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19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俐璇(Li-Hsuan Chang)
dc.contributor.authorShang-Chien Y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楊尚謙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00:49:51Z-
dc.date.available2020-08-24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00:49:51Z-
dc.date.copyright2020-08-24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17
dc.identifier.citation李秀美,《揮棒》(台北:公共電視,2010)。
沈可尚、廖敬堯,《野球孩子》(新北市,前景娛樂,2009)。
曾文珍,《冠軍之後》(台北:公共電視,2000)。
蕭菊貞,《紅葉傳奇》(台北,公共電視,1999)。
Bill Nichols著,井迎兆譯,《紀錄片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20.02)。
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最新修訂第十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10.10)。
Paula Rabinowitz著,游惠貞譯,《誰在詮釋誰》(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11)。
Richard M. Barsam著,王亞維譯,《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12.03)。
Tony Schirato著,何哲欣譯,《運動的文化分析》(台北:韋伯出版社,2009.01)。
馬各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2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03)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09)。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12)。
王御風、蔡博任,《圖解台灣棒球史》(台中:好讀,2014.08)。
王慰慈主編,《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台北:同喜文化,2006.12)。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台北:三民出版社,2015.07)。
李道明、張昌彥主編,《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下)》(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0)。
李潼,《龍門峽的紅葉》(台北:圓神出版社,1999.12)。
孟峻瑋,《旋動歲月:台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07)。
林木材,《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台北:遠流出版社,2012.10)。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01)。
姚立業編,《中華青、少棒世界揚名記》(台北:健行文化,1978.12)。
徐錦成,《運動文學論集》(台北:春暉,2012.01)。
高正源,《東昇的旭日》(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4.06)。
許義雄等著,《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4.01)。
郭力昕,《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10)。
陳子軒,《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9)。
陸銘澤,《棒球樂事》(台北:台灣書房,2011.09)。
曾文誠、盂峻瑋著,《台灣棒球王》,(台北:我識出版社,2004.06)。
焦桐,〈運動文學〉,《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11)。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增訂版》(台北:二魚文化,2013.03)
謝世宗,《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台灣經典電影》(台北:五南,2015.02)。
謝仕淵,《「國球」的誕生: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12)。
謝仕淵,《新版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玉山社2017.11)。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第20期(2003.01),頁1-33。
林文蘭,〈打出差異:原住民棒球夢的現實與虛幻〉,《體育學報》第48卷第3期(2015.09),頁291-308。
——,〈打出機會: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0期(2013.03),頁43-114。
——,〈金牌背後:原住民投身棒球運動的社會基礎與效應〉,收錄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頁3-1-3-28。
林伯修、朱自敏〈花東學生與原住民〉,《運動文化研究》第9期(2009.06),頁67-108。
林伯修、林國棟,〈媒體再現與台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捲3期(2012.09),頁227-245。
林伯修、洪煌佳,〈台灣棒球中的種族堆疊〉,《體育學報》第46卷第1期(2013.03),頁73-92。
林信甫,王百川,〈少棒肘之發生與預防處理〉,《中華體育季刊》,13卷第2期(1999.099),頁94-100。
翁嘉銘,〈棒球的美麗與哀愁——民心變遷下的台灣棒球史〉,《中國論壇》第23期(1992.09),頁27-31。
高三福、李伯倫、謝明輝,〈教練的領導威權、體罰、管教與責備:零體罰的思考〉,《中華體育季刊》第30卷第3期(2016.09),頁229-236。
張威克,〈台灣本土體育概念演進的系譜〉(《運動文化研究》第10期(2009.09),頁81-127。
黃俊傑、鍾德文,〈我國青少年棒球運動推展現況之探討〉,《大專體育》第89期(2007.04),頁137-141。
楊照,〈抽離了民族主義之後〉,《中國論壇》第23期(1992.09),頁37-41。
蔡玫姿,〈銘刻國族神話的棒球小說〉,《幼獅文藝》706期(2012.10)。
蔡詩萍,〈編輯室手記〉,《中國論壇》第23期(1992.09),頁1-3。
魏玓,〈運動,少年,與階級:三部少年運動紀錄片的文化分析〉,收錄於陳樹升編,《2010台灣紀錄片美學論壇》(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12),頁136-157。
王思閎,〈台灣運動紀錄長片之研究─以《翻滾吧!男孩》及《態度》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宋育成,〈全球化潮流與異質化策略:論《海角七號》與台灣電影史的「台灣性」在地想像〉(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李坤原,〈台灣棒球小說研究——以情感及成長主題為探討中心〉(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2016)。
