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10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妹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Fang-Mei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家樂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Le Li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8-08T16:19:5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8-08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7-09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
(一手考古報告與圖像著錄) 上海博物館編 2002 《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2010 〈河南洛陽市潤陽廣場東周墓C1M9934發掘簡報〉,《考古》,12期,頁23-32。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工作站 1963 〈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葬〉,《考古》,5期,頁229-245。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晉東南工作組 1974 〈長治分水嶺269、270號東周墓〉,《考古學報》,2期,頁63-8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4 《上馬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 〈聞喜縣上郭村1989年發掘簡報〉,《三晉考古》,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第一輯,頁139-15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臨汾市文物局、隰縣文物旅遊局 2017 〈山西隰縣瓦窯坡墓地的兩座時期墓葬〉,《考古》,5期,頁24-5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1989 〈太原金勝村251號春秋大墓及車馬坑發掘簡報〉,《文物》,9期,頁59-89。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出土銅盒〉,《江漢考古》,2期,頁38-45。 山東大學考古系 1998 〈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9期,頁11-25。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與博物館學系 2019 〈山東濟南長清仙人台周代墓地M4發掘簡報〉,《文物》,4期,頁4-27。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縣文物管理站 1984 〈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9期,頁1-1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物考古隊、沂水縣博物館 2013 〈山東沂水縣紀王崮春秋墓〉,《考古》,7期,頁33-48。 2013 《沂水縣紀王崮一號春秋墓及車馬坑》,《海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第六輯,頁280-311。 山東省濟寧市文物管理局 1991 〈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簡報〉,《考古學報》,4期,頁449-49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局、臨猗縣博物館編著 2003 《臨猗程村墓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1999 《張家坡西周墓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59 《上村嶺虢國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9 《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北京:科學出版社。 文物參考資料編輯委員會編 1954 〈河南郟縣發現的古代銅器〉,《文物參考資料》,3期,頁60-62。 方勤、胡長春、席奇峰、李曉陽、王玉杰 2017 〈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考古收穫〉,《江漢考古》,6期,頁3-9。 王幼僑 2005 《新鄭古器發現記》(附 附錄),1924年影印本,收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現代文獻 圖像與銘文綜錄》,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頁70-94。 王家祐 1961 〈記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的銅器〉,《文物》,11期,頁28-31。 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4 〈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期,頁4-28。 1994 〈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8期,頁4-2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 2002 〈禮縣圓頂山春秋秦墓〉,《文物》,2期,頁4-30。 2005 〈甘肅禮縣圓頂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期,頁4-27。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安徽省博物館編 1956 《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北京:科學出版社。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 2008 〈2006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跡發掘簡報〉,《文物》,11期,頁30-49。 西安市文物管理處 1974 〈陝西長安新旺村、馬王村出土的西周銅器〉,《考古》,1期,頁1-5。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 1981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期,頁1-8。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 2023 〈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190號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期,頁29-94。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 1984 〈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4期,頁302-332、34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 〈河南新鄭市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期,頁61-77。 