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23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周漾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Yang-Yi Chouen
dc.contributor.author劉劭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Shao-Jung Liu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8-09T16:09:30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8-09-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7-24-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上)》,5 版,元照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冊)》,增訂 10 版,元照。
林山田(2015),《刑罰學》,修訂版,臺灣商務。
柯耀程(2005),《刑法總則釋義-修正法編(下)》,元照。
許澤天(2021),《刑法總則》,2 版,新學林。
郭豫珍(2013),《量刑與刑量—量刑輔助制度的全觀微視》,元照。
陳子平,《刑法總論》,2 版,元照。
黃源盛(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元照。
黃源盛(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元照。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4 版,元照。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4 版,元照。
蔡聖偉(2018),《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論》,2 版,元照。
蔡墩銘(2007),《刑法精義》,2 版,韓盧。
鍾宏彬(2012),《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元照。
蘇俊雄(2000),《刑法總論III》,元照。
(二)期刊及論文集論文
Hörnle(著),鍾宏彬(譯)(2013),〈罪責原則的憲法論證〉,《軍法專刊》,59 卷 1 期,頁 121-159。
Hörnle(著),鍾宏彬,李立暐(譯)(2013),〈刑罰理論〉,《軍法專刊》,57 卷 5 期,頁 111-160。
Neumann(著),王效文(譯)(2016),〈犯罪行為人的罪責——心理的事實還是規範的歸責?〉,《成大法學》,32 期,頁 69-98。
Pawlik(著),鍾豪峰(譯)(2010),〈對預防理論刑罰正當化論據之批判〉,《政大法學評論》,117 期,頁 347-395。
劉幸義(2011),〈論刑罰之目的--由刑法理論、語意學與哲學角度觀察〉,《月旦法學雜誌》,192 期,頁 156-165。
古承宗(2011),〈刑事交通事件中的容許風險與信賴原則〉,《月旦法學雜誌》,193 期,頁 40-54。
古承宗(2013),〈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10 卷 1 期,頁 115-177。
古承宗(2015),〈環境風險與環境刑法之保護法益〉,《興大法學》,18 期,頁 181-231。
司法院(2018),〈新北地院邀許恒達教授談刑事案件量刑議題〉,《司法周刊》,1924 期,頁 4。
吳景芳(1980),〈德國量刑準則之立法研革與檢討(上)〉,《刑事法雜誌》,24 卷4 期,頁 38-54。
吳景芳(1980),〈德國量刑準則之立法研革與檢討(下)〉,《刑事法雜誌》,24 卷 5 期,頁 31-44。
吳景芳(1982),〈人格責任論在量刑基準理論中之意義〉,《刑事法雜誌》,26 卷 6 期,頁 31-75。
吳景芳(1983),〈由行為責任立場論刑罰目的在量刑基準中之意義(一)〉,《刑事法雜誌》,27 卷 5 期,頁 89-99。
周愫嫻(2016),〈刑法第 57 條科刑量表建置的犯罪學觀點〉,《軍法專刊》,62 卷第 6 期,頁 29-61。
周漾沂(2004),〈論刑法第五十七條量刑要素之基礎〉,《刑事法雜誌》,48 卷 3 期,頁 95-116。
周漾沂(2008),〈論「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之處罰理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7 卷 4 期,頁 347-389。
周漾沂(2012),〈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 卷 3 期,頁 981-1053。
周漾沂(2013),〈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8期,頁 209-260。
周漾沂(2014),〈從客觀轉向主觀: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3 卷 4 期,頁 1469-1532。
周漾沂(2016),〈刑罰的自我目的性──重新證立絕對刑罰理論〉,《政大法學評論》,147 期,頁 279-346。
周漾沂(2019),〈重新理解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以安全性理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9 期,頁 161-210。
