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08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文薰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Wen-Hsun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蔡承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ng-Jhih Tsai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3-05T16:12:42Z-
dc.date.available2024-03-06-
dc.date.copyright2024-03-05-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2-12-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專書
中文
文化部,《2013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文化部,2013)。
文化部,《2018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文化部,2019)。
戶田一康,《日本文豪一○○年──說作家的怪誕,聊作家的文學!》(新北:光現,2019)。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北大路魯山人等著、黃碧君譯,《和日本文豪一起吃飯:京豆腐、握壽司、昭和啤酒,還有紅豆湯……》(臺北:四塊玉文創,2017)。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 第一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胡適,《胡適文存 卷一》(上海:上海書店,1989)。
胡適,《胡適文存 卷四》(上海:上海書店,1989)。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 第貳拾玖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 第參拾貳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14)。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 第參拾肆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14)。
荊凡編,《俄國七大文豪》(廣西:理知,1943)。
陳銘磻編,《現實的探索》(臺北:東大圖書,1980)。
高橋敏夫、田村景子監修,王詩怡譯,《參見日本文豪の家:創作.靈感.私密故事的孕育 36個文學家的私生活空間》(臺北:麥浩斯,2013)。
高橋敏夫、田村景子監修,卓惠娟譯,《走進日本文豪の創作場景:文字.生活.情感的領悟 36個孕育文學家創作靈感的私域》。
張誦聖,《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鄒韜奮編譯,《革命文豪高爾基》(上海:生活,1933)。
嵐山光三郎著、孫玉珍譯,《噗通─從溫泉出發的近代日本文學史》(新北:高談文化,2005)。
嵐山光三郎著、孫玉珍譯,《騷客.狂客.泡湯客:跟日本近代文豪一起泡溫泉、鬥文采》(臺北:信實文化,2007)。
趙景深編譯,《俄國三大文豪》(上海:亞細亞書局,1929)。
謝無量編,《中國六大文豪》(上海:中華書局,1916)。
謝無量,《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上海:商務,192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六卷:下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

