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318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忠五(Chung-Wu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Zi-Xuan Z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梓萱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7:21:3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7-10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7-10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7-0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書目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編譯(譯)(2014),《英國2000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衛國等(譯)(2006),《荷蘭民法典(第3、5、6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融擎(譯)(2018),《日本民法:條文與判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譯)(2017),《德國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友軍、楊垠紅(譯)(2013),《奧地利普通民法典(2012年7月25日修改) 》,清華大學出版社。 金玉珍(譯)(2009),《韓國民法典 朝鮮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崔吉子(譯)(2010),《韓國最新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國柱(譯)(2010),《意大利民法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衛佐(譯)(2015),《德國民法典》,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渠濤(譯)(2006),《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 費安玲、丁玫、張宓(譯)(2004),《意大利民法典(2004)》,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葛偉軍(譯)(2012),《英國2006年公司法》,2012年修訂譯本,北京:法律出版社。 劉士國、牟憲魁、楊瑞賀(譯)(2018),《日本民法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潘燈、馬琴(譯)(2013),《西班牙民法典(1889年7月25日頒布并截至2012年10月17日的歷次修改)》,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戴勇盛(譯)(2016),《奧地利普通民法典(修訂截止至2016年1月1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羅潔珍(譯)(2010),《法國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R. Alexy(著),舒國瀅(譯)(2002),《法律論證理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C. v. Bar and E. M. Clive(著),高圣平(譯)(2012),《歐洲示範民法典草案: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和示範規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著),高圣平等(譯)(2014),《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範規則:歐洲示範民法典草案(第1卷、第2卷、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著),高圣平等(譯)(2014),《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範規則:歐洲示範民法典草案(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J. Bentham(著)(2013),《論一般法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R. Bork(著),王艷柯(譯)(2014),《德國破產法導論》,6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Brox/Walker(著),張艷(譯)(2012),《德國民法總論》,3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E. A. Farnsworth(著),葛雲松、丁春艷(譯)(2004),《美國合同法》,3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W. Flume(著),遲穎(譯)(2013),《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 T. Hobbes(著),黎思復、黎廷弼(譯)(2009),《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 A. L. Inst.(著),司法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硏究所(譯)(1986),《美國法律整編:契約法、對外關係法》,台北市:司法周刊雜誌社。 K. Larenz(著),王曉曄等(譯)(2003),《德國民法通論(上冊)》,法律出版社。 ———(著),王曉曄等(譯)(2003),《德國民法通論(下冊)》,法律出版社。 J. Locke(著),葉啟芳、瞿菊農(譯)(1982),《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 D. Medicus(著),邵建東(譯)(2000),《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Rüthers/Stadler(著),於馨淼、張姝(譯)(2017),《德國民法總論》,第18版,法律出版社。 D. Schwab(著),鄭沖(譯)(2006),《民法導論》,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Q. Skinner(著),蕭高彥(譯)(2014),〈自由系譜學〉,收於:Q. Skinner(著),《政治價值的系譜》,頁114面,台北:聯經。 J. C. Smith and B. Hogan(著),馬清升等(譯)(2000),《英國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F. Terré(著),羅潔珍(譯)(2018),《法國債法:契約篇》,中國法制出版社。 UNIDROIT(著),張玉卿等(譯)(2012),《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2010)》,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A. Zaccaria(著),陸青(譯)(2017),《債是法鎖——債法要義》,北京:法律出版社。 K. Zweigert and H. Kötz(著),潘漢典、米健、高鴻鈞、賀衛方(譯)(2003),《比較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山本敬三(著),解亘(譯)(2012),《民法講義1 總則》,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反壟斷局編(著)(2013),《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壟斷法律彙編(下冊)》,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王文宇(著)(2016),《公司法論》,5版,台北市:元照。 王伯琦(著)(1979),《民法總則》,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志誠(著)(2014),《銀行法》,臺北:新學林。 