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26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邵慶平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ing-Ping Sh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彭勤耘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n-Yun Pe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8-09T16:15:4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8-09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7-07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書籍 王文宇(2008),《公司法論》,4版,元照。 柯芳枝(1976),《公司法專題研究》,自刊。 柯芳枝(2002),《公司法論(上) 》,5版,三民。 曾宛如(2007),《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二版,元照。 劉連煜(2018),《現代公司法》,13版,新學林。 劉連煜(2018),《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15版,元照。 (二)書之篇章 吳志光(2019),〈期待的獨立董事行為準則─證券交易法觀點〉,收於:王文宇(編),《「落實獨立董事制度,提升公司治理價值」建言集》,頁65-77,社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 (三)期刊論文 1. 期刊文獻 方嘉麟(2021),〈企業併購法修法草案評析-資訊揭露規範〉,《月旦會計實務研究》,44期,頁13-23。 方嘉麟(2022),〈大股東推動併購交易其對價之合理性─以資訊揭露規範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329期,頁188-208。 王文宇(1999),〈論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62期,頁415-439。 王文宇(2002),〈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83期,頁70-85。 王文宇(2003),〈從公司不法行為之追訴論民、刑、商法之分際〉,《月旦法學雜誌》,103 期,頁 49-60。 王文宇(2006),〈公司負責人的受託義務─溯源與展望〉,《月旦民商法雜誌》,68期,頁5-22。 王文宇(2012),〈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200期,頁282-301。 王文宇(2019),〈評釋字第770號解釋現金逐出合併案〉,《月旦法學雜誌》,289期,頁5-17。 王志誠(2017),〈公司合併時利害關係股東表決權之行使─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字第1367號民事判決評析〉,《裁判時報》,62期,頁21-31。 王志誠(2020),〈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成員之監督權限〉,《月旦法學教室》,215期,頁24-27。 朱德芳(2015),〈實質董事與公司法第223條—兼評最高法院103年度台再字第31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49期,頁126-158。 朱德芳(2019),〈董事忠實義務與利益衝突交易之規範──以公司法第206條為核心〉,《政大法學評論》,159期,頁129-214。 朱德芳(2022),〈公司進行減資並以現金逐出畸零股股東,是否適法?-評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第 1234 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99期,頁48-61。 朱德芳、陳彥良(2015),〈公司之透明、信賴與問責-以實質受益人規範為核心〉,《中正財經法學》,16期,頁33-119。 周振鋒(2014),〈評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之增訂〉,《中正財經法學》,8期,頁1-70。 周振鋒(2017),〈論商業判斷法則於我國刑事案件之運用〉,《法令月刊》,68卷12期,頁84-105。 周振鋒(2019),〈評析2018年修正公司法─以董事會、監察人組織與權力行使規範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55期,頁71-99。 周振鋒(2020),〈2020年企業併購法修正草案之評析〉,《月旦會計實務研究》,35期,頁59-68。 周振鋒(2021),〈自雷亞案歷審判決析論我國法制下現金逐出合併規範之缺失〉,《全國律師》,25卷5期,頁27-43。 周振鋒(2021),〈法人股東及其代表人董事之競業禁止與利益衝突之判斷—評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字第 465 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 110 期,頁35-42。 周振鋒(2022),〈自檢視公司法第178條規範析論股東利益衝突之解決模式〉,《政大法學評論》,170期,頁129-203。 林仁光(2020),〈實質董事之法律定位與責任建構〉,《中原財經法學》,44期,頁1-57。 林國全(2019),〈論現金逐出合併與少數股東權利保障-簡評釋字第 770 號大法官會議解釋〉,《財金法學研究》,2卷2期,頁179-196。 林國彬(2007),〈董事忠實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100期,頁135-214。 邵慶平(2011),〈董事會決議與表決迴避〉,《月旦法學教室》,115期,頁24-26。 邵慶平(2012),〈監察人的代表權〉,《月旦法學教室》,110期,頁33- 35。 邵慶平(2021),〈公司負責人的忠實義務與注意義務-最高法院110 年度台上字第117 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3期,頁179-186。 洪秀芬(2014),〈監察人對董事自我交易之代表權 ─ 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七二號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30期,頁28-39。 洪秀芬(2014),〈獨立董事或審計委員會對董事自我交易之公司代表權〉,《月旦法學教室》,142期,頁27-29。 張心悌(2007),〈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1期,頁76-99。 張心悌(2011),〈逐出少數股東—以資訊揭露義務與受託人義務為中心之美國法比較〉,《政大法學評論》,123期,頁253-304。 張心悌(2021),〈股份逆向分割與少數股東之保護〉,《臺灣財經法學論叢》,3卷1期,頁1-44。 張心悌(2022),〈從臺灣法院判決思考非常規交易之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75期,頁66-79。 章友馨(2012),〈美國控制股東「公平對待義務」之法制探源—兼論我國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等〉,《政大法學評論》,130期,頁51-158。 莊永丞(2018),〈未經股東會決議之公司重大行為效力—兼評 97 年度台上字第 2216 號判決〉,《財經法學研究》,1卷2期,頁147-175。 許永欽(2022),〈非常規交易罪〉,《當代法律》,2期,頁76-82。 郭大維(2015),〈我國公司法制對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之規範與省思〉,《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6期,頁45-83。 