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344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謝銘洋(Ming-Yan Shieh)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ng-Chi Hs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許弘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7:35:2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5-10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5-10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4-2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文獻(以下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與書之篇章 王偉霖(2015),《營業秘密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朱學瑛、劉河山、蔡甄漪(譯)(2016),《日本刑事訴訟法暨刑事訴訟規則》。台北:法務部編印。 吳巡龍(2008),《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台北:新學林。 沈冠伶(2015),〈營業秘密侵害訴訟之事案解明及舉證責任——兼論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1條之新增〉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編),《智慧財產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4輯》,頁383-426,台北:司法院。 林俊益(2016),《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7版,台北:新學林。 林俊益(2017),《刑事訴訟法概論》下,13版,台北:新學林。 林鈺雄(1999),《檢察官論》,台北,學林。 林鈺雄(2002),《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台北,學林。 林鈺雄(2008),《干預處分與刑事證據》,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林鈺雄(2017),《刑事訴訟法》上冊,8版,台北:元照。 林鈺雄(2017),《刑事訴訟法》下冊,8版,台北:元照。 范曉玲(2009),〈第四篇第四章智慧財產民事案件之證據搜集兼論秘密保持命令〉,收於:萬國法律事務所(著)《企業法律系列:智慧財產訴訟新紀元-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評析》,頁209-245,台北:元照。 張靜(2004),《營業秘密法整體法制之研究》, 台北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張靜(2007),《營業秘密法及相關智權問題》,台北:經濟部智慧局。 許士宦(2017),《民事訴訟法口述講義》(下),台北:新學林。 陳計男(2004),《民事訴訟法》(上),3版,台北: 三民。 陳運財(1998),《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台北:月旦。 劉邦繡(2008),《檢察官職權行使之實務與理論》,台北:五南。 蔡墩銘(2002),《刑事訴訟法論》。 5版,台北:五南。 盧映潔(2013),《刑法分則新論》,6版,台北:新學林。 謝銘洋(2004),《智慧財產權之理論基礎》,台北:自刊 謝銘洋(2018),《智慧財產權法導論》,8版,台北:元照。 鍾文岳(2009),〈第二篇智慧財產刑事訴訟〉,收於:萬國法律事務所(著)《企業法律系列:智慧財產訴訟新紀元-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評析》,頁19-51,台北:元照。 (二)碩博士論文 王聖舜 (1994) ,《民事訴訟上營業秘密保護之比較研究:以限制裁判公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儒(2010),《刑事訴訟準備程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范馨元(2014),《家庭暴力防治法與違反保護令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 陳增懿(2011),《智慧財產民事案件之證據保全與秘密保護-以秘密保持命令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康軒(2015),《論營業秘密侵害訴訟之事證開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蔡忠峻(2018),《營業秘密於刑事訴訟程序中之揭露及保護——以刑事偵查程序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凱平(2009),《政府秘匿特權與刑事審判—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三)期刊文獻 山內貴博(2018),〈Evidence Collection Proceedings For Proving Infringement Before And After Filing Trade Secret Litigation Matters In Japan 〉,發表於:《2018 TIPA國際智慧財產訴訟實務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IPA 智慧財產培訓學院、國立臺灣大學科技倫理法律中心、臺大歐盟莫內講座計畫(主辦)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 王玉瓊(2016),〈美國法上關於營業秘密之民事救濟——以法院判決之解析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214期,頁32-56。 王偉霖(2007),〈論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規定的秘密保持命令〉,《法令月刊》,第 58 卷第 7 期,頁 126 - 140。 李傑清(2015),〈析論智慧財產刑事案件之秘密保持命令——以日本法權衡司法正義與營業秘密保護之觀點〉,《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4期,頁57-82。 