廖宜寧(2020),〈由德國性犯罪條文修正之觀察探析妨害性自主罪的理論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 卷 2 期,頁 635-710。
廖晉賦(2019),〈量刑責任之初探〉,《法官協會雜誌》,20 期,頁 179-208。
徐育安(2022),〈正義理論與刑罰應報理論之重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4 期,頁 273-331。
惲純良(2018),〈抽象危險犯作為對抗環境犯罪的基本制裁手段〉,《月旦刑事法評論》,8 期,頁 30-67。
曾淑瑜(2003),〈量刑基準之比較研究〉,《華岡法粹》,29 期,頁 151-189。
朱朝亮(2021),〈從量刑法則之應然,談我國現行量刑實務問題〉,《法官協會雜誌》,22 期,頁 41-85。
李佳玟(2017),〈說是才算同意(Only Yes Means Yes)-增訂刑法「未得同意性交罪」之芻議〉,《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 期,頁 53-118。
李嘉興(2020),〈被害人訴訟參加之科刑範圍意見及意見陳述權(上)〉,《司法周刊》,2024 期,頁 3。
李嘉興(2021),〈構成要件結果外之實質損害與量刑〉,《司法周刊》,2053 期,頁 2-3。
李茂生(2013),〈量刑因子的調查與辯論〉,《法官協會雜誌》,15 卷,頁 100-113。
李震山(1992),〈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律師通訊》,150 期,頁 34-45。
松尾浩也(著),吳正順(譯)(1973),〈量刑〉,《刑事法雜誌》,17 卷 2 期,頁 89-100。
林伯樺(2014),〈量刑基準與犯罪後態度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3 期,頁 59-126。
林山田(1977),〈論刑罰裁量〉,《刑事法雜誌》,21 卷 1 期,頁 1-40。
林臻嫺(2022),〈從我國妥適量刑法草案談德國之無須量刑準則〉,《國會季刊》,50 卷 2 期,頁 55-79。
林錦芳(2011),〈妨害性自主罪量刑分析研究〉,《刑事法雜誌》,55 卷 5 期,頁 17-40。
柯耀程(2008),〈財產犯罪之構成要件形成—以強盜罪構成要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63 期,頁 5-17。
柯耀程(2012),〈刑罰裁量的檢視與實踐〉,收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頁 588-623,承法。
梁家昊(2020),〈量刑步驟之理論基礎〉,《律師法學期刊》,4 期,頁 57-71。
王正嘉(2012),〈犯罪被害人影響刑事量刑因素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6 期,頁 57-94。
王皇玉(2009),〈論刑罰的目的〉,收於:《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元照。
甘添貴(2000),〈言論自由與妨害名譽〉,《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4 期,頁 112-119。
甘添貴(2004),〈責任原則〉,《月旦法學教室》,20 期,頁 35-37。
盧映潔(2006),〈刑事制裁體系:第二講—刑罰的適用〉,《月旦法學教室》,39 期,頁 80-89。
翁岳生(2003),〈比較法學之理念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8 期,頁 8-9。
范耕維(2019),〈以違法偵查作為量刑因子之正當化根據一個刑罰理論的觀察〉,《臺大法學論叢》,48 卷 4期,頁 2132-2198。
范耕維(2022),〈建構量刑階段中罪刑相當原則的第一哩路—自應報觀點形塑刑罰量定之理論嘗試〉,《中研院法學期刊》,30 期,頁 79-170。
蔡墩銘(1974),〈論刑法中的責任原則〉,《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 卷1 期,頁 57-67。
蔡墩銘(1985),〈刑庭推事之量刑行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14 卷 1-2 期,頁 37-76。
蔡宗珍,〈現代憲法論第三單元: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 期,頁99-102。
蔡聖偉(2008),〈搶奪行為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74 期,頁 14-15。
蔡聖偉(2008),〈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69 期,頁 52-60。
蔡聖偉(2008),〈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70 期,頁 48-59。
蔡聖偉(2008),〈賭博罪保護法益之探討〉,收於:《刑法問題研究(一)》,頁 337-372,元照。
蔡聖偉(2009),〈絕命醫療站(下)──殺人之中止未遂與傷害既遂罪的競合〉,《月旦法學雜誌》,174 期,頁 321-326。
蔡聖偉(2010),〈論排他互斥構成要件〉,《東吳法律學報》,21 卷 4 期,頁 87-117。
蔡聖偉(2010),〈髮理之爭──論傷害罪的構成要件結果〉,《月旦法學教室》,88 期,頁 20-21。
