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80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永勝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Yung-Sheng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重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ung-Yu Chen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8-15T17:50:21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8-15-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8-03-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傳統文獻
﹝周﹞管仲撰,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周﹞尹文撰,王愷鑾點校,《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漢﹞佚名撰,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佚名撰,﹝漢﹞鄭玄注,《周易乾鑿度》,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漢﹞嚴遵撰,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晉﹞佚名撰,郭清點校,《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CBETA 2022.Q4, T38, no. 1775。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南朝宋﹞陸修靜撰,郭清點校,《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朝梁﹞宋文同撰,王卡點校,《道德義淵》,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CBETA 2022.Q4, T52, no. 2102。
﹝北周﹞甄鸞,《笑道論》,收於﹝唐﹞道宣,《廣弘明集》,CBETA 2022.Q4, T52, no. 2103。
﹝隋﹞劉進喜、﹝唐﹞李仲卿撰,葉貴良點校,《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際經》輯校》,成都:巴蜀書社,2010。
﹝隋﹞釋吉藏,《中觀論疏》,CBETA 2022.Q4, T42, no. 1824。
﹝唐﹞王懸河編,蔣力生、劉春援、李叢點校,《三洞珠囊》,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成玄英撰,尹志華點校,《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吳筠撰,李大華、王卡點校,《宗玄先生玄綱論》,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李榮撰,周國林、王卡點校,《道德真經註》,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杜光庭撰,周國林點校,《道德真經廣聖義》,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孟安排,《道教義樞》,收於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唐﹞法琳,《辯正論》,CBETA 2022.Q4, T52, no. 2110。
﹝唐﹞孫思邈撰,李景榮等校訂,《孫真人千金方:附真本千金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遺,張松之、劉樹勝點校,《沖虛至德真經釋文》,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強思齊撰,劉韶軍點校,《道德真經玄德纂疏》,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陸希聲撰,劉固盛點校,《道德真經傳》,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CBETA 2022.Q4, T52, no. 2104。
﹝唐﹞道宣,《廣弘明集》,CBETA 2022.Q4, T52, no. 2103。
﹝宋﹞內臣奉敕,《宣和書譜》,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
﹝宋﹞王安石撰,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宋﹞王安石撰,唐武標點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宋﹞王安石撰,羅家湘輯校,《王安石老子注輯佚會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宋﹞王若欽撰,王書獻點校,《翊聖保德傳》,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王珪,《華陽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王袞編撰,王振國、宋詠梅點校,《博濟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宋﹞王雱集,韓星點校,《南華真經拾遺》,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王雱撰,尹志華等整理,《老子訓傳╱南華真經新傳╱元澤佚文》,收於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第9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宋﹞王雱撰,韓星點校,《南華真經新傳》,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王應麟撰,武秀成等點校,《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宋﹞王懷隱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點校,《太平聖惠方(校點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宋﹞史堪,《史載之方》,收於商務印書館輯,《宋人醫方三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宋﹞司馬光,《傳家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朱熹撰,陳俊民編校,《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宋﹞米芾撰,徐鼎銘點校,《寶晉英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
﹝宋﹞佚名,《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收於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9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呂元素集成,﹝宋﹞胡湘龍編校,吳亞魁點校,《道門定制》,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
