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18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玉珉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Yu-Min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蕭妤庭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Ting Hsiao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1-10T17:13:3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1-07 | - |
dc.date.issued | 2022 | - |
dc.date.submitted | 2022-10-26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古籍文獻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收入高楠次郎、渡邊海旭主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冊 14,T. No. 474。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入高楠次郎、渡邊海旭主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冊14,T. No. 475。 (後秦)僧肇選,《注維摩詰經》,收入高楠次郎、渡邊海旭主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冊38,T. No. 1775。 (劉宋)劉義慶撰,張撝之譯注,《世說新語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蕭梁)慧皎,《高僧傳》,收入高楠次郎、渡邊海旭主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冊50,T. No. 2059。 (北齊)顏之推著,檀作文譯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18。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冊1,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中日文論著 丁明夷,〈北方六省石窟雕塑綜述〉,收入丁明夷主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6.北方六省》,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頁1-27。 八木春生,《中国仏教美術と漢民族化—北魏時代後期を中心として》,京都:法藏館,2004。 于向東,〈敦煌維摩詰經變以窟門為中心的設計意匠—以莫高窟第103窟為例〉,《敦煌學輯刊》,2010年第3期,頁133-141。 于向東,〈6世紀前期北方地區維摩詰經變的演變—兼論與南朝佛教圖像的關聯〉,《藝術設計研究》,2016年第4期,頁11-17。 大同北朝藝術研究院編,《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石雕》,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大同市博物館編,《熠彩千年—大同地區墓葬壁畫》,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大阪市立美術館,《中国の石仏—荘厳なる祈り》,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1995。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編著,《臨朐佛教造像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川本芳昭著,余曉潮譯,《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2.甘肅》,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3.雲岡》,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3.魏晉南北朝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原始社會至南北朝繪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磚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磚全集3.全國其他地區畫像磚》,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の硏究》,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1。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1-1956。 水野清一,《中国の彫刻:石仏.金銅仏》,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60。 王素,〈吐魯番出土《地主生活圖》新探〉,《文物》,1994年第8期,頁90-92。 王景荃主編,《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王景荃、劉勇偉,〈鄢陵北齊道弼造像碑研究〉,《中原文物》,2015年第6期,頁87-91。 王漢,〈論丹陽金家村南朝墓竹林七賢壁畫的承前啓後〉,《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3期,頁81-91。 王靜芬著,毛秋瑾譯,《中國石碑—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石松日奈子,〈維摩和文殊造像的研究—作為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中左右對置表現的一個例子〉,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9-22。 石松日奈子,《北魏仏教造像史の研究》,東京:株式會社ブリュッケ,2005。 石景山區文物管理所,〈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村魏晉墓〉,《文物》,2001年第4期,頁54-59。 安作璋、王克奇,〈臨沂士族與民族文化〉,《文史哲》,1995年第6期,頁95-98。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西安文物精華.佛教造像》,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10。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史學雜誌》,第86編第10号(1977),頁1-47。 何茲全、張國安,《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君岡主編,《佛國麥積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吳荭、魏文斌,〈甘肅中東部石窟早期經變及佛教故事題材考述〉,《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頁19-25。 李文生,〈龍門石窟北朝主要洞窟總敘〉,收入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265-280。 李玉珉,〈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第11卷第4期(1994年夏季),頁1-80。 李玉珉,〈賓陽中洞研究〉,收入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頁399-425。 李玉珉,〈南北朝維摩詰經圖像的演變〉,《故宮學術季刊》,第39卷第2期(2021年冬季),頁1-75。 