200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東周祭祀遺址〉,《文物》,10期,頁4-3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 1999 《三門峽虢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一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2012 〈河南平頂山春秋晚期M301發掘簡報〉,《文物》,4期,頁5-2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2007 《鄭韓故城興弘花園與熱電廠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2004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6 《新鄭鄭國祭祀遺址》,鄭州:大象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5 〈河南淇縣宋莊東周墓地M4發掘簡報〉,《華夏考古》,4期,頁3-11。 2021 〈2017年新鄭鄭韓故城南城牆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期,頁15-22。 2022 《滎陽小胡村商周墓地》,北京:中華書局。 2022 〈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景區東周墓葬發掘簡報〉,《華夏考古》,5期,頁49-6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 2022 〈河南新鄭市侯家台墓地三座東周墓〉,《考古》,10期,頁64-7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市旅遊和文物局、城市考古與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2019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遺存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期,頁3-12、1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 2016 《新鄭雙樓東周墓地》,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8 《新鄭天利兩周墓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新鄭郜樓兩周墓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 1991 《淅川下寺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 1983 〈河南新鄭縣李家村發現春秋墓〉,《考古》,8期,頁703-706。 1998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鄭韓故城青銅禮樂器坑和殉馬坑的發掘〉,《華夏考古》,4期,頁11-24。 2005 〈新鄭市鄭韓路6號春秋墓〉,《文物》,8期,頁39-4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 1978 〈新鄭縣河李村東周墓葬發掘簡報〉,《中原文物》,4期,頁56-61。 河南省博物館新鄭工作站、新鄭縣文化館 1980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的鑽探與試掘〉,收入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三輯,頁56-66。 信陽地區文管會、信陽市文管會 1989 〈河南信陽市平西五號春秋墓發掘簡報〉,《考古》,1期,頁20-25、9。 信陽地區文管會、信陽縣文化館 1981 〈信陽縣明港發現兩批春秋早期青銅器〉,《中原文物》,4期,頁16-17。 信陽地區文管會、潢川縣文化館 1980 〈河南潢川縣發現黃國和蔡國銅器〉,《文物》,1期,頁46-50。 信陽地區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 1980 〈河南羅山縣發現春秋早期銅器〉,《文物》,1期,頁51-53。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9 〈南陽市萬家園M181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期,頁4-11。 2012 〈河南南陽李八廟春秋楚墓清理簡報〉,《文物》,4期,頁29-3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1999 〈613所東周墓〉,《文物》,8期,頁14-18。 2001 〈洛陽西工區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8期,頁8-28。 2009 〈河南洛陽市潤陽廣場C1M9950東周墓葬的發掘〉,《考古》,12期,頁18-31。 2011 《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 〈洛陽市木材公司春秋墓〉,《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8期,頁15-23。 2011 〈河南洛陽市西工區M8832號東周墓〉,《考古》,9期,頁33-43。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2002 〈洛陽市紗廠路東周墓(JM32)發掘簡報〉,《文物》,11期,頁31-37。 洛陽博物館 1981 〈洛陽哀成叔墓清理簡報〉,《文物》,7期,頁65-67。 孫海波 2005 《新鄭彝器》,1937年考古學社專刊第十九種影印本,收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現代文獻 圖像與銘文綜錄》,頁530-603。 栖霞縣文物管理所 1988 〈山東栖霞縣松山鄉呂家埠西周墓〉,《考古》,9期,頁778-78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文物旅遊局 2008 〈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6發掘簡報〉,《文物》,1期,頁4-21。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工作站、寶雞市考古工作隊 1988 〈陝西隴縣邊家莊五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1期,頁14-23、54。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9 〈陝西韓城市梁帶村芮國墓地M28的發掘〉,《考古》,4期,頁3-15。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震旦藝術博物館編 2007 《芮國金玉選粹:陝西韓城春秋寶藏》,西安:三秦出版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 2003 《瑰寶重現: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器物圖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莒縣博物館 1999 〈山東莒縣西大莊西周墓葬〉,《考古》,7期,頁38-45。 郭寶鈞 1959 《山彪鎮與琉璃閣》,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寶鈞、馬得志、張雲鵬、周永珍 1956 〈一九五四年春洛陽西郊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期,頁1-31。 