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13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蕭麗華(Li-Hua Hsia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n-Yi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馨儀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7:31:3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20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佛教經典(以下皆來自CBETA官方網站,依朝代排序)
〔魏〕法藏撰《華嚴經探玄記》 大正藏第35冊 〔吳〕支謙譯《佛說龍施女經》大正藏第14冊 〔吳〕支謙譯《佛說七女經》大正藏第14冊 〔吳〕竺律炎共支謙譯《摩登伽經》大正藏第21冊 〔西晉〕竺法護譯《過去世佛分衛經》大正藏第3冊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 〔西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正藏第11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離垢施女經》大正藏第12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大正藏第12冊 〔西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大正藏第14冊 〔西晉〕竺法護譯《諸佛要集經》大正藏第17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大淨法門經》大正藏第17冊 〔西晉〕竺法護譯《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大正藏第21冊 〔西晉〕聶道真譯《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第三十三》大正藏第11冊 〔西晉〕聶道真譯《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4冊 〔西晉〕聶承遠譯《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 闕譯人今附西晉錄《佛說放缽經》大正藏第15冊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佛說玉耶女經》大正藏第2冊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玉耶女經》大正藏第2冊 〔晉〕譯失三藏名《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大正藏第21冊 〔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 〔東晉〕竺曇無蘭譯《玉耶經》大正藏第2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失譯附東晉錄《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大正藏第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正藏第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諸法無行經》大正藏第15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清淨毘尼方廣經》大正藏第24冊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大正藏第16冊 〔姚秦〕竺佛念譯《鼻奈耶》大正藏第24冊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佛說淨業障經》大正藏第24冊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文殊師利巡行經》大正藏第14冊 〔蕭齊〕釋曇景譯《摩訶摩耶經》大正藏第12冊 〔梁〕僧伽婆羅等譯《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大正藏第12冊 〔梁〕僧旻寶唱等集《經律異相》大正藏第53冊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大正藏第14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大正藏第14冊 〔隋〕那連提耶舍譯《大莊嚴法門經》大正藏第17冊 〔隋〕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大正藏第38冊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 〔唐〕般若譯《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大正藏第18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優陀延王會第二十九》大正藏第11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妙慧童女會第三十》大正藏第11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大正藏第11冊 〔唐〕菩提流志譯《須摩提經》大正藏第12冊 〔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大正藏第12冊 〔唐〕菩提流志譯《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大正藏第11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第14冊 〔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大正藏第18冊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 〔唐〕金剛福壽譯《一髻文殊師利童子陀羅尼念誦儀軌》大正藏第20冊 〔唐〕不空譯《五字陀羅尼頌》大正藏第20冊 〔唐〕不空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大正藏第20冊 〔唐〕菩提仙譯《大聖妙吉祥菩薩祕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大正藏第20冊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第24冊 〔唐〕佛陀波利譯《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卍新纂續藏經第1冊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 〔唐〕窺基撰《阿彌陀經通贊疏》大正藏第37冊 〔唐〕宗密撰《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大正藏第39冊 〔唐〕一行阿闍梨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藏第39冊 〔唐〕慧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第50冊 〔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大正藏第51冊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阿闍世王經》大正藏第15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阿難同學經》大正藏第2冊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17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摩鄧女經》大正藏第14冊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正藏第3冊 失譯人名《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卍新纂續藏經第1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大正藏第2冊 〔宋〕紹德慧詢等譯《菩薩本生鬘論》大正藏第3冊 〔宋〕施護譯《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大正藏第17冊 〔宋〕施護譯《佛說最上意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1冊 〔宋〕天息災譯《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大正藏第20冊 