蔡聖偉(2013),〈論強盜罪「至使不能抗拒」之認定〉,《月旦裁判時報》,24 期,頁 130-133。
蔡聖偉(2014),〈評「所知‧所犯」規則於司法實務上的運用〉,《東吳法律學報》,25 卷 第 4 期,頁 95-131。
蕭宏宜(2012),〈量刑原則與罪罰相當〉,《台灣法學雜誌》,214 期,頁 118-135。
蘇俊雄(1999),〈量刑法理與法制之比較研究〉,《法官協會雜誌》,1 卷 2 期,頁 25-56。
蘇凱平(2016),〈再訪法實證研究概念與價值:以簡單量化方法研究我國減刑政策為例〉,《臺大法學論叢》,45 卷 3期,頁979-1043。
蘇凱平(2020),〈以司法院量刑資訊作為量刑之內部性界限?──評最高法院 108年度台上字第 3728 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98 期,頁 85-94。
蘇凱平(2020),〈以平等原則建立量刑原則的意義與價值: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交上易字第 117 號刑事判決評析〉,《台灣法學雜誌》,393 期,頁 31-42。
許家馨(2014),〈應報即復仇?—當代應報理論及其對死刑之意涵初探〉,《中研院法學期刊》,15 期,頁 207-282。
許恒達(2006),〈刑罰理論的政治意涵-論「刑事政策」的誕生〉,《月旦法學雜誌》,137 期,頁 188-211。
許恒達(2019),〈累犯與處斷刑加重之裁量:評大法官釋字第 775 號解釋暨後續實務裁判〉,《月旦法學雜誌》,294 期,頁 5-32。
許惠琪(2019),〈應報論、復仇觀與傳統哲學-再論死刑爭議〉,《全國律師》,23 卷 1 期,頁 32-43。
謝煜偉(2014),〈重新檢視死刑的應報意義〉,《中研院法學期刊》,15 期,頁 139-206。
謝煜偉(2015),〈寬容社會的曙光?-從市民刑法的例外、犯罪事後處理機能、社會責任於個人責任的反饋回應三篇評論文〉,《中研院法學期刊》,17 期,頁 369-402。
謝煜偉(2020),〈從量刑目的論形構量刑框架及量刑理由之判決架構〉,《法官協會雜誌》,22 卷,頁 86-104。
郭豫珍(2011),〈刑罰目的觀對法官量刑影響力的質化研究〉,《法學叢刊》,56 卷 4 期,頁 65-88。
黃榮堅(1997),〈論行為犯〉,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 1551-1584,月旦。
黃榮堅(1999),〈犯罪的結合與競合〉,《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3 卷 2期,頁 151-233,元照。
黃榮堅(2004),〈確認量刑的實質課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7 期,頁 1-3。
黃榮堅(2005),〈數罪併罰量刑模式構想〉,《月旦法學雜誌》,123 期,頁 43-67。
黃舒芃(2005),〈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20 期,頁 183-198。
(三)學位論文
廖晉賦(2022),《由犯罪事後處理機能重新思考量刑基準》,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
謝煜偉(2004),《二分論刑事政策之考察與批判-從我國「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計畫報告
范耕維(2022),〈前科與量刑之研究〉,《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259-034-)。
許恒達(2017),〈罪刑均衡、犯罪預防與刑罰裁量〉,《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004-070-MY2)。
許澤天(2011),〈訴訟表現與量刑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6-066-)。
黃榮堅(2004),〈刑法上性自主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2-2414-H-002-030)。
謝煜偉(2016),〈犯罪被害者因素與量刑上之考慮〉,《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2-053-)。
二、德文文獻
Achenbach, Hans (1974). Historische und dogmatische Grundlagen der strafrechtssystematischen Schuldlehre. J. Schweitzer.
Beulke, Werner/Schröder, S. (1991). Anmerkung zu BGH, Beschl. v. 25.09.1990 – 4 StR 359/90,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393-395.
Berz, Ulrich (1986). Anmerkung zu BGH, Urteil vom 15.05.1985 – 2 StR 83/85,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86-87.
Bloy, René (1995). Die Berücksichtigungsfähigkeit außertatbestandlicher Auswirkungen der Tat bei der Strafzumessung,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576-596.