陶正剛、侯毅、渠川福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 1996 《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棗莊市政協台港澳僑民族宗教委員會、棗莊市博物館編著 2006 《小邾國遺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棗莊市博物館、棗莊市文物管理辦公室 2011 〈棗莊市東江周代墓葬發掘報告〉,收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海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第四輯,頁141-231。 棗莊市博物館、棗莊市文物管理委員辦公室、嶧城區文廣新局 2014 〈棗莊市嶧城徐樓東周墓葬發掘報告〉,收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海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七輯,頁59-12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1 〈湖北京山蘇家壟墓地M2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期,頁34-3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 2020 〈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考古》,7期,頁75-89。 2021 〈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81與110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期,頁115-16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 2008 〈湖北鄖縣喬家院春秋殉人墓〉,《考古》,4期,頁28-5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棗陽市文物考古隊 2018 〈湖北棗陽九連墩M2發掘簡報〉,《江漢考古》,6期,頁3-55。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 1992 《當陽趙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湖北省博物館 1972 〈湖北京山發現曾國銅器〉,《文物》,2期,頁47-50。 1975 〈湖北棗陽縣發現曾國墓葬〉,《考古》,4期,頁222-225。 開封地區文管會、新鄭縣文管會、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78 〈河南省新鄭唐戶兩周發掘簡報〉,收入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二輯,頁45-65。 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編輯委員會編 2001 《新鄭鄭公大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富斗 1963 〈山西萬榮廟前村東周墓地調查發掘簡訊〉,《考古》,5期,頁279-280。 楊寶順 1972 〈新鄭出土西周銅方壺〉,《文物》,10期,頁66。 煙台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海陽縣博物館 1996 〈山東海陽嘴子前春秋墓的發掘〉,《考古》,9期,頁1-10。 靳雲鶴 2005 《新鄭出土古器圖志初編》(附續編、附編),1923年影印本,收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現代文獻 圖像與銘文綜錄》,頁1-69。 鄭州二七紀念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0 〈河南新鄭鐵嶺墓地戰國仿銅陶器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3期,頁41-55。 鄭州市文物工作隊、新鄭縣文物保管所 1995 〈河南新鄭大高莊東周墓〉,3期,頁16-30。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 2006 〈河南登封告成東周墓地三號墓〉,《文物》,4期,頁4-16、46。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管辦公室 2008 〈南水北調新鄭鐵嶺墓地發掘簡報〉,《文物春秋》,5期,頁40-48。 2010 〈新鄭鐵嶺墓地M429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期,頁4-8。 2010 〈新鄭鐵嶺墓地M550發掘簡報〉,《中原文物》,5期,頁4-10。 2011 〈新鄭市趙莊東周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3期,頁9-16。 2012 〈新鄭鐵嶺墓地M1404、M1405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期,頁10-18、29。 2014 〈新鄭鐵嶺墓地M308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期,頁4-17。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 2009 〈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9期,頁21-42。 鄭州市博物館 1982 〈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時期青銅器〉,《中原文物》,4期,頁32-35。 隨州市博物館 1982 〈湖北隨縣劉家崖發現古代青銅器〉,《考古》,2期,頁142-146。 臨駒縣文化館、濰坊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1983 〈山東臨駒發現齊、鄩、曾諸國銅器〉,《文物》,12期,頁1-6。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3 〈湖北襄陽沈崗墓地M1022發掘簡報〉,《文物》,7期,頁4-19。 關百益 1940 《鄭冢古器圖考》,上海:中華書局。 (二手研究) 井中偉 2017 〈論棗莊徐樓春秋墓的幾個問題〉,收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莒縣人民政府編著,《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420-434。 王青 2002 《海岱地區周代墓葬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王國維 1959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第三冊。 王震、滕銘予 2018 〈鄭州地區東周時期鄭韓陶器墓葬分期〉,《考古與文物》,4期,頁78-89。 朱鳳瀚 1995 《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9 《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棗樹林曾侯編鐘與葉家山曾侯墓〉,《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1期,頁7-20。 吳方正 2013 〈文化遺產意識的興起──以 1923 年河南新鄭考古發掘為例〉,《異地與家鄉:東亞美術史的伏流與激盪1920-40》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頁23-40。 