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76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美娥(Mei-e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ing-Hui Chi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江明慧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7:18:3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20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文獻史料
《阿里山木材案內》,臺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1913。 《阿里山登山者のために》(總督府營林所,1927)。 阿里山國家公園協會,《新高阿里山》(嘉義: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1934-1935)。 《嘉義市要覽》(臺北:成文,1985)。 《嘉義郡概況》(嘉義郡,1929)。 《臺南州名所案內》 臺南州教育課編輯,(臺南:臺日社臺南支局)1927年、1934年。 《臺南州觀光案內》,(嘉義:臺南州觀光案內社,1937) 《臺南州觀光案內》臺南州觀光案內社編,(嘉義:臺南州觀光案內社,1937)。 《臺灣の風景》 《臺灣の旅》(臺北:吉村商會印刷所,1935)。 《臺灣名所案內》宮地硬介編,(臺北:編者,1935)。 《臺灣府志》,高拱乾纂修、周元文增修(臺北:文建會,2004)。 《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十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臺灣風景紹介誌》陳石煌,《臺灣風景紹介誌》,1935。 《臺灣特產べにひ》(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32)。 《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會雜誌》(臺北:臺灣教育會發行,19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2515冊,3文號,1916。 《臺灣觀光の琹》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9-1940) 《鐵道旅行案內》 1916、1921、1923(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大正版《臺灣鐵道案內》1912、1916、1921、1923、1924年 井出季和太 ,《臺灣治績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永山止米郎,《阿里山事業ノ概況》。 田村剛,《阿里山風景調查書》,1929。 田村剛,《臺灣の風景》(日本:雄山閣,1928)。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 明治版《臺灣鐵道名所案內》(1908) 武內貞義,《臺灣》改訂版(臺北市:新高堂書店,1927)。 青木繁,《阿里山所感》,1925。 昭和版《臺灣鐵道旅行案內》1927、1930、1932、1934、1935、1938、1940、1942 除1940年由「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編輯發行及1942年由「鐵道部編纂,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發行」,餘皆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印發行。 堀川安市,〈素木會長〉《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素木博士還曆記念號(臺北:臺灣博物學會,1943),32(242~243)。 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臺北:龍文,1992) 第三期《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一種)》,1924。 鹿又光雄編,《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臺灣博覽會,193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の林業》,1930。 臺灣總督府編,《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資料》,1931。 臺灣總督府營林局編,《營林局事業一斑》,1916。 澤田兼吉,〈天然記念物の保存〉,《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第42號(臺北:臺灣博物學會,1919)。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1997)。 二、 書籍 《全臺文》五十四(臺中:文听閣,2007)。 《全臺文》六十六(臺中:文听閣,2007)。 《臺灣山岳傳奇》(臺北:聯經,1996)。 《鷗社藝苑》第一期(嘉義:鷗社,1951)。 John Urry,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0. 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2007) Tim Cre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中田直久,《殺身成仁通事吳鳳》(東京:博文館,1912) 中國基本古籍庫《晚晴簃詩匯》卷九十,頁1940-1941。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鄉,,1990)。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新北:稻鄉,2000)。 王嵩山,《鄒族》(臺北市:三民,2004)。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臺海使槎錄》卷六(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等合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臺北:群學,2010)。 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2006)。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9)。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宋文薰等撰,《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1998)。 杉山靖憲編,《臺灣名勝舊蹟誌》(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杉山靖憲編,《臺灣名勝舊蹟誌》(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李秋鳳,《論臺灣觀光事業的經濟效益》(臺北:震古,1978 )。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新北:博揚,2006)。 林連聰、宋秉明、陳思倫等著,《觀光學槪論》(臺北:五南,2011)。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臺灣登山小史》,(臺中:晨星,1997)。 孫秀蕙、陳儀芬著,《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臺北:正中書局,2011)。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譯,《水竹居主人日記(四)》。 