Bruns, Hans-Jürgen (1967). Strafzumessungsrecht (1. Aufl.). Carl Heymanns Verlag.
Bruns, Hans-Jürgen (1974). Strafzumessungsrecht (2. Aufl.). Carl Heymanns Verlag.
Bruns, Hans-Jürgen (1985). Das Recht der Strafzumessung (2. Aufl.). Carl Heymanns Verlag.
Bruns, Hans-Jürgen (1988). Neues Strafzumessungsrecht. Carl Heymanns Verlag.
Dreher, Eduard (1947). Über die gerechte Strafe. Lambert Schneider.
Frisch, Wolfgang (1972). Die »verschuldeten« Auswirkungen der Tat,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 321-347.
Frisch, Wolfgang (1987). Gegenwärtiger Stand und Zukunftsperspektiven der Strafzumessungsdogmatik,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349-388, 751-805.
Frisch, Wolfgang (1993). Straftatsystem und Strafzumessung.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Struktur der Strafzumessungsentscheidung. In J. Wolter (Hrsg.), 140 Jahre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 S. 1-38. v. Decker.
Grosse-Wilde, Thomas (2017). Erfolgszurechnung in der Strafzumessung. Mohr Siebeck.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2000).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6. Aufl.). Suhrkamp Verlag.
Herzog, Felix (1987). Prävention des Unrechts oder Manifestation des Rechts. Peter Lang GmbH.
Hörnle, Tatjana (1999). Das antiquierte Schuldverständnis der traditionellen Strafzumessungsrechtsprechung und -lehre, JuristenZeitung, 1080-1089.
Hörnle, Tatjana (1999). Tatproportionale Strafzumessung. Duncker & Humblot.
Hörnle, Tatjana (2008). Die verfassungsrechtliche Begründung des Schuldprinzips. In Strafrecht und Wirtschaftsstrafrecht - Festschrift für Tiedemann zum 70. Geburtstag, 325-345. Heymann.
Hörnle, Tatjana (2011). Straftheorien. Mohr Siebeck.
Hörnle, Tatjana (2011). Strafzumessungsrelevante Umstände der Tat. In W. Frisch (Hrsg.), Grundfragen des Strafzumessungsrechts aus deutscher und japanischer Sicht, S. 113-124. Mohr Siebeck.
Hörnle, Tatjana (2015). Sexuelle Selbstbestimmung: Bedeutung, Voraussetzungen und kriminalpolitische Forderungen,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851-887.
Horstkotte, Hartmuth (1970). Die Vorschriften des Ersten Gesetzes zur Reform des Strafrechts über die Strafbemessung (§§ 13-16, 60 StGB), JuristenZeitung, 122-128.
Jescheck, Hans-Heinrich /Weigend, Thomas (1996).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Duncker & Humblodt.
Erb, Volker/Schäfer, Jürgen (Hrsg.) (2020).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GB (4. Aufl.). C. H. Beck.
Kindhäuser, Urs/Neumann, Ulfrid/Paeffgen, Hans-Ullrich (Hrsg.) (2017). Nomos-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5. Aufl.). Nomos Verlag.
Klug, Ulrich (1968). Abschied von Kant und Hegel. In J. Baumann (Hrsg.), Programm für ein neues Strafgesetzbuch, S. 36-41. Fischer.
Köhler, Michael (1986). Der Begriff der Strafe. R.v. Decker.
Koriath, Heinz (1995). Über Vereinigungstheorien als Rechtfertigung staatlicher Strafe, Juristische Ausbildung, 625-635.
Lackner, Karl/Kühl, Kristian (2018). Strafgesetzbuch: StGB (29. Aufl.). C. H. Beck.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Rissing-van Saan, Ruth/Tiedemann, Klaus. (Hrsg.) (2019). 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12. Aufl.). Walter de Gruyter.
Maiwald, Manfred (1970). Der Zueignungsbegriff im System der Eigentumsdelikte. Winter.
Maurach, Reinhart/Gössel, Karl Heinz/Zipf, Heinz (2014).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8. Aufl., Bd. 2). C. F. Müller.
