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35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子倫(Tze-Luen Li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Chuan Sh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佘宜娟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0:31:5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2-10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2-10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2-1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 中文部分
丁萬鳴,1997,<二氧化碳減量 衝擊重大投資案台灣如接受氣候變化鋼要公約規範 三年後生產總值將下降近一兆六千億元>,聯合報,1/14,19版。 丁萬鳴,1998,<石化業政策 修正為向外發展 工業局因應油品自由化 現行內需為主政策 將改為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聯合報,02/15,23版。 丁萬鳴、卓亞雄,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系列二台灣2012要過關 代價216億美金每減一噸二氧化碳 成本90美元 兩兆雙星若完工 立即增加五千萬噸排放量>,聯合報,2/16,A6版。 丁萬鳴,2005,<看問題高耗能不設限 沒敢寫的結論 二氧化碳排放不管制 完全不把京都議定書當回事>,聯合報,6/22,A6版。 王塗發、許哲強(1997),「台灣結構變動對二氧化碳排放之影響」,《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頁31-62。 王塗發(1998),「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之調整方向-台灣因應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道」,《全國能源會議論文資料》,頁3-1~3-32。 王慧馨,2006,<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非核家園等248項獲得共識>,經濟日報,04/23,A7版。 王振寰(1994),<國家機器與臺灣石化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1-38。 方凱弘、梁綰琪(2009),<政策為何變遷?以桃園縣開徵地方稅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六卷第三期,頁125-167。 中國時報,2011,<陳寶郎:碳零增、水源環評 棘手>,4/20,A3版。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市 : 揚智文化。 立法院第六屆第四會期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第1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9期,頁245-267。 立法院第六屆第五會期衛生環境與社會福利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40期,頁231-270。 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2008,《專題報告:我外交應如何因應後京都議定書及其機制》,外交部。 自由時報,1997,<對抗全球暖化 跨出劃時代一步>,12/12,第9版。 自由時報,2010,<社論-八輕是台灣難以承受之重>, 7/21。 行政院主計處(2010),《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27,檢索日期:2011年9月20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我國節能減碳政策檢討與規範》,頁38,編碼 : REDC-RES-097-02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對產業發展之影響與因應對策》 朱淑娟,2006,<二氧化碳減量 溝通破局>。中國時報,04/24,A15版。 朱淑娟,2007,<環保派 贏頭關 溫室氣體減量訂下目標 立院初審通過 2030年之前 排放量回歸2005年標準 做得到嗎?環保單位沒吭聲 經建部門臉臭臭>,聯合報,5/8,A8版。 朱淑娟,2006,<二氧化碳減量 溝通破局>,聯合報,04/22,A15版。 朱淑娟(2011/3/7),「國光石化,挑戰政府環保救國決心」, http://e-info.org.tw/node/64180,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朱婉寧、李承宇,2009,<核能暫不退場 低碳家園 未來能源費一漲>,聯合報,04/17,A6版。 江睿智,2005,<何美玥:非核家園 十年內無法達成 台電董事長林清吉表示 目前工程進度較原定落後三年完工>,中國時報,03/29,A11版。 江睿智、曹秀雲,2005,<全國能源會議 明登場 推動非核家園訂核能總量管制>,中國時報,6/19,A4版。 江睿智、曹秀雲,2005,<經部、環署 立場對立 何美玥:核四不商轉 不符成本效益>,中國時報,06/19,A4版。 汪文豪,2005,<未配合減量 外銷品恐遭抵制 溫室氣體減量已從國家別轉向產業別 環署籲做好準備>,聯合報,1/3,A10版。 呂育誠(1992),「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惟: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 吳再益(2007),「我國課徵能源稅之經濟影響初步評估」,《碳經濟》,第五期,頁23-31。 李承宇、朱淑娟,2007,<政院首定目標 2025年CO2減量40% 明年登錄>,聯合報,12/21, A1版。 李樹人,2006,<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李遠哲:核四應續建指等到50年後 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純熟 才能達到非核家園>,聯合晚報,04/21,第4版。 李宗祐,2005,<政院顧問:核能不應在選項外>,中國時報,05/16, A11版。 李宗祐,2005,<台電工會、環保團體 互嗆聲>,中國時報,05/1 6 ,A11版。 呂理德、林倖妃,2005,<經部、環署 立場對立 環保署:核四運轉否 應由公投決定>,中國時報,06/19 ,A4版。 李堅明(2007),「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碳排放管理」,中技社96年度春季環境與能源研討會。 何俊志(2004),《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對政治科學的重構》,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林子倫(2008),「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八期,頁153-175。 林天良,1997,<京都氣約 衝擊大 六大耗能集團傷神締約國今開會 可能達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 ,經濟日報,12/01,26版。 林天良,1998,<二氧化碳減量基期 我爭取延至2000年>,經濟日報,3/11,26版。 林素貞,楊維修(1997),「溫室氣體減量之課稅機制探討」,《能源季刊》,頁19-31。 林俊輝(2007),「石油化學工業總論」,《中華民國95年工業發展年鑑》,頁487-503。 林倖妃、尤子彥,2005,<溫室氣體減量 我還在觀望 台灣雖非締約國 惟經建會指若未及早因應 可能遭貿易報復>,中國時報,02/14,A4版。 林倖妃,2005,<全國能源會議將登場 想幫八輕、大煉鋼廠解套? 環團罵:民進黨比國民黨倒退十年>,中國時報,06/18 ,A2版。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歷史制度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5期,第6卷,頁1-71。 