莊永明編,《臺灣鳥瞰圖:一九三〇年代臺灣地誌繪集》(臺北:遠流,1996)。 陳玉峰、陳月霞,《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臺北:前衛,2005),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1996)。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註,《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臺北:玉山社,2000)。 傅朝卿,《臺灣近現代建築文化遺產發展脈絡》(臺中:文建會,200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1) 劉丹萍,《旅遊凝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劉易士•孟福,宋俊嶺、倪文彥譯《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臺北:建築與文化,1994)。 蔡榮順,《阿里山森林鐵道機關群之硏究:嘉義市營林業調查》(嘉義:金龍文教,2003) 賴子清等編,《嘉義縣志》卷八〈宗教志〉第二篇(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 薛明敏,《觀光的構成》(餐旅雜誌社,1982)。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路傳奇 : 雲頂上的火車之戀──附表: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歷史年表》(臺北:人人,2009)。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三、 論文 (一) 一般論文 王嵩山,〈形象、視覺形式與社會──阿里山鄒人的例子〉(《視覺藝術》4,2001)。 李亦園,〈傳說與課本──吳鳳傳說及其相關問題的人類學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8:1,1989.6,頁1-22。 林品章,〈日治時期大型活動:臺灣勸業共進會、始政三十年展覽會、始政四十年博覽會〉(《臺灣設計》1期,2007),頁8-19。 林衡立:〈阿里山曹族獵首風俗之革除〉,《臺灣文化》卷六(臺北:傳文,1950)。 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獻》56:4,2003.12,頁121-153。 浦忠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吳鳳傳說的演變〉,《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12,頁315-327。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36:1,1986.3,頁39-57。 高俊雄,〈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六卷第一期(桃園:國立體育學院編輯委員會,1996)。 陳怡宏,〈臺史博館藏1920~40年代「旅遊素材」呈現之臺灣像〉,《歷史臺灣》卷1,2010。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第304 期(1997年9月)。 溫英杰、張靜誼,〈櫻花種原評估及其親緣關係之研究〉,《臺灣農業研究》(54:4,2005.12),頁245-256。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觀光行程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45期(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3)。 廖新田,〈再現臺灣--臺灣風景畫的視覺表徵〉(《臺灣美術》65期,2006),頁16-31。 廖新田,〈從自然的臺灣到文化的臺灣--日據時代臺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4卷1期,2004),頁16-37。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國有鐵路與觀光業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第142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薛琴,〈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調查研究〉(嘉義:嘉義市政府,2000)。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14:3,2007。 關華山,〈阿里山鄒族傳統家屋與其變遷〉(《臺灣史研究》11:1,2004)。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36期,2006。 (二)學位論文 呂素美,〈日治時期的草山地景與漢詩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佳玲,〈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羿德,〈日治時期紀念戳章之視覺圖像符號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國玄,〈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6)。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年到1940間的嘉義市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雅慧,〈「修」臺灣「學」日本:日治時期臺灣修學旅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麗雲,〈山的脈動─臺灣山岳畫與山岳畫家呂基正〉(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邵碩芳,《獵首、儀式與族群關係:以阿里山鄒族mayasvi 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姚村雄,〈殖民觀點的視覺符號建構─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之「臺灣圖像」符號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徐千惠〈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徐佑驊,〈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志源,〈臺灣嘉義市空間變遷之研究:空間地方性想像之觀點〉(雲林: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張倩容,〈日治時期臺灣的觀光旅遊活動〉(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家禎,〈中西伊之助臺灣旅行及書寫之研究—兼論1937年前後日本旅臺作家的臺灣象〉(臺中: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衍秀,〈日治時期《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的風景論述:一個考古學的閱讀〉(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2005)。