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98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蔡瑜(Yu Cai)
dc.contributor.authorWen-Chao Jinen
dc.contributor.author金文超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4:46:54Z-
dc.date.available2020-09-02
dc.date.copyright2020-09-02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20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以時代先後劃分)
(漢)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註:《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楊雄著:《楊子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63冊。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王粲著,吳雲、唐紹忠注:《王粲集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4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齊)謝朓著,陳冠球編注.:《謝宣城全集》(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年)
(南朝梁)庾信著:《庾子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64冊。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沈佺期、宋之問著,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張九齡著,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唐)高適著,劉開揚箋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岑參著,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元稹著,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詩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唐)張籍著,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唐)卢纶著,劉初棠校注:《盧綸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刘禹锡著,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韋應物著、孫望編著:《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姚合著,劉衍校考:《姚合詩集校考》(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唐)韓偓著,陳繼龍註:《韓偓詩註》(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唐)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孟郊著,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唐)張祜著,尹占華校注:《張祜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唐)錢起著,阮廷瑜校注:《錢起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編:《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唐)李商隱著,黃世中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注疏解》(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趙嘏著,譚優學注:《趙嘏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李遠著,李之亮注:《李遠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鄭谷著,傅義校注:《鄭谷詩集編年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唐)羅隱著,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戎昱著,臧维熙注:《戎昱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崔令钦等撰,曹中孚等校點:《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教坊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許渾著,羅時進箋證:《丁卯集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賈島著,齊文榜校注:《賈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唐)曹鄴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鄴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李肇撰,曹中孚校點:《唐國史補》卷下,《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孫棨著:《北里志》,《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餗撰,恒鶴校點:《隋唐嘉話》卷上,《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康駢撰,蕭逸校點:《劇談錄》,《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康駢著:《劇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唐)康駢撰,蕭逸校點:《劇談錄》,《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王梵志著,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五代)王保定著:《唐摭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著:《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張禮著,史念海,曹爾琴校注:《遊城南記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宋敏求著:《長安志》,《宋元地方志叢刊》第一冊,(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
(宋)宋敏求著,辛德勇、郎潔点校:《長安志‧長安志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
(宋)王溥著:《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宋)程大昌撰,黃永年點校:《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司馬光編著,鄔國義校點:《資治通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計有功傳:《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魏庆之著:《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李好文編繪:《長安志圖》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9年)。
(元)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趙宦光、黃習遠:《萬首唐人絕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清)徐松撰,(清)張穆校補:《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楊倫:《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刘于义修,沈青崖纂:(雍正)《陕西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舒其绅修,严长明纂:(乾隆)《西安府志》,清乾隆刊本。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及論文集
記憶研究
〔法〕皮埃爾‧諾拉著,黃艷紅等譯:《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法〕亨利‧伯格森(Henri‧Bergson)著,姚晶晶譯:《物質與記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巴特萊特(Frederic C.Bartlett)著,黎煒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
〔英〕克雷斯韋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鈴、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臺北:群書出版,2006年)。
〔英〕派特裏夏‧法拉(Patricia Fara)、卡拉琳‧派特森(Karalyn Patterson)主編,盧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美〕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帕特里克‧格里:《歷史、記憶與書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美〕戴維‧J‧林登著,沈穎等譯:《進化的大腦:賦予我們愛情、記憶和美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
