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50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蔣秋華(Chiu-hua Chiang),何澤恆(Chak-hang Ho)
dc.contributor.authorYu-lung H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育龍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7T09:14:15Z-
dc.date.available2013-02-21
dc.date.available2021-05-17T09:14:15Z-
dc.date.copyright2013-02-21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3-01-31
dc.identifier.citation傳統文獻
《尚書正義》,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宋.蔡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北京圖書館藏宋理宗淳祐十年呂遇龍上饒郡學刻本。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宋.林之奇,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1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書集傳.或問》,宋.陳大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元刊本影印。
《書疑》,宋.王柏,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3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尚書注》,宋.金履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十萬卷樓本影印。
《尚書表注》,宋.金履祥,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3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尚書纂傳》,元.王天與,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3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讀書叢說》,元.許謙,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今文書纂言》,元.吳澄,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4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書蔡氏傳輯錄纂註》,元.董鼎,收入《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據元至正14年翠巖精舍刊本影印。
《書集傳纂疏》,元.陳櫟,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5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書蔡氏傳纂疏》,元.陳櫟,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山陰祁氏淡生堂傳鈔元泰定間梅溪書院刊本。
《書傳旁通》,元.陳師凱,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4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書蔡氏傳旁通》,元.陳師凱,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乙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
《王耕野先生讀書管見》,元.王充耘,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5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書蔡傳音釋》,宋.蔡沈集傳、元.鄒季友音釋,國家圖書館藏光緒年間師石山房重刊明州本。
《書傳會選》,明.劉三吾,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趙府味經堂本。
《書傳會選》,明.劉三吾,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書傳大全》,明.胡廣等,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內府刊本。
《詩補傳》,宋.范處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詩緝》,宋.嚴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儀禮經傳通解》,宋.朱熹,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續儀禮經傳通解》,宋.黃榦撰、楊復訂,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宋.楊復撰;林慶彰校訂;葉純芳、橋本秀美編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1年。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民國.周予同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據清乾隆12年武英殿本影印。
《宋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遼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金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元史》,明.宋濂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史》,清.張廷玉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新元史》,民國.柯紹忞,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明實錄.明太祖實錄》,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年。
《明一統志》,明.李賢等,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江西通志》,明.林庭 等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據明嘉靖本影印。
《江西通志》,清.謝旻等監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樂平縣志》,清.董萼策等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經義考》,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等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千頃堂書目》,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清.于敏中等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清.瞿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光緒常熟瞿氏家塾刻本影印。
《儀顧堂題跋》,清.陸心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刻潛園總集本影印。
《善本書室藏書志》,清.丁丙,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光緒27年錢塘丁氏刻本影印。
《愛日精廬藏書志》,清.張金吾,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光緒十三年吳縣靈芬閣集字版校印本影印。
《宋元學案》,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進士考》,清.錢大昕,收入《嘉定錢大昕先生全集》,第5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博物志校證》,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六經天文編》,宋.王應麟,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宋.朱熹,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勉齋黃文肅公文集》,宋.黃榦,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元延祐二年重修本影印。
《北溪大全集》,宋.陳淳,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集》,宋.真德秀,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明正德刊本影印。
《西山讀書記》,宋.真德秀,收入鍾肇慶選編:《讀書記四種》,第3-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據宋開慶元年福州官刻元修本影印。
《黃氏日鈔》,宋.黃震,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竹坡類藁》,宋.呂午,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雪坡集》,宋.姚勉,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石堂先生遺集》,宋.陳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萬曆三年薛孔洵刻本影印。
《後村先生大全集》,宋.劉克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舊抄本影印。
《魯齋集》,宋.王柏,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遺山先生文集》,金.元好問,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明弘治戊午刊本影印。
《柳待制文集》,元.柳貫,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元刊本影印。
