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72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毓瑜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Yu-yu Ch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占揚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ZHAN-YANG CHE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8-15T17:30:5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8-15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07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先秦・佚名著,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述》,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先秦・佚名著,袁珂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先秦・佚名著,宗全和審閱:《黃帝內經》,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先秦・左丘明著,清・洪亮吉撰,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先秦・屈原等著,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新北:頂淵出版社,2005年。 先秦・莊子原著,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西漢‧劉向編,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撰,鼎文書局編輯部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影印嘉慶二十年《十三經注疏》本。 西晉・崔豹:《古今注》,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 東晉・陶潛著:《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東晉・葛洪著、滕修展等注釋:《列仙傳神仙傳注譯》,天津:百花文藝書版社,1996年。 南朝宋・范曄著,鼎文書局編輯部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南朝梁・蕭統輯,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年。 南朝梁・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出版社,1982年。 北齊・魏收著,鼎文書局編輯部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唐・呂洞賓,湖道靜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出版社,199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出版社,1980年。 宋‧趙令畤著,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著:《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收入田思勝等主編:《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明・尹真人口述:《性命圭旨》,明萬曆四十三年吳之鶴刻本。 明・尤侗:《西堂雜俎》,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明・胡應麟:《詩藪》,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 明・施紹莘:《秋水庵花影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刊本。 明‧釋德清:《夢遊集》,北京:河北禪學研究所,2005年。 清‧八指頭陀撰,梅季點校:《八指頭陀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清・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清・王闓運原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清・王葆心編撰,熊禮匯標點:《古文辭通義》,北京: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李肖聃:《星盧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沈德潛著,蘇文擢詮評:《說詩碎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清・沈曾植著,錢仲聯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余懷著,李金棠編校:《余懷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杜文瀾輯,周紹良點校:《古謠諺》,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狄葆賢原著,段春旭整理:《平等閣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清・易順鼎等著:《倚霞宮筆錄》,光緒十九年刻本。 清・易順鼎等著:《玉虛齋集》,清光緒間易氏家刻本。 清・易順鼎著:《盾墨拾餘》,清光緖二十二年刻哭盫叢書本。 清・易順鼎著,王飆點校:《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易順鼎著,陳松青點校:《易順鼎詩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清・易順鼎著,谷卿、馮松整理:《易順鼎早年詩稿》,北京:中國書店,2019年。 清・金聖歎:《金聖歎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清・柳亞子著,柳無忌編:《南社紀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清‧孫枝蔚:《溉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翁方綱著,陳邇冬點校:《石洲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津文化公司,1984年。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清・高旭著,郭長海、金菊編:《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清・張玉書等奉勅撰:《康熙字典》,上海:同文書局,按清光緖甲申、1884年本影印。 清・陳衍編:《近代詩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61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梁啟超主編:《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連橫:《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董文煥:《聲調四譜圖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楊鈞:《草堂之靈》,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清・楊度著,劉晴波編:《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劍影客:《天津名伶小傳》,收入《京劇歷史文獻匯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清・鄭孝胥原著,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樊增祥著,涂曉馬、陳宇俊校點:《樊樊山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釋笠雲:《東游記》,淸光緖乙巳年刊本。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臺北:明倫出版社,2001年。 王英志主編:《清代閨秀詩話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明復主編:《禪門逸書》,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文權主編:《民國人物碑傳集》,湖南:鳳凰出版社,2011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張伯偉編:《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寅彭選輯:《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張寅彭主編:《近代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張寅彭選輯:《清詩話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章亞昕:《八指頭陀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陳松青:《易佩紳易順鼎父子年譜合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喻謙編:《新續高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楊揚輯校:《三百年來詩壇人物評點小傳匯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新民叢報社編:《新民叢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劉納編著:《陳三立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劉家平、蘇曉君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 王力:《漢語詩律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淸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田耕宇:《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史斌:《電報通信與清末民初的政治變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上海:開明書店,1946年。 