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24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吳秀玲(Hsiu-Ling W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ung-Chieh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仲傑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0:27: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2-18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2-18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2-1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王保田(譯),北岡伸一(原著)(2014)。《日本政治史:外交與權力》,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軍瑋、萬方(譯),Mary Fulbrook(原著)(2006)。《劍橋德國簡史》,台北:左岸文化。 王振鎖(2011)。《日本政治民主化進程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王業立(2016)。《台灣民主之反思與前瞻》,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 王業立、蘇子喬、沈有忠、胡全威、劉嘉薇、鄭任汶、王啟明(編)(2017) 。《政治學與台灣政治》,台北:雙葉書廊。 吳文程(1996) 。《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文程(1996) 。《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李世暉、遠藤乾(2019)。《日本研究的轉化與重構: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對話》,台北:翰蘆。 李功勤(2013)。《台灣政治發展史》,台北:幼獅文化。 李酉潭(2011)。《自由人權與民主和平:台灣民主化的核心價值》,台北:五南。 李惠宗(2019)。《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沈宗靈(譯),Hans Kelsen(原著)(1996)。《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北京:新華書店。 辛達謨(譯),Martin Vogt主編(原著)(2000)。《德國史》,台北:編譯館。 周育仁(2011)。《台灣民主化的經驗與意涵》,台北: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 若林正丈(2016)。《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徐正源(譯),T.J. Pempel(原著)(2011)。《體制轉型:日本政治經濟學的比較動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泉益(譯),石川真誠(原著)(1996)。《漫談日本政治運作》,台北:台灣商務。 崔英楠(2009)。《德國政黨依法行政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玲(譯),野口悠紀雄(原著)(2018)。《戰後日本經濟史:從喧囂到沉寂的70年》,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陳佳吉(2008)。《台灣的政黨競爭規範與民主鞏固》,台北:翰蘆圖書。 陳建仁(2011)。《從中央支配到地方自主: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的軌跡與省思》,新北:華藝。 陳義彥(主編)(2016) 。《政治學》,台北:五南。 彭懷恩(2005) 。《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 楊帆(譯),齋藤淳(原著)(2017)。《政治分肥:自民黨長期政權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鈞池(2006)。《從「派閥均衡」到「官邸主導」:1990年代日本政治體制改革之分析》,台北:翰蘆。 葉陽明(1990)。《西德政黨論》,台北:黎明文化。 葛永光(2007)。《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空大。 葛永光(2008)。《蔣經國先生與台灣民主發展: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幼獅。 雷飛龍(譯),Sartori Giovanni(原著) (2003) 。《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新北:韋伯文化。 臧志軍(2013)。《冷戰後的財界與日本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2014)。《第三波:20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劉森堯(譯),Peter Gay(原著)(2003)。《威瑪文化》,台北:立緒文化。 蔡增家(2007)。《誰統治日本?:經濟轉型之非正式制度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蔣立峰、高洪(2002)。《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鄭子真(2018)。《重返榮耀:解構21世紀日本政治的新進化》,台北:五南。 賴庭筠(譯),石原慎太郎(原著)(2018)。《天才‧田中角榮》,台北:光現出版。 賴麗琇(2003)。《德國史》,台北:五南。 蘇永欽(2001)。《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王琪(2007)。〈俾斯麥與 1878 年〈反社會主義者法〉的頒布〉,《成大歷史學報》,(33):119-158。 王鼎銘(2007)。〈台灣政治獻金法及參選人政治獻金資料之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4(2):121-144。 