《秋澗先生大全集》,元.王惲,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據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治刊本明代補修本影印。
《牧庵集》,元.姚燧,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清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白雲集》,元.許謙,收入嚴一萍編,《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同治間刊退補齋《金華叢書》本影印。
《禮部集》,元.吳師道,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陳定宇先生文集》,元.陳櫟,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據清陳嘉基刻本影印。
《莆陽黃仲元四如先生文藁》,元.黃仲元,收入《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據北平圖書館藏明嘉靖刊本影印。
《清容居士集》,元.袁桷,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元刻本影印。
《清江貝先生集》,元.貝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明刊本影印。
《高皇帝御製文集》,明.朱元璋撰、明.徐九章校,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嘉靖14年刊本。
《甘泉鄉人稿》,清.錢泰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同治11年刻光緒11年增修本影印。
《蔡氏九儒書》,明.蔡有鶤輯,哈佛大學圖書館藏三餘書屋同治戊辰刊本。
《金文最》,清:張金吾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光緒江蘇書局重刻本影印。
近人論著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通制條格校注》,方齡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王德毅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朱學正傳--北山四先生理學》,王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宋代易學》,王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經學源流考》,甘鵬雲,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朱維錚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余英時,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中國經學史》,吳雁南等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全元文》,李修生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朱子大傳》,束景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朱熹年譜長編》,束景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羣經概論》,周予同,高雄:復文出版社,1989年。
《尚書釋義》,屈萬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年
《中國目錄學》,昌彼得、潘美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黃震及其諸子學》,林政華,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明代經學研究論集》,林慶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中國經學思想史》,第3卷,姜廣輝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真德秀學術思想研究》,孫先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國經學史》,馬宗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明人傳紀資料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黃震與東發學派》,張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明經學史》,章權才,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尚書著述考(一)》,許錟輝編著,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宋遼金元史新編》,陶晉生,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明史新編》,傅衣凌編,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全宋文》,曾棗莊、劉琳主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書序通考》,程元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元代戶計研究》,黃清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7年。
《宋代疑經研究》,楊新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經學通論》,葉國良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文化》,趙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國科舉史》,劉海峰、李兵,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尚書學史》,劉起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蔡方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元代史新探》,蕭啟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代族群文化與科舉》,蕭啟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元代進士輯考》,蕭啟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
《全明文》,錢伯城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子新學案》,錢穆,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宋明理學概述》,錢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全遼金文》,閻鳳梧主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閻毛尚書古文公案》,戴君仁,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元朝史》,韓儒林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經學史》,安井小太郎著、連清吉譯,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元代史の研究》,日.安部建夫,東京:株式會社創文社,1981年。
《文學研究的合法化》,斯蒂文.托托西(Steven Totosy de Zepetnek)講演、馬瑞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學位論文
王琦:《元代的儒學教官》,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 ── 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何澤恆:《王應麟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李蕙如:《陳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李莉褒:《嚴粲《詩緝》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金承炫:《元代「北許南吳」理學思想研究--附論它對高麗理學的影響》,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政華:《黃震之經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7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涂雲清:《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徐玉梅:《元人疑經改經攷》,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孫建平:《元代理學官學化初探》,長沙: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碩士論文,2003年。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陳恆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廖穎:《元人諸經纂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蘇惠慧:《元代新安理學研究》,合肥: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單篇論文
王春林:〈「朱熹疑偽古文《尚書》一說考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頁41-44。
王明蓀:〈金代諸帝之漢學〉,《史學彙刊》,第24期(2009年12月),頁65+67-86。
艾爾曼著、呂妙芬譯:〈南宋至明初科舉科目之變遷及元朝在經學歷史的角色〉,收入《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23-69。
古國順:〈蔡沈《書集傳》之研究論著述評〉,《北市師專學報》,第12期(1980年6月),頁77-95。
李學勤:〈朱子的《尚書》學〉,《朱子學刊》,總第1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頁88-99。
李佳明:〈元代朱子學發展初探〉,《問學集》,第15期,(2008年4月),頁35-49。