邵鵬:《媒介記憶理論:人類一切記憶研究的核心與紐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劉朝暉:〈社會記憶與認同建構:松坪歸僑社會地域認同的實證剖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年第2期。
身體和空間研究
〔法〕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梅洛龐蒂著,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英〕邁克‧克朗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挪)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余舜德:《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濱:《空間與身體》(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馮雷:《理解空間:20世紀空間觀念的激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
楊大春:《梅洛龐蒂》(臺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
園林研究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徐志華:《唐代園林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
曲江(長安)研究
〔日〕足立喜六:《長安史蹟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日〕福山敏男:《中国建築と金石文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1983年)。
〔日〕平岡武夫:《唐代的長安與洛陽(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日〕平岡武夫:《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日〕平岡武夫:《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西安歷史地圖集》(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年)。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元:《大唐曲江:唐人詠曲江詩輯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令福等主編:《曲江文史寶典》(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令福:《三秦史話——曲江史話》(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張永祿:《唐都長安》(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年)。
楊鴻年:《隋唐兩京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鴻勛:《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研究——江南園林理論》(臺北:南天書社,1994年)。
雒莉、榮小措、張平注釋:《曲江詩醇》(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其他研究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李美華主編:《心理學與生活》(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委會:《故宮書畫錄(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波:《唐代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葉嘉瑩:《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蔡壁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心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抒情的境界》(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蔡英俊,顏昆陽主編:《興亡千古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臺北:故鄉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鄭毓瑜主編:《文化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廖宜芳:《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謝遂聯:《唐代都市文化與詩人心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謝昆苓:《長安與洛陽——漢唐文學中的帝都氣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外籍學者研究
〔日〕白川靜著,范月嬌等譯,黃錦鋐校訂:《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日〕妹尾達彥:《9世紀的轉型——以白居易為例》,《唐研究》,2005年第11卷。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美〕巫鴻著,李清泉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美〕巫鴻著,肖鐵譯:《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和「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凱文‧林奇,方益平、何曉軍譯:《城市意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美〕R.E.帕克著,宋俊嶺等編著:《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二)單篇論文
王樹聲等:〈北宋呂大防〈長安圖〉補繪研究〉,《城市規劃》,2016年第12期。
王雙懷:〈曲江風景區的環境變遷〉,《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30卷第6期。
方瑜〈寂寞與超越──試論杜甫長安出遊詩四首〉,《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198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長安城考古記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李令福:〈龍脈、水脈和文脈——唐代曲江在都城長安的文化地位〉,《唐都學刊》,2006年。
李炎:〈獨立蒼茫自詠詩──杜甫曲江詩述評〉,《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李小琳:〈長安曲江與杜甫曲江詩〉,《杜甫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
吳永江:〈唐代公共園林曲江〉,《文博》2000年第2期。
宋德熹:〈唐代曲江宴遊之風尚〉,收於《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5年)。
何曉毅:〈杜甫曲江詩思想發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周侃:〈唐代中後期宮廷宴飧與樂舞、百戲表演場所考察──以勤政樓、花萼樓、麟德殿、曲江為考察中心〉,《中華戲曲》第38輯(2008年第2期)。
武伯倫:〈唐代長安東南隅(下)〉,《文博》,1984年第3期。
林惠萱:〈唐代進士曲江會及其政治功能〉,《中興史學》,2001年第7期。
馬馳〈唐長安城流水與園林〉,《尋根》,2002年第2期。
馬得志:〈唐代長安與洛陽〉,《考古》,1982年第6期。
侯紹文:〈唐代進士曲江會〉,《大陸雜誌》,1952年第5卷第2期。
孫俊:〈隋唐長安曲江池新考〉,《史林》,2018年第5期。
郭聲波:〈隋唐長安的水利〉,《唐史論叢》,1988年第4輯。
耿占軍:〈關於曲江池與芙蓉園、芙蓉池的關係問題〉,《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8卷第3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
秦草:〈杜甫與曲江〉,《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8卷第2期。
閔澤平:〈李商隱〈曲江〉新解〉,《湖北三峽學院學報》,1997年第19卷第2期。
夏承燾:〈據《白氏長慶集》考唐長安曲江池〉,《中華文史論叢》,1963年第4輯。
梁桂芳:〈唐代曲江詩探幽〉,《殷都學刊》,2006年第1期。
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第6期。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屢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35期。
曹淑娟:〈杜甫浣花草堂倫理世界的重構〉,《臺大中文學報》2015年第48期。
曹淑娟:〈園舟與舟園——汪汝謙船舫身份的轉換與局限〉,《清華學報》36卷第1期。
馮惠玲:〈檔案記憶觀、資源觀與『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建設〉,《檔案學通訊》,2012年第3期。
楊仲義:〈詠史詩的基本特征和美學鑒賞〉,《文史知識》,1994年第8期。
楊向奎、趙梅:〈「杏園探花宴」探賾〉,《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9卷第1期。
