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32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永發(Yung-fa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sun-long F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樊俊朗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4:25:4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18 | |
dc.date.copyright | 2018-08-18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8-08-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專書
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合編,《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陳坤耀、伍錫康、呂大樂編,《工運社會發展香港的經驗》。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8。 陳秉安,《大逃港》。香港:中和,2016。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2001。 江關生,《中共在香港(上卷)》。香港:天地圖書,2011。 ———,《中共在香港(下卷)》。香港:天地圖書,2012。 周奕,《香港左派鬥爭史(增訂版)》。香港:利訊出版社,2017。 ——,《香港工運史》。香港:利訊出版社,2009。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紀念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成立50周年籌備小組合編,《回憶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廣州: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200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上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1。 ——————————————,《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下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1 港九工團聯合總會編,《港九工團成立紀念特刊》。香港:西南圖書,1948。本刊影本收入龍向洋主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民國文獻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新北:遠足文化,2017。 蕭國健、黃永昌,《國民黨之香港百年史略》。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10。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冊)》。臺北:聯經,1993。 ———,《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下冊)》。臺北:聯經,1993。 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雷嘯岑,《我的生活史》。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憂患餘生之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5。 陳正茂編著,《五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陳明銶主編,梁寶霖、梁寶龍、趙永佳、陸鳳娥合編,《中國與香港工運縱橫》。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1986。 林芝諺,《自由的代價:中華民國與香港調景嶺難民營(1950—1961)》。臺北:國史館,2011。 劉蜀永,《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2009。 ———,《香港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0。 劉存寬、余繩武,《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 陸恭蕙,《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 潘文翰、黃靜文、陳曙峰、陳敬慈、蒙兆達著,鄭依依編,《團結不折彎—香港獨立工運尋索40年》。香港:進一步多媒體,2012。 孫家麒,《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秘辛》。不詳:不詳,1961。 ———,《我為什麼脫離台灣國民黨》。香港:自力出版社,1961)。 孫揚,《國民政府對香港問題的處置1937—1949》。香港:三聯書店,2017。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王泰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1957—196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楊建成,《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理論與實踐:1924—1991》。臺北:楊氏台灣現代史資料出版屋,2001。 楊鵬,《見證一生》。臺北:華岩,2018。 楊瑞春,《國特風雲:中國國民黨大陸工作秘檔(1950—1990)》。臺北縣:稻田,2009。 李振河主編,陳林德副主編,《深圳文史》(第8輯)。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余繩武、劉存寬、劉蜀永編著,《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香港:三聯書店,2008。 