郭大維(2020),〈企業併購法修法重點議題探討-強化股東權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209期,頁61-70。 郭大維(2020),〈我國公開發行公司功能性委員會法制之解構與再建構〉,《財產法暨經濟法》,60期,頁1-41。 陳文智(2005),〈論我國公司法第 178 條「自身利害關係」之概念-以日本商法股東表決權迴避規範之演變及經驗為例〉,《萬國法律》,143期,頁61-68。 陳彥良(2013),〈董事迴避表決及說明義務之探討─以企業併購中先購後併為例〉,《月旦法學教室》,131期,頁27-29。 陳彥良(2014),〈企業併購中股東最大利益暨董事相關忠實義務─評臺灣高等法院一○一年度重上字第六七三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29期,頁46-54。 曾宛如(2010),〈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29期,頁145-156。 曾宛如(2011),〈多數股東權行使之界限以多數股東於股東會行使表決權為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31期,頁23-38。 曾宛如(2012),〈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204期,頁129-141。 曾宛如(2013),〈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70。 曾宛如(2014),〈半套公司治理移植經驗-以審計委員會與特別委員會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43期,頁33-47。 曾宛如(2020),〈公司法制之重塑與挑戰〉,《月旦民商法雜誌》,300期,頁132-141。 曾宛如、黃銘傑,〈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制度之建置暨股東提案權機制之現狀與改善之研析〉,(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委託研究報告,2015)。 游啟璋(2010),〈公司內部人自己交易的控制〉,《政大法學評論》,118期,頁271-330。 游啟璋(2014),〈現金逐出合併時少數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136期,頁209-279。 程春益、陳穎蒨(2019),〈從大法官釋字第 770 號解釋重新思考現金逐出合併制度〉,《萬國法律》, 224 期,頁 36-47。 黃朝琮(2019),〈司法院釋字第 770 號解釋之若干公司治理法制議題〉,《國會季刊》,47卷3期,頁79-98。 黃朝琮(2020),〈後 Corwin 案時代之德拉瓦州受託義務審查〉,《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68期,頁107-163。 黃朝琮(2020),〈論經營判斷法則之實務見解〉,《中原財經法學》,45期,頁213-253。 黃銘傑(2010),〈未經監察人代表公司所為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之效力 ──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二○五○號判決〉,《裁判時報》,6期,頁77-85。 黃銘傑(2011),〈「股東」平等原則vs.「股份」平等原則初探股東平等原則復權之必要性及可行性〉,《月旦民商法雜誌》,31期,頁5-22。 黃銘傑(2012),〈監察人代表權之意涵、目的、功能及行使方式-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九六四號、第一○二六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8期,頁213-229。 楊岳平(2019),〈論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改革方向:以獨立董事與提名委員會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8卷2期,頁683-750。 廖大穎(2003),〈論股東行使表決權迴避之法理—兼評台北地院九十一年訴字第三五二一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9期,頁236-253。 廖大穎(2011),〈限縮股東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範圍─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字第九二八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11期,頁35-46。 劉倩妏(2014),〈董監事忠實義務與關係企業利益衝突〉,《政大法學評論》,159期,頁83-96。 劉連煜(2005),〈關係人交易與控制股東之義務〉,《月旦法學雜誌》,116期,頁223-237。 劉連煜(2008),〈股東及董事因自身利害關係迴避表決之研究-從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談起〉,《台灣法學雜誌》,112期,頁19-35。 劉連煜(2010),〈現行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暨改進方案—從實證面出發〉,《政大法學評論》,第114期,頁53-156。 劉連煜(2020),〈大法官釋字第770號併購正當程序與權利救濟解釋的檢討──以資訊揭露、利害迴避、現金逐出門檻與股份收買請求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306期,頁86-110。 劉連煜(2020),〈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的運用—從我國司法判決看經營判斷法則的發展〉,《財金法學研究》,3卷1期,頁1-34。 蔡昌憲(2015),〈下市交易中利益衝突之淨化機制:從美國Dell公司收購案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4卷2期,頁533-597。 蔡昌憲(2019),〈自司法院釋字第 770 號解釋談私有化併購交易之利益衝突迴避爭議:兼論與國巨案、美國戴爾電腦案的比較〉,《萬國法律》,224期,12-35。 鄭婷嫻(2018),〈企業併購法下之少數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制度─以我國法與美國法為研究中心〉,《財金法學研究》,1卷2期,頁257-287。 戴銘昇(2014),〈董事該迴避嗎?董事利益迴避的迷思!-台灣高等法院 101 年度重上更(一)字第 59 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頁36-47。 2. 學位論文 呂杰恩(2022),《論現金逐出交易中少數股東之保障 —以股份收買價格裁定程序為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張景儒(2022),《我國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之研究 —以盡職治理守則推動 ESG 投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陳亭禎(2013),《訴訟標的價額核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葉韋序(2017),《董事與公司自我交易監督機制之研究 ―以監察人代表權、說明義務、表決權迴避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劉倩妏(2014),《自利益衝突論關係人交易之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官方文件 1. 行政函釋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號函令。