吳偉華 2012 〈山東出土東周銅𨨛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1期,頁72-81。 吳毅強 2010 〈趙孟介壺新研〉,《考古與文物》,1期,頁63-68。 吳曉筠 2020 〈爵與雀─從本院新入藏西周斗形爵談起〉,《故宮文物月刊》,450期,頁74-85。 巫鴻 2006 〈“明器”的理論和實踐──戰國時期禮儀美術中的觀念化和傾向〉,《文物》,6期,頁72-81。 李伯謙 1998 〈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階段與分區系統〉,《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頁1-13。 李宏 2001 〈從新鄭大墓與淅川楚墓論鄭楚關係〉,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41-50。 2017 〈論春秋時期平蓋銅鼎的起源與傳承〉,收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莒縣人民政府編著,《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2-93。 李修平 2022 〈脈絡比較分析法〉,《古今論衡》,39期,頁62-75。 李零 2019 〈山紋考──說環帶紋、波紋、波曲紋、波浪紋應正名為山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期,頁79-93。 李學勤 1980 〈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文物》,1期,頁54-58。 1983 《東周與秦代文明》,板橋:駱駝出版社。 2001 〈新鄭李家樓大墓與中國考古學史〉,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29。 杜德蘭(Alain Thote) 2021 〈楚國的明器:技術、生產與傳播〉,收入徐少華、谷口滿、羅泰編,《楚文化與長江中游早期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武漢大學出版社,頁139-157。 杜德蘭(Alain Thote)著,劉玉堂、賈濟東譯 1996 〈異質文化撞擊與交流的範例─淅川下寺墓隨葬器物的產地及相關問題〉,《江漢考古》,2期,頁89-93。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 2016 〈異域秩序:西周晚期和東周早期的禮俗〉,收入北京聯合大學考古學研究中心編,《早期中國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第二輯,頁1-73。 2017 〈是政治家,還是野蠻人?──從青銅器看西周〉,收入杰西卡・羅森著,鄧菲、黃洋、吳曉筠譯,《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Ancestors and Eternity: Essays o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北京:三聯書店,頁20-47。 2017 〈西周青銅鑄造技術革命及其對各地鑄造頁的影響〉,收入杰西卡・羅森著,鄧菲、黃洋、吳曉筠譯,《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頁48-62。 2017 〈紅瑪瑙珠、動物塑像和帶有異域風格的器物——公元前1000-前650年前後周及其封國與亞洲內陸的交流跡象〉,收入杰西卡・羅森著,鄧菲、黃洋、吳曉筠譯,《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頁397-462。 林澐 1990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學集刊》,3期,頁12-23。 俞偉超 1982 〈關於當前楚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問題〉,收入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考古輯刊》,長沙:岳麓書社,頁39-46。 俞偉超、高明 1978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頁84-98。 1978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頁84-97。 1979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頁83-96。 胡洪瓊 2006 〈殷墟仿銅陶禮器墓試析〉,《華夏考古》,3期,頁74-80。 馬衡 1924 〈新鄭古物出土調查記〉,《東方雜誌》,21卷2期,頁27-30。 夏志峰 2001 〈新鄭器群文化因素分析〉,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3。 2001 〈新鄭器群三考〉,收入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編輯委員會編,《新鄭鄭公大墓》,頁43-52。 夏鼐 1982 〈楚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江漢考古》,1期,頁1-2。 容庚 1941 《商周彞器通考》,北平:哈佛燕京學社。 徐中舒 2015 〈古代狩獵圖考〉,《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頁74-147。 徐良高 2007 〈由葉家山墓地兩件文物認識西周木胎銅釦壺及相關問題〉,《江漢考古》,2期,頁60-64、80。 徐堅 2012 〈新鄭李家樓:從盜寶藏私到學術公器〉,收入徐堅,《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北京:科學出版社,頁239-273。 徐豔娜 2012 〈論述郭莊楚墓的發掘與探索〉,《大眾文藝》,1期,頁217。 馬吉樟 1940 〈王子嬰齊燔盤釋文〉,收入關百益,《鄭冢古器圖考》,卷七,頁19-21。 馬承源 2003 《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明 1981 〈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上),《考古與文物》,2期,頁68-82。 1981 〈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中),《考古與文物》,3期,頁84-103。 高崇文 1983 〈東周楚式鼎形態分析〉,《江漢考古》,1期,頁1-18、50。 2017 〈春秋楚墓特徵及其形成諸因素初探〉,收入高崇文著,《古禮足徵:禮制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463-47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楊式昭著 2016 《春秋方壺上的立體飾件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習淑琴 2016 〈洛陽春秋高浮雕蟠龍紋銅方壺〉,《洛陽考古》,3期,頁93-94。 張辛 2002 《中原地區東周陶器墓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昌平 2006 〈“擇其吉金”金文辭例與楚文化因素的形成與傳播〉,《中原文物》,4期,頁43-47、59。 2012 〈由“擇其吉金”等楚系金文辭例看楚文化因素的形成與傳播〉,收入張昌平著,《方國的青銅與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65-73。 2018 〈商周青銅禮器鑄造中焊接技術傳統的形成〉,《考古》,2期,頁88-98。 張亮、滕銘予 2015 〈晉南地區東周時期銅器墓葬研究〉,《考古》,6期,頁87-100。 2017 〈中原地區東周銅器墓中的仿古器物〉,《文物》,7期,頁65-75。 