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8712
標題: | 台灣青少兒網路直播使用者自我形象分析 Analysis on the Self-image of Real Streaming Users for Teenagers in Taiwan |
作者: | 黃葳威 We-wei Vivian Huang |
指導教授: | 郭瑞祥 |
關鍵字: | 網路直播使用者,整體自我形象,外貌導向自我形象,個人導向自我形象,成就導向自我形象, live streaming users,self-image,appearance-oriented self-image,persona-oriented self-image,achievement-oriented self-image, |
出版年 : | 2019 |
學位: | 碩士 |
摘要: | 網路直播成為自媒體的新興型態,從企業、公部門、名人、乃至素人、學生,看直播或開直播,此起彼落。本研究聚焦台灣各縣市小三至大三使用直播的青少兒學生,分析其自我形象及相關影響因素。經由全台22縣市分層抽樣,進行親身問卷調查,對57所國小、30所國中、57所高中、46所大學,共計190所大學、高國中小學,發出16500份問卷,回收16169份有效問卷。其中青少兒直播使用者佔整體有效樣本的百分之六,共計946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呈現,青少兒直播使用者將網路直播,視為社會資本的建置與累積一、從因素分析得知,小三至大三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自我形象分為三個構面,分別是外貌導向、個人導向、及成就導向。其中成就導向得分(M=3.22),分別高於外貌導向(M=3.08)、個人導向(M=2.79)。
這顯示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自我形象,偏重專業表現、其次為外貌展現,個人導向的比例較低,反映此階段成長的年輕直播使用者,重視成就感與個人外貌形象,也相當在意同儕、網友的觀感或點閱率。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發現,個人導向與外貌導向的相關係數(r=.361,p<.01**)高於個人導向與成就導向的相關係數(r=.355,p<.01**)。成就導向與外貌導向的相關係數(r=.543,p<.01**)高於成就導向與個人導向的相關係數(r=.355,p<.01**)。青少年直播使用者愈看重外貌導向自我形象,其愈看重成就導向自我形象,反之亦然。青少年直播使用者愈看重外貌導向自我形象,其愈看重個人導向自我形象,反之亦然。這反映直播平台如同一表現自我的舞台。二、從個人、家庭、科技面,檢視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自我形象的影響,驗證獲得支持的假設一包括:H1-1: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年齡愈長,其外貌導向自我形象愈顯著。H1-2:學習階段不同,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外貌導向、個人導向、成就導向自我形象有明顯差異。H1-3:父親職業不同,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自我形象有明顯差異。H1-4:網路對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家長的重要性,與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外貌導向、成就導向自我形象呈正相關。驗證分析獲得支持的假設二有:H2-1:青少兒直播使用者上網時數愈高,其外貌導向自我形象愈顯著。H2-2:青少兒直播使用者手機使用時間愈多,其外貌導向自我形象愈顯著。H2-3:青少兒直播使用者上網動機不同,其外貌導向、個人導向、成就導向自我形象有差異。H2-4: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社群參與類型不同,其外貌導向、個人導向、成就導向自我形象有差異。用逐步迴歸模式,以自變項是基本人口變項:性別、年齡、學習階段、宗教信仰、家庭型態、家長教育、家長職業、家者科技觀、上網時間、上網頻率、網路社群參與類型、上網動機等變項,及依變項是整體自我形象所做出的預測模式,可以得到其方程式為:整體自我意象= 0.38父親職業父親職業為專業者,對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整體自我形象具正向預測力。外貌導向自我意象= 0.49父親職業 父親職業為專業者,對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外貌自我形象具正向預測力。成就導向自我意象= -0.26母親職業 - 0.29上網頻率這意味母親職業為工商服務業,上網頻率,對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成就導向自我形象具負向預測力。母親職業為無業、無業、自由業、退休、其他等較彈性型態,親子相處與溝通機會較多,有助青少兒成就導向自我形象建立。三、研究提出各類型社群平台的行銷策略建議外,也發現台灣青少兒網路直播使用者的自我形象,家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父親職業為專業工作者的直播使用者,較父親從事非專業工作的直播使用者,前者整體自我形象及外貌導向自我形象得分較高。從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獲知,父親職業的專業角色,對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整體自我形象(客體我)、外貌導向自我形象(物質我),具正向預測力。母親職業為無業、無業、自由業、退休、其他等,以及愈不常上網,對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成就導向自我形象(社會我),反倒具正向預測力。研究結果再次反映一般華人社會中家長在家庭角色的分工樣態,男主外,女主內;父親主要提供物質、生活消費資源;母親則肩負子女人際互動調適教養職責。究竟這是現實社會的樣貌?或肇始於網路直播平台內容所傳遞的價值觀?值得後續研究,性別分工、與個人職能多元開發等觀念仍待落實。青少兒網路社群參與類型各有不同,被視為弱連結的連接型社會資本,反形成青少兒直播使用者的重要延伸網絡。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8712 |
DOI: | 10.6342/NTU201902174 |
全文授權: | 未授權 |
電子全文公開日期: | 2024-08-05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商學組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