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488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明通(Ming-Tong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Chia-Tien H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嘉恬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9:09:26Z-
dc.date.available2020-11-04
dc.date.copyright2019-11-04
dc.date.issued2019
dc.date.submitted2019-10-16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
一、專書
文崇一、葉啟政主編,陳秉璋著(1984)。《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
李酉潭(2011)。《自由人權與民主和平:台灣民主化的核心價值》。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新穎(2012)。《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胡佛(1998)。《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出版社。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出版社。
張茂桂、朱雲漢、黃德福、許宗力(1992)。《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民貴(2003)。《民主理論》。臺北:五南出版。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市:幼獅。
馮友蘭(2004)。《中國哲學簡史:插圖珍藏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馮友蘭(2011)。《中國哲學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鄧丕雲(1993),《八〇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灣:前衛出版社。
劉東超(2008)。《中國當代儒學批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臺北:風雲論壇。
二、期刊論文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台灣民主季刊》2(3):55-79。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頁501-536。
李酉潭、張孝評(2002)。〈臺灣民主化分析Rustow 與Huntington 模式檢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0(2):45-87。
李酉潭、翁栢萱(2009)。〈我國政府人權指標建構模式之探討—從Freedom House人權指標評比分析〉,《臺灣國際法學季刊》6(1):75-133。
何明修(2001)。〈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台灣社會學》(2):97-162。
何明修(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217-275。
杜文苓、彭渰雯(2008)。〈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台灣民主季刊》5(1):119-148。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治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4:3-55。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33-156。
吳乃德(2014)。〈台灣民主化的特徵〉,《文化研究》18:227-234。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柯澍馨、廖翊合(2011)。〈單親與雙親家庭子女家庭價值觀之比較—以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為例〉,《華崗農科學報》28:43-67。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臺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213-263。
徐永明、林昌平(2009)。〈南方政治的再檢驗:總統選票的分量迴歸分析〉,《選舉研究》6(1):1-36。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10(1):115-169。
張佑宗(2009)。〈選舉輸家與民主鞏固-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落選陣營對民主的態度〉,《臺灣民主季刊》6(1):41-72。
張佑宗(2011)。〈選舉結果、政治學習與民主支持-兩次政黨輪替後台灣公
民在民主態度與價值的變遷〉,《臺灣民主季刊》8(2):99-137。
陳光輝(2012)。〈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兩個世代台灣大學生比較〉,《臺灣民主季刊》7(4):1-45。
湯克遠(1980)。〈從報紙家庭版看台灣社會家庭價值觀念之演變—以中國時報為例〉,《新聞學研究》,25:61-104。
湯梅英(2009)。〈台灣人權教育發展的文化探究: 特殊性與普世價值的對話〉,《教育學報》37( 1–2): 29–56 。
黃秀端、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到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1(2):69-84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 — 一九九三年與二○○一年調查結果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7:57-80。
蔡佳泓(2009)。〈台灣民眾的民主評價:以2004年為例的驗証性因素分析〉,《社會科學論叢》3(1):151-184。
謝小芩、李淑菁(2008)。〈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 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研究台灣》(4)。
蕭新煌(2004)。〈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台灣民主季刊》1(1):65-84。
蕭新煌(2009),〈非營利部門在台灣的發展特色〉,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頁36-45。
三、專書譯著
王浦劬(譯),David Easton.(原著)(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王謙、李昌麟、林賢治、黃惟饒(譯),David Potter. and David Goldblatt and Margaret Kiloh. and Pual Lewis.(原著)(2003)。《最新民主化的歷程》。臺北:韋伯文化出版。
李柏光、林猛(譯),Robert A. Dahl(原著)(1999)。《論民主》。臺北:聯經出版。
吳良健(譯),Joseph Alois Schumpeter(原著)(2003)。《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張民貴(譯),Seymour Martin Lipset(原著)(1987)。《政治人》。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彭懷恩(譯),(2003)。《政治學裡論與方法論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
潘明宏(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原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上冊》。臺北:韋伯文化出版。
劉軍寧(譯),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原著)(1994)。《第三波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臺北:五南出版。
譚君久、劉惠榮(譯), Robert A. Dahl(原著)(2003)。《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北京:商務印刷館出版。
四、編著論文
李蘭芬(2002),〈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二),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范雲(2003),〈連結運動者與變動的政治機會結構:80年代到90年代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個案研究〉。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頁137-173。
葉光輝、章英華、曹惟純(2012)。〈台灣民眾家庭價值觀之變遷與可能心理機制〉,伊慶春、章英華編之《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三之一》,頁29-7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研所。
蔡勇美、伊慶春(1997)。〈中國家庭價值觀的持續與改變:台灣的例子〉,張苙雲、呂玉暇、王昌甫主編之《九〇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123-17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研所籌備處。
五、學位論文
吳介民(1990)。《政治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莉(1982)。《現代化過程與家庭價值觀變遷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秋(2017)。《成年早期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對結婚之影響—十年追蹤分析》。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雅文(2015)。《台灣民眾社會福利態度:家庭價值觀、父母關係與照顧責任之分析》。台中市: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茹(1996)。《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變遷之研究》。台北市: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麗雀(2003)。《國中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柏銓(2012)。《台灣已婚民眾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婷(2004)。《影響台灣民眾家庭價值觀因素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周玉慧(2015)。〈婚姻家庭觀與夫妻互動〉,跨·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佑宗(2008)。〈台灣社會民主價值的變遷〉,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劃第11次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七、政府委託計畫