林淑媛,2006,<黃營杉:最好不要明訂減量目標 國光石化台塑鋼廠若做好環 保應支持通過>,經濟日報,05/22,A2版。 林淑媛,2006,<CO2減量 產業與環保團體激辯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國光石化台塑鋼開發案無共識 暫不列政策>,經濟日報,04/22,A4版。 林瑞陽,2000,<暫停核四發包提案 遭封殺>,經濟日報,05/06,3版。 林瑞陽,2000,<新聞分析國民黨拆核彈 面面顧到>,經濟日報,10/27,3版。 林蘭貞,1992,<我國因應國際間二氧化碳排放 管制之對策>,經濟日報,9/26,08版。 周婉玲、黃宗煌(2007),「環境稅費之雙紅利假說」,《碳經濟》,第五期,頁32-51。 柳中明、劉銘龍,200,<緊跟京都議定書腳步!>,中國時報,02/15,A15版 柳中明,2006,<永續發展會議,難永續>,聯合報,4/22,A15版。 周德惠,2000,<停建核四 工總猛轟林信義:賠上台灣經濟工總臨時理監會討論因應對策 強烈質疑替代案不確定性 政治考量造成政策反覆 大批企業可能出走至大陸>,聯合報,10/04,21版。 邱毓斌(2011),「自主工運組織策略的歷史局限」,收錄於《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何明修、林秀達主編,頁83-127。 柯志明(2003),《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施文貞(2005),<台灣參與國際環保類之組織與公約的意義與可行性>,《台灣國際法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25-173。 胡至沛(2001),「新度制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1期,頁145-162。 洪志銘(2009a),「能源環境四法的經濟工具研析」,《經濟前瞻》,第123期,頁43-50。 洪志銘(2009b),「<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條例>之比較」,《經濟前瞻》,第125期,頁32-42。 徐碧華,1998,<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建議:對外堅守開發中國家定位,爭取等量減量成本 二氧化碳減量,我絕不輕言負責任>,聯合報,5/12,21版。 徐碧華,1998,<2015年最壞控制在97年水準 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環署擬定三因應方案,不同意我適用已開發國身份>,聯合報,5/5,21版。 徐國淦,2000,<聲援林信義反核團體盼唐飛接受經部建議>,聯合報, 10/02,3版。 徐國淦,2000,<反核聯盟 13日上街頭>,聯合報,05/03, 3版。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頁95-157。 康文聰(2008),「台灣二次金改的政策網絡與關鍵時刻」,《中華行政學報》,第5期,頁105-122。 梁明煌(2000),<台灣地區環保團體的角色與環保糾紛解決機制的變遷>,《環境與管理研究》,頁79-95。 梁啟源(2008),「能源稅、碳稅及碳排放交易制之整合」,《石油市場雙週報》,頁1-17。 梁啟源(2009),「政策工具規劃與整合」,《全國能源會議論文資料》。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收錄於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頁171-198。 郭承天(2009),「後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新制度論」,《社會科學論叢》,第三卷第一期,頁1-30。 陳秀蘭,2006,<經長不力挺 企業心好冷>,經濟日報,07/14,A12版。 陳秀蘭,2005,<全國能源會議專題報導 能源政策 包袱沈重 糾纏不清>,經濟日報,6/20,A6版。 陳彥伯、陳素玲、王正寧,2001,<立院通過續建核四二次表決 以134票對70票通過在野聯盟決議文 確認核四預算具法定效力 要求立即復工 政院無預設立場 稱對總統所召開的院際協商 將全力配合>,聯合晚報,01/31,1版。 陳亮宇(2010),《中國氣候治理的知識社群角色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恆鈞、江慧萍(2010),<樂生事對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析: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三期,頁129-185。 陳家榮(2009),「產業結構低碳化」,《全國能源會議論文資料》。 陳敦源(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三期,頁129-184。 陳素玲,2000,<伍世文:全力配合政府決策謝長廷:非核家園是黨綱 會約束黨員遵守>,聯合晚報,10/12,,2版。 陳崑福,2000,<民進黨部重申「建立非核家園」>,聯合報,10/31,18版。 陳雄文(1998),「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全國能源會議》,頁1-19~1-36。 湯志傑(2009),「新經濟社會學的歷史考察:以鑲嵌的問題史為主軸(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9期,頁135-193。 彭威晶,2001,<有條件續建核四 最快今天宣布陳總統昨約見林義雄及府院黨秘書長化解反核歧見 政院不排除接受立院議決立即復工>,經濟日報02/05,1版。 華英惠,1998,<尹啟銘反彈:二氧化碳是全球共同的問題減量,台灣勿搶做模範生>,聯合報,5/28,02版。 彭渰雯、徐文彥,2005,06/23,<環保團體為何憤怒? > 中國時報,A15版。 黃宗昊(2004),「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頁35-71。 黃宗昊(2009),「政治經濟學分析架構的三項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25期,頁151-196。 黃國樑,2006,<老蕭任經續會召集人王金平私下遊說 個別受邀 與國民黨無關>,聯合晚報,05/22,4版。 黃齡玉(2011),《臺灣防制人口販運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馨儀、江慧真,2009,<馬:能源條例 本會期一定要立法>,中國時報,04/16,A8版。 曾增材(1997),「臺灣地區能源稅制建立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四十四卷第一期,頁1-31。 葉峰谷(2010),《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均衡與斷續-以毒奶粉事件處理模式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部長所為何事?>,2006,07/17,A2版。 經濟日報,2009,<發展再生能源 反對核電擴張 台灣環保聯盟呼籲 政府應將資源投注調整產業結構及發展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 建立非核家園>,2009,04/16,B8版。 經濟日報,1992,<企業界對地球高峰會應有的省思>,05/31,02版。 經濟日報,2010,<社論-八輕決策的終極考驗>,7/26,A2版。 經濟日報,2011,<二氧化碳零增量、海水淡化 國光環評 要先過兩關>,4/20,A19版。 經濟部(1999),《全國能源會議具體行動方案執行情形檢討》。 經濟部(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核定本)》。 經濟部(2010/6),《石化工業發展政策》,頁1-10。 經濟部工業局(2008),「我國工業發展重要推動政策措施」,《中華民國97年工業發展年鑑》,頁52-62。 經濟部工業局(2008),「石化原料工業」,《中華民國97年工業發展年鑑》,頁444-471。 經濟部工業局(2009),《工業生產統計年報》,頁184-225。 經濟部能源局(2010),《我國燃料燃燒CO2排放統計與分析》。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二期,頁1-22。 蔣本基(2009),「低碳能源結構調整」,《全國能源會議論文資料》。 蔣本基、顧洋、鄭耀文、林志森(2006),「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整體因應策略」,《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8。 