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音樂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9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櫻芬(Ying-Fen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Chi-Yu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季佑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7T15:59:32Z-
dc.date.available2020-03-05
dc.date.available2021-05-17T15:59:32Z-
dc.date.copyright2020-03-05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2-26
dc.identifier.citation內政部戶政司。〈戶籍人口統計速報〉。2017年12月15日檢索於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s://www.ris.gov.tw/346;jsessionid=01FCFD3C5 B862F232 ECCFB1AEDDFD594。
王育德。〈福建の開發と福建語の成立〉。《日本中國學會報》21(1969年):123-141。
王昭文。〈新版《聖詩》推出之後〉。《新使者》123(2011年4月):13-16。
王沛綸。《音樂字典》。台北:大陸書店,199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世紀新聖詩》。台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0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聖詩編輯小組。《世紀新聖詩(台英版)》(PCT Hymnal Supplement)。台北:使徒出版社,200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聖詩編輯小組編輯。《聖詩》。台北:使徒出版社,2009。
台灣基督長教老會音樂委員會。《聖詩》。台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64。
台灣教會公報社。《台灣教會公報全覽(1885~2002)》。台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04。
朱三才。《2017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台北:基督教資料中心,2018。2019年03月12日引自線上: http://www.ccea.org.tw/cceaup/church/christianityreport/2017.pdf
江玉玲。〈以1923年版《聖詩》與1926年版《Séng Si》首次出現曲目追溯2009年版臺語《聖詩》的詞曲來源〉。《臺灣音樂研究》9 (2009 年 10 月) :57 – 76。
江玉玲。〈臺語《聖詩》中的「世界音樂」初探〉。《關渡音樂學刊》3 (2005 年12 月) : 41 – 75。
江玉玲。《聖詩歌──臺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新店:臺灣基督教文藝,2004。
江玉玲。《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台北:道生,2005。
何守誠。《聖詩學︰啟導本》。香港︰基督教文藝,2002。
李玉美。〈浸信會聖詩《世紀頌讚》的曲目分析與探討—以華人詩歌為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東吳大學,2009。
李弦。〈神學生看新版聖詩〉。《新使者》123(2011年4月):17-18。
李景行。〈懷念的舊聖詩〉。《台灣教會公報》3042期(2010年6月14日)第11版。
邱英薰、駱維道。〈對新《聖詩》的疑問及回應〉。《台灣教會公報》3058期(2010年10月4日)第11版。
胡忠銘。《聖詩的認識與應用》。台南:人光,1995。
翁佩貞。〈英加長老教會聖詩在臺發展—兼論教會聖詩之本土化〉。《新使者》102 (2007年10月):4-11。
翁佩貞。〈基督教聖詩在臺發展(1895-1964)---以英加長老教會為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2000。
張洸照。〈新《聖詩》引發的反彈〉。《台灣教會公報》3046期(2010年7月12日)第11版。
張真光。王明仁筆錄。〈我對長老教會重編聖詩之期待〉。《台灣教會公報》1567期(1982年3月14日)第6版。
梁納祈。《一部民族聖詩的誕生--編製普天頌讚1936的故事》。香港:基督教文藝,2015。
陳宇碩。〈經驗談:從舊聖詩到新聖詩〉。《新使者》123(2011年4月):19-22。
陳柔森主編。《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台北:原民文化,1999。
陳琇玟。〈緊扣時代脈動的新聖詩〉。《新使者》141(2014年4月):22-26。
陳琇玟。《立足聖道的創意禮拜》。台北:台神學校財團法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17。
凱愛門(Keith, Edmond D.)。《基督教聖詩概說》(Christian Hymnody)。蕭維元譯。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67。
黃皓瑜。〈二十六首泰雅爾詩歌探源〉。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2011。
溫兆遠。〈承先啓後的本土臺語聖詩--1922年版《大會聖詩》的出土與解題〉—上。《臺灣風物》67:3(2017年9月):147-181。
溫兆遠。〈承先啓後的本土臺語聖詩--1922年版《大會聖詩》的出土與解題〉—下。《臺灣風物》67:4(2017年12月):167-185。
溫兆遠。〈第一本台灣聯合版聖詩發現記〉。《新使者》162 (2016年10月):59-60。2018年7月4日引自線上: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 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 162&strMAGID=M2017110304370
