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音樂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20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沈冬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Tung S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賢聖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sien-Sheng Chen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1-10T17:20:15Z-
dc.date.available2023-12-29-
dc.date.copyright2023-01-07-
dc.date.issued2022-
dc.date.submitted2002-01-01-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一手史料
(春秋)左丘明。《左傳全譯》。(貴陽市:貴陽人民社,1990)。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晉)陳壽。《三國志》。(長沙:岳麓書社,2005)。
(晉)陶淵明,《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馮贄。《雲仙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田芝翁。《太古遺音》。(臺北:世界書局,2012)。
(明)張自烈。《正字通》。(安徽:安徽敎育出版社,2002)。
(明)陳繼儒。《珍珠船》。(第1冊)。(北京:中國書店,2000)。
(清)王坦。《琴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書店,1992)。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
二、 中文著作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清代琴譜著見琴人名錄》。(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1965)。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歷代琴人傳》。(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196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0)。
今虞琴社編。《今虞》。(今虞琴社,1937)。
王建欣。《〈五知齋琴譜〉四曲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博士論文,2002)。
王迪、許健編。《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王迪、許健編。《古琴曲集(第二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王風。《琴學存稿.王風古琴論說雜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
王震亞。《古琴曲分析》。(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5)。
王鵬、陳逸墨編。《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北京:中國書店,2012)。
吳文光。《神奇秘譜樂詮》。(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吳文光。《論古琴音樂中的情感形象生理記錄法與琴派的藝術風格》。(北京:中國音樂學院,1983)。
吳景略、吳文光。《虞山吳氏琴譜》。(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吳葉。《楊宗稷及其琴學叢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李斗。《揚州畫舫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李明月。〈匯流,當傳統直面現代——以近現代廣陵琴風的音樂語言表達為視角〉。《中國音樂學》。01(2013)。頁124-132。
李娟。〈觀琴家成公亮〉。《歌海》。2(2014),頁63。
李鳳雲。〈張子謙先生古琴藝術初探〉。《中國音樂學》,2(2000)。頁5-15。
李響。《廣陵琴家劉少椿古琴藝術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
周慶雲。《琴史補 琴史續》。(北京:中國書店,2018)。
林晨主編。《琴學六十年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查阜西。《查阜西琴學文萃》。(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胡斌。《文化認同與現代表徵:百年上海古琴文化變遷》。(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
凌瑞蘭。《現代琴人傳》。(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徐立孫、邵森編。《梅庵琴譜》。(臺北:華正書局,1990)。
張子盛主編。《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6)。
張子謙。〈廣陵琴派的沿革和特點〉。《琴論綴新(第一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1962)。頁9-17。
