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424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薛智仁(Chih-Jen Hsueh)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ong-Yi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琮儀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8:26:0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6-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8-16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含中譯文獻) Tullio Padovani著,陳忠林譯(2004),意大利刑法學原理(註評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Samuel Bowles, Herbert Gintis著,蔣馥朵譯(2016),合作的物種:人類的相互性及其演化,台北:五南。 王皇玉(2018),刑法總則,4版,台北:新學林。 古承宗(2018),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2版,台北:元照。 古承宗(2018),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台北:三民。 肖怡譯(2005),芬蘭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10版,台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冊),10版,台北:自刊。 林東茂(2018),刑法分則,台北:一品。 林東茂(2018),刑法總則,台北:一品。 林鈺雄(2018),新刑法總則,6版,台北:元照。 柯耀程(2009),參與與競合,台北:元照。 許澤天(2018),刑法各論(一):財產法益篇,2版,台北:新學林。 馬松健譯(2005),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子平(1990),共同正犯與共犯論:繼受日本之軌跡及其變遷,台北:五南。 陳琴、謝望原譯(2005),瑞典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風譯(2007),最新意大利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4版,台北:元照。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4版,台北:元照。 蔡聖偉(2017),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論,2版,台北:元照。 謝望原譯(2005),丹麥刑法典與丹麥刑事執行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專書論文 Bernd Schünemann著,單麗玟譯(2006),過失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的捉襟見肘-資產清算,許玉秀、陳志輝(編),不疑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頁513-540。 山中敬一著、余振華譯(2008),不作為犯與作為犯之共犯關係,收於: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頁93-105,台北:元照。 王效文(2019),未遂教唆除罪化之反思與檢討,收於:吳俊毅、薛智仁編,刑法總則修正十年之回顧與前瞻,頁287-310,台北:新學林。 古承宗(2019),以「人的不法」為中心的犯罪支配理論,收於:吳俊毅、薛智仁編,刑法總則修正十年之回顧與前瞻,頁251-286,台北:新學林。 甘添貴(2018),共謀共同正犯與共犯的區別─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八七七號刑事判決評釋,頁267-282,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台北:元照。 余振華(2001),共犯與身分之比較法考察,收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共犯與身分,頁49-100,台北:學林。 李聖傑(2015),刑法第二二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犯之」之適用思考,收於:刑事法學的回顧與展望,頁129-176,台北:元照。 林書楷(2012),共同正犯之行為分擔,收於:刑事法理論與財經刑法之接軌,頁139-164,台北:翰蘆。 林書楷(2013),不作為正犯與幫助犯之區別,收於:法學的實踐與創新-陳猷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頁623-640,台北:承法。 柯耀程(2018),支配理論的緣起與發展,頁91-106,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台北:元照。 柯耀程(2018),共犯理念的重新建構,頁43-76,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台北:元照。 徐育安(2012),共同正犯本質之探究─以德國法制與學說為核心,收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頁485-506,台北:承法。 徐偉群(2018),通往正犯之路:透視正共犯區分理論的思路,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頁107-152,台北:元照。 許玉秀(2000),客觀歸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收於:翁岳生(編),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敎授紀念論文集,頁75-125,台北:財團法人韓忠謨敎授法學基金會。 許玉秀(2000),實質的正犯概念,收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頁1-64,台北:新學林。 許玉秀(2003),從共犯與身分論不法與罪責的區分,收於:劉幸義(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頁455-497,台北:新學林。 許恒達(2016),重新檢視未遂犯的可罰基礎與著手時點─以客觀未遂理論及客觀犯行的實質化為中心,收於: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頁157-237,台北:元照。 許恒達(2019),析論原因自由行為明文規範十年來的實務暨學理發展,收於:吳俊毅、薛智仁(編),刑法總則修正十年之回顧與前瞻,頁57-96,台北:新學林。 