許華峰:〈論陳櫟《書解折衷》與《書蔡氏傳纂疏》對《書集傳》的態度〉,收入《元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395-424。
許華峰:〈陳大猷《書集傳》與《書集傳或問》的學派歸屬問題〉,收入《宋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頁229-247。
張循:〈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期(2009年3月),頁49-96。
孫建平:〈趙復和太極書院對元代理學發展的促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05年5月),頁32-35。
陳榮捷:〈元代之朱子學〉,收入所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94-214。
陳良中:〈朱子與蔡沈《書》學異同考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頁75-81。
陳恆嵩:〈劉三吾編纂《書傳會選》研究〉,收入《經學研究論叢》,第9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57-93。
陳恆嵩:〈《書傳大全》取材來源探究〉,收入《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295-316。
黃筱敏:〈馬廷鸞及其佚文〉,《書目季刊》,第5卷第2期,1970年12月,頁43-66。
黃忠慎:〈嚴粲《詩緝》的解經態度與方法及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55-96。
蔡根祥:〈蔡元定之尚書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17期(2004年12月),頁173-196。
劉人鵬:〈論朱子未嘗疑《古文尚書》偽作〉,《清華學報》,新22卷第4期(1992年12月),頁399-430。
蔣秋華:〈明人對蔡沈《書集傳》的批評初探〉,收入《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269-294。
蔣秋華:〈王充耘的《尚書》〉學,收入《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363-394。
魏崇武:〈趙復理學活動述考〉,《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1995年1月,頁79-85。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505-
dc.description.abstract蔡沈《書集傳》是《尚書》學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著作,它不但是朱子學派《書》學的代表,也是元、明、清三代官方《尚書》的考試定本,地位崇高。正由於他有著如此地位,因此,討論元、明時代的尚書學發展,必需由這部朱學代表的《尚書》註釋本著手。然而《書集傳》究竟是如何以一家之言,達到這樣的地位?自《四庫叢書總目》主張由於元代立為功令所致,並以陳櫟為例,後代許多研究者遂紛紛遵循其說,在討論到這部書籍時,皆採用了這樣的說法。因此,就得出了在蔡《傳》完成後,宋末元初原本有許多人對蔡《傳》不滿,並且紛紛著書以駁其非。不過,後來因為延祐開科在《尚書》一科上,選擇了《書集傳》作為定本,導致大家都以蔡《傳》為本,更有甚者,如陳櫟還必須自毀少作,另寫一本書來表明立場。
  的確,從後代的眼光看起來,不能否認元代開科時的科舉程式,對蔡《傳》地位的影響。不過,影響是否真的如此立即且明確?此外,倘若真如前賢所言元代延祐貢舉的影響如此之劇,加上明代也是以《書集傳》作為科舉的唯一定本,那麼為什麼直到明代還有反對蔡《傳》的著作出現?為何在「兼用古注疏」的元代,蔡《傳》讓陳櫟不得不改變著作立場,而在蔡《傳》定於一尊的明代,卻反倒有像袁仁《尚書砭蔡編》這樣的作品出現?此外,為何在成書之時如此受到非難的書籍,在不到一百年之內,卻成為了科舉指定用書,這之間到底又發生了什麼事?除此之外,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在與群臣討論日月五星運行時,發現《蔡傳》釋義有所不妥,因而下令群臣纂修訂正,所以有《書傳會選》一書。但成祖之時,卻又將蔡《傳》定為一尊,以該書為主而修《書傳大全》,這之間的變化又是如何?種種現象,都令人想一探究竟。
  本文除前言、結語外,共分為五章,首章〈朱子與《尚書》研究的相關問題〉,論朱子的《尚書》觀,以及命蔡沈作《書集傳》之始末。第二章〈《書集傳》成書到延祐開科前的地位變化〉,則是分別由傳世文集與專書兩方面,分別探討該書在成書之後,學界引用與討論的情況,並得出在宋末元初之際,《書集傳》並未受到重視的結論。第三章〈《書集傳》在元代科舉的地位〉,考察自元世祖忽必烈「戊戌取試」至元仁宗「延祐貢舉」這段時間南北方士人對朝廷的影響,同時說明,即便是延祐開科採用《書集傳》作為考試指定用書,依然兼採古注疏,故《書集傳》在元代並未因為科舉考試而達到獨尊的程度。第四章〈《書集傳》在元代的經典化過程〉,分別以董鼎、陳櫟、陳師凱、鄒季友四名元代《尚書》學者為例,從其著作中分析《書集傳》在元代地位如何漸漸提升的過程。第五章〈明初《書集傳》經典地位的確立〉則是以明初兩部官修著作──《書傳會選》與《書傳大全》──的成書過程與內容,證明在明代初期《書集傳》在學林已有相當地位,而隨著成祖永樂年間編《五經大全》時《書》採蔡沈說,《書集傳》在政治上的地位亦從此定為一尊。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sai-Shen’s “Shu-Ji-Chuan” is an important master work in the noted history of “Shang-Shu”, it has a high position in this field, not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u” branch of “Zhu-Zi”, but the official test textbook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master piece has such a high place in this field, so, if we wanna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Shu”, we did must start from this iconic annotated readings in Zhu-Zi’s school. However, how this “Shu-Ji-Chuan” could have such a high position from one single branch? Many researchers have followed the way from “Index to Si-Ku-Quan-Shu” in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sample of Chen-Li. So that, we could know many people in the end of Song and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were very unsatisfied for Tsai-Shen’s “Shu-Ji-Chuan”, they even wrote down many essays pointing out his incorrect part after this “Shu-Ji-Chuan” finished. But, the Yuan Government chose this “Shu-Ji-Chuan” as subject textbook in its beginning period, so that people could just write base on this, nevertheless, like Chen-Li, he had to write another words for stating his stand.
However, we cannot deny the impaction relate to position of “Shu-Ji-Chuan”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beginning in Yuan Dynasty. But, did the influence really happen so instantly and clearly? And, if this was true about these researchers said the hard affection for the position of “Shu-Ji-Chuan” in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plus with this “Shu-Ji-Chuan” was the only text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Ming Dynasty. Then, why there’re still many writings about Anti-“Shu-Ji-Chuan” till Ming Dynasty? Why Chen-Li has to change his point of view because of this “Shu-Ji-Chuan” in such an old annotate accepted Yuan Dynasty? Why there’s a “Shang-Shu-Bian-Tsai-Collection” from Yuan-Ren appeared in Ming Dynasty which “Shu-Ji-Chuan” has stand in this highest position? Otherwise, why this indefinite work could be a text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less than 100 years? What happen for thi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HongWu Emperor Zhu Yuan-Zhang of Ming Dynasty has found the incorrect annotate in “Shu-Ji-Chuan” while discussing star operating. So, he ordered his vassals to correct it, this is why “Shu-Chuan-Hui-Xuan” being written. But this “Shu-Ji-Chuan” has returned back to the highest textbook again and changed it to the base of “Shu-Chuan-Hui-Xuan” in the time of YongLe Emperor. Why there’s such a totally different change happened? For these appearances, we do wanna know the truth.