李裕群、李鋼編著,《天龍山石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李靜杰,《石佛選粹》,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 李静傑(杰),〈中原北朝期のサッタ太子とスダーナ太子本生図〉,《Museum: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第580号(2002),頁61-89。 李靜杰,〈北朝隋代佛教圖像反映的經典思想〉,《民族藝術》,2008年第2期,頁97-108。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 町田市立博物館,《中国の金銅仏.石仏—浜松市美術館所蔵小杉惣市コレクション》,東京:町田市立博物館,1994。 肖建軍,《圖像與信仰—中古中國維摩詰變相研究》,成都 : 巴蜀書社,2015。 谷川道雄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京都国立博物館,《京都国立博物館蔵.仏教彫刻》,京都:便利堂,1984。 東山健吾,《中国麦積山石窟展》,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92。 東京国立博物館,《中国国寶展》,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2004。 松本榮一,〈維摩經變相〉,收入松本榮一,《燉煌畫の硏究.圖像篇》,京都:同朋舎,1937,頁143-164。 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安平東漢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金申,〈易縣交腳菩薩像造型上的幾個問題〉,《文物》,1997年第7期,頁61-63。 金申,〈關於北魏和平六年交腳菩薩像的補正〉,《文物》,1998年第10期,頁41。 金理那著,洪起龍譯,〈關於6世紀中國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頁72-79。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文物》,1959年第2期,頁3-9。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文物》,1959年第4期,頁54-60。 長廣敏雄,《中國美術.第三卷.彫塑》,東京:講談社,1972。 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編,《洛陽古代墓葬壁畫.上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炳靈寺石窟內容總錄〉,收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238-260。 秋山光夫,〈北魏像碑の維摩變相圖に就いて〉,《考古學雜誌》,第26卷第10號(1936),頁595-611。 倪潤安,〈北京石景山八角村魏晉墓的年代及墓主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3期,頁37-61。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北魏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孫曉峰,〈麥積山石窟西魏時期維摩詰圖像研究〉,《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2輯(2018),頁156-172。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8.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9.甘肅、寧夏、新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10.北京、江蘇、淅江、福建、江西、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雲南、西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銅川市藥王山管理局編,《陝西藥王山碑刻藝術總集2.西魏造像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馬鵬翔,〈「竹林七賢」名號之流傳與東晉中前期政局〉,《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2期,頁116-12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海外遺珎.佛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海外遺珎.佛像.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宿白,〈朝鮮安岳所發現的冬壽墓〉,《文物參考資料》,1952年第1期,頁101-104。 宿白,〈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收入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176-197。 宿白,〈洛陽地區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收入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225-239。 張乃翥,〈龍門石窟維摩變造像及其意義〉,《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頁40-45。 張明遠主編,《山西石刻造像藝術集萃》,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張華,〈雲岡石窟中維摩詰和文殊菩薩造像的探討〉,收入雲岡石窟研究院編,《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頁239-250。 張寶璽,〈炳靈寺的西秦石窟〉,收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182-192。 張寶璽,〈麥積山石窟壁畫敘要〉,收入天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190-200。 張寶璽,《甘肅佛教石刻造像》,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10。 莊申,〈北魏石刻維摩變相圖考(上)〉,《大陸雜誌》,第17卷第8期(1958),頁14-16。 莊申,〈北魏石刻維摩變相圖考(下)〉,《大陸雜誌》,第17卷第9期(1958),頁20-24。 莊輝明,《南朝齊梁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5。 揚之水等著,《燕衎之暇—中國古代家具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7。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曾布川寬、岡田健,《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三国、南北朝》,東京:小学館,200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敎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 菊竹淳一、吉田宏志,《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0.高句麗、百済、新羅、高麗》,東京:小学館,1998。 賀世哲,〈維摩詰經變〉,收入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7.法華經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頁181-249、251。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收入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經變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頁8-67。