朱易安:《竹枝詞及其近現代轉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吳奔星、徐放鳴編:《沫若詩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吳相洲:《樂府學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沙馬拉毅主編,王子堯等譯:《彝族古代文論精譯》,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上海:復旦大學,1987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李文海、周源:《災荒與飢饉,1840-191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揚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錦全、李鴻生主編:《杜國庠中國思想史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汪辟疆:《光宣詩壇以來旁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辟疆:《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汪辟疆著,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沈玲:《隨心隨性隨情隨緣──袁枚詩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林庚:《中國文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 林庚:《問路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林庚:《林庚楚辭研究兩種》,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林立:《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 易君左:《火燒趙家樓》,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柯慶明、蕭馳合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邱怡瑄:《史識與詩心──近現代戰爭視域下的「詩史」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22年。 胡適:《四十自述》,上海:亞東圖書館,1933年。 胡適:《嘗試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迎建:《陳三立與同光體詩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翁佳音:《台灣漢人武裝抗日研究(1895-19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徐一士:《一士譚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孫康宜:《孫康宜文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 孫藜:《晚清電報及其傳播觀念(1895-191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孫志軍:《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5年。 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8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時志明:《盛世華音:清代順康雍乾詩人山水詩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秦燕春:《詩教與情教:新文化運動别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 馮勝利:《漢語韻律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陸胤:《變風變雅:清季民初的詩文、學術與政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許鵬:《中介的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翻譯:《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梅蘭芳:《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陳平原、陳國球主編:《文學史》第三輯「文化與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松青:《易順鼎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張潔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紀30年代北平「前線詩人」詩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介民:《唯美敘事:王爾德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毛小林校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份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梁叔安:《南社戲曲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黃霖主編:《視角與方法:復旦大學第三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黃錦樹:《幽靈的文字》,高雄:新王牌印刷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 葉嘉瑩:《嘉瑩論詩叢稿(修訂本)》,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嘉瑩:《迦陵說詩講稿》,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12年。 楊韶剛:《精神的追求──神秘的榮格》,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牧:《奇萊前書》,臺北:洪範出版社,2003年。 楊牧:《奇萊後書》,臺北:洪範出版社,2009年。 楊小賓著,愚人譯:《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創傷與反諷》,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楊劍鋒:《現代性視野中的陳三立》,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萌芽:《古典詩歌的最後守望──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1895-1921》,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葛曉音:《唐詩流變論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臺北:偉盛出版社,1975年。 福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四號》,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榮光啟:《「現代漢詩」的發生:晚清至五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洪範出版社,1982年。 劉禺生、張伯駒:《洪憲紀事詩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 樂黛雲、陳玨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鄭毓瑜:《姿語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17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駱寒超、陳玉蘭:《中國詩學(第一部: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蔣瑞藻著,蔣逸人整理:《小說考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蕭馳:《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社,2021年。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臺北:自印,1980年。 