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94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汪詩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ih-Pe W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郭力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Li-Chung Kuo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8-16T16:28:31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8-16-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8-0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戲曲合集暨單冊劇本
丁耀亢:《新編楊椒山表忠蚺蛇膽》,收於氏著:《丁耀亢全集(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不著編者:《十種傳奇》,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初坊刊本。
不著編者:《玉夏齋傳奇》,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初刊本。
王世貞(?)撰、中山大學中文系五五級明清傳奇校勘小組整理:《鳴鳳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李玉著、王毅校注:《清忠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李漁《笠翁傳奇十種》,收於《李漁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范世彥:《磨忠記》,上海:傳真社,1932,據王培孫藏本影印。
范世彥:《磨忠記》,收於鄭振鐸:《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十二函,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據長樂鄭氏藏明末刊本影印。
范世彥:《磨忠記》,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明崇禎間刊本。
清嘯生:《喜逢春》,收於鄭振鐸:《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九函,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據長樂鄭氏藏明崇禎刊本影印。
葉啟元編:《十種傳奇》,收於劉禎、程魯潔編:《鄭振鐸藏珍本戲曲文獻叢刊》第十四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據明末刻本影印。
二、史料、文集、筆記叢談
于謙著、魏得良典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干寶:《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中研院史語所校勘:《崇禎實錄》,收於《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6。
中研院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收於《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6。
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文秉:《先撥志始》,上海:中國歷史研究社,1982。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據《清代文字獄檔》1931年鉛印本影印。
仲光軍編:《歷代金殿殿試鼎甲硃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
朱長祚撰、仇正偉點校:《玉鏡新譚》,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69。
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69。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金日升:《頌天臚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據明崇禎二年刊本影印。
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張岱:《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陳鼎輯:《東林列傳》,收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陸游:《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
開明書店句讀:《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9。
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書店,1986,據進步書局1915年石印本重印。
楊漣:《楊大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正誼堂全書本排印初編。
劉若愚:《酌中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據海山仙館叢書排印本初編。
鄧之誠著、鄧珂點校、趙丕傑整理點校:《骨董瑣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三、研究專書
丁淑梅:《禁錮 違礙 突越:中國古代禁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孔復禮:《叫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新北:聯經出版,2019。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 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
李江杰:《明清時事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1987。
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周明泰:《讀曲類稿》,收於許東方主編、吳梅等著:《劇曲研究》,臺北:信誼書局,1978。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
俞為民:《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
孫康宜、呂立亭、李惠儀:《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臺北:聯經出版,2017。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高美華:《明代傳奇時事劇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2005。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9。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奬會,1979。
許軍:《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彭秋溪:《乾隆間飭禁戲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1。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1988。
華瑋:《清代戲曲中的明史再現》,北京:中華書局,2019。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8。
劉勵操:《寫作方法一百例》,臺北:國文天地,1992。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戴淑娟等編訂:《楊小樓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蘇永旭主編:《戲劇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四、期刊暨專書論文