中文論文 翟韜,〈「冷戰紙彈」:美國宣傳機構在香港主辦中文書刊研究〉,《美國對外宣傳與公共外交史》2016年第1期,頁71—83。 翟韜,〈美國對東南亞華人宣傳政策的演變(1949—1964)〉,《美國研究》2013年第1期,頁117—137。 莊景雅,〈1950年代的「僑生」—以中央日報為中心討論〉,《政大史粹》第19期(2010年12月),頁45—88。 張科、黃賢全,〈論1949年英國對華政策的調整〉,《歷史教學》2016年第14期,頁29、60—66。 齊鵬飛,〈「長期利用,充分打算」—1949年至1978年新中國對於香港問題和香港的特殊政策〉,《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23—30 [總頁215—222]。 周乾,〈論二戰後期中英美圍繞香港戰後地位問題的交涉與鬥爭〉,《安徽史學》2003年第6期,頁60—65。 馮仲平,〈論戰後英國在香港問題上的態度〉,《世界歷史》1993年第4期,頁2—10。 黃克武,〈顧孟餘與香港第三勢力(1949—1953)〉,《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7年8月號 [總162],頁47—60。 黃庭康,〈國家權力形構與教育:戰後香港黑市學校的歷史個案〉,《臺灣社會學刊》第44期(2010年6月),頁107—154。 賀交生,〈香港人口數量與出生率變動分析(1946—1986)〉,《南方人口》1988年第3期,頁37—41。 郭又新,〈1949—1954年美國對香港的經濟防衛政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總188],頁51—61。 郭又新,〈盟友間的爭執—冷戰初期美英在對華貿易管制上的分歧〉,《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2期,頁69—74。 郭永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在香港的意識形態宣傳和滲透〉,《當代中國史研究》第23卷第2期,頁16—24,124。 黎虹,〈「克什米爾公主號」案件真相〉,《當代中國研究》第19卷第4期(2012.7),頁87—93。 李世安,〈香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世界歷史》,1997年02期,頁9—16。 劉蜀永,〈英國對香港的政策與中國的態度〉,《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頁179—192。 劉存寬,〈英國重佔香港與中英受降之爭〉,《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2期,頁154—172。 呂芳上,〈一九四0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收入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秘書處編,《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501—531。 呂迅,〈香港在美國冷戰政策中的作用(1949—1955)〉,《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0年卷,頁444—471。 孫晨旭,〈美國政府香港政策起源芻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總191],頁26—38。 楊奎松,〈中國內戰時期美國在華情報工作研究(1945—1949)〉,《史學月刊》2009年第3期,頁53—65。 翟強,〈新中國成立初期英國對華政策(1949—1954)〉,《世界歷史》1990年第6期,頁129—140。 英文專書與論文 Chan Lau Kit Ching, From Nothing to Noth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and Hong Kong, 1921-1936”. London, England: Hurst & Co., 1999. Frank Welsh, 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 HarperCollins, 1997. 中譯本: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Jan Moris, 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中譯本:黃芳田譯,《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新北:八旗文化,2017。 John M. Carroll,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中譯本:林立偉譯,《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 John M. Carroll and Chi-kwan Mark ed., Critical Readings on the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Leiden: Brill, 2015. Qiang Zhai, The Dragon, the Lion, and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London: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Steve Yui-Sang Tsang, 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 “Strategy for Survival: The Cold War and Hong Kong's Policy towards Kuomin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Activities in the 1950s”,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Vol.25, No.2, May 1997, pp. 294-317. 檔案 檔案彙編 陳鵬仁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海外黨務工作》。臺北:近代中國,1998。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 教育部彙編,《僑生及港澳生人數概況統計(105學年度)》。