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7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建良(Chien-Liang Lee)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Lurn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立綸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1T05:00:5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18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1T05:00:5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8-18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7-0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2004),〈山區緊急救援體系檢討與建議之研究〉,內政 部消防署委託研究報告。 王秀英(2008),〈太魯閣國家公園南湖山區登山行為模式與環境承載量評估〉,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2014),《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 研究》,增訂第 2 版,台北:五南。 王泰升、劉恆妏(編)(2007),《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台北:元照。 王毓正(2013),〈環境權於學理上之發展及其於司法實務之之適用〉,《台灣環 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 6 期。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2017),《一起到森林散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環境教育解 說手冊》,台北:台大實驗林管理處。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 吳信華(2015),《憲法釋論》,修訂 2 版,台北:三民。 吳秦雯(2018),〈登山災難、國家責任與救災行政〉,《月旦法學教室》,第 188 期。 李光中(2012),〈台灣自然保護區經營的新思維與新類型〉,《台灣林業》,第 38 卷第 1 期。 李佩蓉(2014),《程序環境人權在區域組織的建構與發展:歐盟與東協的比較與反思》,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良(2000),〈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 北:學林。 李建良(2000),〈論環境保護與人權保障之關係〉,《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 12 卷第 2 期。 李建良(2015),〈環境影響評估與開發許可之關聯─環評法二十年的廿項法 治課題之一〉,《月旦法學雜誌》,第 243 期。 李彥麟,《誰為環境發聲?環境財損害賠償的模式選擇》,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宗(2009),《憲法要義》,第 5 版,台北:元照。 李雅萍(1995),《概括的權利保障—德國基本法第 2 條第 1 項與我國憲法第 22 條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年豐、林奕宏(2013),〈物種保護區的新思維:氣候變遷的思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 8 期。 周志宏、許志雄、蔡茂寅(主編) (2007),《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 林一宏(2011),〈臺灣日治時期山地「理蕃」建築法制化過程之研究(二):理蕃建築相關法規〉,國立台灣博物館 100 年度自行研究計畫。 林佳陵(2012),《原住民族神聖文化之法律化及其內涵》,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明昕(2005),〈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第 32 期。 林俊廷(2010),《由國家保護義務的界限看菸害防制法的合憲性—以侵害吸菸 者的權利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紀東(199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改訂第 54 版,台北:大中國圖書公 司。 林晏州(2012),〈太魯閣峽谷遊憩衝擊管理監測計畫(一)〉,太魯閣國家公園 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林晏州(2013),〈太魯閣峽谷遊憩衝擊管理監測計畫(二)〉,太魯閣國家公園 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 邱基峻(1998),《環境保護作為憲法基本權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論文。 洪振豪(2016),〈國家的山難搜救義務-在張博崴案判決之後〉,《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網路資料:http://taiwanmt.nchu.edu.tw/2016/download/A3-2 洪振豪.pdf。 洪振豪(2017),〈封山,由地方包圍中央?–談我國登山活動管制新動向之疑義:以臺中市、花蓮縣及南投縣之登山管理自治條例為中心〉,網路資料: http://taiwanmt.nchu.edu.tw/2017/download/論文集/A1 封山%EF%BC%8C 由地方 包圍中央%EF%BC%9F-談我國登山活動管制新動向之疑義_完整版_洪振豪.pdf。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著(2004),《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 圓神。 徐如林、楊南郡(2016),《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台北: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翁岳生(編)(2006), 《行政法(上)》,第 3 版,台北:元照。 張旭宜(1995),《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大 學歷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尹(1998),〈環境保護入憲的問題—德國經驗的初步考察〉,《月旦法學雜 誌》,第 38 期。 