毛劼:〈「忠臣」的誕生──以斥魏小說為參照看斥魏戲曲中的忠奸鬥爭〉,《文藝評論》35:4(2018.03),頁101-107。
王立:〈明末清初戲曲的忠奸復仇主題〉,《保定師專學報》12:1(1998.03),頁34-38。
王汎森:〈明清以來的輿論社會〉,《漢學研究通訊》37:3(2018.08),頁1-6。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12(2009.06),頁41-92。
朱紅召:〈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圖書運送美國保存經過述略〉,收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編::《王重民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3),頁131-147。
衣若蘭:〈明熹宗乳母「奉聖夫人」客氏〉,《史耘》3&4(1998.09),頁39-55。
呂靖波:〈《鳴鳳記》創作年代與「時事劇」之義界〉,《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3(2015.03),頁54-57。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近史所研究集刊》31(1996.06),頁1-48。
李江杰:〈明末清初時事劇創作理念與藝術手法探究〉,《藝術百家》105(2008.06),頁182-185。
李江杰:〈明清之際時事劇中的史學理念〉,《戲劇文學》297(2008.02),頁24-28。
胡耀恆:〈命運寄神諭,情懷貫長虹:論《伊底帕斯王》〉,《中外文學》28:3(臺北,1999.08),頁154-170。
夏太娣:〈論反閹時事劇及時事小說的新聞性和文學性〉,《學術交流》158(2007.05),頁165-168。
孫崇濤:〈中國戲曲刻家述略〉,《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6:02(2005.05),頁58-71。
馬越:〈祁彪佳時事劇研究初探〉,《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3(2005.09),頁345-352。
張揚:〈明末清初時期時事劇的散佚〉,《湖南第一師範學報》8:2(2008.06),頁107-108。
梁健康:〈《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底本敘錄〉,《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頁246-272。
郭英德:〈《鳴鳳記》時事劇的發韌──《明清傳奇史》選載之三〉,《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6:4(1998.08),頁17-21。
郭英德:〈明清之際時事劇的思想藝術特色〉,《中州學刊》1985年第2期(1985.05),頁79-83、87。
郭英德:〈論明清文人傳奇的忠奸鬥爭主題模式〉,《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7:4(1990.08),頁39-45。
陳國祥:〈論中國古代時事政治劇的興起與發展〉,《藝術百家》99(2007.11),頁127-128、134。
曾永義:〈戲曲劇目之題材內容概論〉,《文與哲》27(2015.12),頁1-102。
黃仕忠:〈雙紅堂文庫所藏戲曲考〉,《故宮學術季刊》25:4(2008.06),頁135-184。
楊修建、彭效田:〈論明代末年的反閹現實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2(1999.03),頁10-14。
董雲龍:〈明清之際時事劇分類研究〉,《滄桑》(2008.04),頁228-229。
趙萬里:〈國立北平圖書館圖書展覽會目錄〉,收於:《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4:5(1930.10),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重印本,頁3149-3196。
謝柏梁:〈波瀾壯闊的明代政治悲劇〉,《文史知識》11:5(1991.05),頁10-16。
五、學位論文
王安祈:《李玄玉十三種劇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李超:《明清之際魏忠賢題材小說戲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洪菽敏《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原北平圖書館藏傳奇善本研究》,新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柴曉娜:《魏忠賢題材小說研究》,漢中:陝西理工學院碩士論文,2012。
郭書瑄:《明末清初「魏忠賢」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傅范維:《明萬曆至清乾隆「東林」之建構與歷史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20。
黃豔:《《檮杌閒評》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賴慧娟:《丁耀亢戲曲傳承與創新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鄺采芸:《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顏美娟:《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六、工具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小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2013。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
王國維《曲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施廷鏞:《中國叢書知見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典藏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
張棣華:《善本劇曲經眼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1986。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趙萬里:《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收於《明清以來公藏書目彙刊》第十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七、方志
陳玉琪等撰:《常州府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據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
黃之雋等編撰:《江南通志》,收於紀昀編纂:《欽定文瀾閣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八、線上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人物傳記資料庫。網址: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sncaccgi/sncacFtp?ID=35&SECU=1662622417&PAGE=2nd&VIEWREC=sncacFtpqf:26@@1350950273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s://rbk-doc.npm.edu.tw/npmtpc/npmtpall?@@0.06787183847593581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945-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明末反魏閹主題傳奇《喜逢春》和《磨忠記》為研究對象,以期辨析將「忠奸對決」作為故事主旨之「時事劇」,其文學和史學之價值,乃至對於新聞傳遞、鎔裁資訊和匯聚輿情重要意義。並藉此探問戲曲對於故事詮釋、人物形象塑造與影響的諸多層面,從而可見政治題材時事劇在明末歷史敘事的特出之處。