日文
山下重政編,小西長一郎補,《大增補早引節用集:漢語新撰 真字附》(大阪:廣文堂,1881)。
山田東平編《江山紀勝》(東京:竹中邦香,1881)。
山口謠司,《文豪たちのずるい謝罪文》(東京:寶島社,2020)。
大塚英志,《定本物語消費論》(東京:角川,2001)。
大塚英志,《キャラクター小説の作り方》(東京:角川,2006年)。
大塚英志,《物語消費論改》,(東京:アスキー,2012)。
大正はいから同人会,《鬼滅の刃をもっと楽しむための大正時代便覧》(東京:辰巳出版,2020)。
大澤真幸,《不可能性の時代》(東京:岩波,2008)。
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編輯委員會、小學館國語辭典編輯部編,《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二版 第十一巻》(東京:小學館,2001)。
中川越,《文豪たちの手紙の奥義》(東京:新潮社,2010)。
壬生篤原作、本庄敬作畫,《文豪の食彩》(東京:日本文藝社,2013)。
北村三郎,《世界百傑傳 卷1》(東京:博文館,1890)。
北村三郎,《世界百傑傳 卷11》(東京:博文館,1891)。
西鄉信綱,《日本文學史》(東京:國民圖書刊行會,1952)。
永井一孝,《國文學發達史》(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出版年份不明)。
宇佐見りん,《推し、燃ゆ》(東京:河出書房,2020)。
宇野常寬,《リトル・ピープルの時代》(東京:幻冬社,2015)。
尾崎紅葉著,柳田泉編,《尾崎紅葉全集 第9卷》(東京:中央公論,1942)。
赤木桁平,《最近日本文豪評伝叢書 二編:人及び思想家としての高山樗牛》(東京:新潮社,1918)。
別冊宝島編集部編,《文豪たちのヤバい手紙》(東京:寶島社,2022)。
金本相觀,《樂山堂詩鈔 乾》(大阪:宋榮堂,1869)。
坪內逍遙,《文学その折々》(東京:春陽堂,1896)。
坪內銳雄著,《文学研究法》(東京:富山房,1903)。
明治編年史編纂會編,《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 第九卷》(東京:林泉社,1940)。
明治編年史編纂會編,《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 第十卷》(東京:林泉社,1940)。
明治編年史編纂會編,《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 第十二卷》(東京:林泉社,1940)。
明治編年史編纂會編,《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 第十三卷》(東京:林泉社,1940)。
東浩紀,《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東京:講談社,2001)。
東浩紀、北田曉大編,《思想地図 vol.3 特集・アーキテクチャ》(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2009)。
岩波明,《文豪はみんな、うつ》(東京:幻冬舍,2010)。
神田桂一、菊池良,《もし文豪たちが カップ焼きそばの作り方を書いたら》(東京:寶島社,2017)。
真山知幸,《逃げまくった文豪たち》(東京:實務教育出版,2023)。
宮川鐵次郎,《希臘羅馬史》(東京:博文館,1890)。
宮本得藏,《文豪の食卓》(東京:白水社,2010)。
清水霞溪,《日本文豪》(東京:中央出版組合,1899)。
達人俱樂部編著,〈達人たちの悦楽:喰ふ〉(東京:ワンツーマガジン社,2002)。
達人俱樂部編著,〈達人たちの悦楽:性に取り憑かれた文豪たち〉(東京:ワンツーマガジン社,2003)。
彩圖社文藝部編,《文豪たちの嘘つき本》(東京:彩圖社,2023)。
塚越芳太郎,《十二文豪 第12卷:滝沢馬琴》(東京:民友社,1903)。
新潮文庫編著,《文豪ナビ 夏目漱石》(東京:新潮社,2004)。
新潮文庫編著,《文豪ナビ 太宰治》(東京:新潮社,2004)。
福田國士,《文豪が愛し、名作が生まれた温泉宿》(東京:祥傳社,2008)。
福島槙子、赤井廣樹,《もし文豪たちが現代の文房具を試しに使ってみたら》(東京:ごま書房新社,2018)。
橫井彥九郎編,《東京今話 第三》(東京:月旦社,1878)。
德富蘆花,《十二文豪 第10卷:トルストイ》(東京:民友社,1897)。
橋爪貫一編,《明治合類節用:補正 卷之3》(東京:畏三堂,1880)。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 [日本語版] 第六冊 文獻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
鹽井雨江,《国文学大綱 巻3 香川景樹》(東京:大日本圖書,1898)。
イシイジロウ,《IPのつくりかたとひろげかた》(東京:新海社,2020)。

期刊論文
中文
李奭學,〈八方風雨會「文學」〉,《東亞觀念史集刊》10期(2016年6月),頁151-177。
沈國威,〈近代關鍵詞考源:傳統、近代、現代〉,《東亞觀念史集刊》4期(2013年6月),頁417-437。
孫天虹,〈歷史教育與電子遊戲〉,《史轍》3期(2007年7月),頁181-195。
張俐璇,〈臺灣文學文本轉換為數位學習內容的案例分析〉,《數位學習科技期刊》7卷2期(2015年4月),頁31-52。
張俐璇,〈臺灣文學轉譯初探──以桌遊《文壇封鎖中》為例〉,《文史臺灣學報》15期(2021年10月),頁181-216。
張俐璇,〈拾藏的紋理,轉譯的路徑──從章回小說《小封神》到闖關遊戲「藏寶圖」〉,《中國現代文學》41期(2022年6月),頁25-44。
蔡佩珍,〈轉譯醫學之應用〉,《國研科技》18期(2008年4月),頁20-25。
蔡祝青,〈「文學」觀念的現代化進程:以晚清報刊的運用實例為中心〉,《清華中文學報》24期(2020年12月),頁153-205。
賴慈芸,〈擔了虛名的蘭氏:《天方夜譚》轉譯底本考(1900-1949)〉,《編譯論叢》14卷1期(2021年3月),頁53-96。