王軍(著)(2017),《中國公司法》,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遷(著)(2017),《知識產權法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澤鑑(著)(2011),《債法原理》,2版,法律出版社。 ———(著)(2013),《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著)(2014),《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 ———(著)(2015),《不當得利》,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著)(2016),《侵權行為》,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著)(2017),《損害賠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加藤雅信(主編)(2017),《民法學說百年史——日本民法施行100年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台灣證券交易所(著)(2017),《英國證券市場相關制度》,www.tse.com.tw/ch/products/publication/download/0003000162.pdf。 史尚寬(著)(2000),《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四宮和夫(著),唐暉、錢孟姗(譯)(1995),《日本民法總則》,台北:五南。 朱慶育(著)(2016),《民法總論》,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錦清(著)(2017),《公司法學(上)》,清華大學出版社。 何孝元(著)(1983),《民法總則》,台北:三民。 余雪明(著)(2016),《證券交易法:比較證券法》,五版,台北:自版。 余棨昌(著)(1933),《民法要論總則》,訂正再版,北京:朝陽學院出版部。 ———(2014),〈民法總則〉,收於:吳一鳴(點校)(著),《朝陽法科講義(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高盛(主編)(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釋義及實用指南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吳學義(著)(1934),《中國民法總論》,上海:世界書局。 我妻榮(著),於敏(譯)(2008),《新訂民法總則》,中國法制出版社。 李宇(著)(2017),《民法總則要義:規範釋論與判解集註》,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宜琛(著)(2004),《民法總則》,中國方正出版社。 杜萬華(主編)(2017),《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周新民(著)(1931),《民法總論》,上海:華通書局。 林秀雄(著)(2012),《親屬法講義》,2版,台北:元照。 林誠二(著)(2003),《民法債編總論——體係化解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著)(2007),《民法債編各論(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著)(2008),《民法總則(下)》,北京:法律出版社。 林鈺雄(主編)(2016),《沒收新制(一):刑法的百年變革》,台北:元照。 ———(主編)(2016),《沒收新制(二):經濟刑法的新紀元》,台北:元照。 邱聰智(著)(2005),《民法總則(上)》,台北:三民。 ———(著)(2006),《新訂債法各論(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著)(2006),《新訂債法各論(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姚志明(著)(2016),《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台北:元照。 姚瑞光(著)(2011),《民法總則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洪遜欣(著)(1989),《中國民法總則》,台北市:自版。 美國法學會、美國統一州委員會(著),孫新強(譯)(2004),《美國〈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評述(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胡元義(著)(1943),《民法總則》,四川:四川大學(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胡長清(著)(1997),《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唐紀翔(著)(1932),《民法總論(下卷)》,北京:開明書店。 奚曉明(主編)(2014),《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民事典型案例精選》,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孫森焱(著)(2006),《民法債編總論(下)》,法律出版社。 耿林(著)(2009),《強制規範與合同效力:以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為中心》,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高鳳仙(著)(2015),《親屬法 : 理論與實務 》,台北:五南。 國立臺灣政治大學判例硏究委員會(著)(1976),《中華民國裁判類編:民事法(第十冊)》,台北:正中書局。 崔建遠(著)(2011),《合同法總論(上卷)》,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著)(2017),《物權法》,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五常(著)(2015),《經濟解釋》,2014增订本,中信出版社。 張文愷(著)(2017),《侵害「不法行為人」之侵權責任》,台北:元照。 張正學、曹傑(著)(1937),《民法總則注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梅仲協(著)(1998),《民法要義》,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許德風(著)(2015),《破產法論:解釋與功能比較的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自強(著)(2011),《整合中之契約法》,台北:元照。 ———(著)(2015),《契約違反與履行請求》,元照。 ———(著)(2016),《違約責任與契約解消》,元照。 ———(著)(2018),《契約之內容與消滅》,4版,元照。 ———(著)(2018),《契約之成立與生效》,4版,元照。 陳忠五(主編)(2018),《新學林分科六法——民法》,台北:新學林。 陳計男(著)(2004),《破產法論》,3版,台北:三民。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著)(2011),《民法親屬新論》,10版,台北:三民。 陳瑾昆(著)(1930),《民法通義總則》,北京:北平朝陽學院。 陳聰富(2013),〈法律行為違反經濟法規之效力——以違反公平交易法之違法契約為中心〉,收於:民法研究基金會(著),《民事法之思想啟蒙與立論薪傳:孫森焱前大法官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 ———(著)(2015),《契約自由與誠信原則》,台北:元照。 ———(著)(2016),《民法總則》,2版,台北:元照。 曾世雄(著)(2005),《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2版,台北:元照。 曾志時(著)(1936),《民法總則》,北京:朝陽學院法律評論社。 曾宛如(2007),〈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氏著,《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台北:元照。 ———(著)(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6版,台北:自版。 曾陳明汝(著)(2003),《商標法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舒國瀅、王夏昊、雷磊(著)(2018),《法學方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黃右昌(著)(1946),《民法詮解——總則編(下)》,增訂版,上海:商務印書館。 