李維心(2018),〈營業祕密證據保全〉,發表於:《2018 TIPA國際智慧財產訴訟實務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IPA 智慧財產培訓學院、國立臺灣大學科技倫理法律中心、臺大歐盟莫內講座計畫(主辦)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 沈宗倫(2014),〈專利法之基本用語與法律體系概述〉,《台灣/月旦法學教室》,141期 ,頁71-81。 林志潔(2016),〈美國聯邦經濟間諜法之回顧與展望——兼論我國營業秘密法之刑罰化〉,《科技法學評論》13卷1期,頁1-67。 林欣蓉(2014),〈我國智慧財產訴訟之變革與展望〉,《智慧財產法令月刊》,182期,頁62-84。 張銘晃(2007),〈智慧財產權訴訟之秘密保護程序〉,《法官協會雜誌》第9卷第2期,頁172-193。 曾勝珍(2010),〈美國經濟間諜法施行成效之探討〉,《財產法暨經濟法》,22期,頁79-116。 馮達發(2016),〈營業秘密法實務之淺析與建言〉,《全國律師》11月號20:11期,頁25-32。 黃國昌(2008),〈「公正裁判確保」與「營業秘密保護的新平衡點」- 簡介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中之秘密保持命令〉,《 月旦民商法》,21期,頁53-67。 黃國昌(2008),〈營業秘密在智慧財產權訴訟之開示與保護——以秘密保持命令之比較法考察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 》,68期,頁151-206。 黃國瑞(2014),〈法益論之解構〉,《輔仁法學》第48期,頁1 - 43。 黃麟倫(2006),〈日本秘密保持命令簡介〉,《司法周刊》,第1287期。 熊誦梅(2007),〈要多秘密才秘密-談秘密保持命令〉,《全國律師月刊》第11卷第8期,頁52-62。 劉怡君(2018),〈營業秘密侵害案件之偵查內容保密令〉,《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21集,頁257-286。 蔡忠峻(2018),〈營業秘密於刑事訴訟程序中之揭露及保護 ――以美國刑事偵查程序為中心〉,《智慧財產法令月刊》,238期,頁19-38。 蔡蕙芳(2017),〈引進民事損害賠償方法於侵害營業秘密罪之犯罪損害與所得之計算:以美國法為參考〉,《司法新聲》121期,頁9-40。 蔡蕙芳(2017),〈我國法人犯罪立法之檢視與理論建構〉,《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十八卷第四期 ,頁1-74。 謝宛蓁(2013),〈我國營業秘密法制及爭議問題介紹─以刑事責任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178期,頁5-34。 謝福源(2015),〈偵查侵害營業秘密犯罪實務探討(二)〉,《法務通訊》, 2769 期,頁3-6。 (四)官方資料 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院總第 618 號委員提案第 21795 號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處(2018),《立法院公報》,第107卷68期,台北:立法院。 何建寬(2018),〈刑事訴訟卷證不併送及其配套措施(含證據開示)之研究─兼論美國刑事訴訟制度〉,《公務員考察報告》。 林明誼 (2015),〈 營業秘密保護之研究〉,《公務員考察報告》。 胡忠文(2010),《司法研究年報第28輯第3篇〈刑事類〉證據開示制度之研究——從我國現行制度之檢討出發》,台北:司法院 。 張永宏(2009),《刑事證據開示之研究——兼論日本新證據開示制度》, 台北:台北地方法院。 陳恆寬(2010),《司法研究年報第28輯第2篇〈刑事類〉證據開示制度之研究》,台北:司法院 陳瑞仁(2014),〈美國檢察官倫理簡介〉,《公務員考察報告》。 楊婉莉(2010),〈起訴狀一本主義與證據開示制度之研究 -國家正義性格的取決〉,《公務員考察報告》。 盧筱筠(2016),〈美國跨境犯罪調查及跨境證據開示之實務運用現況〉,《公務員考察報告》。 蕭奕弘(2015),《閱卷與裁判書公開之研究》,〈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一百零四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五)新聞及網路資源 Ettoday新聞自由雲, 《台積叛將梁孟松背叛三星「跳槽中芯」 網友封「半導體呂布」》,載於: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016/1032707.htm。 北美智權報,《訴訟中限律師審閱的資訊,當事人也不可以知悉》。載於: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fringement_case/publish-71.htm。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探討智財權併罰機制的妥適性-營業秘密法處罰行為人還是受害人?載於:http://www.mjtaiwan.org.tw/pages/?ipg=1008&showpg=1585。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分組第五次會議會議錄影與會後新聞稿》,載於: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newinfo/73 。 司法院,《伍、刑事妥速審判法專區》。載於:https://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2/work02-50.asp。 司法院智慧財產訴訟專區,載於:https://www.judicial.gov.tw/iproperty/work12-4.asp。 自由時報新聞,《半導體業︰敏感科技保護法事前審查反讓機密外洩》,載於: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10023。 自由時報,《防中竊密 「營業秘密法」列優先法案》。載於: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230577。 法務部提(2017)《司改國是會議第一分組第三次會議「偵查不公開與被告知悉偵辦過程的權力平衡檢討」》。載於:https://www.moj.gov.tw/dl-25955-d7efce7a623043b38b96a4cdf7babe2e.html。 法操,《證據開示國際研討會–難道我們的制度正在倒車?》,載於:https://www.follaw.tw/f-comment/f05/15829/。 