張莅 2017 〈再探古蓼國: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鄝公銅器談起〉,《故宮學術季刊》,35卷2期,頁67-114。 張頷、張萬鐘 1963 〈庚兒鼎解〉,《考古》,5期,頁270-272。 張懋鎔 2006 〈試論中國古代青銅器器類之間的關係〉,收入張懋鎔著,《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第二輯,頁133-141。 張懋鎔主編,王宏著 2016 《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臨生 2001 〈淺談四龍耳罍〉,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7-85。 曹瑋 2004 〈從周原銅器看西周青銅器中的北方青銅文化因素〉,收入曹瑋著,《周原遺址與西周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頁77-90。 畢經緯 2015 〈銅𨨛研究〉,《考古學報》,4期,頁451-474。 盛婧子 2021 〈棗莊徐樓和襄陽余崗兩件東周刻紋銅舟研究〉,收入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八輯,頁165-178。 郭沫若 1932 《兩周金文辭大系——周代金文辭之歷史系統與地方分類》,東京:田中慶太郎。 2002 〈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收入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第四卷。 郭夢 2020 〈殷墟錫衣仿銅陶禮器的發現與研究〉,《考古學報》,2期,頁291-308。 郭寶鈞 1981 《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小三 2017 〈“其金孔吉”展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青銅器札記〉,《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1期,頁121-139。 陳芳妹 1998 〈商代青銅藝術「區域風格」之探索——研究課題與方法之省思〉,《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4期,頁109-150。 2007 〈晉侯墓地青銅器所見性別研究的新線索〉,收入上海博物館編,《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頁157-196。 陳夢家 1976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陶正剛 2007 〈晉國鳥紋的再研究─論晉國祖先始祖鳥〉,收入上海博物館編,《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0-482。 彭裕商 2011 《春秋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楊文勝 2001 〈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青銅器研究〉,《華夏考古》,3期,頁73-79。 2002 〈鄭國青銅器與楚國青銅器之比較研究〉,《中原文物》,3期,頁41-44。 楊式昭 2001 〈試論鄭公大墓銅器群的楚文化特質〉,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66。 路國權 2018 《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江淮起源:論銅浴缶的譜系和源流〉,《四川文物》,3期,頁68-80。 2018 〈南北二系:試論東周時期銅匜的分類和譜系〉,《考古與文物》,4期,頁67-77。 趙路花、樊温泉 2017 〈從鄭國日用陶器墓看平民階層的等級劃分〉,《華夏考古》,1期,頁92-99、139。 劉亞楠 2019 〈十字穿帶紋初步研究〉,收入蘇州博物館編,《蘇州文博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0輯,頁22-30。 劉彬徽 1994 〈論東周青銅缶〉,《考古》,10期,頁937-942。 1997 〈山東地區東周青銅器研究〉,收入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263-275。 2019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翔 1986 〈說𨨛〉,《江漢考古》,2期,頁91-92。 滕銘予、張亮 2013 〈中原地區東周銅器墓分類新論〉,《考古》,2期,頁76-85。 蔡全法 2001 〈新鄭李家樓青銅器勾沉〉,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117。 閻步克 2019 〈由《三禮圖》中的雀杯爵推論“爵名三遷,爵有四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6卷6期,頁132-145。 羅伯特.貝格利(Robert Bagley)著,王海城譯 2019 《羅越與中國青銅器研究:藝術史中的風格與分類(Max Loehr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 Style and Classifi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rt)》,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譚旦冏 1977 《新鄭銅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關葆謙 1940 〈周王子穨器識考〉,收入關百益,《鄭冢古器圖考》,卷七。 嚴志斌 2018 〈薛國故城出土鳥形杯小議〉,《考古》,2期,頁99-106。 蘇秉琦 1982 〈從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問題〉,《江漢考古》,1期,頁3-8。 蘇秉琦、殷瑋璋 1981 〈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文物》,5期,頁10-17。 (日文) 林巳奈夫 1989 《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三》,東京:吉川弘文館。 梅原末治 1936 《戰國式銅器の研究》,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 (西文) Bachhofer, Ludwig 1946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New York: Pantheon. Chang, Kwang-chih 1986 “The Chinese Interaction Sphere and the Found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Kwang-chih Chang, pp. 234-294.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2003 “Social Ranking in Chu Tombs: The Mortuary Backgrou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Manuscript Finds.” Monumenta Serica 51, pp.439-526. 