許澤天(2018),主行為故意對共犯從屬的意義,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頁231-266,台北:元照。 陳子平(2018),新刑法總則之理論基礎─正犯與共犯,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頁1-42,台北:元照。 陳志輝(2018),身分犯之正犯的認定─以德國義務犯理論為中心,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頁153-230,台北:元照。 陳志龍(2018),正犯與參與犯的區分標準─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八七七號判決,收於:正犯與共犯之區分,頁77-90,台北:元照。 游明得(2012),共同正犯概念的現狀與困境,收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頁507-541,台北:承法。 馮聖晏(2017),建構實質的正犯概念,收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編),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頁375-412,台北:元照。 黃士軒(2018),共謀共同正犯與教唆犯之區別─以我國最高法院最近的刑事實務為素材,收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頁131-166,台北:元照。 黃舒芃(2013),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制度功能:評司法院釋字第702 號解釋對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認定,收於: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頁145-158,台北:新學林。 黃榮堅(2000),論正當防衛,收於:刑罰的極限,頁81-118,台北:元照。 黃榮堅(2000),論風險實現,收於:刑罰的極限,頁139-168,台北:元照。 黃榮堅(2003),共犯與身分,收於:劉幸義(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頁1-32,台北:新學林。 靳宗立(2018),教唆犯、幫助犯之處罰政策與立法檢討,收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頁167-192。 蔡聖偉(2008),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收於:刑法問題研究(一),頁135-182,台北:元照。 蔡聖偉(2013),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收於:刑法問題研究(二),頁27-66,台北:元照。 蔡聖偉(2013),戰後台灣刑法學界之發展,收於:王泰升(編),戰後台灣法學史,頁1-40,台北:元照。 鄭善印(2008),教唆犯之成立及其從屬性與獨立性之研究,收於: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頁319-337,台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Ingeborg Puppe著,王鵬翔譯(2006),反對過失共同正犯,東吳法律學報,17卷3期,頁343-392。 井田良著,林琬珊譯(2018),日本因果關係論的現狀-從相當因果關係說到危險現實化說,月旦法學雜誌,276 期,頁221-233。 井田良著,薛智仁譯(2018),刑法上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之未解爭議,月旦法學雜誌,277期,頁211-218。 王乃彥(2014),教唆犯的實質處罰根據之探究,玄奘法律學報,22期,頁199-234。 王士帆(2017),法人刑法合憲-奧地利憲法法院 2016 年裁判,月旦刑事法評論,7期,頁5-16。 王效文(2008),規範性構成要件錯誤與禁止錯誤-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3 期,頁165-178。 甘添貴(2002),罪刑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2期,頁38-40。 甘添貴(2003),正犯與共犯:第一講—共同正犯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6期,頁133-143。 甘添貴(2003),正犯與共犯:第二講—正犯與共犯的界限,月旦法學教室,11期,頁76-86。 吳天雲(2013),中國大陸刑法共同犯罪體系的檢討-單一抑或非單一正犯概念,月旦法學雜誌,237期,頁199-215。 李茂生(2012),醫療事故刑事責任的判斷架構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5),頁117-148。 周漾沂(2012),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3期,頁981-1053。 周漾沂(2017),對賄賂罪保護法益的反思,月旦刑事法評論,5期,頁112-120。 周漾沂(2018),未遂犯可罰性基礎及著手實行概念:風險輸出理論的建構與應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7卷1期,頁405-489。 林書楷(2014),正犯後正犯,玄奘法律學報,21期,頁187-220。 張天一(2018),「雙重身分犯」之概念─無身分者於侵占罪之適用問題,月旦法學教室,183期,頁23-26。 許宗力(2012),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4期,頁1685-1742。 許恒達(2011),論瑕疵商品與共同過失責任-以最高法院九十八年臺上字第三一二五號刑事判決及其歷審見解為討論中心,興大法學,10 期,頁1-47。 許恒達(2013),定執行刑之刑罰裁量,法官協會雜誌,15期,頁132-153。 許澤天(2010),強制支配-犯罪支配概念的具體續造,東吳法律學報,21卷3期,頁43-70。 許澤天(2015),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標準,東吳法律學報,26卷4期,頁123-171。 陳子平(2015),結果加重犯與共同正犯,月旦法學教室,147期,頁21-23。 陳志輝(2004),共謀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之參與行為—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4期,頁30-46。 游明得(2016),刑法共同正犯概念之理解新義-第 28 條的現在與未來,高大法學論叢,11:2期,頁141-191。 黃宗旻(2019),法益論的侷限與困境:無法發展立法論機能的歷史因素解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8卷1期,頁159-210。 