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24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毓瑜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eng-Jung C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莊孟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7:36: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8-17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17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2月),第十冊。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市:藝文,2005年)。 〔明〕陸時雍:《楚辭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一三零一.集部.楚辭類(上 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一三零一.集部.楚辭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陳玉《楚詞箋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捌冊。 〔明〕賀貽孫:《騷筏》,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拾輯.拾叁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年)。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2月初版)。 〔清〕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第捌冊。 〔清〕林雲銘:《楚辭燈》(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 〔清〕蔣驥:《山帶閣註楚辭》(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年3月1日)。 〔清〕屈復:《楚辭新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第98冊。 〔清〕戴震注:《屈原賦音義》,收入《屈原賦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第拾伍冊。 〔清〕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8月3版)。 〔清〕劉熙載撰:《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王闓運:《楚辭釋》(光緒辛丑栞於衡陽)。 (電子書)「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二、專著 (一)楚辭學相關論著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市:文華出版公司印行,1968年3月一版),第五冊。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市:里仁,1998年)。 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司馬遷等著:《楚辭評論資料選》(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李誠:《楚辭文心管窺》(臺北市:文津,1995年初版)。 林庚:《《天問》論箋》,《林庚楚辭研究兩種》(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吳海發:《魯迅詩歌編年譯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 金開誠等校注:《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周建忠:《楚辭論稿》(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周葦風:《楚辭發生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7月初版)。 施淑女:《九歌天問二招的成立背景與楚辭文學精神的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翁世華:《楚辭論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 殷光熹:《楚辭論叢》(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3月)。 梁啟超:《屈原研究》,收入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六集。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2年7月)。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臺北市:文津,1992年)。 郭杰:《屈原新論》(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張煒:《楚辭筆記》(臺北市:時報文化,2002年)。 張葉蘆:《屈賦辨惑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許又方:《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游國恩:《楚辭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11月10日台一版)。 傅錫壬:《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1987年6月30日)。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市:臺灣學生,1999年)。 褚斌杰:《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雷慶翼:《楚辭正解》(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熊任望:《楚辭探綜》(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臺北市:里仁,2008年9月)。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市:里仁,2007年)。 劉大澄譯注:《屈賦新讀》(臺北市:淑馨,1993年)。 劉永濟:《屈賦通箋;箋屈餘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8月)。 顏翔林:《楚辭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4月)。 (二)理論及其他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卞之琳著;江弱水整理:《卞之琳譯文集.中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巴赫金著;曉河、賈澤林、張杰、樊錦鑫等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冊。 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五卷。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臺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31日)。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著;張祖建譯:《結構人類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冊。 波特萊爾作;錢春綺譯:《惡之花;巴黎的憂鬱》(臺北市:光復,1998年)。 波赫士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年),第二冊。 波赫士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年),第三冊。 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臺北市:淑馨,1989年) 席勒著;徐恒醇譯:《美育書簡》(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2月28日初版)。 茨維坦.托多羅夫著;王國卿譯:《象徵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格里馬爾迪著;鄭剛譯:《巫師蘇格拉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斯蒂芬.歐文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葉慈著;傅浩編譯:《葉慈詩選》(臺北市,書林,2000年)。 葉芝著;傅浩譯:《葉芝詩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10月)。 雷可夫、詹森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市:聯經,2006年)。 