大法學》,2期,頁239-284。 古承宗(2012),〈結夥三人與共同正犯──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七三五一號刑事判決〉,《裁判時報》,13期,頁66-77。 古承宗(2016),〈誣告罪之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解釋〉,《月旦法學教室》,163期,頁36-45。 古承宗(2017),〈所有意圖與客體錯誤〉,《月旦法學教室》,181期,頁19-22。 古承宗(2019),〈論不能安全駕駛罪之解釋與適用-以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為中心〉,《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2期,頁3-11。 古承宗(2022),〈行為質轉與刑法第一八五條第一項之解釋〉,《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31期,頁143-195。 甘添貴(1996),〈必要共犯與總則共犯規定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10期,頁45-46。 朱朝亮(2021),〈從量刑法則之應然,談我國現行量刑實務問題〉,《法官協會雜誌》,22期,頁41-85。 江朝聖(2003),〈論必要共犯〉,《法學講座》,18期,頁33-45。 余振華(2006),〈刑法上強暴脅迫概念之探討〉,《警察法學》,5期,頁399-428。 吳燦(2019),〈累犯確定判決違誤之救濟〉,《司法周刊》,1940期,頁2-3。 吳燦(2022),〈貪污治罪條例第12條第1項刑罰減輕事由於共同正犯之適用──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3997號裁定評析〉,《月旦裁判時報》,125期,頁5-17。 吳燦(2023),〈刑與罪一部上訴之審理〉,《月旦法學教室》,246期,頁14-20。 吳耀宗(2013),〈「可恥」VS.「操你媽的X」-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一○一年度上易字第二四二號刑事判決及臺南地方法院自字第一四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9期,頁46-63。 李聖傑(2007),〈攜帶兇器竊盜的兇器概念〉,《月旦法學教室》,59期,頁12-13。 李聖傑(2010),〈也論刑法對於虛擬人格的名譽保護-評台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九十八年度審簡字第六一一六號〉,《月旦裁判時報》,4期,頁109-114。 李聖傑(2010),〈刑法第二二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犯之」之適用思考〉,《政大法學評論》,115期,頁1-54。 李聖傑(2019),〈適性犯概念在我國實務運作之探討〉,《法務通訊》,2977期,頁3-6。 李維宗(2007),〈檢析相對不起訴處分〉,《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7期,頁31-55。 周漾沂(2008),〈論「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之處罰理由〉,《臺大法學論叢》,37卷4期,頁347-389。 周漾沂(2012),〈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3期,頁981-1053。 周漾沂(2021),〈煽惑犯罪與政治言論──重新思索刑法第153條第1款之限縮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316期,頁140-154。 周漾沂(2023),〈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作為溝通犯──法益論述與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337期,頁65-84。 林山田(1978),〈論刑法上之法益〉,《刑事法雜誌》,22卷2期,頁1-8。 林東茂(1994),〈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3卷2期,頁267-304。 林東茂(2001),〈加重竊盜實務相關見解評析〉,《月旦法學雜誌》,71期,頁155-162。 林東茂(2010),〈交通犯罪〉,《月旦法學雜誌》,177期,頁232-240。 林映姿(2022),〈刑法第150條修法架構及實務運作建議〉,《月旦律評》,4期,頁72-85。 林書楷(2020),〈吸毒不能安全駕駛罪之危險概念〉,《月旦法學教室》,210期,頁35-46。 林鈺雄(2016),〈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檢察新論》,19期,頁46-73。 柯耀程(2002),〈弔詭的「不能抗拒」要件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年度上更字第三九五號暨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強盜罪部分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90期,頁314-323。 柯耀程(2005),〈二○○三年刑事實體法實務見解回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6期,頁117-134。 孫啟強(2010),〈刑罰加重之研究〉,《軍法專刊》,56卷3期,頁246-258。 徐育安(2013),〈攜帶兇器竊盜—七十九年台上字第五二五三號判例〉,《裁判時報》,22期,頁119-123。 徐偉群(2023),〈回歸「強制」概念──利用權勢猥褻性交罪的解釋與立法批判〉,《台灣法律人》,20期,頁1-29。 高金桂(2005),〈有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犯罪競合問題—以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交上訴字第八號刑事判決為基礎兼論刑法第二條之適用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21期,頁243-255。 高金桂(2012),〈結夥犯之成立要件〉,《軍法專刊》,58卷4期,頁172-178。 高金桂(2013),〈重婚罪構成要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65-81。 張天一(2002),〈論加重竊盜之立法方式與規範目的〉,《刑事法雜誌》,46卷3期,頁80-115。 張麗卿(2012),〈交通犯罪之法律規範與實證分析〉,《中原財經法學》,28期,頁117-181。 