謝飛雲:《文學與聲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薛天緯:《唐代歌行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薛雯:《頹廢主義文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魏仲佑:《晚清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顏元叔編:《西洋文學術語叢刊》,臺北:黎明出版公司,1973年。 顏祥林:《死亡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羅爾綱:《晚清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羅爾綱:《羅爾綱全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2001年。 羅聯添:《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別集》,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 釋慈怡主編,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龔鵬程著:《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龔鵬程著:《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日﹞平田昌司:《文化制度與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恆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翻譯:《中國詩歌原理》,北京: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 ﹝日﹞松浦友久:《唐詩語彙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日﹞河合隼雄著,王華譯:《神話與日本人的心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日﹞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日﹞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日﹞興膳宏著,彭恩華譯:《六朝文學論稿》,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加﹞弗萊(Northrop Frye):《偉大的代碼:聖經與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加﹞蒲立本(Edwin G. Pulleyland)著,孫景濤譯,《古漢語語法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 ﹝法﹞卡謬(Mircea Eliade)著,孟祥森譯:《瘟疫》,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法﹞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法﹞西蒙・波娃(simɔn də bovwaʁ)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11年。 ﹝法﹞尚・拉普朗盧(Jean Laplanche)、尚-柏騰・彭大歷斯(Jean-Bertard Pontails)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臺北:行人出版社,2000年。 ﹝法﹞波特萊爾(Baudelaire)著,郭宏安譯:《波特萊爾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法﹞馬歇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著,李恆基等譯:《追憶似水年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法﹞福柯著,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江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美﹞E・貝克爾(Becker):《反抗死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卡米拉・帕格利亞(Camille Paglia)著,王玫譯:《性面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與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美﹞艾布拉姆斯(M.H.Abrams)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與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美﹞伊瑟(Wolfgang Iser)著,金元浦、周寧翻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年。 ﹝美﹞米勒(J・ Hillis Miller)著,易曉明編:《土著與數碼衝浪者:米勒中國演講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坎伯(Joseph John Campbell)原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新北:立緒文化,1996年。 ﹝美﹞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美﹞周明之:《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臺北:三聯書店,1989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美﹞馬歇爾・伯曼(Marshall Berman)原著,徐大建、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美﹞寇志明(Jean Laplanche)著,黃喬生譯:《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美﹞考雷勤風著,許暉林譯:《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臺北:麥田出版,2018年。 ﹝美﹞蒲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薛絢譯:《相對論ABC》,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美﹞羅瑞傑(Jerry Norman)著,張惠英譯:《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俄﹞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俄﹞雅克慎(Viktor Shklovsky)波利亞科夫編,佟景韓譯:《結構─符號學文藝學──方法論體系和論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俄﹞穆卡諾夫斯基(Jan Mukarovsky)著,收入趙毅衡編:《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北花文藝出版社,2014年。 ﹝英﹞弗雷澤(Frazer)著,徐育新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英﹞艾略特(T. S. Eliot)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原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荷﹞史賓諾莎(Spinoza, Benedictus de)著,王蔭庭等譯《史賓諾莎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奧地利﹞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賀明明譯:《佛洛伊德著作選》,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92年。 ﹝德﹞本雅明著(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德﹞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李晶浩、高天忻譯:《人性,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ed Erll)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德﹞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德﹞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基阿尼・瓦蒂莫主編,杜小真譯:《宗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瑞士﹞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二)期刊與報刊文獻 YL路:〈論散文詩〉,《文學旬刊》第23期(1921年12月)。 王森然:〈易順鼎先生評傳〉,《中國公論(北京)》第7卷第3期(1942年7月)。 王德威:〈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的新視界識〉,《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年12月)。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 李瑞明:〈為詩招魂──陳衍對近代詩學精神的闡發〉,《嘉興學院學報》(2012年3月)。 李妍:〈捧角活動與近代女伶群體的發展〉,《文化藝術研究》第4期(2019年)。 吳密察:〈一八九五年「臺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臺大歷史學報》第8期(1981年12月)。 