臺北:教育部,2017。 教育部,〈香港校院訪視報告〉(2005年9月5日),頁3—5。 沈志華、楊奎松主編,《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卷叄)》。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原始檔案 〈潘公展呈轉總裁為該黨加強海外宣傳工作願借用香港國民日報印刷機件及房屋籌出申報或新夜報香港版如准所請款祈電吳鐵城等遵照洽辦〉,1949年3月19日,黨史館藏,025/002。 〈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主任委員李大超電陳總裁蔣中正關於今後須以香港為根據地加強民主國家之聯繫請求有關主管首長能繼續核發補助經費以利反侵略工作之推行〉,1949年6月15日,黨史館藏,039/001。 〈陶希聖等呈總裁蔣中正為潘公展所陳香港辦報一節誠為當前急務惟黨費拮絀所請支撥資金無由籌集當另籌劃等情並附潘同志呈報香港報況及籌商申報發行香港版籌集資金等事宜〉,1949年7月14日,黨史館藏,大黨025/003。 〈許孝炎呈蔣中正准飭由政府每月撥發兩萬銀元撐持香港時報〉,1949年9月25日,國史館藏。 〈黃少谷等電交通銀行錢新之董事長為香港時報在華南輿論界佔重要地位蔣中正總裁特囑允由行貸予港幣二十萬元該社許孝炎社長來洽盼賜予辦理以資週轉〉,1949年10月10日至25日,國史館藏。 〈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電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擬請轉飭臺灣銀行准予香港時報先行每月按牌價匯新台幣二萬元至港並電該報許孝炎社長准予匯款情形〉,1950年2月8日至11日,國史館藏。 〈杭立武呈蔣中正向香港總督提出中英關係談話基礎五點意見請報告英府及陳述在港一般見聞〉,1950年4月29日,國史館藏。 〈陳立夫函蔣中正請派方治為駐日黨務特派員兼任軍事代表團副團長及請派何成濬吳開光鄭介民前往香港指揮地下工作〉,1950年7月18日,國史館藏。 〈黎鐵漢呈蔣中正對香港及東南亞工作意見書〉,1952年3月20日,國史館藏。 〈蔣經國致陳立夫函〉,1964年11月26日,國史館藏。 KUO MIN-TANG (KMT)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1963), CO1030/1605, HKMS158—1-283. K.N. Coates (Colony Office) to MacLehose (Foreign Office), September 1963. CO1030/1605. Sir R. Black (Hong Kong) addressed to S. of S., repeated to Peking No. 280, 26th August, 1963. CO1030/1605. Sir R. Black (Hong Kong) addressed to S. of S., repeated to Peking No. 272, Washington by Saving No.34, 15th August, 1963. CO1030/1605. Sir R. Black (Hong Kong) addressed to C/O, repeated to Peking No. 262, Washington by saving No.33, 9th August, 1963. CO1030/1605. Sir R. Black (Hong Kong) addressed to C/O, repeated to Peking No. 250, Washington by saving No.32, 31st July, 1963. CO1030/1605. Reuter: Sabotage in Hong Kong, 30th July, 1963. CO1030/1605. Quarterly L.I.C. Report, 20th July, 1963. CO1030/1605. Sir R. Black (Hong Kong) addressed to S.of S., repeated to Peking No. 221, Washington by saving No.26, 8th July, 1963. CO1030/1605. E.G. Willian (Hong Kong) to J.D. Higham (C/O), 27th June, 1963. CO1030/1605. 報紙 《香港時報》及《工商日報》 〈胡志明電台廣播 將奪取香港馬來〉,《香港時報》1950年2月12日,第1版。 〈共軍陳兵邊境 隨時可攻香港〉,《香港時報》1950年7月20日,第1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啟事〉,《香港時報》1950年10月25日,第1版。 〈英考慮撤銷對中共承認〉,《香港時報》1950年11月7日,第1版。 〈中共積極趕築鐵路 援助越盟威脅法軍〉,《香港時報》1950年11月10日,第2版。 〈北圻省長提出控訴 中共進兵越南〉,《香港時報》1950年11月24日,第2版。 〈世界大戰呼之欲出 遠東情報已達沸點 獨我台灣靜似桃源〉,《香港時報》1950年12月2日,第1版。 〈昨李鄭屋村發生撕旗糾紛引起不愉快事件〉,《香港時報》1956年10月11日,第4版。 〈荃灣左右兩派衝突佔計已卅名喪生〉,《香港時報》1956年10月12日,第4版。 〈黃少谷答立委質詢時稱九龍騷動事態擴大純係中共乘機搗亂〉,《香港時報》10月13日,第1版。 〈我們的陳述和抗議!〉(社評),《香港時報》1956年10月14日,第2版。 〈中共可能利用九龍血案圖攫奪香港〉,《香港時報》1956年10月15日,第5版。 〈美國警告中共勿進犯金門馬祖〉,《香港時報》1958年8月12日,第1版。 〈日菲朝野極為關切中共對台挑釁行動〉,《香港時報》1958年8月26日,第3版。 〈美國正考慮派遣混合宣軍攻擊隊〉,《香港時報》1958年8月27日,第1版。 〈英艦加強巡弋港海 保護漁民出海作業〉,《香港時報》1958年8月28日,第4版。 〈李承晚提出保證 韓決支持中華民國抵制共黨侵略戰爭〉,《香港時報》1958年8月30日,第2版。 〈南韓可能向我建議派軍協助防守外島〉,《香港時報》1958年8月30日,第2版。 〈中共倘若進侵台灣 戰火將蔓延全遠東〉,《香港時報》1958年9月1日,第6版。 〈警方接獲驚人情報 一批炸藥藏在港島 準備用船運往他處〉,《香港時報》1963年5月30日,第4版。 〈藏爆炸品案被告自辯 朋友寄存書籍 不知內藏何物〉,《香港時報》1963年7月27日,第5版。 〈藏爆炸品疑案 今日可宣判〉,《香港時報》1963年8月9日,第4版。 〈洗衣街藏燃燒品案 三罪成立囚十二年〉,《香港時報》1963年8月10日。 