張麗卿(2019),〈性騷擾跟追的入罪化〉,《月旦法學雜誌》,290期,頁83-102。 第60期學習司法官士林學習組(2021),〈變與不變之間—自浮覆地及妨害秩序罪修法談起〉,《司法新聲》,136期,頁94-112。 許恒達(2014),〈抗議、靜坐與強制罪-評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二年度上易字第八一一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7期,頁88-112。 許恒達(2022),〈罪刑法定原則與犯罪階層體系-刑法論罪方法論芻議〉,《台灣法律人》,15期,頁69-88。 許恒達(2022),〈聚眾妨害秩序罪之解釋釋疑〉,《成大法學》,44期,頁73-126。 許恒達(2023),〈聚眾施強暴脅迫罪的犯罪結構與加重要件: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664號刑事判決及其歷審見解〉,《當代法律》,19期,頁115-127。 許恒達(2023),〈論恐嚇取財罪的解釋疑義〉,《月旦法學雜誌》,337期,頁142-159。 許福生(2021),〈相互鬥毆判決案例之研析〉,《軍法專刊》,67卷5期,頁1-27。 許福生(2021),〈警察處理聚眾鬥毆案例分析〉,《警光雜誌》,776期,頁32-40。 許福生(2022),〈聚集施強暴脅迫罪司法實務適用現況之分析〉,《警光雜誌》,790期,頁22-31。 許澤天(2010),〈對向犯之研究〉,《成大法學》,19期,頁45-77。 許澤天(2010),〈遺棄罪之研究-待釐清保護法益的具體危險犯〉,《東吳法律學報》,22卷2期,頁1-45。 許澤天(2011),〈酒駕、肇事與棄逃的刑法三部曲〉,《月旦法學雜誌》,193期,頁20-39。 許澤天(2021),〈論刑法「聚眾犯」概念與近期相關修法〉,《台灣法學雜誌》,416期,頁1-8。 郭土木(2018),〈重大金融犯罪自首自白與緩起訴制度適用問題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72期,頁13-24。 郭智安(2016),〈「總則加重」與「分則加重」區分論之檢討〉,《司法新聲》,117期,頁75-92。 陳永鎭(2022),〈警察處理妨害他人身體財產違序案件之探討〉,《軍法專刊》,68卷6期,頁116-148。 陳志龍(1990),〈犯罪之成立與量刑-由構成要件要素與責任要素之不同論罪之成立及量刑的具體化〉,《律師通訊》,131期,頁36-45。 陳俊偉(2017),〈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以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及近期相關判決對「攙偽或假冒」抽象危險行為之解釋爭議為出發點〉,《月旦刑事法評論》,5期,頁143-173。 陳俊偉(2019),〈從危險故意理論省思放火故意之實質內涵-以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2179號判決及其歷審判決爭點為出發點〉,《興大法學》,26期,頁153-266。 陳俊偉(2020),〈重新檢視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與適用-以食品健康安全法益的保護為詮釋基礎〉,《世新法學》,14卷1號,頁35-92。 陳俊偉(2020),〈網路遊戲中侮辱行為的刑法評價難題──以臺灣實務判決的觀點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305期,頁159-184。 陳煥生(1992),〈加重條件犯與結合犯〉,《刑事法雜誌》,36卷5期,頁1-7。 陳德池(2022),〈刑法聚眾妨害秩序罪的解釋疑義-聚焦於若干重要實務案例〉,《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2期,頁183-221。 陳樸生(1963),〈保護法益之關聯性與重要性〉,《刑事法雜誌》,7卷4期,頁15-19。 惲純良(2017),〈商業賄賂行為可罰性簡析──以2015年德國刑法典第299條商業賄賂罪之修正為鑑〉,《月旦刑事法評論》,4期,頁72-94。 惲純良(2018),〈抽象危險犯作為對抗環境犯罪的基本制裁手段──以污染水體行為為例〉,《月旦刑事法評論》,8期,頁30-67。 游明得(2007),〈從身分犯的本質檢視刑法第三十一條身分犯共同正犯-以國內現況評析為主〉,《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12期,頁113-153。 游明得(2018),〈我國刑法第185條之3醉態駕駛罪危險概念的流變〉,《中原財經法學》,41期,頁207-262。 游明得(2019),〈「情節輕微」於刑事法中之判準—從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9條出發〉,《治未指錄:健康政策與法律論叢》,7期,頁87-118。 黃宗旻(2019),〈法益論的侷限與困境:無法發展立法論機能的歷史因素解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8卷1期,頁159-210。 黃國瑞(2020),〈放火罪之公共危險意涵〉,《南臺財經法學》,6期,頁55-77。 黃惠婷(2005),〈加重竊盜罪之「攜帶兇器」與「著手」—評九十二年台上字第二九二九號判決及九十二年台非字第三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6期,頁238-245。 黃惠婷(2015),〈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台灣法學雜誌》,277期,頁133-139。 黃源盛(1997),〈民初暫行新刑律的歷史與理論〉,《刑事法雜誌》,41卷6期,頁56-89。 黃榮堅(1993),〈雙重評價禁止與法條競合〉,《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3卷1期,頁157-207。 黃榮堅(1994),〈犯罪的結合與競合〉,《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3卷2期,頁151-233。 黃榮堅(2005),〈論危險故意-評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一一五五號及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三六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8期,頁225-239。 葛耀陽(2021),〈新修正刑法第150條妨害秩序罪之適用〉,《警察法學與政策》,1期,頁143-149。 蔡宜家(2021),〈109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兼評我國犯罪趨勢與妨害秩序新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30期,頁1-46。 