梁家祜、蔡秀旻(2008),〈遊客對擁擠、遊憩承載量、遊憩衝擊認知及景點忠誠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 3 卷第 4 期。 莊華堂(2008),《土匪窟的故事:獅仔頭山的歷史與藝文》,台北:唐山。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2),《現代憲法論》,第 3 版, 台北:元照。 許育典(2009),《憲法》,第 3 版,台北:元照。 許茹嬡(2013),《原住民族傳統土地權利與習慣法物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忠、許文昌(2011),〈 團客擴增對遊客體驗與資源保育之管理與監測計畫〉,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 郭育任(2004),《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劃》,委託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陳中禹(2015),〈從國軍檔案一窺中央政府遷臺初期的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概況〉,《檔案季刊》 ,第 14 卷 2 期。 陳中禹(2015),〈從檔案看原住民政治受難個案:以「湯守仁叛亂案檔案」為 中心〉,《檔案季刊》,第 14 卷 1 期。 陳立楨(1988),《 森林遊樂衝擊之硏究:以內洞森林遊樂區水質污染為例》,國 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敏(2011),《行政法總論》,第 7 版,台北:新學林。 陳慈陽(2003),《環境法總論》,第 2 版,台北:元照。 陳新民(2008),《憲法學釋論》,修正 6 版,台北:三民。 陳竫詒(2018),〈 好山好水好難爬?台灣登山六大難關〉,《天下雜誌》,第 650 期。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2000),《山、雲與蕃人》,台北:玉山社。 游旨价(2018),〈為什麼登山者需要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全國登山研討會 論文集》,網路資料:http://taiwanmt.nchu.edu.tw/download/論文集/B2-1 游旨 价.pdf。 黃立綸(2019),〈論國家安全法篩地管制之合憲性—兼評臺中高分院 107 年度 原上易字第 16 號刑事判決〉,《軍法專刊》,第 65 卷第 3 期。 黃柔立(2017),〈 我國登山管理與山難搜救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國立高雄第一 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雄(2004),《臺灣長程遊憩山徑環境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承燁(2015),《論國家之基本權保護義務—以德國憲法法學之發展為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榮(2002),〈憲法位階的環境權:從擁有環境到參與環境決策〉,《環境政 策與法律》,台北:元照。 葉俊榮(主編)、姜皇池、張文貞(2010),《國際環境法條約選輯與解說》,台 北:新學林。 廖展毅(2017),《 盜伐林木罪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 究所碩士論文。 劉孔中(主編)、陳新民(主編),李震山(2002),〈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 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劉吉川(2009),〈太魯閣國家公園奇萊山區登山行為模式與環境承載量評估〉,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劉祐彰(2005),〈 桶后溪遊憩行為對環境衝擊之研究〉,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新 竹區林管處委託研究報告。 蔡順雄(1997),《憲法上環境基本權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維音(2012),〈駕車之行動自由—一般行為自由、遷徙自由抑或是人身自 由〉,《月旦法學教室》,第 120 期。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編)( 2017),《挺身為環境—十二位檢察官的環境故 事》,台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蘇永欽(主編),丘昌泰(2006),〈環境權在台灣環境憲法中的變遷與實踐〉, 《部門憲法》,台北:元照。 蘇永欽(主編),黃錦堂(2006),〈環境憲法〉,《部門憲法》,台北:元照。 外文文獻 Agena Carl-August / Louis Hans Walter, Das naturschutz- und waldrechtliche Betretensrecht, NuR 2015, 37. Berghoff Peter / Steg Katharina, Das neue Bundesnaturschutzgesetz und seine Auswirkungen auf die Naturschutzgesetze der Länder, NuR 2010, 32. BVerfG, Grundrechtlicher Schutz der allgemeinen Handlungsfreiheit - hier: Beschränkung des Reitens im Wald,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1989, H. 40. David R. Boyd(2012).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revolution: a global study of constitutions,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 Vancouver, BC: UBC Press. Franzius Claudio, BVerwG: Freier Zugang zum Meeresstrand, NVwZ 2018. Gerd Winter(1994). German Environmental Law: Basic Texts and Introduc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erman Federal Agency for Nature Consevation(1997). Biodiversity and tourism: conflicts on the world's seacoasts and strategies for their solution.