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2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秀芳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 F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范里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7T15:59:4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1-2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7T15:59:4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1-21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1-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訂:《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玉篇》(元刊本)。 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宋‧張麟之刊行,龍宇純校注:《韻鏡校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宋‧張麟之刊行,李新魁校正:《韵鏡校證》(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元‧周德清撰,許世瑛校訂,劉德智注音:《音注中原音韻》(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元‧佚名:《古今雜劇》(景元刊本)。 清‧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聯合百科電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編輯:《等韻五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二、近人論著 王力 2017 [1957-1958] 《漢語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8 [1955]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資料室 2003 〈漢語方言詞語調查條目表〉,《方言》2003.1:6-27。 江俊龍 2016 〈教育部推薦客語漢字「細義」商榷〉,《客家研究》9.1:83-98。 江敏華 1998 《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秀芳先生指導。 江敏華 2003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楊秀芳先生指導。 江敏華 2018 〈客家話臻攝字讀低元音的時間層次--三個客語本字的考證〉,《漢學研究》36.3:57-89。 江敏華 2019 〈論清濁別義及四聲別義在客家話中的表現〉,《國文學報》65:43-74。 朱曉農 2013 [2010] 《語音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 2009 [1988] 〈「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漢語方言與音韻論文集》(氏著,臺北縣:何大安):59-82。 何大安 2009 [1994] 〈劉宋時期在漢語音韻史上的地位--兼論音韻史的分期問題〉,《漢語方言與音韻論文集》(氏著,臺北縣:何大安):267-277。 何大安 2009 [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語方言與音韻論文集》(氏著,臺北縣:何大安):175-184。 李方桂 2012 [1971] 〈上古音研究〉,《漢藏語論文集》(氏著,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106-163。 李存智 2009 〈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31:47-102。 李存智 2014 〈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政大中文學報》21:163-212。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榮 1991 〈颱風的本字(中)〉,《方言》1991.1:1-9。 李榮 1996 〈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996.1:1-11。 杜佳倫 2014 [2011] 《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上海市:中西書局。 吳瑞文 2005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楊秀芳先生指導。 吳瑞文 2018 〈論原始客語中的*ai與*iai〉,《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十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莊初升、溫昌衍主編,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86-104。 宋韻珊 2005 〈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興大中文學報》17:231-240。 周祖謨 2004 [1966a] 〈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問學集(上冊)》(氏著,北京市:中華書局):270-404。 周祖謨 2004 [1966b] 〈顏氏家訓音辭篇注補〉,《問學集(上冊)》(氏著,北京市:中華書局):405-433。 周祖謨 2004 [1966c] 〈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下冊)》(氏著,北京市:中華書局):581-655。 竺家寧 2014 [1991] 《聲韻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竺家寧 1994 《近代音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洪惟仁 2019a 《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 2019b 《臺灣語言地圖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徐兆泉 2009 《臺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徐芳敏 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龔煌城先生指導。 徐建芳 2010 〈新屋海陸客話的連音變調考察〉,《臺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1(羅肇錦主編,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客家語文學會):25-42。 徐建芳、賴文英 2014 〈《客語陸豐方言》之譯校問題探析〉,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袁家驊等 1983 [1960]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 張光宇 2016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為閔 2008 《臺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肇錦先生指導。 陳子祺 2000 《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光宇先生指導。 陳忠敏 2007 〈語音層次的定義及其鑑定的方法〉,《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丁邦新主編,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35-165。 梅祖麟 2013 〈漢語方言裡的三個指代詞:「汝」、「渠他(佢)」、「許那」——再論魚虞有別與現代方言〉,《語言資訊和語言類型》(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鄭秋豫主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51-187。 畢慶昌等 1958 《新竹新志》,臺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莊興惠等 2004 《芎林鄉志》,新竹縣: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彭美慈 2007 《臺灣卓蘭饒平客語音韻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楊秀芳先生指導。 黃雪貞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1988.4:241-246。 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1989.2:121-124。 黃雯君 2005 《臺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肇錦先生指導。 項夢冰 2006 〈客家話的界定及客贛方言的分合〉,《語言暨語言學》7.2:297-338。 董同龢 1991 [1944] 《上古音韵表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 2011 [1968] 《漢語音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丁邦新先生指導。 楊秀芳 2012 [1991]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楊時逢 1992 [1957] 《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詹益雲 2003 《海陸客語字典》,新竹縣:詹益雲。 