蔡庭榕、朱金池、孟繁勳(2021),〈論警察處理聚眾鬥毆之法制與策略〉,《警學叢刊》,51卷4期,頁23-50。 蔡聖偉(2008),〈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月旦法學雜誌》,157期,頁267-293。 蔡聖偉(2013),〈論幫助行為之因果關係〉,《政大法學評論》,134期,頁173-227。 蔡聖偉(2014),〈刑法上的對應原則〉,《月旦法學雜誌》,227期,頁20-30。 蔡聖偉(2017),〈評法務部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月旦法學教室》,178期,頁51-67。 蔡聖偉(2020),〈2019 年傷害罪章修法評釋(二)-關於群毆助勢罪、傳染性病罪與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全及發育罪部分〉,《月旦裁判時報》,101期,頁79-92。 蔡聖偉(2022),〈公務員詐領加班費的刑法適用問題〉,《台灣法律人》,12期,頁68-77。 蔡聖偉(2022),〈實務法學:刑法類No.121〉,《月旦裁判時報》,121期,頁122-135。 蔡聖偉(2022),〈實務法學:刑法類No.123〉,《月旦裁判時報》,123期,頁104-115。 蔡聖偉(2022),〈實務法學:刑法類No.125〉,《月旦裁判時報》,125期,頁122-135。 蔡聖偉(2023),〈實務法學:刑法類No.131〉,《裁判時報》,131期,頁99-110。 蔡聖偉(2023),〈實務法學:刑法類No.137〉,《月旦裁判時報》,137期,頁98-108。 蔡碧玉(2022),〈刑法第150條妨害秩序之犯意與聚眾施強暴脅迫行為之關係〉,《法務通訊》,3110期,頁3-5。 蔡銘原(2023),〈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爭議問題再探討──簡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91號刑事判決〉,《軍法專刊》,69卷5期,頁130-150。 蔡墩銘(1988),〈論聚眾犯之共同意思〉,《法令月刊》,39卷5期,頁9-10。 鄭逸哲(2021),〈刑法上之「三人以上」-併論以「三人以上」作為加重事由的失當構成要件修法〉,《台灣法學雜誌》,416期,頁15-24。 黎文德(2002),〈成年人幫助少年犯罪〉,《月旦法學雜誌》,85期,頁24-25。 盧映潔(2001),〈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78期,頁111-123。 盧映潔(2022),〈打架即妨害秩序?〉,《月旦法學教室》,235期,頁10-13。 薛智仁(2012),〈竊盜罪之所有意圖概念〉,《台灣法學雜誌》,205期,頁153-167。 薛智仁(2015),〈刑法明確性原則之新定位:評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背信罪合憲性裁定〉,《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4卷2期,頁599-664。 薛智仁(2018),〈2017年刑事程序法回顧:刑事救濟程序、證據法則與強制處分〉,《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7卷特刊,頁1881-1929。 薛智仁(2022),〈刑法解釋與適用之憲法界限──近期刑事判決之綜合評析〉,《興大法學》,32期,頁1-105。 薛智仁(2022),〈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限縮解釋─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91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15期,頁155-169。 謝開平(2013),〈同時符合數款加重竊盜規定之適用──簡評最高法院六十九年台上字第三九四五號刑事判例〉,《裁判時報》,21期,頁103-106。 謝煜偉(2012),〈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210期,頁107-130。 謝煜偉(2014),〈群眾恐慌下的恐嚇公眾危安罪:北捷隨機殺人案後續事件解析〉,《月旦法學教室》,143期,頁69-79。 謝煜偉(2016),〈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1期,頁70-90。 謝煜偉(2017),〈得同居人承諾而阻斷他人救助──評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更(一)字第22號及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740號判決〉,《裁判時報》,65期,頁48-61。 謝煜偉(2019),〈當弦外之音成為主弦律-評釋字第775號解釋兼論解釋公布後之量刑新趨勢〉,《月旦法學雜誌》,294期,頁33-55。 謝煜偉(2020),〈從量刑目的論形構量刑框架及量刑理由之判決架構〉,《法官協會雜誌》,22期,頁86-104。 謝煜偉(2020),〈罪刑相當原則與情節輕微條款〉,《月旦法學教室》,209期,頁26-31。 謝煜偉(2022),〈2021年刑事立法與實務發展回顧:以治安與治療為名〉,《臺大法學論叢》,51卷特刊,頁1223-1255。 謝煜偉(2022),〈以治安之名─評新修刑法第150條之罪之解釋與適用〉,《台灣法律人》,12期,頁78-96。 蘇俊雄(1999),〈量刑法理與法制之比較研究〉,《法官協會雜誌》,1卷2期,頁25-56。 (四)學位論文 周靖安(2017),《犯罪結社罪之可罰性基礎及解釋策略》,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書楷(2005),《論犯罪之典型共同加工—必要共犯理論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新北市。 邱群傑(1999),《共同正犯之研究-以聚眾犯為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殷節(2011),《論刑法第149條聚眾不解散罪》,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泉鼎(2013),《論必要共犯》,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一般生組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永幸(2009),《「共謀共同正犯」究係「正犯」抑或「共犯」?》,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郭印山(2019),《集會遊行的刑事責任與實質平等--解開集會自由的枷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建名(2023),《刑法第一百四十九、第一百五十條妨害秩序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游明得(1997),《加重竊盜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游明得(2013),《共同正犯概念之重塑》,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新北市。 