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游郁嫺,〈林業文化景觀之評估──以阿里山地區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采瀅,〈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 黃惠鈴,〈清領時期臺灣古典詩山岳形象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 黃舒品,〈帝國觀看下的「臺灣」:日本文化人旅遊紀行中的權力論述、地方與性別〉(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源明,〈以主題導覽解說建置阿里山花季的旅遊資訊網站—以漫步在雲端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楊淑惠,〈臺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論文,2008)。 楊雅智,〈日治時期漢詩文中的阿里山書寫〉(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 溫浩邦,〈歷史的流變與多聲──「義人吳鳳」與「莎韻之鐘」的人類學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1996)。 劉偉民,〈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5)。 劉學穎,〈臺府展的形貌、題材與思惟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蔡俊堯,〈日治時期嘉義市區改正計畫與公共建設〉(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4)。 蕭肅騰,〈日治時期臺灣殖民觀光意象之解構〉(嘉義: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藍偵瑜,〈清代來臺文人之臺灣特殊性書寫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論文,2008)。 譚惠文,〈臺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8)。 四、 電子媒體資料 《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大鐸資訊有限公司製、漢珍數位圖書。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大鐸資訊有限公司製、漢珍數位圖書。 《漫步在雲端》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臺灣文獻整合查詢系統》 《日文舊籍臺灣文獻聯合目錄》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國立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臺灣文學辭典》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日治時期臺灣圖像寫真系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文物典藏系統》 《館藏日治時期電影資料整理及數位化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漢詩資料庫》 國立清華大學: 《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76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於釐析日治時期阿里山觀光形象的建構與形變,以古典漢詩文為考察對象,而輔以圖象的對照研究。本論文主要貢獻包括:(一)以「觀光凝視」考察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梳理日治時期阿里山山岳觀光化的進程;(二)辨析阿里山觀光意象的內涵與實踐。
論文共計五章: 第一章緒論部分,旨於說明研究材料來源與阿里山所具備的觀光意義和特色,接續對既有研究之現況作一回顧與對話,確立以「觀光凝視」概念作為觀光圖景形構之切入視角,使觀看的方式連結社會文化脈絡。 第二章釐析觀光環境與觀光視線的形成,以嘉義市及阿里山山岳空間為對象,考察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經濟都市的歷時性空間轉化過程,一方面為經濟、政治結合的殖民過程,一方面則由清代相對孤立、地方化的經濟生產空間,提升為國家力量操控、規劃的各種計劃與調查。其次,透過各種旅遊制度的說明,審視林業漸竭後,阿里山轉型為觀光都市的過程,而旅遊制度化便創造了觀光凝視的視角、且擷取關鍵意象,透過組織的力量開發旅遊空間、予以固定化,使阿里山從經濟場域轉變為具有再生產性、特殊性的地方,從而承載豐富的經濟文化、政治意義,成為可視的風景。 第三章審視原本存在於阿里山的風景,如何轉變為重要地景。首先是具有雙重形象的鄒族,一方面以蠻民形象賦予統治文明進入之合理性,另一方面則被歸為較馴服的「南蕃」,與吳鳳故事撫順鄒族的意義大相矛盾,藉此討論鄒族在觀光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應於此,吳鳳故事的「義人精神」如何建立,亦是本章關懷重點。再者,吳鳳故事在書寫上與清代所具原型相較產生諸多變革,更傳播至海外成為臺灣�阿里山形象的一環,據此興起的吳鳳廟及吳鳳受難碑等景點,則展示日本以阿里山鄒族的教化故事,作為臺灣形象擴及海外的進程,其中,旅遊者並非全然配合意象的重製,具有鬆動論述的可能。最後,世界稱頌的寶庫檜林資源,受到阿里山資源取向的開發,使得伐木風景背後,隱藏著旅者無法想像的真實後臺,由檜林運出到東亞第一製材廠,其間具有觀光圖景的深刻轉化。 第四章承繼前述觀光地景的討論成果,在此則要進以聚焦觀光圖像愈趨繁複,以及抽象的神木、鐵道與櫻花論述,透過觀光凝視的建構提煉視覺元素成為意象(image)。森林鐵路帶有封閉、框限的觀覽方式,以及林相、溫度變化的風景知覺,甚至沿途斷崖、隧道的刺激體驗,讓旅遊凝視從視覺靜態加入動態的身體感知層面,從而進入了臺民的生活與日常意識,徹底改變旅遊範式;而阿里山神木由日本名木、天然紀念物的保存風潮演變至具有天皇信仰意義的特殊地位,因為鐵道驛站的設立,反而更加普遍地迎向大眾,藉由鐵道旅行成為重要且固定的參訪景點,神性於焉為可掌握的論述權力,無論在官方或民眾的描繪中,都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視覺印象,更大量以不同角度、線條運用在寫真照片、明信片、戳章等媒材中,視覺符號因此廣博流通於各種用途;旅遊活動至賞櫻風俗進入阿里山後臻於完熟,阿里山山櫻為臺灣原生特有種,不同於霧社櫻或草山櫻,以往未嘗被託寓意象或作於詩歌,然而日人引進日本內地櫻後,臺灣原生種重新被「看見」,加以鐵道旅行模式大受歡迎,賞櫻團在每年三、四月絡繹不絕,置換風景的同時,阿里山由經濟場域轉為確立具備消費實踐的旅遊地域,賞櫻形式和景點選擇的豐富繁多,正式宣告阿里山觀光旅遊在島內的優勢條件。 第五章總結全文,綜合前述各章的研究所得,並敘述未完之計畫內容,以及展望後續研究。 透過以上梳理,觀光凝視之於地景空間,已然由文化作用力發酵為經濟作用力,其次,實體山岳地域,經由凝視所標記(marker)而創造的圖像或書寫,於此產生對風景的詮釋效果,再現為具有特殊性及再生產性的地景�地方,開始進入大眾生活,影響前現代的旅遊行為。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readily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lishan tourism imag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formation from classical Han poetry,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image control stud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nclude: (a) to examine the 'tourist gaze'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comb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lishan Mountain Yue Guanguang process; (b) Discrimination of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Alishan's tourism image.