吳乃德(1998)。〈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文化研究〉台灣政治學會年會,國科會資助之「台灣社會變遷訪問調查計畫政治文化」 計畫。
袁頌西等(1988)。〈台灣省縣市民選公職人員民主價值取向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陳義彥(1995)。〈我國選民投票抉擇之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檢討〉,國科會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政大政治系、國科會主辦。
八、網路資料
自由之家網站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2019/
自由之家網站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2019/taiwan
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3/150319_twanletter_sunflower。
世界宗教博物館網站https://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一貫道世界總會網站http://www.with.org。
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11230007/
法務部兩公約網站http://www.humanrights.moj.gov.tw/cp-1088-32063-491c6-200.html
內政部統計專區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九、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文件
杜正勝(2007)。〈台灣的教育改革與台灣的未來〉,倫敦政經學院演講稿。
陳明通(2013)。〈社會科學研究法課堂講義〉。
李元貞(2000),〈台灣婦運及其政治意涵〉,婦女新知基金會第十三期志工培訓 2000年12月22日講綱。(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110)。
貳、英文
一、專書
Christopher H. Achen; T. Y. Wang (2017). The Taiwan Vo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1996). The Third Wave: Democrac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Robert A. Dahl. (1971) 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keach M. (1968).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二、期刊論文
Chang, Yu-tzung, Yun-han Chu (2002).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and Development.: 3-32.
Chang, Yu-tzung, Yun-han Chu and Frank Tsai (2005).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 In Issues & Studies 41(4):1-33.
Chang, Yu-tzung, Yun-han Chu and Mark Weatherall, and Jack Wu (2018). “Is There Still an Asian Way?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olitical Culture in East Asian.” In Shiping Hua, 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Politics in Asia., Pp. 196-210.London:Routledge.
Chang, Yu-tzung and Yun-han Chu (2004). “Confucian Values and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izen Politics and Civic Attitude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 IPSAS, Taipei, November 19-20, 2004.
Girvin, Brian. (1989).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Libe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re.”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Edition by John R. Gibbi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untington, Samuel P.(1971).”The Change to Chang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3:283-322.
Tsai, Chia-hung (2017).”Who Is the Taiwan Voter?” In The Taiwan Voter. edited by Christopher H. Achen and T. Y. Wa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4880-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襲捲下,台灣於1980年代中期啟動政治自由化,其後於1996年總統直選進入政治民主化,到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後完成Huntington的「二次政黨輪替考驗」(two-turnover test)進入「民主鞏固階段」。民主並非只是選舉制度或典章制度改變,而是一個政治共同體揚棄威權或極權,選擇自主、自由、平等價值與生活方式,尤其,台灣民主進程因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的結合與同盟,台灣民主化具高度價值趨向,不僅爭取政治民主化,也追求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爭取價值思想民主。然,台灣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而政治學者普遍認為儒家文化強調團體、權威及責任等,不利於推動民主自由,即便因高度經濟發展或政治菁英理性選擇等因素,促使台灣進入民主國家,但,儒家文化最根本的家庭傳統價值,如家父權威及男性權威等,有隨著民主發展而變遷?若有,影響變遷的主要因素為何?與民主價值取向的關聯又如何?
本論文研究途徑採取Easton的「政治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並加入胡佛對其之修正意見,認為政治系統與家庭系統間為動態互動過程,政治民主化將帶來家庭民主化,而家庭民主將深化政治民主。
本論文運用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之「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臺灣地區調查研究計畫」於2001年、2006年、2010年與2014年的四波調查資料,以量化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進行探討,並運用「二元勝算對數模型」(binary logit model)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為:1.台灣政治民主化發展,影響家庭傳統價值變遷,台灣民主愈深化,「家庭傳統權威價值」愈弱化。2.民主化後,台灣民眾之「民主價值取向」提升,民主持續深化,惟支持「集會結社自由價值」比例未過半。3.台灣民主化後,「家庭傳統權威價值」漸趨減弱;不認同「婆媳傳統權威價值」及「重男輕女價值」明顯下降,不認同「親子傳統權威價值」維持七成左右。4.「親子傳統權威價值取向」稍有上升,「傳統孝道」逐漸轉為「現代孝道」。5.「家庭傳統權威價值」與人口學變數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社會學變數的「宗教信仰」、「社會階層」與政治學變數之「政黨偏好」、「民主價值取向」有關。家庭收入變項、族群變項則無顯著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Taiwan initiated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mid-1980s, and then in 1996,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entere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fter the second political party rotation in 2008, Taiwan completed Huntington’s two-turnover test and entered the democracy consolidation. Democracy is not just a change in the electoral system, but a political community that abandons authoritarianism or totalitarianism, chooses the values of autonomy, freedom, equal. In particular, Taiwan’s democratic process was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social movements.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has a high value trend, not only for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but also for the pursui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ivil rights and fo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values and ideas.