黃惠婷(2003),反面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0期,頁174-178。 黃惠婷(2010),犯罪支配理論下的共謀共同正犯,台灣法學雜誌,161期,頁65-81。 熊秉元(2013),走進法律經濟學:第四章「罪刑法定主義」的舊瓶與新酒-由狹義解釋到廣義解釋,法令月刊,64卷3期,頁36-46。 劉幸義(2011),由法律用語理論觀察-身分犯?特別犯?或特定關係犯?,台灣法學雜誌,169期,頁59-64。 蔡聖偉(2013),論幫助行為之因果關係,政大法學評論,134期,頁173-227。 蔡蕙芳(2017),我國法人犯罪立法之檢視與理論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8卷4期,頁1-74。 蕭宏宜(2014),共同正犯的概念內涵與實務發展。法令月刊,65卷2期,頁80-96。 薛智仁(2015),刑法明確性原則之新定位:評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背信罪合憲性裁定,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4卷2期,頁599-664。 薛智仁(2015),禁止錯誤之法律效果—為故意理論辯護,政大法學評論,142期,頁149-226。 薛智仁(2016),相續共同正犯概念之商榷,月旦刑事法評論,1期,頁100-122。 薛智仁(2017),論原因自由行為之處罰基礎,中研院法學期刊,21期,頁1-80。 薛智仁(2017),變遷中的肇事逃逸罪─評最高法院104年度臺上字第2570號刑事判,政大法學評論,142期,頁221-281。 謝煜偉(2007),條件理論與因果判斷,月旦法學雜誌,146期,頁73-95。 龔葵藝(2003),論罪刑法定主義之明確性原則,中原財經法學,11期,頁79-110。 (四)學位論文 吳勇君(2011),論單一正犯概念於我國刑法適用之可能性-以實務上提供人頭帳戶案為論述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李永瑞(1991),正犯與共犯區別理論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駿(2011),從「中性行為」論幫助犯的成立要件-以幫助因果性與幫助故意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書楷(2004),論犯罪之典型共同加工-必要共犯理論之研究,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勇全(2009),過失共同正犯問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澤天(1998),共犯之處罰基礎與界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德(2017),教唆犯從屬性之研究—以2005年刑法總則修正後之適用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明得(2012),共同正犯概念之重塑,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宗旻(2012),幫助行為成立之研究:以行為類型論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鵬達(2016),論犯罪參與體系之檢討與重塑 ─以共同正犯之歸責法理為論述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岑(2008),特別犯之參與關係─以刑法第三十一條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祥(1993),過失共同正犯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凡聖(2007),間接正犯相關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家丞(2015),重新檢驗不真正不作為犯的可罰性基礎―以刑法中的侵害原理為核心標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宏宜(2001),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智仁(2002),參與群毆行為之處罰基礎與立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Oliver Sahan(2006), Der Begriff der Teilnahme in § 3 StPO, JA, S. 539-542. Alberto di Martino(2007), 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 im Statut des IStGH und Anpassungsbedarf der italienischen Regelung,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Volume 119, Issue 2, S. 429-449. Gerhard Seher(2009), Vorsatz und Mittäterschaft – Zu einem verschwiegenen Problem der strafrechtlichen Beteiligungslehre, JuS, S.1-7. (二)專書 Bettina Noltenius(2003), Kriterien der Abgrenzung von Anstiftung und mittelbarer Täterschaft: Ein Beitrag auf der Grundlage einer personalen Handlungslehre,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Bettina Weißer(2011), Täterschaft in Europa: Ein Diskussionsvorschlag für ein europäisches Tätermodell auf der Basis einer rechtsvergleichenden Untersuchung der Frankreichs, Italiens und Österreichs, Tübingen: Mohr Siebeck. Claus Roxin(2015), Täterschaft und Tatherrschaft , 9. Aufl., Berlin: de Gruyter. Dennis Bock(2006), Römischrechtliche Ausgangspunkte der strafrechtlichen Beteiligungslehre.: 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 im römischen Strafrecht,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Friedrich-Christian Schroeder(1965), Der Täter hinter dem Täter : ein Beitrag zur Lehre von der mittelbaren Täterschaft,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Thomas Rotsch(2009), Einheitstaterschaft Statt Tatherrschaft: Zur Abkehr Von Einem Differenzierenden Beteiligungsformensystem in Einer Normativ-Funktionalen Straftatlehre, Tübingen: Mohr Siebeck. Erik Kraatz(2006), Die fahrlässige Mittäterschaft : ein Beitrag zur strafrechtlichen Zurechnungslehre auf der Grundlage eines finalen Handlungsbegriffs,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Henrike Stein(2002), Die Regelungen von 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 im europäischen Strafrecht am Beispiel Deutschlands, Frankreichs, Spaniens, Österreichs und Englands : zugleich eine Untersuchung zur strafrechtlichen Verantwortung des Unternehmensleiters für deliktisches Verhalten seiner Untergebenen, Herbolzheim: Centaurus. Stephan A. Osnabrügge(2002), Die Beihilfe und ihr Erfolg. Zur objektiven Beziehung zwischen Hilfeleistung und Haupttat in § 27 StGB,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Wolfgang Schöberl(2006), Die Einheitstäterschaft als europäisches Modell: Die strafrechtliche Beteiligungsregelung in Österreich und den nordischen Ländern,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Manfred Maiwald(2009), Einführung in das italienische Strafrecht und Strafprozeßrecht,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René Bloy(1985), Die Beteiligungsform als Zurechnungstypus im Strafrecht,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Joris Tolsma(2007), Beihilfe durch neutrale Handlungen, München und Ravensburg: GRIN.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424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嘗試挑戰將犯罪行為人區分為正共犯的固有見解。在法律史上,從羅馬法時期即對於犯罪行為人進行區分,其後,區分正共犯的二元犯罪參與體系成為立法上的主流。在刑法理論上,犯罪支配理論也在經歷過相當的理論變遷之後,成為解釋正共犯區分的理論依據。然而,透過犯罪支配理論對於正共犯的詮釋仍有理論上的矛盾之處。而我國在繼受日本、德國法與理論後,亦有實務與學說對於正共犯評價的問題。諸如正共犯各類型的區分難題、正犯在實務上的擴張解釋等問題,仍尚待解決。
相對於此,本文認為應由單一正犯概念作為評價犯罪行為人的基準,長久以來單一正犯概念因以因果關係作為判斷基準,而普遍受到批評。實際上,單一正犯概念必未如學說所批評,違反刑法理論上的重要原則。且回歸犯罪行為人之行為與法益侵害之間的關聯,直接將造成法益侵害之人論以正犯,可有效處理正共犯區分之難題。同時對於犯罪支配理論之例外類型,例如己手犯、義務犯、純正特別犯,均可做出合理之解釋,並避免行為人因不具特定身分或行為條件,反而造成不當處罰漏洞之情形。 單一正犯概念,復區分為形式單一正犯概念與功能單一正犯概念,此區分亦同時體現在立法上。本文認為,若欲貫徹單一正犯概念以因果關係為軸之基本立場,應在立法上採取形式單一正犯體系。透過對於正犯之正面規定、以及相關刑法理論的解釋,可充分評價犯罪行為人之刑事責任。最後,在現行法的框架之下,則可嘗試採取功能單一正犯體系之解釋方向,改善二元犯罪參與體系之現有問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inherent opinio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incipal offender and accomplice. The “dualistisches Beteiligungssystem” started with Roman law, and became the mainstream opinion of criminal code. And after the evolu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theory, the “Tatherrschaftstheorie” became the bas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incipal offender and accomplice. However, the interpretation by the “Tatherrschaftstheorie” has theoretically contradictories. In Taiwan, due to influence of Japan and Germany criminal law, it has problem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ncipal offender and accomplice, including the contradictori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the constructional expansion of principal offender.