學界對於「反魏閹小說」、「時事文學/時事劇」,乃至於清初反魏閹戲曲《清忠譜》等主題之研究已有相當成果,然現存唯二「明末反魏閹主題傳奇」之《喜逢春》和《磨忠記》仍有待翔實考索。有鑑於此,本文藉由「單一文本細讀法」和「多重文本比較法」,深入探究《喜逢春》和《磨忠記》之內容,並採取由外緣突入內裡之研究徑路。首先爬梳現存《喜逢春》和《磨忠記》的版本源流,並將該二劇放置於崇禎皇帝翦除魏閹的時局氛圍,以彰顯該二劇的創作、刊印乃至於流通等現象的代表意義,從而可見民間凝聚輿論,並形塑時事詮釋、傳達期許,渠更先於官方實際的舉措處斷。本文更從戲曲禁燬之角度,論述《喜逢春》於乾隆朝禁燬戲曲的深遠影響及歷史詮釋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亦修正鄭振鐸對於《喜逢春》之明清二種刊本之論、亦補充《磨忠記》現存之版本源流,且各自建立《喜逢春》與《磨忠記》之版本源流演變圖。
再者,本文亦以由外緣突入內裡之方式,各自分析《喜逢春》和《磨忠記》之文本內容,先敘寫劇作故事梗概,再剖析其中組織架構劇情之方式,最終討論腳色行當與劇中人物之對應、故事角色的形象呈現策略。透過上述分析方式,筆者認為「明末反魏閹主題傳奇」在情節開展之敘事技法、劇作世界觀的構建筆法等方面,皆具有超前於當時戲曲創作的時代先聲價值,該二劇一方面賡續《鳴鳳記》所奠立之朝堂政爭、忠奸對決的故事色彩;一方面影響迄於《清忠譜》暴力而寫實的故事色彩,以及敘事緊湊之創作筆法。職是之故,筆者更於本文提出:從《喜逢春》和《磨忠記》之文本風貌,可見中國傳統戲曲創作題材、主旨乃至於形象詮釋之研究,實有更多開展可能。
本文架構首先依照《喜逢春》和《磨忠記》區分,並將其內容分為:藉曲本流通觀察作者/讀者/時代背景為切入視角,以及故事內容和忠奸呈現的翔實剖析。而由於建構《喜逢春》流傳禁燬等方面之材料較為特出,筆者得以藉此開展:乾隆朝禁燬本劇之過程和文化政策、《玉夏齋傳奇》/《十種傳奇》的異同暨流通、故宮藏平圖善本的價值諸方面之內容。因此關於《喜逢春》之討論別立為第二、第三章。關於《磨忠記》之討論則集中於第四章呈現。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wo plays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Xi-feng-Chun and Mo- Zhong-Ji, with the theme of anti-Wei Chung-shen. It aims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political drama" with the theme of "loyalty versus treachery" as the main plot in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ography.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drama in news 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shaping, and gathering public sentiment. Through this examination,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various aspects of story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 portrayal, and the influence of drama, shedding light on the exceptional nature of political-themed historical narratives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results in researching themes such as " anti-Wei Chung-shen novels", and even the theme of anti-Wei eunuch in Qing Dynasty drama, such as "Qing-zhong-pu." However, two plays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Xi-feng-chun and Mo- Zhong-Ji,still requir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of Xi-feng-Chun and Mo- Zhong-Ji and takes a research approach that starts from the external context and then delves into the internal aspects. First, it traces the sources and editions of the existing versions of Xi-feng-Chun and Mo- Zhong-Ji situating these two dramas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Emperor Chongzhen's efforts to eliminate Wei eunuchs. This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creation, printing, and circulation, emphasizing their representative role in gathering public opinion and shaping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and expectations, which often preceded official action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burning of dramas during the Qianlong reign on Xi-feng-Chun and the drama's importance i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n addition, it revises Zheng Zhenduo's arguments concerning the two editions of Xi-feng-Chun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supplement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isting versions and sources of Mo- Zhong-Ji.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establishes separate evolutionary charts for the textual transmission of both two plays.
This article also adopts the approach of starting from the external context and then delving into the internal aspects. It separately analyzes the textual content of Xi-feng-Chun and Mo- Zhong-Ji. It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plot summaries of the dramas, then dissects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employed in the plot development.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the roles of characters and the portrayal strategi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s.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late Ming anti-Wei eunuch-themed legends" demonstrate pioneering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creative world-building approache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plo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ramatic worldview, surpassing the contemporary theatrical creations.