Meier, Bernd-Dieter (2003). Anmerkung zu BGH, Beschl. v. 4.7.2002 – 3 StR 190/02, Strafverteidiger, 442-444.
Meier, Bernd-Dieter (2019). Strafrechtliche Sanktionen (5. Aufl.). Springer.
Moccia, Sergio (1995). Die systematische Funktion der Kriminalpolitik: Normative Grundsätze eines teleologisch orientierten Strafrechtssystems. In B. Schünemannl, J. Figueiredo Dias (Hrsg.), Bausteine des europäischen Strafrechts. Coimbra-Symposium für Claus Roxin, S. 45-69. Heymanns.
Montenbruck, Axel (2020), Deutsche Straftheorie I -IV (4. Aufl.).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Otto, Harro (1991). Die Bedeutung der eigenverantwortlichen Selbstgefährdung im Rahmen der Delikte gegen überindividuelle Rechtsgüter, Juristische Ausbildung, 443-445.
Otto, Harro (2004). Grundkurs Strafrecht - Allgemeine Strafrechtslehre (7. Aufl.). De Gruyter.
Puppe, Ingeborg (1992). Die verschuldeten Folgen der Tat als Strafzumessungsgründe. In M. Seebode (Hrsg.),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Spendel, S. 451-468. De Gruyter.
Puppe, Ingeborg (1997). Die adäquate Kausalität und der Schutzzweck der Sorgfaltsnorm. In J. Schulz/T. Vormbaum (Hrsg.),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Bemmann zum 70. Geburtstag am 15. Dezember 1997, S. 227-245. Nomos Verlag.
Puppe, Ingeborg (2006). Strafrechtsdogmatische Analysen. V&R unipress.
Rössner, Dieter (2001). Die besonderen Aufgaben des Strafrechts im System rechtsstaatlicher Verhaltenskontrolle. In B. Schünemann u.a. (Hrsg.), Festschrift für Claus Roxin, S. 977-987. de Gruyter.
Roxin, Claus (2006).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 Aufl., Bd. 1). C. H. Beck.
Rudolphi, Hans-Joachim (1991). Anmerkung zu BGH, Beschl. v. 25.09.1990 – 4 StR 359/90, JuristenZeitung, 572-574.
Schäfer, G./Sander, G./van Gemmeren, G. (2017). Praxis der Strafzumessung (6. Aufl.). C. H. Beck.
Schönke, Adolf/Schröder, Horst (2019). Strafgesetzbuch (30. Aufl.). C. H. Beck.
Schünemann, Bernd (2002). Aporien der Straftheorie in Philosophie und Literatur. In C. Prittwitz (Hrsg.), Festschrift für Klaus Lüderssen: zum 70. Geburtstag am 2. Mai 2002, S. 327-344, Nomos Verlag.
Seelmann, Kurt (1995). Anerkennungsverlust und Selbstsubsumtion: Hegels Straftheorien. Karl Alber.
Spendel, Günter (1954). Zur Lehre vom Strafmaß. Frankfurt am Main.
Spendel, Günter (2009). Zur Entwicklung der Strafzumessungslehre,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203-242.
Stahl, Dominik (2015). Strafzumessungstatsachen zwischen Verbrechenslehre und Straftheorie. Duncker & Humboldt.
Terhorst, Bruno (1989). Die Folgen der Tat und ihre Auswirkungen auf den Täter, Juristische Ausbildun, 184-188.
von Weber, Hellmuth (2017). Anmerkung zu BGH, Beschl. v. 8.4.1957 – GSSt 3/56, Monatsschrift für Deutsches Recht, 693-694.
Walter, Tonio (2019). Die Vergeltungsidee als Grenze des Strafrechts, JuristenZeitung, 649-656.
Wolter, Jürgen (Hrsg.) (2017).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9. Aufl.). Carl Heymanns.
Zaczyk, Rainer (1989). Das Unrecht der versuchten Tat. Duncker & Humblot.
Zaczyk, Rainer (2014). Kritische Bemerkungen zum Begriff der Verhaltensnorm,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 73-90.
三、英文文獻
Bagaric, Mirko & Amarasekara, Kumar (2001). Feeling Sorry? Tell Someone Who Cares: The Irrelevance of Remorse in Sentencing. The Howard Journal of Crime and Justice, 40(4), 364-376.