黃一航(2022),《聚集施強暴脅迫罪司法實務之研究 ─以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91號判決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蔡孟翰(2022),《糾眾圍事行為處罰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薛智仁(2002),《參與群毆行為之處罰基礎與立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婉婷(2011),《論適性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二、德文部分 (一)註釋書 Erb, V./ Schäfer, J. (Hrsg.) (2021).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4. Aufl., Bd. 3). München: C. H. Beck. Kindhäuser, U. (Hrsg.) (2017). Strafgesetzbuch: Lehr- und Praxiskommentar (7. Aufl.). Baden- Baden: Nomos. Kindhäuser, U./ Neumann, U./ Paeffgen, H. -U. (Hrsg.) (2017). Nomos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5. Aufl.). Baden- Baden: Nomos. Lackner, K./ Kühl, K./ Heger, M. (Hrsg.) (2023).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30. Aufl.). München: C. H. Beck. Laufhütte, H. W./ Rissing-van Saan, R./ Tiedemann, K. (Hrsg.) (2009). Leipzig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12. Aufl., Bd. 5). Berlin: De Gruyter. Schönke, A./ Schröder, H. (Hrsg.) (2019).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30. Aufl.). München: C. H. Beck. Wolter, J. (Hrsg.) (2019).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9. Aufl., Bd. 3). Köln: Carl Heymann. Leipold, K./ Tsambikakis, M./ Zöller, M. A. (Hrsg.) (2015). AnwaltKommentar StGB (2. Aufl.). Heidelberg: C.F. Müller. (二)專書 Bruns, H. -J. (1985). Das Recht der Strafzumessung: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für die Praxis (2. Aufl.). Köln: Carl Heymanns. Eisele, J. (2004). Die Regelbeispielsmethode im Strafrecht. Tübingen: Mohr Siebeck. Fischer, T. (2022). Strafgesetzbuch (69. Aufl.). München: C. H. Beck. Hefendehl, R. (2002). 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 Köln: Carl Heymann. Hörnle, T. (2005). Grob anstößiges Verhalten: Strafrechtlicher Schutz von Moral, Gefühlen und Tabus. Frankfurt: Vittorio Klostermann. Jakobs, G. (1991).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Berlin: De Gruyter. Kostaras, A. P. (1982). Zur strafrechtlichen Problematik der Demonstrationsdelikte: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von verfassungstheoretischen und massenpsychologischen Aspekten.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Köhler, G. M./ Dürig-Friedl, C. (2001). Demonstrations- und Versammlungsrecht (4. Aufl.). München: C. H. Beck. Krahl, M. (1999). Tatbestand und Rechtsfolge: Untersuchungen zu ihrem dogmatisch-methodologischen Verhält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Maurach, R. (1956). Deutsche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2. Aufl.). Karlsruhe: C.F. Müller. Maurach, R. (1970). Deutsche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Nachtrag. Karlsruhe: C.F. Müller. Maurach, R./ Schroeder, F. -C./ Maiwald, M. (2009).