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0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秀芳(Hsiu-Fang Y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Chun L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賴以純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6:18:1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2-16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2-16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2-0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工具書
丁 度 《集韻》,北京:中華書局,宋刻本,1989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台北:錦鏽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8年。 王 力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第2刷,2002年。 白宛如 《廣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石汝杰、宮田一郎 《明清吳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方言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 榮主編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李珍華、周長楫 《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周法高 《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馬文熙、張歸璧 《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張自烈 《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1995年。 許 慎 《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清代陳昌治刻本,1963年。 許寶華、陶寰 《上海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彭年 《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 《寧波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閔家驥等 《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葉祥苓 《蘇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董同龢 《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專刊甲種之廿一,1967年。 鮑士杰 《杭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 R. H. Robins 《簡明語言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丁邦新 《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丁邦新 《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專刊之六十五,1975年。 元 稹 《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王 力 《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敎育出版社,第10卷,1987年。 王 力 《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敎育出版社,第17卷,1989年。 王 力 《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敎育出版社,第4卷,1986年。 王引之 《經傳釋詞》,長沙:岳麓書社,1982年。 王引之 《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季思 《中國古典十大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王念孫 《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白居易 《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朱 星 《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何九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建章 《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何耿鏞 《漢語方言研究小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吳文祺、張世祿 《中國歷代語言學論文選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岑麒祥 《語言學史槪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岑麒祥 《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如龍 《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建國 《漢語訓詁學史》,合肥:安徽敎育出版社,1986年。 李學勤主編 《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主編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士琦 《周祖謨語言文字論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祖謨 《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周祖謨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竺家寧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2版,2007年8月。 姚榮松 《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洪興祖 《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孫 畢 《章太炎《新方言》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 孫詒讓 《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徐通鏘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版,1999年5月。 袁宏道 《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袁家驊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第2版,2001年1月。 高 明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張玉金 《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承模、葉玲玲 《餘杭方言》,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張昭軍 《章太炎講國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曹志耘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章太炎 《太炎先生自訂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章太炎 《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章太炎 《國學講演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章太炎 《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冊,1984年。 章太炎 《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冊,1985年。 章太炎 《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冊,1986年。 章太炎 《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冊,1999年。 