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4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嘉鳳(Chia-Feng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an-Ling Lok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陸熳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6:41:0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6-24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6-24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4-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文獻史料(依朝代、作者姓氏筆劃先後排序)
1.(先秦)呂不韋著,高誘注、畢沅校,《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先秦)佚名,聶石樵主編,雒三桂、李三注釋,《詩經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 3.(漢)佚名,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4.(漢)佚名,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編著,《黃帝內經靈樞譯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5.(漢)佚名,顧觀光輯,楊鵬舉校注,《神農本草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6.(漢)華佗撰,唐代孫思邈編集,《華佗神方》,香港:中外出版社,1979。 7.(漢)魏啟鵬、胡翔驊撰,《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8.(晉)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9.(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10.(晉)葛洪著,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11.(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上)》,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南北朝)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南北朝)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6。 15.(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1956。 16.(南北朝)劉義慶著,徐震堮撰,《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南北朝)顏之推著,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 18.(隋)巢元方等撰,曹赤電圈點,《巢氏諸病源候論》,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6。 19.(唐)王燾,《外臺秘要》,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 20.(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21.(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2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23.(唐)孟詵、张鼎撰,謝海洲、馬繼興等輯校,《食療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24.(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 25.(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26.(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27.(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28.(唐)蘇敬等撰、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複本)》,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29.(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0.(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 3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32.(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古新書局出版社,1977。 33.(宋)范坰、林禹撰,《吳越備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34.(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5.(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36.(宋)錢易,《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58。 37.(日)丹波康賴,《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38.(明)李時珍著,劉衡如校注,《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39.(清)沈金鰲著,何清湖等編,《中華醫書集成──雜病源流犀燭》,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 40.(清)倪岳,《麻衣神相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1.(清)彭定求等編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42.(清)董誥等編撰,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二、近人研究(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于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王升,《魏晉風尚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1。 3.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4.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5。 5.朱晟、何端生,《中藥簡史》,臺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7。 6.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風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7.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8.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 9.宋先梅,《華夏之魅──中國古代性審美觀研究》,成都: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2010。 10.李良松等编,《香藥本草》,北京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 11.李良松、郭洪濤著,《出入命門──中醫文化探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2.李良松、郭洪濤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13.李芽,《中國古代妝容配方》,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 14.李芽,《中國歷代妝飾》,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15.李建民編、范家偉著,《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 16.李貞德主編,《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17.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8.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 19.吳雲主編,《漢魏六朝散文精華》,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5。 20.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21.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香港:三聯書店、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22.周谷城主編,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3.周曉薇、王其禕,《柔順之象──隋代女性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4.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25.韋千里編,《相命全書》,高雄:大眾出局出版社,1965。 26.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0。 27.俞世芬,《唐詩與女性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8.范行凖,《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29.范家偉,《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0.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31.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32.高明士主編,張崑將、陳俊強等合撰,《中國文化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33.高明士主編,陳俊強著,《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34.高學敏、黨毅主編,《中醫美容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5.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Chinese Sex and Societ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36.郭永潔主編,《中醫飲食美容》,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 37.