﹝宋﹞呂惠卿撰,楊立志點校,《宋中太乙宮碑銘》,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呂惠卿撰,劉固盛點校,《道德真經傳》,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李攸,《宋朝事實》,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等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汪藻撰,王智勇箋注,《靖康要錄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宋﹞周敦頤,《周濂溪先生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宋﹞周敦頤撰,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宋﹞林希逸撰,﹝宋﹞林氏之編,《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林希逸撰,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林希逸撰,張京華點校,《列子鬳齋口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宋﹞林希逸撰,劉固盛點校,《道德真經口義》,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范應元撰,盧國龍點校,《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秦觀撰,周義敢、程自信等編注,《秦觀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宋﹞張伯端撰,﹝宋﹞翁葆光等注,《悟真篇集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點校,《雲笈七籤》,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宋﹞陳師文等編,魯兆麟等點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陳景元集注,陳咏明點校,《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陳景元撰,王卡點校,《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陳景元撰,江向東點校,《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陳景元撰,江向東點校,《南華真經章句餘事》,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陳景元撰,張永路校注,《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宋﹞陳景元纂集,曾召南點校,《西昇經集註》,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陸游撰,錢仲聯等主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宋﹞彭耜纂集,劉韶軍點校,《道德真經集註》,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彭耜纂集,劉韶軍點校,《道德真經集註雜說》,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曾慥編著,蔣力生、劉春援、李叢點校,《道樞》,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程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楊傑撰,曹小雲校箋,《無為集校箋》,合肥:黃山書社,2014。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
﹝宋﹞褚伯秀,《褚伯秀老子注》,收於嚴靈峰輯校,《老子宋注叢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宋﹞褚伯秀撰,張京華點校,《莊子義海纂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劉克莊,《後村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蘇象先編,《丞相魏公譚訓》,收於張元濟編,《四部叢刊三編》子部第76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據清道光年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舊鈔本影印。
﹝宋﹞蘇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金﹞李霖編撰,顧志華點校,《道德真經取善集》,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趙道一撰,盧國龍點校,《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7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元﹞劉惟永編集,周國林點校,《道德真經集義》,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元﹞劉道明撰,楊立志點校,《武當福地總真集》,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元﹞薛致玄撰,顧志華點校,《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收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1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明﹞釋傳燈編撰,《天台山方外志》,CBETA 2023.Q1, GA089, no. 89。
﹝明﹞徐𤊹,《徐氏筆精》,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傅山,《傅青主男科》,收於尹協理主編,《傅山全書》第19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清﹞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清﹞王引之撰,李花蕾點校,《經傳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清﹞徐松輯,劉琳等點校,《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清﹞張志聰集註,﹝清﹞張文啓參訂,﹝清﹞張兆璜校正,《黃帝內經靈樞集註》,收於曹炳章校刊,《中國醫學大成》第2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張志聰集註,﹝清﹞莫承藝參訂,﹝清﹞朱景韓校正,《黃帝內經素問集註》,收於曹炳章校刊,《中國醫學大成》第1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印度)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CBETA 2023.Q1, T25, no. 1509。
凌耀星主編,《難經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曾棗莊等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嚴靈峰輯校,《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


二、專書
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
___,《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方 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二卷)》,北京:崑崙出版社,2005。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___,《心體與性體》,新北:正中書局,2006。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
呂思勉,《理學綱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呂政倚,《人性、物性同異之辨──中韓儒學與當代「內在超越」說之爭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0。
岑賢安等著,《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李大華,《隋唐道家與道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李延倉,《道體的失落與重建:從《莊子》、郭《注》到成《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李長遠,《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
沈清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肖海燕,《宋代莊學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周桂鈿,《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邱進之主編,《中國歷代名道》,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郎擎霄,《莊子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
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___,《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___,《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___,《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夏長樸,《王安石新學探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
