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08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蘇碩斌
dc.contributor.authorYu-Hsin 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蘇郁欣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4:52:04Z-
dc.date.available2020-09-02
dc.date.copyright2020-09-02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20
dc.identifier.citation《中央日報》
《台灣省政府公報》
《國民政府公報》
《總統府公報》
《聯合報》
《文藝創作》
《文壇》
《自由中國》
〈戰時圖書雜誌原稿審查辦法、中央、地方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組織通則、大綱、條例〉,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2600000306
〈往來函電(六)〉,《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10202-00006-005
〈石叟叢書-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各期組座談會主任指示摘鈔等〉,《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10106-00002-010
「宣傳委員會未援用舊日法規案」(1946年10月01日),〈整理前日本時代臺灣省單行法令原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7100006005。
〈本部頒行法規:出版法施行細則(附表)〉《內政公報》,第4卷第28期,1931年,頁16-21。
〈中國國民黨之反奉戰爭宣傳大綱〉,《政治周報》1卷,1925,頁8-11。
〈發刊詞〉《抗戰文藝》1期1卷,1938,頁1。
〈邊陲位置的喊話: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2020年1月5日)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105-book-digest/
子任,〈革命派黨員群起反對北京右派會議〉,《政治周報》2卷1925,頁5-12。
上海文藝作家協會主編,《上海文藝作家協會紀念冊》,上海:上海文藝作家協會1947。
魯迅,〈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在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的演說〉《萌芽月刊》第1卷第4期(1930),頁23-29。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7。
文天行, 王大明、廖全京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資料匯編》,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1983。
王平陵,〈評〈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中央週刊》,第5卷第6期卷,1942,頁10-11。
王平陵,〈我與文藝月刊〉《人言週刊》,第2期第1卷,11-12。
王本朝,《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台灣:秀威資訊,2013。
王良卿,〈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領導制度的轉型(1923-1924)〉,《國史館館刊》44期,2015,頁1-46。
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畫與漫畫中的北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卷2004,頁79-89。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1。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
王洞、季進編,《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四)1959-1962》,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王洞、季進編,《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二)1950-1955》,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王洞、季進編,《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三)1956-1959》,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王泰升,〈臺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臺大法學論叢》29卷1期,1999,頁1-90。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臺灣文學學報》25期,2014,頁69-100。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王鈺婷,〈冷戰局勢下的台港文學交流-以1955年「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測驗」的典律化過程為例〉,《中國現代文學》19期,2011,頁83-114。
王鼎鈞,《文學江湖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8。
石江,〈介紹中國文藝社〉,《中心評論》創刊號(1936),頁37-40。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2016。
田湘波,〈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 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6卷2004,香港。擷取自: http://www.cuhk.edu.hk/ics/2/media/online/0402039.pdf
牟澤雄,《國民黨南京時期(1927-1937)的文藝統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4。
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2卷11期,2009,頁221-62。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朱西甯,〈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9期(1977.9),頁2-9。
何容,〈關於暴露黑暗〉,《文藝月刊》3卷7期,1939,頁132。
何欣,〈三十年來的小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9期(1977.9),頁23-33。
余育國,〈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的毛澤東〉,《文史月刊》04期,2007,頁11-15。
余敏玲,〈「偉大領袖」Vs.「人民公敵」:蔣介石形象塑造與國共宣傳戰(1945 - 1949)〉,收入黃自進 、 潘光哲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吳怡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論文,2009。