However, Taiwa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schola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Confucian culture emphasizes group,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freedom. Even if it is due to factors such as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rational selection of political elites, Taiwan entered into a democratic country. However, have the most fundamental family traditional values of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the authority of the father and of men, chan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f so, what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What i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democratic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dopts Easton's 'system theory' and joins Hu Fu's amendments. It believes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family system are dynamic interaction processes,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will bring about democratization of the family. Family democracy will deepen political democracy.
This paper uses the four-wave survey data of 2001, 2006, 2010 and 2014 of the 'Asian Democracy Dynamic Survey Taiwan Regional Survey and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Hu Fu Center for East Asia Democratic Studie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o quantify the analysis (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using the 'binary logit model' to analyze, the main findings are: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has affected the changes in the family's traditional values. The deepening of Taiwan's democracy, the weaker the family traditional authority value is. Second, after democratization, the democracy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has increased, and democracy has continued to deepen.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freedom of assembly and association' has not been more than half. Third,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the family traditional authority value gradually weakened.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y value of the mother-in-law' and the 'value of the patriarchal valu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roportion, which disagreed “the authority value of parent-child tradition”, maintained about 70%. Fourth, “the authority value of parent-child tradition' has risen slightly, and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has gradually changed to 'modern filial piety'. Fifth,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ative values of the family' are related with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gender, age, educational and the sociological variables of religious beliefs, social classes and the political variables of party preferences and the democratic value. Household income variables and ethnic variable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9:09: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P01322019-1.pdf: 2266302 bytes, checksum: 99b9dc5362505dc8aca8d4156b5d2a8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定書....................................I
謝辭............................................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1
壹、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5
壹、研究目的......................................5
貳、主要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設計..................................6
壹、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6
貳、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7
參、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9
肆、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13
伍、分析工具.....................................14
陸、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架構.........................17
第一節 民主化、社會運動與民主價值..................17
壹、台灣政治民主化與民主發展........................17
貳、台灣政治民主化與社會運動.......................18
貳、民主價值定義、內容與相關研究....................28
第二節 家庭傳統權威價值............................33
壹、儒家文化與家庭傳統權威價值......................33
貳、家庭傳統價值內容...............................38
參、家庭傳統價值變遷研究............................41
肆、相關變項與家庭傳統價值變遷.......................44
第三節 理論架構....................................47
壹、Easton的政治系統理論............................47
貳、胡佛對Easton 的政治系統理論之看法.................50
參、本論文之系統模型.................................52
第三章 臺灣民眾對民主價值取向的變遷..................54
第一節 自主權及主權在民取向變遷......................54
第二節 自由權及言論自由取向變遷......................58
第三節 多元權及集會結社自由取向變遷...................60
第四節 小結........................................62
第四章 臺灣民眾對親子權威價值取向的變遷...............64
第一節 臺灣民眾對親子權威價值取向的變遷情形...........64
壹、臺灣民眾對親子權威價值取向的變遷情形...............64
貳、小結............................................66
第二節 臺灣民眾對親子權威價值取向的個體層次解釋........69
壹、模型設定與相對影響力分析..........................69
貳、個體解釋變項的建構................................89
第五章 臺灣民眾對婆媳權威價值取向的變遷...............101
第一節 臺灣民眾對婆媳權威價值取向的變遷情形............101
壹、臺灣民眾對婆媳權威價值取向的變遷情形................101
貳、小結............................................103
第二節 臺灣民眾對婆媳權威價值取向的個體層次解釋........105
壹、模型設定與相對影響力分析..........................105
貳、個體解釋變項的建構................................123
第六章 臺灣民眾對重男輕女價值取向的變遷................135
第一節 臺灣民眾對重男輕女價值取向的變遷情形.............135
壹、臺灣民眾對重男輕女價值取向的變遷情形.................135
貳、小結.............................................137
第二節 臺灣民眾重男輕女價值取向的個體層次解釋...........138
壹、模型設定與相對影響力分析...........................138
貳、個體解釋變項的建構................................152
第七章 結 論.......................................16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6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172
參考文獻............................................174
壹、中文............................................174
貳、英文............................................18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民主化後臺灣民眾家庭傳統權威價值取向變遷~2001-2014年四波調查的分析zh_TW
dc.titleThe Value Change on Traditional Family Authority under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the Analysis of Four Surveys from 2001 to 2014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佑宗(Yu-Tzung Chang),蔡佳泓(Chia-Hung Tsai)
dc.subject.keyword民主化,民主價值,家庭傳統權威價值,社會運動,儒家文化,zh_TW
dc.subject.keyworddemocratization,democratic value,family traditional authority value,social movement,Confucian culture,en
dc.relation.page18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90421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9-10-1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2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