___,《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
孫以楷主編,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收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6編第7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強 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___,《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___,《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3。
景海峰,《熊十力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
隋思喜,《三教關係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黃釗主編,《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楊文娟,《宋代福建莊學研究》,太原:三晉出版社,2012。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___,《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___,《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
漆 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熊十力,《新唯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
熊鐵基主編,《中國莊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蒙文通,《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
___,《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安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___,《道教老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蔡方鹿等著,《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蔡振豐,《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收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8編第13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蔣門馬,《莊子彙校考訂》,成都:巴蜀書社,2019。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出版社,1997。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鄭燦山,《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錢 穆,《朱子學新學案》,成都:巴蜀書社,1986。
___,《莊老通辨》,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謝祥皓,《莊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88。
簡光明,《蘇軾〈莊子祠堂記〉的接受與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龐萬里,《二程哲學體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2。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臺北:正中書局,1975。
龔鵬程,《道教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日)大淵忍爾,《敦煌道經‧圖錄篇》,東京:福武書店,1979。
(日)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日)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英)葛瑞漢(A. C. Graham)著,程德祥等譯,《兩位的中國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新加坡)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德)瓦格納(Rudolf G. Wagner)著,楊立華譯,《王弼《老子注》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三、論文集與期刊
孔令宏,〈王安石學派的儒學思想與道家、道教〉,《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2期,頁24-30。
尹志華,〈北宋道士陳景元的人性論及其歷史意義〉,《中國道教》,2003年第5期,頁13-15。
___,〈北宋道士陳景元的老學思想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頁82-87。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氣本原說和道體說〉,《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4期,頁56-61。
王一麟,〈北宋高道陳景元生平事迹考辨〉,《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4期,2018年4月,頁13-17。
___,〈北宋高道陳景元著作考辨〉,《中國道教》,2017年第1期,頁32-37。
王志楣,〈道是無情卻有情──論《莊子》之情〉,收於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135-152。
王晚霞,〈林希逸的佛教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3期,2015年6月,頁43-49。
王福輝,〈論陳景元治國之道〉,《宗教學研究》1993年第Z2期,,頁1-8。
石衍豐,〈道教神仙譜系的演變〉,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85-102。
石 濤,〈宋代對道教的管理〉,《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年2月,頁30-37。
朱漢民,〈周敦頤《太極圖說》闡義〉,《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129-1137。
李大華,〈重玄學說的論理傾向〉,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115-126。
李 波,〈以儒解莊:王安石學派的莊子學闡釋〉,《晉陽學刊》,2009年第4期,頁110-113。
李 剛,〈道教老學重玄學派〉,《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1期,頁9-18。
___,〈道教重玄學之界定及其所討論的主要理論課題〉,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91-114。
李瑞卿、華夏,〈王安石的道論與人論〉,《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7年10月,頁47-52。
李遠國,〈論宋代重玄學的三大特徵──以陳摶、陳景元為中心〉,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331-356。
沈享民,〈批判檢視朱熹對老子哲學的理解──對陳榮捷的詮釋的一個考察〉,《東吳哲學學報》第21期,2010年2月,頁81-103。
肖海燕,〈陳景元《莊子注》中的道論〉,《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4期,頁160-164。
周大興,〈本體與實體:湯用彤的魏晉玄學詮釋與西學〉,《鵝湖學誌》第56期,2016年6月,頁81-111。
___,〈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145-175。
林 丹,〈「體用不二」與「中道思維」──熊十力「體用」論的發生學考察〉,《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頁52-57。
林永勝,〈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線索〉,《清華學報》第42卷第2期,2010年6月,頁233-260。