黃立(主編)(2002),《民法債編各論(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主編)(2002),《民法債編各論(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著)(2005),《民法總則》,4版,元照。 ———(著)(2006),《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三版,台北:自版。 黃茂榮(著)(1982),《民法總則》,增訂版,台北:植根。 ———(著)(2009),《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增訂六版,台北:自版。 ———(著)(2014),《債法通則之四: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楊永清(2008),〈沒有完成開發投資總額的25%以上,是否影響合同的效力〉,收於:黃松有(主編)(著),《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08年第2集·總第34集)》,北京:法律出版社。 詹森林(2009),〈效力規定與取締規定之區別標準─ 最高法院裁判之評析〉,收於:范光群教授七秩華誕論文研討會》,元照。 雷磊(2016),〈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氏著,《規範、邏輯與法律論證》,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劉昭辰(著)(2018),《不當得利》,修訂二版,台北:五南。 劉得寬(著)(2006),《民法總則》,4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劉連煜(2002),〈論公司保證之有效性——以「集團企業內之保證」的檢討爲中心〉,收於: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二)》,台北:自版。 劉渝生(著)(2005),《公司法制之再造:與德國公司法之比較研究》,台北:新學林。 歐陽谿(著)(1937),《民法總論》,4版,上海:法學編譯社。 蔡墩銘(著)(2002),《經濟與法律》,臺北:自版。 鄭玉波(著)(1981),《民法債編各論(上冊)》,7版,台北:自版。 ———(著)(1981),《法學緒論》,台北:三民。 ———(著)(2003),《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賴英照(著)(1987),《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2版,臺北:三民。 ———(著)(1987),《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二冊)》,2版,臺北:三民。 ———(著)(1987),《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三冊)》,2版,臺北:三民。 ———(著)(2014),《股市遊戲規則 : 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3版,台北:自版。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著)(2010),《親屬法》,台北:自版。 薛波(主編)(2003),《元照英美法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謝銘洋(著)(2018),《智慧財產權法》,8版,台北:元照。 韓世遠(著)(2018),《合同法總論》,4版,法律出版社。 蘇永欽(1988),〈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的法律行為——從德國民法§134的理論與實務操作看我國民法§71〉,氏著,《民法經濟法論文集》,頁冊,臺北:三民。 ———(2002),〈再論一般侵權行為的類型——從體系功能的角度看修正後的違法侵權規定〉,氏著,《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台北:元照。 ———(2002),〈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從功能法的角度看民事規範的類型與立法釋法的方向〉,氏著,《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台北:元照。 ———(著)(2004),《私法自治中的經濟理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契約違反禁止規定〉,收於:楊與齡(著),《民法總則實例問題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以公法規範控制私法契約——兩岸轉介條款的比較與操作建議〉,氏著,《尋找新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從動態法規範體系的角度看公私法的調和——以民法的轉介條款和憲法的整合機制為中心〉,氏著,《尋找新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跨法域教義學——也許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教義學?〉,收於:二○一八兩岸四地法律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二、中文期刊 (1928),〈謝月波與李耀南因求償欠款涉訟上告案 十七年三月十六日民事第一庭判決上字第二五四號〉,《最高法院公報》創刊號期,頁157-158。 A. Beater(2016),〈《德國民法典》第134條中「法律」的概念——對憲法規範、公法性自治規章、一般法律原則與避法行為的可適用性〉,《中德私法研究》13期,頁83-104。 C.-W. Canaris(2016),〈法律禁令和法律行為〉,《中德私法研究》13期,頁55-82。 王皇玉(2016),〈2015年刑事法發展回顧:刑法沒收制度之變革〉,《台大法學論叢》,45卷S期,頁1615-1648。 王軼(2013),〈論民法諸項基本原則及其關係〉,《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期,頁91-97。 ———(2014),〈民法典的規範類型及其配置關係〉,《清華法學》06期,頁54-63。 ———(2017),〈法律規範類型區分理論的比較與評析〉,《比較法研究》05期,頁5-15。 ———(2018),〈論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對合同效力的影響〉,《比較法研究》06期,頁55-63。 朱岩(2004),〈歐洲合同法原則(第三部分)〉,《民商法論叢》,30卷,頁651-666。 朱虎(2017),〈訴訟時效制度的現代更新〉,《中國高校社會科學》5期,頁90-104。 朱慶育(2016),〈《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評注〉,《法學家》03期。 吳英傑(2015),〈論受託人違反信託本旨而為信託財產之處分:救濟方法暨其法理基礎〉,《臺大法學論叢》,44卷2期,頁407-456。 李世剛(2016),〈法國債法改革的歷程和2016年立法評介〉,《北航法律評論》。 ———(2017),〈合同合法性的審查機制——以法國經驗為視角〉,《華東政法大學學報》04期。 林鈺雄(2016),〈利得沒收新法之審查體系與解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38期。 ———(2018),〈不法原因給付與犯罪所得沒收──初探刑法上之準不當得利〉,《政大法學評論》152期。 金可可(2016),〈強行規定與禁止規定——論《合同法》第52條第5項之適用範圍〉,《中德私法研究》13期,頁3-24。 胡堅明(2018),〈德國法上違反禁止性規定之法律行為的效力〉,《華東政法大學學報》02期。 孫鵬(2007),〈私法自治與公法強制——日本強制性法規違反行為效力論之展開〉,《環球法律評論》02期,頁64-75。 秦立威等譯註(2016),〈《法國民法典:合同法、債法總則和債之證據》法律條文及評注〉,《北航法律評論》1期。 高圣平、范佳慧(2019),〈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效力判斷的解釋基礎——基于最高人民法院裁判分歧的分析和展開〉,《比較法研究》01期,頁70-85。 梁神寶(2017),〈違反強制性法規的合同效力——基于瑞士法的考察〉,《華東政法大學學報》01期。 許德風(2016),〈論合同違法無效后的獲益返還——兼議背信行為的法律規制〉,《清華法學》02期。 陳自強(2010),〈整合中之歐盟契約法〉,《月旦法學雜誌》181期,頁113-132。 ———(2016),〈法國契約法修正與現代化〉,《月旦法學雜誌》259期,頁143-166。 陳忠五(1998),〈法律行爲絕對無效與相對無效之區別〉,《臺大法學論叢》,27卷4期,頁157-258。 葉名怡(2013),〈法國違法合同無效制度探析〉,《環球法律評論》01期,頁141-154。 解亙(2003),〈論違反強制性規定契約之效力——來自日本法的啟示〉,《中外法學》01期。 雷磊(2015),〈法教義學的基本立場〉,《中外法學》01期。 ———(2018),〈什么是法教義學?——基于19世紀以后德國學說史的簡要考察〉,《法制與社會發展》04期。 ———(2018),〈法教義學能為立法貢獻什么?〉,《現代法學》02期。 ———(2018),〈法教義學與法治:法教義學的治理意義〉,《法學研究》05期。 賴英照(2018),〈有效無效,法無定法——從法律解釋方法看民法第71條〉,《中原財經法學》41期。 謝銘洋(2013),〈法律行為違反限制競爭規範在私法上之效力〉,《公平交易季刊》,21卷2期,頁1-28。 韓世遠(譯)(1999),〈歐洲合同法原則〉,《外國法譯評》1、2、3期。 蘇永欽(2015),〈釋字第726號解釋點出了什麼問題?〉,《中華法學》16期。 ———(2018),〈夏蟲語冰錄(一二五)——法域介面解釋學〉,《法令月刊》,69卷6期。 三、英文書目 (一)美國法 Am. Jur. 2d Contracts (Vol. 17A). Am. Law Inst. (1932). Restatement (First) of Contracts Am. Law Inst. (1981).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R. E. Barnett. (2012). Contracts: cases and doctrine (5th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G. E. Berendt, R. A. Cochran, D. E. Long, R. J. Nye and J. H. Scheid. (2009). Contract law and practice (Revised 2nd ed.). New Providence, NJ: LexisNexis Matthew Bender. B. A. Blum. (2017). Contracts (7th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B. A. Blum and A. C. Bushaw. (2012). Contracts: cases, discussion, and problems (3rd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S. J. Burton. (2006). Principles of contract law (3rd ed.). St. Paul, Minn.: Thomson/West. D. J. Bussel and A. I. Rosett. (2011). Contract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J. D. Calamari and J. M. Perillo. (2014). Contracts (7th ed.). St. Paul, Min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 J. D. Calamari, J. M. Perillo, H. H. Bender and C. N. Brown. (2011). Cases and problems on contracts (6th ed.). St. Paul, MN: Thomson/West. T. D. Crandall and D. J. Whaley. (2016). Cases, 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contracts (7th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J. P. Dawson, W. B. Harvey, S. D. Henderson and D. Baird. (2008). Contracts: cases and comment (9th ed.). St. Paul, MN: Foundation Press. S. L. Emanuel. (2012). Contracts (10th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E. A. Farnsworth. (2004). Contracts (4th ed.).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E. A. Farnsworth, W. F. Young, C. Sanger, N. B. Cohen and R. R. W. Brooks. (2008).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7th ed.). St. Paul, Minn.: Foundation Press; Thomson West. T. E. George and R. Korobkin. (2012). K : a common law approach to contracts.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Aspen Publishers. G. M. Giesel. (2003). Corbin on contracts (revised ed. Vol. 15). New York: Matthew Bender. J. F. Hogg, C. G. Bishop and D. D. Barnhizer. (2008). Contracts: cases and theory of contractual obligation. St. Paul, Minn.: Thomson/West. A. H. Kastely, D. W. Post and S. K. Hom. (2006). Contracting law (4th ed.).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M. B. Kelly. (2011). Inside contract law : what matters and why.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C. L. Kunz and C. L. Chomsky. (2010). Contracts :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St. Paul, Minn.: West. R. A. Lord. (2009). Williston on contracts (4th ed.). Rochester, N.Y.: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I. R. Macneil and P. J. Gudel. (2001). Contracts : exchange transactions and relations : cases and materials (3rd ed.).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K. S. Marshall and J. L. Daniel. (2010). Principles of contract law (2010 ed.). Lake Mary, FL: Vandeplas Publishing. J. E. Murray. (2011). Murray on contracts (5th ed.). New Providence, NJ: LexisNexis. C. D. Rohwer and A. M. Skrocki. (2006). Contracts in a nutshell (6th ed.). St. Paul, Minn.: Thomson/West. R. E. Scott and J. S. Kraus. (2007). Contract law and theory (4th ed.). Newark, NJ: LexisNexis Matthew Bender. L. A. Spagnola. (2008). Contracts for paralegals : leg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oston, MA: McGraw-Hill Education. P. Tepper. (2012). The law of contracts and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2nd ed.). New York: Delmar Cengage Learning. (二)英國法 P. S. Atiyah and