日文
山岸郁子,〈「文豪」イメージを消費するということ〉,《橫光利一研究》17期(2019年3月),頁75-83。
川畑和成,〈コンテンツの力──ゲームにおけるコンテンツの活用──〉,《橫光利一研究》17期(2019年3月),頁50-62。
大橋崇行,〈文学の通俗性と「文豪」──明治・大正期における小説家のイメージ形成とその受容──〉,《成蹊國文》55號(2022年3月),頁28-39。
日比嘉高,〈文化資源とコンテンツを文学研究的に論じるための覚え書き──文豪・キャラ化・参加型文化──〉,《橫光利一研究》17期(2019年3月),頁63-74。
方賀祥子,〈文豪コンテンツと女性の受容──『文豪ストレイドッグス』「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を中心に──〉,《橫光利一研究》17期(2019年3月),頁3-19。
今井瞳良,〈「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と文学館──川端康成文学館における「川端康成と横光利一」展示を例に──〉,《橫光利一研究》17期(2019年3月),頁20-34。
植田康孝,〈アイド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概説(3)~アイドルを「推す」「担」行為に見る「ファンダム」~〉,《江戸川大学紀要》29號(2019年3月),頁133-153。
影山亮,〈文学館・記念館の役割(キュレーション)〉,《昭和文学研究》85集(2022年9月),頁175-177。

英文
Callon, M. 1984.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2(1_suppl):196-233.
Chen Hung-shu. 2015. “Chinese Whispers: A Story Translated from Italian to English to Japanese and Finally, to Chinese,” 東亞觀念史集刊, 8:267-307.
Ian D. Graham, Jo Logan, Margaret B. Harrison, Sharon E. Straus, Jacqueline Tetroe, Wenda Caswell, Nicole Robinson. 2006. “Lost in Knowledge Translation: Time for a Map?”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26: 13-24.

學位論文
巫家穎,〈遊戲作為創造臺灣文學的新途徑──以《雨港基隆》、《返校》、《為匪宣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7月)。
林慧如,〈日本近代文學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製、重組與品牌化──以日本作家太宰治為例──〉(桃園: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7月)。
翁榛憶,〈遊戲過去,反思現在──臺灣青年玩家對歷史恐怖遊戲《返校》的體驗與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8月)。
張桓溢,〈現實的摹創與中介:論臺灣非虛構寫作的翻譯、實踐與理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7月)。

雜誌刊物
中文
〈文豪之奇癖〉,《大陸》3期(1903年1月),頁2-3。
〈新民叢報總撰述梁文豪之赴港與保皇會首領康聖人之渡美〉,《大陸》2卷2期(1904年),頁96。
〈英國大文豪脫摩斯卡賴爾之傳〉,《大陸》3卷1期(1905年)。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之喪〉,《良友》121期(1936年10月),頁14-15。
王榮典,〈文學和實境遊戲建構的虛實世界〉,《臺灣文學館通訊》62期(2019年3月),頁26-29。
邱映寰,〈沒有任何一次花開是相同的:楊双子《綺譚花物語》的「回收」,以及臺灣文學轉譯的「中途半端」〉,《文訊》440期(2022年6月),頁28-31。
吳昌政,〈《文壇封鎖中》,「文本」解封了嗎?〉,《文訊》440期(2022年6月),頁59-61。
林秉舒,〈從廖添丁遊戲開發談本土文化轉譯〉,《文訊》440期(2022年6月),頁56-58。
林鉞,〈遊戲:人類自願面對的非必要挑戰〉,《臺灣文學館通訊》62期(2019年3月),頁11-15。
林賢璋、翁書偉、張劭聿,〈轉譯研究在臺灣的現況與發展〉,《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0卷1期(2013年6月),頁347-359。
馬君武,〈十九世紀二大文豪〉,《新民叢報》28期(1903年3月),頁73-76。
神小風,〈妄想文學誌──文豪獵人〉,《印刻文學生活誌》159期(2016年11月),頁115-120。
張俐璇,〈臺灣文學研究與數位內容創作〉,《臺灣文學館通訊》61期(2018年12月),頁20-23。
鄭宏斌,〈向大眾開放臺灣文學藏品〉,《臺灣文學館通訊》61期(2018年12月),頁88-93。
鄭清鴻,〈再探「轉譯」-「拾藏」的文學想像、實驗與前瞻〉,《臺灣文學通訊》63期(2019年6月),頁16-21。
魯迅(筆名華圉),〈門外文談:不識字的作家〉,《太白》1卷2期(1934年10月),頁115-119。
魯迅(筆名洛),〈不應該那麼寫〉,《文學》4卷6期(1935年6月),頁799-800。
蘇筱雯,〈編輯室報告〉,《文訊》440期(2022年6月),頁1。