風傳媒,《員工竊取營業秘密雇主也要罰,6家企業挨告高科技業人人自危籲修改〈營業秘密法〉》,載於:https://www.storm.mg/article/480672?srcid=gaaaaabct990vvrnagc6jut-bcbuep6lzkd2-nxmcbm48qysntl76qngbcufamh0zvmtkxoylqkn6elqeet2vyo7e2ye4pr8eksikry6jgp0bmuzfqcyfam%253d。 冤獄平反協會(2015)。《日本冤罪救援困境-自證據開示制度談起》。載於:http://twinnocenceproject.org/researchdetail.php?rid=20 。 益思科技法律出版品賴文智.顏雅倫。《第七講 日本不正競爭防止法》。載於:http://www.is-law.com/old/ourdocuments/book1000-8.pdf 。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要閱卷,不要證據開示」民間團體反對引進證據開示聯合聲明》,載於: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520。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檢察官違反偵查不公開怎麼辦?法官法教戰手冊之偵查不公開篇》,載於: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6。 章忠信(2003)。《營業秘密?權利?利益?》。載於: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8&aid=2469。 智慧財產局,《2017/4/24營業秘密修法草案公聽會會議資料》,載於:https://www.tipo.gov.tw/dl.asp?filename=742416244567.pdf。 智慧財產局,《2017/5/5營業秘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載於: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624856&ctnode=7452&mp=1。 智慧財產局,《TRIPS之條文中譯》,載於: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151&ctnode=6784&mp=1。 智慧財產局,《我國營業秘密法介紹》,載於: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75&ctnode=6740&mp=1。 智慧財產法院,《法院辦理秘密保持命令作業要點》,載於http://ipc.judicial.gov.tw/ipr_inter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94。 聯合報新聞網頁,《傳美考慮擴大管控美中企業關係鎖定AI領域》,載於: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111130。 二、英文文獻(以下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一)專書與期刊文獻 Amsterdam, A. (2017). Trial Manual for The Defense of Criminal Cases. Philadelphia, American Law Institute-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kinson, M. R. (1994). Discovery sanctions against the criminal defendant: Preclusion, judicial discretion and truth-seeking. Pace Law Review 14(2), 597-632. Gugliuzza, P. R. (2012). The new federal circuit mandamus. Indiana Law Review45(2), 343-412. John T. Johnson, John B. Pegram, And Emily A. Berger, Orders To Protect Trade Secret Or Other Confidential Research, Development Or Commercial Information, 1, Retrieved From http://www.jipa.or.jp/jyohou_hasin/sympo/pdf/johnson_7.pdf Josephs, A. M. (2013). The availability of discovery sanctions for violations of protective othe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80(3), 1355-1390. Krotoski, M. L. (2009). Comm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prosecuting trade secret and economic espionage act cases.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Bulletin 57(5), 2-23. Levine, B. L.; Flowers, T. C. (2015). Your secrets are safe with us: How prosecutors protect trade secrets during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Trial Advocacy 38(3), 461-484. Rosenberg, B. E. (2001). Proposed addition to the federal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requiring the disclosure of the prosecutor's legal instructions to the grand jury.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38(4), 1443-1462. Simon, S. (1998). The Economic Espionage Act of 1996.