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1號函令。 經濟部70年7月24日經商字第29930號函釋。 經濟部73年12月4日商字第47315號函釋。 經濟部74年5月14日商字第19483號函釋。 經濟部91年5月16日經商字第09102088350號函釋。 經濟部 93年3月8日經商字第 09302030870 號函釋。 經濟部95年3月16日經商字第09500526860號函釋。 經濟部97年9月19日經商字第09702347670號函釋。 經濟部99年4月26日經商字第09902408450號函釋。 經濟部101年9月3日經商字第10102112620號函釋。 經濟部104年10月15日經商字第10402427800號函釋。 經濟部109年03月19日經商字第10902406090號函釋。 經濟部109 年10 月7 日經商字第 10902426230 號公告文。 2. 立法院紀錄 立法院公報處(2000),《立法院公報》,90卷51期,頁 159,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1),《立法院公報》,100 卷 49 期,頁 400,立法院。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10),《院總第618號 委員提案第9727號》,頁委53,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8cfcacecdcfcec5cecdc6d2ceccce(最後瀏覽日:04/16/2023)。 (五)司法裁判 大理院11統字第1766號解釋。 最高法院100年第3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最高法院75年台上字第594號民事判決(曾為判例)。 最高法院79年度台上字第1203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2863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2439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492號民事裁定。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417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7年台上字第925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3 年度台上字第 2719 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1201 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2318 號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026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817號刑事裁定。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834號民事判決等判決。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108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720號民事裁定。 最高法院108年度臺上字第1234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295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835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88 年度上更(一)字第 463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93 年度上字第 400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字第19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重上字第145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重上字第145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1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上字第1062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字第1068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99 年度金上重訴字第 61 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上字第107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9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字第281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4 年度上字第 562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字第134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字第136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字第131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上字第1158號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字第 465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上字第 511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重上字第 228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重上字第25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重上字第 553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字第756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8 年度上字第 1072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8 年度上字第 1291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8 年度上易字第 1030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4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9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金上重更二字第4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重上字第56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9 年度重上字第 564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9 年度重上字第 833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9 年度金上重更二字第 4 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10 