〔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 〔宋〕釋元照述《阿彌陀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 〔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藏第39冊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宋〕延一編《廣清涼傳》大正藏第51冊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宋〕周敦義述《翻譯名義集》大正藏第54冊 〔宋〕戒環解《楞嚴經要解》卍新纂續藏經第11冊 〔宋〕釋了圓撰《法華靈驗傳》卍新纂續藏經第78冊 〔遼〕覺苑撰《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卍新纂續藏經第23冊 〔元〕釋智譯《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大正藏第20冊 〔明〕真鑑述《楞嚴經正脈疏》卍新纂續藏經第12冊 〔明〕真界纂註《楞嚴經纂註》卍新纂續藏經第15冊 〔清〕靈耀述《楞嚴經觀心定解》卍新纂續藏經第15冊 〔清〕通理述《楞嚴經指掌疏》卍新纂續藏經第16冊 (日)淑槃著《得依釋序文緣起》卍新纂續藏經第88冊 二、中國古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先慎注《韓非子》,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91年10月初版 司馬遷著《史記三家注》,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 杜佑著《通典•樂典》,台北:中華書局,1963 李延壽著《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李商隱著《雜纂》,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長孫無忌著《唐律疏議》,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2000年,臺一版 房玄齡著《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高明注《大戴禮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 胡培翬編《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1993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0月第四刷 焦詢撰《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2月第三刷 馮夢龍編撰《古今譚概》,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葛洪著《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1978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蔣禮鴻撰,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0月第四刷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1982 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蘇輿撰《春秋繁露》,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第二次印刷 三、佛學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方立天《中國佛敎硏究》,臺北市:新文豐,1993,臺一版 王思熙作詞,《大懺悔》,台北:慈濟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4月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敎治國意識形態硏究》,台北市:商周出版,2003,初版 岩本裕著,劉欣如譯,《佛教與女性》,台北:大展出版社,1998 達哈瑪拉達(K.Sri Dhammananda),釋印海、張大卿譯,《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台北:慧炬出版社,1986 慧門居士編《文殊菩薩聖德彙編》,台北縣新店市 : 彌勒,1984,初版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北市 : 正聞,1986,三版 釋印順《華雨香雲》,新竹縣竹北市 : 正聞,2003,新版二刷 釋印順《青年的佛教》,新竹縣竹北市 : 正聞, 2003,新版二刷 釋永明《佛敎的女性觀》,臺北市:佛光,1997二版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初版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 四、性別議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小健《中國古代性別結構的文化學分析》,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8 初版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市:心理,1999初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市:貓頭鷹出版,1999初版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第一版 亞隆(Marilyn Yalom)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市:先覺,2000 初版 季摩爾(David D. 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臺北市:書林出版,2005初版 周蔚、徐克謙《人類文化啟示錄》,上海市: 學林出版社,1999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初版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2000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94年3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著; 薛絢譯《母性》,台北市:新手父母出版,2004初版 閔家胤主編,《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一版 趙樹勤主編《女性文化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第一版 劉德漢《東周婦女問題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0 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初版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釋聖嚴、單國璽樞機主教《生命的價值》,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3 五、敘事學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1996初版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胡適紀念館,1974再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刷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臺北市:五南,1990初版 陳正治《童話理論與作品賞析》,臺北:臺北市立師院國教輔導叢書,1988年6月 康洛甫撰,陳森譯,《長篇小說做法》,臺北市:幼獅,1975初版 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一版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佛光,1998年2月二版 六、其他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A.L.