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91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嘉謙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IA-CIAN K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劉泀嗪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ANN-GEE LOW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9-22T16:40:4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9-22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1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川谷等人著,《犀牛散文選》(檳城:犀牛出版社,1972年)。
文愷,《樹和他的感覺》(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2年)。 冰谷,《冰谷散文》(吉打:棕櫚出版社,1973年)。 艾文,《艾文詩》(吉打:棕櫚出版社,1973年)。 宋子衡,《宋子衡短篇》(吉打:棕櫚出版社,1972年)。 李有成,《鳥及其他》(檳城:犀牛出版社,1970年)。 泡蒂,《火的得意》(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9年)。 牧羚奴,《巨人》(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 南子,《夜的斷面》(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思采,《風向》(檳城:犀牛出版社,1971年)。 流川,《晨城》(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1年)。 英培安,《手術檯上》(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 梅淑貞,《人間集》(八打靈再也:人間出版社,1985年)。 梅淑貞,《梅詩集》(檳城:犀牛出版社,1972年)。 麥秀,〈憶梁園〉,《黃昏雨》(臺北:國家出版社,1978) 麥秀,《再見斑馬線》(檳城:犀牛出版社,1970年)。 菊凡,《落雨的日子》(吉打:棕櫚出版社,1986年)。 菊凡,《暮色中》(吉打:棕櫚出版社,1978年)。 賀蘭寧,《天朗》(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 賀蘭寧編,《新加坡15詩人新詩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雅波,《崩》(檳城:犀牛出版社,1972年)。 雅波,《深山寄簡》(檳城,犀牛出版社,1973年)。 雅波,《焚之外》(檳城,犀牛出版社,1977年)。 溫祥英,《半閒文藝》(八打靈再也:蕉風月刊,1990年),頁97。 溫祥英,《溫祥英短篇》(吉打:棕櫚出版社,1974年)。 瘂弦,《瘂弦詩集》(臺北:洪範書店,2010年)。 謝清,《哭泣的神》(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1年)。 藍小憶,《走在林中》(犀牛出版社,1976年)。 方修,《新馬華文新文學六十年(下冊)》(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8年)。 吳天才,《馬華文藝作品分類目錄》(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1975年)。 李錦宗,《新馬文壇步步追踪》(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年)。 李錦宗,《錦書宗筆之馬新文史綜述》(吉隆坡:雪隆潮州會館,2018年)。 李錦宗主編,《馬華文學大系·史料(1965-1996)》(柔佛:彩虹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雅波整理,《馬華作家的悲欣歲月》(作者自編自製,2004年)。 楊松年,《新馬華文文學論集》(新加坡 : 南洋商報編審委員會,1982年)。 碧澄編著:《新編馬華文學史(1880-2020)(下卷)》(雪蘭莪: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22年)。 趙戎編,《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第八集·史料》(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1年)。 觀止,《文藝界又五年》(新加坡:萬里文化公司,1976年)。 觀止,《文藝雜論二集》(新加坡:星洲書屋,1967年)。 天狼星詩選編輯委員會,《天狼星詩選》(霹靂:天狼星出版社,1979年)。 方桂香,《巨匠陳瑞獻》(新加坡:創意圈工作室,2002)。 王列耀、溫明明等著,《20世紀90年代馬來西亞華文報紙副刊與「新生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王智明、熊婷惠、張錦忠主編,《學於途而印於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壽慶暨榮退文集》(臺北:書林出版,2018年)。 北藍羚,《路·趕路》(八打靈再也:海天出版社,1967年)。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臺北:皇冠出版社,1987年)。 冰谷,《膠林紀實:冰谷自傳》(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社,2022年)。 艾文,《艾文 魚之象徵》(加影: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2020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李有成,《詩的回憶及其他》(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社,2016年)。 李樹枝,《由島至島:余光中對馬華作家的影響研究》(吉隆坡:蒼蒼出版社,2018年)。 杜忠全,《文字心語:馬華作家訪談錄》(怡保:法雨出版小組,2016年)。 周星衢基金編,《致讀者:新加坡書店故事1881-2016》(新加坡:周星衢基金,2016年)。 