___,〈乞啟重玄之關──論重玄派研究之爭議焦點〉,《清華學報》新34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383-424。
___,〈六朝道教三一論的興起與轉折──以存思技法為線索〉,《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頁67-102。
___,〈佛道交融視域下的道教身體觀──以重玄學派為中心〉,《輔仁宗教研究》第27期,2013年9月,頁1-33。
___,〈性與天道之間──道教道性論的建構及其意義〉,收於鍾振宇、陳威瑨主編,《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頁81-120。
___,〈氣質之性說的成立及其意義──以漢語思維的展開為線索〉,《臺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15年3月,頁1-38。
___,〈張載「太虛即氣」重釋──兼論兩種型態的非一非異之說〉,收於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243-269。
___,〈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收於楊儒賓主編,《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頁99-144。
___,〈惡之來源、個體化與下手工夫──有關張載變化氣質說的幾個思考〉,《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34。
林明照,〈無我而無物非我:呂惠卿《莊子義》中的無我論〉,《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2013年9月,頁1-32。
林俊宏,〈呂惠卿《道德真經傳》與《莊子義》中的思想三論〉,《政治學報》第53期,2012年6月,頁63-96。
林素芬,〈「道之不一久矣」──論王安石的「道一」說〉,《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125-160。
林麗真,〈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頁129-146。
金建鋒,〈北宋道士陳景元生平事迹考述〉,《中國道教》,2011年第2期,頁43-48。
柳秀英,〈張載「太虛即氣」詮釋異說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21期,2002年9月,頁78-93。
洪嘉琳,〈道教重玄學與佛教中觀學間的對比與交談:以成玄英與吉藏之方法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3期,2020年1月,頁69-116。
胡化凱,〈簡論五行說的演變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206期,1997年5月,頁14-29。
胡瀚霆,〈林希逸與道教關係考論〉,《宗教學研究》,2022年第1期,頁62-68。
夏當英,〈陳景元注《老》及對老子道論之發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0年7月,頁19-22、26。
奚 密,〈解結構之道:德希達與莊子比較研究〉,收於鄭樹森主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頁201-238。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21-66。
耿紀平,〈略論宋代莊學的「儒學化」傾向〉,《中州學刊》,2000年第6期,頁45-48。
耿 晴,〈「佛性」與「佛姓」概念的混淆:以《佛性論》與《大乘起信論》為中心〉,收於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頁69-98。
張愛民,〈宋朝道教徒與《莊子》〉,《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7月,頁85-88。
___,〈論宋代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5年8月,頁85-88。
郭學勤,〈北宋道教政策述評〉,《河西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10年7月,頁58-63。
陳重羽,〈鏡像的應世與教化思想──論《莊子》的「自我教化」〉,《清華學報》新52卷第3期,2022年9月,頁431-469。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年5月,頁45-49+51-74。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期,1992年6月,頁123-138。
陳 靜,〈黑水城《呂觀文進莊子義》研究〉,收於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634-658。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1-22。
隋思喜,〈唐宋《老子》注詮釋宗旨的轉型研究〉,《蘭州學刊》,2013年第11期,頁36-42。
___,〈陳景元儒道關係論的基本特徵和政治意蘊〉,《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頁66-75。
馮友蘭,〈魏晉玄學貴無論關於有無的理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11-18。
黃甲淵,〈關於周子《太極圖說》的諸說與「無極而太極」的先後次序問題〉,《鵝湖學誌》第9期,1922年12月,頁77-95。
楊祖漢,〈從二程思想的不同看中國哲學的兩種理論形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頁27-71。
楊維中,〈從隋唐佛道論爭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佛學研究》第13期,2004年,頁146-159。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03-136。
熊 凱,〈「新學」與「王學」探析──兼與徐規、楊天保兩先生商榷〉,《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06年5月),頁9-13、29。
___,〈王安石「新學」名稱由來考辨〉,《史學月刊》,2009年第4期,頁128-130。
劉固盛,〈二程人性論的道家思想淵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51-55。
___,〈論陳景元對《老子》思想的詮釋與發揮〉,《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41-46。
___,〈論陳摶學派與重玄餘緒〉,《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11-15、148。
劉芷瑋,〈「以儒解莊」的詮釋策略──宋代莊子學研究回顧與展望(1981-2016)〉,收於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1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頁287-300。
___,〈一致性與多元性的詮釋策略:晚明莊子學研究回顧與展望(1977-2014)〉,《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卷第3期,2016年9月,頁77-96。
劉思禾,〈林希逸解莊論──以自然天理說的辨析為中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2期,頁89-93。
劉榮賢,〈中國思想史上的兩種本體論思維〉,《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7月),頁1-22。
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83-114。
___,〈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0月,頁1-34。
蔡錦寬,〈王安石學派解《莊子》思想的學術背景與特點探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1卷第2期,2017年6月,頁63-86。
鄧紅蕾,〈論陳景元「圓通為智,因物為心」的道家道教教育哲學〉,《江漢論壇》,1997年第4期,頁34-37。
鄭天熙,〈林希逸解莊中的理學思想〉,《老子學刊》,2020年第1期,頁96-112。
鄭燦山,〈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老子義疏》為討論核心〉,《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頁29-56。
盧國龍,〈論陳景元《莊子注》的思想主旨〉,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374-392。