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38.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9.徐連達,《隋唐文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 40.夏翔、施杞主編,《中國食療大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1.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編,《語言與文學》,上海:中華書局,1937。 42.張承宗,《六朝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43.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4.張毅、劉國輝主編,《實用傳統美容法》,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 45.陳俊強,《魏晉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46.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47.陶御風等編著,《天然美容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48.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49.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50.黃霏莉主編,《美容中醫學》,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3。 51.華梅,《服飾社會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52.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3.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54.游麗雲,《唐代仕女妝容文化探微》,新北:稻香出版社,2015。 55.葉大兵、葉麗婭,《頭髮與髮飾民俗──中國的髮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56.雷自申、趙石麟等編,《孫思邈《千金方》研究》,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57.楊孝鴻主編,羅宏才著,《中國時尚文化史•先秦至隋唐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 58.趙文潤主編,《隋唐文化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59.趙豐,《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2。 60.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61.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62.鄭巨欣,《世界服裝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公司,2001。 63.黎明釗、林淑娟,《漢越和集──漢唐嶺南文化與生活》,香港:三聯書店,2013。 64.鄭曼青、林品石,《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65.劉鴻主編,劉悅著,《女性化妝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66.謝路軍、董沛文,《中國古代相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67.嚴世芸、李其忠主編,《三國兩晉魏晉南北朝醫學總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68.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 69.顧頡主編,《相術集成》,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70.Charles Benn著,姚文靜譯,《中國的黃金時代──唐朝的日常生活》(China’s Golden Age: 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71.Edward Schafer著,吳玉貴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 A Study of T'ang Exotic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72.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The Dressed Society: Clothing, the Body and Some Meanings of the World),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 73.Robin Bryer著,歐陽昱譯,《頭髮的歷史──各時代的流行髮式與對頭髮的想象》(The History of Hair: Fashion and Fantasy Down at the Ages),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74.Sarah Grogan著,余伯泉、洪莉竹主編,黎士鳴譯,《身體意象》(Body Image: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75.Susan B. Kaiser著,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第二冊)──外觀與自我》(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Symbolic Appearances in Context),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1.江梅,〈六朝美術中人物審美的演變──從「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艷」〉,《東南文化》1993年第5期,頁192-201。 2.安彩鳳,〈從唐代女性服飾變化看唐人的審美情趣〉,《唐都學刊》2012年第6期,頁42-45。 3.阮立,〈唐代女性形象的新思考──以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為例〉,《榮寶齋》2011年第1期,頁72-79。 4.李志生,〈唐人理想女性觀念──以容貌、品德、智慧為切入點〉,《唐研究》卷十一,2005年12月,頁159-186。 5.李怡、潘忠泉,〈唐人心態與唐代貴族女子服飾文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卷15第4期,2003,頁54-58。 6.李春生、李潔、劉東宇,〈中國宮廷美容發展簡史〉,《中華醫史雜誌》2001年第3期,頁180-183。 7.李建華,〈唐代人物審美觀的嬗變及其文學關照〉,《蘭州學刊》2009年第4期,頁192-199。 8.李貞德,〈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卷10第4期,1999,頁117-128。 9.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本2分,1997,頁283-367。 10.李劍國、孟琳,〈簡論唐前「服妖」現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427-433。 11.吳恆,〈中醫美容史略〉,《中醫文獻雜誌》2016年第3期,頁61-65。 12.呂姿瑩,〈古藝今妝──婦女容貌美學與化妝研究──從中國古代文獻與藝術品取樣〉,《美容科技學刊》2009年第2期,頁225-246。 13.宋肅懿,〈唐代長安居民的都市生活與時尚〉,《明新學報》卷34第1期,2008,頁69-88。 14.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本2分,2001,頁233-300。 15.林富士,〈頭髮、疾病與醫療──以中國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本1分,2000,頁67-127。 16.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卷10第3期,1999,頁111-157。 17.徐玉晶,〈魏晉士人的風度之美〉,《遠東通識學報》卷6第2期,2012,57-86。 18.姬南、李芽,〈古代美男──艷羨與悲哀〉,《中華遺產》2008年第12期,頁52-69。 19.高陽,〈敦煌壁畫中吉祥天女的服飾與中國審美文化〉,《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頁55-59;143-144。 20.晏新志,〈大唐文明之花──唐代婦女服飾文化〉,《文博》2004年第1期,頁81-87。 21.孫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文物》1984年第4期,頁57-69。 22.陳元朋,〈身體與花紋──唐宋時期的文身風尚初探〉,《新史學》卷11第1期,2000,1-44。 23.陳元朋,〈唐宋食療概念典行為之傅──以衍《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本4分,1998,頁765-825。 24.陳明,〈「商胡輒自誇」──中古胡商的藥材貿易與作偽〉,《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頁4-26。 25.陳擎光,〈宋代的合香與香具〉,《故宮文物月刊》第133期,1994,頁4-47。 26.畢波,〈粟特人與晉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香藥貿易〉,《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卷10第2期,2013,頁299-323。 27.張嘉鳳,〈隋唐醫籍中的小兒病因觀試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7期,2012,頁199-236。 28.張嘉鳳,〈操行英雄立功行差──晉唐之間小兒醫學的成立與對小兒醫的態度〉,《新史學》卷16第2期,2006,1-48。 29.董潔,〈唐代女性玉首飾〉,《文博》,2013年第1期,頁42-48。 30.廖浿晴,〈敦煌香藥方與唐代香文化〉,《敦煌學》第26輯,2005,頁191-213。 31.劉增貴,〈法與俗──秦漢法律中的民俗事象與習慣法〉,《中國史學》卷19,2009,頁53-68。 32.劉燕平、黃岑漢,〈試論秦漢晉唐時期中醫美容的萌發及興盛〉,《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卷11第3期, 2009,頁9-11。 33.盧秀文,〈中國古代婦女眉妝與敦煌婦女眉妝──妝飾文化研究之一〉,《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頁90-96。 34.盧秀文,〈敦煌壁畫中的古代婦女飾唇──妝飾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頁37-41+111。 35.盧秀文,〈敦煌壁畫中的婦女面靨妝──妝飾文化研究之四〉,收入鄭炳林主編《佛教藝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頁47-59。 36.盧秀文,〈敦煌壁畫中的婦女首飾簪花──妝飾文化研究之六〉,《敦煌研究》2007年第6期,頁48-58。 37.盧秀文、于倩,〈敦煌壁畫中的婦女紅粉妝──妝飾文化研究之三〉,《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頁49-54。 38.錢傳兵,〈唐代仕女畫之美〉,《東南文化》2002年第12期,頁56-63。 39.