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項一峰,〈《維摩詰經》與維摩詰經變—麥積山 127 窟維摩詰經變壁畫試探〉,《敦煌學輯刊》,1998年第2期,頁94-102。 項一峰,〈麥積山石窟第127窟造像壁畫思想研究〉,《敦煌學輯刊》,2015年第1期,頁90-103。 項一峰,〈6世紀前《維摩詰經》變相再探討—以涇河流域造像為例〉,《石窟寺研究》,第10輯(2020年6月),頁58-75。 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辭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 《龍門石窟—北魏佛教研究》,臺北: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5。 溫玉成,〈跡曠代之幽潛 托無窮之炳煥—龍門石窟藝術綜論〉,收入溫玉成主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4.龍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頁1-40。 董玉祥、岳邦湖,〈炳靈寺等石窟雕塑藝術〉,收入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9.炳靈寺等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頁1-32。 董玉祥,〈炳靈寺石窟綜述〉,收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169-181。 鄒清泉,《虎頭金粟影—維摩詰變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寧夏固原博物館,《固原北魏墓漆棺畫》,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漆紅,〈立体『維摩詰経』としての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維摩詰経』 造像研究〉,《佛教藝術》,第326号(2013),頁9-41。 趙昆雨,〈雲岡石窟維摩詰圖像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7期,頁39-53。 劉永增,〈莫高窟北朝期的石窟造像與外來影響(下)—以第275窟為中心〉,《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頁1-6。 劉景龍,《古陽洞—龍門石窟第1443窟(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劉景龍,《蓮花洞—龍門石窟第712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潘亮文,〈敦煌隋唐時期的維摩詰經變作品試析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義〉,《佛光學報》,2015年第2期,頁535-583。 潘亮文,〈北朝時期的維摩詰經美術研究—以單體造像作品為中心〉,《佛光學報》,2018年第2期,頁137-202。 鄭天挺等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鄭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增訂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鄭欽仁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2007。 盧少珊,〈北朝隋代維摩詰經圖像的表現形式與表述思想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1期,頁64-96。 盧少珊,〈河西地區唐宋時期洞窟維摩詰經變與其他圖像組合分析〉,《敦煌學輯刊》,2016年第1期,頁110-122。 蕭玉真,〈中國維摩造像的起源與開展—以隋唐敦煌維摩變壁畫為研究重心〉,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濱田瑞美著,馬歌陽譯,〈關於莫高窟隋代維摩詰經變的圖像組合—通過與其他地區南北朝時期維摩詰經變比較〉,《大足學刊》,第3輯(2019),頁289-309。 謝振發,〈雲岡第七、八雙窟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謝振發,〈北朝中原地區《須大拏本生圖》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6期(1999),頁1-41。 鍾稚鷗、馬德鴻,〈東魏《邑義五百余人造像碑》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頁121-130。 齋藤龍一,《北魏石造仏教彫刻の展開》,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2013。 顏娟英,〈北齊禪觀窟的圖像考—從小南海石窟到響堂山石窟〉,《東方學報》,第70冊(1998),頁375-440。 顏娟英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史料暨典籍系列之三—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8。 魏文斌,〈甘肅華亭石拱寺石窟調查簡報〉,《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頁1-11。 魏文斌、吳葒,〈涇川大雲寺遺址新出北朝造像碑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5期,頁74-91。 藤枝晃,〈維摩變の一場面—變相と變文との關係〉,《佛教藝術》,第34号(1958),頁87-95。 藤枝晃,〈維摩變の系譜〉,《東方學報》,第36册(1964),頁287-292。 嚴耀中,〈平齊民身份與青齊士族集團〉,《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頁110-115。 西文論著 Bunker, Emma C. “Early Chinese Representations of Vimalakīrti.” Artibus Asiae, vol. 30, no. 1(1968): 28-52. Heyrman, Larua Gardner. “The Meeting of Vimalakirti and Manjusri: Chinese Innovation in Buddhist Iconograph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4. Priest, Alan.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1944. Lefebvre d'Argencé, René-Yvon ed.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74. Sirén, Osvald.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Bangkok: SDI Publications, 1998 reprint.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18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北朝時期現存一定數量的維摩詰經圖像,維摩詰和文殊菩薩呈對坐樣式,體現《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的情節。畫面中可以看見各類生活用器的表現,如三角背屏與葉形麈尾,這些圖像源自地緣關係接近的北方地區。至於榻後屏障、三足憑几、上圓下方形麈尾,以及維摩詰閒適姿態表現,則體現出孝文帝漢化政策下產生的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南朝文化影響。