林春美,《《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1年)。 林高,《孤獨瞭望:英培安小說世界》(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9年)。 金進,《馬華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永修主編,梅淑貞著,《前朝今生》(加影: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2021年)。 張永修主編,溫祥英著,《溫祥英 有情人》(加影: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2019年)。 張松建,《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20年)。 張錦忠,《南洋論述》(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張錦忠,《查爾斯河畔的雁聲——隨筆馬華文學二》(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社,2022年)。 張錦忠,《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社,2011年)。 張錦忠、黃錦樹、李樹枝編,《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2年)。 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 章星虹,《星洲星光:現代旅人手記》(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年)。 許定銘,《向河居書事》(香港:初文出版社,2018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陳謙,《文學生產、傳播與社會: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析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彭偉步 ,《星洲日報研究》(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萬華,《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 黃錦樹,《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 溫任平,《風雨飄搖的路》(霹靂:駱駝出版社,1968年)。 溫任平,《馬華文學板塊觀察》(臺北:釀出版,2015年)。 溫任平編,《憤怒的回顧》(霹靂:天狼星出版社,1980年)。 溫祥英,《自畫像》(吉隆坡:雪隆興安會館、大將出版社聯合出版,2007年)。 劉碧娟,《新華當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7 年)。 謝川成,《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9年) 。 鍾怡雯、陳大為編,《馬華文學批評大系:張錦忠》(桃園:元智大學中文系,2019年)。 王梅香,〈自由世界的文化長城:馬來亞學友會的社群想像與認同形構(1955-1969)〉,張錦忠、魏月萍編,《亞際南方:馬華文學與文化論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離散/現代性研究室,2022年),頁29-64。 王梅香,〈香港友聯與馬華文化生產:以《蕉風》與《學生周報》為例(1955-1969)〉,張錦忠、黃錦樹、李樹枝編,《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2年),頁9-34。 伍燕翎,〈從《蕉風》(1955-1959)詩人群體看馬華文學的現代性進程〉,伍燕翎編,《西方圖像:馬來西亞英殖民時期文史論述》(加影: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與區域研究所[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2011),頁83-96。 吳敏華,〈剪燭旖色佳:閱讀李有成詩集《迷路蝴蝶》〉,《中國現代文學》第36期(2019年12月),頁157-170。 李有成,〈詩的政治:有關1960年代馬華現代詩的若干回憶與省思〉,李樹枝、辛金順編,《時代、典律、本土性:馬華現代詩論述》(雪蘭莪: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2015年),頁10。 李有成,〈膠林之外:論冰谷的散文〉,《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8期(2020年9月),頁81-131。 汪淑珍,〈純文學出版社出版品階段化特色分析〉,《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6年12月),頁49-67。 金進,〈冷戰1950、1960年代新馬文學:以《大學論壇》(新)和《蕉風》(馬)兩大期刊為討論對象〉,《臺灣東南亞學刊》第2期(2015年4月),頁41-80。 高嘉謙,〈畫夢的鄉土——論憂草散文的鄉土感性與抒情〉,《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2018年12月),頁66-75。 張錦忠,〈守著另一種燈火或黑暗:追憶馬華現代詩的逝水年華〉,李樹枝、辛金順編,《時代、典律、本土性:馬華現代詩論述》(雪蘭莪: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頁21-40。 張錦忠,〈想像一個前衛的共同體:陳瑞獻與馬華現代文學運動2.0〉,張錦忠、黃錦樹、李樹枝編,《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2年),頁187。 莊華興,〈冷戰在馬來與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與衝擊(1950-1969)〉,《文化研究》第32期(2021年4月),頁47-72。 莊華興,〈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期(2016年4月),頁7-30。 許又方,〈神話與自傷——論屈原《九歌》中的個人情懷〉,《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頁251-290。 