章太炎 《新方言》,《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 章太炎等 《中國語文學硏究》,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陳新雄 《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 陳新雄 《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陳新雄 《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9月。 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傅 傑 《章太炎學術史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吳語研究室 《吳語論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曾 慥 《高齋漫錄》,成都:巴蜀書社,《中國野史集成》第8冊,1993年。 曾運乾 《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黃 侃 《黃侃論學雜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 楊 倫 《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第2版,2005年 楊樹達 《古聲韻討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董同龢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第16版,民國92年10月。 詹伯慧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趙元任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趙元任 《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劉 鶚 《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劉又辛、李茂康 《訓詁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劉國輝 《歷史比較語言學概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潤清 《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年。 蔣禮鴻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張尚芳 《溫州方言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黎靖德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蕭 統 《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錢乃榮 《北部吳語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乃榮 《杭州方言志》,東京:好文出版株式會社,1992年。 錢乃榮 《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戴 侗 《六書故》,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戴 震 《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戴 震 《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鍾榮富 《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書局,2007年6月。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龐俊、郭誠永 《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三)學位論文 吳瑞文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李昭瑩 〈揚雄《方言》同源詞硏究:以秦晉方言和楚方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永強 《邵晉涵《爾雅正義》同族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唐七元 《漢語方言同源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論文,2009年。 陳梅香 《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賀 忠 《王建《宮詞》箋證》,上海復旦大學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王 芬 〈普通話零聲母w音v讀地域分佈規律及形成原因〉,《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07年8月。 王 寧 〈關於漢語詞源研究的幾個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2001年。 王福堂 〈紹興方言同音字匯〉,《方言》,2008年第1期,2008年2月。 王福堂 〈方言本字考證說略〉,《方言》,2003年第4期,2003年11月。 李 榮 〈吳語本字舉例〉,《方言》,1980年第2期,1980年5月。 李如龍 〈考求方言詞本字的音韻論證〉,《語言研究》,第1期,1988年。 李哲賢 〈論章太炎及其終極關懷──保存國粹〉,《漢學論壇》,第一輯,2002年。 沈鍾偉 〈李方桂上古音韻表〉,《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年。 邵慧君 〈「儂」字稱代演化軌跡探論〉,《中國語文》,2004年第1期,2004 年。 姚榮松 〈古代漢語同源詞研究探源〉,《國文學報》,第12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83年6月。 施文濤 〈寧波方言本字考〉,《方言》,1979年第3期,1979年8月。 徐芳敏 〈漢語方言本字考證與「尋音」〉,《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年。 徐時儀 〈「儂」的語源義探析〉,《醫古文知識》,2003年3月。 徐時儀 〈農聲字的語義探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1年6月。 徐通鏘 〈美國語言學家談歷史語言學〉,《語言學論叢》,第 13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張子才 〈章炳麟的《新方言》〉,《辭書研究》,1987年第 4 期,1987年。 張世方 〈北京話古微疑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語文研究》,2008年第2期。 梅祖麟 〈漢藏比較研究和上古漢語詞彙史〉,《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章太炎 〈與汪旭初論阿字長短音〉,《華國月刊》第1卷第5期,1924年。 麥 耘 〈中古精組字在粵語諸次方言的不同讀法及其歷史涵義〉,《中國語言學報》,第25卷第2期,1997年六月。 傅斯年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廣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第1卷第1期,1928年10月。 曾春蓉 〈現代漢語方言中古精組字今讀t、tʰ現象考察〉,《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6年12月。 游汝杰 〈漢語方言同源詞的判別原則〉,《方言》,2004年第1期,2004年2月。 楊秀芳 〈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1990年。 楊秀芳 〈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語言學論叢》第4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萬 波 〈贛語古知莊章精組聲母的今讀類型與歷史層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7月。 萬獻初 〈論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理論的性質及其形成的背景〉,《咸寧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總第56期) ,1998年。 趙元任 〈北京、蘇州、常州語助詞的研究〉,《清華學報》第3卷第2期,1926年12月。 劉又辛、李茂康 〈章太炎的語言文字學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1990年。 潘悟雲 〈漢語南方方言的特徵及其人文背景〉,《語言研究》,第24卷第4期,2004年12月 潘悟雲、陳忠敏 〈釋「儂」〉,《中國語言學報》,第21卷第1期,1995年。 蔡 佞 〈19世紀末的蘇州話〉,《吳語研究︰第五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諸祖耿 〈記本師章公自述治學之功夫與志向〉,《制言半月刊》,第25期,1936年9月。 謝棟元、李秀坤 〈章太炎先生的漢語方言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硏究》,第一輯,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3年。 羅傑瑞 〈閩語裡的「治」字〉,《方言》,1979年第3期,1979年8月。 (五)電子資源 北京大學劉俊文教授總策劃、總編纂、總監製,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安徽黃山書社發行,「中國基本古籍庫」,2008年。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餘杭史志網:http://www.yhsz.gov.cn/index.aspx。 韻典網:http://ytenx.org/。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0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研究章太炎在清末民初對漢語方言同源詞的看法,透過考察《新方言》中吳語詞彙的記錄,探究《新方言》這部作品在漢語方言學史上的貢獻與成就。茲將各章重點略陳如下:
第1章 緒論 在研究動機方面,乃因章太炎對《新方言》的撰成頗為得意,但此書在後人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且甚少受到關注,故本文期以梳理章氏此書之語文學觀念,試圖了解它在漢語方言學與同源詞研究(本字研究)上的貢獻與問題。 研究範圍以近三百條吳語詞彙為主,整理其中一百一十五條有記音字或反切的條目,分成「字同音同」、「字同音轉」、「音轉字變」三類進行討論。 再者,章太炎以「聲音條貫」為原則著作此書,收集的方言材料和古籍記載的詞彙乃是同源詞的關係,故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法為主。本文便從章氏所用記音字或反切音讀著手,以表格呈現章氏對歷時與共時語音變化的描述與記錄。 至於前人研究,則有專書如孫畢《章太炎《新方言》研究》、單篇論文如張子才〈章炳麟的《新方言》〉等七篇相關著作,於此章分段加以介紹。 第2章 《新方言》述評 第一節介紹《新方言》的成書時代與版本。 第二節的主題是從《訄書》、《檢論》的主張討論章太炎對方言地理分區的觀念,以及分析他在《新方言》中的實踐情況。 第三節講述此書之宗旨、研究方法及原則。章太炎在《新方言》序言中表明撰寫此書的目的是令讀者了解「今之殊言,不違姬漢」,具有提高中國人民族自信的意義。至於撰書之方法,則從「稽錄古書」與「察其聲音條貫」說起;之後再簡述《新方言》所反映之歷史語言學研究方法及問題。 第四節敘述《新方言》之體例與記音術語,並在術語一節中分為「傳統音韻學方法」與「創新的注音術語」兩類,試著闡述章太炎所用術語之含義及其記音限制和問題。 第3章 吳語音韻概說 此章為背景知識的介紹。首先,於第一節簡介吳語形成的歷史與分布概況。 再於第二節參考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二書,以蘇州話為典型說明吳語的音韻系統和特色。又在對吳語有初步概念後,進一步比較蘇州話與北京話之聲母、韻母,藉此呈現吳語和官話的音韻對應及其中古來源。 第三節則從本文附錄整理之「《新方言》吳語詞彙音韻表」歸結出數項條例,表現章太炎對聯繫古今同源詞之音韻對應的認知,可與前述用現代方言調查報告所整理的結果互相對照。 第4章 章太炎對漢語方言同源詞的研究:以《新方言》吳語為例 此章進入本文的研究重點。由於章太炎以「察其聲音條貫」為研究原則,是故本文著重於釐清《新方言》所示之音韻概念。 第一節列舉了一百一十五條明確記錄音讀的吳語詞彙,分成「字同音同」、「字同音轉」、「音轉字變」三類來說明,呈現章太炎對古代漢語和現代吳語同源詞之間音韻變化的看法,並耙梳出章氏心目中的吳語音韻特徵。 第二節再整理出一批同時記下吳語和其他方言同源詞音讀的條目,以當中並提最多次的官話(通語)記音為比較對象,呈現共時音韻之對比,且從中觀察章太炎記音的模式。 第5章 論《新方言》吳語同源詞考釋之是非 此章運用歷史語言學研究同源詞的觀點,試論章太炎在研究方言同源詞上的是非。 在第一節中,就聲、韻、調三方面檢視幾個例子,討論章太炎考釋方言同源詞的問題。例字「螴」、「乍」反映了章太炎聯繫本字之失誤;「㬮」、「而」、「蔑」、「姐」等字之討論,則是指出即使《新方言》並未嚴謹運用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法進行研究,仍有部分可信的本字,或是尚有可以細探的餘地。最後再以「鳥」字為例證,說明《新方言》所蒐羅的詞彙能夠作為討論衍伸知識的資料。 接著在第二節討論《新方言》的成就與缺失,分別從「綜合傳統訓詁學與歷史語言學研究觀念的貢獻與問題」、「『廣徵博引』對確定同源詞的影響」和「拓展漢語方言研究路徑及其未竟之處」三方面進行論述。 第6章 結論 本文以章太炎《新方言》一書為研究對象,主要以書中記有音值的吳語詞彙為材料,試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觀察章太炎如何進行漢語方言同源詞的研究,分別從歷時與共時的音韻比較整理出當時的吳語音韻特色和章太炎的研究觀念,並總結出章太炎在漢語方言研究上的地位。 大致上有五點結論:一、《新方言》的問世帶動對漢語方言的研究,章太炎更是討論方言分區的第一人。二、章太炎撰《新方言》為的是提升國人自信以對抗西學這一「政治性」目的,但也有考求難通之語這一「學術性」目的,且具體成就反映在語言文字學上。三、從《新方言》對吳語同源詞的論述來看,其音變規則來自於他對古音系統「自成一家」的認知。四、歷史語言學揭示研究語言的途徑有歷史文獻與共時方言,《新方言》兩者兼涉。五、複雜的古音系統、術語和解析撮錄字書之不易,是梳理章太炎之漢語方言研究成果的障礙。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Zhang Tai-yan(章太炎)’s research on the Cognates of Chinese Dialects. I take Wu Chinese of “New Dialects”(新方言) as the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s of his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ialects. In this thesis, I discuss (1) the Cognates with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honological changes of Wu Chinese in the book (3) the influence of “New Dialects” on modern dialect studies.
In chapter 1, in addition to explain my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scope, I also introduc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Then I review several related papers by modern scholars, especially Sun Bi(孫畢)and Chen Mei-xiang(陳梅香)’s research works.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introduce “New Dialects”. First of all, I pointout the time when “New Dialects” was published and the reason why Zhang Tai-yan decided to write it. Then I discuss Zhang Tai-yan’s no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zon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section 3; I describe the gist of this book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contain citing classic or ancient lexicons and examined phonological changes of words. In the last part, I summerized the book, especially its style and terminology. The main content of chapter 3 is a synoptic introduction about Wu Chinese phonology. I consult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Wu Chinese”(當代吳語研究) and “Essentials of Chinese Dialects”(漢語方言概要), one is written by Qian Nai-rong(錢乃榮) and another by Yuan Jia-hua(袁家驊). Based on the two books, I generalize Wu’s phonology and the features. Furthermore, I generalize several concepts from the Wu vocabulary of