___,〈論陳景元的道家學術〉,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357-373。
賴錫三,〈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頁81-120。
鍾振宇,〈跨文化之「超越」概念:海德格、牟宗三與安樂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117-132。
鍾彩鈞,〈二程心性說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頁413-450。
___,〈二程本體論要旨探究──從自然論向目的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3月,頁385-422。
___,〈二程道德論與工夫論述要〉,《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441-476。
簡光明,〈《莊子》辨偽始於韓愈說之檢討〉,收於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287-300。
___,〈王安石論莊子〉,《人文研究期刊》第2期,2007年1月,頁157-184。
___,〈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析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28期,1999年3月,頁25-50。
___,〈宋人對郭象《莊子注》的接受與評論〉,收於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頁191-214。
___,〈宋人論莊子與道教〉,《東亞漢學研究》第5號,2015年5月,頁42-52。
___,〈宋代「援莊入儒」綜論〉,《嘉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9年9月,頁121-149。
___,〈莊子論「情」及其主張〉,《逢甲中文學報》第3期,1995年5月,頁105-116。
___,〈郭象注解《莊子》的方法及其影響〉,《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8期,2013年6月,頁37-60。
___,〈嚴靈峰所錄《宋代莊子知見書目》的幾個問題〉,《書目季刊》第32卷第2期,2016年9月,頁51-62。
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收於中國唐代學會主編,《唐代研究論集》第4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頁73-94。
顧宏義,〈陳祥道、陳暘其人其書〉,《歷史文獻研究》,2019年第2期,頁246-259。
(日)山田俊,〈呂惠卿關於《老子》《莊子》思想淺析〉,《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4期,頁46-57。
(日)麥谷邦夫,〈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中心〉,收於辛冠潔等主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267-323。
(日)藤原高男,〈老子解重玄派考〉,《漢魏文化》第2號,1961年,頁32-48。
(日)藤原高男,〈孫登老子注考〉,《漢文學會々報》第20號,1961年6月,頁19-32。


四、學位論文
方 諾,《北宋道士陳景元身心修煉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鄭燦山先生指導,2017。
呂慧鈴,《重玄與道性:唐代老子學詮釋向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楊祖漢先生指導,2008。
李佳諭,《陳景元莊子思想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忠道先生指導,2009。
沈明謙,《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思想體系詮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淑君先生指導,2008。
林永勝,《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楊儒賓先生指導,2008。
張愛民,《宋代《莊子》的闡釋與接受》,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碩士論文,張茂華先生指導,2004。
蔡錦寬,《宋代文學家對莊子的接受》,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光明先生指導,2014。
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黃錦鋐先生指導,1997。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800-
dc.description.abstract  隨著明代莊學研究的興盛,宋代莊學史研究逐漸退潮,轉往單論莊學家個案的研究取向。同時也在眾學者的努力下,逐步探究諸家個案的思想深度。本論欲以相對冷門的陳景元為研究對象,考察其重玄思想。並以其作為北宋著名道士學者的影響力為契機,進一步觀察宋代莊學中隱含的「重玄視域」。
  陳景元的莊學,以老學為本,具備豐厚的老莊學與重玄學傳統。尤其他在繼承重玄道士成玄英的論述下,繼續以體用架構深化道論、性論議題,進行「雙遣」、「雙照」的表述形式。這些傳承基礎加上其所開展的創造性詮釋,適合與正值改革、轉型的宋代學術氛圍,進行對話交流。
  過往雖已有學者嘗試進行疏通與連結,但礙於相關歷史資料有限、莊學著作時間爭議,以及對宋代莊學普遍「儒學化」的既定印象,使得他在宋代學術思想史、莊學史中的地位,仍易被限縮於章句、音訓與版本校勘之貢獻。
  本論嘗試在最新的考訂成果上,綜合陳景元的老莊學與影響力進行考量。研究焦點轉由陳氏所推廣之「重玄學」,作為宋代莊學的觀看基點。藉由相互參看,探尋諸家莊學思想中潛具的重玄思維。研究之交涉對象,以新學、理學、道教三方人物為主,分別由「道論」、「性論」作主題式探討。這種以「重玄視域」切入的新視角,可擴充、深入學術思想史的幅度,觀看出宋代莊學「儒學化」以外不同的風貌。
  透過重新探討重玄學特徵,本論將唐宋之間的重玄學緊密連結。依此循下探討,大抵得出以下論點:(一)陳景元的老學、莊學,皆具備「重玄視域」。(二)新學集團未必「以王安石思想為中心」,多數成員的體用、道氣關係,接近重玄學的道論,並有別於荊公。(三)南宋林希逸之道論,接近張載、程顥思想一系;性論接近程頤、朱熹一系。其道論、性論看似衝突,實則可以重玄思想整合。也唯有以「重玄視域」觀之,方能避免誤解其論「無極而太極」、「天地之性」的內涵。(四)道士褚伯秀承襲陳景元諸多觀點與用詞,並具備顯著的重玄視域,而不同於理學思想,應正視其道家、道教立場的莊學思想。
  此外,論文亦點出陳景元在莊學所開拓的議題,例如改造郭象的「獨化論」,以將道「氣化生成」的玄妙作用顯題化;探討儒道關係之分合,以及對〈天下〉篇進行「道本儒末」的建構,提供給其他莊學家參考基礎,以闡發出不同於王安石、蘇軾立場的「莊子尊孔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With the flourishing of Zhuangzi scholarship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Zhuangzi scholarship in the Song Dynasty gradually ebbed and shifted to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discussing the cases of Zhuangzi academic alon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fforts of many scholars, the depth of thought of the cases has been gradually explored.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would like to take Chen Jing Yuan, who is relatively a unpopular academic,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ims to investigate his Chongxuan philosoph. Taking his influence as a famous Daoist academic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s an opportunity, and further observe the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implied in Zhuangzi scholars during Song Dynasty.