Paper a total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introduction part, aims to explain the source of research material and the Mt. With tourism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follow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both research and dialogue,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the 'tourist gaze' as a tourist picture-shaped structure of the cutperspective, viewing link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Chapter II PCT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sight, Chiayi and Alishan mountain space, study the important economic city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lasted space conversion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political, colonial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be relatively isolated from the Qing Dynasty, the localization of economic production space to enhance national power manipulation, planning a variety of planning and investigation. Secondly, through a variety of travel a description of the system, examine forestry gradually dried up, the the Alishan transition process for the tourist city, travel institutionalized had created the tourist gaze perspective, and retrieve the key image, space travel through the power of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e fixed, Alishan change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as reproducibility, specificity, which carries a rich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visual landscape. The third chapter look at the original scenery of Alishan, how to change as important to King. The first is a double image of the Tsou tribe, on the one hand to give reasonable rule of civilization into the image of the very people the other hand, were classified as more tame 'South Fan, Fushun Tsou meaning of Wu Feng story in contradiction to discuss the role of the Zou trib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corresponding to this, the Wu Feng story of 'the spirit of the righteous' how to build, nor is the care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Furthermore, Wu Feng story in writing with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prototype compared to generate a lot of changes, but also spread to the overseas part of Taiwan's / Alishan image, whereby the rise of Wu Feng Temple and Wu Feng suffering monument attractions, show Japan to Alishan Tsou enlightenment story, as the process of Taiwan's international image expansion and overseas, where tourists are not totally with the image reproduction,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loose discourse. Finally, the world praise the treasure house of cypress forest resources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 Alishan resource orientation, makes logging landscape behind, hide the true background of the trip can not imagine shipped to East Asia saw mills cypress forests, during which tourism picture profound conversion. The outcome of the discussions of Chapter IV inherited the aforementioned tourist landscape, this will have to enter in order to focus on tourism image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abstract