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277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瑋佑
dc.contributor.authorChih-Yang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志洋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7:05:52Z-
dc.date.available2019-08-18
dc.date.copyright2019-08-18
dc.date.issued2019
dc.date.submitted2019-07-25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中文部分
(一) 教科書
王澤鑑(2009),《債法原理(二):不當得利》,2009年版,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0),《民法總則》,2010年版,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4),《民法物權》,2014年版,臺北:自刊。
吳明軒(2016),《民事訴訟法:中冊》,11版,臺北:自刊。
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2007),《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自刊。
姜世明(2016),《民事訴訟法:下冊》,修訂4版,臺北:新學林。
許士宦(2017),《民事訴訟法口述講義:下卷》,臺北:新學林。
陳自強(2014),《契約之成立與生效》,3版,臺北:元照。
陳自強(2016),《違約責任與契約解消》,臺北:元照。
陳志雄、陳信瑩、陳容正(2018),《訴之聲明:及其相關法律問題之實務案例介紹》,台北:新學林。
陳聰富(2014),《民法總則》,臺北:元照。
楊芳賢(2009),《民法系列──不當得利》,臺北:三民書局。
駱永家(1976),《民事舉證責任論》,台北:台灣商務。
駱永家(2015),《新民事訴訟法I》,台北:自刊。
謝在全(2000),《民法物權論(上)》,2版,台北:自刊。
(二) 論文集
吳從周(2015),《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七冊: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對應適用(一)》,頁211-238,臺北:元照。
呂太郎(2010),〈主觀的舉證責任〉,收於:陳計男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委會(編),《訴訟理論新思潮與實務-陳計男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45-64,台北:元照。
林誠二(2013),〈由借名登記契約論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之效力〉,收於:陳猷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學的實踐與創新-陳猷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臺北:承法。
邱玟惠(2017),〈借名登記契約當事人死亡之實務爭議──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787號民事判決評析〉,《借名登記契約之實務爭議探討》,臺北:元照。
姜世明(2008),《舉證責任與證明度》,台北:新學林。
姜世明(2009),《新民事證據法論》,2版,臺北:新學林。
許士宦(2011),《訴訟理論與審判實務》,臺北:新學林。  
許士宦(2012),《爭點整理與舉證責任》,臺北:新學林。
許士宦(2014),《證據蒐集與紛爭解決》,臺北:新學林。
許士宦(2015),《民事及家事程序之新建構》,台北:新學林。
楊淑文(2010),《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爭議問題》,臺北:元照。
詹森林(2007),《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臺北:元照。
(三) 期刊論文
王千維(2017),〈由最高法院一○六年度第三次民事庭會議決議看不動產借名 登記〉,《月旦法學雜誌》,第271期,頁28-38。
吳承學、王昌國、何克凡(2011),〈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舉證責任之研究〉,《司法新聲》,第98期,頁79-97。
吳從周(2005),〈闡明之界限變遷-簡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上字第一八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72 期,頁234-241。
吳從周(2012),〈淺談經驗法則-與談姜世明教授「民事訴訟中自由心證主義之內涵與界限」一文〉,《台灣法學雜誌》,第 196 期,第 52-57 頁;
吳從周(2015),〈我國不動產借名登記契約之發展現狀-特別著重觀察內部效力與外部效力演變之互動〉,《軍法專刊》,第61卷第4期,頁47-68。
吳從周(2017),〈2016 年民事法發展回顧:方法論與釋義學之實務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特刊,頁1397-1423。
沈冠伶(2017),〈訴訟標的之闡明與紛爭一次解決(下):從闡明制度論法院之協力及當事人之處分〉,《月旦法學雜誌》,第262期,頁119-143。
卓心雅(2011),〈論不動產借名登記契約-以所有權歸屬為中心〉,《法學新論》,33期,頁91-113。 
林大洋(2017),〈借名登記對外效力之探討-法學方法與債法現代化之思考〉,《中華法學》,第17期,頁105-127。
邱玟惠(2018),〈借名登記契約是否屬「因委任事務之性質不能消滅者」之實務爭議──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410號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71期,頁13-18。
姜世明(2010),〈不當得利舉證程序中之反駁證明:最高院九八台上一一六九〉,《台灣法學雜誌》,第152期,頁184-185。
姜世明(2010),〈論客觀舉證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161期,頁53-60。