蔡偉銑(1997),「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吳政治學報》,頁157-223。 蔡宜縉(2008),「理念、利益與制度:台灣國民年金規劃的政治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貞、林倖妃,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 謝揆:水電調漲 應視物價波動而定 銀行利息低於物價波動時就不該漲 國營事業不能穩賺不賠 溫室氣體管制法半年內完成 採交易機制>,中國時報,02/17,A9版。 劉開元,2009,<核電大復活?能源會議明召開 抗議不斷環保團體質疑明、後天的能源會議,是為核電擴張計畫舖路,將緊急動員抗議,並呼籲在今年底前優先通過「能源三法」>,聯合晚報,04/14,A4版。 趙弘靜(1998),「論<溫室氣體減量法>與排放量核配及交易制度」,《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十九卷第三期,頁95-121。 鄭凱方(1994),<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之政策分析>,《經濟前瞻》,第34號,頁52-56。 潘翰聲,2007,<綠色曾是民進黨基本價值>,中國時報,05/22,A15版。 盧誌銘,1997,<因應「氣候公約」 研擬跨部會的國家政策>,聯合報,12/2,11版。 簡永祥,1997,<石化政策改內需為主 業界反彈咸認不宜貿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 籲政府「戒急用忍」>,經濟日報,12/23,26版。 謝志誠、何明修(2011),《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左岸。 謝偉姝,2006,<永續會議 石化業批預設立場 總結報告隻字未提業者建言 政府心態令人憂心>,經濟日報,04/21,A2版。 謝俊義(2000/8),「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頁1-26。 聯合報,<社論-期待「蘇修路線」從經續會後起步>,2006,07/31,A2版。 聯合晚報,<能源政策必須建立在國家整體發展策略之上>,1998,5/26,07版。 瞿宛文(1995),「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成長 : 台灣石化業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八期,頁39-69。 瞿宛文(2001),「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台灣石化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滿第四十四期,頁13-46。 瞿宛文(2002),<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台灣石化業>,《經濟成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頁65-92。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243-288。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五南。 蕭代基、黃耀輝、王京明(2007),「能源稅是永續發展稅制改革的契機「,《經濟前瞻》,頁105-112。 簡慧貞、胡文正、呂鴻光(2009),「溫室氣體減量及碳排放交易路線」,《碳經濟》,第12期,頁39-61。 顧洋(2009),「我國各部門燃料燃燒CO2之排放趨勢」,《低碳社會與永續發展》,收錄於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論文集。 貳、 英文部分 Baumgartner, Frank R., and Jones, Bryan D., (2009),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umgartner, Frank R. and Jones, Bryan D. (2007), “Punctuated-Equilibrium Theory,”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Paul A. Sabatier eds., Published by Westview Press, pp.125-187. Blyth, Mark (2006), “Great Punctuations: Prediction, Randomn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Scien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0(4): 493-498. Breunig, Christian and Chris Koski (2006), “Punctuated Equilibria and Budget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4(3): 363-379. Capoccia, Giovanni and R. Daniel Kelemen (2007), “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Theory, Narrative, and Counterfactuals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World Politics, 59: 341-369. Crawford, Sue and Elinor Ostrom (2005),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in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Elinor Ostrom eds., Princeton; Oxford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137-174. David, Paul A. (1985),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y-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75(2): 332-337. DiMaggio, Paul J. & Walter W. Powell (1991),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on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Walter W. Powell & Paul J. DiMaggio e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odin, Robert E., (1996), “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 In Robert E. Goodin eds.,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53.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XLIV, pp. 936-957. Hayes, E. Jane, (2008), “An Examination of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d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Theory: A Case Study of Mi Public Act 61 Of 2004”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Work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ilgartner, Stephen and Charles L. Bosk, (1988), “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 Problems:A Public Areas Mode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1): 53-78. Immergut, Ellen M. (1992), “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weden,”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7-89. Immergut, Ellen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1998, Politics and Society, 26(1): 5-34. Ikenberry, G. John (1988), “Conclus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in G. John Ikenberry, David A. Lake,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 The State and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222-223.