呂芳上,〈抗戰聲響──廬山談話會的召開〉,收入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究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8。
宋之的,〈談「抗戰八股」〉,《抗戰文藝》3卷2期,1938,頁18。
李怡、張堂綺編,《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二)》,台北:秀威經典,2016。
李定,〈俄國文學翻譯在中國〉,《俄國文學與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335-382。
李偉,《報人風骨 : 徐鑄成傳 》,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
李嵐,〈《野玫瑰》論爭試探〉,《中山大學學報論叢》03期,2000,頁163-73。
李瑞騰,〈回望「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及其發展〉,《文訊》295期,2010,頁52-62。
李麗玲,〈五〇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5。
沈從文,〈文學運動的重造〉,《文藝先鋒》2卷1期,1942.10.25,頁3-6。
赤松美和子,蔡蕙光譯,《台灣文學與文藝營 : 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7。
邢小群,《郭沫若的三十個剪影》,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1。
周恩來,〈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向中央宣傳部及文委的工作報告(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收入陳智德編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 文學史料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
林志宏,〈北伐期間地方社會的革命政治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6期,2011,頁85-126。
林志宏,〈從南社到新南社:柳亞子的民族和社會革命(1909-1929)〉,《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頁頁389-418。
林運鴻,〈「文學革命」的運動策略與結構條件──《新青年》如何建構關於「現代文學」的象徵鬥爭〉,《臺大文史哲學報》85期,2016,頁91-134。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林香伶,〈五四時期中國新舊文學陣營的重組過程 ——以胡適和南社成員的論辯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第35期卷2005,頁頁247-73。。
林桶法,《1949大撤退 》,臺北市:聯經出版,2009。
林精華,〈蘇俄文化之於二十世紀中國何以如此有魅力〉,《《二十一世紀》網絡版》52期,2006。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603085.pdf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台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姜飛,〈政治之真,經驗之真〉,《中國文學的真實觀念》,台北:秀威出版,2014。
宣傳品審查條例(十八年一月十日中央第一九○次常務會議通過)〉,《中央週報》33卷1929,頁20-21。
施純純,〈戴季陶的社會革命觀,1919-192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9期,2013,頁145-82。
胡芳琪,〈一九五〇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胡風,《胡風回憶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胡適,〈人權與約法〉《新月》,第2卷2期1929,頁1-8。
胡適,〈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新月》,第2卷第6-7期1929,頁1-15。
范小方、李永銘,《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茅盾,〈文學與政治的交錯——回憶錄(六)〉,《新文學史料》01期,1980。
郁風,〈永遠值得記取——記抗戰中在香港的「文藝通訊部」〉,《新文學史料》01期,1996。
郁達夫,〈小說論〉,《郁達夫文集》第五冊(香港:三聯書店,1982-1985),頁1-36。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 》,臺北市:人間,2011。
孫鐸(馬林),〈中國國民運動之過去及將來〉,《前鋒》(1923)第1期第1卷,頁5-12。
孫鐸,〈國民運動、革命軍和革命宣傳〉,《嚮導》(1922)第9期,頁3-5。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夏良業,〈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1947-194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袁小倫,〈戰時香港文壇矛盾和周恩來的態度〉,《廣東黨史》04期,1999。
張大明,《國民黨文藝思潮:三民主義與民族主義文藝 》,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
張天翼著,徐建華編,《中國現代文學百家:張天翼》,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台北:秀威,2005。
張世瑛,〈派系與宣傳-中國國民黨內的漫畫戰(1928-1931)〉,《國史館館刊》44期,2015,頁47-90。
張光宇,〈毛澤東和第一次國共合作〉,《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期,1983,頁110-17。
張道藩,〈關於「文藝政策」的答辯〉,《文化先鋒》,第1卷第8期,1942,頁5-8。
張道藩,〈論文藝作戰與反攻〉,《文藝創作》25期,1953。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臺灣 : 文學典範的軌跡 》,臺北市:聯經,2015。
張廣海,《政治與文學的變奏 :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組織史考論》,香港:香港三聯,2017。
張愛玲,《張看:張愛玲散文結集》北京市: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2020。
張靜廬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 》,北京:中華書局,1957。
郭沫若,〈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陳志昌,〈重起爐灶:遷台初期的《中央日報》(1949~1953)〉,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4。
陳明成,〈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對關鍵年份〉,《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臺北市:聯經出版,2011。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期,2012,頁211-42。
陳紀瀅,〈抗戰以前及抗戰時期的中國文藝發展述要〉,《近代中國》41期,1984,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頁129-43。
陳紀瀅,《荻村傳》,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5。