日文
〈家庭雜誌第拾號廣告:十二文豪〉,《家庭雜誌》10號(1893年6月),廣告頁8。
〈民友社及家庭雜誌社發兌の雑誌並に書籍〉,《家庭雜誌》60號(1895年8月),廣告頁8。
神田喜一郎、島田謹二,〈南菜園の詩人籾山衣洲(上)〉,《臺大文學》5卷4號(1940年10月),頁1-63。
龍瑛宗,〈邂逅〉,《文藝臺灣》2卷1號(1941年3月),頁44-56。

新聞報紙
中文
〈先哲叢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4月28日,第四版)。
〈記者大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0月23日,第一版)。
〈俄文豪杜伯(上)、(中)、(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1月20日~22日,第一版)。
〈哭文豪杜伯(上)、(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2月17日、19日,第一版)。
〈社告〉,《三六九小報》(1930年12月9日)。
〈笑話二套〉,《三六九小報》(1932年2月13日)。
〈我國文壇巨子──魯迅昨晨逝世:日友哀悼〉,《申報》(1936年10月20日,第九版)。
小蘭,〈文豪的字蹟〉,《中國時報》(1959年11月18日,第六版)。
史葉,〈文豪論結婚生活〉,《中國時報》(1959年11月23日,第五版)。
邢鴻乾,〈托爾斯泰與屠格涅夫的友誼〉,《公論報》(1949年1月21日,第六版)。
沈啓,〈哭笑不得〉,《自立晚報》(1947年10月12日,第三版)。
林逢春,〈遙祝澎瀛吟社成立〉,《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5月1日,第一版)。
林佛國,〈暮春書感〉,《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4月9日,第六版)。
徐魯,〈戰爭詩話〉,《公論報》(1955年4月29日,第六版)。
陳克環,〈文豪論貞操〉,《聯合報》(1979年3月23日,第二十版)。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公論報》(1953年1月1日,第七版)。
斯耶,〈文豪的梨子〉,《中國時報》(1960年1月21日,第七版)。
萬春,〈短札〉,《自立晚報》(1950年3月24日,第三版)。
滌生譯,〈文豪的遺產〉,《聯合報》(1960年12月1日,第七版)。
魯迅(筆名旅隼),〈我麼怎樣教育兒童的〉,《申報》(1933年8月18日,第五版)。
魯迅(筆名白在宣),〈「商定」文豪〉,《申報》(1933年11月11日,第五版)。
魯谷,〈巴爾札克的被虐狂〉,《公論報》(1948年10月21日,第六版)。

日文
〈《少文豪》第一號四月廿日發行〉,《讀賣新聞》(1900年4月15,第五版)。
〈青年文之一大戰場:《中學文壇》、《小文豪》〉,《讀賣新聞》(1900年10月2日,第六版)。
〈《文豪》第一號四月十日發行〉,《讀賣新聞》(1901年4月8日,第七版)。
〈文豪ゾラの變死〉,《讀賣新聞》(1902年10月2日,第五版)。
〈佛国文豪ゾラ(一)〉~〈佛国文豪ゾラ(九)〉,《讀賣新聞》(1902年10月2日~11日)。
〈佛國文豪のゾラ氏の葬儀〉,《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10月9日,第一版)。
〈故尾崎紅葉氏の葬禮〉,《讀賣新聞》(1903年11月3日,第三版)。
〈トルストイ逝く〉,《讀賣新聞》(1910年11月18日,第二版)。
〈杜伯逝く〉,《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1月19日,第二版)。
〈此の偉大なる文豪を葬る〉,《讀賣新聞》(1916年12月13日)。
戶水萬頃,〈仕入帳:如し帳〉,《臺報》(1901年9月7日,第四版)。
天南,〈小泉盜泉(六)〉,《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0月11日,第六版)。
中村星湖〈トルストイの顔〉,《讀賣新聞 附錄》(1910年11月27日)。
昇曙夢〈相貌、性行、逸話〉,《讀賣新聞 附錄》(1910年11月27日)。
島村抱月,〈トルストイ藝術及思想〉,《讀賣新聞 附錄》(1910年11月27日)。
新蠻子,〈銷夏錄(三十六)〉,《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8月25日,第一版)。
コンモンセンス道人,〈やたらかき〉,《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5月21日,第四版)。