張子謙。《操縵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張曼。〈楊春薇:彈琴是生命的歡悅〉。《今日中國》。6(2010)。頁24。
曹宇。《琴曲《龍翔操》的版本流變和藝術特征》。(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5)。
梅曰強。〈廣陵琴派演奏風格探研梗概〉。《春陽琴刊》。7(2001)。頁1-6。
許健。《琴史初編》。(北京:人民音樂,1982)。
許健。《琴史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
陳長齡。〈談談古琴曲《龍翔操》和《龍朔操》〉。《音樂研究》,03(1995)。頁71-76。
陶藝。《廣陵琴派》。(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
隋郁。〈琴曲《梧葉舞秋風》及其兩個不同版本之比較〉。《藝術探索》。03(2018)。頁98-102。
黃旭東、伊鴻書、程源敏、查克承編。《查阜西琴學文萃》。(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楊天星。《廣陵琴派及五譜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
楊文。〈古琴宗師梅曰強辭世〉。《揚子晚報》。2003年08月30日。
楊典。《琴殉》。(苗栗縣竹南鎮:木果文創,2020)。
楊春薇。《社會變遷中的廣陵琴派》。(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博士論文,2002)。
楊雅瑾。《琴曲〈梅花三弄〉之明清譜本兼及兩種現代演奏版本的研究》。(上海市: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4)。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新店市:源流出版社,1983)。
董玉書、徐謙芳編。《蕪城懷舊錄、揚州風土記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趙燁。《從七首琴曲看劉少椿古琴演奏特徵》。(天津: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06)。
趙燁。《劉少椿古琴演奏法》。(北京:中國書店,2018)。
趙燁。〈劉少椿古琴演奏風格初探〉。《文教資料》。28(2009)。頁91-94。
劉明瀾。〈論廣陵琴派〉。《音樂研究》,2(1982)。頁48-67。
蔣浩然。〈古琴曲《龍翔操》兩個版本的比較及對古琴音樂傳播的思考〉。《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研究》,1(2016)。頁34-40。
戴雅惠。《廣陵琴派及四首琴曲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戴微。〈傳人.傳譜.傳派——廣陵琴派的歷史沿革和藝術風格〉。《音樂研究》。02(1991)。頁47-54。
戴曉蓮。〈琴曲《梅花三弄》研究〉。《中國音樂學》,04(1999)。頁82-92。
羅福葆編。《歷代琴譜過眼錄》。(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嚴曉星。《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嚴曉星。《梅庵琴人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
嚴曉星。〈清末琴僧牧村史料鉤沉〉。《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2017)。頁23。
龔一。《古琴演奏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龔靜。〈林下友仁〉。《上海文學》。5(2014)。頁85。
三、 英文著作
Wang, Yuhwen. “Expressiveness in the Premodern Performance Style of Chinese Music: ‘Equanimity’ in Abing.” Asian Music 41, no. 1 (2010): 127–165.
Wu, Wenguang. “Wu Jinglue’s Qin Music in Its Context.” Wesleyan University, 1990.
四、 琴譜資料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0)。
五、 影音資料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三)》。(上海:中國唱片,1994)。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五)》。(上海市:中國唱片,1994)。
中國藝術研究院編。《絲桐神品——古琴(1950~1970)》。(北京:人民音樂,2018)。
成公亮。《廣陵琴韻(二)》。(香港:雨果,1987)。
吳文光。《Music of the qin》。(日本:JVC,1992)。
吳文光。《古琴大師.吳文光》。(臺北市:國綸,1994)。
吳文光。《琴統搴英》。(臺北市:晨曦,1994)。
吳文光。《絲韻逸秀(壹)》。(上海:中國唱片,2021)。
吳兆基。《吳門琴韻(下)》。(香港:雨果,1993)。
吳自英。《吳自英古琴獨奏專輯》。(香港:龍音,2017)。
吳釗。《山居吟》。(臺北市:風潮音樂,2012)。
吳景略。《吳景略古琴藝術》。(香港:龍音,1998)。
李鳳雲。《廣陵琴韻(四)》。(香港:雨果,1996)。
林友仁。《雪夜聞鐘》。(上海:中國唱片,1998)。
林友仁。《廣陵琴韻(七)》。(香港:雨果,1996)。
徐元白。《徐元白、黃雪輝浙派古琴遺韻》。(香港:龍音,2000)。
徐立孫、陳心園、朱惜辰。《梅庵琴韻》。(香港:雨果,2006)。