陳香杏,〈清末民初文人的社會網絡─以上海南社為個案研究(1909-1923)〉,《人文集刊》8期,2009,頁141-71。
陳偉忠,〈從文化戰線觀點論中共之生存與發展(1921-1945)〉,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
梁實秋,〈論思想統一〉《新月》,第2卷第3期,1929,頁1-10。
梁實秋,〈關於「文藝政策」〉,《文化先鋒》,第1卷第8期,1942,頁2-4。
馬龍閃,《蘇聯文化體制沿革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96。
賀江楓,〈內戰時期「五.二○」學潮的起因〉,《二十一世紀》120期,2010,頁52-61。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台灣學誌》1期,2010,頁75-97。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 》,臺北市:麥田出版,2017。
黃英哲,〈臺灣省行政長官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二〉,《臺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2期卷2001年9月,頁24-40。
黃英哲,〈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收入張炎憲, 陳美蓉 、 楊雅慧編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
黃敬媛,〈國共戰爭期間國共文宣之研究-以報紙為中心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5。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楊奎松,〈孫中山與共產黨——基於俄國因素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03期,2001,頁1-72。
楊奎松,《楊奎松著作集「革命」參: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楊喬伍,〈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廖平,〈國民黨不應該有文藝政策嗎?〉,《革命評論》16期,1928,頁47-4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宣傳 》,臺北市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市: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
劉奎編,《詩人革命家:抗戰時期的郭沫若(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4期,2005,頁85-129。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5期,2005,頁209-51。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9期,2006,頁145-81。
蔣介石,〈謹告全國國民黨同志之書〉,《海濤週刊》3卷,1927,頁15-23。

蔣介石,〈組織的原理和功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台北市:中正文教基金會,1951,頁144-166。取自: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view=article id=2177:0018-19 catid=164 Itemid=256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補述〉《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台北市:中正文教基金會,1953年,頁191-260。取自: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view=category id=110 Itemid=256
賴世上,〈抗戰期間國共的妥協、衝突與爭議評析〉,《國防雜誌》27卷1期,2012,頁45-62。
盧毅,〈吾黨以宣傳事業為最重要——孫中山晚年對宣傳的重視〉,《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05期(2014),頁7-10。
應鳳凰,〈一部小說的批評史-論姜貴《旋風》及其評論的三次變遷〉,《文史台灣學報》7期,2013,頁101-17。
應鳳凰,〈【作家第一本書】50 朱西甯/大火炬的愛〉,《人間福報》,2012年12月17日,擷取自: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6936
戴季陶,〈世界大勢:白樂天的社會文學〉,《星期評論(上海1919)》第4期1919年,頁4。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2,28: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 》,臺北市:遠流,1992。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〇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魏華齡,《桂林文化城史話 》,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魏華齡,〈桂林抗戰文化研究30年〉,《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期,2008,頁39-42。
Bürger, Peter. 'Literary Institution and Modernization.' Poetics 12, no. 4 (1983/11/01/ 1983): 419-33.
Di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no. 2 (1983): 147-60.
Hohendahl, Peter Uwe,and Renate Baron Franciscono. 'Introduction
the Institution of Literature.' In Building a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Case of Germany, 1830-1870, 1-43: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 Historical Dynamics.' Review of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Eric Nordlinger; Negara: The Theatre State in Nineteenth Century Bali, Clifford Geertz; 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Stephen Skowronek;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Charles Tilly; Cris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Raymond Grew; Revolution from Above: Military Bureaucrats and Development in Japan, Turkey, Egypt, and Peru, Ellen Kay Trimberger.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no. 2 (1984): 223-46.
Mahoney, James. 'Path-Dependent Explanations of Regime Change: Central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6, no. 1 (2001/03/01 2001): 111-41.