Chen Jing Yuan's Zhuangzi scholarship is based on Laozi scholarship, and has profound tradition of Lao-Zhuang scholarship and Chongxuan scholarship. In particular, he continued to deepen the issues of Dao theory and Nature theory by using Tiyong framework, in the form of “bilateral negative” and “bilateral positive”, while inheriting the viewpoint of Cheng Xuan Ying.These inherited foundations, together with his creative interpretations, are suitable for dialogue and exchange with the reforming and transforming academic atmosphere of the Song Dynasty.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attempted to untangle and connect, due to the limited historical data, the time controversy of writing, and the established impression of the general “Confucianization” of Zhuangzi scholarship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tatus is still easily restricted in the contribution of chapters,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nd edition proofreading.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synthesize the influence of Chen Jing yuan’s Lao-Zhuang scholarship with the latest results of research, and switched to the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as the basis for viewing Song Dynasty Zhuangzi scholarship. Through cross-referencing, 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Chongxuan thinking in various thinkers.
The interactive subjects are mainly the three groups of New Learning, Neo-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nd discussed by the theme of “Dao theory” and “Nature theory”. This new angle from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can expand and deepe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reveal the different styles beyond the “Confucianization” of Zhuangzi scholarship in Song Dynasty.
By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Xue philosophy again, this dissertation deeply linked the ChongXue philosophy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ased on this gradually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arguments can be caught: (1) Chen Jing Yuan’s Laozi scholarship and Zhuangzi scholarship both have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2) The New Learning Academic Group is not necessarily centered on Wang Anshi's thought. Most members’ discussions on relationship of “Ti-yong” and “Dao-qi” are close to the Chongxuan, and different from Wang Anshi. (3) Lin Xiyi's Dao theory is close to the discussion of Zhang Zai and Cheng Hao, and his Nature theory is close to the discussion of Cheng Yi and Zhu Xi. The two theories seem to conflict, but they can be integrated with method of Chongxuan.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it will not misunderstand that h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Wuji er Taiji” and “Nature of Tiandi”. (4) The Daoist priest Chu Boxiu inherited plenty viewpoints and parlance from Chen Jing Yuan. His discussion distinctly has the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Neo-Confucianism. Therefore, the Daoist standpoint in his exegesis of Zhuangzi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is dissertation also points out the topic that Chen Jing yuan has developed in Zhuangzi scholarship, such as adjusting Guo Xiang's “Independent Transformation theory ” to make explicitly the mysterious function of the Dao in “ Qi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on”. Subsequently, he discus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nd proposed “Daoism is primary while the Confucianism is secondary” in the Tianxia chapter. Those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reference by other Zhuangzi scholars to elaborate the “Zhuangzi honors Confucius” that differs from the theoretical types of Wang Anshi and Su Shi.