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5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江宜樺
dc.contributor.authorChi-Shen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其賢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07:46Z-
dc.date.available2009-08-10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07:46Z-
dc.date.copyright2009-08-10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08-05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53-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的主旨,是從中國文化特有的思想資源入手,描述中國族群思想變化的軌跡,以及它發展出類似民族主義思想的歷程。本論文的論證可以簡述如下:筆者認為,從商國時期開始,中國便開始出現思考族群問題的特殊方式,即對於內外之別的強調。此一思考方式在春秋時期逐漸發展成為「蠻」、「夷」、「戎」、「狄」和「華」、「夏」的區別。到了戰國時期,關於族群問題已經形成了多種思路,「中國」和「天下」的概念也大致定形。以上這些概念和思路,構成了中國族群思想的基本思想資源。十八世紀以前的中國思想家在思考族群問題時,都是使用這套思想資源進行思考和論述。
中國族群思想並非長期靜止不變,而是充滿對話、創新與突破。為了在龐大的文獻資料中,找出一種觀察中國族群思想變化情形的方法,筆者選擇了「正統論」這個長達一千多年的政治議題作為切入點。正統論是關於歷代王朝正統性的討論;此一討論隱含了關於「中國性」(Chineseness; Zhongguoness)的思考。對於正統性的看法,大致存在兩種思路。一種可稱為文化主義(culturalism),另一種可稱為地理主義(geographism)。文化主義以奉行中國文化和統治「九州」或「中原」作為王朝正統性的要件,對於王朝建立者是否為「夷狄」並不重視。地理主義以「九州」此一象徵性的地理界線作為中國之人和「夷狄」的區別基礎;這種思路特別重視王朝建立者是否為「夷狄」,認為王朝正統性的要件之一,是王朝創建者必須是中國之人而非「夷狄」。在戰國時期形成的族群思想資源中有所謂「地氣」的概念,這個概念成為地理主義者特別倚重的思想工具。以「地氣」概念為基礎,將之與「綱紀」的道德規範概念結合,地理主義者逐漸建構出一種中國概念:一個和「夷狄」清楚隔離的、孤立自閉的、以自身問題為政治首要關心的、有明確地理範圍的、由同質之人與文化所構成的、絕不容許被「夷狄」統治的中國。到了十七世紀的王夫之,則決定性地把「王朝」和「中國」分離開來,使「中國性」從王朝正統性的概念中完全獨立出來,並且把中國視為中國之人最高的效忠對象,主張中國利益優先於王朝利益。中國族群思想發展至此,已經和民族主義思想有相當多的共通之處。就此而論,十七世紀的地理主義思路,已經為十九世紀出現的中國民族主義思想,預先做好了思想準備。
本論文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幾點。首先,本論文提出了一種研究民族主義思想的新方法論,即文化語言研究途徑。第二,本論文深入探討了前現代中國在沒有主權國家概念或人民主權觀念的情況下,發展出類似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過程。對於此一過程的認識與探討,有助於學界對於西方現代歷史經驗進行省思。第三,本論文深入探討了中國族群思想一些關鍵概念(如「蠻」、「夷」、「戎」、「狄」、「華」、「夏」、「中國」、「天下」)的形成過程與最初意涵,從而釐清了學界一些主流看法的誤解。第四,對於中國族群思想的演變軌跡,本論文提出了「文化主義到地理主義論綱」,用來取代長期作為學界主流看法的「文化主義到民族主義論綱」。經由本論文的研究,筆者希望對於中國族群思想與民族主義思想問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07:4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D91322005-1.pdf: 5100171 bytes, checksum: c046e51aad68967b9ad10aa108c1446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主要論點………………………………………………3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一、民族主義研究及其典範途徑…………………………………9
(一)現代論…………………………………………………9
(二)族群象徵論……………………………………………12
二、民族主義研究關於前現代中國部份的嚴重空白……………15
第四節 文獻回顧….…………………………………………………….…..18
第一章 「中國」起源重探………………………………………….20
第一節 最初「中國」的意涵
一、張光直的觀點……………………………………………………22
二、蘇秉琦的觀點……………………………………………………34
