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28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韻如(Yun-Ru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Tzu-Lung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子龍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00:51:13Z-
dc.date.available2020-08-24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00:51:13Z-
dc.date.copyright2020-08-24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一、資料庫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資料庫(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THDL))(http://thdl.ntu.edu.tw/THDL/RetrieveDocs.php)
二、古籍
(明)王樵私箋、王肯堂集釋 1613 《律例箋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萬曆40年序刊本。
(明)應檟 2005 《大明律釋義》,嘉靖28年濟南知府李遷重刻本,收於楊一凡編,《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清)吳坤修等編撰,郭成偉主編 2012 《大清律例根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清)吳壇編纂,馬建石、楊育棠校注 1992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清)李鈞著 2005 《判語錄存》,收於楊一凡、徐立志編,《歷代判例判牘(第十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清)汪輝祖 1985 《續佐治藥言》,北京:中華書局。
(清)沈之奇,懷校鋒、李俊點校 2000 《大清律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
(清)沈衍慶 2005 《槐卿政蹟》,收於楊一凡,徐立誌編(2005),《歷代判例判牘(第十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清)沈家本 1985 《歷代刑法考》(附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清)官撰 1872 《大清律例彙集便覽》,同治11年湖北讞局刊本。
      2002 《順治三年奏定律》,收於楊一凡、田濤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第5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清)孫鼎烈 2005 《四西齋決事》,收於楊一凡,徐立誌編,《歷代判例判牘(第十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清)祝慶祺 2004 《刑案匯覽三編》(三),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張我觀 1726 《覆甕集(刑名卷)》,雍正4年刻本。
(明)張 楷 2004 《律條疏議》,嘉靖23黃巖符驗重刊本,收於楊一凡編,《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第2輯第3冊。
(明)彭應弼 《鼎鐫大明律例法司增補刑書據會》,東京:国立公文書館電子掃描版。
(明)馮孜撰、劉大文輯 1592 《大明律集說附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萬曆19年刊本。
(明)雷夢麟撰,懷效鋒、李俊點校 2000 《讀律瑣言》,北京:法律出版社。
(明)蘇茂相輯,郭萬春注 1616 《新刻大明律例臨民寶鏡》,東京:国立公文書館電子掃描版。
(清)黃恩彤編 1847 《大清律例案語》,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道光27年海山仙原刊本。
(清)薛允升著、王雲五主編 1905 《讀例存疑》,寺田浩明上傳電子掃描檔,光緒31年京師刊本。
              1937 《唐明律合編(四)》,臺北:商務印書館發行。
三、專著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 2003 《十九世紀的北部台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
那思陸 2004 《中國審判制度史》,臺北:正典出版社。
里贊 2010 《晚清州縣訴訟中的審斷問題──側重四川南部縣的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譯 2001 《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黃宗智 2001 《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黃源盛 2012 《中國法史導論》,臺北:元照。
四、期刊
五味知子 2009 〈「誣姦」與貞節:以晚明至清前期的判牘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7期,223-256。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 2019 〈清治時期傳統中國的審案機制〉,王泰升編,《台灣史論叢法律篇: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57-107,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等譯 1998 〈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收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頁191-265,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的「約」的性質〉,《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頁 136-181,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寺田浩明著、李力譯 2012 〈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與對“法”的理解〉,《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頁182-20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寺田浩明著、曹陽譯 2012 〈清代刑事審判中律例作用的再考察──關於實定法的“非規則”型態〉,《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頁323-35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朱聲敏 2013 〈從誣告案判牘看儒法矛盾及其調和〉,《創新》,2013年第3期,68-72。
