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音樂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48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櫻芬(Ying-Fen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Hsiang-Yu Li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梁湘郁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6:45:06Z-
dc.date.available2017-08-01
dc.date.copyright2012-08-27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20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中日文書目
三井為友編集、解說。1998年。《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第四卷教育》。東京都:ドメス。
大阪音楽大学音楽文化硏究所編集。1968年。《大阪音楽文化史資料》。大阪市:大阪音楽大学。
于觀亭。2004年。《認識中國喝茶文化的第一本書》。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
王詩琅,王國藩主修。1983年。《臺北市志》。臺北市:成文。
王鍵。2009年。《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經濟政策研究(1895-1945)》。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今井通郎。2004年《生田山田兩流箏唄全解著》。東京都:武藏野書院。
日本近代洋楽史硏究会編著。1995年。《明治期 日本人と音楽:東京日日新聞音楽関係記事集成》。東京都:囯立音楽大学附属図書館:大空社。
平野健次、上參鄉祐康、蒲生鄉昭監修。1994年。《邦楽曲名事典》。東京都:平凡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9年。《日本音楽大事典》。東京都:平凡社。
永井建子。1899年。《鼓笛喇叭軍歌実用新譜 附・譜学ノ解説預行,図解》,東京:共益商社。
吉川英史監修。1984年。《邦楽百科辞典:雅楽から民謡まで》。東京都:音樂之友社。
______ 著。1979年。《日本音楽の性格》。東京都:音楽之友社。
竹中信子 著,蔡龍保,曾淑卿譯。2007年。《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台北市:時報文化。
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2002年,《中囯茶文化大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江俊銓。2006年。《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潔明。2003年。《台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立文。2009年。〈琴韻•藝韻•人韻-論中國文人琴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當代教育意義〉。《民族藝術研究》2009卷,4期:頁18-23。
吳聰敏。2005年。〈台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33卷,4期:頁321~355。
吳伯雄監修;王月鏡主修。1991年。《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 藝術篇》。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吳伯雄監修;王月鏡主修1991年。《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 賢德篇》,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吳文星。1992年。《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硏究》。台北市:正中。
吳秀櫻。1991年。《基隆慈雲社《崑腔》音樂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至傳。1971年。〈談臺灣音樂的發展-樂界五十年的回憶〉。《臺北文獻》19期:頁1~13。
李穗嘉。1990年。《日據時期臺灣音樂教育及教科書剖析》。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
李毓嵐,2011年,《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專刊。
東洋音樂學會編集。1967年。《箏曲地歌》。東京都:音樂之友社。
周颜玲(Esther Ngan-ling Chow),亚瑟琳.W.伯海德(Catherine White Berheide)主编,王金玲等译。2004年。《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
林姿呈。2007年。《從日本時代臺灣音樂會生活探看洋樂在近代台灣的發聲脈絡》。臺北: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如。2007年。〈清代北京戲園初探〉。《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頁103~117。
林文龍。2011年。《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圖錄:板橋林家》,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長田曉二。1970年。《日本軍歌大全集:軍歌 愛囯歌 戦時歌謡》,東京都:全音楽譜出版社。
星旭。1971年。《日本音楽の歴史と鑑賞》。東京都:音樂之友社。
後藤新平著,立石駒吉編輯。1911年。《後藤新平論集》。東京市:東京堂。
作者不詳。1902年。《臺灣形勢概要(一)》。出版地與出版商不詳。
________。1977年。《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東京都:ドメス。
洪郁如解說。2007年。《愛囯婦人会台湾本部沿革誌》。東京都:ゆまに書房。
______著。1994年。《日本の台湾支配と婦人团体:爱囯婦人会台湾支部を中心にして》。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修士論文
______著。1997年。〈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臺灣風物》47卷,2期:頁53~71。
島津正。2001年。《明治薩摩琵琶歌》。東京都:株式会社ぺりかん社。
島嶼柿子文化館。2004年。《台灣小學世紀風華:第一本台灣孩子的百年校園紀事》,台北市:柿子文化。
徐亞湘。2006年。《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______。2000年。《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市:南天。
宮本卓大。2008年。《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以愛國婦人會為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孫芝君。1997年。《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臺北:國力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靖傑。2011年。《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琦。2001年。《十八世紀英國新女性:Mary Wollstonecraft其人其思》,臺北市:克寧出版。