There’re 5 chapters in my thesis, except preface and peroration. The First Chapter, Zhu-Zi and “Shang-Shu”, discuss Zhu-Zi’s point for “Shang-Shu”, and the story that he asked Tsai-Shen wirting this “Shu-Ji-Chua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osition changing for “Shu-Ji-Chuan” finished till the beginning of Yuan. Talk about the citing and discussing status in our field after this “Shu-Ji-Chuan” finishing in 2 parts of “Chuan-Shi-Wen-Ji” and “Zhuan-Shu”. So that, we could get this “Shu-Ji-Chuan” was no so important in the end of Song and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Shu-Ji-Chuan” became the textbook in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The affection 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literati which explored imperial examination from Kublai Khan to Ayurbarwada Buyantu Khan, and explain that even “Shu-Ji-Chuan” has become a text 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but literati could still use old annotate for “Shang-Shu” subject. This “Shu-Ji-Chuan” was not arrived the highest position becaus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Yuan Dynasty.
The Forth Chapter, the classicize progress of “Shu-Ji-Chuan” in Yuan Dynasty. Analyze how “Shu-Ji-Chuan” get higher and higher position in this field from the jobs for 4 famous “Shang-Shu” scholars (Dong-Ding, Chen-Li, Chen Shi-Kai, and Zou Chi-You) in Yuan Dyansty,
The Fifth Chapter, the classical position establish firmly of “Shu-Ji-Chuan”. I wanna show “Shu-Ji-Chuan” has its position in this field by 2 official books, “Shu-Chuan-Hui-Xuan” and “Shu-Chuan-Da-Quan”. And, “Shu-Ji-Chuan” has a special political place after “Shu” of “Wu-Jing-Da-Quan” adopting Tsai-Shen’s statement in the period of YongLe Emperor.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14: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D94121005-1.pdf: 7881509 bytes, checksum: 9f809cb10d2d0f1bda7b56c74484134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緒論………………………………………………………………………………………1
第一章 朱子與《尚書》研究的相關問題…………………………………………7
 第一節 朱子未註全本《尚書》…………………………………………………8
 第二節 朱子與今、古文《尚書》的問題………………………………………15
 第三節 朱子命蔡沈作《書集傳》………………………………………………23
第二章 《書集傳》成書到延祐開科前的地位變化…………………………………55
 第一節《書集傳》成書後在宋元之際的流傳……………………………………56
 第二節 宋元之際學者對《書集傳》的引用及意見舉隅………………………62
 第三節《書集傳》成書後在宋元之際所受之批評……………………………87
第三章 《書集傳》在元代科舉的地位………………………………………………93
 第一節 從「戊戌選試」到「延祐貢舉」的《書集傳》流傳…………………93
 第二節 元代科舉「兼用古注疏」的意義………………………………………102
 第三節 延祐貢舉後《書集傳》的地位……………………………………………116
第四章 《書集傳》在元代的經典化過程……………………………………………131
 第一節 以朱學立場補足蔡《傳》--董鼎、陳櫟………………………………132
 第二節 僅取蔡《傳》文字為之註解-- 陳師凱………………………………151
 第三節 為《書集傳》加音義 -- 鄒季友………………………………………163
第五章 明初《書集傳》經典地位的確立 …………………………………………175
 第一節 《書傳會選》對《書集傳》的修改………………………………………176
 第二節 《書傳大全》的編成與《書集傳》地位的獨尊…………………………193
結論……………………………………………………………………………………207
參考書目………………………………………………………………………………20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zh_TW
dc.titleClear Explanation of Tsai-Shen’s “Shu-Ji-Chuan” from the end of Sung to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promotion of its classical posi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1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國樑(Kuo-liang Hung),陳廖安(Liao-an Chen),陳恆嵩(Heng-song Chen),許華峰(Hua-feng Hsu)
dc.subject.keyword蔡沈,《書集傳》,《尚書》,元代經學,科舉,zh_TW
dc.subject.keywordTsai-Shen,Shu-Ji-Chuan,Shang-Shu,Jing-Xue in Yuan Dynasty,Imperial Examination,en
dc.relation.page21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3-02-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7.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