江存孝 2017 〈清代前期「殺死姦夫」條的規定及其裁判實態〉,《法制史研究》,31期,81-120。
艾仁民(Christopher M. Isett)著,傅強譯、尤陳俊校 2009 〈清代東北地區的非法土地買賣:民間惯行與司法實踐〉,收入黃宗智、尤陳俊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頁140-161,北京:法律出版社。
余同懷 2017 〈明代誣告罪的懲治及其反思〉,《南海法學》,2017:6,108-118。
李 華 2012 〈試論宋代誣告罪的犯罪構成及量刑原則〉,《宋史研究論叢》,2012:1,247-259。
沈國峰 1981 〈略論誣告罪〉,《北京政法學院學報》,1981:3,15-20。
岸本美緒 2003 〈明清時代的「找價回贖」問題〉,收於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4卷,頁423-45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文凱 2011 〈「業憑契管」?清代臺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臺灣史研究》,18:2,1-52。
    2014 〈清代刑事審判文化:以台灣命盜案件審判為個案之分析〉,《法制史研究》,2014:25,95-130。
    2016 〈清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論檢討──「地方法律社會史」研究提出的對話〉,收入柳立言編,《史料與法史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11-348。
林向榮 1980 〈試論“誣告反坐”〉,《現代法學》,1980:2,14-19。
林 乾 2009 〈從葉墉包訟案看訟師的活動方式及特點〉,《北大法律評論》,2009:1,6-24。
邱澎生 2001 〈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頁148-152,臺北:麥田出版。
    2004 〈淺析《刑案匯覽》的知識史〉,中研院史語所「審判史研讀會」報告。
    2008 〈十八世紀清政府修訂〈教唆詞訟〉律例下的查拿訟師事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4,637-682。
姚志偉 2007 〈清代刑事審判中的依法判決問題研究——以《刑案匯覽》的誣告案件為基礎〉,《社科縱橫》,2007:12,58-60。
    2011 〈清代誣告案件依法判決情況的原因分析〉,《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2,39-42。
    2014 〈十告九誣:清代誣告盛行之原因剖析〉,《北方法學》,2014:1,140-149。
唐 景 2009 〈中國古代誣告罪綜論〉,《銅仁學院學報》,11:5,22-25。
徐忠明 2004 〈明清訴訟:官方的態度與民間的策略〉,《社會科學論壇》,2004:10,40-46。
    2004 〈小事鬧大與大事化小:解讀一份清代民事調解的法庭記錄〉,《法制與社會發展》,10:6,4-26。
徐剛、范巍 1993 〈試論誣陷罪的量刑原則與“誣告反坐”的區別——談刑法第138條的具體適用〉,《法商研究》,1993:3,68-69。
陳重方 2014 〈《洗冤錄》在清代的流傳、閱讀與應用〉,《法制史研究》,第25期,頁37-94。
陳韻如 2018 〈《淡新檔案》中姦拐案件:法律傳統的重新檢視〉,《臺灣史研究》,25:4,21-73
    2019 〈「刁婦/民」的傳統中國「(非)法」秩序-預測論、潛規則與淡新檔案中的姦拐故事〉,《中研院法學期刊》,2019年特刊第1期,371-454。
滋賀秀三著,姚榮濤譯 1998 〈清代州縣衙門訴訟的若干研究心得──以淡新檔案為史料〉,收於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八)-法律制度》,頁522-546,北京:中華書局。
滋賀秀三著,王亞新等譯 1998 〈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形態為材料〉,收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頁1-18,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清代訴訟制度之民是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收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頁19-53,北京:法律出版社。
賈空(Quinn Javers)著、陳煜譯 2017 〈謊言的邏輯:晚清四川地區的誣告現象及其法律文化〉,《法律史譯評》,2017:1,246-278。
鈴木秀光著,黄琴唐譯 2014 〈鎖帶鐵桿、鎖帶石礅與清代後期的刑事審判〉、收於周東平・朱騰主編《法律史譯評(2013年卷)》,頁284-326,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趙萃文 2020 〈試論誣告罪之歷史、現況與規制取向〉,《軍法專刊》,66:2,52-92。
劉海年 1981 〈匜銘文及其反應的西周刑制〉,《法學研究》,1984:1,81-88。
羅伯特·芒金(Robert H. Mnookin and)、劉易斯·康豪斯(Lewis Kornhauser) 2008 〈法律陰影下的交易:離婚案件〉,收於馮玉軍編,《美國法學最高引證率經典論文選》,北京:法律出版社。
蘇成捷(Matthew H. Sommer)著、林文凱譯 2009 〈清代縣衙的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子為例證〉,收於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345-396,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
五、論文
朱 恒 2018 〈清代誣告的發生及治理——以地方判牘檔案為中心的考察〉,天津:天津商業大學碩士論文。
李文瑞 2015 〈清代誣告罪的量刑原則〉,陝西:西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林文凱 2006 〈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臺北: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
袁文娟 2016 〈誣告反坐制度的法律價值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
高峰雁 2007 〈清代地方社會中的官、民與法──以清代地方官判牘中的誣告案為中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
莊以馨 2008 〈情罪平允的法律世界-以清代「威逼人致死」案件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堯嘉寧 2005 〈官府中的紛爭解決——以淡新檔案觀察相當於今日新竹市之區域之案件〉,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瀠逸 2017 〈《駁案彙編》之誣告案及其量刑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