These two plays not only carry on the story colors of court struggles and loyalty versus treachery established by Ming-Feng-Ji but also influence the later violent and realistic story colors in dramas like Qing-Zhong-Pu and adopt a more compact narrative style. Consequently, the author argues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textual style of Xi-feng-Chun and Mo- Zhong-Ji reveals a wealth of possibilities for resear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s themes, main plots, and character portrayal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6T16:28:31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6T16:28: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暨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評述要點 5
第三節:「明末反魏閹傳奇」的觀點與意義 10
一、「明末反魏閹傳奇」之概念界定 11
二、「明末反魏閹傳奇」之故事風貌與創作背景 16
(一)忠奸復仇主題與人物形象類型化塑造 16
(二)時事傳播與公眾輿論社會 18
(三)天啟朝歷史主題書寫 20
第四節:研究方法暨研究目標 22
第二章:《喜逢春》的創作、刊刻、流傳與禁燬 25
第一節:《喜逢春》的創作繫年和作者身份探究 26
一、《喜逢春》之創作繫年 26
二、《喜逢春》作者背景與作意 35
第二節:清乾隆文字獄檔中的蒐繳《喜逢春》始末 44
一、「澹歸和尚《徧行堂集》案」與查察《喜逢春》作者和刊布 45
二、常態性蒐禁活動與《喜逢春》之查禁 50
三、禁燬《喜逢春》與清廷文化政策 53
第三節:民國後《喜逢春》的重見、刊印與善本流通 58
一、《喜逢春》重印、流通與「明崇禎刊本」辨析 60
二、平圖著錄《玉夏齋傳奇》與《十種傳奇》的流傳與典藏 61
第四節:《玉夏齋傳奇》、《十種傳奇》與《喜逢春》流傳探究 65
一、鄭振鐸典藏之《十種傳奇》(即《鄭藏珍本》) 67
(一)同版異名現象 67
(二)著錄內容 68
(三)版本考辨 69
二、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玉夏齋傳奇》與《十種傳奇》 71
(一)《玉夏齋傳奇》(平圖019421-019440) 71
(二)《十種傳奇》(平圖019441-019450) 73
三、版畫著錄與《玉夏齋傳奇》和《十種傳奇》刊刻次序 76
(一)《玉夏齋傳奇》與《十種傳奇》刊刻先後次序推論 77
(二)《鄭藏珍本》中的《喜逢春》版畫 79
第三章:《喜逢春》集團性人物敘事及網狀情節結構 83
第一節:《喜逢春》之劇作故事和忠奸互動 86
一、劇情梗概 86
二、忠奸對決與集團性人物敘事 89
第二節:《喜逢春》網狀情節線結構析論 93
一、《喜逢春》敘事線分析 96
二、「事件」在《喜逢春》整體的串接作用 102
(一)齣目「名實不符」之現象 102
(二)齣目與事件主題之建構 105
1. 東林黨勢力之形成 107
2. 閹黨勢力之形成 109
3. 泰昌朝政治案件(紅丸案、移宮案) 110
4. 天啟朝黨爭諸事件 111
5. 東林黨之勢敗暨身死 112
6. 魏忠賢暨黨羽傾軋朝政 113
三、賡續與新變──從情節程式析論《喜逢春》情節內容與總體敘事 115
(一)情節程式之概念析論 115
(二)《喜逢春》整體敘事架構之情節程式 117
(三)《喜逢春》齣目/排場階層中的情節程式 120
1.宴飲 121
2.遊學會講 122
3.驛館相逢 123
4.神怪或夢境 123
第三節:腳色行當、人物角色與《喜逢春》之敘事基礎 129
一、人物角色和全劇之關聯性 129
(一)核心人物 130
(二)主要人物 131
(三)次要人物 132
二、腳色行當與全劇敘事結構之關係 133
(一)小生 134
(二)淨腳 135
(三)丑腳 135
(四)外腳 136
(五)老旦 137
(六)小旦 137
(七)末腳 138
三、腳色設定、敘事襲用和突破 139
四、述奸與表忠:《喜逢春》人物形象塑造與事件主題之關係 141
(一)忠臣人物的表忠筆法 142
1.毛士龍與「表忠筆法」的全相展演 142
2.「表忠筆法」對忠臣形象的系統性塑造 147
(二)奸臣人物的述奸筆法 155