S. A. Smith. (2006). Atiyah's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t (6th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 G. Beale (Ed.) (2017). Chitty on contracts (Volume I: General Principles) (32st with 2nd Supplement ed.). London: Sweet & Maxwell. J. Beatson, A. S. Burrows, J. Cartwright and W. R. Anson. (2016). Anson's law of contract (30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 A. Buckley. (2017). Illegality and public policy (4th ed.). London: Sweet & Maxwell. A. Burrows. (2016). A restatement of the English law of contra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 C. Cheshire, C. H. S. Fifoot and M. P. Furmston. (2017). Cheshire, Fifoot and Furmston's law of contract (17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 Commission. (1999). Illegal transactions : the effect of illegality on contracts and trusts (Law Commission Consultation Paper No. 154). ———. (2009). The Illegality Defence: A Consultative Report (Law Commission Consultation Paper No. 189). http://www.lawcom.gov.uk/app/uploads/2015/03/cp189_Illegality_Defence_Consultation.pdf ———. (2010). The Illegality Defence (Law Commission Report No. 320).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29171/0412.pdf M. P. Furmston (Ed.) (2017). The law of contract (6th ed.). London: LexisNexis. S. Green and A. Bogg. (2018). Illegality after Patel v Mirza. Oxford: Hart Publishing. E. McKendrick. (2017). Contract law (12th e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 (2018). Contract law :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18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 Peel. (2015). Treitel on The Law of Contract (14th ed.). London Sweet & Maxwell. J. Poole. (2016). Textbook on contract law (13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Richards. (2017). Law of contract (13th ed.). Harlow: Pearson. R. Stone and J. Devenney. (2017). The modern law of contract (12th ed.). London: Routledge. G. H. Treitel. (2004). An outline of the law of contract (6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國際契約法文件與比較法 Common European Sales Law. C. v. Bar and E. M. Clive (Eds.). (2010). Principles, 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 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DCFR) (Vol. 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 Fauvarque-Cosson and D. Mazeaud (Eds.). (2008). European contract law : materials for a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 terminology, guiding principles, model rules. Munich: 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 N. Jansen and R. Zimmermann. (2018). European Contract Laws: Foundations, Commentaries, Synthesis. In N. Jansen and R. Zimmermann (Eds.), Commentaries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 Kötz. (2017). European contract law (G. Mertens and T. Weir, Trans. 2nd ed.).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O. Lando and H. G. Beale (Eds.). (2000).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s I and II) (Combined and rev. ed.).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O. Lando, E. Clive, A. Prüm and R. Zimmermann (Eds.). (2003).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 III). New York: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S. Meier. (2018). Chapter 15: Illegality. In N. Jansen and R. Zimmermann (Eds.), Commentaries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IDROIT. (2016).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 (4th ed.). (四)其他書目 (2014) Black's Law Dictionary (10th ed.). P. S. Atiyah. (1979). 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dom of contrac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四、英文期刊 I. Ayres. (1998). Empire or Residue: Competing Visions of the Contractual Canon. Fla. St. U. L. Rev., 26, 897-912. ———. (2012). Regulating Opt-Out: An Economic Theory of Altering Rules. Yale L.J., 121(8), 2032-2116. F. Kessler. (1943). Contracts of Adhesion--Some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Contract. Colum. L. Rev., 43, 629. G. L. Williams. (1942). The Legal Effect of Illegal Contracts. The Cambridge Law Journal, 8(01), 51. doi:10.1017/S0008197300116095 五、德文書目 Brox/Walker. (2017).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41 ed.). München: Verlag Franz Vahlen. 六、博碩士論文 楊慧娘(2015),《民法第七十一條之理論與適用》,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賴映岑(2015),《違反民法外強制性規定之法律行為——從日本法之啟示再探》,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318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強行規定」為論文主題,討論法律行為違反強行規定之效力。