年度金上重訴字第 17 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更二字第183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10 年度上字第 208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7 年度金上訴字第 1003 號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7 年度重訴字第 32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8 年度上字第 135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8年度上字第38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89年度重上字第75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0年度上字第501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0年度上字第220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3年度上更(一)字第18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06 年度上字第 290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7年度上字第24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7年度上字第6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7年度上字第249號民事判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8 年度訴字第 1152 號判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3 年度訴字第 998 號判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3 年度訴字第 998 號判決。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102年度上字第11、12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91年度訴字第282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訴字第6680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重訴字第765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重訴字第765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矚重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938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702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786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1220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訴字第2967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9年度訴更一字第24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691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343號民事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1894 號民事判決。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3年度訴字第1347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9年度重訴字第221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1003 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927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66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10 年度訴字第 2764 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7年度訴字第3166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09 年度重訴字第 344 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5年度訴字第913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183號民事判決。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6號民事判決。 (六)網路資料 公司法全盤修正委員會,https://www.law.nccu.edu.tw/zh_tw/center/Financial_law/company_law(最後瀏覽日:04/16/2023)。 風傳媒,(08/24/2022),〈如興敲下市警鐘1》陳仕修7年發動3次購併 玖地、中和羊毛案皆爆出大額商譽減損〉,https://ynews.page.link/JpDZp(最後瀏覽日:04/15/2023)。 翁至威(08/03/2018),〈資誠看公司法修正點出三大潛在疑慮〉,《經濟日報》,https://www.pwc.tw/zh/news/media/media-20180803-1.html,最後瀏覽日:04/15/2023。 經濟部統計處網站, https://dmz26.moea.gov.tw/GA/common/Common.aspx?code=F&no=1 (最後瀏覽日:04/16/2023)。 聯合報(08/02/2022),〈認列投資世創評價損失 環球晶上半年每股僅賺10.25元〉,https://udn.com/news/story/7251/6506638(最後瀏覽日:04/15/2023)。 二、英文參考文獻(按字母順序排列) (一)書籍 Robert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4th ed., 1996). Paul Davies, et al.,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10th ed., 2016). (二)期刊文獻 Alexander Dyck & Luigi Zingales,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59 J. FIN. 537 (2004). Amir N. Licht, Farewell to Fairness: Towards Retiring Delaware's Entire Fairness Review, 44 DEL. J. CORP. L. 1 (2020). Andreas Engert & Tim Florstedt, Which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should be subject to ex ante review? Evidence from Germany, 20 J.CORP. L. Stud. 263 (2020). Andrew F. Tuch, Reassessing Self-Dealing: Between No Conflict and Fairness, 88 FORDHAM L. REV. 939 (2019). Blake K. Rohrbacher, et al., Finding Safe Harbor: Clarifying the Limited Application of Section 144, 33 DEL. J. CORP. L. 719 (2008). Christian A. Krebs, Freeze-Out Transactions in Germany and the U.