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489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忠五
dc.contributor.authorYu-Shuang Che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鄭育霜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9:09:51Z-
dc.date.available2019-10-16
dc.date.copyright2019-10-16
dc.date.issued2019
dc.date.submitted2019-10-06
dc.identifier.citation壹、 中文專書(以下均依筆劃順序排列)
王澤鑑(1998),《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臺北:自刊。
王澤鑑(1998),《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臺北:自刊。
王澤鑑(2000),《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臺北:自刊。
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2),《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增訂3版,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3),《侵權行為法》,3版,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7),《損害賠償法》,臺北:自刊。
朱柏松(1991),《商品製造人侵權行為責任法之比較研究》,臺北:自刊。
朱柏松(1998),《消費者保護法論》,臺北:自刊。
周琦淳、莊培梃等著(2013),《圖解食品安全全書:完整解析130種食品添加物、9種汙染殘留物真相與處理方式》,3版,臺北:易博士文化、城邦文化。
林誠二(2010),《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臺北:瑞興。
邱聰智(1984),《公害法原理》,臺北:自刊。
姚志明(2002),《侵權行為法研究(一)》,臺北:自刊。
姚志明(2009),《民事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臺北:自刊。
張正明、蔡中和(2005),《食品安全衛生與法規實務》,臺北:威仕曼文化。
許士宦(2009),《集中審理與審理原則》,臺北:新學林。
郭麗珍(2001),《產品瑕疵與製造人行為之研究:客觀典型之產品瑕疵概念與產品安全注意義務》,臺北:神州圖書。
陳自強(2013),《契約之內容與消滅》,2版,臺北,自刊。
陳自強(2016),《違約責任與契約解消》,臺北:元照。
陳忠五(2008),《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臺北:新學林。
陳昭如(2010),《被遺忘的1979:臺灣油症事件三十年》,臺北:同喜文化。
陳聰富(2004),《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臺北:元照。
陳聰富(2008),《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臺北:元照。
曾世雄(1989),《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臺北:自刊。
曾世雄(1996),《損害賠償法原理》,臺北:學林文化。
黃立(2006),《民法債編總論》,3版,臺北:自刊。
黃立(編)(2002),《民法債編各論》,臺北:元照。
楊淑文(2013),《消保法與民法之分與合》,臺北:元照。
詹森林(2003),《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臺北:自刊。
詹森林(2006),《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四)》,臺北:自刊。
詹森林(2013),《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七)》,臺北:自刊。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2005),《消費者保護法問答資料》,再版,臺北市:消委會。
劉春堂(1990),《民商法論集(二)》,臺北:自刊。
劉麗雲(2011),《食品衛生與安全》,2版,臺北:秀威。
貳、 專書論文
朱柏松(1998),〈適用消保法論斷醫師之責任〉,發表於:《消費者權利之保護研討會》,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主辦),臺北。
周桂田、歐陽瑜(2015),〈本土食品風險與國際經貿角力:從美牛到美豬〉,收於:周桂田(編),《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頁1-21,臺北:臺大風險政策中心。
邱聰智(1996),〈商品責任釋義:以消費者保護法為中心〉,收於:施茂林(編),《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頁195-255。
邱聰智(1997),〈商品責任〉,收於:劉春堂(編),《消費者保護法專案研究實錄》,頁45-87,臺北:消委會。
姚志明(2004),〈消費爭議與民法及消保法適用之問題:以商品買賣責任為例〉,收於:楊美鈴(編),《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頁53-94,臺北:消委會。
郭麗珍(2004),〈我國產品責任法十年來學說與實務之發展〉,收於:楊美鈴(編),《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頁13-52,臺北:消委會。
參、 學位論文
王奕雅(2017),《食品事件的損害填補機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柏松(1974),《公害之民事責任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家瑩(2015),《食品安全風險預防之法治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志朋(2004),《論我國商品責任之請求權主體:消費者與第三人區別之必要性與正當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詠晶(2005),《論消費者保護法上之「企業經營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上雅(2018),《傷害之後,法律如何動起來:臺灣油症公害的法律與社會研究(1979-2016)》,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肆、 期刊論文