Darley, John M. (2009). Morality in the Law: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itizens’ Desires to Punish Transgressions.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5, 1-38.
di Pellegrino, G. & Fadiga, L. & Fogassi, L. & Gallese, V. & Rizzolatti, G. (1992). Understanding motor events: a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volume, 91, 176-180.
Duff, R. A. (2001). Punishment,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ff, R. A. (2009). Punishment, Retribu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von Hirsch (Author, Editor), J. Roberts (Eds.), Principled Sentencing: Readings on Theory and Policy (3rd ed., pp. 126-134). Hart Publishing.
Hart, H. L. A. (1959). The Presidential Address: Prolegomenon to the Principles of Punishment,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60, 1-26.
Hart, H. L. A. (2008).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inson, Paul H. & Darley, John M. (2007). Intuitions of Justice: Implications for Criminal Law and Justice Policy,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81, 1-68.
Singer, Tania & Seymour, Ben & O'Doherty, John & Kaube, Holger & Dolan, Raymond J. & Chris D Frith (2004). 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 Science, 303, 1157-1162.
von Hirsch, Andrew & Ashworth, Andrew (2005). Proportionate Sentencing: Exploring the Princip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n Hirsch, Andrew & Jareborg, Nils (1991). Gauging Criminal Harm: A Living-Standard Analysis,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1, 1-38.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239-
dc.description.abstract  本文旨在釐清「構成要件外效果」必須符合何等要件,始屬我國刑法第 57 條第 9 款「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的射程範圍,而得作為從重量刑因子。此議題至關重要,卻向來為量刑研究空缺的一角,然「構成要件外效果」既未被立法者於法定構成要件中所明示,其射程或可廣袤無垠,倘未加以限縮,則犯罪論多年戮力發展的現代歸責理論將在很大程度上崩塌殆盡。
  本文將以爬梳我國司法院各項量刑指引及實務判決為起點,繼而介紹並評析相應的德國刑法第 46 條第 2 項第 2 句「犯行之可歸咎效果」在實務與學說的多元論述,以彰顯癥結點所在。接續,本文擬由憲法上規範性人類圖像重新出發,依序對刑罰目的爭議、刑罰目的與量刑目的的交織關係、量刑罪責中犯行罪責(Tatschuld)與行為人罪責(Täterschuld)的糾葛,一一抽絲剝繭,梳理頭緒。最後,本文結論上主張構成要件外效果唯有符合下述前提時,始得依據我國刑法第 57 條第 9 款「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作為從重量刑因子:(一)系爭效果必須落入所違犯之構成要件保護範圍,而屬真正具有量刑法上意義的犯行效果;(二)系爭效果必須與犯行具有因果關係且客觀上可歸責;(三)行為人主觀上對系爭效果的招致至少具有預見可能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clarify the prerequisites for extra-component effects to fall within the range of "danger or damage arising from the crime" in Article 57, Paragraph 9 of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o be regarded as aggravating factors in sentencing. Starting from the sentencing guidelines and practical decisions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will then outline and evaluate the practical and doctrinal discuss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sentence 2 of Article 46(2) of the German Criminal Code.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intends to restart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normative image of human beings, and sort out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purpose of punishment,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rpose of punishment and the purpose of sentencing,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the offense's culpability and the offender’s culpability in sentencing guilt.