of sacred trees, railway and cherry discussed and refined visual elements through the tourist gaze constructed image (image). Forest Railway with a closed box limit Ferris, as well a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forest, temperature perception, and even along the cliff, the exciting experience of the tunnel, so that the tourist gaze to add dynamic and static from the visual body perception level to enter Taiwan and China the daily life and consciousnes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tourism paradigm; Alishan sacred trees by the Japanese wood, natural monuments, save the wave of the evolution of a special status to the Emperor significance of faith, becaus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ailway Inn, but Looking more generally public. fixed visiting attractions, traveling by railway divinity Yu Yan master discourse powers, both in the official portrayal of people are quite representative of the visual impression, but also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angles, lines used in pictorial photos, postcards, Stamp, and other media, visual symbols so extensive circulation in a variety of purposes; after reaching the ripe tourism activities to the cherry blossom customs to enter Alishan Alishan mountain cherry native to Taiwan endemic species, different from the fog Social cherry or Grassy cherry, not a bad idea in the past been entrusted meaning as for poetry, however, the Japanese introduction of the Japanese Mainland cherry native species re-'see' them. Rail travel mode popular cherry blossom viewing group in each year three, April flocked to the replacement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Alishan by the economic field to the established tourist region, with consumption practices cherry blossom viewing in the form and attractions selected range of rich, formal declaration of Alishan tourism in the island's advantages. Chapter V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unfinished plan, as well as the outlook of future research. Through more than combing the tourist gaze space in the landscape, already fermented by cultural forces as economic forces, Second, the entity mountain geographical, through the gaze of the mark (marker) and create an image or writing, and this generated landscap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reproducibility for special reproduction of the landscape / place, began to enter public life, the impact of pre-modern travel behavior.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18:3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6145007-1.pdf: 10765529 bytes, checksum: 0d59af83ead46bd997559d4e36e6534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I