郭馨蔚,〈臺灣、馬華現代主義思潮的交流:《蕉風》的第一波現代主義〉,張錦忠、黃錦樹、 李樹枝編,《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2年),頁223-258。 曾維龍,〈誰定義的文學?——以1976年《南洋商報》副刊為個案分析〉,《興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2年12月),頁211-236。 游俊豪,〈淵源、場域、系統:新華文學史的結構性寫作〉,《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13年3月),頁97-112。 黃錦樹,〈尋找詩意:大馬新詩史的一個側面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第23期(2013年6月),頁155-174。 葉維廉,〈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裏歌唱——論瘂弦記憶塑像的藝術〉,《中外文學》第3期(1994年8月),頁74-104。 劉志宏,〈瘂弦詩中的死亡航行與生存譬喻〉,《當代詩學》第9期(2014年7月),頁45-68。 張光達,〈和龐然的時間對坐/對話〉,艾文著,《十八層:艾文詩集》(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社,2012年),頁5-13。 張惠思,〈溫任平、天狼星詩社與現代詩選集〉,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頁244-248。 張錦忠,〈走入膠林,離開膠林——《膠林紀實:冰谷自傳》序〉,冰谷著,《膠林紀實:冰谷自傳》,頁9-14。 張錦忠,〈馬華鄉土文學小說家宋子衡〉,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頁286-288。 陳志鴻,〈由下半身回到上半身:試論溫祥英小說〉,溫祥英著,《清教徒》(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社,2009年),頁189-197。 黃琦旺,〈六八世代的(思想)「大逃亡」:李有成《鳥及其他》和梅淑貞《梅詩集》〉,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頁239-243。 黃琦旺,〈零度敘事——漫談菊凡小說〈空午〉和〈羊齒類盆栽〉的時間佈置〉,菊凡著,《暮色中》(柔佛:大河文化出版社,2016年),頁193-196。 黃錦樹,〈溫祥英:現代主義,或華人中產階級的微小困頓〉,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頁257-259。 黃錦樹,〈暮色與空午——讀菊凡《暮色中》〉,菊凡著,《暮色中》(柔佛:大河文化出版社,2016年),頁11-17。 方桂香,《新加坡華文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研究——以新加坡南洋商報副刊《文藝》、《文叢》、《咖啡座》、《窗》和馬來西亞文學雜誌《蕉風月刊》為個案》(廈門:廈門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9年)。 周可荔,《宋子衡小說中的悲劇性研究》(金寶:拉曼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2015年 )。 徐禎苓,《上海新感覺派的重置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陳琦韻,《馬華文學論爭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黃裕斌,《砂華現代文學的濫觴與轉型:星座詩社考察》(吉隆坡: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組學士論文,2006年)。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謝詩堅,《中國革命文學影響下的馬華左翼文學(1926-1976)》(廈門:廈門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法]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英] 邁克爾·格倫菲爾編、林雲柯譯,《布迪厄:關鍵概念》(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年)。 [荷蘭] 賀麥曉(Michel Hockx)著、陳太勝譯,《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德]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2010年)。 [美] 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序《梅詩集》〉,《蕉風》第224期(1971年9月)。 〈序流川詩集《晨城》〉,《蕉風》第224期(1971年9月)。 〈詩壇的一顆新星——梅淑貞同學訪問記〉,《學生周報》,第532期(1966年9月28日)。 《茶座月刊》,第3期(1969年8月25日)。 《學生周報》,第572期(1967年7月5日)。 《學生周報》,第764期(1971年3月17日)。 《蕉風》,第202期(1969年8月)。 《蕉風》,第205期(1969年11月)。 《蕉風》,第209期(1970年4月)。 《蕉風》,第220期(1971年4月)。 小黑,〈一條街的作家〉,《星洲日報》(2004年1月25日)。 王潤華,〈新加坡的五月詩社〉,《文訊雜誌》(2000年6月),頁49-50。 白垚,〈不能變鳳凰的鴕鳥——現代詩閒話之一〉,《蕉風》第137期(1964年3月),頁12。 李蒼,〈掀起馬華現代詩的狂飆〉,《文新》第2期(1967年3月),頁2。 荒原編委會,《荒原》第5期(1962年10月15日)。 馬漢,〈幹勁十足的雅波〉,《南洋商報·商餘》(2003年6月26日)。 麥秀,〈回憶犀牛出版社〉,《南洋商報·商餘》(2015年8月1日)。 溫祥英,〈更深入自己〉,《蕉風》第254期(1974年4月),頁5-11。 溫瑞安,〈略談宋子衡短篇裡的衝突〉,《蕉風》第240期(1973年2月),頁54-61。 蕉風編輯,〈梅淑貞訪問——自娛之外,還望娛人〉,《蕉風》第346期(1982年12月),頁5-21。 謝川成,〈《蕉風》70年代:後陳瑞獻時期現代文學的傳播策略〉,《蕉風》第511期(2017年7月),頁47-55。 「馬華文學電子圖書館」,網址:https://www.mcldl.com/ 。 張永修部落格「雨林小站」,網址:http://freesor.blogspot.com/ 。 