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13 GER. L. J. 941 (2012). D. D. Prentice & Jenny Payn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ies, 122 L.Q.R. 558 (2006). Evan Criddle, Liberty in Loyalty: A Republican Theory of Fiduciary Law, 95 TEX. L. REV. 993 (2017). Guhan Subramanian, Fixing Freezeouts, 115 Yale L.J. 2 (2005). Harold Marsh, Jr., Are Directors Trustees?: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Corporate Morality, 22 BUS. LAW. 35 (1966). Iman Anabtawi & Lynn A. Stout, Fiduciary Duties for Activist Shareholders, 60 STAN. L. REV. 1255 (2008). Itai Fiegenbaum, The Geography of MFW-Land, 41 DEL. J. CORP. L. 763 (2017). John C. Coffee, A Theory Of Corporate Scandals: Why The USA And Europe Differ, 21 OXFORD REV. ECON. POL’Y 198 (2005). Kimble Charles Cannon, Augmenting the Duties of Directors to Protect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the Context of Going-Private Transactions: The Case for Obligating Directors to Express a Valuation Opinion in Unilateral Tender Offers after Siliconix, Aquila and Pure Resources, 2003 COLUM. BUS. L. REV. 191 (2003). Klaus J. Hopt, Conflict of Interest, Secrecy and Insider Information of Directo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10 ECFR 167 (2013). Lawrence Mitchell, The Death of Fiduciary Duty in Close Corporations., 138 U. PA. L. REV. 1675 (1990). Mary Siegel, Fiduciary Duty Myths in Close Corporate Law, 29 DEL. J. CORP. L. 377 (2004). Parker Hood, Directors' Duties under the Companies Act 2006: Clarity or Confusion, 13 J. CORP. L. STUD. 1 (2013). Paul Davies,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RD II Provisions on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ECGI Law Working Paper No. 543, 2020) ,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_id=3697257. Paul Davies,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UK Model, (ECGI Law Working Paper No. 38, 2018),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_id=3126996. Randy J. Holland, Delawar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ies: The Focus on Loyalty, 11 J. BUS. L. 675 (2009). Robert C. Art, Shareholder Rights and Remedies in Close Corporations: Oppression, Fiduciary Duties, and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28 IOWA J. CORP. L. 371 (2003). Robert H. Sitkoff, Trust Law, Corporate Law, and Capital Market Efficiency, 28 J. CORP. L. 565 (2003). Roger A. Clapp, A Fiduciary's Duty of Loyalty, 3 MD. L. REV. 221 (1939). Ronald J. Gilson & Alan Schwartz, Constraints on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Ex Ante Control Mechanisms Versus Ex Post Transaction Review, (Yale Law & Econ. Research Paper No. 455, 2012),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129502. Ronald J. Gilson & Jeffrey N. Gordon, Controlling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152 U. PA. L. REV. 785 (2003). Stevelman Faith, Freezeout Doctrine: Going Privat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Law, 62 BUS. L. 775 (2006- 2007). Tobias Tröger, Germany's Reluctance to Regulate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 (SAFE Working Paper, No. 202, 2018) , available at SSRN: https://nbn-resolving.de/urn:nbn:de:hebis:30:3-457757. Victor Brudney,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Costs and the Rhetoric of Contract, 85 COLUM. L. REV. 1403 (1985) William W. Bratton, An Anatomy of Corporate Legal Theory, 24 RSCH. IN L. & ECON. 21 (2009) Zohar Goshen & Assaf Hamdani, Corporate Control, Dual Class, and the Limits of Judicial Review, 120 COLUM. L. REV. 941 (2020). (三)網路資源 Edward Dawes & Andrew Glaze, Premium and standard listings: the two-tier UK listing regime, Gowling WLG, (03/03/2010), 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4b7fedbb-bb99-4562-b163-fb5ff6db0522 (last visited 04/16/2023). Guide to Directors’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Declarations of Interest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anies Act 2006, GBSLEP, 06/2017, at 2&9, https://gbslep.co.uk/wp-content/uploads/2017/06/register-of-interests-bob-sleigh.pdf . London Stock Exchange, Role of Advisers on Main Market, https://www.londonstockexchange.com/raise-finance/equity/how-list-equity-listing-journey/role-of-advisers-on-main-market?accordionId=0-cb7b8ac6-2295-412f-ae28-5ec119a864d5 (last visited 04/16/2023). (四)司法裁判 1. 美國 Abraham v. Emerson Radio Corp., 901 A.2d 751 (Del.Ch.,2006). Aronson v. Lewis, 473 A.2d 805 (Del. 1984) Beam v. Stewart, 833 A.2d 961 (Del. Ch. 2003) Beam v. Stewart, 845 A.2d 1040 (Del.Supr.,2004). Cede & Co. v. Technicolor, Inc., 634 A.2d 345 (Del.,1993) 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 367 Mass. 578, 328 N.E.2d 505(1975). Frank v. Elgamal, 2014 WL 957550 (Del.Ch., 2014). Glassman v. Unocal Exploration Corp., 777 A.2d 242 (Del.Supr.,2001) Guth v. Loft, Inc., 5 A.2d 503 (Del. 1939) Harris v. Carter, 582 A.2d 222 (Del.Ch.,1990) In re Caremark Int'l Inc. Derivative Litig., 698 A.2d 959 (Del. Ch. 1996) In re CNX Gas Corp.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4 A.3d 397 (Del.Ch.,2010) In re Cox Communications,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879 A.2d 604 (Del.Ch.,2005) In re Cysive,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836 A.2d 531 (Del.Ch.,2003). In re HomeFed Corporation Stockholder Litigation, 2020 WL 3960335 (Del.Ch., 2020). In re 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 Inc. Stockholder Litigation, 2017 WL 3568089 (Del.Ch., 2017). In re Morton's Restaurant Group,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74 A.3d 656 (Del.Ch.,2013) In re Nine Systems Corporation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2014 WL 4383127 (Del.Ch., 2014) In re Oracle Corp. Derivative Litigation, 824 A.2d 917 (Del.Ch.,2003). In re Pure Resources,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808 A.2d 421 (Del.Ch.,2002) In re Siliconix Inc.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2001 WL 716787 (Del.Ch.,2001) In re Walt Disney Co. Derivative Litig., 906 A.2d 27 (Del. 2006) IRA Trust FBO Bobbie Ahmed v. Crane, 2017 WL 7053964 (Del.Ch., 2017) Kahn v. Lynch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638 A.2d 1110 (Del.,1994). Kahn v. M & F Worldwide Corp., 88 A.3d 635 (Del.Supr.,2014). Levy v. American Beverage Corp., 38 N.Y.S.2d 517 (N.Y.A.D. 1 Dept., Dec. 11, 1942). Revlon, Inc. v. MacAndrews & Forbes Holdings, Inc., 506 A.2d 173 (Del.,1986). Sheldon v. Pinto Technology Ventures, L.P., 220 A.3d 245 (Del.Supr., 2019). Sinclair Oil Corp. v. Levien, 280 A.2d 717 (Del.,1971). Solomon v. Pathe Communications Corp., 672 A.2d 35 (Del.,1996) Southern Pac. Co. v. Bogert, 250 U.S. 483 (1919) Stone v. Ritter, 911 A.2d 362 (Del. 2006) Sugarman v. Sugarman, 797 F.2d 3 (C.A.1 (Mass.),1986). Unocal Corp. v. Mesa Petroleum Co., 493 A.2d 946 (Del.,1985). Weinberger v. UOP, Inc., 457 A.2d 701 (Del.,1983) Weinstein Enterprises, Inc. v. Orloff, 970 A.2d 499 (Del. 2005). Wilkes v. Springside Nursing Home, Inc., 370 Mass. 842 (Mass. 1976) 2. 英國 Aberdeen Railway Co. v. Blaikie Bros. (1854)1Macq.461. Allen v. Gold Reefs of West Africa Limited ([1900] 1 Ch 656). Re Hydrodam (Corby) Ltd ([1994] B.C.C. 161) Re Kaytech International plc ([1999] 2 B.C.L.C. 351). Re Lo-Line Electric Motors Ltd ([1988] Ch 477). Re Richborough Furniture Ltd [1996] 1 B.C.L.C. 507).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Tjolle and Others ([1998] 1 B.C.L.C. 333).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Deverell ([2000] B.C.C. 1057). Vald Nielsen Holding A/S v. Baldorino ([2019] EWHC 1926)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26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觀察我國對股東和董事於股東會或董事會中決議事項具備利害關係時之規範,目 前主要圍繞以排除表決權為主要規範手段,即公司法第 178 條及第 206 條。儘管長期 以來學者多有認為以迴避方式限制股東利害衝突行為欠缺正當性,立法者卻從未修正 公司法第 178 條;反而在公司法第 206 條部分則積極回應學者之討論往趨於嚴格的方 向加強規範。而在立法者於公司法堅持保留以迴避作為規範手段的同時,企業併購法 第 18 條第 6 項卻自立法以來始終規定利害關係股東和董事不需迴避。尤其在 770 號解 釋中,大法官多數意見更是明文表示認同企業併購交易免於適用迴避規定之立法方式。