楊牧編譯:《葉慈詩選》(台北市:洪範書店,2008年8月初版十九印)。 楊佳嫻:《少女維特》(臺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 歐文.戈夫曼著;徐江敏譯;李姚軍校:《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 德瑞克.沃克特著;奚密編譯:《海的聖像學——德瑞克.沃克特詩選》(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年9月1日)。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市:編譯館,2003年)。 David Punter, Metapho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Mark Johnson, The Body in the Mind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Seana Coulson, Semantic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W.B. Yeats, Essay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24). W.B. Yeat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B. Yeats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5). W.B. Yeats, A Vision (1925)(New York : Scribner, 2008). 三、論文 (一)單篇論文 王宏仁:〈〈九歌〉詮釋的另一視野〉,《國文天地》8卷12期,1993年5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卷4期,2003年12月。 青木正兒著;孫作雲譯:〈楚辭九歌之舞曲的結構〉,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一)(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5月再版)。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收入《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03年)。 陳世驤遺著;古添洪譯:〈論時:屈賦發微〉(下),《幼獅月刊》第45卷第3期,1977年。 許又方:〈以「時間」做為《九歌》詮釋的進路〉,《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 許又方:〈神話與自傷—論屈原《九歌》中的個人情懷〉,《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月。 楊義:〈《離騷》的心靈史詩型態〉,《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 楊義:〈《天問》:走出神話和反思歷史的千古奇文〉,《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潘嘯龍:〈《離騷》的抒情結構與意象表現〉,收入梁啟超等著;胡曉明選編:《楚辭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3月)。 鄭毓瑜:〈替代與類推——「感知模式」與上古文學傳統〉,《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 Stephen Owen, “Absorption and the Time of Performance”, 收入《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1996年7月)。 (二)學位論文 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彭定源:《前中古辭賦中的「江南」論述——以《楚辭》、〈山居賦〉、〈哀江南賦〉為主的討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魏雅彤:《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龔卓軍:《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語言理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Dunster, Ruth M. (2010) The abyss of Calvino's deconstructive writing: an apology for non-foundational theology. ( MTh(R) thesis, University of Glasgow, 201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24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認為,在「屈原作品」的情感結構中,存在著一種對立性,作品中的各式題材,如矛盾之情、進退不得的旅程、香草萎絕的憂傷等,便都以各自的內涵符應著情感結構中無形的對立。賀貽孫曾以「變與不變」為〈離騷〉之主幹,倘若我們能予以引申,將情感結構本身的「變與不變」轉換為一種詮釋觀點或理論,它或許還能成為整體「屈原作品」的連繫基礎。本文遂將〈離騷〉、《九歌》到〈天問〉等題材多樣的作品,連繫於一條由主觀到客觀的發展鍊,視為「自我」在不同階段的各種形態,嘗試藉著此一詮釋框架以及由此衍生的篇章結構,說明「屈原作品」中自我的變化與內在連繫。
在〈離騷〉與《九章》等自傳性詩歌中,自我面臨最初的潰散或客觀化,這種客觀化無論表現為陳世驤、許又方所言的「時間」或「憂患」,還是廖棟樑指出的「身體」,對自我而言都是某種無可理解的東西,並因此造成了最初的自我分裂與意義表達。在具體性迫使自我分裂之際,藉由當代譬喻理論之於人類經驗與譬喻建構的觀點,本文從〈離騷〉與《九章》的「道路」譬喻中,探索了紛然各異的具體情境,以及它們在客觀呈顯的同時,如何連繫於同一個主觀性的自我。 前人對《九歌》可能帶有的表演性早有論及,而這些篇章本身或其涉及的特殊處境,無論是人、神交接或戲劇形式,都使自我直接與某種自身之外的事物接觸、交融,並由此更朝客觀化邁進。在此一階段,自傳性的口吻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神衹扮演、祭儀描寫與主觀詠嘆的紛紜交錯,在繁複多重的層次間,本文將探討自我的進一步分裂、出離或客觀化、如此的轉變何以造就了《九歌》獨特的表達,以及轉變後的自我如何仍與往昔的心緒相連。 在〈天問〉中,自我的客觀化延展至極點。對於「客觀世界」整體的極端求索,使自我遠離其內在性,〈天問〉中一切紛繁閃逝、難以連繫的片斷,便是此種內在性消散的表徵。在極端客觀性的壓迫下,無限擴張的具體宇宙使自我瀕臨極限,〈天問〉中的一切問題,便都處在主體性喪失的極限上。客觀傾向與內在性的崩解,也使〈天問〉中的主體成為了一個感官性的自我,以其不同以往的具體傾向,重新感知了宇宙、神話、歷史乃至一己的命運。 在將「屈原作品」中的「自我」置於一連續性結構,探索其中的變化與不變後,內文的最後一章,可視為對既成觀點的一種發揮。相較於〈離騷〉至〈天問〉的結構,〈遠游〉和〈招魂〉二篇作品在主體性的表達上有著不小的落差,前者藉神仙思想使主體徹底擺脫世界,後者則塑造出一個失落了主體的世界,二種極端情形,都與〈離騷〉至〈天問〉主體的對立糾結有所不同。然而,透過歷代註家對〈遠游〉、〈招魂〉與屈原關係的牽合與詮釋,我們也再次發現,情感結構中的對立性與自我的客觀化,是如何作為前人認知「屈原作品」的關鍵因素。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re is an antithetical quality in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of Qu Yuan’ works, and the multiple subjects in his works, including conflicting emotions, dilemmatic situations and the melancholy of withering away are all symbols of this quality. He Yi-Sun once described the spirit of Li Sao (“Encountering Sorrow”) as “the changed and the unchanged”, and if we could extend its meaning so as to form a theory or interpretation, the same spirit migh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the foundation of Qu Yuan’ works as a whole. This thesis thus puts different works like Li Sao, Jiu Ge (“Nine Songs”), Tian Wen (“Heavenly Questions”) in stages which vary from subjectivity to objectivity, regarding them as different patterns of “self” in each stage,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chang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self-patterns in Qu Yuan’ works.