巴沙姆主編;閔光沛等譯,《印度文化史》,北京市:商務,1997年第1版 王立《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比較研究》,北京市:昆侖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王樹英《宗教與印度社會》,北京:人民,2009 杜蘭(Durant, Will)撰;幼獅編譯中心編譯,《印度與南亞》,台北市:幼獅,1972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4月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湖南:富州印刷廠,2000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2,第一版 吳俊才《印度史》,臺北市:三民,2010 岳慶平《中國的家與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胡楚生撰,《潛夫論集釋》,台北:頂文書局,1979年初版 約瑟夫•愛潑斯坦(Joseph Epstein)著,李玉瑤譯,《嫉妒Envy》,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初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二版 寒心《嫉妒心理學》,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2003 陳允吉主編《佛經文學研究論集•續編》,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第一版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上冊,台北市: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5月 維雷娜•卡斯特著,陳瑛譯,《羨慕與嫉妒》,北京:三聯書局,2004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初版 瑪朱姆達(Majumdar, R. C.)等撰; 李志夫譯《印度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81 潘台成《彩虹心靈》,台北:高寶,1998年08月 摩奴一世著,迭朗善譯,馬香雪轉譯,《摩奴法典》,台北:台灣商務,1998,初版 七、期刊論文(依出版日期排序) 李貞德,〈漢唐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2分(1996.09) 李玉珍〈魏晉女性的開放意識〉,《東疆學刊》第十六卷,第二期,1999年4月 李貞德〈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99.6 普慧、張進〈佛教故事──中國五朝志怪小說的一個敘事源頭〉,CHINESE CULTUR RESERCH,2001春之卷 莊華峰〈北朝時代鮮卑婦女的精神風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1年5月 林素玟〈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普門學報》第3 期,2001 年5月 李貞德〈漢唐之間家庭中的健康照顧與性別〉《性別與醫療──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釋昭慧,〈揮之不去的父權夢魘──評述「優生保健法」修正案的爭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4年8月 (韓)安正燻〈佛教傳入後志怪敘事性格的變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高小慧,〈淺談魏晉南北朝女性意識的覺醒──《世說新語》札記〉,《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三期第二十五卷,2006年 (韓)金明求〈觀音顯化與變形──觀音在古典小說中的藝術形象〉,收錄於《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北市 : 法鼓文化,2007 舒爾茲(Gudrun Schultz)著,〈美國新教和天主教發表聯合文件,聲稱墮胎為謀殺〉《輔仁大學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維護生命電子報》,第26期,2008年3月15日。 林仁昱〈敦煌佛教故事歌曲「人物」形象探究〉,收率於《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8.10.24-25 王志遠〈文殊信仰的復興價值和重建「金五台」地位的社會意義〉,《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楊孝容〈「五礙說」與早期佛教女性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09年8月,總第216期 蘇美文〈情慾魔女•羅漢聖者──摩登伽女的形象探論〉,《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 喻林林〈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到唐傳奇看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變化〉,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2月第12卷第2期 八、學位論文(依出版日期排序) 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郭秋馨《先秦到兩漢之際女性特質的建構與事實》,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昕《漢譯佛典文殊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張育慈《從爭強鬥艷到馴服女性──三至十世紀妒婦現象與「妒婦形象」書寫》,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陳渝菁《文殊類經典所蘊涵不二中道之義理及其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瓊嬌《唐朝婦女的婚姻地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論文,2005 楊翠筠《玉耶女經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江美玲《從長老尼偈看小乘佛教女性觀》,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謝素文《僧傳裏的善女人──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王雅萍《生命倫理-佛教與天主教墮胎觀的比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7 邱光輝《古代印度觀音信仰之探討》,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2007 黃念慈《南北朝樂府女性形象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蔡蓉茹《佛教童女研究─以《大寶積經》四部童女經為依據》,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韻柔《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謝佩芹《漢譯佛典阿難形象之研究─以阿含部、本緣部、律部為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簡慶齡(釋德律)《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宣揚─古清涼傳的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九、工具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市 : 天華,1986, 三版 慈怡,《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1989,三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13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文殊師利是佛教中「智慧第一」的重要菩薩,在許多大乘經典中都可見到文殊菩薩之名。然而國內對文殊的研究多集中於義理、五台山道場或是與清代帝王統治手法方面的論述,至於將文殊菩薩與文學、女性研究合併探析者,則是缺乏相關論述。事實上,文殊相關的佛經故事中有許多女性角色,她們或善或惡,亦有不少女性展現出超越男性的智慧,故本論文期望藉由文本的歸納分析,以及社會學、佛學理論,以及敘事學等角度,對文殊相關佛典的女性形象有更深入的研究,為佛教文學領域開拓出一番新視野。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與目的。第二章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文殊菩薩的名號、果位、外型、法門與道場,第二、三節分別古印度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女性地位,以便了解孕育、翻譯這些佛典的社會背景。