私法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個人得基於自己的意思為自己形成法律關係。法律行為是實現私法自治的工具,故對法律行為予以限制,必須具有足夠的正當性基礎。 「強行規定」具有多重含義:(1)當法律行為發生其他效力瑕疵時,行為能力欠缺、錯誤、詐欺、脅迫、無權代理、無權處分等效力瑕疵事由及衍生規範,不宜歸入「強行規定」的概念下,而應依各該規範定其效果。當法律行為未滿足法定生效要件時,法定生效要件亦不宜歸入「強行規定」的概念下。未滿足法定生效要件,法律行為不生效,而非無效。(2)「強行規定」的第一類含義是「不得被排除適用法律後果的法律規範」,旨在強制形成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與之相對,「得以被排除適用法律後果的法律規範」,被稱為「任意規定」;「得以在一定條件下排除者」,被稱為「半強行規定」。法律可能已經明確規定,某一法律規範得否以及在何種條件下得被排除,這種法律規定可被稱為「變更規定」。當無「變更規定」時,即法律對法律規範得否被排除適用未予規定時,應當考慮排除適用法律規範之法律後果,是否過度限制契約自由,是否為排除誠信原則及衍生條款,以及是否為拋棄基本權利與關於弱者保護的規定。法律行為中,違反此種意義強行規定的部分,係屬無效。被排除適用的法律規範之法律後果,仍強制形成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3)「強行規定」的第二類含義是:法律規定為契約權利義務之創設設置禁止界限,例如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此等規範為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劃定邊界,係對契約自由的內部強制。法律行為中,違反此種意義下的強行規定之部分,係屬無效,例如超出20年的部分係屬無效。(4)「強行規定」的第三類含義是:契約的內容、履行或目的違反了法律創設的行為義務,此係對契約自由的外部強制。①內容不法:法律規定創設的強制或禁止的行為義務,不得被契約內容違反。換言之,法律禁止的行為(殺人、賭博),不得成為契約內容;法律強制的行為(納稅),不得以其不作為成為契約內容。行為義務的來源包括法律對行為的禁止與對契約的禁止。法律行為違反行為義務者,係屬無效。惟法律規定係為保護一方當事人而設時,契約相對無效。當一方當事人不知不法情事時,契約有效,該方有權請求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②履行不法:除內容不法外,契約在履行階段亦可能違反行為義務(如運輸超載),不法履行的一方無違約救濟權。③目的不法:契約如目的不法(如買刀殺人),當一方明知或應知他方的不法目的時,契約無效;當一方不知且不應當知道他方的不法目的時,契約有效,該方有權請求履行利益之損害賠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mandatory rule”, discussing the validity of juridical acts infringing mandatory rules.
Private autonomy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civil law. Individuals can form legal relations for themselv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will. Judicial act is a tool to realize private autonomy, so to restrict juridical act, there must be sufficient legitimacy. 'Mandatory rule' have multiple meanings: (1) When the validity of a judicial act has other defects such as incapacity, mistake, deceit, duress, unauthorized agency,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these rules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under the concept of 'mandatory rules', and these cases sh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respective norms. When a judicial act does not meet key elements of effectiveness, these key elements of effectiveness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under the concept of 'mandatory rules'. In these cases, the judicial acts are not “invalid”, but “not valid”. (2) The first meaning of 'mandatory rules' is 'legal norms whose legal consequence can not be excluded', which aim at fixing the legal relation between parties. In contrast, 'the legal norms whose legal consequence can be excluded' are called 'default rules' and 'whose legal consequence can be exclud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re called 'quasi-mandatory rules'. Law may have clearly stipulated whether or not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a certain legal norm can be excluded, such a legal provision can be called 'altering rule'. In the absence of an 'altering rule', i.e. when the law fails to provide whether a norm can be excluded, judges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it is an excessive restriction on contractual freedom, whether parties exclud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derivative provisions, and whether parties abandon fundamental rights or the excluded provisions aim at protecting the weak. This part of a judicial act which infringe a mandatory rule is invalid. The excluded legal consequence of legal norm still fixe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3) The second meaning of 'mandatory rules' is the legal rules which provide prohibitive border for the creation of contract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for example, the lease term should not exceed 20 years. These norms delimit the boundary for