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358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永勝(Yung-Sheng Lin)
dc.contributor.authorZong-Bin Z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宗斌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8:06:22Z-
dc.date.available2021-02-22
dc.date.copyright2021-02-22
dc.date.issued2021
dc.date.submitted2021-02-01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傳統文獻
﹝戰國﹞尹文著,﹝清﹞錢熙祚校:《尹文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中華書局據守山閣本校刊聚珍仿宋排印本,1966年),第116冊。
﹝戰國﹞呂不韋著,陳其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戰國﹞慎到著,許富宏校注:《慎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戰國﹞管仲著,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1967年),第2冊。
﹝漢﹞河上公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1967年)。
﹝漢﹞劉安編,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阮元校定:《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嚴靈峯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冊28。
﹝宋﹞江遹:《冲虛至德眞經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4冊。
﹝宋﹞李嘉謀:《道德真經義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6函,卷3。
﹝宋﹞林希逸:《冲虛至德真經鬳齋口義》,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7冊。
﹝金﹞高守元集:《冲虛至德真經四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5冊。
﹝元﹞吳澄:《道德真經註》,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8函,卷2。
﹝明﹞方以智著,蔡振豐,魏千鈞,李忠達校注:《藥地炮莊校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明﹞錢澄之:《莊子詁》,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冊31。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道家類‧田子》,《山東文獻集成‧第一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咸豐間歷城馬氏刻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本,2006年),第49冊。
﹝清﹞王夫之:《莊子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冊19。
﹝清﹞王念孫:《老子雜志》,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第44冊。
﹝清﹞宣穎:《南華經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冊32。
﹝清﹞陶鴻慶:《讀諸子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奚侗:《老子集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第87冊。
﹝江戶﹞大田敦:《老子全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第26函,卷1。
二、近人論著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增修版)》(臺北:萬卷樓,1999年)。
丁四新:《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2003年),卷2。
任繼愈等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伍曉明:《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之“形而上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2008年),第一輯,第1冊。
宋灝:《漢學與跨文化思維》(臺北:聯經出版,2020年)。
吳肇嘉:《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0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周大興:《列子哲學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
林志鵬:《宋鈃學派遺著考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戰國諸子評述輯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徐梵澄:《老子臆解》,《徐梵澄文集》(上海:上海三聯,2006年),卷1。
高亨:《莊子天下篇箋證》,民國二十三年排印本,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第56冊。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馬敘倫:《列子偽書考》,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12冊。
陳仲荄:《尹文子直解》,《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局,據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影印,1996年),第五編,第9冊。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郭沬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77-1983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卷11。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卷1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卷1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黃克劍:《老子疏解》(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彭浩校編:《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4)。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卷。
───:《十力語要》,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四卷。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良樹:《老子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劉咸炘:《子疏定本》,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莊子釋滯》,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 : 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第5冊。
──:《莊子纂箋》,《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第6冊。
錢鍾書:《錢鍾書集‧管錐篇(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
魏培泉:《《列子》的語言與編著年代》(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7年)。
譚家哲:《周易平解》(臺北:漫遊者文化,2016年)。
嚴靈峯:《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臺北:時報文化,1983年)。
顧實:《楊朱哲學》,嚴靈峯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12冊。
──:《莊子天下篇講疏》,民國十六年排印本,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第55冊。
【海外】
﹝日﹞小林勝人:《列子の研究:老荘思想研究序說》(東京:明治書院,1981年)。
﹝日﹞山県三千雄:《神秘家と神秘思想》(東京:創文社,1981年)。
﹝日﹞池田知久著,王啓發等譯:《問道:《老子》思想細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陳漢生(Chad Hansen)著,周景松等譯:《中國思想的道家之論:一種哲學解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