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13(1), 305-318. Wexler, R. (2018). Life, liberty, and trade secre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Stanford Law Review 70(5), 1343-1430. (二)官方資料 Laural Hooper, David Rauma, Marie Leary, Shelia Thorpe, (2011). A Summary of Responses To A National Survey of Rule 16 of The Federal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And Disclosure Practices In Criminal Cases ,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rule16rep_2.pdf . Office of Legal Education Executive Office for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4th Ed.2013)Prosecu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ustice.gov/sites/default/files/criminal-ccips/legacy/2015/03/26/prosecuting_ip_crimes_manual_2013.pdf Robert Timothy Reagan, Confidential Discovery: A Pocket Guide On Protective Orders, Federal Judicial Center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jc.gov/content/confidential-discovery-pocket-guide-protective-orders-0 (三)法院裁判 Douglas Oil Co. V. Petrol Oil Stops Northwest, 441 U.S. 211 (1979) Errant Gene Therapeutics, Llc Et Al V. Sloan-Ketterin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S.D.N.Y. 2017) People V. Gopal, 217 Cal. Rptr. 487, 493 (ct. app. 1985) United States V. Aleynikov, 2010 Wl 5158125, At *1 (S.D.N.Y. Dec. 14, 2010) United States V. Hsu, 155 F.3d 189, 197 (3d cir.1998) United States V. Mcdougals, 559 F.3d, 837 (8th cir. 2009) United States V. Nobles, 422 U.S. 225 (1975) United States V. Ye, 436 F.3d 1117, 1121 (9th cir. 2006) Williams V. Florida, 399 U.S. 78 (1970) (四)網路資料 Cornell Law School, Interlocutory Appeal,retrieved from https://www.law.cornell.edu/wex/interlocutory_appeal Defense Attorneys Held In Contempt For Violating Protective Order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ustice.gov/usao-edpa/pr/defense-attorneys-held-contempt-violating-protective-order?fbclid=iwar28a9wgragrm2e9je3djtxdm6iv2ofge0yovncunqbtkyfccgvvv5qvmne For Your Eyes Only: Ip Atty’S Who Misuse Confidential Documents Face Sanctions, Discipl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ethicslaw.com/for-your-eyes-only-ip-attys-who-misuse-confidential-documents-face-sanctions-discipline/?fbclid=iwar2opwp6oygdwbo9bgmucuikppiuh2mxdbuj8ym27yy7-a4pwixi3mimvvi . Samsung Hammered For Leak of Licensing Inf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urthousenews.com/samsung-hammered-for-leak-of-licensing-info/?fbclid=iwar0mamcxgg5jfst8mzn67oqdvdqlue27nn8qkzwcl6lew1pksfp2xpkemhm. 三、日文文獻(以下按照漢字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小野昌延(編)(2012),《新・注解 不正競争防止法〈下巻〉》,第3版,東京:青林書院。 高林龍、三村量一、竹中俊子(編)(2012),《現代知的財産法座IV》,東京:日本評論社。 経済産業省知的財產政策室(編)(2016),《逐条解說不正競爭防止法(Unfair Competition Prevention Act)》,日本:商事法務。 (二)期刊文獻 星周一郎(2017年),〈営業秘密侵害罪に関する刑事訴訟手続の特例(秘匿決定手続)と公開裁判を受ける権利〉,《法学新報》,123巻9=10号,頁183-205。 帖佐隆 (2013),〈不正競争防止法 30 条の問題点〉,《パテント》,66卷第 7期,頁13-22。 帖佐隆(2011),〈営業秘密に係る刑事訴訟における秘密裁判手続導入論についての考察〉,《パテント》 64卷第6期,頁52~67。 木村光江(2018),〈営業秘密侵害罪と情報に対する刑事的保護について〉,《都法》59 巻 1 号,頁39-62。 (三)官方資料 TMI 総合法律事務所(2010),《諸外国の訴訟手続における営業秘密保護の在り方等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東京:経済産業省。 財団法人知的財産研究所(2005),《不正競争防止法を活用した知的財産の保護強化 (営業秘密の保護と模倣品・海賊版対策) 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日本:特許庁。 経済産業省(2016),〈参考資料6:営業秘密侵害罪に係る刑事訴訟手続における被害企業の対応のあり方について〉,《秘密情報の保護ハンドブック~企業価値向上に向けて~》,載於:http://www.meti.go.jp/policy/economy/chizai/chiteki/pdf/handbook/reference6.pdf。 (四)網路資料 《ためになる実務被疑者段階での証拠開示制度に向けて(ドイツ刑訴法を例に)》,愛知県弁護士会,載於http://www.aiben.jp/page/library/kaihou/2410_07_tame.html 林いづみ(2015),《営業秘密をめぐる実務》,載於:https://www.ipa.go.jp/files/000047239.pdf。 Japan Law Express企業法務関連情報を中心とした法律ブログ。《ヤマザキマザックの機密情報不正取得事件で中国籍の元社員に有罪判決》,載於:http://japanlawexpress.com/7283 (五)法院裁判 名古屋地裁平成 24 年(わ)第 843号,平成26年8月20日判決。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344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營業秘密在現代社會中日趨重要,雖然企業在智慧財產中對於技術的保護也可能採取專利的方式來保護,然而此舉無異使得相關技術必須公開,可能因此失去產業優勢。故企業在現行營業秘密實體法規範建置慢慢妥善後,也會開始選擇以營業秘密法來保護自身的秘密與技術。而要達到保障營業秘密持有人被實體法所賦予的權力,當然必須要以訴訟來進行救濟。不過訴訟程序中又有許多程序會使得營業秘密遭受到洩漏,如公開審理、對質詰問等程序,該如何在訴訟中保護也成為一個課題。而在營業秘密案件討論保護措施方面,多數學者都是在討論民事程序應該要如何保護營業秘密,然而對於刑事程序中應該要如何保護營業秘密卻沒有太多的論述。
故,本文希望透過比較法的觀點切入各個審判中會發生的問題,從偵查程序開始到審判程序的進行。以議題式的方式說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本文討論的部分主要著重在公開審理限制與證據開示和秘密保持命令、秘匿特權間的關係,並且也將會說明本次營業秘密法修法草案,並試圖提出本文認為在偵查中能夠如何更好保護營業秘密,同時不過度侵害當事人防禦權的方式。 在偵查階段目前實務最迫切的就是偵查效率的促進,而為了促進偵查的效率,也有必須由檢察官主動揭露資料予原告辨識,而產生營業秘密洩漏的可能。並且近期釋憲實務又在人權考量下加強了當事人卷證資訊獲知權的保障,自然需要有制度來維繫偵查中營業秘密的保護,而本文認為現行規範下偵查不公開與營業秘密法第9條皆無法在為了促進偵查效率而主動公開營業秘密的前提下完整保護營業秘密,因此的確需要有偵查中的保密令,同時本文以為現行草案之規範以刑事原則與實務操作的觀點來看,皆有爭議。雖然並無太多外國法可供參考,然而本文仍參酌了美國起訴前保護令與我國相關刑事審理原則對於本次草案提出若干建議。 至於審判中的營業祕密該如何保護,目前會需要防範的問題主要在證據開示與營業秘密的權衡,此時在刑事案件中因為涉及人身自由的限制更須注重當事人防禦權的保障。也因此本文參酌日本、美國法關於公開審理與保護令之規範與學者看法後,對於我國之公開審理限制及秘密保持命令制度提出了些許想法,希冀能更有效率同時不過度侵害當事人的防禦權下進行審判。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rade secre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odern society. Patent is a way for enterprises to protect their intellectual technology, but they risk disclosing their technology to public, for which they may lose the edge in the industry. Therefore,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trade secret act is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could begin to choose such act to protect their own secrets and technology by means of litigation to exercise their righ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cedures in the proceedings that could expose trade secrets, such as public hearings, quality questions, etc. For this reason, how to protect trade secrets in litigation has also become an issue. Most of Taiwan’s scholars are focusing on how to protect trade secret during the civil procedure, whereas its protection in criminal procedures is rarely discuss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opes to cut into the problems that will occur in each litigious proces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to the trial procedure) by comparative law.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public hearing restrictions. Likewi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very and protective orders or trade secret privilege. Also,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draft of the trade secret act, in which I will make an effort to offer my own opinion on how to protect trade secrets better in the investigation without excessive infringement on the parties ‘right of defense. At the stage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most urgent thing is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prosecutor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to