1.奸臣的誕生:佞倖陰狠形象的奠立 156
2.奸臣的猖獗:禍害朝野的貪爆 159
3.奸臣的衰敗:閹黨的瓦解與叛離 164
第四章:《磨忠記》研究 171
第一節:《磨忠記》作者考辨、創作繫年與流傳情形 171
一、作者考辨 173
二、出身背景推測 177
(一)人物角色定位與故事情節鋪展 177
(二)范世彥序跋文內容與曲論評議 180
三、創作繫年、流傳與版本析論 183
(一)《磨忠記》創作繫年探究 183
(二)《磨忠記》之刊印與流傳 185
(三)《磨忠記》現存版本介紹 189
1.上海傳真社與《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影印本 189
2.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崇禎刊本 191
第二節:《磨忠記》創作旨意與劇情呈現 196
一、《磨忠記》之創作旨意 196
(一)崇禎治亂的頌聖之作 196
(二)善惡果報的懲勸之作 197
二、《磨忠記》劇作故事與情境塑造 199
(一)劇情梗概 199
(二)劇情與史實背景之呼應 203
(三)神怪角色與幻攝空間之營造 206
第三節:《磨忠記》敘事筆法與敷演策略 209
一、《磨忠記》敘事線分析 209
(一)敘事線與人物互動模式 211
(二)「插敘敘事手法」之使用 217
(三)「晚著手點」與劇情緊湊效果 219
二、《磨忠記》敷演「魏忠賢亂政」之策略 221
(一)敘事內容具體化 222
(二)敷演形式多樣化 227
第四節:《磨忠記》腳色人物暨忠奸形象展演 233
一、《磨忠記》腳色行當與人物對應 234
(一)生腳 235
(二)小生 236
(三)淨行 237
(四)丑行 238
(五)旦行 239
(六)外行、末行 239
二、表忠與述奸:《磨忠記》刻劃人物筆法 241
(一)述魏筆法與忠奸對決張力 242
(二)忠臣人物的表忠筆法 244
1.忠臣的誕生:鋤奸心志與氣節奠定 244
2.忠臣的試煉:暴力情境下的氣節踐行 250
3.忠臣的傳揚:頌揚與弔亡輓歌 255
(三)奸臣人物的述奸筆法 258
1.述魏筆法與魏忠賢奸佞形象塑造 258
2.「丑腳型反面人物」人格特質 260
第五章:結論 269
參考資料 275

圖表目次
圖表 1 《喜逢春》現存版本流變圖 81
圖表 2 《喜逢春》事件主題架構圖 114
圖表 3 《喜逢春》齣目暨劇情架構圖 128
圖表 4 《磨忠記》現存版本流變圖 195
圖表 5 《磨忠記》齣目暨劇情架構圖 216
圖表 6 《磨忠記》插敘敘事手法暨晚著手點示意圖 221
表格目次
表格 1 《遠山堂曲品》著錄反魏閹傳奇一覽表 12
表格 2「十種傳奇」現存著錄一覽表 66
表格 3 《玉夏齋傳奇》版畫陳列式樣一覽表 73
表格 4 《十種傳奇》刊版數據一覽表 74
表格 5 《喜逢春》集團性人物敘事分析表 90
表格 6 《喜逢春》忠奸對決與對應史事分析表 92
表格 7 明代政治時事劇之忠間互動模式分析表 98
表格 8 《喜逢春》敘事線分析表 99
表格 9 《喜逢春》「名實不符」齣目分析表 102
表格 10 《喜逢春》事件主題與齣目分析表 106
表格 11 故宮藏明崇禎刊本《磨忠記》印章一覽表 193
表格 12《磨忠記》劇情與史事主題對照表 204
表格 13 《磨忠記》敘事線分析表 210
表格 14 《磨忠記》述魏筆法與敘事效果分析圖 232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明末反魏閹傳奇《喜逢春》與《磨忠記》之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f Xi-feng-chun and Mo-zhong-ji:Two Cases on the Plays of Wei Chung-hsien Theme during Late-Ming Dynas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芷瑩;王鴻泰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ih-Ying Lin;Hung-Tai Wangen
dc.subject.keyword喜逢春,磨忠記,時事劇,魏忠賢,楊漣,毛士龍,忠奸對決,zh_TW
dc.subject.keywordXi-feng-Chun,Mo- Zhong-Ji,Wei Chung-shen,loyalty versus treachery,en
dc.relation.page35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2995-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8-0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7.2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