面對以上三條法條間在學界及立法者討論中出現之衝突點,本文退一步從整體利 害衝突規範之規範法理基礎開始分析,嘗試找尋限制股東和董事利害衝突行為之理由。 藉由闡述不同之法理基礎,確立對股東和董事設計不同利害衝突規範架構之正當性, 並且畫出利害衝突規範適用之客體和主體範圍。接著再觀察諸多比較法關於利害衝突 之規範,發現比較法中大多採用之規範手段不外乎足夠資訊揭露以及由無利害衝突之 人表決。參考比較法以及本文提出之規範基礎,探尋適合我國司法效率、持股結構和 公司實務運作之規範手段,並且建構公司內部程序規範與法院審查標準之互動。本文 之架構與現行法最大之差異有二。一、公司若有經足夠獨立性和專業性之委員會作成 決議,則董事會中利害關係董事縱未迴避亦非違法;二、股東會決議中若於足夠期間 前提供非利害關係股東足夠利害衝突相關資訊,則利害關係股東亦可不需於股東會中 迴避。 而就企業併購交易中之利害衝突,本文並不認為應與公司法中之規範有所差異。 在本文建議之架構下,藉由提供股東和董事選擇遵法手段之彈性以及法院審酌之空間, 嘗試於無利害關係股東之保護和促進企業併購活動間取得平衡。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wo current main regulations regarding conflict-of-interest of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in shareholder meetings and board meetings are recusal rules, namely Article 178 and Article 206 of the Taiwan Company Act. Although scholars have long criticized that requiring shareholders to abstain from voting rights due to conflict-of-interest lacks legitimacy, the legislature has never amended Company Act Article 178. Instead, the legislature noticed scholars' discussions on Company Act Article 206 and responded by strengthening the regulation to a stricter direction. In contrast with keeping recusal rules in the Company Act, Article 18, item 6 of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 has always stipulated that interested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do not need to avoid conflict-of-interest. In particular, in Interpretation No. 770, the majority of the Grand Justices expressed their explicit agreement with the legislative approach of exempt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ransactions from recusal regulations.
Bearing in mind that there are above-listed issues among the three regulations in academic and legislative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started by addresses regulation principles that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verall conflict-of-interest regulation framework and justifies the limitations on shareholder and director conflict-of-interest behavior. By clarifying the different legal principles, the legitimacy of designing different conflict-of-interest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cope of the conflict-of-interest regulations is outlined. Next, by observing various comparative laws on conflict-of-interest regu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ulatory methods adopted by most comparative laws ar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affirmative votes of a majority of the disinterested director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law and the regulatory foundation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in addition to analyses on judicial efficiency, shareholding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ractices in Taiwan,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different collaborations of internal corporate procedure rules and court review standards, and reconstructed the regulation framework of conflict of interest. There are two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law. First, if a company has a committee with sufficient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to make decisions, a resolution made by the committee can substitute a board meeting with a conflicted director; second, in the shareholder