the plaintiff for identification, which may lead to the leakage of trade secrets. Moreover, the recent practice of J.Y. interpretation has strengthen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arties' right to view the evidence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rights. Naturally, there is a need for a system to mainta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e secrets in the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neither principle of secret investigation nor article 9 of the trade secrets law can fully protect trade secrets under the premise that prosecutor discloses to the plaintiff for identification. So, there is a need for a protective order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current draft is controversia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imin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lthough there is not much foreign law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his article still considers that Taiwan can draw a lesson from the US pre-indictment protective order (agreement) and take Taiwan’s criminal trial principles into consideration. As for how to protect the trade secrets in the trial, the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is how to balance between discovery and trade secrets. In my opinion, because criminal cases are usually involved with personal liberty, it is ne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parties' defense rights. Hence, after considering the acts and scholars' opinions on public hearing and protective order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aiwan’s public hearing restrictions and protective order system and hopes Taiwan’s trade secrets protection system can be more efficient without excessively infringing on the parties' right of defens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7:35: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4a21078-1.pdf: 2394883 bytes, checksum: a837343444a3d4de3c1f7d4be922e56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營業秘密的保護日益重要 1 第二項 營業秘密刑罰化後的問題 2 第三項 營業秘密法修法草案與相關議題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營業秘密之保護與訴訟程序法理 9 第一節 營業秘密實體法保護之基礎 9 第一項 外國法理論 10 第一款 契約理論 10 第二款 侵權行為理論 11 第三款 反不正競爭理論 12 第四款 財產理論 13 第一目 利益說 14 第二目 權利說 14 第二項 台灣營業秘密法立法沿革 15 第二節 台灣民事與刑事程序之差異 17 第一項 刑事審判程序與偵查程序之區辨 18 第二項 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之差異 19 第一款 刑事與民事訴訟各自之立法目的 19 第二款 刑事與民事訴訟之訴訟開啟與進行 20 第三款 刑事與民事訴訟中當事者地位 22 第四款 憲法上的要求 24 第三節 台灣訴訟中營業秘密保護措施 26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偵查及審理程序中營業祕密之洩漏與保護 30 第一節 偵查程序中營業祕密之洩漏 30 第一項 美國偵查中保密措施 31 第一款 美國刑事起訴前訴訟流程概述 31 第二款 大陪審團(Grand Jury)中保密措施 32 第一目 大陪審團中營業秘密之洩漏 32 第二目 保密義務主體與範圍 32 第三款 大陪審團與我國偵查程序之對應 34 第四款 美國起訴前保護令(Pre-Indictment Protective Order) 35 第二項 日本偵查程序中之保密措施 36 第三項 台灣偵查程序中營業祕密之洩漏 37 第一款 證據搜索扣押時 37 第二款 偵查中之閱卷權 38 第三款 偵查效率促進與證據偏在困境 39 第一目 營業秘密之特性 39 第二目 偵查階段之證據偏在特性 40 第四款 現行保護規範缺失 41 第一目 營業秘密法第9條之疑慮 41 第二目 偵查不公開 43 第四項 台灣保密令之建置與相關討論 45 第一款 應建立保密令制度 45 第二款 偵查不公開效力期間之檢討 47 第二節 刑事審判程序與營業秘密保護 48 第一項 美國刑訴程序公開審理中營業秘密之保護 48 第一款 刑訴程序公開審理之要求 48 第二款 公開審理之限制 49 第一目 適用範圍 49 第二目 停止之要件 50 第三目 運作方式 50 第三款 其他可能保護措施 