黃美娥:〈杜甫曲江詩探微〉,《東南學報》,1993年第16期。
趙永建:〈白居易「曲江」系列中的巔峰體驗和人生意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劉明華:〈杜詩「以漢喻唐」的結構和內涵〉,《文學遺產》,2001年第4期。
蔡瑜:〈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2004年第34卷第1期。
蔡瑜:〈從飲酒到自然─以陶詩為核心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005年第22期。
蔡瑜:〈試論陶淵明隱逸的倫理世界〉,《漢學研究》,2006年第24卷第1期。
謝泉:〈淺談唐代的「曲江」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期。
簡錦松:〈長安唐詩與樂遊園現地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
〔美〕歐文斯(Brian.O.Owens):〈記憶的中心和傳承者〉,《中國檔案》,2011年第4期。
(三)學位論文
余淑娟:《唐代曲江詩空間意涵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孜曄:《唐代園林的風景詩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許銘全:《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崔微微:《唐代曲江詩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陶成濤:《唐代曲江詩研究》(廣州: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婷雅:《盛世縮影──唐代曲江研究》(臺北: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鄭和福:《大都為水也風流——唐代曲江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歐廣瑋:《安史之亂前後曲江文人心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982-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 要
本文題為「空間與記憶:唐詩的曲江書寫」,以唐代詩人的曲江書寫為研究對象,結合空間與記憶相關研究成果,試圖探究唐代詩人和曲江之間的互動關係。當詩人身處曲江時,他們的身體和曲江空間如何交織;當他們離開曲江後,又是如何追憶懷念曲江。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重新探究曲江對於唐代詩人,對於唐朝的意義和價值,曲江的場所精神等新的問題,既為曲江研究開闢新的視角,也為唐詩研究提供新的論證。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首先進行論文的研究概述,論述研究曲江的緣由以及目的。其次分為「曲江研究」、「身體與空間研究」以及「記憶研究」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回顧,最後是關於本文的研究範圍和章節安排。
第二章將對曲江進行一個歷史和空間兩方面的完整呈現。首先對曲江進行一個從唐前到整個唐代的歷史回溯,釐清每個階段曲江的發展,從而對曲江有一個歷史性的了解。其次,通過對園林空間建築的設計去呈現一個立體的曲江。在唐代,曲江是一個公共園林,因此可以分為許多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重新呈現這些區域的園林建設能夠帶領我們更好地認識曲江,也為下文寫身體和空間的交織做鋪墊。當然園林是自然和人文的統一,空間的呈現也離不開人的身影,對唐人的遊宴、節慶活動等關注也必不可少。
第三章將通過園林中「遊」這一活動去闡釋身體和空間的交織。這種交織是複雜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了身體與內在和外在空間雙重空間的關係。「身體」可以通過感官去感受「外在空間」,而「身體」又可以呈現出「內在空間」,「外在空間」又具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內涵,甚至「外在空間」都能通過「身體」展演出來。這些匯集到來到「曲江」這個「空間」的詩人中,則又展現出複雜的「身體感」,其中主要的兩個典範就是「人間仙」和「籠中鳥」,這也側面折射了「曲江」的空間內涵——自然空間中的閒適以及人文空間中的仕途主題。
第四章將探討當曲江不在場時,詩人如何去追憶曲江。當詩人離開曲江之後,曲江就從一個「空間」轉變成一個有意義的「地方」。詩人不斷地透過「斷片」,透過「錯覺」去追憶這個「地方」,這些都成為追尋記憶的切入點。而其不斷追尋的原因不僅在於「曲江」的自然和人文之美,更在於「曲江」包孕了詩人人生的巔峰,也蘊含了整個王朝的盛世繁華。這種「記憶」不僅僅屬於個體,也屬於集體,兩者往往是相互交織的。
第五章將從經歷和記憶的交織這一角度來探究曲江的紀念碑性。曲江的歷史記憶和長安緊密相連,它是長安的標誌和象徵。而另一方面,曲江又是屬於個體的曲江,許多詩人的一生都和曲江相互纏繞、交織。曲江承載了漫長的歷史積澱,同時也離不開詩人的現實經驗。無論是在時代的歷史中,還是在詩人的記憶中,曲江都具有強烈的紀念碑性,這一點將會通過曲江懷古這一現場來進行詳細論述。
在最後的總結部分,我們將回顧唐代曲江書寫的流變。在唐代詩人筆下,「曲江」從一個地名完成了意象化的建構。而另一方面,自然的氛圍,科舉的悲歡,隱逸的情懷,厚重的歷史,這些共同熔鑄了曲江的場所精神,這些場所精神早就了曲江的獨一無二,既使得曲江和長安城中的其他城市空間區隔開來,也使得曲江在歷史上具有獨特的紀念碑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bstract
This paper is named in Space and Memory: Qujiang Writing in the Tang poetry. By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space and memory, the Qujiang writing in the Tang poetry is taken as a research object, it is hope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s in Tang Dynasty and Qujiang. How did the poets mingle with Qujiang while they were living in there? How did the poets recall the memory when they left? The exp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jiang and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Qujiang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and the geniusloci of Qujiang can be start afresh on these bases. In this way, it not only provides Qujiang new perspectives, but also is given a new argument for the study of Tang poetry.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This part firs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reason and purpose of Qujiang research, then reviews from Qujiang research, body and space research, and memory research. Lastly, it involve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chapter arrangement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a complete presentation in terms of history and space of Qujiang. First of all, carrying ou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Qujiang from the pre Tang Dynasty to the whole Tang Dynasty and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 of Qujiang in each stage which enables the readers have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Qujiang. Secondly, through the design of garden to present a three-dimensional Qujiang. In the Tang Dynasty, Qujiang was a public garden, which was divided into many areas and each region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f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se areas is re presented, it will lea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Qujiang and pave the way for the interweaving of body and space. On the other hand, gardens are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space is inseparable from man ki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anquets and festivals of the Tang people.