王千維(1998),〈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因果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60期,頁201-230。
王千維(2001),〈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違法性」問題初探 (上)〉,《政大法學評論》,66期,頁1-66。
朱柏松(1981),〈現代侵權行為救濟制度之研究:以多氯聯苯事件為中心之商品製造人責任之探討(上)〉,《法學論叢》,11卷1期,頁169-187。
朱柏松(2014),〈多重製造之食品製造者責任論析——評新北地方法院101年度重消字第1號判決〉,《法令月刊》,65卷7期,頁918-944。
吳志正(2008),〈以疫學手法作為民事因果關係認定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20卷1期,頁205-236。
吳志正(2009),〈次細胞層級之人身損害初探:兼評臺灣高等法院87年度重上國字第1號民事判決〉,《東吳法律學報》,20卷3期,頁191-225。
吳從周(2013),〈臺灣商品責任之實體與程序主要爭議現況:特別聚焦檢討舉證責任分配之實務案例〉,《月旦法學雜誌》,214期,頁69-97。
李寧修(2014),〈消費者保護法於食品安全爭議適用之侷限與前瞻〉,《台灣法學雜誌》,242期,頁169-175。
李寧修(2016),〈風險社會下食品行政管制模式之轉型:以行政機關採行之「預防性下架」措施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5卷2期,頁455-499。
林昱梅,(2015),〈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4卷特刊,頁1037-1162。
林榮耀(1976),〈食品企業之民事責任〉,《法學叢刊》,21卷3期,頁72-79。
林德瑞(2004),〈懲罰性賠償金適用之法律爭議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10期,頁40-54。
侯岳宏(2012),〈日本油症事件實務判決之考察〉,《月旦民商法雜誌》,35期,頁110-123。
姚志明(2015),〈RCA事件與疫學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247期,頁21-44。
姜至剛(2017),〈臺灣食品安全法治之檢討:以風險分析模式為核心〉,《月旦財經法雜誌》,40期,頁109-144。
洪德欽(2016),〈專號序:食品安全的法理與論證〉,《歐美研究》,46卷4期,頁443-456。
洪德欽(2016),〈歐盟生物科技與食品安全政策〉,《月旦法學雜誌》,248期,頁147-160。
許政賢(2016),〈台糖訴請大統公司賠償違約金案:彰化地院104年度重訴字第31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50期,頁21-30。
許政賢(2017),〈消費者保護團體訴訟實務運作之省思:以食品安全消費訴訟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66期,頁132-155。
連哲輝(2017),〈食品安全事件之消費者民事求償〉,《月旦醫事法報告》,6期,頁46-62。
郭麗珍(1995),〈論產品責任中之產品安全問題(上)〉,《中興法學》,39期,頁231-258。
郭麗珍(2004),〈我國產品責任法十年來之發展概論〉,《月旦法學雜誌》,110期,頁27-39。
郭麗珍(2017),〈商品責任與商品製造人責任規範之整合〉,《法令月刊》,68卷6期,頁30-55。
陳自強(2013),〈買賣物之瑕疵擔保規定之法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213期,頁194-216。
陳忠五(2000),〈醫療行為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領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八五年度訴字第五一二五號與臺灣高等法院八七年度上字第一五一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件)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期,頁36-61。
陳忠五(2013),〈不誠實廣告與懲罰性賠償金: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22號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229期,頁101-116。
陳聰富(2013),〈人格權的保護〉,《月旦法學教室》,132期,頁42-53。
黃立(2003),〈消費者保護法:第一講: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與服務責任(一)〉,《月旦法學教室》,8期,頁68-78。
黃淳鈺、李佶明(2016),〈食品安全衛生民事責任初探〉,《治未指錄》,5期,頁119-147。
詹森林(1999),〈消費者保護法對於法人之適用問題〉,《法官協會雜誌》,1卷2期,頁147-178。
詹森林(2010),〈民事法〉,《臺大法學論叢》,39卷2期,頁57-82。
劉姿汝(2017),〈論食品安全事件之消費者損害賠償: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消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9期,頁46-53。
盧冠宏、潘怡君、沈立言(2016),〈臺灣食品安全事件的省思:從危機處理提升至風險管理〉,《中國飲食文化》,12卷1期,頁245–271。
謝哲勝(2013),〈現行商品責任規範的檢討〉,《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7期,頁59-118。
蘇正德(2014),〈淺釋食品添加物的誕生、安全性及是非功過〉,《中國飲食文化》,10卷1期,頁21 - 42。
蘇永欽(2002),〈再探一般侵權行為的類型:從體系功能的角度看修正後的違法侵權規定〉,《政大法學評論》,69期,頁167-201。
伍、 外文文獻
Coutrelis, Nicole (2000). Product liability in the food sect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 28(5), 222-228.