meeting, if sufficient conflict-related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o non-interested shareholders before a sufficient period of time, the interested shareholders may not need to avoid the matter. As for the conflict-of-interest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is article does not believe that there should be any difference in the regulations from the Company Act. By providing flexibility for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to choose lawful methods and space for court review,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proposed framework successfully finds a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ng non-interested shareholders and promot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i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09T16:15:4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09T16:15:4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簡目 VI 詳目 VII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公司法及企業併購法之迴避規定 5 第一節 公司法第178條 5 第一項 適用範圍 5 第一款 解任董監事案 5 第二款 會計表冊承認案 7 第三款 解除董事競業禁止 7 第四款 變更章程案 9 第五款 決定董監事報酬案 10 第六款 關係交易案 10 第七款 綜合分析 12 第二項 規範內容 12 第三項 違反效果 13 第二節 公司法第206條 14 第一項 適用範圍 14 第一款 選任經理人及決定薪酬 15 第二款 董監事薪酬分配 16 第三款 召開股東會免除董事責任 17 第四款 解任董事長 17 第五款 與董事交易 19 第二項 規範內容 21 第三項 違反效果 22 第三節 企業併購法第18條第6項 22 第一項 770號解釋 23 第二項 法院見解 23 第三章 迴避規定發展之衝突 25 第一節 公司法中股東和董事迴避規定之比較 25 第一項 學者對公司法第178條提出之質疑 25 第一款 股份有限公司之資合色彩濃厚 25 第二款 資本多數決的違背 25 第三款 本條適用範圍模糊不清 26 第四款 救濟上緩不濟急 27 第五款 日本法之修正 27 第二項 學者對公司法第206條提出之建議 28 第二節 公司法和企業併購法迴避規定之比較 28 第三節 本文立場之初步闡述 29 第一項 公司法第178條之法理基礎非不夠充分 29 第二項 刪除公司法第178條所帶來之變革不明顯 30 第三項 企業併購法完全排除迴避規定係規範不周 30 第四章 利害衝突禁止之法理基礎 32 第一節 董事利害衝突之限制 32 第一項 受託義務之內涵 32 第一款 比較法 32 第二款 我國法 34 第二項 忠實義務之適用對象 35 第一款 董事 35 第二款 公司法第8條第3項之人 36 第三款 控制股東 42 第二節 股東利害衝突之限制 49 第一項 比較法中限制股東權行使之法理 50 第二項 股東平等原則 51 第一款 相關判決 51 第二款 股東之實質平等原則 53 第三節 本章小結 56 第五章 利害衝突規範之設計 58 第一節 美國法 58 第一項 德拉瓦州 58 第一款 董事利害衝突 58 第二款 控制股東利害衝突 64 第三款 董事利用公司機會 68 第二項 模範公司法 68 第一款 董事利害衝突交易 69 第二款 董事利用商業機會 71 第三項 小結 72 第二節 英國法 72 第一項 禁止衝突原則 72 第二項 衡平法發展 73 第三項 現代英國公司法之普通規定 74 第一款 董事利害衝突交易 74 第二款 股東利害衝突之規制手段 78 第三款 小結 81 第四項 上市公司之特別規定 81 第三節 歐盟指令和德國法 86 第一項 歐盟指令 86 第二項 德國法 88 第四節 規範制度之比較 90 第一項 利害衝突交易之管制方式 91 第一款 財產法則和補償法則 91 第二款 禁止衝突原則和完全公平法則 92 第二項 事前禁止和事後救濟 94 第一款 法院介入之意義 94 第二款 利害關係人對例外條款的選擇 95 第三款 理想化的比較 96 第三項 小結 97 第五節 比較法和我國法之比較 98 第一項 利害衝突之定義 98 第一款 適用規範之利害衝突種類 98 第二款 適用規範之利害衝突程度 99 第二項 利害衝突規範主體 100 第三項 限制利害衝突之規範手段及目的 103 第一款 無利害關係董事或股東之同意 105 第二款 資訊揭露 106 第三款 獨立成員組成之委員會 108 第四項 規範手段之適用效果 111 第五項 違反利害衝突相關法規之結果 112 第六章 企業併購之利害衝突 115 第一節 我國於企業併購之差異立法 115 第二節 比較法-德拉瓦州規範 116 第一項 一般併購交易 117 第二項 股東間之股份收購 118 第三節 我國企業併購法對無利害關係股東之保護 125 第一項 一般併購交易 126 第一款 企業併購法立法前 126 第二項 逐出少數股東之特別討論 136 第三項 我國司法實務運作之觀察 146 第七章 利害衝突規範之再建構 149 第一節 公司法中之股東利害衝突 149 第一項 利害衝突定義 149 第二項 規範主體範圍 150 第三項 公司法第178條存廢之再思考 151 第四項 股東利害衝突處理機制及效果 153 第二節 公司法中之董事利害衝突 159 第一項 利害衝突之規範範圍 159 第二項 資訊揭露 161 第三項 公司法第206條和第223條交互適用 163 第四項 獨立董事和功能性委員會權限 165 第五項 董事利害衝突處理機制 169 第三節 企業併購法之利害衝突 174 第一項 企業併購中限制利害衝突之機制 174 第二項 資訊揭露 178 第三項 特別委員會 182 第四項 逐出併購與表決門檻之提高 184 第八章 結論 188 參考文獻 191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自迴避規定探討股東及董事利害衝突規範架構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Conflict of Interest Regulation Frameworks based on Recusal Rul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周振鋒;蔡英欣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eng-Fong Chou;Ying-Hsin Tsai | en |
dc.subject.keyword | 表決權迴避,利害衝突,忠實義務,股東平等,資訊揭露,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bstain from voting rights,conflict-of-interest,duty of loyalty,fairness between shareholders,disclosure, | en |
dc.relation.page | 206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1387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7-10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3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