赫士德(Donald P. Hustad)。《當代聖樂與崇拜》(Jubilate II:church music in worship and renewal)。謝林芳蘭譯。台北:校園,1998。
維基百科,〈噶哈巫語〉,檢索於2020年2月3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
鄭仰恩。〈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新使者雜誌》141。2017年12月15日引自線上:http://www.pct.org.tw/article_apoc. aspx?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 C2017061900021&strDesc=Y
駱維道。〈向耶和華唱新歌(一)普世教會音樂觀〉。《神學與教會》24卷2期(1999年6月):153-164。
駱維道。〈向耶和華唱新歌(二)鄰音、鄉音與怪音〉。《神學與教會》25卷1期(1999年12月):32-53。
駱維道。〈向耶和華唱新歌(三)從黃人靈歌到亞洲化的教會音樂〉。《神學與教會》25卷2期(2000年6月):398-427。
駱維道。〈向耶和華唱新歌(四)從從恆春到地球村〉。《神學與教會》26卷1期(2001年1月):1-19。
駱維道。〈教會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神學與教會》第26卷2期(2001年6月):290-330。
駱維道。〈從臺灣民歌中尋回臺灣魂〉。《臺灣神學》(2002年7月)。
駱維道、林怡娟。《世紀新聖詩導唱》。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台南神學院基金會教會音樂教育研究中心,2003。
駱維道。〈2009《聖詩》中台灣原住民處境化聖詩之初探〉,《神學與教會》41卷1期(2006年1月):283-320。
駱維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理念與實踐之挑戰〉。《新使者》102(2007年10月):11-19。
駱維道。〈本土化教會音樂(聖詩)的發展與後殖民台灣〉,《神學與教會-深耕˙本土˙放眼普世(台南神學院一百三十年紀念特刊)》(2009年):210-233。
駱維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9年新《聖詩》之時代意義〉。《基督宗教與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玫玲總編。台北:輔大,2011。
駱維道。〈台灣處境化新聖詩之詞曲初探(一)〉,《神學與教會》39卷1期(2014年6月):140-160。
駱維道。〈台灣處境化新聖詩之詞曲初探(二)〉,《神學與教會》40卷1期(2015年1月):114-133。
駱維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50年聖詩發展之簡史〉。發表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50年史」寫作工作坊第十五會議議程。2019年1月23日。1-26。(未出版)
總會。〈總會29屆通常年議會各委員會董事會銓衡〉。《台灣教會公報》1573期(1982年4月25日)第7版。
謝林芳蘭。《華夏頌揚—華文讚美詩之研究》。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1。
謝皆明、翁欽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艋舺教會小會呼籲信〉。《台灣教會公報》3043期(2010年6月21日)第6版。
英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Andel, Nienke van, Martin J.M. Hoondert, and Marcel Barnard. “Images of a Hymnal: Criteria for selection songs derived from constructed meaning of a hymnal.” Jahrbuch für Liturgik und Hymnologie 53 (2014): 143-158.
Andel, Nienke van, Martin J.M. Hoondert, and Marcel Barnard. “We is Pl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Hymn Book Editorial Meetings.” Journal of Empirical Theology 27 (2004): 214-238.
Anderson, Warren, Thomas J. Mathiesen, Susan Boynton, Tom R. Ward, John Caldwell, Nicholas Temperley, and Harry Eskew. “Hymn.” Pages 13-37 in vol.12 of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arrett, David B., George T. Kuriam, and Todd M. Johson. 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Second Edition: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Churches and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Chen, Ruiwen. “The protestant quest for contextualized hymnolog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 a case study of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C. Chao and Bliss Wiant i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Chinese hymns.” Ph. D.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Graduate School. Division of Religious Studies, 2014.