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ree-stag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extra-component effects. The only way to be regarded as an aggravating factor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57(9) of the Criminal Law is to meet the following prerequisites: (1) the effect in question must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of the component element violated, (2) the effect must be causally related to the offense and objectively imputable, and (3) the perpetrator must have at least a foreseeable likelihood of incurring the effect.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09T16:09:30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09T16:09:30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用語界定與研究範圍 5
第一項 量刑 5
第二項 構成要件該當結果與構成要件內外效果 7
第一款 結果、後果、效果、危險與損害 8
第二款 構成要件內與構成要件外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取徑 14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架構 19
第二章 我國司法實務對構成要件外效果之審酌 21
第一節 司法院量刑指引 21
第二節 法院裁判 25
第三節 小結 33
第三章 德國實務及文獻上對構成要件外效果之考量 35
第一節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之分歧見解 35
第一項 發展軌跡 35
第二項 主觀歸責標準 36
第一款 吸血鬼案(BGH NStZ 1983, 20) 39
第二款 同事嫌疑案(BGH NStZ 1985, 453) 40
第三款 婚姻詐欺案(BGH NStZ 2002, 645) 41
第三項 客觀歸責標準 43
第一款 海洛因交付案(BGH NStZ 1991, 392) 43
第二款 尋求庇護者案(BGH NStZ 1993, 337) 45
第二節 德國文獻上之限制進路 46
第一項 客觀歸責標準 46
第一款 發展軌跡 46
第二款 Frisch 的典型性與規範保護目的理論 48
第三款 Bloy 的嚴格法益標準 57
第四款 Hörnle 的規範訴求功能 61
第五款 Puppe 及 Grosse-Wilde 的違反注意義務之因果關係及連續性要求 64
第六款 Stahl 的連續性嚴重尺度與想像競合 66
第二項 主觀歸責標準 68
第一款 問題意識 68
第二款 主流的過失說 70
第三款 Schröder 及 Bloy 等的故意說 71
第四款 Bruns 及 Frisch 的區分說 73
第三節 小結 75
第四章 刑罰理論與量刑理論之交織 76
第一節 刑罰正當性與目的──從人類圖像出發 76
第一項 兩大路線之二元對抗──應報與預防 76
第二項 難以緩和之刑罰目的二元對抗 78
第一款 二元對抗背後的本質問題 78
第二款 無濟於事的統合說 79
第三項 夾縫中的出路──走向應報一元論 80
第一款 跳脫方案:犯罪事後處理機能論的嘗試 81
第二款 擇一方案:應報理論優於預防理論 83
第四項 應報理論分支中的出口與曙光 87
第一款 古典應報論 88
第二款 新應報論 89
第三款 溝通應報論 92
第四款 以溝通為中介之權利釐定回復論 97
第二節 從刑罰目的貫穿至量刑目的 103
第三節 小結 106
第五章 重塑量刑罪責──以犯罪論為導向 108
第一節 罪責原則的兩個層次──刑罰證立罪責與量刑罪責 108
第二節 量刑罪責的澄清──以犯行罪責為中心 110
第一項 剝除行為人罪責的殘餘 110
第二項 犯罪論與量刑論之相互對照 113
第三節 量刑罪責的內容──不法與罪責之量的綜合回顧性評價 115
第一項 從量刑罪責描繪我國刑法第 57 條的架構 115
第二項 構成要件與結果不法之量的概念 118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六章 重構量刑中構成要件外效果之審查流程 122
第一節 歸責客體──真正具量刑法上意義的犯行效果 123
第一項 問題所在 123
第二項 構成要件保護範圍內之結果不法 126
第一款 罪刑法定原則於量刑的貫徹 126
第二款 罪刑法定原則與罪責原則的協調 128
第三項 構成要件保護範圍之射程 130
第一款 解釋方針 130
第二款 危險犯之具體實現 131
第三款 個人法益併合多種不法內涵 134
第四款 法益對法益持有者的社會生活功能 135
第五款 心理、精神與情感影響 140
第六款 社會所生之影響 144
第七款 國家與國際形象受損 146
第二節 因果關係及客觀歸責 147
第三節 主觀歸責標準 149
第四節 小結 151
第七章 結論 152
參考文獻 156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論構成要件外效果作為量刑因子──重新釐定刑法第 57 條第 9 款之射程範圍zh_TW
dc.titleOn Extra-Component Effects as Sentencing Factors: Redefining the Scope of Section 57(9) of the Criminal Cod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蔡聖偉;謝煜偉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Sheng-Wei Tsai;Yu-Wei Hsiehen
dc.subject.keyword量刑,構成要件外效果,刑法第 57 條第 9 款,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刑罰理論,量刑罪責,歸責理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Sentencing,extra-component effects,Article 57(9) of the Criminal Code,danger or damage arising from crime,theory of punishment,sentencing culpability,theory of imputation,en
dc.relation.page16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195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7-2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4.1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