黃琴唐 2008 〈民國初年親權法制的開展—以大理院的司法實踐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欽雲 2017 〈唐代誣告罪研究〉,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鄒萬承 2014 〈誣告罪問題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 巖 2013 〈清代惡意訴訟研究〉,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
劉雄濤 2011 〈清代“教唆詞訟”律文及其在司法中的適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蔡瑞煙 1985 〈明律之誣告罪〉,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280-
dc.description.abstract  本文旨在考察清代地方衙門的誣告案件,並釐清、補充和修正既有研究所描繪之誣告現象。既有研究普遍認為,清代州縣等地方衙門存在「誣告叢生」之現象。對此,既有研究主要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為圖准狀而誣告說」,此種看法認為地方官員因為想要規避審轉和上控風險,於是以大事化小的方式放縱誣告案件。其二是「情理衡平說」,此種看法認為相較於依法審判,地方官員更考慮「情理」的衡平,因此在審判時選擇彈性處理處理誣告案件。兩者的共同點為地方官並未嚴格執行官方規定依照律例懲罰誣告。然而,上述研究一方面並未對清代誣告罪的法律定義加以釐清和界定;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就連用以佐證「地方官員放縱誣告之比例極高」的案件之選樣標準與具體案件為何都缺乏說明,而產生檢證之困難。從而,如果要對清代誣告現象進行討論,我們不得不進行全盤的重新檢視。
  有鑒於此,本文試圖以清治臺灣地方層級的《淡新檔案》為主要史料,並和中央層級的史料進行對照,以重新探討地方衙門的誣告現象。首先,本文利用《大清律彙集便覽》、《大清律例根原》和《刑案匯覽》等史料討論中央官員對於《大清律例》中「誣告律」的解釋和審理模式,從而逼近清代中央司法審判機關對「清代誣告罪」的權威解釋。接著本文將焦點轉向《淡新檔案》中「被官員認定控訴不實」的案件,討論地方官員對誣告案件的認定和審理標準。
  最後藉由中央對「誣告律」的權威解釋和地方對「不實控案」的審理模式之兩層次的對照檢驗,本文得出兩個主要的發現:
  第一,既有研究對於「清代誣告罪」的認定過於寬泛導致地方衙門的誣告現象被誇大。首先本文從「條文、註釋、立法」三個方面對清代中央史料進行的分析指出,清代中央對誣告的定義有「不實、到官、有心」三個要件。其次藉由對《刑案匯覽》的案件之分析,本文進一步得出「有心」的判斷標準取決於當事人是否「控出有因、懷疑誤控、據實供明」──而既有研究則往往把各種官員判斷並非「有心」(因此並非誣告,但是仍然可能因為其他理由被處罰)的不實控訴,甚至是並未控訴不實而僅僅只是牽扯枝節瑣事的訴訟策略,一律視為誣告案件進行討論,從而有過度評價清代地方訴訟中「民眾誣告」和「官員放縱誣告」頻率之虞。
  第二,從《淡新檔案》觀之,由於大部分案件(不管有無控訴不實)都很少能夠獲得實質審理。就此意義而言,地方官員的確有放縱誣告(與其他不法行為)之情形。然而若聚焦在「實際獲得審理」的不實控案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地方官員其實會依照是否「涉及刑名指控」區分誣告案件和所謂「捏告」案件。而進一步在誣告案件中,地方官員判斷「是否懲罰」的規範標準上,其實和中央官員庶幾相同(在「到官」和「不實」的前提上,進一步判斷是否符合「有心」的要件),只是「懲罰輕重」並不會遵照律例。換言之,在清代地方衙門的審判中,「誣告律」仍然是地方官員審判時的重要指引。只是地方官員並不會全盤適用,而會在科刑部份進行調整,從輕發落──此外,雖然在部分案件中,地方官員會使用「本應究誣…姑念…」等看似縱放誣告的說詞幫當事人與以開脫,但是實際檢視案情會發現此類案件往往並不符合誣告要件(特別是因為「控出有因」而非有心),因此其實質並非「本應究誣…姑念…」字面上的法外開恩,而僅僅是地方官員用以恐嚇當事人,藉以展現恩威並施形象的治理手段。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inspecting false accusations at local yamens in Qing Dynasty, and further clarifies, supplements and corrects the phenomenon that prior researches depicted. Prior researches generally suggested that false accusation cases were common at local yamens in Qing Dynasty. At this, there are mainly two interpretations. The first is “to falsely accuse to get suits accepted.” This interpretation claims that local officials connived false accusations in a trivializing way in order to avoid pressure from review and ratification system. 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is “to balance reason and sentiment. This interpretation maintains that local officials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balance between reason and sentiment rather than trial-by-legislature, so they might deal with false accusations flexibly during trials. However, on one hand, the researches above don’t clarify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false accusation in Qing dynasty and define it; on the other hand, parts of researches lack explanation toward the sampling standard and the concrete cases which are picked to prove the high ratio that local officials connived false accusations; therefore, the difficulty in verification ensues. Hence, if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accusation in Qing dynasty, we have no choice but re-inspect thoroughly.