許凱琳。2005年。《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堀雅昭。2001年。《戦争歌が映す近代》,東京都:葦書房。
堀内敬三。1969年。《日本の軍歌:定本》,東京都:実業之日本社。
邱坤良。1992年。《舊劇與新劇 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市:自立晚報。
淺川玉兔。2001年。《長唄名曲要說》。東京都:邦樂社。
黃俊銘。2004年。《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縣新店市:向日葵文化出版。
黃慧貞。2007年。《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台北縣板橋市:稻鄉。
雄叫編集委員会編。1981年。《軍歌:雄叫》。東京都:偕行社事務局。
楊碧川。1994年。《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奠基者》。臺北市:克寧出版。
楊雅慧。1993。〈日據時期台灣女姓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43卷,2期:頁69~84。
呂鈺秀等主編。2008年。《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市:遠流。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年。《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明治三十二年》。臺北:日本物產會社活版部。
フライア.ホフマン(Freia Hoffmann)著,阪井葉子,玉川裕子訳。2004年。《楽器と身体:市民社会における女性の音楽活動》。東京都:春秋社。
臺灣婦人慈善會。1916年。《臺灣婦人慈善會會誌》。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
______________。1919年。《臺灣婦人慈善會要覽》。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
______________。1908年。《臺灣婦人慈善會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株式會社。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901年。《臺灣史料稿本明治三十四年十一月》。出版地與出版商不詳。
臺灣總督府編纂;山本壽賀子,曾培堂迻譯。1999年。《台灣統治槪要》,臺北市:大社會文化事業。
臺灣慣習硏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4年。《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六卷(下)第十號。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年。《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明治三十二年》。臺北:日本物產會社活版部。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1994年。《千載淸音:南管成果專輯》。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郭乃惇。1986年。《台灣基督敎音樂史綱》。臺北市:基督敎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葉樹涵。2008年。〈日治時代的台灣管樂發展概況〉。《樂覽》第111期:頁46~51。
葉龍彥。1998年。《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
劉孝岩。2001年。〈古琴音樂與宋代〝士群體〞的人格精神〉。《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1卷,1期:頁101~104。
劉麟玉。2005年。《植民地下の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都:雄山閣。
賴錫中。1990年。《臺灣《十三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鈴。2002年。〈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3期,頁35~56。
陳凱雯。2007年。〈日治時期基隆公會堂之研究-兼論基隆地方社會的發展〉。《海洋文化學刊》No.3:頁78。
陳百齡。2006年。〈皇恩山重碑考〉,《竹塹文獻》。37期。
______。2008年。〈新竹第一保正蘇鴻元與他的醫生家族〉。《竹塹文獻》,41期。
遠流台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2007年。《台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
謝仕淵。2002年。《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宗明。2003年。《臺灣音樂辭典》。台北市:臺灣商務。
鄭鳳晴。2009年。〈媒體中登場的殖民地女性-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民報》為主〉,收於《臺灣文學論叢(一)》。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頁97~154。
關口剛司。2003年。《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臺灣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
Anonymous. 1892. “North London Hospital Concert.” The Musical Times and Singing Class Circular Vol. 33, No. 591, p.278.
Arnold, Denis. 1968. “Charity Music in Eighteenth-Century Dublin.” 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 Vol.21, p162-174.
Weber, William. 2008.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Musical Taste: Concert Programming from Haydn to Brah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____________. Music and the middle class :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ncert life in London, Paris and Vienna between 1830 and 1848.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4.
Harrison, Bertha. 1906. “A Forgotten Concert Room.”, THE MUSICAL TIMES vol.47,No763: p.602-605.
Hit,Hard. 1939. “Charity Concert.” THE MUSICAL TIMES vol.80,No1162, p802.
Harrison, Bertha. 1906. “A Forgotten Concert Room.” THE MUSICAL TIMES vol.47,No763, p602-605.
McVeigh, Simon. 1993. Concert life in London from Mozart to Haydn. 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lson, Harld. 1968. A.Charity, and Poverty and Race,Clark Atlanta University ,vol29,No3 ,p303-316.