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 2: Straftaten gegen Gemeinschaftswerte (10. Aufl.). Heidelberg: C.F. Müller. Meier, B. -D. (2015). Strafrechtliche Sanktionen (4. Aufl.). Berlin: Springer. Roxin, C./ Greco, L. (2020).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Bd. 1). München: C. H. Beck. Schmidt, R. (2016).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I: Straftaten gegen die Person und die Allgemeinheit (16. Aufl.). Bremen: Rolf Schmidt GmbH. Ullrich, N. (2015). Das Demonstrationsrecht: im Spannungsfeld von Meinungsfreiheit, Versammlungsfreiheit und öffentlicher Sicherheit (Bd. 7). Baden- Baden: Nomos. (三)專書論文 Amelung, K. (2003). Der Begriff des Rechtguts in der Lehre vom strafrechtlichen Rechtgüterschutz. In: Hefendehl, R./ von Hirsch, A. / Wohlers, W. (Hrsg.), Die Rechtsgutstheorie: Legitimationsbasis des Strafrechts oder dogmatisches Glasperlenspiel? (S. 155-182). Baden- Baden: Nomos. Hörnle, T. (2003). Der Schutz von Gefühlen im StGB. In: Hefendehl, R./ von Hirsch, A. / Wohlers, W. (Hrsg.), Die Rechtsgutstheorie: Legitimationsbasis des Strafrechts oder dogmatisches Glasperlenspiel? (S. 268-280). Baden- Baden: Nomos. Maiwald, M. (1973). Bestimmtheitsgebot, tatbestandliche Typisierung und die Technik der Regelbeispiele. In: Lackner, K./ Leferenz, H./ Schmidt, E./ Welp, J./ Wolff, E. A. (Hrsg.), Festschrift für Wilhelm Gallas zum 70. Geburtstag am 22. Juli 1973 (S. 137-162). Berlin: de Gruyter. Schröder, H. (1954). Gesetzliche und richterliche Strafzumessung. In: Engisch, K./ Maurach, R. (Hrsg.), Festschrift für Edmund Mezger zum 70. Geburtstag (S. 415-428). München: C. H. Beck. Werle, G. (1987). Die „Teilnahme” am Landfriedensbruch und der Landfriedensbruch durch Vermummung oder Schutzbewaffnung (§ 125 Abs. 1 und 2 StGB). In: Küper, W./ Puppe, I./ Tenckhoff, J. (Hrsg.), Festschrift für Karl Lackner zum 70. Geburtstag am 18. Februar 1987 (S. 481-500). Berlin: de Gruyter. Wessels, J. (1972). Zur Problematik der Regelbeispiele für „schwere“ und „besonders schwere Fälle“. In: Schroeder, F. -C./ Ziff, H. (Hrsg.), Festschrift für Reinhart Maurach zum 70. Geburtstag (S. 295-310). Karlsruhe: C.F. Müller. Wessels, J. (1987). Zur Indizwirkung der Regelbeispiele für besonders schwere Fälle einer Straftat. In: Küper, W./ Puppe, I./ Tenckhoff, J. (Hrsg.), Festschrift für Karl Lackner zum 70. Geburtstag am 18. Februar 1987 (S. 423-437). Berlin: de Gruyter. (四)期刊論文 Arzt, G. (1972). Die Neufassung der Diebstahlsbestimmungen, Juristische Schulung, S. 385-390. Arzt, G. (1982). Landfriedensbruch und Demonstrationsfreiheit. Juristische Arbeitsblätter, S. 269-273. Calliess, R. -P. (1975). Die Rechtsnatur der „besonders schweren Fälle“ und Regelbeispiele im Strafrecht: Dargestellt am besonders schweren Fall des Diebstahls gem. § 243 StGB. Juristenzeitung, S. 112-118. Eisele, J. (2006). Die Regelbeispielsmethode: Tatbestands- oder Strafzumessungslösung?. Juristische Arbeitsblätter, S. 309-316. Fabry, J. (1986). Der besonders schwere Fall der versuchten Tat.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S. 15-20. Fahl, C. (2018). Anmerkung an BGH, Urteil v. 24. 5. 