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5T17:50:21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5T17:50: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宋代莊學的研究範圍與思想家料揀 8
一、王安石新學集團 10
(一)王雱 12
(二)呂惠卿 13
(三)陳祥道 15
(四)林疑獨 16
二、理學家 18
(一)張載、二程與朱熹 18
(二)林希逸 22
三、道士褚伯秀 2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26
一、宋代莊子學通論 26
二、陳景元的生平與著作 29
三、陳景元的老莊學與整體思想特徵 31
(一)重點研究道論、人性論、修身論、治國論、教育哲學等主題 32
(二)研究陳景元與宋明理學、儒學之關係 34
(三)由道教、重玄學的學術傳承研究 35
第四節 論述方式與研究進路 36
第二章 宋代以前的重要重玄學議題 39
第一節 重玄思潮與表述形式 40
一、「重玄」之名的提出 40
二、重玄學的「雙遣」、「雙照」表述形式 44
三、佛道論辯之議題 48
(一)「道」與「氣」的世界觀爭議 49
(二)「道」與「自然」之關係 50
(三)「自然」與「因緣」的修養論爭議 51
第二節 重玄學的道論 52
一、陸修靜對「二重道論」的建構 54
二、採納佛教教義的另一種道論:《本際經》以心識變現收編氣化論 57
三、以「二重道論」為重玄學特徵之辨析 60
第三節 重玄學的性論 62
第四節 成玄英的重玄思維 67
一、二重道論 68
(一)論「道(理)氣關係」與「道物關係」 68
(二)以理釋道 72
二、對郭象「無待」、「獨化」的接受與改造 74
(一)郭象與成玄英的思想分合 74
(二)郭注與成疏字詞用例舉隅 77
三、性論之二重性 81
(一)「道性」與「物性」宛合體用論 81
(二)由「成道之因」與「成道境界」二視角分論「道性」 83
第五節 結語 85
第三章 陳景元的重玄視域與道家詮釋(上) 88
第一節 北宋初期至中期的道家、道教歷史背景 88
一、皇室與朝廷朝廷對道家思想的接受 88
(一)皇室與道教的合作 88
(二)知識份子對道家思想的態度 91
二、陳景元在北宋的活動 94
(一)活動軌跡概略 94
(二)行事交遊概略 101
第二節 重玄視域下的道論與體用關係 106
一、對重玄思維的基本認識 107
(一)重玄與體用 107
(二)老莊思想皆歸於重玄微旨 110
二、二重道論 114
三、「獨化」、「氣化生成」的辯證與統合 118
第四章 陳景元的重玄視域與道家詮釋(下) 124
第一節 心性論與形神修養 124
一、二重性論 124
二、以修心為主的工夫論 129
(一)虛心而無滯於情欲 129
(二)修心可疏導一身之氣 131
三、形神關係 133
(一)氣─身體觀 134
(二)養神與鍊形思想 137
第二節 儒道關係中的孔子形象 143
一、以儒道差異論孔子 144
(一)仁義之術有弊而有為 144
(二)仁義為可道,需以常道為體 148
二、以儒道共融論孔子 151
三、論述特殊處及在宋代莊學的價值 154
(一)對〈天下〉篇的儒道詮釋 155
(二)孔子是否受教於道家聖人 159
(三)道本儒末,仁義為「治世之具」 161
第三節 結語 163
第五章 宋代莊學中的道論 166
第一節 北宋王安石新學集團之道論 166
一、「道」與「氣」非一非異 168
二、道物關係中的「對偶」議題與氣論思想 171
三、小結 173
第二節 兩宋理學之天理論 175
一、張載對二重道論的改造 176
二、程顥、程頤對重玄學體用論的偏取 179
(一)程氏兄弟思想異同的學術爭議 179
(二)兩種型態的體用論述 182
三、林希逸論「無極」、「太極」關係 185
四、小結 190
第三節 南宋道士褚伯秀之道論 191
一、二重道論結構 192
二、「獨化」論述 195
第四節 結語 198
第六章 宋代莊學中的性論與心氣合流修養論 201
第一節 北宋新學集團援引孟子氣論 202
一、王安石以孟學氣論融會老莊 203
二、集團其他成員的養氣論 205
第二節 兩宋理學家論性 208
一、張載的二重性論 209
二、二程對「性」的不同理解與氣論 211
(一)程顥與程朱一脈論「性」 211
(二)對於氣論修養之澄清 218
三、南宋林希逸以「自然天理」為性 221
四、小結 225
第三節 南宋道士褚伯秀的性理論與修養論 226
一、重玄視域下的性理論述 226
二、心性關係 230
三、氣論修養收攝至心性 232
第四節 結語 234
第七章 結論 236
參考文獻 247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宋代莊學中的重玄視域──以陳景元為線索zh_TW
dc.titleThe Perspective of Chongxuan in Zhuangzi Scholarship during Song Dynasty: A Clue on Chen Jing Yu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楊儒賓;周大興;簡光明;蔡振豐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Ru-Bin Yang;Da-Xing Zhou;Guang-Ming Jian;Zhen-Feng Caien
dc.subject.keyword宋代莊學,重玄學,陳景元,非一非異,雙遣雙照,體用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Zhuangzi scholarship in Song Dynasty,Chongxuan philosophy,Chen Jing Yuan,neither the same nor different,bilateral negative and bilateral positive,Tiyong theory(substance and function theory),en
dc.relation.page26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252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8-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8.18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