〈搬出大批軍械炸藥 證物案多如軍火庫〉,《香港時報》1963年8月14日,第5版。 〈台灣對大陸戰器 並非在本港使用〉,《香港時報》1963年8月14日,第5版。 〈香港勞工運動簡史〉(何康著),《香港時報》1985年1月7日。 〈讓我們再呼籲!—不要讓撕旗事件發展到變質〉(社論),《工商日報》(香港),1955年10月13日,第3版。 《大公報》(香港) 〈蘇保羅捷承認我政府 英美等國猶舉棋不定〉,《大公報》(香港)1949年10月5日,第1版。 〈與新中國建立關係前奏 英通知蔣偽即與絕交 巴基斯坦在昨天聲明:希望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大公報》(香港)1950年1月6日,第1版。 〈三個國家向新中國靠攏英政府昨天正式宣布願與我國建外交關係貝文已向北京送出通知書錫蘭採同樣步驟丹麥也表明態度周外長已電覆印度歡迎談判締交〉,《大公報》(香港)1950年1月7日,第1版。 〈捷克大使到北京挪威也宣布願建邦交準備派代表來我首都〉,《大公報》(香港)1950年1月8日,第1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大公報》(香港)1955年4月14日,第1版。 〈英致中共照會內容公布 譴責利用印機失事 蓄意作成政治宣傳〉,《大公報》(香港)1955年4月18日,第5版。 〈港九中國同胞未獲有效保護人民日報表示抗議港九與大陸近在咫尺我政府十分關切情勢將注意香港英方是否能負起港九治安之責北京大公報責英縱容要求認清嚴重性制止騷動〉,《大公報》(香港)1956年10月13日,第1版。 〈為九龍同胞被殘害事周總理約見英國代辦向英國提出嚴重抗議要求嚴厲制裁特務切實保護中國居民要求英國答覆保留以後提要求之權〉,《大公報》(香港)1956年10月14日,第1版。 〈香港中華中學校長談話揭露港英當局預謀迫害〉,《大公報》(香港)1958年8月24日,第4版。 〈英警強封校舍毆人新華社昨報道經過香港各界人士紛紛慰問中華員生指出港英敵視中國人民已極露骨〉,《大公報》(香港)1958年8月27日,第1版。 〈宣傳敵視中國製造兩個中國港英強各校用反動課本港教育界出版表示極憤慨斥港英公然勾結蔣集團進行政治陰謀〉,《大公報》(香港)1958年8月28日,第1版。 〈曾昭科昨出境另有廿一人仍在漆咸營〉,《大公報》(香港)1961年12月1日,第4版。 〈粵省政協座談形勢指出美蔣冒險必遭失敗委員曾昭科出席並發言〉,《大公報》(香港)1962年7月16日,第1版。 〈蓮蔴坑竟有軍火庫新界搜出機槍炸藥傳與某政治事件有關兩男子已被羈留此案牽連廣泛港府新聞處說並未捕人〉,《大公報》(香港)1962年7月16日,第1版。 〈私藏軍火案昨爆內幕被告自認當特務交通員奉台灣命用暗語遞密件檢察官指出軍火如爆炸洗衣街居民將遭殃〉,《大公報》(香港)1963年8月9日,第4版。 〈私藏烈性爆炸品蔣幫特務囚十二年法官指出這些軍火嚴重危害居民安全〉,《大公報》(香港)1963年8月10日,第4版。 〈藏美製軍火及蔣特手冊侯生判十年徒刑法官斥此種行為無疑有政治背景藏爆炸品威脅社會安寧〉,《大公報》(香港)1963年7月31日,第4版。 〈海灣街軍火案續審幫辦解釋特務文件內容教人縱火殺人〉,《大公報》(香港)1963年8月15日,第4版。 〈海灣街藏械案判決周茂林認罪囚十年法官昨指出此案有政治背景〉,《大公報》(香港)1963年8月16日,第4版。 〈五蔣幫特務已解往台灣〉,《大公報》(香港)1963年8月16日,第4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32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49年兩岸分治後,國共兩黨都難以繼續在對方地盤活動。雙方同樣選擇在香港開展各種工作。學界過往有不少研究處理中共在香港歷史,但國民黨在港的討論寥寥可數,且僅針對單一議題。有鑒於此,本文以國民黨在香港的歷史為主題,討論1949年至1970年國民黨在香港的群眾工作、黨員訓練、秘密情報工作等,同時探討當中的困境。
本研究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勾勒1949年前後的歷史背景,簡述當時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國共對港政策和組織演變,以及英國和香港政府對待國共兩黨的態度。第二章處理國民黨的宣傳手段、群眾工作、政治活動,以及黨員訓練,分析這些工作的內容和成效。第三章關注國民黨在香港的地下活動,包括利用香港作中轉站派員潛入大陸,甚至在香港發動破壞活動等。由於遭到香港政府的鎮壓,加上情報組織內部問題,國民黨在香港的地下活動終告失敗。第四章總結國民黨在香港活動的成果和歷史意義。期待通過本文,彌補學界過往對國民黨在港歷史的關注不足。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Following the cross-strait division in 1949, both the Kuomintang (KMT)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ere unable to continue activities in their respective opponent’s territory; however, both parties engaged in various kinds of operations in Hong Kong. In previous scholarship,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udie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CPC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while a mere few have been regarding the KM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mass works, member training and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KMT in Hong Kong from 1949 to 1970.