致謝辭…………………………………………………………………… 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前行研究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前行研究 4 第二節 研究範疇、文獻材料與研究方法 6 一、 研究範疇 7 二、 文獻材料 13 三、 研究方法 14 第三節 各章架構………………………………………………….. 14 第二章 觀光環境與觀光視線的形成 17 第一節 阿里山山岳與嘉義市營林產業…………………………. 17 一、 產業形成與發展 18 二、 營林產業結構 22 三、 嘉義市空間變遷與地方意識 24 第二節 觀光制度化………………………………………………. 27 一、 觀光機構、旅館系統與交通發展 27 二、 觀光旅遊傳遞媒介與視線編排 30 第三節 觀光凝視的形成…………………………………………. 35 一、 觀光空間的成立 35 二、 觀光形象再現與視線的再生產 39 第三章 舊風景的重構與衍異 42 第一節 阿里山鄒族的野蠻�馴服雙重性格…………………….. 42 一、 蕃族調查及其生活面貌 42 二、 觀看鄒族的視覺表現 45 三、 退居背景的主角 50 第二節 吳鳳廟及其景觀內外…………………………………….. 52 一、 吳鳳故事生成 52 二、 吳鳳廟建置與圖像主題 55 三、 吳鳳意象的接受與抗拒 57 第三節 從森林景觀到伐木風景…………………………………. 59 一、 誰的世界森林 59 二、 檜木森林的視覺元素 61 三、 真實的「後臺」景觀 64 第四章 新興景觀的凝視 66 第一節 高山鐵路與隧道…………………………………………. 66 一、 鐵道旅行中的風景知覺 66 二、 巨視與微觀下的阿里山鐵道圖像 67 三、 沿途驛站景觀書寫 71 第二節 神木………………………………………………………. 74 一、 天然紀念物的保存風潮 74 二、 山靈�皇恩呵護的「神」性 77 三、 視覺符號的塑造 80 第三節 賞櫻制度化……………………………………………… 83 一、 植栽現象與賞遊活動 83 二、 賞櫻制度化與圖景形塑 86 三、 櫻花意象與興亞論闡發 93 第五章 結論 96 參考文獻 98 附錄 【附錄一】 山岳景觀明信片統計 108 【附錄二】 神木景觀明信片統計 117 【附錄三】 櫻花景觀明信片統計 121 【附錄四】 鄒族明信片統計 123 【附錄五】 鐵道景觀明信片統計 131 【附錄六】 林業景觀明信片統計 133 【附錄七】 建築設施明信片統計 139 【附錄八】 其它景觀明信片統計 142 【附錄九】 案內、寫真帖目錄統計 147 圖目錄 【圖1-1】《新高阿里山》 8 【圖1-2】阿里山及新高山風景區規畫設計圖 10 【圖1-3】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圖 10 【圖1-4】阿里山線概念圖 10 【圖1-5】阿里山鐵道縱面圖 10 【圖2-1】〈新高登山路略圖〉 33 【圖2-2】〈祝山眺望新高連峰〉 33 【圖2-3】阿里山高山博物館紀念 37 【圖2-4】林業館內嘉義製材所模型 37 【圖3-1】〈鄒族達邦社蕃人與住家〉 46 【圖3-2】〈阿里山鄒族家屋舊照〉 46 【圖3-3】〈搗小米的阿里山鄒族婦人〉 46 【圖3-4】〈鄒族搗粟(阿里山蕃)〉 46 【圖3-5】〈在水田除草的鄒族人〉 47 【圖3-6】〈獵區協定〉 47 【圖3-7】〈クツバン社の集會場と青年〉 48 【圖3-8】〈阿里山達邦社會所〉 48 【圖3-9】大岡春濤〈英靈活現〉 49 【圖3-10】〈吳鳳夫人陳氏良德之像�阿里山忠王吳鳳之像〉 49 【圖3-11】秋山春水〈射日〉 49 【圖3-12】秋山春水〈深山之朝〉 49 【圖3-13】三島利正〈在山頂〉 49 【圖3-14】〈「博多築港博覽會」紀念繪葉書封面〉 50 【圖3-15】三島利正〈阿里山之男〉 50 【圖3-16】〈鄒族人〉 51 【圖3-17】〈(阿里山)蕃人之踊〉 51 【圖3-18】〈吳鳳廟全景〉 56 【圖3-19】〈(臺灣嘉義)吳鳳廟〉 56 【圖3-20】〈阿里山忠王吳鳳像及夫人陳氏良德之像〉 57 【圖3-21】〈吳鳳廟參拜紀念戳章〉 57 【圖3-22】〈吳鳳廟庭園之內ノ碑〉 57 【圖3-23】〈阿里山檜林と神木〉 61 【圖3-24】〈阿里山檜木〉 61 【圖3-25】〈眠月驛〉 62 【圖3-26】〈阿里山新達磨石〉 62 【圖3-27】鹽月桃甫〈紅檜之森〉 62 【圖3-28】鹽月桃甫〈樹群殘像〉 62 【圖3-29】〈臺灣阿里山〉 63 【圖3-30】〈(阿里山的風光)集材機的堆積運送作業〉 63 【圖3-31】〈臺灣阿里山檜〉 63 【圖3-32】〈營林所製材工廠) 63 【圖3-33】〈嘉義車站(1)〉 64 【圖3-34】〈阿里山登山紀念〉 64 【圖3-35】〈阿里山〉 64 【圖4-1】臺灣遊覽略圖 68 【圖4-2】臺灣視察案內圖 68 【圖4-3】〈(臺灣阿里山) 特殊的火車頭〉 68 【圖4-4】〈(臺灣)阿里山鐵路與運送木材的火車橋樑(高約75尺)〉 68 【圖4-5】〈阿里山の雲海〉 69 【圖4-6】〈從祝山看到的次高山〉 69 【圖4-7】吉田初三郎〈阿里山〉 69 【圖4-8】金子常光〈新高阿里山〉 69 【圖4-9】〈獨立山螺旋〉 70 【圖4-10】螺旋式鐵道遠景 70 【圖4-11】〈阿里山驛〉 70 【圖4-12】〈阿里山線獨立山(スパイラル)〉 70 【圖4-13】〈嘉義車站(2)〉 70 【圖4-14】〈新高阿里山(2)〉 70 【圖4-15】〈阿里山檜木的神木〉 81 【圖4-16】〈臺灣名木阿里山ノ檜〉 81 【圖4-17】〈神木前に立たせらる、梨本宮殿下〉 81 【圖4-18】〈神木前ノ李王垠殿下〉 81 【圖4-19】〈神木〉 81 【圖4-20】〈神木〉 81 【圖4-21】〈(臺灣阿里山)神木紅檜〉 82 【圖4-22】〈阿里山的神木〉 82 【圖4-23】阿里山(郵便局使用) 82 【圖4-24】鹽月桃甫〈嘉義〉 82 【圖4-25】〈緋櫻和石楠花〉 92 【圖4-26】〈阿里山的吉野櫻花〉 92 【圖4-27】〈阿里山櫻〉 92 【圖4-28】〈阿里山的緋櫻〉 92 【圖4-29】〈阿里山的春天景色〉 93 【圖4-30】〈(阿里山的風光) 阿里山滿山盛開的櫻花〉 93 表目錄 【表2-1】 林業管理機關沿革 18 【表2-2】 新高阿里山登山道路人數統計 29 【表2-3】阿里山登山者行程規劃 33 【表2-4】登山建議日程表 34 【表2-5】戳章類型統計 104 【表4-1】日治時期指定「阿里山神木」為史蹟名勝天然物紀錄 77【表4-2】阿里山觀櫻團統計年表初編 8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臺灣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 | zh_TW |
dc.title | Tourism•gaze•Alishan:An Analysis of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image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1895-1945)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余美玲(Mei-ling Hsu),廖振富(Chen-fu Liao) | |
dc.subject.keyword | 日治時期,阿里山,觀光凝視,漢詩文,圖像分析,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apanese Ruling Period,Alishan,the tourist gaze,Image analysis,Writing in Taiwanese, | en |
dc.relation.page | 16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5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