第三、四章分別分析文殊相關經典中正面與負面的女性角色,以女性主義等社會學方法歸納出其形象,並以佛學觀點解釋其面臨的生命困境或是給讀者的啟示。從中可發現「負面女性」之所以多淫善妒,與古印度社會之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制度有關;而「正面女性」除了「女菩薩」外,仍不脫印度傳統社會對「好女人」的定義。第五章研究文殊菩薩所化身的女性角色,筆者發現這些女性不出現於印度佛典,僅出現在中土文殊故事中;而從文殊化身故事中,不僅可看出文殊與不同類型的中國女性形象疊合,亦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中國本土生根茁壯的過程。第六章由敘述學角度接入,整理文殊故事中的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故事結構,與人物刻劃手法。若將印度佛典與六朝志怪相較,印度的想像力豐富,中國則是簡單又拘謹;將印度佛典與中國文殊故事比較可發現,印度佛典規模宏大、場面壯闊,有「電影劇本」的效果;而中土感應故事則篇幅短小、多平鋪直敘,較近似於「報導文學」。 透過對漢譯佛典文殊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不僅能了解女性在文殊經典甚至印度社會中的地位,亦能經由對義理的掌握,於佛典故事中找尋並印證「文殊法門」的特性;運用敘事學方法剖析文殊故事,則能認識文殊經典對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故事結構、人物刻劃手法的運用,並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差異,藉以提供研究者切入佛教文學的不同視角。期望透過本論文的研究,能為佛教文學研究開拓方寸之地。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Manjuśrī, an important figure and the most intelligent Bodhisattva in Buddhism, can be seen in many Mahayana sutras. There are many female roles in the Buddhist Sutra of Manjuśrī, some good and some evil, and some even show a wisdom beyond men.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female roles in Manjuśrī stories of Chinese rendition of Taisho Taisokyo, analyzes the tex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Indian society, Buddhist theory, feminism. I aim to summarize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in the Manjuśrī related sutras. To contrast it with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Indian society and theravada, and to prove that Buddhist Sutra of Manjuśrī confers on women more respect, openness and qualities of goodwill.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research methods, structure,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2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ing Manjuśrī and describing the status of women in ancient Indian and Chinese socie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these Buddhist Scriptures. Chapter 3&4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s of women in the Buddhist Sutra of Manjuśrī. Chapter 5 studies the metamorphoses of the female Manjuśrī,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female in chapter 3. Chapter 6 uses narratology to examine the text, and analyzes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Buddhist Sutra of Manjuśrī. Finally, Chapter 7 integrates chapters 1 to 6 into a conclus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31: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121014-1.pdf: 2321009 bytes, checksum: b5c19891885689a75762740b2d3bea6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4 一、研究方法 4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研究背景 7 第一節 文殊菩薩簡介 7 一、文殊名號 7 二、文殊果位 14 三、文殊外型 21 四、文殊法門 26 五、清涼道場 31 第二節 古印度社會中的女性地位 36 一、吠陀時期的女性觀 36 二、《摩奴法典》的女性觀 39 三、小乘佛教的女性觀 42 四、大乘佛教的女性觀 56 第三節 古中國社會中的女性地位 59 一、上古至秦代 59 二、兩漢 63 三、魏晉南北朝 66 四、唐代 70 小結 73 第三章 漢譯佛典中的負面女性形象 76 第一節 妒婦 77 一、因妒而死的白蓮華公主 78 二、因妒而殺的殺子後母 81 第二節 蕩女 88 一、美麗而主動 88 二、聰明且狡猾 92 三、殺人與被殺 97 第三節 由負轉正的女性 103 一、沉溺貪欲的勝金色女 104 二、墮胎殺子的顛倒優婆夷 112 三、困於情慾的摩登伽女 120 小結 131 第四章 漢譯佛典中的正面女性形象 134 第一節 母親 134 一、哺育的乳房 134 二、求法的聖母 139 第二節 天女 146 一、被凝視的美麗 146 二、天界的照護者 149 第三節 女菩薩 151 一、年少顯貴,姿容端麗 153 二、辯才無礙,智慧超越男性 158 三、神通遊戲,轉身為男 172 四、累世修行,得佛授記 192 小結 202 第五章 中國故事中的文殊化女身形象 205 第一節 考驗型 205 一、白馬少女 205 二、乞食貧女 209 第二節 照護型 212 一、療疾婦人 212 二、贈衣婆子 217 第三節 神異型──放光神尼 222 小結 225 第六章 漢譯佛典文殊故事中的敘事手法 227 第一節 敘事視角 228 第二節 敘事時間 234 第三節 故事結構 239 一、單線結構類型 242 二、雙線結構類型 249 三、多線結構類型 250 第四節 人物刻劃 251 一、直接刻劃 254 二、間接刻劃 257 小結 274 第七章 結論 277 參考文獻 28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漢譯佛典文殊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 zh_TW |
dc.title | Image of female roles in Manjusri stories of Chinese rendition of Taisho Taisokyo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洪淑苓(Shu-Ling Horng),黃敬家(Jing-jia Huang) | |
dc.subject.keyword | 文殊,大乘,女性形象,女性地位,敘事學,佛教文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anjusri,Mahayana,Image of female,Narratology,Buddhist literature, | en |
dc.relation.page | 29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2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