王韻茹(2017)。〈處理政黨不當取得財產的憲法思維〉,《黨產研究》,(1):5-26。 吳宗憲(2008)。〈台灣民主轉型與金權政治〉,《台灣民主季刊》,5(3):177-184。 李怡俐(2012)。〈轉型正義的機制及脈絡因素─以台灣為例〉,《台灣人權學刊》,1(2): 145-176。 李鴻禧(1982)。〈憲法與政黨關係之法理學底詮釋─其形成與展開〉,《台大法學論叢》,12(1): 77-110。 沈有忠(2006)。〈德國威瑪共和的憲法:一個半總統制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24):163-212。 沈有忠(2009)。〈德國議會民主的發展:從威瑪憲法到基本法〉,《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7(3): 27-65。 沈有忠(2012)。〈通往議會制之路─德國國會的憲政定位與政黨政治〉,《台灣民主季刊》,9(2):39-69。 宮文祥(2018)。〈政黨結社自由與言論自由之再探〉,《政治科學論叢》,(75): 1-42。 張福建(2012)。〈美國選舉經費規範的憲政爭議:防腐、言論自由與政治平等〉,《政治學報》,(54):1-26。 曹瑞泰(1997)。〈冷戰後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6(10):27-50。 郭艷(2009)。〈新興民主政體的轉型正義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1):5-9。 陳正根(2015)。〈國會議員之代表性與民主制度─兼論德國民主體制與我國改革之方向〉,《高大法學論叢》,11(1):235-314。 陳恆鈞(1997)。〈統一後德國政黨體系的發展〉,《中國行政評論》,6(2):1-16。 陳恆鈞(1998)。〈政黨競選經費策略之規劃〉,《中國行政評論》,7(2):121-154。 陳淳文(2018)。〈憲政民主體制之政黨規制:國際準則與中華民國政黨法制比較〉,《政治科學論叢》,(75):103-154。 曾燕倫(2011)。〈防衛性民主的兩種模式─並論我國違憲政黨管制的發展趨勢〉,《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5):75-115。 馮美瑜(2009)。〈從法制面看我國「政治獻金法」之規範與影響〉,《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211-232。 黃仁俊(2016)。〈開除黨籍與司法審查─黨內民主原則的再出發〉,《東吳法律學報》,27(4):101-132。 黃仁俊(2017)。〈政黨附隨組織的法律解釋─德國法的視野〉,《黨產研究》,(1):103-134。 黃仁俊(2017)。〈德國政黨規範理論的轉變─以政黨概念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1):261-313。 楊永明(2004)。〈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1(3):1-23。 葉俊榮、張文貞(2006)。〈路徑相依或制度選擇?論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模式〉,《問題與研究》,45(6):1-31。 蔡增家(2002)。〈九○年代日本派閥政治之分析〉,《問題與研究》,41(3):61-82。 鄭子真(2014)。〈論政治獻金之言論表達與政治平等─以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為例〉,《台灣民主季刊》,11(3):135-165。 鄭子真(2017)。〈日本《政黨法》的立法爭議與政黨利益──進入21世紀後的新發展〉,《台灣民主季刊》,14(4):49-100。 蕭國忠(2007)。〈德國民主化的經驗: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問題與研究》,46(1):63-99。 蕭國忠(2010)。〈防禦性民主與德國民主的正常化〉,《社會科學論叢》,4(2):53-102。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243-288。 姚朝森(2009)。〈韋伯與許密特論現代國家與政治〉,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55-174。台北:元照。 張旺山(2009)。〈國家理性〉,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37-154。台北:元照。 張旺山(2010)。〈論「近代國家」概念〉,林從一(編),《哲學分析與視域交融》,頁217-24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新民(2011)。〈論政黨的內部民主制度〉,陳新民(編),《法治國家公法學的理論與實踐─陳新民法學論文自選集》,頁571-608。台北:三民。 陳耀祥(譯),Peter M. Huber(原著)(2010)。〈民主政治中之政黨〉,Peter Badura(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頁643-660。台北:國科會。 胡哲偉(2011)。《憲法政黨條款之移植與異變》,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博維(2018)。《台灣政黨法制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仁俊(2011)。《德國政黨內部民主制度與司法審查界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以彬(2013)。《政黨體系與民主鞏固:台灣與南韓的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立法院105年卷12期4309號。 立法院105年卷01期4298號第1冊。 立法院105年卷02期4299號。 立法院105年卷04期4301號。 立法院105年卷68期4365號。 立法院105年卷72期4369號。 立法院105年卷82期4379號。 立法院105年卷92期4389號。 立法院106年卷65期4467號。 立法院106年卷74期4476號第1冊。 立法院106年卷76期4478號。 立法院106年卷90期4492號。 立法院106年卷97期4499號第1冊。 