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http://www.ipcc.ch/ Jones, Bryan D., Tracy Sulkin, and Heather A. Larsen, (2003), “Policy Punctu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1): 151-169. King, Desmond S. (1992),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k-welfar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Politics, ideas, and institution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16-250. Koelble, Thomas A. (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27 (2):231-243. Krasner, Stephen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Levi, Margaret (1997), “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Research Tradi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 editor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41. Liebowitz, SJ. (1995), “Path Dependence, Lock-In, and History,”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1:205-226. Mahoney, James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507-548. Moe, Terry M. (1994), “Integrating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s: Positive Theor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7-25. Moe, Terry M. (2001), “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3:739-777. Mortensen, Peter B. (2007),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ublic Polic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mparative Subsystem Dynamics,”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5(3):pp.373-393. Ostrom, Elinor (2010), “Beyond Markets and State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Complex Economic Syste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641-672. Peters, B. Guy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rinter. Peters, B. Guy, Jon Pierre, Desmond S. King (2005), “The Politics of Path Dependence: Political Conflict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67(4):1275-1300. Pierson, Paul (2000a),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251-267. Pierson, Paul (2000b), “Not Just What, but When: Timing and Sequence in Political Processes.”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14:72-92. Pierson, Paul (2004), “Politics in Time-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petto, Robert (2006),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d the Dynamics of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hneider, Anne Larason (2006), “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Use of Imprisonment in the American States: An Integration of Path Dependenc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d Policy Design Approache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9(3): pp. 457-470. Soroka, Stuart N.(2002), “Issue Attributes and Agenda-Setting by Media, The Public, and Policymakers in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 14(3):264-285. Thelen, Kathleen and Sven Steinmo (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31. Thelen, Kathleen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s of Political Science, 2:369-404. Williamson, Oliver E. (2000),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8:595-61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35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溫室氣體減量議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發生而受到關注,聯合國自1992年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後,並透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通過對各國具有法律效力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至此碳排放交易成為國際新興的經濟戰場,更是主要先進國家新開發的貿易條件。面對國際社會對溫室氣體的限制,對應到國內以高排碳產業為主的產業政策,台灣勢必要因應國際減碳壓力,調和國內政治系統。本研究以歷史脈絡的角度分析我國自1992年發展至今,近二十年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變遷。