van der Veer, Lomme (2015). Product liability for online food suppliers. European Food and Feed Law Review, 10(4), 286-303.
Habersack, Mathias (Hrsg.) (2017).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7. Aufl., Bd. 6), Buch 2, § 823. München: C. H. Beck.
Jauernig, O./Stürner, R. (Hrsg.)(2018). Jauerni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17. Aufl.), Buch 2, § 823. München : C.H. Beck.
Schulze, Reiner/Dörner, Heinrich/Ebert, Ina u.a. (2019).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 Handkommentar (10. Aufl.), Buch 2, § 823. Baden-Baden : Nomos.
von Staudinger, Julius/Mansel, Heinz-Peter (Hrsg.)(2017). Staudinger BGB -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823 A-D (Neubearbeitung). Berlin : Sellier-De Gruyter.
陸、 其他
立法院公報處(2013),《立法院公報》,102卷45期,頁184、262-267,臺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4),《立法院公報》,103卷65期,頁124-133,臺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4),《立法院公報》,103卷67期,頁304-320,臺北:立法院。
陳誌雄(2015)於「食安事件法制興革與挑戰」會議之發言,《月旦法學雜誌》,236期,頁103-104。
陳聰富(2013)於「毒澱粉不是澱粉」座談會之發言,《月旦法學雜誌》,223期,頁284-287。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4899-
dc.description.abstract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在食品衛生的行政管理上,我國有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衛法)予以規範。在民事責任上,食安事件中的問題食品多係在市場上流通之商品,故食安事件之被害人時常主張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與民法的商品責任相關規定,即消保法第7至9條與民法第191-1條。然而,塑化劑事件與黑心油事件中的被害人,縱使能成功證明該問題食品具有欠缺,然而被害人多未產生具體的病徵,更無實際的醫藥費支出。此種情形導致被害人求償時遭遇了許多困難,例如:難以判斷其身體、健康是否受侵害與其實際損害額多寡等。
為落實消費者權益保障,立法者於2013至2014年時,在食衛法(下同)中,先後增訂了第56條第1項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第2項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與準用消保法第47條至第55條(包含懲罰性賠償金)、第3項實際損害額酌定(若消費者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法院得在特定金額範圍內予以酌定)等規範。由於食品屬於商品之一類,立法者亦明確表示第56條第1項係採取了民法第191-1條商品製造人責任之立法例,故本文認為第56條第1項屬於商品責任之一環,且食安事件具有其特殊性。故本文以我國雙軌制商品責任之立法模式差異為比較對象,並考量食安事件之特殊性,針對第56條的解釋論與立法論問題予以分析,並提出立法建議。
首先,第56條第1項的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係以違反同法的第15條第1項第3、7、10款、第16條第1款(特定行為的禁止規定)作為前提,因此,上開規範劃定了第56條第1項的適用範圍與其他要件,其故意過失與因果關係的要件則參照民法第191-1條,採取了推定過失與推定因果關係之立法。
立法上,在比較我國商品責任立法模式之發展與對消費者保障的程度後,本文認為,第56條第1項責任宜採取消保法商品責任之立法例。在責任主體範圍上,本條擴張及於運送、貯存、輸出業者,彰顯了對消費者權利的加強保護,值得肯定。然各責任主體之歸責原則應區分論之,製造、加工、調配、輸入、輸出業者應負無過失責任,其餘則負推定過失責任。商品欠缺之要件上,本條應擴張及於第15條第1項與第16條各款。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則應同消保法商品責任,回歸一般分配原則而不予倒置。
其次,第56條第2項與第3項之規範(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懲罰性賠償金、實際損害額酌定)係立法者考量到,食安事件被害人在求償上有特別不利之情形,故基於政策目的予以立法,本文對此立法表示肯定,僅於解釋上予以分析。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Numerous Food Safety Related Incidents have happened in Taiwan. The food hygiene control system is governed by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When it comes to the civil liabilities in food safety related incidents, the defected food is also the products circulated in the market. As a result, the victims usually claim damages under Article 191-1 of the Civil Code and Article 7, 8, 9 of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which belong to Taiwanese Product Liabilities System. However, no obvious physiological symptoms were noted in victims of “Plasticizer Incident” and “Gutter Oil Incident” after consuming the defected food; therefore, these victims had paid no medical expenses. Accordingly, these victim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to satisfying burden of proof for the damage to their body and the actual amount of damag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Paragraph 1, 2, 3 of Article 56 of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hereinafter called the ‘Article 56’ or ‘Article 56 (1)’, etc.) were separately enacted in 2013 and 2014, which award Property damages, Non-Pecuniary damages, Punitive damages to injured consumers, and award the Court the right to determine the compensation in the amount of specific range, when it’s hard for consumers to provid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ctual amount of damage. Because food is similar to products, and Legislator also mentioned that Article 56 was based on the legislation of Article 191-1 of the Civil Code, this thesis considers that Article 56 is part of Product Liabilities System,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problems in Food Safety Related Incidents. Thus, to comment on Article 56, this thesis compares Product Liabilities System with Article 56,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unique problem in Food Safety Related Incidents.
