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47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柯慶明
dc.contributor.author"SHI-SIANG, TEO"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斯翔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6:43:55Z-
dc.date.available2013-08-22
dc.date.copyright2012-08-22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21
dc.identifier.citation論文書目:(中文以筆畫排序,外文翻譯則以作者姓氏首字母排序) 文本:
1. 林艾霖:〈我把貓交給他〉,《天堂鳥》(八打零再也:法露緣出版社,2000)
2. 林艾霖:〈不要要求我送終〉,《天堂鳥》(八打零再也:法露緣出版社,2000)
3. 林艾霖:〈黃梨眼中相望〉,《天堂鳥》(八打零再也:法露緣出版社,2000)
4. 林艾霖:〈天堂鳥〉,《天堂鳥》(八打零再也:法露緣出版社,2000)
5. 夏紹華:〈游過夜色〉;《蕉風》第478期(1997/5、6)
6. 夏紹華:〈日影〉,收錄於許通元編:《有志一同:馬華同志小說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7)
7. 翁弦尉:〈游走與沉溺〉,《游走與沉溺》(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8. 翁弦尉:〈祭物文〉,《游走與沉溺》(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9. 翁弦尉:〈自祭文〉,《游走與沉溺》(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10. 翁弦尉:〈上邪〉,《游走與沉溺》(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11. 翁弦尉:〈沉睡的吉普賽少男〉,《游走與沉溺》(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12. 陳志鴻:〈今我來思〉;《星洲日報•文藝春秋》,1999.3.28
13. 陳志鴻:〈養〉,《腿》(台北縣:印刻,2006)
14. 梁偉彬:〈剩下是全部〉,收錄於許通元編:《有志一同:馬華同志小說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7)
15. 雅蒙:〈鏡花水月〉;《蕉風》第221期(1971/6)
16. 雅蒙:〈三人〉;《蕉風》第244期(1973/6)
17. 黎紫書:〈裸跑男人〉,《山瘟》(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
引用文本:
1. 〔清〕陳森著;徐德明校註:《品花寶鑑》(台北市:三民書局,1998)
2. 白先勇:《孽子》(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3.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市:新經典文化,2011)
4. 商晚筠:〈街角〉,〈七色花水〉(台北市:遠流出版,1991)
5. 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台北市:皇冠,2001)
6. 張愛玲:〈封鎖〉,《張愛玲典藏全集:短篇小說卷一》(台北市:皇冠,2001)
引用文章:
1. 王德威:〈黑暗之心的探索者──試論黎紫書〉,《眾聲喧嘩之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
2. 呂正惠:〈「內斂」的生命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從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內心世界〉;收錄於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9)
3. 沈從文:〈抽象的抒情〉,《沈從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4.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十五期「同志研究」專號(2003/5)
5. 許通元:〈假設這是馬華同志小說史〉,附錄於許氏編:《有志一同:馬話同志小說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7)
6. 許維賢:〈供詞:編號K300173──許維賢論翁弦尉〉,附錄於翁弦尉著:《游走與沉溺》(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7. 張小虹:〈怪胎攻略〉,《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市:時報文化,2000)
8. 張錦忠:〈重寫馬華文學史,或,離散與流動:從馬華文學到新興華文文學〉,收錄於張氏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
9. 黃錦樹:〈詞的流亡──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市:元尊文化,1998)
10. 黃錦樹:〈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畫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市:元尊文化,1998)
11. 黃錦樹:〈東南亞華人少數民族的華文文學〉,收錄於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
12.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4卷第七期(1995/12)
引用專書:
1.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2. Joseph Campbell / 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新店:立緒文化,1996)
理論基礎與視角來源: 單篇文章:
1.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收錄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市:麥田出版,2000)
2. 黃道名:〈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收錄於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市:麥田出版,2000)
3.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情慾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市:九歌,2001)
專書:
1. 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台北市:笙易,2000)
2. 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
3.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4.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5.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6. 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台北市:唐山,2004)
7. 〔美〕Vanessa Baird著;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台北市:書林,2003)
8.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宋素風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9. 〔澳〕Cris Beasley著;黃麗珍譯:《性別與性慾特質:關鍵理論與思想巨擘》(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2009)
10. 〔法屬〕弗朗茲•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5)
11. 〔法〕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縣:桂冠圖書出版,1992)
12. 〔法〕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 〔美〕Gergoru M. Herek著;江淑琳譯:《污名與性取向》(台北市:韋伯文化,2000)
14. 〔美〕Harvey C. Mansfield著;鄧伯宸譯:《虛無•中性•男子氣概》(台北縣:立緒出版社,2010)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470-
dc.description.abstract馬華同志小說作為一塊早已有之的研究材料,一直在馬華文學洪流之中隱身,非但沒有得到關注,甚且沒有任何能夠積極投入書寫的作者。本論文研究範圍內所能見到的馬華同志小說作者,都沒有任何如陳雪、紀大偉等,真正以同志題材做為創作重心的作者。馬華同志小說的書寫乃屬於零星的作者群偶一為之的業餘書寫模式。數十年的各自書寫並不能匯聚成一股潮流,更罔論成為文學史中一段正式的篇章。馬華同志小說在發表上遇到很多困難,並且沒有太多優秀的作者參與創作,也很難走出地域性的束縛,如雨林文學般變相成為馬華文學正字標記,或在其他場域中,找到自身的定位。馬華同志小說中精品雖然不少,但卻無法獲得馬華學界的青睞。正是這樣的創作散漫而研究缺席,讓筆者意欲積極投入此一門類的研究中。希冀在作者淺薄的努力之下,馬華同志小說可以在文學史中找到其相應位置,進而開出豐碩的研究成果來。論文中主要關注的是「身份」的課題,再從這一主要課題延伸出幾種不同的論述方向。誠如在“馬華同志小説”這一個大標題中看到的,短短六個字,就包含了國籍身份、族裔身份、文字身份、性別身份以及文類身份。這些方向各自皆可開展大規模的論述,但卻特定統合於馬華同志小説這一個門類中。馬華族群長期抽離自馬來西亞人身份而受到論述的情況已不必再多作説明,而本文特意提到的「同志」身份,就像筆者於論文餘論中所言,「異性戀」的概念在「同志」概念出現前其實並不存在。正因爲同志身份的定義,才相對產生出異性戀的自我認知架構。同志身份則成了一層被單獨抽撿出來觀察的身份屬性。從此身份屬性中,本文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觀察馬華同志小説中,對於同志書寫的一些特殊性。論文主要作了三章,將在馬來西亞以外較少見的部分馬華同志小説作了比較深入地詮釋分析,用「身份」這個引線,歸納了17篇小説,三個大方向來做討論。整部論文之中,筆者從馬華同志所面對的性別身份政治始,用同志所面臨的各種「游離生命」作為觀察視角,並結束於馬華同志小說中,同志角色所面對的成長環境之後,離開還是留下的拉扯,心境上如何面對自我無成人生向度的描繪中。希望這樣的論述結構,能真正靠近馬華同志小說中游離的同志靈魂,進而引出更多的論述課題。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6:43: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121024-1.pdf: 1784632 bytes, checksum: 33c9d5745126157adcec3bf705368e6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v
導論 馬華同志小說中幾個課題的提出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劃界
(一) 釋題 --3
(二) 選文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前人研究 --8
(二) 理論視角 --.10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展望 --11
第一章 成長的內憂外患:馬華同志小說中的成長與污名的內化 --14
第一節、 認知 V.S. 認同:概念與現狀的闡釋 --15
第二節、 內憂與外患:阻擋「認同」的馬華同志勁敵 --33
小結:馬華同志血裏帶來的面具 --54
第二章 馬華同志的叛逃:離國與離家的雙重離散意識 --58
第一節、 家族思維與離散意識 --58
第二節、 遠離故土的身體與情慾 --65
第三節、 離開與留下的決裂 --79
小結:馬華同志小說中的離別之情 --97
第三章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馬華同志小說中生命雙重虛耗的文學底蘊 --101
第一節、 無時豁免的死亡威脅:以翁弦尉作品為論述對象 --103
第二節、 生命消逝在循環中:〈剩下是全部〉及〈養〉的兩種書寫模式 --121
小結:無所成及無所生於生命盡頭的交疊和預想 --142
餘論 --146
論文書目 --152
附錄 --15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論馬華同志小説與同志文化zh_TW
dc.titleAnalysis on Malaysian Chinese Homosexual Fictions and Culture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鵬翔,高嘉謙
dc.subject.keyword馬華同志,身份,成長,雙重離散,生命虛耗,完全死亡,zh_TW
dc.subject.keywordMC homosexual,identities,maturity,double diaspora,wasted life,completely death,en
dc.relation.page15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2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7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