國鵬編。《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山西:山西出版傳媒,2017)。
張子謙。《廣陵琴韻》。(香港:雨果,1988)。
梅曰強。《移雲齋心旨》。(南京:江蘇電子音像,2005)。
楊春薇、楊秋悅。《幽蘭》。(臺北市:亞洲唱片,2004)。
楊春薇、楊秋悅。《飛英遊弦》。(臺北市:亞洲唱片,2006)。
楊春薇、楊秋悅。《煦風》。(臺北市:亞洲唱片,2005)。
楊春薇。《楊春薇古琴曲集》。無出版項目。
管平湖。《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訂版)》。(香港:龍音,2016)。
劉少椿。《劉少椿古琴藝術》。(香港:龍音,2001)。
蔡德允、沈草農。《蔡德允古琴藝術》。(香港:龍音,2000)。
衛仲樂。《衛仲樂演奏曲集》。(香港:龍音,1996)。
戴曉蓮。《廣陵琴韻(三)》。(香港:雨果,1996)。
戴曉蓮。《戴曉蓮教學演奏琴譜》。(上海:上海文藝音像,2016)。
龔一。《琴樂探微》。(香港:龍音,2015)。
六、 網路資源
佘一玲。〈孜孜不倦的尋路人——吳文光採訪錄〉。《絲竹》。中國音樂學院。檢自 https://musicology.cn/lectures/lectures_1089.html (2022年9月6日)
楊春薇。聲臨其境線上音樂會(2020)。檢自 https://appf0mqvbgh7944.h5.xiaoeknow.com/v2/course/alive/l_5ef94eaea31bb_sfWfpGo3?app_id=appF0mqvBGh7944&entry=2&entry_type=2001&scene=%E9%82%80%E8%AF%B7%E9%93%BE%E6%8E%A5&share_type=5&share_user_id=u_5e68c5f5a5008_DYf2fbYIP4&type=2(2020年7月22日)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207-
dc.description.abstract一般對於古琴流派風格之描述近似中國文學的印象式批評,用語往往抽象而籠統,以廣陵琴派為例,其「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的說法在琴人間耳熟能詳,但何謂「跌宕」、如何「多變」、什麼樣可以稱作「綺麗」、有多「細膩」等問題卻鮮少有人能具體回答。
為了釐清其中「跌宕多變」和「綺麗細膩」的涵義,筆者自《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等五本廣陵派代表琴譜開始爬梳,並分析〈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梧葉舞秋風〉、〈山居吟〉、〈樵歌〉、〈墨子悲絲〉等七首琴曲的減字譜,發現清代的廣陵琴派運用方向、時值和速度的區別,發展出多樣化的吟猱,其音樂因而「綺麗細膩」;而譜中數種不同的跌宕指示為「跌宕多變」提供了初步證據。
然而,從琴譜中得到的結果只能用於說明清代廣陵琴派的風格,為了理解當代的廣陵琴派具體如何表現「跌宕多變」與「綺麗細膩」,本文分析了劉少椿、張子謙、梅曰強、林友仁、成公亮、戴曉蓮、李鳳雲、楊春薇、楊秋悅等三代廣陵派琴人之錄音,發現當代的廣陵琴派運用不規則的節拍,形成「跌宕多變」的節奏。指法上則較其他琴派運用更多元的吟猱,故可稱為「綺麗細膩」。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the “Guang Ling” school of guqin which is commonly described as “Die Dang Duo Bian (跌宕多變, changeable)” and “Ci Li Si Ni (綺麗細膩, colorful and exquisite).” There are three main study methods in this thesis. First, I searche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Guang Ling school and showed how they were described, and what their asserted about music.I also investigated their tablatures by the example of seven pieces including “Mei Hua San Nong,” “Ping Sha Luo Yan,” “Long Siang Cao,” “Wu Ye Wu Ciou Fong,” “Shan Jyu Yin,” “Ciao Ge,” and “Mo Zih Bei Sih” and showed that they used various notations of fingerings and tempo compatible with the meaning of “Die Dang Duo Bian” and “Ci Li Si Ni.”
Second, I analyzed recordings of those pieces played by nine modern representative players of Guang Ling school including Liou Shao Chun, Jhang Zih cian, Mei Yue Ciang, Lin You Ren, Cheng Gong Liang, Dai Siao Lian, Li Fong Yun, Yang Chun Wei, Yang Ciou Yue. I pointed out that metric modulation was far more frequently used by Guang Ling school during their performance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chools which was so-called “Die Dang Duo Bian”.
