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18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沈瓊桃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an-Ju Ch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詹涵儒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1:22:4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20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8-0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102 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人員考試三等考試家事調查官類科錄取人員訓練計畫(2013年8月2日)。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元木 隆裕(2010)。東京家庭裁判所 元木隆裕(平成22年採用)。取自:www.courts.go.jp/saiyo/vcms_lf/10_tyoken_7.pdf 少年及家事業務意見交流座談會議會議記錄【會議記錄】(2010年11月2日)。 司法院司法統計,取自: 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佐藤千裕、竹野 均、山岸 紀及仲真紀子(2009年8月)。子どもへのインタビュー、観察をめぐる問題-家庭裁判所調査官の仕事と発達研究の視点。法 と心 理 学 会 第 8 回大会 ワ ー ク シ ョ ッ プ。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社會工作師法(民國98年5月27日)。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璿如(2002)。家事事件審理程序之新建構(上)。台灣本土法學,38,1-12。 邱璿如(2002)。家事事件審理程序之新建構(下)。台灣本土法學,39,11-28。 姜世明(2013)。家事事件法論。台北:元照。 家事事件法(民國101年1月11日)。 家事事件審理細則(民國101年5月28日)。 真鍋 晶江、大場 智紘、溝上 菜穗子(2011)。裁判所職員総合研修所 裁判所書記官養成課程(平成23年)。取自:www.courts.go.jp/saiyo/vcms_lf/09chokenkouki.pdf 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 聯合聲明稿(無日期)。家事事件法三讀通過─辛苦立法十寒暑,家事法院第一步。2014年4月30日,取自: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epaper_view.asp?id=82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6)。「家事不簡單、司法要友善!」家事事件法施行四周年體檢。2017年6月17日,取自: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48463 張淑慧(2009)。司法社會工作概述。社區發展季刊,128,155-168。 許翠玲(2013年1月)。家事事件程序監理人職務之簡介-以美國紐約州準則為主,司法週刊,1630,1。 郭世豐(2012)。社工師(員)「陪同出庭」及「出庭作證」之倫理議題。取自: http://lms.ctl.cyut.edu.tw/sysdata/35/24235/doc/4d2660a1c90de17f/attach/1256882.pdf 陳竹上、孫乃翊、黃國媛(2013)。社會工作專業於家事事件程序之功能定位、法律效力及未來展望。月旦法學雜誌,223,21-37。 陳慧女(2009)。法律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28,169-180。 陳麗欣(無日期)。司法社會工作。2014年7月26日,取自: lms.ctl.cyut.edu.tw/sys/read_attach.php?id=1135528 曾華源、白倩如(2009) 。司法與社會工作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28,34-48。 楊熾光(2013)。家事調解之實質發展與專業整合。台中: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廖文忠(2013)。家事調查官之職能與資源連結。張錦麗(主持人),家事調查官之職能與資源連結。家事事件法學術研討會,司法大廈三樓禮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蔣次寧(2013年1月)。家事新制實施半年 六大核心制度發揮功能 成效顯著,司法週刊,1627,1。取自: 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1627.html 鄧學仁(2002)。日本之家事調解制度,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家族法學篇,頁257-294。台北:學林出版社。 鄧學仁(2012)。從德日法制論我國家事事件法之程序監理人。法學叢刊,第57卷,2,71-93。 鄧學仁(2014)。家事調查官之倫理規範與運作。法學叢刊,第59卷,3,23-46。 鄭培麗(2013)。家事調查官之職能。張錦麗(主持人),家事調查官之職能與資源連結。家事事件法學術研討會,台北:司法院。 賴月蜜(2013年5月)。「程序監理人」-兒童司法權保護的天使與尖兵。全國律師雜誌,18-28。 賴淳良(2012)。家事司法制度革新之回顧與展望,法扶會訊,37。取自: http://www.laf.org.tw/tw/b3_1_2.php?msg1=35&msg2=407 沈瓊桃(2017)。〈離婚過後、親職仍在:建構判決離婚親職教育方案的模式初探〉。《台大社會工作學刊》,35期,91-134。 沈瓊桃 (2017)。《當監護遇上家暴:未成年子女監護判決的影響因子》。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報告書。 吳維綸(2016)。論家事事件法之家事調解委員、家事調查官、程序監理人與社會工作者之法定職權與合作(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佳樺(2017)。會面交往權之理論與實務(博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台北:雙葉。 鍾宗霖、陳貞夙、趙偉志、吳宛諭、鍾美玲(2015)。家事調查官於家事調解程序之職能及角色建構。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台灣:巨流。(Jane Ritchie & Jane Lewis, 2003) Bryman, A. (1998).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 Norman, K. D., & Yvonna, S. L. (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London. Barker & Branson(1999). Forensic social work:Lega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Maschi, T., & Killian, M. L. (2011) The evolution of forensic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for 21st century practice. Journal of Forensic Social Work, 1, 8-36, DOI: 10.1080/1936928X.2011.541198 Castillo, J. J. (2009). Snowball sampling. Retrieved October 10,2011, from http://www.experiment-resources.com/snowball-sampling.html.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18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隨著家事事件法的通過以及實施,無論是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或是司法實務工作者,皆期待其能達到協助家庭解決糾紛的功能;而為了達成此目的,除了審理程序以及實體規範的訂定之外,此法亦為提升裁判者的主動調查權而引進了日本的家事調查制度。緣此,本文所欲探討的,即是此新興專業-「家事調查官」於我國本土的運作情形,透過了解其是否如立法者所預期般地協助法官進行調解或裁判任務,從而真正地協助家庭解決問題。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取向,以深度訪談及焦點座談作為收集資料的研究設計,透過與3位家事調查官、8位法官以及3位司法社會工作者的訪談,了解家事調查官於實務中的運作情形。研究呈現了家事調查官於實務中的組織位置、工作樣貌、所受的教育訓練、應具備的能力、對繫屬中家事事件的助益及其所面臨的工作困境,以及其與司法社會工作、程序監理人間調查工作之初步比較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在實務中,家事調查官依循著法定的內容進行職務,即其工作內容包含資料收集、調查訪視、陳述意見、履行勸告及資源連結等;其中,以資料收集、訪視調查為大宗,履行勸告、陳述意見及資源連結較少;而除了前述職務內容外,尚有部分家事調查官表示曾做過其他法院派給之法定職務外的行政工作,如:調解委員的選任、受訓及考評,辦理親職教育講座等。另在家事調查官教育訓練方面,除了任職前的實習階段外,司法院尚辦有年度式、不分屆次之集中式在職教育訓練,並持續不斷地修正教育訓練內容,以期提供符合家事調查官需求的訓練內容;除此之外,許多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提出應建立「督導制度」,以期能更即時地協助家事調查官,同時於調查工作中提供具體的幫助。研究參與者表示家事調查官的工作乃為一新興跨專業領域,無論其原來所具備的專業背景為何,皆可透過持續的進修以及對於實務工作的反省、經驗的累積,逐步地成為一名適任的家事調查官。