Ronld ,Landon. 1914. “The Question of Charity Concert”,THE MUSICAL TIMES vol. 55, No860, p611-61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489-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臺灣受日本統治的明治時期是一個慈善音樂會盛行的時期。本研究從《臺灣日日新報》收集慈善音樂會的相關報導時,發現臺灣婦人慈善會即是以女性之姿在此間大量舉辦慈善音樂會的主辦者之一,且該會強調慈善音樂會的教化功能。慈善音樂會與臺灣婦人慈善會兩者雖已有學者關注,但未對兩者做更深入的探討,所以本論文將以臺灣婦人慈善會的會誌、報告書等相關資料作為第一手材料,並以《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的報導為輔,先試圖回溯新婦德的引進,並進一步探討臺灣婦人慈善會此會與其在明治時期的重要性,再從該會舉辦的慈善音樂會出發,以建構臺灣婦人慈善會與其舉辦慈善音樂會之全貌,並對其慈善音樂會內容做探討,檢視該會舉辦慈善音樂會的內容,是否真如會誌所言試圖達到社會教化的目的。
本研究發現,臺灣婦人慈善會極有可能是促成在明治時期經常舉辦慈善音樂會的因素之一,且該會成為一個完全屬於並針對臺灣活動的慈善團體,透過舉辦的慈音會為第一事業之外,更從此中分別以耳目兩者達到社會教化,不僅展現眼光所見的會場的整潔與裝飾、與會時的秩序與禮節,又使聽眾們從耳朵所聽的高尚音樂多屬各樂種的傳統音樂、帶有進步與現代化意味的西洋古典音樂的作品、有教育意味的唱歌與宣揚愛國精神的軍歌,以及展現日本傳統歷史英雄人物、展現日本帝國的軍事實力與戰爭勝利的活人畫與活動寫真。從慈善音樂會舉辦後的報導,了解當時聽眾的聽覺感受與造成日後的影響。從與會者身分看來,不僅只有中上流階層的紳士淑女,更包含一般大眾。此外,從該會成立與目地、舉辦慈善音樂會、與會者身分……等種種來看,可發現該會與其慈善音樂會皆與總督府有關係,如此可說兩者是結合在總督府之下的愛國產物。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bstract
Charity concerts were in vogue during Meiji Period when Taiwan was governed by Japan. By collecting relevant reports from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and Kanbon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this research finds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was one of the major female organizers of charity concerts then. The role of social cultivation was emphasized.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already been interested in both charity concerts and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deep discussions are not enough yet. Therefore, taking resources mainly from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and Kanbon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begin with looking back upon the way “new female virtue” was introduced, and make a step further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during Meiji Period. In addition to reconstructing the full pictures of charity concerts organized by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ncert programs in order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ontent of charity concerts held by the association was indeed an attemp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ocial cultivation.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 was likely to b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frequently holding charity concerts in Meiji Period. It is also a charity organization that was completely subordinated to Taiwan for hosting activities. Furthermore, it achieved social cultivation by nurturing people’s ears and eyes. The public could not only see the neat and beautifully decorated concert hall and experience the order and courtesy in music concert, but also listen to rich and high-standard music, including traditional music,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with a sense of progress and modernity, and songs with educational intention for spreading patriotic spirit. People could even enjoy living picture and motion picture that exp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Japan Empire and the triumphs of wars. From the reports on the concerts after they came to an end, we can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feelings of the audience then and the influences of such concerts. Not only ladies and gentleme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class, but also general public attended the concerts. Finally, from a glimpse of the purpose to establish the association and host charity concerts, and the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finds both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charity concerts were related to 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 That is, both are the patriotic products generated by connection with 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6:45:0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6144001-1.pdf: 3396537 bytes, checksum: f79eb353d2a8d93d6a6b1e648805b43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i
圖目錄………………………………………………………………………………vii
表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7
第三節 研究方法、材料與限制…………………………………………………11
第四節 預期成果與章節架構……………………………………………………14
第二章 臺灣婦人慈善會…………………………………………………………16
第一節 新婦德關的展現…………………………………………………………16
第二節 臺灣婦人慈善會的重要性………………………………………………20
第三節 臺灣婦人慈善會的成立與目的…………………………………………22
第四節 臺灣婦人慈善會的慈善音樂會…………………………………………30
一、1904年的第一次大規模慈音會-榮一………………………………………30
二、1905~1906年榮二及各地方廳的慈善音樂會………………………………39
三、1906年的第三次大規模慈音會-榮三………………………………………52
第三章 慈善音樂會的內容………………………………………………………61
第一節 慈善音樂會的社會教化…………………………………………………61
一、 慈善音樂會的外-目……………………………………………………61
二、 慈善音樂會的內-耳……………………………………………………69
三、 聽覺的描述與影響………………………………………………………91
第二節 慈善音樂會的與會者……………………………………………………96
一、 演奏者的身份與巡迴……………………………………………………96
二、 聽眾與寄附捐獻者………………………………………………………105
第三節 作為經濟來源的慈善音樂會……………………………………………107
第四章 結論………………………………………………………………………117
附錄…………………………………………………………………………………123
參考文獻……………………………………………………………………………15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日治初期臺灣慈善音樂會初探:以臺灣婦人慈善會為例zh_TW
dc.title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arity Concert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峙維(Szu-Wei Chen),楊建章
dc.subject.keyword臺灣婦人慈善會,慈善音樂會,社會教化,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新婦德,總督府,zh_TW
dc.subject.keywordTaiwan Women’s Charity Association,charity concert,social cultivation,Taiwan Nichi-nichi Shimpo,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new female virtue,en
dc.relation.page15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2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音樂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音樂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3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