the “New Dialects”; those concepts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Wu’s phonology and the features. In chapter 4, I cite 115 Wu vocabularies of “New Dialects” which have clear sound record. Those vocabularies were classed as three categories. I use these materials to analyze how Zhang Tai-yan makes his thoughts in practice. For one thing, I examine Wu’s phonological diachronic change; for another thing, I observe phonological syn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Wu and Mandarin. Moreover, in chapter 5, I choose several examples of Wu vocabularies of “New Dialect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bout research methods which Zhang Tai-yan used. At the last section, I try to sum up the contribution of “New Dialects” and its imperfection. The chapter 6 is a conclusion. On the whole, “New Dialects” is the first book that combines classical Chinese sementics and western linguistic concepts. This work not only inspires Chinese Dialect Geography, but also establishes a firmly principle of studying cognate or the original form of a character. The principle is called “Yinzhun Yihe(音準義合)” that means the original characters(本字) should coincide with the phonological change rules and thread of meaning. The book contains abundant dialectal vocabularies for research. Undoubtedly, Zhang Tai-yan is the pioneer of studying modern Chinese Dialectology, and this book has its own valu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6:18:1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1002-1.pdf: 2202865 bytes, checksum: c6e535dbbc2a4e48cf6f7fdc7aeca4c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v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2 1.2 研究範圍 ………………………………………………………………………4 1.3 研究方法 ………………………………………………………………………6 1.3.1 「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 Language)的研究觀點 ………………6 1.3.1.1 歷史語言學及其研究方法 …………………………………………6 1.3.1.2 「同源詞」(cognate)釋義 ………………………………………8 1.3.1.3 歷史語言學研究觀點之於漢語方言研究的意義 …………………10 1.3.2 本文之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1.4 前人研究成果 …………………………………………………………………16 第2章 《新方言》述評 …………………………………………………………26 2.1 《新方言》的著成時代與版本 ………………………………………………26 2.2 《新方言》的方言地理區 ……………………………………………………26 2.3 《新方言》的宗旨與研究方法 ………………………………………………38 2.3.1 《新方言》的宗旨 ………………………………………………………38 2.3.2 《新方言》的研究方法 …………………………………………………40 2.3.2.1 稽錄古書 ……………………………………………………………40 2.3.2.2 察其聲音條貫 ………………………………………………………41 2.3.2.3《新方言》反映之歷史語言學研究方法及問題……………………44 2.4 《新方言》的體例與術語 ……………………………………………………46 2.4.1 《新方言》的體例 ………………………………………………………46 2.4.2 《新方言》的術語 ………………………………………………………47 2.4.2.1 傳統音韻學方法 ……………………………………………………47 2.4.2.2 創新的注音術語 …………………………………………………54 第3章 吳語音韻概說 ……………………………………………………………69 3.1 吳語之形成 ……………………………………………………………………69 3.2 現代吳語的語音系統 …………………………………………………………72 3.2.1 聲母 ………………………………………………………………………72 3.2.2 韻母 ………………………………………………………………………74 3.2.3 聲調 ………………………………………………………………………77 3.2.4 現代吳語的共同語音特徵 ………………………………………………77 3.2.5 現代吳語和標準語(北京音)的音韻對應 ……………………………78 3.3 《新方言》所示之吳語音韻條例 ……………………………………………88 第4章 章太炎對漢語方言同源詞的研究:以《新方言》吳語為例 …………95 4.1 《新方言》對吳語詞彙歷時音變的描寫 ……………………………………95 4.1.1 字同音同 …………………………………………………………………96 4.1.2 字同音轉 …………………………………………………………………111 4.1.3 音轉字變 …………………………………………………………………133 4.2 《新方言》中吳語詞彙與官話(通語)的音韻比較 ………………………144 第5章 論《新方言》吳語同源詞考釋之是非 …………………………………157 5.1 論《新方言》吳語同源詞考釋之是非 ………………………………………157 5.2 《新方言》的成就與缺失 ……………………………………………………169 5.2.1 綜合傳統訓詁學與歷史語言學研究觀念的貢獻與問題 ………………169 5.2.2 「廣徵博引」對確定同源詞的影響 ……………………………………172 5.2.3 拓展漢語方言研究路徑及其未竟之處 …………………………………174 第6章 結論 ………………………………………………………………………179 參考資料 ……………………………………………………………………………187 附錄:《新方言》吳語詞彙音韻表…………………………………………………193 一、關鍵字:「吳」…………………………………………………………………193 二、關鍵字:「蘇」…………………………………………………………………195 三、關鍵字:「杭」…………………………………………………………………196 四、關鍵字:「浙」…………………………………………………………………198 五、關鍵字:紹興等其他地區 ……………………………………………………21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章太炎之漢語方言同源詞研究:以《新方言》吳語為例 | zh_TW |
dc.title | Zhang Tai-yan’s Research on the Cognates of Chinese Dialects:Take Wu Chinese of “New Dialects” as the exampl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姚榮松(Rong-Song Yao),徐芳敏(Fang-Min Hsu) | |
dc.subject.keyword | 章太炎,新方言,漢語方言,吳語,同源詞,本字,歷史語言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hang Tai-yan,”New Dialects”,Chinese Dialects,Wu (or Wu Chinese),cognate,original character,Historical Linguist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21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2-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1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