﹝美﹞羅浩(Harold D. Roth)著,嚴明譯:《原道:〈內業〉與道家神秘主義的基礎》:(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瑞士﹞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美﹞耶律亞德(M.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著,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三、單篇論文
王叔岷:〈莊子佚文〉,王叔岷:《莊學管闚》(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227-251。
王慶節:〈道之為物:海德格爾的「四方域」物論與老子的自然物論〉,《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64-205。
王曉波:〈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尹文子的哲學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0期(2005年10月),頁1-14。
林明照:〈觀看、反思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33。
牟潤孫:〈說「格物致知」〉,《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上冊,頁216-223。
林義正:〈論《列子‧天瑞》的易道思想〉,《《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頁175-200。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366-373。
金祥恆:〈釋 〉,《中國文字》第30冊(1968年12月),頁3273-3294。
陳麗桂:〈「道」的異稱及其義涵衍化──「一」與「亙」〉,《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31。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頁41-91。
陳昌遠:〈母子、谿谷與流水-老子雌性意象的大母神原型意涵〉,《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141-160。
郭沫若:〈宋鈃尹文遺著考〉,《青銅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1卷,頁547-572
───:〈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十批判書》,《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卷,頁155-18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第七章〈道家之起原與原始型態〉,《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卷14,頁262-289。
徐復觀:〈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頁415-455。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21-65。
───:〈位移‧開眼‧合一‧反相──《莊子》論天人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頁17-58。
許從聖:〈道如何言:《莊子》的言默思考與體道敘事〉,《東華漢學》第28期(2018年12月),頁37-70。
曹峰:〈先秦道家關於「賢能」的思考〉,《人文雜誌》第10期(2017年10月),頁13-21。
楊儒賓:〈莊子的卮言論〉,《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頁225-264。
───:〈莊子與人文之源〉,《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頁403-448。
───:〈從明暗到陰陽〉,《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頁151-196。
───:〈創生、深奧與消融──水的原型象徵〉,《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頁239-289。
───:〈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 284-285。
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鑑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述年代考〉,《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45-46。
───:〈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頁16-58。
───:〈釋「勿」「發」〉,《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140-154。
鄭良樹:〈《列子》真偽考述評〉,《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頁149-182。
鄧克銘:〈方以智論《莊子》──以道與物為中心〉,《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29。
潘栢世:〈齊物論講述〉,《東方文哲資料》第1卷第1冊(臺北:莊秀珍,1981年),頁1-90。
───:〈天地篇講述〉,《東方文哲資料》第1卷第7冊(臺北:莊秀珍,1982年),頁21-79。
錢穆:〈宋鈃考〉,《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第5冊,頁434-438。
──:〈尹文考〉,《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第5冊,頁438-441。
蕭裕民:〈論《莊子》所論之「物」包含「人」──兼論「形而上」的兩個層次〉,《國文學誌》第14期(2007年6月),頁180-184。
謝如柏:〈目的與工具之辨──楊朱思想的論證基礎與根本關懷〉,《臺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08年4月),頁125-155。
戴景賢:〈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455-528。
鍾振宇:〈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頁102-106。
───:〈莊子的語言存有論──由晚期海德格哲學切入之探討〉,《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頁127-154。
【海外】
﹝日﹞栗田直躬:〈上代シナの典籍に於ける「物」の観念〉,《中國上代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49年),243-285。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易大傳》與中國自然宇宙觀〉,安樂哲著,溫海明編:《安樂哲比較哲學著作選》(貴陽:孔學堂書局,2018年),頁82-99。
四、學位論文
白曉儒:《《老子》中的水意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彬先生指導,2012年)。
吉秀珉:《《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鼓應、杜保瑞先生指導,2006年)。
朱志學:《莊子物學的宗教維度》(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林安梧、吳冠宏先生指導,2018年)。
江協隆:《楊朱思想研究》(新北:私立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周大興先生指導,2013年)。
林慈涵:《《莊子‧內篇》生命反思與超越的內在理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明照先生指導,2018年)。
陳莉玲:《莊子哲學「物」概念研究》(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李震先生指導,1997年)。
鄒倩:《從「物際」到「與物無際」──論莊子的葆真思想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陳麗桂先生指導,2017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亨先生指導,1987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3583-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探討先秦道家諸子「物論」的內涵及其意義,指出「物」的問題恆貫穿於先秦道家思想當中,「物論」實可作為深入理解道家思想的一條線索。一方面,由道家諸子對「物」的相關問題的理解,說明各派理論其核心關懷之所在,闡明道家「物論」的不同類型;另一方面,試圖以「與物相關的基本問題」同時對先秦道家諸子的物論進行考察,作出一綜合性的、類型化的比較,以見道家諸子於「物論」之異同間所呈顯出之意義,並給予評騭。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並對各章節之內容作一概述。
第二章討論道家支派的物論,首先說明何為「道家支派」,接著依序討論宋鈃、尹文的物論,彭蒙、田駢、慎到三子的物論,楊朱的物論,以及《列子》中論物之相關篇章。
第三章討論老子的物論,首先以《莊子‧天下》為起點,指出老子物論的核心關懷之所在,並說明其核心關懷復可分析性地展開為四種意義,呈顯出老子物論四重的義理向度,而每一向度復與其物論之核心關懷密切相關,乃理解老子物論之樞紐。
第四章討論莊子的物論,以《莊子》中由「氣化」與「物化」兩概念構成之複雜而緊密的義理結構,及以「物物」所含括的「理解物」與「應對物」雙重面向作為討論焦點,論證莊子的物論終可由「應物」、「物物」實踐之至極,而及於對「天」之複雜內涵的通透證知,再由此通透證知於「天」、「物」、「人」三者之互涉互應關係中,開放出生命之無限性。
第五章為結論,具體比較各家物論之差異及其關懷,並指出莊子的物論乃諸家物論中體系最浩大,思辨最精微,所涉層面最廣博,終極關懷最深至者。