2017 – 2 StR 414/16. Juristische Rundschau, S. 107-112. Fischer, T. (1988). Die Eignung, den öffentlichen Frieden zu stören -Zur Beseitigung eines “restriktiven” Phantoms-.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S.159-165. Heinze, A. (2014). London, Kairo – Berlin? Der Einfluss des Internets auf die Beteiligung am und die Teilnahme zum Landfriedensbruch. Die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S. 866-901. Heinze, A. (2017). Anmerkung an BGH, Urt. v. 24. 5. 2017 – 2 StR 414/16.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S. 696-699. Kühl, K. (1986). Landfriedensbruch durch Vermummung und Schutzbewaffnung?.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S. 874-881. Maiwald, M. (1984). Zur Problematik der “besonders schweren Fälle” im Strafrecht.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S. 433-440. Meyer, M. -K. (2000). Beteiligung am Landfriedensbruch (§ 125 Abs. 1 1. Und 2. Variante StGB) und Teilnahme zum Landfriedensbruch (§ 125 Abs. 1 1. Und 2. Variante in Verbindung mit §§ 26 27, 28 Abs. 1 StGB).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 S. 459-472. Ostendorf, H./ Frahm, L. N./ Doege, F. (2012). Internetaufrufe zur Lynchjustiz und organisiertes Mobbing.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S. 529-538. Rotsch, T. (2015). „Beteiligung am“ Landfriedensbruch?. Zeit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Strafrechtsdogmatik, S. 577-585. Tiedemann, K. (1968). Beteiligung an Aufruhr und Landfriedensbruch. Juristenzeitung, S. 761-769. Wahle, E. (1969). Zur strafrechtlichen Problematik „besonders schwere Fälle“, erläutert am Beispiel der Verkehrsunfallflucht.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 S. 161-180. (五)學位論文 Chou, Y. -Y. (2011). Zur Legitimität von Vorbereitungsdelikten. Baden- Baden: Nomos. Horn, E. (2001). Die besonders schweren Fälle und Regelbeispiele im Strafgesetzbuch (Unveröffentlichte Dissertation). Universität zu Köln, Köln.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09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為避免群眾心理所生之失控風險,聚眾施強暴脅迫罪具其獨立可罰性,而本罪於2020年初修法後逐漸受到重視,應如何解釋及適用亦隨之產生爭議,故本文分別自本罪之保護法益、構成要件及加重條款加以討論,以確立本罪之處罰範圍。
首先,本文認為本罪應以公共安全作為保護對象,是否侵害公共安全則以有無危及不特定多數人之個人法益總合作為判斷標準。其次,本文認為本罪為抽象危險犯,然應納入適性要素之考量以合規範目的性限縮解釋構成要件,以強暴脅迫行為為例,應自該行為之方式、手段及對象各方面加以限縮適用範圍。接著,本文認為本罪加重條款雖為相對加重事由,然仍具有構成要件之性質,故應以加重事由對於法益侵害危險提高程度作為判斷是否適用加重條款之因素,此外,各款加重事由應與強暴脅迫行為具有直接關聯性始有適用可能。最後,本文根據上述討論,就本罪之條文內容提出幾點修法建議,以使本罪於適用上愈臻明確。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o prevent the risk of losing control of crowd psychology, the offense of gathering in public to use force or threats has its independent punishability. After the amendment in early 2020, the offense ha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and thus, how i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nd applied has also become controversial. Therefore, to establish its scope of punishmen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iscussions of the legal interest,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the aggravating factors of the offense.