When in autobiographical poems like Li Sao and Jiu Zhang (“Nine Pieces”), the collapse or objectification of self is at its beginning. This objectification of self might appear as “time”, “sorrow” or “body” as they were mentioned by Chen Shi-Xiang, Xu You-Fang or Liao Dong-liang, but no matter how it appears, it is unintelligible to the self, and thus bring about the splitting of the self and the beginning of meaning-making. While the self undergoes its split or objectification, this chapter will then explore the “pathway” metaphors in Li Sao and Jiu Zhang by means of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the attempt to disclose how the diverse metaphorical situations could associate with the same self. The ritualistic or dramatic forms in Jiu Ge force the self to touch upon something beyond itself, and therefore make it become more objective. In this stage, the convergence of personas of gods, ritualistic details and lyrical expressions replace the original autobiographical style of the self.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the further split or objectification of the self, including issues like how these changes create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Jiu Ge, and how the self could still connect with its passed pattern after these change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self is at the summit in Tian Wen. The extreme quest toward an objective world as a whole takes the self far away from its own subjectivity, and thus produces all the transient fragments in Tian W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a universe which is ever expanding, the self has to face its limits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perceptual. Until at last, it perceives the universe, the myths, the history and the fate of itself in a manner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than before. After considering the “self” of Qu Yuan’ works in different stag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this thesis goes on to develop ideas which were already established. Comparing to the structure containing Li Sao, Jiu Zhang, Jiu Ge and Tian Wen, Yuan You (“Far-off Journey”) and Zhao Hun (“Summons of the soul”) both are very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subjectivity. While the former makes the subject escape completely from the world by ideas of Xien (the immortals), the latter forms a world which is completely empty of the subject. Due to their extreme representations of subjectivity, neither of them have the antithetical quality which is the ground of Li Sao, Jiu Zhang, Jiu Ge and Tian Wen. However, through the effort of interpreters who try to 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Qu Yuan and these two works, we will discover again that how the antithetical quality in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as well a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self both serve as key elements when it comes to Qu Yuan’s work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36: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121014-1.pdf: 6359237 bytes, checksum: 69ee1785125b1d45299aa71fde792ba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變與不變」:情感結構或自我遭際中的對立性……01 第二節 變化的連續性:自我的客觀化與本文的篇章結構 ……07 第二章 自傳性詩歌中的自我及其譬喻結構……13 第一節 引言……13 第二節 自我的樣態……14 第三節 自傳性詩歌的譬喻結構:以「道路」譬喻為例 ……20 一、現實中的異道分離……23 二、幻遊或對自我的追尋……28 三、 流放與自我感的消逝……32 第四節 小結……36 第三章 《九歌》中的自我轉變與延續……41 第一節 引言……41 第二節 祭儀與戲劇中的自我轉變……42 一、在人神之間……42 二、戲劇性自我的完成……46 第三節 《九歌》中多層次的自我……50 一、「觀眾」與感官性:從會聚到失散……50 二、戲劇形式的變化……55 三、自傳性自我的轉變……59 四、餘論:〈國殤〉與〈禮魂〉……62 第四節 小結……64 附錄……69 第四章 〈天問〉:客觀世界與感官性的自我……71 第一節 引言……71 第二節 追索的終極……72 第三節 具體感官中的自我……78 一、世界的重塑……79 二、歷史與感官性的瞬間……81 三、形式中的自我……84 第四節 小結……86 附錄……90 第五章 二種極端:〈遠游〉與〈招魂〉的主體問題及其詮釋……93 第一節 引言 ……93 第二節 〈遠游〉的主體問題及其詮釋 ……94 第三節 〈招魂〉的主體問題及其詮釋……101 第四節 小結……111 第六章 結語……115 參考文獻……11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變與不變」──屈原作品中的自我樣貌 | zh_TW |
dc.title | “The Changed and the Unchanged”: Self-patterns in Qu Yuan’s Work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廖棟樑,許又方 | |
dc.subject.keyword | 屈原,自我,情感結構,自我客觀化,變與不變,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Qu Yuan,self,structure of feeling,the objectification of self,“the changed and the unchanged”, | en |
dc.relation.page | 12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2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