張錦忠,〈長跑選手的寂寞:文學環境與馬華文學〉,刊載於《當代評論》網站,網址:http://contemporary-review.com.my/2020/07/24/1-284/ 。 他從漁村來:詩人學者李有成紀錄片──詩集《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蟬聲》,網址:https://youtu.be/quRrN1LIwm8 。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91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60 年代始,馬華文學場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嶄新氣象。彼時正是「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濫觴,一群青年作家以群體勢力崛起,他們共組文社、出版社,建構起一個新的美學位置,藉著現代文學的出版與傳播,逐步撼動馬華文學場域的固有結構。本研究欲處理的,即是 1960 至 1980 年,文社與出版社對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及其對場域結構、文學生產型態、文學版圖所帶來的變動。在眾多活躍於這二十年的文社與出版社之中,本研究將五月出版社、犀牛出版社及棕櫚出版社並置討論,除了因三者活躍時間與性質相近外,亦因三者成員的文學交流相當緊密。這三家出版社皆與其時《蕉風》、《學生周報》所開拓的現代主義文學場域息息相關;他們代表了三組不同據點、文類、風格的文人群體。本研究欲指出五月、犀牛、棕櫚,三組文人群體如何藉著三批現代文學叢書的出版擴張馬華文學版圖,闡明他們如何成為「馬華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不容小覷的三組勢力。
本研究不僅關注個別出版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亦嘗試以文學社會學和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理論(Field)為思考基礎,將文學作品與作家群體視為一互相牽動的網絡,透過了解各家出版社的成立動機、營運模式、人員匯集情形等,指出三組文人群體於 1960-1980 年馬華文學場域的佔位。首先,以「現代文學實驗室」自居的新加坡五月出版社,在牧羚奴(陳瑞獻)的引領下,掀起了馬華現代主義文學運動。本研究發現五月出版品,如牧羚奴的《巨人》、英培安《手術檯上》、賀蘭寧《天朗》等,不僅展示了「六八世代」詩人群體的現代性關懷,亦為我們勾勒出 1960年代末至 1970 年代新馬文壇的寫作氛圍與文學生態。檳城的犀牛出版社則展示了一群年輕文友的青春書寫,其中包括李有成《鳥及其他》、梅淑貞《梅詩集》早期超前的現代主義詩歌表現,麥秀《再見斑馬線》、雅波《崩》充滿社會關懷的小說,合集《犀牛散文選》亦可見犀牛作者群的交際網絡,展現了 1960 年代初北馬海天社所帶動的地方文藝風氣。此外,位於吉打的棕櫚出版社,同樣繼承了海天社的現代文學精神,棕櫚七子在各自的作品中呈現了他們對現代主義的認知,小說如《溫祥英短篇》、《宋子衡短篇》、《暮色中》可見《蕉風》編者黃崖的現代小說觀之影響,而《冰谷散文》、《艾文詩》則見青年作者的文學試驗與個人風格之養成。綜觀這三家出版社的代表性作品,即可知這批新青年在文學革新運動上的位置與角色,這將有助於我們釐清五月、犀牛、棕櫚出版社於馬華文學史上的定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ince the 1960s, a group of young writers came together to form literary societies and indie publishers, gradually altering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ry field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s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indie publishers in the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ry field, as well as the changes they brought to the field's structure, patterns of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literary landscape. Among the numerous activ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indie publishers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May Publisher, Badak (Xiniu) Publisher, and Palas (Zonglü) Publisher. In fact, these three publishers are all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odern literary field pioneered by "Chao Foon" and "Student Weekly" at that time. They represent three different groups of literati with distinct positions,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how May, Badak and Palas as three groups of literati, expanded the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ry landscape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three sets of modern literary collections,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ir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laysian Modern Literatu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individual authors published by each publishers, such as Mu Lingnu, Ying Peian, He Lanning from May Publisher; Li Youcheng, Mei Shuzhen, Mai Xiu, Ya Bo from Badak Publisher; and Song Ziheng, Wen Xiangying, Ju Fan, Bing Gu, and Ai Wen from Palas Publisher. By closely reading these representative works, we can observe the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modernism among this group of young writers.