Scott, W. Richard.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 W. Richard Scott, Stanford University. Fourth edition. ed. Thous and Oaks,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08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考察國民黨文藝制度自1924年至1956年間經歷「學共產黨」開始從而花費數十年時間在「反共產黨」的歷史變遷過程。過往的國民黨文藝政策研究,多關注戰後遷臺的時期,因此也傾向觀察到國民黨堅決反共的文藝政策。然而,若將國民黨文藝工作的時間尺度拉長、組織尺度拉深,可觀察到國民黨文藝制度有幾個變異頗大的不同階段。本文採用歷史制度論為研究框架,區分文藝制度、文藝組織、文藝政策三個不同層次的研究對象,以國民黨的文藝組織為主要焦點,但向上探討組織所存在的制度環境、向下分析文藝組織運作的文藝政策。
由以上的分析框架,本文主張,必須由一九二〇年代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談起,才能知悉國民黨如何在僵化的制度環境下、啟動「以共為師」的組織技術,從而在數十年間展開難以匹敵共產黨的反共文藝政策,直至一九六〇年代才有所轉型。循此,國民黨文藝制度歷史可分解為三個主要階段來觀察:(一)強審查弱組織的階段:1920年代國民黨在蘇聯的指導下認識文藝的政治影響力,但仍侷限於政治宣傳的作法;相對於共產黨的全面新創文藝黨團組織,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是置於「政治制度」附屬之下,而未能在國民黨內發展出有力的官方文藝組織;(二)文藝組織整合的階段:抗戰期間,國民黨仍繼續維持文藝作品的政治審查,以防杜共產黨勢力入侵,但已試著利用文藝組織攏絡、收編左翼文藝工作者,並在抗戰末期首次成立了對抗共產黨的文藝組織,只是在國共內戰仍不敵共產黨的文藝操作能力進而在宣傳工作上失利;(三)文藝組織戰爭的階段:國民黨遷台後,意外得到免於直接面對共產黨的制度環境,而在重啟戰爭氛圍的需求下、延續了抗戰期間未竟的文藝組織工程,並在此時完備了官方文藝組織、強化敵我對立的分化──此種反共文學品味展現出「敵我廝殺」的單調敘事,卻也因為1950年代中期國民黨接觸到「美援」的文藝制度,急速在1960年代由「現代主義」帶出「冷靜自制」的反共文學新品味,告別糾纏國民黨數十年的「師共以反共」之文藝鬥爭史。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thesis explores the Kuomintang's literary policy through the 1920s to 1950s,especially on its historical entanglement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Using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KMT from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1924-1937), the KMT learned from the Soviets to make cooperation with intellectuals and writers. However, the KMT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censorship instead of maintaining any literary organiza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1937-1949,) the KMT began to establish specific organizations to relate with some left-wing writers by imitating the CPC. But the KMT was still defeated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due to the CPC's energy of literary mobilization. In the third stage (1949-1956), the KMT retreated to Taiwan and finally built its proper literary organization to attack the CPC. But the literary performance was considered lousy taste during this period so-called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Then,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ism literature from the U.S.A, Taiwan's literary writings changed the style--no longer learned from its 'enemy,' the CPC, but learned from its friend, the U.S.A.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4:52:0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908202011214100.pdf: 2994205 bytes, checksum: f565628c25864c15066320a3619911f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反共文藝政策中的赤色痕跡? 1
二、研究回顧 4
三、分析框架和論證進程 8
第二章國民黨文藝制度的形式及起源(1924-1937) 15
第一節赤色起源:國民黨政黨宣傳工作的起點 16
第二節由友變敵:清黨後國民黨文藝政策之走向 25
第三節半套列寧:國民黨文藝建設之失敗 35
小結:強審查、弱組織的國民黨文藝政策 43
第三章文藝制度變遷與危機:國民黨的抗戰文藝動員(1937-1949) 46
第一節防敵防共、有限開放:國民黨審查與組織並行的文藝政策 47
第二節同床異夢:國民黨與文藝工作者的互動與衝突 53
第三節國共破局:抗戰末期到內戰期間的國民黨文藝敗戰 60
小結:文藝組織整合的敗局:「不受控」的文藝界 69
第四章 國民黨反共文藝制度形成和美學路徑的轉換(1949-1956) 71
第一節 機遇之島:國民黨眼中的台灣(1945-1949) 72
第二節 敗部復活:以共為師的反共文藝政策 78
第三節「反共文學」的品味轉變:美援文藝登場 86
小結:文藝組織戰爭:反共文藝的誕生及美學轉化 98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資料與書目 10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師共以反共:國民黨文藝政策之變遷(1924-1956)
zh_TW
dc.titleLearn from the Enemy:Literary Policy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56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鈺婷,林果顯
dc.subject.keyword國民黨,反共文學,文藝制度,文藝組織,文藝政策,zh_TW
dc.subject.keywordthe KMT,Anti-Communism Literature,literary institution,literary organization,literary policy,en
dc.relation.page113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407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9082020112141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9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