網路資料
中文
〈「文壇封鎖中」遊戲指南〉(瀏覽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L/Detail.init.ctr?actId=00017&utm_medium=query,瀏覽日期:2023年5月24日)。
〈國家級卓越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瀏覽網址: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151076,瀏覽日期:2022年8月5日)。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博客來網路書店介紹文(瀏覽網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937?sloc=main,瀏覽日期:2023年3月27日)。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優化IP轉譯影視媒合 開發經費助攻加速原創內容孵化〉(2020年7月17日,瀏覽網址:https://taicca.tw/article/02f0fe6f,瀏覽日期:2022年8月8日)。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史轉譯與開發:博物館潛力改編題材〉(2022年3月17日,瀏覽網址:https://www.taicca.tw/article/01fb5d3c,瀏覽日期:2022年8月8日)。
文化部,〈臺文館發表文學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2018年10月3日,瀏覽網址: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89455.html,瀏覽日期:2022年8月5日)。
次郎,《返校 Detention|劇情簡介+彩蛋解析|一個不僅止於恐怖解謎的遊戲》(2017年1月23日,瀏覽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kieFvHE8U&t=424s,瀏覽日期:2023年4月5日)。
赤燭遊戲,《返校EX》(2018年1月12日,瀏覽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hPXPE0NmXg,瀏覽日期:2023年4月5日)。
客家電視臺〈EP50:重新認識1930〉,《福氣來了 生活好給力》(2020年5月20日,瀏覽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3a2Ym5OPQ,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0日)。
楊媛婷採訪,〈四大文豪帶路 手指一點 跳進臺文黃金年代〉,《自由時報》(2020年4月25日,瀏覽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68191?fbclid=IwAR1geRx_w8MX9Pp5Udd9WIAM2gvgYMyK9N3CQkDUrmM6nysCzkbZ3fNyfAE,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1日)。
Gerda,〈絕望的〈櫻桃〉:太宰治(1948)〉,《MPlus》(2013年12月25日,瀏覽網址: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61,瀏覽日期:2023年4月5日)。
1930浪漫譚,〈【關於此噗】〉,《1930浪漫譚-Plurk》(2017年7月27日,瀏覽網址:https://www.plurk.com/p/m8cezv,瀏覽日期:2023年5月15日)。
1930浪漫譚,〈角色設計理念:賴和〉,《1930浪漫譚-Plurk》(2017年7月30日,瀏覽網址:https://www.plurk.com/p/mcgeto,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4日)。
1930浪漫譚,〈角色設計理念:吳濁流〉,《1930浪漫譚-Plurk》(2017年10月20日,瀏覽網址:https://www.plurk.com/p/mgyyvw,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4日)。
1930浪漫譚,〈角色設計理念:呂赫若〉,《1930浪漫譚-Plurk》(2018年1月12日,瀏覽網址:https://www.plurk.com/p/mlceeu,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4日)。
1930浪漫譚,《1930浪漫譚-Plurk》(瀏覽網址:https://www.plurk.com/Taiwan1930s,瀏覽日期:2023年5月17日)。