魯國堯 2003 [1992]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氏著,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23-135。 潘悟雲 2005 〈客家話的性質--兼論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語言研究集刊》2:18-29。 劉澤民 2004 《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上海市: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潘悟雲先生指導。 劉澤民 2010 〈客贛粵平諸方言溪母讀擦音的歷史層次〉,《南開語言學刊》2010.1:31-36。 鄭曉峯 2010 〈客家話的語言地理學研究:海陸話「韶早」的來源〉,《清華學報》新40.4:713-733。 賴文英 2015 《臺灣客語語法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留文 2003a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留文 2003b 〈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與「脂之」之別〉,《中國語文》2003.6:512-521。 謝留文、黃雪貞 2007 〈客家方言的分區(稿)〉,《方言》2007.3:238-249。 儲泰松 1996 〈施護譯音研究〉,《薪火編》(謝紀鋒、劉廣和主編,太原市: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340-364。 鍾榮富 2017 [2007]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羅香林 2010 [1933] 《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羅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常培 1939 〈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跋葛毅卿喻三入匣再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85-90。 羅常培 1950 〈附錄三:從客家遷徙的踪跡論客贛方言的關係〉,《語言與文化》(氏著,北京市:國立北京大學):159-171。 羅常培、周祖謨 1958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羅肇錦 1988 [1985] 《客語語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93 [1990] 《臺灣的客家話》,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遠藤雅裕 2016 『台湾海陸客家語語彙集-附同音字表』東京都:中央大学出版部。 Hashimoto, M. J.(橋本萬太郎) 1973. The Hakka Dialect: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譯本:[美]羅傑瑞著,張惠英譯 1995 《漢語概說》,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Schaank, Simon Hartwich. 1897. Het Loeh-foeng-dialect. Leiden: Brill. 三、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https://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檢索期間: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檢索期間: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 中華開放古籍協會「開放康熙字典」: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檢索期間: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小學堂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檢索期間: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 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政府」:https://www.hccg.gov.tw/ch/index.jsp(瀏覽日期:2019年9月28日)。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s://www.hsinchu.gov.tw/(瀏覽期間: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4日)。 新竹縣芎林鄉公所「新竹縣芎林鄉公所」:http://www.cyonglin.gov.tw/(瀏覽日期:2019年9月28日)。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2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並回顧與新竹海陸客語音韻有關的研究成果,最後則簡單介紹新竹一帶的地理人文。第二章「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的共時描寫」透過音系的描述與同音字表、常用詞彙的記錄,呈現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的全貌。第三章「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的歷時考察」以中古音為框架,臚列新竹海陸客語聲母、韻母、聲調與中古音之間的各種對應關係,並針對新竹海陸客語的各種讀法(特別是那些不合於中古音格局的讀法)探討其來源。第四章「客語歷史蠡探」透過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的歷時考察結果,並結合學界對客語與客家族群歷史的討論,一窺客語的形成與發展。第五章「結論」則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未來研究展望。
從新竹海陸客語的歷史音韻層次看來,早期客語(今日客語前身)的形成,當在上古或上古過後不久的一段時期;早期客語在西晉末年從中原進入南方(長江南、北岸一帶)後,受到南朝通語的影響;自中古以來,客語歷經內部演變與主流漢語、周邊方言(如:閩南語)的外在影響,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phonology of the Hailu dialect in Hsinchu by analyzing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our field research on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words, and compares the Hailu dialect in Hsinchu with Middle Chinese and Chinese in the other period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Hailu dialect in Hsinchu. This the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historical strata in the Hailu dialect in Hsinchu: (a) Old Chinese, (b) Early Middle Chinese and (c) Late Middle and Early Mandarin Chines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15:59:4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9-R03121011-1.pdf: 5071861 bytes, checksum: d5c72c3cab1ee92ffe1782cb27db96e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新竹地理人文簡介 9 第二章 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的共時描寫 17 第一節 音系 17 第二節 同音字表 24 第三節 分類詞彙 101 第三章 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的歷時考察 157 第一節 聲母部分 157 第二節 韻母部分 181 第三節 聲調部分 221 第四章 客語歷史蠡探 225 第一節 新竹海陸客語歷史音韻層次 225 第二節 客語史與客家族群史的對照 230 第五章 結論 23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35 第二節 未來展望 235 參考文獻 23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新竹海陸客語音韻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the Phonology of the Hailu Dialect in Hsinchu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江敏華,徐芳敏 | |
dc.subject.keyword | 方言,客語,客家話,海陸腔,音韻,新竹,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dialect,Hakka,Hailu dialect,phonology,Hsinchu, | en |
dc.relation.page | 242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4309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20-01-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9-1.pdf | 4.9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