(一)區系類型學說……………………………………………35
(二)考古學意義上之最初「中國」的文化特點………………38
(三)最初國家的形成過程……………………………………42
第二節 商國時期與「中國」概念
一、「中國」、「華」、「夏」、「蠻」、「夷」、「戎」、「狄」、「羌」……………45
(一)中國………………………………………………………45
(二)華、夏……………………………………………………49
(三)蠻、夷、戎、狄………………………………………….…52
1. 夷、戎…………………………………………………..52
2. 蠻、狄…………………………………………………..54
3. 羌……………………………………………………….54
二、商國的自稱與「方」的問題……………………………..……58
(一)商國的自稱……………………………………………..58
      (二)「方」的問題……………………………………………60
結語………………………………………..……………………………………65
第二章 春秋時期的族群思想…………………………….…………66
第一節 「諸姬」、「諸夏」、「諸華」……………………………..…………71
一、「諸姬」…………………………………………………………71
二、「諸夏」、「諸華」………………………………………………74
(一)「諸夏」一詞的由來……………………………………74
(二)「諸夏」的性質………………………………………79
(三)「諸夏」的成員………………………………………84
第二節 「蠻」、「夷」、「戎」、「狄」……………………………………..85
一、 西周時期……………………………………………………85
二、春秋時期……………………………………………………..93
(一)蠻、夷………………………………………………..96
1. 蠻…………………………………………………...96
2. 夷…………………………………………………...100
(二)戎、狄………………………………………………..102
1. 戎……………………………………………………102
2. 狄……………………………………………………106
小結………………………………………………………………...110
第三節 關於春秋族群思想的幾點澄清………………………………..…113
第三章 「中國」概念的形成…………………………………..….122
第一節 「中國」一詞的出現及意涵………………………………..……124
一、西周初期……………………………………………….…….124
(一)中國=成周……………………………………….….124
1. 中………………………………………….……..….125
2. 國…………………………………………………….128
(二)中國=商國…………………………………….….….130
二、西周晚期………………………………………….…………..132
(一)中國=鎬京……………………………………….…..132
(二)中國=商國…………………………………………….133
三、春秋時期……………………………………………………….135
(一)中國=周王畿………………………………………….136
(二)中國=諸夏集團……………………………………….136
(三)中國=諸夏集團之政治地理範圍……………………137
(四)中國=城中;中國=多城政治體中………………….137
第二節 「中國」概念的形成………………………..……..……………….139
一、地理意義的「中國」…………………..………..…………….139
(一)「天下」一詞的出現過程………..……….……………140
1. 西周時期……………………………….…………...140
2. 春秋時期……………………………………..……..142
(二)戰國時期「天下」和「中國」的關係……………..144
1. 狹義「天下」=九州=中國………………………144
(1)九州………………………………………….144
(2)四海………………………………………….149
(3)狹義「天下」(九州;中國)的範圍……...156
2. 廣義「天下」=九州+四海+x ………………….158
(三)戰國文獻裡「中國」一詞的五種意涵……………...161
1. 中國=中原地區……………………………………162
2. 中國=九州…………………………………………162
3. 中國=三晉…………………………………………163
4. 中國=帝王之都……………………………………164
5. 中國=國中(國境之中;家鄉故里之中)………164
二、文化意義的「中國」…………………………………………166
(一)語言……………………………………………………166
(二)飲食……………………………………………………166
(三)服飾……………………………………………………167
(四)社會制度與其他物質文化……………………………169
(五)價值體系………………………………………………170
三、「類族裔中國」與「多族裔天下」…………………………..171
(一)五方地氣論……………………………………………172
(二)黃帝共祖說……………………………………………176
結語…………………………………………………………………180
第四章 戰國時期族群思想思路群組………………………………182
第一節 戰國時期族群思想的幾種思路……………………………………182
一、四夷服屬論……………………………………………………182
(一)「蠻夷戎狄」轉化為「四夷」………………………..182
(二)四夷服屬論的淵源……………………………………184
(三)四夷服屬論的內容……………………………………185