吳存存:〈清代梨園花譜流行狀況考略〉,《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 吳盛青、高嘉謙:〈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內與外〉,《中國現代文學》第31期(2017年6月)。 易順鼎:〈國學報題詞〉,《中國學報(北京1912)》第1期(1912年11月)。 林沛螢:〈兒童分離焦慮現象處遇之初探〉,《諮商與輔導》第317期(2012年5月)。 林香伶:〈沿襲與新創:論晚清敘事詩長歌當哭現象及其敘事模式〉,《東海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6月)。 周茜:〈清文化遺民與京劇〉,《文藝研究》第11期(2015年)。 若谷:〈小香水略傳〉,《娛閑錄:四川公報增刊》第17期(1915年3月)。 柳宗奎:〈我的禮物〉,《學生文藝叢刊匯編》第1卷第2期(1920年2月)。 姜公畏:〈我對新舊詩的評議〉,《學生文藝叢刊》第3卷第8期(1926年8月。 俞慕古:《上海人與梅蘭芳》,《申報》,1923年12月21日。 胡寄塵:〈乩仙始末〉,《小說世界》第14卷第18期(1926年10月)。 曹雪松:〈我對於新舊詩的批評及指駁反對新詩的先生們〉,《學生文藝叢刊》第1卷第2期(1920年2月)。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第80卷第2期,(1989年7月)。 張峰石:《一虱室詩話》,《雙星》第4期(1915年6月)。 張乙廬:〈歌場話舊錄〉,《紫羅蘭》第1卷第16期(1926年1月)。 張伯恩:〈黃遵憲甲午戰爭詩諷諭性詩用探析〉,《淡江中文學報》第30期(2014年6月)。 張寅彭:〈試論明清詩學中的唐歌行與「梅村體」七古〉,《中國文學學報》第9期(2018年12月)。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2卷第6期(1917年2月)。 陳銳:〈袌碧齋雜記(九)〉,《青鶴雜誌》第1卷第21期(1933年11月)。 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中外文學》第18卷第8期(1990年1月)。 陳國球:〈試論唐七律於明復古詩論中的「正典化過程」〉,《中外文學》第16卷第6期,(1987年11月)。 陳國球:評〈Jon Eugene von Kowallis, 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 陳建銘:〈詩意地安居──沈曾植的晚年上海生活與滬上遺老詩歌寫作〉,《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2期(2021年1月)。 陳占揚:〈人間何處可安禪──論八指頭陀的末世體驗與生命安頓〉,《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年2月) 徐劍雄、徐家林:〈都市裡的瘋狂:近代上海京劇捧角現象〉,《文化藝術研究》總第207期(2007年3月)。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斯提:〈骸骨之迷戀〉,《文學旬刊》第19期(1921年11月)。 黃勝雄:〈李義山七律末聯的強化與深化〉,《中外文學》第80卷第1期,(1989年6月)。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2005年7月)。 黃培、吳翔:〈易順鼎的李商隱接受方式研究〉,《前沿》(2009年1月) 黃培、吳翔:〈論易順鼎「自開一派」的復古詩學」〉,《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2月)。 黃敬家:〈八指頭陀詩中的入世情懷與禪悟意境〉,《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 黃智群:〈宋人「以文為詩」的新解讀──以歐、蘇的書寫實踐為考察的起點〉,《漢學研究》第35卷第4期(2017年12月)。 曾守仁:〈天眼所觀迄於悲歡零星──論王國維的現代斷零體驗〉,《中正漢學研究》第27期(2016年6月) 曾守仁:〈抒情輓歌:泣與血的易順鼎詩學〉,《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 楊儒賓:〈屈原為什麼抒情〉,《臺大中文學鮑》第40期(2013年3月)。 劉納:〈舊形式的誘惑:郭沫若抗戰時期的舊體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1年)。 劉半農:〈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 鄭淑方:〈韶秀雙璧──明末清初的閨閣與名妓繪畫藝術〉,《故宮文物月刊》總第387期(2015年6月)。 鄭學:〈晚清至民國初期的實驗性書寫─易順鼎對七古文體的突破與創新〉,《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16年4月)。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2015年6月)。 蔡瑜:〈初唐格律發展史論──以詩格、詩選、詩作交互探索〉,《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2017年12月)。 樂正子:〈壬戌年捧角家一覽表〉,《心聲》第1卷第5期(1923年1月)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期(2007年9月)。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爲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龍榆生:《綠窗閑記》,《同聲月刊》第2卷第4號(1942年4月)。 ﹝美﹞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著,翟勝德譯:〈對表演的設定〉,《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增刊)。 (三)學位論文 范志鵬:《易順鼎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倪管嬣:《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博鈞:《晚清湘中後五子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曾蘊華:《易順鼎生平與詩學活動考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劉夢潔:《易順鼎文學創作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埔里: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四)外文論著 倉田貞美:《清末民初を中心とした:中國近代詩の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1969。 Thomas Butler:《Memory, Culture and the mind》,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ShengQing Wu:《Modern Archaics: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Cambridge, MA,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2013。 Xiaorong Li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Sensuality in China The Fragrant and Bedazzling Movement(1600-1930)》,New York:Cambria Press,2019。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72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詩人易順鼎為研究對象,將其視為清末民初的古典詩壇中,以死亡執念為核心,兼擅多種詩歌體式,具備精湛乃至獨特詩藝的重要個案;並試圖結合易氏之生命史,具體分析那顆無法修復,僅能藉由否定性修辭與自我之耗損,以稍求安頓的脆弱心靈,進而追問:清末民初情境下的詩人如何憑藉詩歌技藝之精粹,以不同之體式,若有似無地呈現、回應、反思眼下那逐漸有別於古典語境的近現代感受?敏銳之詩心基於何等的存在危機,方令悠久之文學範式轉變為非詩非文的寫作?詩人及其作品又是如何將個人生命與固有之表意格式發揮到極致,進而擺盪於「古/今」,依違於「新/舊」,加以展示言說自我和世界的模式?
究其實,易順鼎幼年親歷太平天國並屢逢天災,生命歷程中幼兒早夭、妻子亡故、長姊辭世的悲哀,皆造成或淺或深的疤痕;一切悲傷夾雜著科場失利與家國動蕩的焦慮,在遭逢母喪期間導致幾近失控的情緒爆發,生性多哀少樂的詩人變本加厲地調度傷感之情緒與符碼,又令淚水成為一無所有之個體直面現實的最佳媒介,自我毀滅也成為餘生──尤其是國變後──唯一可去往的道途。然而,強烈的死亡驅力又隱含重生之渴望,極端的情緒與文學表現,顯示的既是個體的心理危機,更是傳統文學及文化的困境,交纏著「死/生」、「破壞/重組」的反思辯證,實是值得深入且細緻的解讀。緣此,本研究從詩歌體式的角度入手,分析最能體現詩人標舉之「對屬」、「用典」技藝的七律,與歷來被視為最顯其人特色的歌行,以及易氏晚年那頗受新舊二派抨擊的「非詩非文」之作,嘗試在體式與內容的交錯互動中,重新思考近現代情境下「舊詩」的表現潛力與存在意義。要言之,本研究所進行的,誠非詩壇名家的文學風格與形象泛論,而是以個案為切入點,所衍生出的「議題」探尋與辯證。