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utilize literary sociology and Pierre Bourdieu's field theory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xploring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ach publishers, their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 gathering of personnel. Ultimately, the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May, Badak and Palas Publish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9-22T16:40:42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9-22T16:40: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9 一、反叛,與馬華現代主義的起始 9 二、文社與出版社的興盛時代 11 三、文壇新秀的現代文學實驗 13 四、新馬相互交織的文學關係 1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16 一、文獻回顧 16 二、研究方法 24 第三節 章節安排 26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二章 馬華文學場域概覽(1960-1980年) 29 第一節 報紙副刊、期刊雜誌 30 一、《星洲日報》與《南洋商報》副刊 30 二、《蕉風》與《學生周報》 32 第二節 同仁出版社 33 第三節 文社與詩社 40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三章 現代詩實驗室:五月出版社 46 第一節 巨浪來襲:陳瑞獻與「六八世代」 47 一、1968年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 47 二、現代的「火」場 55 第二節 典律重構:馬華現代主義詩歌的關懷 59 一、同仁出版社對文學場域的介入 59 二、「現代」詩人與「現實」的距離 62 (一)「六八世代」詩人的自我定位 63 (二)詩人的現實關懷與現代性之反思 67 第三節 站在巨人肩膀吟詩:存在意義的探索 74 一、 冷戰氛圍下西方、臺灣現代主義的傳播與接受 74 二、往內看的覺悟:「六八世代」對余光中、瘂弦詩學的吸納與轉化 77 第四節 小結 86 第四章 青春驛站:年輕的犀牛出版社 88 第一節 犀牛出版社短暫的璀璨時光 89 一、偶然與必然:犀牛出版社緣起 89 二、北馬文人交際網絡:犀牛作者散文中的文學紀事 94 第二節 「六八世代」在檳城 99 一、犀牛,《鳥及其他》與李有成的現代主義 99 二、業餘者的麵包,牛油和酒:談梅淑貞的《梅詩集》與散文 104 第三節 迷你裙,情欲,與文藝青年的出路:談麥秀和雅波小說中的少年少女 110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五章 未完待續的文學夢:棕櫚出版社 116 第一節 未開的七色棕櫚花:1970年代的棕櫚出版社 117 第二節 現代主義小說檳城三劍客 122 一、生而為「人」:談《宋子衡短篇》的人文關懷 122 二、為人生而文學:談溫祥英的「個人主義」文學主張 126 三、被低估的先行者:談菊凡早期的現代主義小說 129 第三節 棕櫚七子的詩與散文 132 一、橡樹,童年與寫作初心:談《冰谷散文》 132 二、《艾文詩》的詩歌語言及表現形式 136 第四節 小結 142 第六章 結論 143 參考文獻 147 附錄 155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文社、同仁出版與馬華文學場域:以五月出版社、犀牛出版社、棕櫚出版社為例(1960-1980) | zh_TW |
dc.title | Literary Societies, Indie Publishers, and the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ry Field: A Study of May, Badak and Palas Publisher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張錦忠;杜忠全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KIM-TONG TEE;TEONG-CHUAN TOH | en |
dc.subject.keyword | 馬華文學,文學場域,文人出版,五月出版社,犀牛出版社,棕櫚出版社,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ture,Literary Field,Indie Publisher,May Publisher,Badak Publisher,Palas Publisher, | en |
dc.relation.page | 171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3897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12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 7.2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