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956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昭元(Jau-Yuan Hwang)
dc.contributor.authorChia-Hua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佳樺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2-11-23T09:03:44Z-
dc.date.available2022-03-07
dc.date.available2022-11-23T09:03:44Z-
dc.date.copyright2022-03-07
dc.date.issued2022
dc.date.submitted2022-02-1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9561-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採取比較憲法研究方法、語言學批判言談分析法及傳播學之符號學分析法,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名詞定義、我國及美國法文獻回顧,以及本文論點及架構。第二章比較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強迫言論法則之源起案例,以釐清不表意自由相關爭議。第三章探討不表意自由定義、理論基礎與保障範圍,以及強迫言論之「言論」定義。第四章介紹美國法之強迫言論類型,分析美國強迫言論法則之核心爭議,再依本文主張之不表意自由理論基礎及言論定義,檢討各該強迫言論類型。第五章比較我國與美國法強迫言論之司法審查,並提出本文見解,繼而評析我國大法官解釋,第六章則說明研究結論及研究展望。 本文主張,不表意自由為「不被操弄思考過程之權利」,其憲法上權利依據為「言論自由」,應區分「主觀意見表達之強迫」與「客觀事實陳述之強迫」而異其理論基礎,前者為「思想自由」,後者主要為「隱私權」。至於憲法之「言論」定義,應以語言符號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之社會實踐」判斷。本文主張,「主觀意見表達強迫」只有傳統強迫言論類型,「客觀事實陳述強迫」排除非屬言論者,包括一般強迫揭露及強迫揭露個人身分類型。又「主觀意見表達之強迫」應依強迫表達或揭露之內心信念是否與個人人格發展等核心事務密切相關、懲罰或獎賞之高低,決定是否採取較為嚴格之審查標準;「強迫客觀事實陳述」則應依所揭露資訊之性質是否屬於私密敏感事項、是否易與其他資料結合為詳細之個人檔案,採取不同密度之審查標準。 不表意自由在美國及我國仍屬新興議題,本文梳理不表意自由之理論與實務,期許學界能加入更多討論,並繼續研究本文未完之特殊場域、身分者之強迫言論議題。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2-11-23T09:03: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202202219465700.pdf: 6847889 bytes, checksum: 3f4ceb70b15493288344e3cfae6c4e1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2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Item reinsta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3-21T01:12:02Z
Item was in collections:
法律學系 (ID: 85d74458-3a38-44cf-9cda-cd8ebc0b7a34)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202202219465700.pdf: 6847889 bytes, checksum: 3f4ceb70b15493288344e3cfae6c4e14 (MD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V ABSTRACT VI 簡目 VII 詳目 VII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序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7 1.2.1 研究範圍 7 1.2.2 研究方法 8 1.2.2.1 比較憲法研究方法 8 1.2.2.2 語言學批判言談分析法、傳播學之符號學分析法 12 1.2.2.3 不同研究方法間之補充與互斥關係 13 1.2.2.4 「理論依據」與「研究方法」之差異 14 1.3 名詞定義 15 1.4 文獻回顧 16 1.4.1 國內文獻回顧 17 1.4.2 美國法文獻回顧 18 1.5 本文論點及架構 22 第二章、問題提出:不表意自由與「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之關係 25 2.1 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25 2.1.1 釋字第490號解釋 25 2.1.2 釋字第567號解釋 27 2.1.3 釋字第577號解釋 29 2.1.4 釋字第656號解釋 31 2.1.5 小結:不表意自由之基礎為「思想自由」或「言論自由」? 33 2.2 美國強迫言論法則之源起案例 34 2.2.1 Gobitis案(1940)至Barnette案(1943) 34 2.2.2 以「思想自由」為基礎—Barnette案(1943)、Wooley案(1977) 36 2.2.3 更易以「言論自由」為基礎—Zauderer案(1985)至Riley案(1988) 39 2.3 不表意自由之相關爭議 41 2.3.1 不表意自由之憲法上權利依據及理論基礎 41 2.3.2 「主觀意見表達強迫」與「客觀事實陳述強迫」之區分 43 2.3.3 商業言論之價值 44 2.3.4 小結 49 第三章、不表意自由之定義與保障範圍 51 3.1 不表意自由之定義 52 3.1.1 「表意」與「不表意」之關係 52 3.1.1.1 古典共和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之政治哲學觀 52 3.1.1.2 共和主義傳統與自由主義傳統之言論自由價值 54 3.1.1.3 小結 54 3.1.2 「沉默」與「不表意」之關係 55 3.1.2.1 弱勢者之噤默—沉默螺旋理論 55 3.1.2.2 異議者之無言抗議 58 3.1.2.3 小結 59 3.1.3 本文見解 59 3.1.3.1 不表意自由之憲法上權利依據為「言論自由」 59 3.1.3.2 不表意自由並非「沉默的權利」 61 3.1.3.3 不表意自由係指「不被操弄思考過程之權利」 62 3.2 不表意自由之保障範圍 73 3.2.1 傳統言論自由理論基礎 74 3.2.1.1 表現自我說 74 3.2.1.2 