Chow, Maria M. “Reflections on the musical diversity of Chinese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s 284-307 in Music in American Religious Experience. Edited by Philip V. Bohlman, Edith L. Blumhofer, and Maria M. Cho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Grime, Paul J. “The Lutheran Hymnal after Seventy-Five Years: Its Role in the Shaping of Lutheran Service Book.” Concordia Theological Quarterly 79 (2015):195-219.
Hawn, C. Michael, ed., New Songs of Celebration Render: Congregational Sing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cago: GIA Publications, Inc., 2013.
Hawn, C. Michael. Gather Into One: Praying and Singing Globall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3.
Hawn, C. Michael. One Bread, One Body: Explor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Worship. Bethesda, MD: The Alban Institute, 2003.
Lim, Swee Hong. Giving Voice to Asian Christians: An Appraisal of the Pioneering Work of I-To Loh inthe Area of Congregational Song. Germany: VDM Verlag Dr. Mueller e.K, 2008.
Loh, I to. ”Contextualization  versus  Globalization:  A  Glimpse  of Sounds  and Symbols in  Asian Worship.” Institute of Sacred Music Colloquium Journal (Autumn 2005). Cited 20 January 2015. Online: http://ism.yale.edu/sites/default/ files/files/ Contextualization%20versus%20 Globalization.pdf.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9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探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9年版《聖詩》在30年編纂過程中所完成的任務與面臨的挑戰,並藉由編排內容的分析,討論該本詩歌集在普世合一運動影響下所呈現的特色及其中值得借鏡之處。
  本文先按照該版聖詩主編駱維道所提出的四個歷史分期(1980-1985、1985-1998、1997-2002、2002-2009),梳理各版聖詩在編輯理念與新舊曲目收錄原則上的異同,發現各版雖皆追求本土化、多元化、現代化的目標,但相異處在於1964版的曲目保留比例與「阿們」的存廢爭議。本文並歸納其面臨的挑戰,亦即缺乏質量兼具的台語詩詞、一致性的台語漢字書寫法、與合適的打譜軟體。
  本文進一步就曲目來源、目錄、索引、附錄、歌曲資訊、語言使用、記譜型式等面向,分析2009版聖詩受普世合一運動影響所呈現的多元化、本土化、普世化、現代化風貌,及其他實用性特色,並透過與國內外出版之詩歌集作比較,探討其編輯上的特色,包括以信仰告白編輯而成的目錄架構、分類細緻的詩詞主題索引和國別索引、新舊曲目對照、貼近現代生活的禱詞詩文與插圖、引導演唱和伴奏的樂譜記號及曲風解說。
  本文最後簡單觸及2009版聖詩出版後的後續工作、推廣狀況與市場反應。其中正面反應包括對其編輯理念、詩詞創作、編排方式的肯定,負面反應則是對其中諸多新作法的難以適應,或對編輯理念的質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tasks accomplished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during the 30-year compilation of Sèng-si, the 2009 edition of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Hymnal (hereafter the Hymnal). It also examines the content and the editorial principles of the Hymnal in order to show how its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Ecumenical Movement and provide models to be emulated by future editions.
  This thesis first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editions of hymnals from 1980 to 2009 in terms of their editorial ideas and their principles of collecting new and old pieces in the repertoire. It finds that although all four editions aspired to achieve diversification, indige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y differed in the retention ratio of the hymns from the 1964 edition and the controversy over singing Amen. Further, they shared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lack of Taiwanese poetry, the lack of the uniformity of Han characters, and the difficulty to find the right notation software.
  This thesis further analyz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Hymnal such as table of contents, indexes, appendixes, languages, and the transcription and not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y realize Ecumenical Movement’s ideals of diversification, indigenization, ecumenism, and modernization. It further compares the Hymnal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ther denominations and finds that it exhibits many special features. Most importantly, its table of content was based on the confession of faith, it has detailed topic index and country index for the origins of hymns, the subjects of their lyrics were much more diversified, and the prayers, poems and line drawings were closer to modern life.