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Einheitstäterbegriff” is the more reasonabl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principal offender, although it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a long time. In fact, the “Einheitstäterbegriff” do not contradict the theoretically cardinal principles as many arguments claimed. Observing the causation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the offender and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legal goods can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ncipal offender and accomplice, simultaneously, can explain the exception of the “Tatherrschaftstheorie”, including “eigenhändige Delikte”, “Pflichtdelikte”, and “echtes Sonderdelikte”. The “Einheitstäterbegriff” has two types in legislative model: the “formale Einheitstätersystem” and the “funktionelle Einheitstätersystem”.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adopt the “formale Einheitstätersystem”, because the “Einheitstäterbegriff” based on the causation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the offender and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legal goods.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incipal offender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definition in criminal code and related criminal theory. And lastly, adopting the constructional strategy of the “funktionelle Einheitstätersystem”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ualistisches Beteiligungssystem” appropriately under the existing criminal cod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8:26:0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4A21070-1.pdf: 2911848 bytes, checksum: 09c51ecbe8dc28672e76772cd277052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說明1 第一項 正共犯區分之理論問題2 第二項 實證法與實務問題3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一項 正犯理論之國內研究概況5 第二項 研究限制6 第三節 本文研究定位暨架構說明7 第四節 概念說明8 第一項 「正犯」概念的基本定位9 第二項 本文用語說明9 第二章 二元犯罪參與體系之回顧與批判11 第一節 二元犯罪參與體系之實定法與理論發展11 第一項 歐洲法之發展概況11 第二項 區分正共犯之理論沿革13 第三項 我國法對於正共犯之規範演變16 第二節 正共犯類型之理論與實務17 第一項 間接正犯17 第二項 共同正犯21 第三項 共犯26 第四項 我國法與實務之特殊問題31 第三節 二元犯罪參與體系之全面檢討33 第一項 正共犯區分之內容與功能34 第二項 犯罪支配之內涵35 第三項 正共犯各類型之檢討36 第四項 重新思考正共犯區分於犯罪論之定位46 第四節 本章結論49 第三章 單一正犯概念之理論與適用50 第一節 單一正犯概念之理論基礎50 第一項 單一正犯概念之理論內涵50 第二項 單一正犯概念之明確性原則檢驗54 第三項 單一正犯概念偏廢結果不法?59 第二節 單一正犯體系下對行為人之歸責61 第一項 因果關係之評價功能61 第二項 對行為人之歸責應訴諸刑法學系統65 第三節 單一正犯概念下特殊犯罪類型之解釋67 第一項 己手犯68 第二項 義務犯72 第三項 純正特別犯76 第四項 附論:必要參與犯79 第四節 複數行為人參與犯罪之難題81 第一項 重構複數行為人之犯罪參與82 第二項 複數行為人參與犯罪之未遂87 第五節 本章結論98 第四章 單一正犯體系之立法與解釋策略99 第一節 比較法之簡介與評析99 第一項 單一正犯立法例之類型99 第二項 單一正犯立法例之評析101 第二節 具體修正策略105 第一項 單一正犯立法模式之選擇105 第二項 限定行為主體之規範設計108 第三項 單一正犯之法律效果110 第三節 作為替代方案的解釋論115 第一項 以功能單一正犯概念詮釋現行法116 第二項 未遂犯著手標準之修正118 第四節 本章結論119 第五章 結論120 參考文獻 12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單一正犯概念之理論基礎與立法芻議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Legal Foundation and Legislative Proposals of the “Einheitstäterbegriff”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榮堅(Jung-Chien Huang),蕭宏宜(Hung-Yi Hsiao),徐偉群(Wei-Chun Hsu) | |
dc.subject.keyword | 二元犯罪參與體系,犯罪支配理論,單一正犯概念,因果關係,形式單一正犯體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dualistisches Beteiligungssystem,Tatherrschaftstheorie,Einheitstaterbegriff,Causation,formale Einheitstatersystem, | en |
dc.relation.page | 13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307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9-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8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