北朝的維摩詰經圖像,主要分布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四個地區,不同區域的作品間存在著影響關係。北魏時期,河南與山西地區的作品為相互影響之狀態,而山西地區的圖像元素在陝西地區的作品中亦有發現,至於甘肅地區的作品,出現簡單的畫面表現方式,則是源自陝西地區的作品影響。接著當時序進入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期,河南與山西地區的作品,它們的雙向影響關係並未持續,不過陝西與甘肅地區的作品,仍舊不間斷地獲得來自山西與陝西地區的作品影響。 觀察北朝維摩詰碑像,上面呈現的題材具備多元性質,維摩詰經變在各類題材之間,作為主體造像的實際比例很低,反映出維摩詰信仰只是眾多信仰內容的其中一支。此外,在與法華或本生故事題材的組合方面,維摩詰經圖像與多元題材圖像,都是造像中的附屬性題材,且雙方或為不同面的構組模式,又或是出現在不相鄰的位置上,由此可知這些主題彼此間並不具備連結性或從屬關係,因此無法將它們的意涵做進一步的連繫和解讀。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439-581), representations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with Vimalakirti and Mañjuśrī seated face to face refer to the scenario of The Consolation of Invalid. In these works, various articles of daily use are shown. The triangular-backrest and the leaf-shaped chu-wei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art of the Northern regions. Other articles appearing since early 6th century, such as folding screens, three-legged arm rest, the fan-shaped chu-wei, and Vimalakirti's leisurely posture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420-589) culture. It is the result of Sinicization policy of Emperor Xiaowen (r. 471-499)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four regions: Henan, Shanxi, Shaanxi, and Gansu, and there are influences between work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period (386-534), the works of Henan and Shanxi were in a state of mutual influence, whil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of Shanxi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Shaanxi, and the simple compositions of the works of Gansu are deriv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ks of Shaanxi.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is rarely treated a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teles. It frequently appears with other Buddhist themes, such as representation of the Lotus Sūtra, Jataka stories, life scenes of the Buddha, Śākyamuni, Maitreya, Avalokiteśvara, etc. This fact shows that the belief Vimalakīrti was one of the flourishing believ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and those of the Lotus Sūtra and Jataka stories appear either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teles or in disparate positions. This phenomenon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images are not connected or subordinate to each other, thus it is not possible to make further conne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ir religious meaning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1-10T17:13:38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1-10T17:13: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ⅰ
誌謝 ⅱ 摘要 ⅲ ABSTRACT ⅳ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回顧 2 研究架構 14 第一章 北魏的維摩詰經變 16 引言 16 第一節 作品分析 16 第二節 圖像源流 37 第三節 區域特色與影響 48 小結 52 第二章 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維摩詰經變 54 引言 54 第一節 作品分析 55 第二節 區域特色與影響 69 小結 74 第三章 北朝碑中的維摩詰經變與其他圖像的組合 75 引言 75 第一節 河北、河南地區 76 第二節 山西地區 86 第三節 陝西、甘肅地區 89 第四節 圖像組合的現象分析 93 小結 100 結論 102 參考書目 106 圖版出處 115 圖版 139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北朝維摩詰經圖像研究 | zh_TW |
dc.title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en |
dc.title.alternative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潘亮文;林保堯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Liang-Wen Pan;Pao-Yao Li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北朝,維摩詰經變,維摩詰,文殊菩薩,區域影響,圖像組合,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orthern Dynasties,represent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Nirdeśa Sūtra,Vimalakīrti,Manjuśrī,regional influence,imagery structure, | en |
dc.relation.page | 18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10006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2-10-28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0539221026131009.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1.4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