邱韋誠,〈是鎖鏈還是羽翼——原住民棒球選手的運動之路〉(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力可,〈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0)。
張永祥,〈運動電影《KANO》之台灣社會文化意涵探析〉(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6)。
張廷榮,〈台東縣各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5)〉(台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許貞雯,〈由運動紀錄片《奇蹟的夏天》反思男童運動社會化歷程與教育意涵〉(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許家綾,〈台灣紀錄片中的兒童形象:論《野球孩子》、《翻滾吧!男孩》、《拔一條河》〉(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陳中淋,〈紀錄原鄉:台灣運動紀錄片的再現模式分析〉(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陳美齡,〈界線與秩序:當代卑南族南王(Puyuma)部落喪葬禮俗的多元樣貌〉(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陳蘊秀,〈台灣棒球小說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2008)。
葉明嘉,〈台東縣青少棒球員外流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
劉偉君,〈敘事與台灣棒球文化的記憶建構(1945-200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7)。
TSNA發布,〈WBSC公布最新棒球排名台灣重返第4〉,2018年12月18日。http://www.tsna.com.tw/tw/news/show.php?publish=3 num=24156。2020年5月17檢索。
中華職棒發佈,〈中職2019選秀會即日起開放報名 7月1日隆重登場〉,2019年5月6日。http://www.cpbl.com.tw/news/view/19137.html。2020年5月17日檢索。
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https://viewpoint.pts.org.tw/。2020年3月23日檢索。
王欣瑜,〈《天后之戰》(電影)導讀〉,台灣文化工具箱,2015年7月28日。https://toolkit.culture.tw/extendinfo_151_46.html?themeId=16。2020年8月5日檢索。
世界棒壘球總會官方網站,〈2018年終世界棒壘球總會棒球世界排名創下76國上榜紀錄〉,2018年12月17日。https://reurl.cc/Kg29j。2020年5月17檢索。
台灣紀錄片資料庫,https://docs.tfi.org.tw/zh-hant/filmmakers/1919。2020年4月17日檢索。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2020年4月18日檢索。
囝仔影音公社,http://www.cm-workshop.com/whatsnew.php。2020年3月23日檢索。
性福e學園,https://young.hpa.gov.tw/index/。2020年6月27日檢索。
林木材,〈關於棒球的兒童電影,專訪沈可尚導演談《野球孩子》〉,《紀工報》第11期,2009年9月22日。https://baseballboys.pixnet.net/blog/post/27806205。2020年6月6日檢索。
果子,〈職棒代訓與SBL-回想2003體委會林德福的「兩支箭」〉,《運動視界》,2016年9月1日。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33534。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檢索。
城牆,〈學術觀點─為什麼原住民一窩蜂打棒球?〉,《運動視界》,2019年9月28日。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67676。2020年5月17日檢索。
原住民族電視台,〈野球園丁4:亦父亦師張茂三〉,2014年4月2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NHnVz_ZLE。2020年7月2日檢索。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卑南、阿美族為對象〉,行政院委員會委託研究案(未出版),2003年10月。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451372983617.pdf。2020年7月5日檢索。
家扶基金會,https://www.ccf.org.tw/?action=ourservices_domestic class_id=7。2020年6月27檢索。
徐錦成,〈庶民的台灣棒球史:讀謝仕淵《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台灣時報》,2018年2月28日。師大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轉載,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 id=37040。
國家電影中心,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711。2020年3月23日檢索。
野球孩子製作團隊,〈「關於野球孩子們」主角資料大公開〉,野球孩子官方網站,2009年7月9日,https://baseballboys.pixnet.net/blog/post/26260582。2020年6月27日檢索。
曾芷筠,〈敬!奇幻青春:專訪「學生電影教父」林清介〉,《放映週報》第549期2016年3月。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608。2020年3月23日檢索。
楊富閔,〈《野球孩子》(紀錄片)導讀〉,台灣文化工具箱,2015年7月28日。https://toolkit.culture.tw/extendinfo_151_108.html?themeId=22。2020年6月27日檢索。
楊皓鈞,〈台北電影節看見國片新勢力《野球孩子》沈可尚、《夏午》何蔚庭導演專訪〉,《放映週報》第164期,2008年7月3日。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201。2020年6月6日檢索。
運動視界編輯,〈台灣棒球積分大豐收世界排名維持第4〉,《運動視界》,2020年1月17日。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0901。2020年5月20日檢索。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192-
dc.description.abstract棒球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向來也有國球的美譽。過往對棒球的相關研究,也多指出其象徵的民族主義意涵。本文以三部棒球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紀錄片再現兒童、青少年球員成長與追求夢想的同時,進而介入對國家體制的反思與批判。
首先是《冠軍之後》,導演從三名卑南族少年對學制的選擇,分為兩條敘事路線,指出少年球員在升學與訓練之間的失衡情形,以及國家體制對球員身體的控制。其次是《揮棒》,導演從卑南族少年追逐職棒夢想的過程,指出原住民球員在培訓體制面對的族群文化與教育問題,以及身體的傷害。另外從球員為進入職棒樂於接受國手徵召的情形,也揭示國家體制與職棒制度的共構關係,合理化球員為國爭光的目的。最後是《野球孩子》,作為台灣首部以少棒生活為題材,進入院線的紀錄片,《野球孩子》將球場內外劃分為兩個空間,表現球員兒童/大人的形象,象徵兒童成長的過渡階段。導演為避免鏡頭對兒童世界的干預與詮釋,讓電影抽離棒球運動強調的冠軍思維,反思運動帶給兒童的成長意義與精神意涵。