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outlin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round 1949 with emphasis placed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Hong Kong, the evolution of both policies and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KMT and the CPC, and the attitudes held by the British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s towards the two parties. Chapter 2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KMT operations—propaganda, mass work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party member training.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underground activities of the KMT in Hong Kong, including the use of Hong Kong as a transfer point for the dispatching of spies to mainland China and even the launch of activities designed to sabotage within Hong Kong. However due to the suppression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nd internal problems within the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 the underground activities engaged in by the KMT failed. Finally, Chapter 4 summarizes the consequenc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KMT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The author anticipates this paper will help in filling in the lack of attention given by scholarship regarding the Kuomintang in Hong Kong, and more broadly,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4:25: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3123020-1.pdf: 6430673 bytes, checksum: 402c113595b96e176be6be2c77bddb1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自序........................................i
摘要........................................iv Abstract....................................v 目錄........................................vii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國共在港歷史與香港史........1 第三節 論文構想及章節安排..................6 第一章 戰後國民黨香港政策及背景..............8 第一節 國際政治角力下的香港................8 第二節 香港的經濟價值.....................11 第三節 國共的香港政策與組織演變............16 第四節 英國及香港政府態度..................24 第二章 群眾、政治工作與黨員訓練..............28 第一節 與英國合作抗共—《香港時報》的輿論....28 第二節 群眾組織工作的例子—工會和教育........34 第三節 政治工作...........................45 第四節 香港黨員訓練.......................48 第三章 暗殺、特務、破壞—國民黨的地下工作......53 第一節 「對敵鬥爭」的前哨—潛入大陸的破壞....53 第二節 在香港的暗殺與暴動..................58 第三節 被港府破獲的特務案..................64 第四節 地下活動的限制與困境................68 第四章 成敗得失與歷史意義....................75 第一節 國民黨在港工作的成敗得失檢討.........75 第二節 1970年後的限制與歷史意義............77 結語........................................80 參考書目及資料...............................8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活動與困境(1949—1970) | zh_TW |
dc.title | The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KMT
in Hong Kong (1949-1970)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余敏玲(Miin-ling Yu),吳啟訥(Zhe Wu) | |
dc.subject.keyword | 香港,國民黨,共產黨,國共內戰,冷戰,情報工作,海外黨務,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ong Kong,Kuomintang,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Civil War,Cold War,Intelligence,Overseas Party, | en |
dc.relation.page | 9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80327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8-08-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2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