健全民主程序說 74 3.2.1.3 追求真理說 77 3.2.1.4 多元價值 78 3.2.2 獨立理論基礎 79 3.2.2.1 信念自由(freedom of belief) 79 3.2.2.2 思想自由(freedom of mind/freedom of thought) 80 3.2.2.3 隱私權 82 3.2.2.4 人性尊嚴與自主性 83 3.2.3 本文見解 85 3.2.3.1 以不表意自由之理論基礎界定保障範圍及審查標準 85 3.2.3.2 不表意自由之理論基礎 88 3.2.3.3 對於思想自由說之澄清 94 3.3 強迫言論之「言論」定義 98 3.3.1 先決問題:言論涵蓋範圍 100 3.3.1.1 言論「涵蓋範圍」與「保障程度」之區分 100 3.3.1.2 涵蓋範圍與保障程度之區分實益 103 3.3.2 何謂言論? 106 3.3.2.1 爭議源起—O’Brien案 108 3.3.2.2 語言學:社會實踐中的「言談(discourse)」 109 3.3.2.3 傳播學與符號學:語言/符號意涵之產製 117 3.3.2.4 本文見解 123 3.3.3 強迫表意行為 124 3.3.3.1 象徵主義至Spence法則 124 3.3.3.2 Spence法則之檢討 127 3.3.3.3 表意行為與純粹言論是否受到相同保障? 132 3.3.4 本文見解 135 3.3.4.1 言論涵蓋範圍(inclusion) 135 3.3.4.2 言論除外範圍(exclusion)? 136 第四章、強迫言論之類型 141 4.1 傳統強迫言論類型 142 4.1.1 強迫認同、強迫傳達或散布國家指定之訊息或意識型態 145 4.1.2 強迫揭露信念 147 4.1.3 以「思想自由說」作為不表意自由之理論基礎 148 4.1.4 義務教育與傳統強迫言論之區辨 149 4.1.5 嚴格審查標準與絕對保障間游移 152 4.2 強迫言論類型之擴張 154 4.2.1 強迫使用私人論壇 154 4.2.1.1 強迫使用廣電媒體 156 4.2.1.2 強迫使用一般私人論壇 157 4.2.1.3 強迫使用私人論壇之不表意自由理論基礎 160 4.2.1.4 強迫使用私人論壇之合憲性判斷 161 4.2.1.5 強迫使用私人論壇涉及國家行為理論? 162 4.2.2 強迫贊助言論:Abood案至Johanns案 164 4.2.2.1 「贊助」是否為「言論」? 167 4.2.2.2 「強迫贊助言論」是否屬於一種強迫言論類型? 168 4.2.2.3 強迫贊助言論之不表意自由基礎 169 4.2.2.4 強迫贊助言論之審查標準 170 4.2.2.5「政府言論理論(government speech doctrine)」之適用? 171 4.2.3 一般強迫揭露:Zauderer案至Becerra案 174 4.2.3.1 「強迫言論」或「經濟管制」?—商業言論之憲法價值 177 4.2.3.2 強迫揭露為「政府言論」? 180 4.2.4 強迫揭露個人身分 181 4.2.4.1 以「表意自由」作為匿名權利之憲法上基礎 186 4.2.4.2 匿名權利之其他憲法上基礎—不表意自由? 188 4.2.4.3 匿名權利之其他憲法上基礎—隱私權? 190 4.3 強迫言論法則之核心爭議 192 4.3.1 是否確屬「強迫言論」? 192 4.3.2 不表意自由之理論基礎? 197 4.3.3 強迫商業言論等同「限制商業言論」或「強迫事實陳述」? 199 4.3.4 「強迫言論」是否等同於「限制言論」? 201 4.3.5 「政府言論」作為強迫贊助言論、強迫揭露之另一條路徑? 202 4.3.6 小結:建構強迫言論法則之兩種新路徑 203 4.4 強迫言論類型之再檢討 204 4.4.1 兩種不說的權利模型 204 4.4.2 本文見解:回歸不表意自由理論基礎及言論定義 205 4.4.3 各種強迫言論類型之檢討 206 4.4.3.1 區分「主觀意見表達之強迫」與「客觀事實陳述之強迫」 206 4.4.3.2 主觀意見表達之強迫 207 4.4.3.3 客觀事實陳述之強迫 209 4.4.4 小結 211 第五章、強迫言論之司法審查 213 5.1 審查標準 213 5.1.1 我國法 213 5.1.1.1 我國大法官解釋 213 5.1.1.2 我國學說見解 218 5.1.2 美國法 219 5.1.2.1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219 5.1.2.2 美國學說見解 221 5.1.3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探究人之態度改變 227 5.1.3.1 強迫順從之「認知失調理論」 228 5.1.3.2 社會影響所造成之行為改變 230 5.1.3.3 從眾之「資訊式影響」與「規範式影響」 231 5.1.4 本文見解 233 5.1.4.1 強迫言論與社會心理學之關係 233 5.1.4.2 「主觀意見表達之強迫」與「客觀事實陳述之強迫」 234 5.1.4.3 主觀意見表達之強迫 236 5.1.4.4 客觀事實陳述之強迫 236 5.2 我國大法官解釋評析 237 5.2.1 釋字第490號解釋 237 5.2.2 釋字第577號解釋 239 5.2.3 釋字第656號解釋 241 第六章、結論 245 6.1 研究結論 245 6.2 研究展望 246 參考文獻 247 附錄:全部圖說 26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不表意自由之研究:從理論到實踐zh_TW
dc.titleFreedom from Compelled Spee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en
dc.date.schoolyear110-1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子儀(Bor-Luen Chiang),林超駿(Sung-Tsang Hsieh),劉定基(Ming-Tsung Tseng),蘇慧婕(Ya-Mei Bai),(Cheryl C. H. Yang),(Cheryl C. H. Yang),(Cheryl C. H. Yang)
dc.subject.keyword不表意自由,思想自由,強迫言論,雙歷程理論,言論涵蓋範圍,語言符號,認知失調理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freedom not to speak,freedom of thought,compelled speech,dual-process theory,speech coverage,linguistic sign,cognitive dissonance,en
dc.relation.page269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200578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2-02-1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202202219465700.pdf6.6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