透過棒球紀錄片由升學、族群與成長的面向,分析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參與的過程,提供一條反思台灣棒球文化的途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Baseball is Taiwan’s most representative sport and has alway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national sport. Past research on baseball has shown the nationalist implications symbolized by i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ow three baseball documentaries represent young baseball players as they grow up and chase their dreams. Through this, it interposes a reflection on and critiqu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volved.
The first documentary is After Championship, in which the director distinguishes two narratives based on the choices of education of three Puyuma tribe youths, to point out the imbalance between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 well as to show the control n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over the bodies of baseball players. The second is Swing, where the director draw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ethnic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digenous baseball players face during training and their physical injuries, as three Puyuma youths chase their dream of playing professional baseball. The documentary also reveals, through the players’ willingness to be drafted for the national team in order to make their way into professional baseball, how the co-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rationalizes the goal of players fighting for the nation’s honor. The final documentary is Baseball Boys, Taiwan’s first documentary centered on the lives of young baseball players that has had a theatrical release. Baseball Boys divides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baseball stadium into two spaces to show an image of baseball players as children/adults, symbolizing the transitional phase of children growing up. In order to avoid having the camera interfere with and interpret the children’s world, the directors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champion mindset emphasized by baseball, to ponder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its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By looking at the pursuit of higher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growing up portrayed in these documentari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ports, offering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Taiwan’s baseball cultur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00:49: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508202014252700.pdf: 4024018 bytes, checksum: 800e948a8ad4e7dbd8b00be4efcc88b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從球員到學生:《冠軍之後》的卑南三少年 23
第一節 卑南國中的陸氏兄弟 25
第二節 台東體中的蔡志偉 36
第三章 從台東到新北:《揮棒》的部落少年與平地少年 48
第一節 在部落祭典與棒球培訓之間 50
第二節 身體的鍛鍊與傷害 65
第四章 從電視到院線:《野球孩子》的花蓮富源棒球童年 76
第一節 從性教育開始的小學生活 79
第二節 在教室之外的集訓與競賽 88
第五章 結論:升學、族群、成長 99
參考文獻 10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看見兒少——台灣棒球紀錄片研究zh_TW
dc.titleRegard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aiwan Baseball Documentar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萬睿(Wan-Jui WANG),謝欣芩(Hsin-Chin Hsieh)
dc.subject.keyword棒球,紀錄片,《冠軍之後》,《揮棒》,《野球孩子》,zh_TW
dc.subject.keywordbaseball,documentary,After championship,Swing,Baseball Boys,en
dc.relation.page11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351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0-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508202014252700.pdf3.93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