2004 “Mortuary Behaviour in Pre-Imperial Qin: A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In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Vol.1: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 edited by John Lagerwey, pp.109-172, Hong Kong/Par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2006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 BC):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Los Angeles: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9 〈The Xinzheng Bronzes and Their Funerary Contexts〉,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特刊: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教授講座系列(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130。 2010 “Antiquarianism in Eastern Zhou Bronz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edited by Wu Hung, pp.77-199. Chicago, IL: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Dep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Fong, Wen, ed. 1980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Karlgren, Berhard 1936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8, pp.9-156. Rawson, Jessica 1990 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o, Jenny F. 1982 Bronze styles of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Harvard University, Ph. D.. 1983 “Hu Vessels from Xinzheng: Toward a definition of Chu Style.” In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 Symposium, edited by George Kuwayama, pp.64-71,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1995 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New York: The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 etc..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10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23年出土的新鄭李家樓墓是20世紀中國最早出土的銅器墓之一,與中國青銅器研究的發展緊緊相連。儘管此墓為非科學出土,缺乏考古資訊,器物組合亦不完整,墓內的銅器仍因華麗的裝飾風格而備受關注,是理解春秋中、晚期銅器風格樣貌的重要材料。長久以來,學界將李家樓墓視為單一墓葬進行研究,著重於墓葬年代、墓主身份與銅器文化因素等議題,而未注意到此墓與本地的連結。直至近年,新鄭地區考古材料相繼發表,從本地性的新視野出發進行研究,才變得可行。
為了釐清李家樓墓所處的時空脈絡,本文進行了新鄭地區銅器墓與仿銅陶器墓的綜合研究。除了以類型學方法,統整出流行的器類和組合,也梳理了本地銅、陶器之間的互動關係,勾勒出春秋時代新鄭地區的物質文化樣貌。此外,本文也藉著近年的新出土資料,以及對新鄭本地銅、陶器的綜合研究,為李家樓墓銅器重新進行定年,並探討這批銅器與其他區域的交流關係。本文認為,李家樓墓的年代並非前人所稱的春秋中期晚段,而是一座春秋晚期早段墓葬。墓內銅器不僅包含了新鄭的特色形制,也暗示了此墓與南方地區之間具有複雜的互動網絡。從器物組合與風格的關係來看,也顯示出時代推進下的不同追求。最後,本文結合藝術史的研究方法,討論了墓內蓮鶴方壺、銅罍與銅𨨛等三個器類。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與外地文化的交流,或是與本地文化的互動,李家樓墓銅器反映出更多的自主性選擇。過去研究經常採用「此墓受晉、楚文化影響」的論述,或許應該修正。 透過本地性的新視野研究,不僅豐富了李家樓墓銅器的既有認識,也為理解春秋中、晚期銅器提供了新的角度。本文認為,李家樓墓銅器清楚顯示了自「趨同」邁向「趨異」的風格轉變,這樣的轉變主要得益於本地性的發展與創新。本地的動能,正是促進春秋晚期銅器風格多樣化的主要因素。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Lijialou tomb in Xinzheng, excavated in 1923, is one of the earliest bronze tombs unearthed in 20th century China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ronze research. Although this tomb was not scientifically excavated and lacks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an incomplete set of artifacts, the bronze vessels inside the tomb still attract attention due to their splendid decorative style, making them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bronze vessel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 For a long tim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regarded the Lijialou tomb as a single burial site for research, focusing on issues such as burial age, the identity of the tomb owner,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bronze vessels,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its local connections. It was not until recent years tha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rom the Xinzheng area were successively published, which made it feasible to take a local perspective study.