51 第二項 日本刑訴程序公開審理之保護 52 第一款 刑訴程序公開審理之要求 52 第二款 營業秘密於公開審理程序之保護 53 第一目 不正競爭防止法立法沿革 53 第二目 秘匿程序(秘匿決定) 54 壹、聲請時點 55 貳、聲請主體 55 參、保護客體及範圍 56 肆、程序保障 57 伍、效果及效力範圍 58 第三目 實務案例 59 第四目 民事程序公開審理停止(当事者尋問等の公開停止) 59 壹、適用訴訟類型 60 貳、要件 60 參、回復 61 肆、小結 61 第三款 日本秘匿程序相關配套措施 62 第一目 公判前整理程序 62 第二目 代稱決定(呼称等の決定) 65 第三目 訊問限制(尋問等の制限) 66 第四目 審判期日外對證人之訊問(公判期日外の証人尋問等) 67 第五目 記載詢問事項要領之書面提示命令(尋問等に係る事項の要領を記載した書面の提示命令) 68 第三項 台灣之公開審理原則的要求與限制 68 第一款 公開審理要求與目的 68 第二款 營業秘密刑事程序不公開審理之運作 70 第三款 現行實務運作 71 第四項 台灣公開審理制度之檢討與改進 73 第四章 刑事審判程序中之證據開示制度與祕密保持命令 76 第一節 美國證據開示制度與限制 76 第一項 證據開示之目的與機能 76 第二項 訴訟之流程 77 第一款 證據開示相關規範 79 第二款 證據開示之範圍與內容 79 第三項 營業秘密秘匿特權(Trade Secret Privilege) 81 第一款 營業秘密秘匿特權之發展 82 第二款 營業秘密秘匿特權之要件 83 第四項 保護令(Protective Order)制度 85 第一款 聯邦刑事訴訟規則(Federal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85 第二款 經濟間諜法(Economic Espionage Act of 1996) 85 第三款 審判前保護令(Pre-Trial Protective Order ) 88 第一目 審判前保護令定義 88 第二目 起訴前保護令(Pre-Indictment Protective Order) 88 第三目 廣義審判前保護令之特色 89 第四目 廣義審判前保護令通常之內容 89 第四款 審判程序之保護令(Trial Protective Order) 90 第ㄧ目 審判程序之保護令概述 90 第二目 聲請與核發主體 91 第三目 審判程序之保護令內容 92 壹、保護令所保護之客體 92 貳、保護令之內容 92 參、保護令限制之主體 94 第四目 效力期間 95 第五目 救濟方式 95 第六目 審判中保護令違反效果 99 第二節 日本證據開示制度與限制 100 第一項 證據開示制度的發展 100 第二項 證據開示時秘匿「營業秘密」之請求(第30條) 102 第一款 要件 102 第二款 違反效果 103 第三款 與秘匿程序之關係 103 第三節 證據開示制度之啟示與台灣祕密保持命令之檢討 104 第一項 證據開示與卷證併送之差異與營業秘密之關係 104 第二項 美日對於證據開示限制之態度對我國之啟示 105 第三項 台灣秘密保持命令之檢討與改進 108 第一款 刑訴審判程序中秘密保持命令直接準用民事程序規定之妥當性 108 第二款 命令之聲請主體與核發主體 110 第三款 舉證責任 111 第一目 證明事項 111 第二目 證明度 113 第四款 秘密保持命令之內容 115 第一目 拘束對象與保護客體 115 第二目 命令核發之內容彈性 116 第三目 大法官釋字第762號解釋與命令內容之權衡 117 第五款 救濟方式與得救濟之內容 118 第五章 偵查程序保密令之探討 121 第一節 台灣保密令之檢討 121 第一項 保密令與其他現行法制度之異同 121 第一款 偵查中保密令與審判中秘密保持命令之異同 121 第二款 保密令與民事審判前證據保全秘密保持命令之異同 122 第二項 核發主體 123 第一款 法官保留 124 第二款 保密令之性質 124 第一目 保密令於現行刑訴法下的位置 124 第二目 我國現行刑訴法下的干預處分 126 第三款 檢察官之職權與角色 128 第一目 檢察官制度的目的 128 第二目 檢察官的職權 129 第四款 小結 130 第一目 雙方協議保密令的可能 130 第二目 法官核發之保密令 131 第三項 保護客體 133 第一款 保護客體的限縮 133 第二款 保護客體之證明度 135 第四項 受限制主體 137 第五項 效力期間與救濟方式 137 第一款 效力期間 137 第二款 救濟方式 138 第六項 偵查中保密令適用範圍 139 第七項 保密令之內容與檢察官變更之妥適性 141 第一款 檢察官職權變更內容之妥適性 141 第二款 保密令之內容 142 第八項 違反保密令之處罰與效果探討 143 第一款 保密令所欲保護的法益 144 第一目 秘密保持命令所保護之法益 144 第二目 保密令之保護法益 145 第二款 違反保密令的效果檢討 147 第一目 與智財案件審理法第35條比較 147 第二目 小結 149 第三款 法人併罰之可能 149 第九項 其他偵查中保密措施建議 153 第三節 小結 1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偵查效率促進與營業秘密之保護 157 第二節 審理程序的建議 158 第一項 準備程序部分 158 第一款 準備程序之目的與機能 158 第二款 日本之公判前整理程序對我國之啟示 159 第二項 公開審理限制之檢視 162 第三項 營業秘密絕對保護措施與人權保護之權衡 162 第四項 審判中秘密保持命令改進之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6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營業秘密於刑事程序中之保護—兼論營業秘密修法草案 | zh_TW |
dc.title | Protection of Trade Secret in Criminal Procedure — With Discussions of Trade Secret Draft Amendmen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沈宗倫(Chung-Lun Shen),林鈺雄(Yu-Hsiung Lin) | |
dc.subject.keyword | 營業秘密,刑事審判,秘密保持命令,保密令,保護令,公開審理,證據開示,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rade secret,protective order,public open trial,discovery, | en |
dc.relation.page | 177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070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9-04-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3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