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Gusy Christoph, Der Freiheitsschutz des Grundgesetzes, JA 1980, 12. Jorge Iván Palacio & Juan C. Herrera(2018). First Rivers, then Mountains, and Now the Amazon. Do “Things” Have Rights?. Retrived from: http://www.iconnectblog.com/2018/09/first-rivers-then-mountains-and-now-theamazon-do-things-have-rights/?fbclid=IwAR1fup3pAaEDMSkj8uWBCSz5wE8DE39eFcZLun8fGx8TBOvtq1jhNk9lYY. Kloepfer Michael, Umweltrecht, 2. Aufl. 1998, C.H. Beck. Konrad Christian / Mühlbauer Hermann / Müller-Walter Markus H. / Stöckel Heinz, Naturschutzrecht : mit Artenschutz und Europarecht, Artikel 23, Artikel 24, Artikel 59, München 2013. Landmann/Rohmer, Umweltrecht, Artikel 23, Artikel 24, Artikel 59, München 2018. Louis Hans Walter, Das neue Bundesnaturschutzgesetz, NuR 2010, 32. Lütkes Stefan, Betretensrecht am Nordseestrand, § 59 Abs. 1 BNatSchG, NuR 2018, 40. Maunz Theodor / Dürig Günter, Grundgesetz, Bd. 1, Artikel 2, München 2018. Maurer Hartmut,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8. Aufl. 2011, C.H. Beck. Schlacke Sabine, GK-BNatSchG : Bundesnaturschutzgesetz, Artikel 24, Artikel 59, Köln 201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77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研究台灣山地之入出管制制度。首先,觀察我國現行規範,發現共 有 11 套規範涉及入出山地之管制。針對此等規範進行分析,探究各該規範之受 管制之山地、入出之管制、申請之程序、申請之要件,與違反之法效果等。本 論文發現,諸多法律採許許可制之入出管制,甚而有完全禁止進入之管制。基 此,本文將此等規範進行合憲性分析。關於入出山地行為所涉及之基本權,本 論文嘗試將德國法上步入權之概念引入台灣,並進行在地化的調整,使步入權 成為我國概括基本權之一種態樣。再關於管制目的之正當性,本論文整理現行 規範之管制目的,歸納為七種目的,進一步分析各該目的之正當性,肯認環境 保護、文化保存、人身安全等目的,並否定監控原住民等目的。至於管制手段 之分析,本論文提出山地入出管制之多層次管制架構,再將焦點集中在許可制 與報備制之管制手段。其中,針對許可制之分析,關於目的適當性部分,深入 討論之重點包含:國家安全並非適當的目的、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屬適當目 的,與人身安全保護亦屬適當目的等;再關於手段必要性部分,深入討論之重 點包含:許可制並非維護社會秩序與人身安全之必要手段,與許可制是環境保 護之必要手段等。針對報備制之分析,重點放在手段必要性之部分,深入討論 之重點包含:報備制並非維護社會秩序必要之手段,與報備制係保護人身安全 之必要手段等。最後,本論文提出調整現行山地入出管制之總體建議,針對多 層次管制架構,包含第一層次管制範圍之形成、第二層次管制手段之採取、第 三層次違反第二層次管制手段之法律效果,提出諸多立法或修法建議。例如: 第一層次管制範圍之形成應賦予人民程序參與權利、適度整合環境保護區等; 第二層次管制手段之採取應先落實步入權之保障、許可制應遵循之原則與其程 序及實體要件等、報備制應遵循之原則與其程序及實體要件等;第三層次違法 之效果,不應採取刑事處罰,應以行政罰作為法律效果。綜合上述討論,分別 針對現行 11 套規範,依照本論文提出之調整原則,逐一檢討並具體指明各規範 體系有何缺失,以及本論文對於改善這些缺失之建議。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is a study on regulations regarding mountain entry in Taiwan. First, the thesis reviews all acts concerning mountain entry, and finds out that there are 11 different types of acts regulating mountain entry. After reviewing all acts in detail, including regulated areas, measures, procedure of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legal effect of violation, and so on, the thesis finds out that most acts regulate it through permission, there are even acts totally prihibiton of mountain entry. As a result, the thesis must to discuss furthermore about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such acts. With respect to fundamental rights of mountain entry, the thesis trys to introduce “Betretungsrecht”, or the right to walk-in, which is a legal term from Germany, and localizes it, in order to suit more smoothly, and enlists it as one of unenumerated fundamental rights. Then with respect to the purpose of regulations,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7 purposes. With further discussion of whether it’s legitimate, this thesis agrees with the purpose