the contractual freedom of the parties, and they are internal compulsion to contract freedom. In judicial acts, the part which violates the mandatory provision is invalid, for example, the part that exceeds 20 years is invalid. (4) The third meaning of 'mandatory rules' is that the content, performance or purpose of contracts violate the obligation of conduct created by law, which is an external compulsion of contract freedom. (a) Illegal content: the imperative or prohibited obligations of conduct created by law shall not be violated by the content of a contract. In other words, the acts prohibited by law (homicide, gambling) shall not be the content of contracts; as to the acts ordered by law (taxation), the omissions shall not be the content of contracts. The source of obligation of conduct includes the prohibition of act and the prohibition of contract. Judicial acts infringing obligation of conduct are void. However, when the legal provisions are designed to protect one party, the contract is relative invalid. When one party is innocent, the contract is valid and the innocent party has right to claim damages for performance interest. (b) Unlawful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nt of the contract is illegal, contracts may also violate the obligations of conduct (such as transport overload) in the stage of performance, and the party who perform the contract illegally has no right of remed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c) Illegal purpose: if the contract is unlawful in purpose (such as buying knife to kill others), the contract is invalid when one party knows or ought to know the other party's unlawful purpose; it is valid when one party does not know and ought not to know the other party's unlawful purpose, and the innocent party has right to claim damages for performance interes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7:21:3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5a21121-1.pdf: 7964704 bytes, checksum: 36d7bb71a0af049152252e141bd3d75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提出 1 一、法律行為違反強行規定 1 (一)民法第71條:法律行為違反具體的法律規範 1 (二)討論範圍之限定:強行規定及違反效力 1 二、困難之所在:強行規範多如牛毛、橫跨公私法域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一、法教義學(法釋義學) 3 二、比較法 4 三、各國成文法規範概述 5 (一)概說 6 (二)英美法系 7 (三)大陸法系 11 (四)國際契約法文件 16 (五)綜合比較整理 23 第三節 既有文獻之簡要回顧 24 一、專書 24 二、期刊文獻 25 三、博碩士論文 25 第二章 私法自治及對其限制的正當性基礎 27 第一節 私法自治的概念與規範基礎 27 一、私法自治的概念 27 二、規範基礎 28 (一)憲法規範:憲法第22條「其他自由及權利」 28 (二)民法規範 29 第二節 私法自治之正當性基礎 30 第一項 私法自治之哲學基礎:自由主義 30 一、消極概念:干涉之不存 30 (一)霍布斯:實體干涉 30 (二)洛克:也包括對意志的脅迫 31 (三)邊沁:影響他人意志的兩種方式 32 (四)彌爾:干涉自由者也包括自己 32 二、積極概念:實現人類稟賦 32 (一)T.H.格林:實現天性中的可能 32 (二)自由存在於政治 33 (三)自由存在於對神的服侍中 33 三、新羅馬理論:依賴之不存 33 (一)君主治下之臣民 34 (二)受帝國權力支配之殖民地居民 34 (三)沒有獨立收入的女性 34 (四)當代的專斷權力支配情形 34 四、小結 35 第二項 私法自治之經濟理性:市價作為競爭之準則 35 第三節 限制法律行爲內容形成自由之正當性基礎 37 第三章 法律行為違反強行規定之效力 38 第一節 比較法的觀察 38 第一項 美國法 39 一、概說:契約因違反公共政策而不可強制執行 39 (一)公共政策之來源:制定法與判例法 39 (二)術語之選用:public policy與illegal 40 (三)違反之後果:不可強制執行 41 二、違反判例法所確認的公共政策 43 三、違反明定契約效力之制定法:依法律之規定 45 (一)制定法規定契約無效或禁止契約訂立 45 (二)制定法規定了無效之外的其他效力 46 四、違反未規定契約效力之制定法:利益衡量 47 (一)傾向於有效的考量因素 48 (二)傾向於無效的考量因素 49 (三)利益衡量之具體應用 66 五、小結與評論 66 (一)小結 66 (二)評論 67 第二項 英國法 72 一、概說:混亂的英國法 72 (一)類型區分 72 (二)術語選用 77 (三)違反之效果:不可強制執行 77 二、違反公共政策 77 三、違反明示契約效力的制定法 80 (一)明定契約無效 80 (二)明定契約可撤銷 80 (三)明定契約效力不受影響 81 四、違反未明示契約效力之制定法 82 (一)契約無效的正當性基礎 82 (二)制定法明示或默示禁止契約:無效 84 (三)未受制定法明示或默示禁止之契約效力:區分「故意違反法律(guilty)」與「不知不法情事(innocent)」 97 (四)牽涉犯罪、侵權或詐騙第三人之契約 107 (五)其他救濟措施:附屬擔保與侵權責任 110 五、不當得利返還:原則上不得返還與三個例外 112 (一)原則:不得請求不當得利返還 112 (二)例外1:非同等過錯(not in pari delicto) 113 (三)例外2:撤出不法契約(withdraw from illegal contract) 114 (四)例外3:獨立的訴因(independent cause of action) 114 六、法律委員會(Law Commission)的改革 118 (一)概說 118 (二)1999年諮詢報告 119 (三)2010年正式報告 119 七、Patel v Mirza案對契約效力判斷的影響 120 (一)Patel v Mirza:確立系列考量因素路徑(range of factors) 120 (二)Patel v Mirza案對契約效力判定的可能影響 125 八、小結與評論 126 (一)小結 126 (二)評論 128 第三項 德國法 129 一、違反對象:禁止規定 129 二、違反明示法律行爲效力之制定法:從其規定,無須適用134條 129 三、違反禁止性規定之法律行爲的效力判定:區分絕對禁令與相對禁令 130 (一)相對禁令:外部情況 130 (二)絕對禁令:內容禁令 131 四、小結與評論 136 (一)小結 136 (二)評論 137 第四項 法國法 139 一、概說:契約有效要件與無效之分類 139 (一)有效要件:同意、能力、標的、原因 139 (二)無效分類:絕對無效與相對無效 140 二、公共秩序的類型區分 140 (一)法律明文規定的公共秩序 141 (二)公共秩序的內容 141 (三)違反公共秩序的制裁 143 三、標的不法 144 (一)債之標的(給付本身) 