Firstly, this thesis claims that the offense protects public safety, and whether it is infringed or not should be assessed by whether the illegal act endangers the personal legal interests of an unspecified number of people. Secondly,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the offense is an abstract dangerous crime; however, to comply with the restricted explanation purposely, the elements of adequatenes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example,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ict the illegal act of using force or threats in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the way, the means, and the target. Thirdly,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ough the aggravating factor of the offense is discretionary, it still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 thereby, to what degree that the aggravating factors raise the danger of the legal interest should be asses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higher statutory sentence is applicable; furthermore, the aggravating factors should be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ct of using force or threat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is thesi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amending the provisions of Art. 150, to mak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ffense with more certain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05T16:16:4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05T16:16:4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保護法益之探討 6 第一節 國家權力行使 6 第一項 見解概述 6 第二項 本文評析 6 第二節 公共安全 11 第一項 客觀及主觀公共安全 12 第一款 見解概述 12 第二款 本文評析 12 第二項 主觀公共安全 13 第一款 見解概述 13 第二款 本文評析 14 第三項 客觀公共安全 16 第一款 見解概述 16 第二款 本文評析 17 第三節 公共安全兼具體被害人之個人法益 21 第一項 見解概述 21 第二項 本文評析 22 第四節 小結 24 第三章 構成要件之解釋及適用 26 第一節 本罪罪質 26 第一項 實務及學說見解 26 第二項 本文見解 28 第二節 客觀構成要件 31 第一項 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 32 第二項 聚集三人以上 35 第一款 聚集 35 第二款 三人以上 40 第三項 行為主體及其行為 44 第一款 必要共犯 45 第二款 下手施強暴脅迫者 48 第一目 方式 49 第二目 手段 51 第三目 對象 52 第三款 參與犯罪之正犯 56 第一目 首謀 56 第二目 在場助勢之人 58 第三節 主觀構成要件 62 第一項 妨害秩序之意圖 62 第一款 概說 62 第二款 本文看法 62 第二項 聚眾騷亂之共同意思 64 第一款 概說 64 第二款 本文看法 64 第四節 小結 66 第四章 加重條款之解釋及適用 69 第一節 一般性問題 69 第一項 法律性質 69 第一款 分則加重事由 69 第二款 相對加重事由 73 第二項 裁量因素 78 第三項 適用疑義 82 第二節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86 第一項 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 86 第二項 意圖供行使之用 90 第三節 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 92 第四節 小結 95 第五章 結論 98 第一節 適用建議 98 第二節 修法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4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論聚眾施強暴脅迫罪 | zh_TW |
dc.title | On the Offense of Gathering in Public to Use Force or Threa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俊偉;黃士軒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un-Wei Chen;Shih-Hsuan Hu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刑法第150條,群眾心理,適性犯,公共安全,相對加重事由,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rticle 150 of Criminal Code,crowd psychology,Eignungsdelikt,public safety,discretionary aggravating factor, | en |
dc.relation.page | 122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0566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2-17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1.pdf | 2.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