of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safty of life and health, etc, are legitimate. However, surveillance of indigenous isn’t legitimate. Concerning to the measure of regulations, the thesis clearifys three levels of regulation structures in the beginning, and then focus on the regulation of permission and notice. On the analysis of permit system, the issues discuss here including: national security isn’t a suitable aim, but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and protection of life and health are suitable aim; permit system isn’t necessary measure to achieve aim of social order, but it’s necessary measure to achieve ai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analysis of notice system, the issues discuss here including: notice system isn’t necessary measure to achieve aim of social order, but it’s necessary measure to achieve aim of life and health protection. Finally, the thesis makes holistic recommendations about regulation of mountain entry. That is, structure one needs to empower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forming regulated area, and promotes the unification of different kind of environmental reserves; structure two needs to guarantee the right to walk-in, and follows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to establish permit and notice system, including procedures and substantial requirements; structure three needs to adopt administrative sanction rather than criminal penalty.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errors in these acts respectively, and mak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this thesis underlini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1T05:00: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5a21019-1.pdf: 4042159 bytes, checksum: c842b38f2acc1121886d269a8e5e7f0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 2 第四節 論文架構 2 第五節 山地之概念 3 壹、日常生活中的山地概念 3 貳、法規範中的山地概念 4 參、本文的山地概念 8 第二章 入出台灣山地之管制制度 12 第一節 管制制度之歷史 12 壹、清朝時期台灣山地之管制 12 貳、鹿野忠雄所遭遇之管制經歷 13 參、楊南郡所遭遇之管制經歷 14 第二節 現行之管制制度 15 壹、管制規範各論 15 貳、管制規範彙整 36 第三章 山地入出管制之合憲性分析 44 第一節 基本權分析 44 壹、行動自由 44 貳、概括基本權 46 參、德國法之步入權概念 65 第二節 管制目的分析 82 壹、現行規範之目的 82 貳、德國法之管制目的 87 參、規範目的各論 93 第三節 管制手段分析 106 壹、多層次管制手段 106 貳、德國法之管制手段 108 參、許可制審查 113 肆、報備制審查 131 第四章 現行山地入出管制之再調整 137 第一節 再調整之整體建議 137 壹、第一層管制手段 137 貳、第二層管制手段 145 參、第三層管制手段 161 第二節 現行管制規範之檢討 162 壹、國安法群 162 貳、國家公園法群 164 參、森林法群 166 肆、文資法群 169 伍、野保法群 171 陸、發展觀光條例群 173 柒、大學法群 174 捌、退撫條例群 174 玖、原住民族法律群 175 拾、社維法群 176 拾壹、登山之自治條例群 177 第五章 結論 180 參考文獻 187 附錄一 本文使用之規範與簡稱 192 附錄二 2019 年山林開放之政策 19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入出台灣山地之管制—步入權之建構與應用 | zh_TW |
dc.title | Study on Regulations Regarding Mountain Entry in Taiwan: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ight to Walk-In | en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仲嶙(Chung-Lin Chen),蘇慧婕(Hui-chieh Su) | |
dc.subject.keyword | 山地入出管制,步入權,環境權,環境保護,許可制,報備制,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regulation of mountain entry,right to walk-in,right to environment,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permit system,notice system, | en |
dc.relation.page | 197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1310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9-07-1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 3.9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