莊子的物論乃真正能如實地理解物之真實,發見物之於人之生命境界之提升與觀物視角之擴展的價值,並肯定物與人之存在始終具體相連而能進行平等的互動,以至物我共化、物之生命與我之生命皆可開放出無限性之境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Pre-Qin Taoism’s Theories of Things(物論), indicating that the Pre-Qin Taoism scholars take the questions about things as the core in their thoughts, pointing out the Theories of Things can be considered a clu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Pre-Qin Taoism’s thoughts. By means of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the questions about things, this thesis will explain every Pre-Qin Taoism scholar’s core concern of Theory of Things, clarify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ories of Things. Moreover, trying to examine every scholar’s Theory of Things with the basic questions about things as well, making a comprehensive, typed comparison, to see the mean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Qin Taoism scholars’ Theories of Things, and gives evaluation on it.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 will illuminate problematic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and outline the content of every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ies of Things of the Pre-Qin Taoism Tribes. Firstly, I will elucidate what is “the Pre-Qin Taoism Tribes”. Next, I will elaborate the Theories of Things of Song Xing(宋鈃), Yin Wen(尹文), Peng Meng(彭蒙), Tian Pian(田駢), Shen Dao(慎到)and Yang Zhu(楊朱)in sequence,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ings in Liezi .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Things of Laozi(老子). First, I will point out the core concern of Laozi’s Theory of Things based on the“Tian xia(天下)” which the last essay in Zhuangzi. After that, I will expound that the core concern of Laozi’s Theory of Things can be interpreted as four meanings(four dimensions)in Laozi. And, I will elaborate the connotational dimensions contained by the four meanings of “wu”, suggesting there is a considerabl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the core concern of Laozi’s Theory of Thing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Things of Zhuangzi(莊子). First of all, I will focus on the philosophical structure composed of two concepts “Qi Hua(氣化)” and “Wu Hua(物化)”, as well as“to understand wu” and “to response wu”,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meaning of“wu wu(物物)”, trying to confirm that by doing the practice of“to understand wu” and “to response wu”, human not only can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ian(天)” fully, but also can follow the interre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ian(天)”, “ren(人)” and “wu(物)”, to open up the unlimitedness of life.
The fifth chapter is summary. I will specifically compare the difference and the core concern between the Pre-Qin Taoism scholars’ the Theories of Things, indicating that
Zhuangzi’s Theory of Things, its system is the largest, it’s thought is the deepest, its aspects, and its core concern is the most profound. It is said that Zhuangzi’s Theory of Things can truly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things, finding the value that things can improve the life realm of human and expand humans’ horizons for things, affirming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human and things to interact equally each other, and ultimately, for things’ life and humans’ life, both can open up the realm of unlimitednes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8:06:2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3101202100033700.pdf: 2459490 bytes, checksum: 83d3e979120b9e7bfddf064fa98a9cd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1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錄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先秦思想中的「物」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說明 5
第二章 道家支派的物論 7
第一節 宋鈃、尹文 7
第二節 彭蒙、田駢、慎到 16
第三節 楊朱與《列子》論物 20
第三章 老子的物論 30
第一節 老子物論的核心關懷與義理向度 30
第二節 四重的義理向度 33
(一) 擬「物」言「道」:表述策略與形上本體 33
(二) 「觀萬物之復」的工夫論 35
(三) 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 41
(四) 「人鬼神」意義的「物」 50
第四章 莊子的物論 52
第一節 氣化與物化 53
第二節 「物物」之雙重面向──理解物與應對物 59
(一)如何理解物? 59
(二)如何應對物? 68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文獻 8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先秦道家物論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f Pre-Qin Taoism’s Theories of Thing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楊儒賓(Rur-Bin Yang),徐聖心(Sheng-Hsin Hsu)
dc.subject.keyword先秦道家,道家支派,物論,老子,莊子,zh_TW
dc.subject.keywordPre-Qin Taoism,Pre-Qin Taoism Tribes,Theory of Things,Laozi,Zhuangzi,en
dc.relation.page9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100280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1-02-0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31012021000337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