The third chapter is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space through tour in the garden, which is complicated since it involves d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inner and outer space. The body can sense the space, and the body can present the inner space which has dual connotations, that is, nature and humanity. Even the outer space can be expressed through body. When these poets came to the space, Qujiang, they showed complicated body senses, of which two main models are paradise and prison. This also reflects the spatial connotation of Qujiang, that is, leisure in natural space and career theme in human space.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how did the poets recall the memory of Qujiang when they were not there. When the poet left Qujiang, Qujiang changed from a space to a meaningful place. The poet constantly recalled the place through fragments and illusions, which becam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pursuing memory. The reason for its constant pursuit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beauty of Qujiang, but also the achievement peak of their own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dynasty. This kind of memory is interactive, which not only belongs to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belongs to the collective.
In the fifth chapter, an exploration on the monumentality of Qu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 and memory is conducte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Qujiang is a symbol that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an. On the other hand, Qujiang is an individual. Vast many of poets have been interacted with Qujiang in their life. Qujiang carries a long history of accumulation, but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poet's practical experience. Wheth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times or in the memory of the poet, Qujiang has a strong monumentality,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through the scene of the nostalgia of Qujiang.
In the last part, we will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Qujiang writing in Tang Dynasty. In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 poets, Qujiang has formed an image construction from its na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tural atmosphere,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feelings of seclusion, and the rich history all contribute to the geniusloci of Qujiang. And the geniusloci makes Qujiang unique, which not only separates Qujiang from other cities in Chang'an City, but also makes Qujiang have a unique monumentality in histor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4:46: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908202021124500.pdf: 3449492 bytes, checksum: a3bd28d2a5a056dd7e65208425503f5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文研究概述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4
一、曲江研究回顧 4
二、「身體」與「空間」研究回顧 8
三、記憶研究回顧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18
第二章 歷史流變中的曲江 23
第一節 曲江的繁盛和衰落 23
一、唐前曲江 23
二、初唐的初具規模 26
三、盛唐的興盛氣象 27
四、安史之亂的興衰 30
第二節 公共園林——曲江 32
一、公共園林與私家園林 33
二、曲江的園林建設 36
(一)曲江水域 36
(二)芙蓉園 40
(三)杏園和慈恩寺 41
(四)樂遊園和青龍寺 43
三、曲江的遊宴活動 45
本章小結 49
第三章 身體和空間的交織 50
第一節 「身遊」的體驗 52
一、 步行:深化地方感 52
二、騎馬:身體空間的延伸 58
三、舟遊:自由順勢的路徑 63
第二節 登臨的姿態 66
一、樂遊園登臨 67
二、慈恩寺塔登臨 75
三、登臨與身體的共振 81
第三節 身體感:「人間仙」和「籠中鳥」 84
一、「人間仙」:喜悅和超脫 84
二、「籠中鳥」:身不由己的羈歎 91
本章小結 96
第四章 追憶的範式 98
第一節 個人記憶 99
一、記憶的斷片 100
二、記憶的錯覺 105
三、記憶的鴻溝 108
第二節 集體記憶 110
一、記憶的群體 111
二、記憶的建構和共享 114
第三節 巔峰記憶 119
一、記憶的風景:「曲江春」 120
二、春風得意馬蹄疾 122
三、直至春深不似春 125
章節小結 128
第五章 經歷與記憶的交織 130
第一節 曲江的歷史記憶 131
一、前代的歷史印記 131
二、流變的歷史記憶 133
第二節 「歌舞地」的象徵意涵 137
一、「歌舞」的意義指向 138
二、「歌舞地」的內涵 140
三、轉折:杜甫的「歌舞地」 144
第三節 曲江的紀念碑性 146
一、廢墟的緬懷 147
二、懷古的現場 151
三、經歷的力量 156
本章小結 158
第六章 結論 160
第一節 曲江書寫的流變 160
第二節 「意象化」的曲江 162
第三節 曲江的場所精神 163
參考書目 170
附錄: 185
圖一:唐李昭道:〈曲江圖〉 185
圖二:〈北宋呂大防〈長安圖〉補繪〉 186
圖三:〈隋唐長安曲江池圖〉 187
圖四:〈唐長安曲江位置圖〉 18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空間與記憶:唐詩的曲江書寫zh_TW
dc.titleSpace and Memory: Qujiang Writing in the Tang poetr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侯迺慧(Nai-Hui Hou),曹淑娟(Shu-Juan Cao)
dc.subject.keyword曲江,身體,記憶,空間,場所精神,紀念碑性,zh_TW
dc.subject.keywordQujiang,body,memory,space,geniusloci,monumentality,en
dc.relation.page18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410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9082020211245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3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