Thirdly, I analyzed those recordings by means of spectrogram and showed that fingerings employed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Guang Ling school were more complicated than other schools. This were the practice of “Ci Li Si Ni.”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1-10T17:20:15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1-10T17:20: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Item reinsta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4-20T03:44:34Z
Item was in collections:
音樂學研究所 (ID: 02703f28-6231-4d64-bdaf-408818a88e78)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2309202212594500.pdf: 21093800 bytes, checksum: f18458d62703e66e4e49b3414d4b8f41 (MD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i
誌謝 i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
譜例目錄 x
表格目錄 xiii
圖片目錄 x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廣陵琴派的歷史與人物 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4
第六節 文獻回顧 15
一、 廣陵琴派之特色 15
二、 廣陵派琴曲和琴人 18
三、 分析方法 20
第二章 從琴譜探尋清代廣陵琴派之特色 21
第一節 序跋 21
一、 《大還閣琴譜》 21
二、 《澄鑒堂琴譜》 22
三、 《五知齋琴譜》 23
四、 《自遠堂琴譜》 24
五、 《蕉庵琴譜》 24
六、 《枯木禪琴譜》 25
七、 小結 25
第二節 指法論述 26
一、 《大還閣琴譜》 26
二、 《澄鑒堂琴譜》 27
三、 《五知齋琴譜》 29
四、 《自遠堂琴譜》 31
五、 《蕉庵琴譜》 32
六、 《枯木禪琴譜》 32
七、 小結 33
第三節 吟猱說明 33
一、 吟猱種類 39
二、 吟猱的解說文字 40
三、 小結 42
第四節 曲譜比較 42
一、 〈梅花三弄〉 44
二、 〈平沙落雁〉 47
三、 〈龍翔操〉 50
四、 〈梧葉舞秋風〉 53
五、 〈山居吟〉 56
六、 〈樵歌〉 58
七、 〈墨子悲絲〉 61
八、 小結 64
第五節 曲譜中的其它特點 64
一、 清楚的演奏指示及指法說明 64
二、 「跌宕」的使用 66
第六節 結論 69
第三章 從錄音探尋當代廣陵琴派的節奏特色 70
第一節 〈梅花三弄〉 70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70
二、 廣陵派之版本 72
第二節 〈平沙落雁〉 74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74
二、 廣陵派之版本 76
第三節 〈龍翔操〉 78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78
二、 廣陵派之版本 79
第四節 〈梧葉舞秋風〉 81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81
二、 廣陵派之版本 81
第五節 〈山居吟〉 82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82
二、 廣陵派之版本 83
第六節 〈樵歌〉 84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85
二、 廣陵派之版本 85
第七節 〈墨子悲絲〉 86
一、 廣陵派以外之版本 87
二、 廣陵派之版本 88
第八節 結論 88
第四章 從錄音探尋當代廣陵琴派左手技法的特點 90
第一節 樂曲中使用的吟猱多樣性 93
一、 〈梅花三弄〉 93
二、 〈平沙落雁〉 99
三、 〈龍翔操〉 104
四、 〈梧葉舞秋風〉 107
五、 〈山居吟〉 110
六、 〈樵歌〉 112
七、 〈墨子悲絲〉 116
八、 小結 118
第二節 左手指法詮釋的多樣性 119
一、 〈山居吟〉的例子 119
二、 〈樵歌〉的例子 122
第五章 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 132
參考書目 135
附錄 141
附錄一:本研究提到的琴人列表 141
附錄二:本研究使用的錄音列表 146
附錄三: 記譜凡例 148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音樂風格的印象式批評研究:以廣陵琴派為例zh_TW
dc.title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on Music Style: A Case Study of Guangling School of Guqinen
dc.title.alternative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on Music Style: A Case Study of Guangling School of Guqi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孫俊彥;梁正一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un-Yen Sun;Zheng-Yi Liangen
dc.subject.keyword廣陵琴派,風格,印象式批評,古琴音樂分析,跌宕多變,綺麗細膩,不規則節拍,指法,zh_TW
dc.subject.keywordGuang Ling school of guqin,Music style,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Analysis of guqin music,Die Dang Duo Bian,Ci Li Si Ni,Metric modulation,Fingerings,en
dc.relation.page14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20389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2-09-3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音樂學研究所-
dc.date.embargo-lift2027-09-26-
顯示於系所單位:音樂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0-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