Chen, Hongyi (2014). Constitutionalism in Asi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rebenar, Ronald J (2000). Japan’s new party syste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Johnson, Chalmers A. (1983).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oppa, Leonard James (2011). The evolution of Japan’s party system: politics and policy in an era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上脇博之(1999)。《政党助成法の憲法問題》,東京:日本評論社。 上脇博之(2004)。〈「政党の憲法上の地位」論・再論〉,《神戸学院法学》,34(1):37-82。 丸山健(1976)。《政党法論》,東京:学陽書房。 大内宏一(2014)。《ビスマルク時代のドイツ自由主義》,東京:彩流社。 大嶽秀夫、猪口孝(1995)。《政党再編への序曲》,東京:木鐸社。 山岡規雄、間柴泰治(2006)。〈政党〉,《シリーズ憲法の論点(11)》,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 中北浩爾(2002)。《一九五五年体制の成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中北浩爾(2014)。《自民党政治の変容》,東京:NHK出版。 升味準之輔(1994)。《日本政治史4──占領改革、自民党支配》,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手島孝(1985)。《憲法学の開拓線 : 政党=行政国家の法理を求めて》,東京:三省堂。 加藤一彦(2003)。《政党の憲法理論》,東京:有信堂高文社。 伊藤昌哉(1982)。《自民党戦国史―実録》,東京:朝日ソノラマ。 伊藤昌哉(1983)。《新・自民党戦国史》,東京:朝日ソノラマ。 有馬哲夫(2013)。《児玉誉士夫 巨魁の昭和史》,東京:文藝春秋。 自由民主党(2012)。《日本国憲法改正草案》,東京:自由民主党。 岡田一郎(2005)。《日本社会党―その組織と衰亡の歴史》,東京:新時代社。 芦部信喜(1994)。《憲法と憲法学》,東京:信山社。 阿部照哉(譯),Konrad Hesse(原著)(1983)。《西ドイツ憲法綱要》,東京:日本評論社。 建林正彦(2013)。《政党組織の政治学》,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建林正彦(2017)。《政党政治の制度分析──マルチレベルの政治競争における政党組織》,東京:千倉書房。 政治資金制度研究会(2015)。《政治資金規正法要覧第五次改訂版》,東京:国政情報センター。 砂原庸介(2017)。《分裂と統合の日本政治──統治機構改革と政党システムの変容》,東京:千倉書房。 倉山滿(2015)。《自民党の正体 こんなに愉快な派閥抗争史》,東京:PHP研究所。 柴垣和夫(1984)。《昭和の歴史〈9〉講和から高度成長へ》,東京:小学館。 経済同友会(2013)。〈「政党法」の制定を目指して〉,《2013年度政治‧行政改革委員会報告書》。 越路正巳、坂口光男(1997)。《政治資金規正法・政党助成法の解説》,東京:一橋出版。 薬師寺克行(2016)。《公明党──創価学会と50年の軌跡》,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24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黨內民主係政黨自主之重要原則,在分工逐漸細緻的現代民主秩序中,政黨已是穩定運作的民主國家裡不可或缺之角色。由於政黨之於民主政治的重要性,除了政黨間的互動應符合民主原則外,政黨內部的運作也必須按照如普遍性、公正性、公平性等基本門檻,進而對自身所為之決策與處分負責。本論文透過德國、日本、與中華民國三個政黨政治與憲政發展之案例,採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兩種質化方法,並以上述三國案例分析得到的資料,設定政黨之憲法地位、政黨法制化程度、以及司法權審查範圍等比較項,嘗試歸納出黨內民主原則之操作模型。再藉由筆者所建立之操作模型,對我國現有之政黨規範與黨內民主運作為重新檢視,並嘗試提出法制面之修正建議,以期對我國政黨內部運作之民主化做出貢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tra-party democracy is one of important principle for party autonomy. In a modern democratic order with a gradual and meticulous division of labor, the roles of political partie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in a democratic country for stable operations.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parties as to democratic politics,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which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democratic principles, the internal oper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must also comply with basic thresholds such as universality, impartiality, and equity. Henceforth, the political parties will be abl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decisions and sanction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ases of the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olitical parties in Germany,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qualitative methods, along