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fe and works of the poet Yi Shunding as a significant case study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scen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 He was known for his mastery of diverse poetic forms, demonstrating his virtuosic and unique artistry, as well as his fixation on death as a central theme. Concurrently drawing on his life history, the analysis will delve into the soul of this fragile and traumatized artist, who could only resort to the use of negation techniques in his works as well as self-depletion in pursuit of some relief. This study ask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How does a poet from that era leverage his mastery of poetic techniques and diverse forms to subtly present, respond, and reflect upon a modern sentiment that is gradually diverging from the classical context? • How affected is a sensitive poet’s heart by existential crises that he chooses to turn a time-honored literary form into writing that is neither poetry nor prose? • How does he combine his life story with a long-established expressive form to achieve excellence,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ontexts, in accordance and also deviating from the new and the old? • How does he, then, tap into these to express both the self and the world? Upon deeper examination, his life experiences offer insights into his sorrows. As a child, he lived through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As an adult, he lost his young child, wife, and elder sister. His misery was intertwined with his setbacks 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volatile political situation. Following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he was consumed by overwhelming emotions that bordered on losing control. He was also naturally prone to sorrow rather than joy, and his works reflect this by incorporating more despairing emotions and symbols. His tears served as a coping mechanism, as he had no one and nothing to rely on. His only path forward was self-destruction, especially at a time of political upheavals. Nonetheless, the powerful call of death belies the desire for rejuvenation. Through his intense emotional and literary outpourings, he exposes a personal crisis and the challenges for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opposing forces of life and death,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reflected in his work, demand a nuanced interpret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his quatrains with seven-character lines, which he had long considered ideal for using paired illusions and references.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musical ballads, a form that is often deemed to be most expressive of individualistic style. Furthermore, it delves into the “non-poetry/prose” works created in his later years, which faced criticism from both 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schools of though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consider the expressive potential and significance of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modern era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Yi Shunding. In essence, this paper is not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his literary style and image, but rather an exploration and debate of the extrapolated themes from his work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5T17:30:54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5T17:30: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致我不曾見過的你・代謝辭 ii 論文提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焦點:易順鼎的兩種極端 7 一、舊體精粹 8 二、非詩非文之作 15 第三節 概念界定與說明 21 一、舊詩 21 二、體式 23 三、現代性 27 第四節 文獻回顧及章節安排 29 第二章 神童才子與死活人:易順鼎之早年經歷及死亡執念 37 第一節 見證:他人之死亡與苦難 41 一、人禍及天災 42 二、至親之死 45 第二節 執著:死活人的痛苦 49 一、倖存者的懺悔 49 二、未能徹底的安頓:「滅」的哲學 53 第三節 意義:死亡與不朽 58 一、身後名之必要 61 二、死和不死之間 64 第三章 自訝非人亦非鬼:《四魂集》與七律之技藝呈現 68 第一節 《四魂集》之情感基調與七律體式 73 一、帝國的崩解與失落 73 二、為何是七律?易順鼎的主觀選擇 77 三、修辭及意象 80 第二節 異化的自我與典故之意義 88 一、塑造幽靈:對屬技巧下的自我面目 90 二、連接古典:詩人的記憶、認同與安頓 99 第四章 慷慨悲歌吊千古:歌行之表演與抵抗 106 第一節 寓憂患危苦於山水 110 一、峰頂之孤獨 113 二、棄置與邊緣 121 第二節 詭譎之演出 126 一、歌哭者與舞台 126 二、對觀者之勸解 132 第五章 一切界說皆破壞:易順鼎的非詩非文 148 第一節 反思聲色:非詩非文的展演 151 一、易順鼎捧角詩概述 151 二、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154 第二節 不得謂之詩?樊、易二人之爭論 165 一、則雖能為而不為:樊增祥的批判 166 二、破壞即意義:易順鼎之辯駁 173 第三節 非詩非文的另一面向與意義 179 第六章 結論 185 第一節 身世、舊傳統、新表達 185 第二節 回顧與展望 189 引用書目 193 一、傳統文獻 193 二、近人論著 199 (一)專書 199 (二)期刊與報刊文獻 208 (三)學位論文 211 (四)外文論著 212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從舊體精粹到非詩非文:論易順鼎之生命境遇與詩藝展演 | zh_TW |
dc.title | From Classic Poetry to Non-Poem/Prose : On Yi Shunding's Life and Poet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曾守仁;高嘉謙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Shou-Jen Tseng;Chia-Cian Ko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清末民初,易順鼎,舊詩,體式,近現代體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Yi Shunding,Classical Poetry,Poetic Form,Modern Experience, | en |
dc.relation.page | 21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2496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08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 26.4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