姜世明(2013),〈間接證明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135期,頁1-86。
張新楣,〈借名登記契約之爭議問題:以我國實務判決為中心:下〉,《司法周刊》,第1831期,第三版。
郭松濤(2012),〈談借名登記契約--兼評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990號判決〉,《司法周刊》,第1579期,頁2-3。
陳自強(1996),〈委託銀行付款之三角關係不當得利〉,《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頁1-43;
陳自強(2018),〈轉用物訴權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5期,頁57-132。
陳瑋佑(2015),〈民事訴訟上當事人之真實完全義務與事案解明協力義務的關係: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 195 條第 1 項之解釋論的初步反省〉,《台灣法學雜誌》,第 283 期,頁9-25。
陳瑋佑(2017),〈民事法上之說明義務及其違反之舉證責任:以雷曼連動債紛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第4期,頁1741-1817。
陳瑋佑(2018),〈2017 年民事程序法裁判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7卷特刊,頁1793-1848。
陳榮隆(2003),〈讓與擔保之法律構造(上)─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台上字第一一八○號判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96 期,頁200-218。
詹森林(2011),〈借名登記出名人之無權處分及借名人回復登記之請求權基礎兼論出名人之不法管理責任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114號判決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86期,頁49-59。
雷萬來(1997),〈經驗法則在民事訴訟上的性質與作用〉,《軍法專刊》,43卷10期,頁1-12。
蔡晶瑩(2014),〈論借名登記契約──最高院100台上2101判決〉,《台灣法學雜誌》,卷242,頁176-178;
蔡瑞麟(2017),〈原借名登記因死亡消滅,繼承人未辦繼承登記前借名登記契約無效?-簡評最高法院 106 台上 1222 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 326 期,頁211-214。
(四) 學位論文
陳榮隆(1999),《讓與擔保之研究》,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日文部分
原田和德(2005),〈要件事実の機能──裁判官の視点から〉,收於:伊藤滋夫、難波孝一(編),《民事要件事実講座(総論I):要件事実の基礎理論》,東京都:青林書院。
新保義隆、工藤洋治、栗原由紀子(2013),《わかりやすい要件事実論》,東京都:三協法規。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2775-
dc.description.abstract借名登記契約在我國十分普遍,借名人與出名人間亦時常興訟。如借名人欲對出名人提起返還借名登記不動產之訴訟,在此等訴訟中,勢必釐清以下兩個實體法上問題:不動產所有權誰屬?返還請求的請求權基礎為何?就此,文獻上雖有出名人為所有權人說、借名人為所有權人說等諸說,惟本文以為此等理論均未能妥適說明各種借名登記之案例類型,故應視具體事實背景而為相應區分(下稱「區分說」)始為可採。本文並論證借名人之請求權基礎包含契約上請求權、不當得利請求權,且可能兼有物上的妨害除去請求權。
此外,本文亦從程序法的觀點立論。我國最高法院雖對於借名登記返還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有一定標準,惟其法律依據並不明確。本文依據區分說之見解,全面檢視借名登記返還訴訟之舉證責任應如何分配,同時斟酌各種可能的間接證據之推認力如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t is a prevalent practice in Taiwan to register one’s real estates under borrowed names, and many litigations arise out of the agreements of borrowing names (hereinafter, “name-borrowing agreements”). When the borrower of names files a suit to reclaim the registered property, two prerequisite questions must be answered: (1) To whom does the ownership belong? (2) What are the statutory basis for such claims? Although a few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literatures as attempts to dissect the legal relations under name-borrowing agreements, there are, as this paper points out, weaknesses in these theories, i.e., they do not satisfactorily account for all pertinent cas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ll name-borrowing agreements must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factual background (hereinafter, “classification theory”), and that the statutory basis for claims should include contractual claims, unjust enrichment, and, where applicable, claims in rem.