To clarif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 of the Lijialou tomb, this study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ronze vessels and imitation bronze pottery tombs in the Xinzheng area. In addition to using typological methods to integrate the popular types of vessel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we also examin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bronze and pottery, outlining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Xinzheng area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urthermore, by using newly unearthed data an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local bronze and pottery, this paper re-dated the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Lijialou tomb and investigated their exchang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region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Lijialou tomb is not from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s previously thought, but rather a tomb from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bronze vessels in the tomb not only include the unique forms of Xinzheng, but also suggest a complex interaction network between this tomb and southern regio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 assemblage and style, different pursuits under the progress of time are also evident. Finally, this study us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art history to discuss three types of vessels found in the tomb: the lotus and crane “hu”, bronze “lei”, and bronze “h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regardless of exchange with outside cultures or interaction with local cultures, the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Lijialou tomb reflect more autonomous choices. The previous discourse on this tomb being influenced by Jin and Chu cultures may need to be revised. Through the local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not only has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f the bronze vessels in Lijialou tomb been enriched, but new insights have also been provid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bronze vessel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bronze vessels in Lijialou tomb clearly demonstrate a stylistic transition from "convergence" to "divergence," which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local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promot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tyles of bronze vessels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08T16:19:51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08T16:19: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誌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材料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新鄭地區物質文化的發展軌跡 20 第一節、 新鄭銅器的類型、分期與演變 21 第二節、 新鄭仿銅陶器的類型、分期與演變 45 第三節、 新鄭地區銅器與仿銅陶器的互動關係 64 第四節、 小結 72 第三章、 菁英文化的影響力:李家樓墓銅器的雜揉性格 74 第一節、 李家樓墓的墓葬級別 75 第二節、 李家樓墓銅器的時代性 80 第三節、 李家樓墓與其他區域的交流關係 99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四章、 多元或本地:李家樓墓銅器的風格選擇 106 第一節、 蓮鶴方壺:多元風格的展演 106 第二節、 銅罍:被忽視的本地性 122 第三節、 小結 132 第五章、 結論 134 參考文獻 139 圖版出處 155 (附錄一)新鄭地區銅器墓一覽表 169 (附錄二)新鄭地區仿銅陶器墓一覽表 171 (附錄三)新鄭李家樓墓出土銅禮器 174 (附錄四)各著錄所載李家樓墓出土器物數量及目前保存狀況 188 圖版 190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本地性的新視野:春秋新鄭李家樓墓銅器研究 | zh_TW |
dc.title | New Perspectives on Localism: A Study of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Lijialou Tomb in Xinzhe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吳曉筠;李修平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Hsiao-Yun Wu;Hsiu-Ping Lee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春秋,新鄭,李家樓墓,區域風格,多元性,本地性,互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Xinzheng,Lijialou tomb,diversity,localism,interac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221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1324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7-11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 247.0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