日文
〈第38回 2021年 授賞語〉,《「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選: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瀏覽網址:https://www.jiyu.co.jp/singo/index.php?eid=00038,瀏覽日期:2023年12月14日)。
〈集英社ナツイチフェア 荒木飛呂彦が『伊豆の踊子』を描く〉,《アニメ!アニメ!》(2008年6月23日,瀏覽網址:https://animeanime.jp/article/2008/06/23/3314.html,瀏覽日期:2023年10月8日)。
〈著作権が切れた文学作品を無料公開している「青空文庫」がとあるイケメンゲームの影響でボランティアが増えた模様wwwwwwww〉,《でっちでち速報》(2017年6月7日,瀏覽網址:http://dechisoku.com/article/464387958.html?from_sp,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5日)。
〈『金沢三文豪×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タイアップ スタンプラリー追加情報〉,《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2018年1月24日,瀏覽網址:https://bungo.dmmgames.com/news/180124_03.html,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5日)。
〈推しの文豪 見つけて 県立図書館 人気ゲームとコラボ展〉,《中日新聞》(2022年12月7日,瀏覽網址:https://www.chunichi.co.jp/article/596138,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1日)。
〈文アル読書会〉,《ツイフィール》(瀏覽網址:https://twpf.jp/bnal_read,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7日)。
一般財団法人調布市武者小路実篤記念館,〈平成29年度第2回臨時理事会 議事録〉2017年11月16日,調布市文化会館 たづくり。(瀏覽網址:https://www.mushakoji.org/about/zaidan.html,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5日)。
大久保ゆう,〈文アルの影響かどうかはわからないのですが……〉,(2017年5月30日,瀏覽網址:https://twitter.com/bsbakery/status/869469220626509824,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5日)。
日比嘉高,〈文化資源となる文学、ならない文学――“過疎の村”で何ができるか 発表要旨〉,《日比嘉高研究室》(2018年3月17日,瀏覽網址:https://hibi.hatenadiary.jp/?page=1522120124,瀏覽日期:2022年8月5日)。
白雪,〈どうぞ、切望〉(瀏覽網址:https://www.pixiv.net/artworks/96810174,瀏覽日期:2023年10月15日)。
谷口晃平,〈なぜゲームが教養の起点となり得るのか〉,日本近代文學會特集「アダプトされた文学の可能性──平準化する人文知の受容現象を問う──」(日本近代文學會主辦,2018年10月27日)。演講內容參考會議參與者錄音整理文字檔(瀏覽網址:https://rosie.5ch.net/test/read.cgi/nanmin/1594725555/6-n,瀏覽日期:2021年12月31日)。
唐傘,〈推し文豪が必ず見つかる! 今からはじめる「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のススメ〉,《4Gamer女子部(仮)》(2020年4月14日,瀏覽網址:https://www.4gamer.net/games/355/G035572/20200409011/,瀏覽日期:2023年10月21日)。
株式会社ファイントゥデイ,〈ファイントゥデイ資生堂「推しのいる生活に関する実態調査」|「推し」がいる人のうち約9割が“人生が豊かになった”と実感、「推し」の存在は“ファイントゥデイ(素晴らしい今日)”を届けてくれることが明らかに〉,《PR TIMES》(2022年6月1日,瀏覽網址: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026.000081704.html,瀏覽日期:2023年12月14日)。