145 (二)契約標的 147 (三)小结 148 四、原因不法 150 (一)原因的概念 150 (二)原因的存在 151 (三)原因的合法性 154 (四)小結 156 五、2016年債法修正:原因理論的廢除 157 六、小結與評論 158 第五項 日本法 159 一、私法上的強行規定 160 二、公法上的強行規定 161 (一)早期實務見解:法律淵源區別說 162 (二)通說:綜合判斷說 162 (三)履行階段說 166 (四)經濟公序論(大村敦志) 167 (五)基本權保護義務論(山本敬三) 168 三、小結與評論 171 (一)小結 171 (二)評論 173 第六項 國際契約法文件:PECL、DCFR與PICC 174 一、概說:強行規定之內涵 174 (一)PECL:區分PECL內的強行規定與國家法律中的強行規定 174 (二)DCFR:概念模糊的「強行規定」 175 (三)PICC:區分PICC內的強行規定與內國法、國際法或超國家法律 176 (四)比較整理 176 二、PECL、DCFR、PICC中不得由當事人排除適用的規定 176 (一)PECL與DCFR:均已明示 176 (二)PICC:大多已經明示 178 三、契約違反強行規定 179 (一)概述 180 (二)契約違反基本原則(PECL/DCFR) 181 (三)違反明定契約效力之強行規定:從其規定 182 (四)違反未明示契約效力之法律:自由裁量 183 (五)小結與評論 199 第七項 綜合比較整理 202 第二節 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 204 第一項 概說 204 第二項 Ian Ayres的法律規範類型區分理論 205 一、Ayres的法律規範類型區分理論 205 (一)強行規範與任意規範的三個問題 205 (二)變更規定:規制如何變更默認法律後果之規範 206 (三)降低交易成本與減少錯誤 206 (四)粘性任意規範作為半強行規範 209 (五)以變更規定懲罰當事人(altering penalties) 212 二、評論 212 (一)變更規定在大陸法系的體系定位及其所受質疑 212 (二)粘性任意規範(半強行規範)之經濟分析的問題 214 (三)關於信息披露義務 215 第三節 台灣學說見解 216 第一項 規範功能:限制私法自治、轉介公法規範 216 一、概述 216 二、公私法域介面的轉介 216 第二項 違反對象:強行規定=強制規定+禁止規定 219 一、法律規定:強行規定與任意規定 219 (一)區分標準:得否以自由意思排除適用 219 (二)判定標準 220 (三)限制法律行爲效力的規定:非屬強行規定 221 二、強制規定 222 (一)通說定義:應為某種行為之規定 222 (二)強行規定是強制性規定的下位概念 224 (三)強制規範法律關係之規定 226 (四)強制規定=禁止規定 228 (五)相對於「任意規定」的強制規定 229 三、禁止規定 232 第三項 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之效力 234 一、概說:違反強制規定者一概無效,違反禁止規定者區分取締規定與效力規定 234 (一)取締規定:取締行爲,施加制裁,不影響法律行爲之效力 234 (二)效力規定:否認法律行爲之效力 235 (三)法律明示法律行爲之效力者,從其規定 236 二、取締規定與效力規定區分之判斷標準 239 (一)利益衡量 240 (二)類型區分 243 (三)法律行為:物權行為的不法性 250 三、有效與無效以外之其他效力 251 (一)法律明定其他效力 251 (二)可裁量之效果 251 四、小結 253 第四節 本文觀點 254 第一項 概說:強行規定的多重含義與學說見解之檢討 255 一、「規範強行性」與「規範內容」的區分? 255 (一)層次區分 255 (二)違反「規範強行性」 256 (三)違反「規範內容」 260 (四)小結與本文評論 263 二、強行規定的多義性 270 (一)法律行爲的效力瑕疵事由與法定生效要件 270 (二)不得由當事人排除適用的法律規範:拋棄法定權利 271 (三)權利創設超出禁止界限 271 (四)法律行為的內容、履行或目的違反行為規範 272 三、核心問題:「法律行為」違反「法律規範」 272 (一)判定內容:法律行為之效力 272 (二)違反對象:具有「構成要件」與「法律後果」兩項要素的法律規範 274 四、同一法律規範是否為「強行規定」的多重可能 276 五、通說規範類型區分之檢討 278 (一)通說觀點的簡要回顧 278 (二)「得否排除適用」與「是否創設行為義務」被混為一談 279 第二項 效力瑕疵事由規範與法定生效要件:依各該規範定之 281 一、行為能力 282 (一)未達訂婚年齡之訂立婚約行為 282 (二)未成年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而離婚 283 二、方式強制 283 三、代理的容許性與無權代理 284 (一)不得代理:代理容許性的欠缺 284 (二)無權代理:代理資格的欠缺 285 四、無權處分 302 (一)無權處分的規定非屬強行規定 302 (二)中國大陸城市房地産管理法第38、39、40條 303 五、法定生效要件 314 (一)民法內的法定生效要件 314 (二)公法規定的法律行為法定生效要件 317 六、意定生效要件:條件與期限 319 第三項 不得排除法律規範之法律後果:強制形成法律關係 320 一、概說 320 (一)法律行為的內容:排除「法律後果」,不生給付義務 320 (二)法律行爲的效力 320 二、前提條件:當事人有權決定的法律關係(拋棄法定權益) 322 (一)私法自治,而非他治 322 (二)三人利益關係中的複雜局面 322 (三)賦予法院以權力的法律規範不得排除 324 (四)權利行使方式規範不生排除的問題 327 三、明定某項法律規範得否排除適用的法律規範:變更規定 328 (一)變更規定之內涵:規定某項法律規範得否排除適用的法律規範 328 (二)變更規定之類型 328 四、無變更規定時的判定因素:效力瑕疵事由的規範意旨、誠信原則及衍生條款、基本權利與弱者保護 335 (一)概說 335 (二)私法自治的維護:法律行為效力瑕疵事由的排除 336 (三)誠信原則及衍生條款 342 (四)基本權利與弱者保護 344 (五)其他法律規範的分析 346 第四項 權利創設超出禁止界限:契約自由的內部強制 348 一、概說:「不得排除法律規範之法律後果」與「權利創設超出禁止界限」的區分實益 348 二、權利創設超出禁止界限:規範功能與規範實例 350 (一)規範功能:保護締約地位不對等之弱者 350 (二)規範實例 350 三、變更規定:有條件的跨越強制界限 356 (一)司法院釋字第726號解釋 356 (二)評論:變更規定的技術區分以及平等保護原則的適用 359 第五項 契約內容、履行或目的違反行為義務:契約自由的外部強制 361 一、行為義務的創設與違反後果 361 (一)行為義務的創設 361 (二)行為義務的類型 365 (三)違反後果:全部有效或無效 366 (四)違反類型 366 二、內容不法:區分法律是否為保護一方當事人以及當事人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契約不法 366 (一)以財產給予為內容的契約 367 (二)勞務契約:「對法律克予之行為義務的違反」成為契約內容 397 三、契約履行不法:不法履行的一方無違約救濟權 411 (一)履行不法之界定 411 (二)比較法與學說觀點的簡要回顧 413 (三)本文觀點 414 四、契約目的不法:區分無不法目的的一方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對方的不法目的 414 (一)比較法與學說觀點的簡要回顧 415 (二)本文觀點 417 (三)實務見解及評論 419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421 第一節 結論 421 第二節 展望: 第71條的體系定位 424 參考文獻 425 案例索引 43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違反強行規定之法律行為 | zh_TW |
dc.title | Juridical Acts Infringing Mandatory Rul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自強,王千維 | |
dc.subject.keyword | 強行規定,強制規定,禁止規定,民法第71條,契約自由,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andatory rule,imperative rule,prohibitive rule,article 71 of Taiwanese Civil Code,freedom of contract, | en |
dc.relation.page | 44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123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9-07-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7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