另本研究亦發現同為法院所運用的調查者,包括社會工作者、程序監理人以及家事調查官,其間的分工多呈現以社會工作者的調查為基礎,家事調查官或程序監理人為輔助的情形。 依據本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建議有:為提供家事調查專業友善的發展環境,應加速少年及家事組織之變革、人力儘速補足、調查的案量管制、建立專業資源網絡以及適度的行政支援工作;引進督導制度,以加速家事調查專業發展的速度,同時提供家事調查官執行職務後回饋的能量,降低崩熬的可能。未來的研究建議可朝社會工作者、家事調查官以及程序監理人間的分工與合作的方向進行探討。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an emerging profession, family affairs investigators.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data obtain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ocused groups with 3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8 judges and 3 forensic social work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organizational position, typical job descriptions of a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training and required abilities, the helpfulness of the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ractice, and comparisons among a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a forensic social worker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mily procee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job description of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egal statutes, covering: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judge, investigating the facts, collecting needed information, giving forensic opinions, connecting resources, making inquiries and giving advice to the fulfillment of debt obligations. Although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on investigating the facts and collecting needed information; some of them are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work, including recruiting, training and evaluating mediation members, conducting parenting education, etc. When it comes to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on-the-job training, in addition to orientation training, there are yearly and intensive on-the-job training. The court keeps modify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so that it can become more helpful to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many research participants recommend supervision to provide immediate help for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work.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nsider a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as an emerging professional; no matter what education background one might have, one can become a competent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by training, self-reflection and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Furthermore, this study found that a court might employ three types of investigators: forensic social worker,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family proceedings. Normally, forensic social workers conduct the custody evaluations first. If the judge needs further information, a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or a representative might conduct further evaluat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advanced organization reconstruction, increased manpower, proper case load, building a network of social recourses and adequate administrated tasks, providing supervision to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s, as well as giving them feedback, will help to prevent them from experiencing burnout. Further research can draw on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social worker,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family proceeding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1:22:4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0330011-1.pdf: 2513664 bytes, checksum: b93aaf5d79595266758d897a2bd7e9e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本研究之重要性 3 第四節、 重要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家事制度的發展與家事調查官 7 第二節、 社會工作與家事調查官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4 第五節、 倫理議題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家事調查官的組織位置 39 第二節、 家事調查官的工作內容 42 第三節、 家事調查官所應具備的能力 65 第四節、 家事調查官的實習階段與在職教育訓練 77 第五節、 家事調查官制度運行的助益與困境 92 第六節、 家事調查官、司法社會工作者及程序監理人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12 第二節、 實務與研究建議 11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貢獻 127 參考資料 129 附錄一 133 附錄二 13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家事調查官在臺灣-新興專業引入之實務初探 | zh_TW |
dc.title |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 in Taiwan: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An Emerging Profession’s Practi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慧女,陳竹上 | |
dc.subject.keyword | 家事調查官,司法社會工作,程序監理人,家事事件調查訪視,督導制度,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amily Affair Investigator,Forensic Social Worker,Representative,Family Affair Investigation,Supervis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35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282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8-1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4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