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0292
Title: | 以無機物種探討高架道路旁建築之細懸浮微粒來源及垂直變異 Vertical Variation of Source-Apportioned PM2.5 using Inorganic Species as Tracers at a Building near Viaduct |
Authors: | Chien-Mei Yen 嚴千媄 |
Advisor: | 吳章甫(CHANG-FU WU) |
Keyword: | 細懸浮微粒,正矩陣因子法,來源分析,垂直變異,成分分析, PM2.5,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Source apportionment,Vertical variation,Chemical composition, |
Publication Year : | 2021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細懸浮微粒(PM2.5)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空氣中的污染物。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暴露到細懸浮微粒對健康有許多不良影響;此外,不同化學物種組成的細懸浮微粒及含量會導致不同的健康效應。在大型都會區為了滿足居住需求必須建造許多高樓建築,且在交通擁擠的市區也會建造高架橋來解決道路阻塞問題。然而,大多數探討空間變化的細懸浮微粒之研究只考慮了水平面向的變化,關於垂直高度之變化的研究目前非常有限。若能確定細懸浮微粒的主要來源和成分,並了解這些來源在不同高度的貢獻程度及時序上的變化,將有助於制定細懸浮微粒相關的防治政策。本研究選擇鄰近高架橋的建築作為採樣地點,此研究從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探討細懸浮微粒的垂直變化。採樣設備分別設置在三個不同樓層,低:2樓(6公尺高)、中:6樓(23公尺高)和高:11樓(44公尺高)。樣本採集在鐵氟龍濾紙上,採集後的樣本會進行細懸浮微粒之質量濃度、吸收係數、14種元素和7種水溶性離子的分析。為了量化暴露的來源及貢獻,使用正矩陣因子法解析物種濃度和來源分佈之間的質量守恆公式。結果顯示,在中樓層的PM2.5平均濃度最高(14.68 μg/m3),其次為低樓層(14.48 μg/m3)和高樓層(13.81 μg/m3)。在分析的物種中,二次無機性氣膠(SIA)對於細懸浮微粒的濃度有極大的貢獻,尤其硫酸鹽(SO42-)佔最大的比例。透過正矩陣因子模式解析出七種污染來源,將其統整成相似污染源排序後,衍生性氣膠相關污染來源(35%)以及道路相關污染源(24%)貢獻最高,其次為長程傳輸(22%)、海鹽飛沫(10%)、重油燃燒(9%)。與道路來源(Road source)相關的來源因子4(粉塵來源)及來源因子6(交通排放),在垂直高度變化之貢獻有所差異,而其餘污染來源並無觀察到垂直變異,顯示交通污染可能是細懸浮微粒濃度具有垂直變異的關鍵因素之一。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0292 |
DOI: | 10.6342/NTU202101182 |
Fulltext Rights: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U0001-2906202105453800.pdf Restricted Access | 4.23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