with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countr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stablish the party's constitutional status, degree of legalization and judicial review scope,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operation model of intra-party democratic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 established in this research and taking it a step further,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current existing party norms and the intra-party democracy operations in Taiwan, and tries to propose amendments to the legal system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internal operation of Taiwan’s political parti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0:27: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9-R06341028-1.pdf: 3602362 bytes, checksum: 6389e87feb4fd7d9394c9936fe2c284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 1 壹、研究緣起及動機 1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相關名詞定義及文獻探討 4 壹、重要名詞定義 5 貳、外國立法例之相關研究探討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9 壹、研究方法及操作 19 貳、研究架構與流程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4 壹、研究範圍 24 貳、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德國《政黨法》立法與理論建立 27 第一節 德國政黨政治緣起與立憲脈絡 27 壹、帝國時期之政黨政治 27 貳、威瑪共和政黨政治之嘗試與失敗 40 第二節 政黨入憲、憲法委託及防衛性民主 48 壹、政黨政治憲政化和法律化 49 貳、防衛性民主原則之政黨法適用 54 參、兩德統一之政黨變遷和政黨法修正 61 第三節 政黨法學研究之理論與實務建立 65 壹、政黨法學之初建 65 貳、政黨法制定與政黨法學理論修正 71 參、小結 80 第三章 日本政黨制度與政黨規範制定爭議 83 第一節 日本政黨發展脈絡 83 壹、日本國憲法制定和政黨再興 83 貳、佔領時期政黨分合及五五年體制形成 90 參、特需景氣與經濟高度成長 103 肆、民主危機及五五年體制崩潰 105 第二節 五五年體制瓦解後的變遷 110 壹、政黨相關法規之制定 110 貳、政黨內部制度與公開透明化 114 參、五五年體制後之政黨分合 121 第三節 日本政黨自主與政黨法制定爭議 125 壹、政黨自主指標案例 126 貳、政黨法制定爭議與黨內民主 133 參、小結 137 第四章 我國《政黨法》立法歷程與法規適用 139 第一節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政治發展 139 壹、「黨」與「政黨」之定義差距 139 貳、行憲至遷台初期之政黨政治 141 第二節 解除戒嚴到開放組織政黨 147 壹、台美關係變化與經濟起飛 148 貳、黨外運動和戒嚴解除 153 參、政治改革與政黨政治的萌芽 161 第三節 我國政黨運作實務與黨內民主 168 壹、政黨相關規範與政黨運作 168 貳、黨內民主相關實務案例 180 參、小結 189 第五章 黨內民主原則與政黨自主之立法比較 193 第一節 理論基礎及比較方法運用 193 壹、憲政秩序下的政黨政治運作 193 貳、比較分析之操作流程 200 第二節 德、日、台三國政黨立法之比較 217 壹、政黨憲法地位 217 貳、法制化程度 224 參、司法權審查範圍 233 第三節 研究結果分析 237 壹、案例差異分析 237 貳、黨內民主原則之實踐模型 239 參、小結 242 第六章 結論 243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理論貢獻 243 壹、本研究問題之解答 243 貳、黨內民主實踐模型之應用 245 第二節 實用價值及後續研究 248 壹、《政黨法》未來展望與修正嘗試 249 貳、後續研究建議 252 參考文獻 257 壹、中文文獻 257 貳、外文文獻 26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黨內民主原則之理論與實務:德、日、台政黨規範比較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Intra-Party Democratic Principl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Acts of Germany, Japan and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惠宗(Hwai-Tzong Lee),沈有忠(Yu-Chung Shen) | |
dc.subject.keyword | 政黨法,政黨地位,政黨自主,黨內民主原則,防衛性民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olitical parties act,Party status of Constitution,Party autonomy,Intra-party democratic principle,Defensive democracy, | en |
dc.relation.page | 266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037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2-1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