Aside from the substantive law issues 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procedural implications of such issues. Although the Supreme Court adheres to a specific standard of allocating burden of proof, the rationale of its standard is neither clearly articulated nor well-constructed. In this light, this paper applies classification theory and suggests a more detailed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burden of proof in litigations involving name-borrowing agreements. Moreover, this paper examines possible indirect evidence that the parties might produce, and weighs its probative force in substantiating a cas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7:05:5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4a41010-1.pdf: 1100148 bytes, checksum: 75a970810135131fc6a3fe73a7b3f15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壹章 緒言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析事例 3
第貳章 借名登記不動產的所有權歸屬與返還請求權 6
第一節 實務見解之梗概 6
第一項 借名登記契約的定義與性質 6
第二項 借名登記契約之成立與生效 7
第一款 借名登記的動機 7
第二款 借名登記契約之適法性 7
第三款 借名登記契約之外部效力 7
第二節 實務基本癥結所在 9
第三節 不動產所有權歸屬 10
第一項 出名人為所有權人說 11
第二項 借名人為所有權人說 13
第三項 區分說 14
第四項 本文見解 15
第一款 「出名人為所有權人說」之商榷 15
第二款 「借名人為所有權人說」之商榷 20
第三款 本文觀點:修正的區分說 21
第四節 返還請求的請求權基礎檢討 26
第一項 實務與本文批判 26
第二項 本文觀點 30
第一款 採「借名人為所有人說」之情形 30
第二款 採「出名人為所有人說」之情形 32
第五節 小結 33
第六節 附論:借名登記契約性質之再思考 34
第一項 委任契約說 34
第二項 所有權權能限制契約說 35
第三項 對於委任契約說以及所有權權能限制契約說之商榷 35
第四項 本文見解:區分說 36
第一款 借名人為所有人的案型:採委任契約說 37
第二款 出名人為所有人的案型:採所有權權能限制契約說 37
第三款 小結 39
第叁章 返還訴訟的訴訟標的與訴之聲明 40
第一節 訴訟標的之特定與闡明 40
第二節 訴之聲明 42
第三節 訴之客觀合併型態 44
第肆章 借名登記返還訴訟的要件事實與舉證 45
第一節 借名登記舉證實務:法院見解與批判 46
第一項 借名登記請求在實務上舉證分配 46
第二項 批判與檢討 47
第二節 舉證責任之理論 48
第一項 舉證責任的規範性質:行為規範或裁判規範? 48
第二項 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 50
第一款 待證事實分類說 50
第二款 法律要件分類說 51
第三款 對法律要件分類說的補充 53
第三項 特定權利或事實的舉證責任分配法則 55
第一款 契約請求權 55
第二款 物上的妨害除去請求權 55
第三款 不當得利請求權 57
第四款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的事實 58
第四項 不負舉證責任之一造的協力義務 59
第三節 本文見解:區分說的要件事實與舉證責任分配 60
第一項 以契約返還請求權為訴訟標的時 62
第二項 以不當得利請求權為訴訟標的時 62
第一款 「損益變動」之要件 62
第二款 「無法律上原因」之要件 63
第三項 以物上請求權為訴訟標的時 65
第一款 「原告為所有權人」之要件 66
第二款 「被告造成不法之妨害」之要件 67
第四項 小結 68
第伍章 返還借名不動產訴訟的間接證明策略 71
第一節 間接證明:經驗法則與推理 72
第一項 「持續行使所有權能並負擔義務」等間接事實的推認力 74
第二項 其他可能的間接證明途徑 78
第二節 不同請求權基礎綜合比較 80
第一款 舉證難易程度 80
第二款 物上請求與債權請求之比較 81
第陸章 結語 83
參考文獻 8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返還借名登記不動產訴訟之研究:以請求權基礎及其要件事實之分析為中心zh_TW
dc.titleReclaiming Real Estates Registered under Borrowed Names:
Focusing on Statutory Basis for Claims and its Relevant Facts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7-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顏佑紘,邱玟惠
dc.subject.keyword借名登記,不動產物權,區分說,舉證責任,要件事實,間接證據之推認力,zh_TW
dc.subject.keywordName-borrowing agreements,unjust enrichment,claims in rem,burden of proof,probative force of indirect evidence,en
dc.relation.page90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901767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9-07-2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