(四)春秋到戰國時期族群思想的巨大變化………………189
二、內外等級制……………………………………………………190
三、天子間接統治四夷之道………………………………………196
四、看待四夷的幾種態度…………………………………………201
(一)普遍人性論…………………………………………..201
(二)鄙視四夷論…………………………………………..205
(三)超越論………………………………………………..207
1. 理性原則或功利考量……………………………...207
2. 「中國」「四夷」文化的新定義………………….208
3. 超越性視點與夷夏之別的泯然…………………...209
4. 理想烏托邦之寄寓………………………………...211
第二節、戰國時期族群思想語言的連續性………………………………..213
第五章 中國族群思想的變化軌跡:正統論與中國要件的探討…217
第一節 中國族群思想變化軌跡的切片式觀察…………………..………217
一、切入角度與相關概念說明…………………………………..217
二、中國「國譜」與正統………………………………………..218
三、地理中國,文化中國;地理夷狄,文化夷狄……………..221
第二節 歷代中國思想家對北魏正統性的看法…………………………..225
一、隋、唐、北宋思想家對北魏正統性的看法………………..227
二、從南宋開始的過渡性變化…………………………………..242
小結………………………………………………………………..254
第六章 地理主義的成熟過程(一):宋、元之際到明初……….256
第一節 地理主義vs.文化主義…………………………………………….256
第二節 地理主義在元末明初的轉折…………………………………….259
第三節 方孝孺與華「夷」綱紀概念的發展…………………………….270
第七章 地理主義的成熟過程(二):丘濬、王夫之……………281
第一節 丘濬的族群思想………………………………………………….281
一、丘濬族群思想的基本架構………………………………….283
二、丘濬對於「夷狄」議題的各種看法……………………….291
(一)隔離主義與相關主張……………………………….291
(二)人類學觀點………………………………………….294
第二節 王夫之與地理主義思路的完成………………………………….300
一、 輕王朝而重中國:「王朝」與「中國」的分離;
中國利益優先於王朝利益 ………………………….……301
二、中國利益本位的實踐倫理學…………………………….…308
三、中國治亂離合論與新國譜……………………………….…311
四、華夷關係論:結合地理主義和文化主義的新人類學….…313
結論………………………………………………………………..….323
參考文獻……………………………………………………………...332
附錄
附錄一 民族、民族主義、族群之定義…………………………………364
附錄二 方名表……………………………………………………………366
附錄三 春秋時期諸姬表…………………………………………………367
附錄四 春秋史料「諸夏」、「夏」、「諸華」、「華」、「華夏」詞條
一覽表……………………………………………………………369
附錄五 春秋諸侯較大規模盟會表………………………………………371
附錄六 西周金文「蠻」「夷」「戎」「狄」詞條舉例…………………..373
附錄七 春秋史料中「蠻」「夷」「戎」「狄」用法分類表……………..374
附錄八 《左傳》、《國語》裡的「天下」詞條…………………………392
附錄九 《左傳》、《國語》裡的「諸侯」詞條…………………………395
附錄十 《論語》裡的「天下」詞條……………………………………397
附錄十一 「九州」資料一覽表…………………………………………398
附錄十二 戰國文獻中「中國」詞條分類表……………………………401
附錄十三 中國文化的特點………………………………………………409
附錄十四 畿服制論述對照表……………………………………………415
附錄十五 《心史》問題……………………………………....................419
附錄十五 《心史》〈古今正統大論〉和方孝孺正統論四篇
的相似之處…………………………………….....................44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中國)概念與「華夷」之辨的歷史探討zh_TW
dc.titleThe Concept of “Zhongguo” and the Distinction of “Hua” “Yi”—a Historical Surve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蔡英文,沈松僑,許雅棠,郭應哲
dc.subject.keyword民族主義,族群思想,文化語言,天下,地氣,文化主義,地理主義,zh_TW
dc.subject.keywordChinese nationalism,ethnic thought,cultural language,Tianxia,diqi,culturalism,geographism,en
dc.relation.page44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09-08-0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4.98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