英文
“Knowledge Translation,”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2016年7月28日,瀏覽網址:https://cihr-irsc.gc.ca/e/29418.html,瀏覽日期:2022年8月4日)。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084-
dc.description.abstract面對文學市場衰退的危機,臺灣發展出以「非虛構」為敘事手法,重視史料基礎的「文學轉譯」,而日本則發展出「角色化文學家為文豪──文豪化」,結合近代文學與大眾娛樂文化的形式,透過為文學家塑造全新形象,吸引消費者消費的同時,消費者進而對背後的文史知識產生興趣。
本文欲先爬梳「文豪」詞彙在近代的起源,從日本、中國,再到受兩者影響的臺灣,近代「文豪」詞彙的起源在西方近代化的影響下,伴隨近代文學興起、近代報章雜誌體系成形,被賦予了時間、空間距離遙遠,偉大而莊重的形象。到了當代,出版界為重振書籍市場重新喚醒「文豪」詞彙,將近代文學家連結至當代大眾生活,「文豪」於當代更加貼近大眾,重新拉近了文學家與大眾的距離。在此之中發展出的便是文學與ACG(Anime, Comic Game)作品結合的形式,宇野常寬提出的「擴增實境時代」(拡張現実の時代)理論,說明了今日現實擴增虛構,人們透過虛構作品對現實產生新的情感連結。理論所未能觸及的消費者能動性,揭示了ACG作品於當代成為人們重新與歷史、文學接軌,認識文史知識的契機。本文將以兩款文豪遊戲,日本的《文豪與鍊金術師》(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以及臺灣的《1930浪漫譚》作為分析對象,審視「文豪化」形式的成效。兩款遊戲玩家展現的是以ACG作品為媒介,一方面受文豪角色魅力吸引,另一方面回頭接觸背後文史知識的能動性。大小敘事消費共存正是角色化文學家──「文豪化」具備的雙重性,提供了逐漸衰退的文學市場一條文學轉譯的新途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Facing the decline of literary market, Taiwan has developed the “文學轉譯(reculturation of literature)” which use narrative techniques “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 Japan, the combination of morde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characterize the Author to Bungo: Bungolize”, creating a brand new image for the author, attract people to approach the character, and develop an interest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sorting out the origin of the word “Bungo” in modern period. In order of Japan and China, and lead to Taiwa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se two. The origin of “Bungo” in modern time is under modernization of the West, following up with the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literature, newspaper and magazine. The word “Bungo” often gave people the image of greatness and sobriety due to time and space. Nowadays, facing the decline of literary market, the publisher arouse the word “Bungo” again. By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people''s daily life, the publisher trying to make the concept of “Bungo” more approachable than before. Furthermore,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CG (Anime, Comic, Game) has been developed. Accroding to Uno Tsunehiro’s theory “Period of Augmented Reality”, the reality in modern time has been augmented by fictionality. And people will make new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the reality by fiction works.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consumer agency from the new emotional connection, which Uno Tsunehiro’s theory didn''t approach, shows that ACG works can be the new opportunity for peoeple to reengag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This thesis will take BUNGO and Alchemist(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 in Japan and Romantic Story in 1930(1930浪漫譚) in Taiwan, which are two video games about “Bungo” for objects of study, analyzing the result of “Bungolize”. The games shows that via ACG works, players are attracted by the charisma of the “Bungo” character, and have the initiative to approach the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behind the games themselves. The coexist of grand narrative and small narrative is the charactering author: Bungolization’s duality, providing a new road to face the decline of literary marke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3-05T16:12:42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3-05T16:12: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理論觀點 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近代「文豪」起源 19
第一節 「文豪」於近代日本、中國 20
第二節 「文豪」於近代臺灣 35
第三節 近代「文豪化」形式:時間空間的遙遠距離 40

第三章 當代「文豪化」現象 44
第一節 「文豪」於當代:重新貼近大眾 44
第二節 角色消費:從「故事消費論」到「資料庫消費」 50
第三節 臺灣文史轉譯:史料基礎的非虛構想像 54
第四節 小結:做一半的轉譯 61

第四章 「文豪化」的雙重性──《文豪與鍊金術師》與《1930浪漫譚》 65
第一節 邁向擴增實境時代:虛構作品的現實情感連結 65
第二節 《文豪與鍊金術師》及其影響:文學家轉生「文豪」 69
第三節 《1930浪漫譚》及其影響:臺灣文學轉譯的新途徑 76
第四節 小結:以虛構認識文史知識 81

第五章 結論 86

參考文獻 92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我推的文豪:當代「文豪化」的雙重性zh_TW
dc.titleOshi no Bungo: The Duality of Contemporary “Bungoliz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惠珍;蘇碩斌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Huei-Chen Wang;Shuo-Bin Suen
dc.subject.keyword文豪,文學轉譯,《文豪與鍊金術師》,《1930浪漫譚》,擴增實境時代,zh_TW
dc.subject.keywordBungo,reculturation of literature,BUNGO and Alchemist,Romantic Story in 1930,Period of Augmented Reality,en
dc.relation.page10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055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2-1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臺灣文學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1.pdf2.4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