  Finally, this thesis briefly examines the promot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Hymnal. While some churches and Christian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its editorial concepts, poetry creation, and compilation styles, others found the many new features of the Hymnal difficult to accept and also questioned the editorial principl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15:59:3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9-R03144005-1.pdf: 18146640 bytes, checksum: 77f60d2360b34103a795738f28c9de9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致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圖表目錄 IX
表格目錄 IX
譜例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聖詩研究 5
二、編纂詩歌集的研究 6
三、普世聖詩及其發展史研究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材料及研究範圍限制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略語 15
第二章 編纂歷史 19
第一節《新聖詩I》的編輯與出版(1980-1985) 19
第二節《新聖詩II》的編輯與出版(1985-1998) 29
第三節《世紀新聖詩》的編輯與出版(1997-2002) 38
第四節《聖詩》的編輯與出版(2002-2009) 47
第三章 編輯特色與內容 58
第一節 曲目來源的多樣性 58
一、多樣性與本土性 59
二、現代性與歷史性 67
三、普世性 71
第二節 目錄、索引與附錄特色 79
一、目錄架構以信仰告白之內涵作設計 82
二、索引類型與內容詳盡且便利 85
三、緒論的特色 91
四、禮拜輔助資料的禮儀性特點 93
五、附錄的特殊性 94
第三節 歌曲資訊、語言與記譜形式 97
一、歌曲資訊的完整度與實用性 97
二、歌詞語言呈現的本土性與多樣性 102
三、記譜形式呈現的多樣性 106
第四章 後續工作(2009-2019)與市場反應 123
第一節 推廣活動與延伸出版 123
第二節 市場反應 133
一、正面評價 135
二、質疑與爭議 137
第五章 結論 141
附錄一:編輯、翻譯、審查人員訪談列表 151
附錄二:國外詩歌集使用調查訪談列表 153
附錄三:推廣工作、市場反應及其他訪談列表 155
附錄四:本文提及之《聖詩》相關出版品一覽表 156
附錄五:駱維道主編之詩歌集一覽表 158
附錄六:本文提及之詩歌集一覽表 160
附錄七:《聖詩》2009版發行版次一覽表 163
附錄八:《新聖詩I》曲目一覽表(台語/英語首行、詞曲作者資訊、韻律、曲調名) 164
附錄九:《新聖詩I》曲目一覽表(樂譜來源、2009版/《世紀新聖詩》首數對照) 170
附錄十:《新聖詩II》曲目一覽表(台語/英語首行、詞曲作者資訊、韻律、曲調名) 172
附錄十一:《新聖詩II》曲目一覽表(樂譜來源、2009版/《世紀新聖詩》首數對照) 178
附錄十二:《世紀新聖詩》曲目一覽表(台語/英語首行、詞曲作者資訊、韻律、曲調名) 180
附錄十三:《世紀新聖詩》樂譜來源、2009版首數對照 191
附錄十四:《世紀新聖詩續稿六校試讀本》曲目一覽表 193
附錄十五:《聖詩》2009版曲目表(台語/英語/原文首行、詞曲作者資訊、韻律) 203
附錄十六:《聖詩》2009版曲目表(曲調資訊、樂譜來源) 242
附錄十七:台灣原住民曲目的打擊樂器使用建議 262
附錄十八:非洲曲目的打擊樂器使用建議 263
附錄十九:中南美洲曲目的打擊樂器使用建議 264
附錄二十:亞洲曲目的樂器、使用場合建議 265
附錄二十一:大洋洲曲目的樂器、使用場合建議 269
參考書目 27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2009版的誕生zh_TW
dc.titleThe Birth of the 2009 Edition of 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Hymnal Sèng-si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力行,張德麟
dc.subject.keyword聖詩,長老教會,普世聖詩,聖詩歷史,會眾唱詩,教會音樂,基督教音樂,zh_TW
dc.subject.keywordhymn,Seng-si (The Hymnal),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global hymn,history of hymn,congregational singing,church music,Christian music,en
dc.relation.page274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064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0-02-2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音樂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音樂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9-1.pdf17.7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