  In the light of thi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re-inspect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accusation at local yamens with Dan-Xin Archives, which belongs to the local level, as the main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compares it with central leveled references. First, this research consults Da Qing lü li hui ji bian lan, Da Qing lü li gen yuan, and Xing'an huilan [A Conspectus of Judicial Cases] to discuss the trial mod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entral officials toward False Accusation Rule in Da Qing lü li. Then, this research will turn the focus to the cases which were regarded as falsely lodged in Dan-Xin Archives to discuss the trial and determination criterion of local officials toward false accusation cases.
  With the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entrally authorized interpretation and the local trial mode toward falsely-lodged cases, this research has two main findings.
  First, existing researches exaggerate the false accusation phenomenon at local yamens since the determination of “false accusation crime in Qing dynasty” is too loos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o central historical data in Qing dynasty from three aspects--rule, annotations and legislation--, there were three elements--false, to court, intend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false accusation in Qing’s central definition.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o cases in Xing'an huilan, this research further finds out that the determination criterion depended on whether the parties “控出有因、懷疑誤控、據實供明”. And prior researches would deem all the cases that officials judged to be not intended and even the cases that were not falsely lodged but merely got involved with trivialities as a lawsuit strategy as false accusations to discuss, which might overestimate the frequency that citizens falsely accused and that officials connived false accusations in Qing’s local lawsuits.
  Second, according to Dan-Xin Archives, since most cases, no matter whether they were falsely lodged or not, were scarcely accepted and trialed actually, therefore in terms of this, local officials indeed connived false accusations. If we focus on cased accepted and trialed to analyze, we can find local officials would distinguish false accusation cases and fabricated ones in line with whether they got involved with certain criminal terms. And in false accusation cases, the criterion which local officials adop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punish was almost identical to that of central official, but the charges didn’t go with Da Qing lü li. In other words, False Accusation Rule was still a significant guide during trials in local yamens, but local officials wouldn’t apply it thoroughly but adjusted the charges and sentenced as mildly as possible.
  Besides, though some local officials used “it should be punished…, but we consider that…” which seemingly connived the parties to absolve them, these cases didn’t meet the elements of false accusation after we look into them. It was only a governing method which local officials adopted to Intimidate parties to form both benevolent and majestic imag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00:51: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008202000214800.pdf: 3985929 bytes, checksum: e5bac3aa2874e31ca9886979c595781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一項 中央誣告規範之研究 2
第二項 清代地方訴訟之研究 4
第三項 地方誣告現象之研究 6
第四項 其它涉及誣告之研究 9
第五項 檢討誣告定義之研究 11
第六項 既有研究的重新檢討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一項 研究架構 14
第二項 名詞定義 14
第三項 取材範圍 15
第四項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清代官方的誣告定義 19
第一節 清代誣告罪:「誣告條」之沿革和定位 20
第一項 傳統中國誣告罪之沿革 20
第二項 其它涉及「誣」之律文 22
第二節 「誣告」要件分析:條文、註釋、立法 25
第一項 條文-大清律例「誣告條」律本文之分析 26
第二項 註釋-不實:「告人不以其實,曰誣。」 28
第三項 立法-到官:「誣告」和「誣指」之區分 30
第四項 立法-有心:「誣告」和「疑賊」之區分 34
第三節 「有心」的判斷標準:審案面向的分析 40
第一項 涉及「有心」之判斷的條例 40
第二項 「有心」和量刑因素之混淆 42
第三項 「有心」和量刑因素之釐清 47
第三章 淡新檔案的裁判實態 54
第一節 官員:審理模式 60
第一項 比較基準:周許氏案 61
第二項 其他的「不實控案」 73
第三項 地方審理模式的總結 96
第二節 民眾:訴訟策略 108
第一項 圖准反而自討苦吃 108
第二項 依照訴訟階段整理 114
第四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本文研究成果 123
第二節 未解決的問題 126
參考文獻 12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無謊不成狀?清代中國的誣告罪——以《淡新檔案》為核心之再檢討
zh_TW
dc.titleNo Accusation without Lies?False Accusations in Dan-Xin Archives and Beyond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曾文亮(Wen-liang Tseng),江存孝(Chun-Hsiao Chiang)
dc.subject.keyword傳統中國法,清治臺灣法,誣告,捏告,依法審判,刑案匯覽,淡新檔案,zh_TW
dc.subject.keywordtraditional Chinese law,law in Qing Taiwan,false accusations,Xing'an huilan,Dan-Xin Archives,en
dc.relation.page137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274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0-08-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008202000214800.pdf3.8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