蕭璠,〈長生思想和與頭髮相關的養生方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本4分,1998,頁671-726。 40.薛平拴,〈隋唐長安商業市場的繁榮及其原因〉,《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89-95。 41.薛富興,〈漢魏美學概觀〉,《思想戰線》2005年第2期,頁97-104。 三)學位論文 1.朱麗娟,《論唐代的藥材貿易──以藥市為中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2.李龍,《《全唐詩》中的「眉」意象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美學系碩士論文,2012。 3.周左鋒,《論唐代藥肆和宮廷藥材消費》,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 4.周艷桃,《唐詩頭髮描寫之文化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5.高木祐子,《中醫美容護膚方的用藥特點及組方規律研究》,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 6.陳築君,《淺論孫思邈對中醫美容的貢獻》,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美容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7.溫翠芳,《唐代的外來香藥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06。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1.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2.Francette Pacteau, The Symptom of Beau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日)原田淑人,《唐代の服飾》,東京:財團法人東洋文庫,1970。 二)期刊論文 1.Alain Arrault, ‟Daily Activities in the Calendars of Medieval China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The Case of the Body Care Activities”, The Journal of History of NCCU, 2016:45, pp.1-60. 2.Patricia E. Karetzky,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Medieval China: Recen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ang Studies, 1999:17, pp.213-271. 3.Ping Yao, “Contested Virtue: The Daoist Investiture of Princesses Jinxian and Yuzhen and the Journey of Tang Imperial Daughters”, Tang Studies, 2004:22, pp.1-4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4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醫學文本為中心,討論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審美觀,尤其偏重在隋唐時代,探究當時的社會男女,特別是貴族男女對於身體美的愛好、風尚與實踐,並藉此考察醫學與社會之間緊密的互動關係。過去對同一時期之審美觀、美容等相關議題進行研究者甚多,但卻往往忽略醫療文獻的重要性,故本文特別針對醫籍有關影響儀容之身體病態,及能增益身體各部美感的內容加以耙梳與分析,以此一新的角度,更深入理解時人的生活重心與社會樣貌。
六朝到唐代的醫家除了提供很多美髮、美容和美體的藥方給民眾達到 理想中的美,也從本身的醫療知識出發,更進一步肯定那些審美標準背後所代表的健康意義,合理化與正當化那些審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衰老而導致的容體和鬚髮變化最無法為社會所接受,因而醫書提供許多藥方以解決問題。此外,相書中所說的貴相與社會的主流審美觀相當一致,所以醫者不免透過可行的醫療手段,幫社會男女變美,同時也是打造相法上的貴相。 魏晉到唐代的男女都希望擁有姣好的外表,除了滿足人性基本的愛美心態,也有其實際的用途與好處。對於男性而言,俊美的體貌有助於他們的仕途發展,所以他們重視儀容;至於女性的容貌受到矚目,則能讓人聯想到他們的生育力和房中修煉。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which centers on medical texts aims at discussing the aesthetics during the Wei and Tang specifically the aesthetics of Sui and Tang, to explore the body features preferences, customs and common practices of two genders especially noble ladies and noblemen. Meanwhile, this paper intent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cal science and society.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related studies of this era, researchers still always neglected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texts.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be focusing on how medical science affects a person's countenance, health and beauty to bring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social conduct and pre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dynasties.
Besides providing lots of prescriptions to assist people to obtain the beauty from head to foot, physicians who own medical knowledge during the Wei and Tang are able to affirm the health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so rationalize and justify those aesthetic requir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couldn't accept the reality of aging with the deteriorating of their bodies, faces and hair, therefore medical books at the time provide solutions to counter the aging problem. Furthermore, “good looks” that are mentioned in physiognomy quite identical with the mainstream of aesthetics in society. Hence, the medical books also emphasize on the different medical treatments available to help people to become beautiful and to acquire “good looks” simultaneously. Men and women from the Wei to Tang emphasize on their appearance as it not only satisfies their love to beauty but also brings them other benefits. A good appearance is important to men as it brings them a good career; however for women, an attractive appearance associates their fertilities and sexual ar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6:41:0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9-R05123019-1.pdf: 4268941 bytes, checksum: 9a3f427f5ae69df7dc6345be8955d19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II
摘要………………………………………………………………………IV Abstract…………………………………………………………………V 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8 第三節 研究取徑………………………………………………………16 第四節 章節安排………………………………………………………17 第二章 臉面……………………………………………………………19 第一節面病………………………………………………………………19 第二節 面部美容………………………………………………………29 第三節 小結……………………………………………………………59 第三章 髮鬚與五官……………………………………………………61 第一節 髮與鬚…………………………………………………………61 第二節 五官……………………………………………………………79 第三節 小結……………………………………………………………97 第四章 體態、四肢與氣味……………………………………………99 第一節 體態與四肢……………………………………………………99 第二節 氣味……………………………………………………………126 第三節 小結……………………………………………………………143 第五章 結論……………………………………………………………144 參考書目………………………………………………………………14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六朝隋唐的儀容研究── 一個醫療史的角度 | zh_TW |
dc.title | Treating the Appearance in Its Own Manner: Aesthetics, Medicine, and Culture during the Wei and Tang China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元朋(Yuan-Peng Chen),陳俊強(Chun-Keung Chan) | |
dc.subject.keyword | 儀容,審美觀,美容,身體,鬚髮,氣味,醫療,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ppearance,aesthetics,cosmetology,body,hair,odour,medical treatm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158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075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4-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1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