First of all, Article 56(1) is based on the infringement of Article 15(1) Subparagraph 3, 7, 10, and Article 16 Subparagraph 1 of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Therefore,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Wrongfulness of Article 56(1) is also based on these regulations. Similar to Article 191-1 of Civil Code, the burden of proof for negligence and causation in Article 56(1) is on the food businesses who violate Article 15(1) Subparagraph 3, 7, 10, and Article 16 Subparagraph 1 of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After 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Products Liability and comparing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as a suggestion for legislation,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at Article 56(1)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egislation of Products Liability in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The expansion of subject to Article 56(1) shows the enhancements to consumer protection, which is praiseworthy. However, the degree of liability of each subject should be different. Food businesses that engage in the manufacture, processing, preparation, import or export of foods, food utensils, food containers or food cleansers, should be subject to No-fault liability, other food businesses that engage in the packag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or sale should be subject to presumption of negligence. The Defect Products of Article 56(1) should be expanded to every Subparagraph of Article 15(1) and Article 16 of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The the burden of proof for causation in Article 56(1) should be on the cosumer.
Article 56(2) and (3) are legislated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that make victims fall from claiming damag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policies, and this legislation is praiseworth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9:09: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4A21048-1.pdf: 4679216 bytes, checksum: fc566bd9f2652689722bbd721c18c63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8
第三節 文獻回顧30
第四節 本文架構32
第二章 責任性質33
第一節 本條責任應屬契約或侵權責任?33
第二節 本條責任與商品責任的關聯47
第三章 適用範圍75
第一節 請求權人75
第二節 規範客體85
第三節 責任主體97
第四章 責任成立要件113
第一節 權利或利益的侵害113
第二節 商品之欠缺136
第三節 過失與因果關係160
第五章 責任範圍 191
第一節 填補性損害賠償191
第二節 懲罰性損害賠償207
第六章 結論213
第一節 著重於消費者保護的解釋與立法21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217
參考文獻 219
附錄一、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全文226
附錄二、食衛法第15、16條修正歷程表24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論食品安全事件之民事責任—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56條之評析zh_TW
dc.titleA Study on the Civil Liabilities in Food Safety Related Incidents- Comment on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Article 56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吳從周,向明恩
dc.subject.keyword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商品責任,消費者權益保障,實際損害額,民法商品製造人責任,消保法商品責任,zh_TW
dc.subject.keywordFood Safety Related Incidents,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Products Liability,Consumer Protection,Actual Amount of Damage,Manufacturer’s Liability in Civil Code,Products Liability in Consumer Protection Act,en
dc.relation.page25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904187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9-10-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5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