本研究分成七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說明問題緣起、研究問題,以及章節安排。第二章為文獻回顧,先就歷史制度論以及斷續均衡理論進行檢閱,並梳理理論與檢討。第三章則提出理論架構與研究設計,本研究依據理論提出的檢驗面向,檢視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二十年來的發展與變遷。第四章則進入我國溫減政策的確立時期,本章首先探究台灣溫減政策在1992年到2005年之間的發展,並進一步分析次系統之間政策獨佔的過程,以及總體政治系統的決策。第五章指出2005年到2008年為我國溫減政策沉潛時期,本章強調次系統與利益團體積極爭取溫減政策的制定方向,也決定了此時期總體政治系統的決策結果。第六章分析2008年以後的溫減政策重啟時期。隨著溫減目標年與期程的確立,展現了不同的政策討論面貌。第七章為結論,研究發現我國溫減政策受到貿易制裁的催化,與國內高排碳產業政策的影響,形成政策變遷,隨著政黨政治的發展,溫減政策被邊緣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研究指出我國溫減政策因應關鍵時刻產生「三次政策變遷」,並有「四次未產生政策變遷」的結果,次系統的反應序列彰顯了政策動態變遷發展。本章進一步進行理論反思,從台灣溫減政策的變遷過程,與理論進行對話。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inc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passed in 1992. Most important is that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 has prevailing since then and carbon becomes one of the new commodities to restrict foreign industrial produc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 been changing; however, Taiwan still has high percentage on heavy industry. This essay analys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 for 20 years in Taiwan 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proposes my awareness of question and research framework. Chapter two is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introduce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Chapter three is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 which applys to the greenhouse gases policy in Taiwan.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begin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 which analysizes how did the subsystem and macropoliical system work.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period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 which emphasizes on the ‘policy monopoly’ within the subsystem and the policymaking in the macropolitical system, caused the stagnation. Chapter six focuses on the reconsideration and revise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target of Sustainable Energy Policy Convention and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NAMAs) were announced, the changing of the policy development. Chapter seven is conclusion. This essay discovers the greenhouse gases policy has been sha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and the heavy industrial policy. Furthermore, party politics might marginalize the policy. This chapter also dialogues with the theor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0:31: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322014-1.pdf: 1419734 bytes, checksum: fdf53863d428d1eb03fa11eaf57a877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緣起 1 第二節 國際重視溫室氣體減量政策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7 第一節 新制度主義的研究途徑 17 第二節 斷續均衡理論與實例 31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6 第四章 溫減政策確立時期 52 第一節 1992年我國溫減議題萌芽 53 第二節 京都議定書制定催生全國能源會議 61 第三節 「非核家園」政策 80 第四節 小結 85 第五章 溫減政策沉潛時期 88 第一節 京都議定書生效推促會議召開 88 第二節 溫減政策邁向法令化 104 第三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溫減政策重啟時期 120 第一節 確立溫減目標與核能政策 120 第二節 國光石化開發案 130 第三節 小結 140 第七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1 第二節 理論反思 153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56 參考文獻 159 壹、 中文部分 159 貳、 英文部分 16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歷史制度論之觀點 | zh_TW |
dc.title | The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 in Taiwan: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湯京平(Ching-Ping Tang),陳恆鈞(Hen-Chin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歷史制度論,斷續均衡理論,溫室氣體減量政策,產業政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PUNCTUATED EQUILIBRIUM,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POLICY,PETROCHEMICAL INDUSTRY, | en |
dc.relation.page | 17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2-1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