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19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杜正勝(Cheng-Sheng T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yuan Ou-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歐陽宣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3:32:5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8-06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06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甲 傳世文獻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楊家駱編,《公羊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 〔戰國〕呂不偉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 孫詒讓撰、孫以楷標點,《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 梁啟雄著,《荀子簡釋》,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 乙 出土資料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發掘隊,〈陝西寶雞福臨堡東周墓葬發掘記〉,《考古》1963年第10期。 王久剛,〈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1期。 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及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貳冊,上海:中西書局,201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甘肅禮縣圓頂山98LDM2、200098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禮縣圓頂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古文化遺存〉,《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早期秦文化考古聯合考古隊〈2006年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11期。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趙化成、梁雲、侯紅偉、游富祥、王小榮,〈甘肅清水李崖遺址考古發掘獲重大突破〉,《中國文物報》2012年1月20日8版。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著,《西安南郊秦墓》,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吳鎮烽、尚志儒,〈陝西鳳翔高莊秦國墓地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 吳鎮鋒、尚志儒,〈陝西鳳翔八旗屯秦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3輯。 林泊,〈臨潼驪山北麓發現磚室墓〉,《文博》1991年第6期。 金學山,〈西安半坡的戰國墓葬〉,《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 咸陽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陽市楊陵區秦漢墓群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2期。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任家嘴秦墓》,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塔兒坡秦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咸陽市文管會,〈西北林學院古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2年第3期 秦都咸陽考古隊,〈咸陽市黃家溝戰國秦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6期。 陝西文管會、大荔縣文化館,〈朝邑戰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3輯。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秦始皇陵調查簡報〉,《考古》1962年第8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秦都櫟陽遺址初步勘查記〉,《文物》1966年第1期。 陝西省文管會秦墓清理組,〈陝西盧縣宋村春秋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第3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銅川棗廟墓地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2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等,〈陝西臨潼劉莊戰國墓地調查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5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西安北郊秦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隴縣店子秦墓》,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8。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著,《西安尤家莊秦墓》,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隊,〈秦都咸陽故城遺址的調查和試掘〉,《考古》1962年第6期。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鳳翔隊,〈秦都雍城遺址勘查〉,《考古》1963年第8期。 陝西省雍城考古隊,〈1981年鳳翔八旗屯西道溝秦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5期。 曹發展,〈陝西盧縣南關春秋秦墓清理記〉,《文博》1989年第2期。 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寶雞市益門村二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10期。 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寶雞市益門村秦墓發掘紀要〉,《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3期。 寶雞市博物館、寶雞縣圖書館,〈寶雞縣西高泉村春秋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0年第9期。 蘇秉琦,〈鬥雞臺溝東區墓葬〉,《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二)研究論著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文物》1984年第7期。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出版社,1987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 : 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收錄於《觀堂集林》卷第十三史林五,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輝,〈「 」字補釋兼論春秋公冠禮〉,《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印行。 王輝,〈也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銅器〉,《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5期。 王輝,〈秦文字釋讀訂補(八篇)〉,《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5期 王輝,〈論秦景公〉,《歷史月刊》1989年第3期。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王輝、焦南峰、馬振智,〈秦公大墓石磬殘銘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2分冊,(1996年)。 王學理,《咸陽帝都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頁260-282。 王學理,《秦物質文化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王學理、梁雲,《秦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學考察〉,《考古學報》2003年第3期。 史黨社,〈秦關北望—秦與「戎狄」文化的關係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田亞岐,〈東周時期關中秦墓所見「戎狄」文化因素探討〉,《文博》2003年第3期。 田醒農、雒忠如,〈多友鼎的發現及其銘文試釋〉,《人文雜誌》1981年第4期。 白光琦,〈秦公壺應為東周初期器〉,《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4期。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伍仕謙,〈秦公鐘考釋〉,《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80年第2期。 曲英杰,《先秦都城復原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2009。 朱繼平,《從淮夷族群到編戶齊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衝突的地理學觀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吳鎮烽,〈新出秦公鐘銘考釋與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 宋少華,〈湖南秦墓初論〉,《文物資料叢刊》第6輯。 宋治民,〈略論四川的秦人墓〉,《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2期。 李仲操,〈也釋多友鼎銘文〉,《人文雜誌》1982年第6期。 李峰,〈禮縣出土秦國早期銅器及祭祀遺址論綱〉,《文物》2011年第5期。 李峰,《西周的滅亡》,上海:上海古籍,2007。 李朝遠,〈上海博物館新獲秦公器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1996年第7期。 李朝遠,〈上海博物館所藏秦器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2002年第9期。 李朝遠,〈倫敦新見秦公壺〉,《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27日。 李進增,〈關中東周秦墓與秦國禮制興衰〉,《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1期。 李零,〈春秋秦器試探—新出秦公鐘、簋銘與過去著錄秦公鐘、簋銘的對讀〉,《文物》1979年第6期。 李學勤,〈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人文雜誌》1981年第6期。 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 李學勤,〈論秦子簋蓋及其意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學勤、艾蘭,〈最新出現的秦公壺〉,《中國文物報》1994年10月30日。 杜乃松,〈從列鼎制度看「克己復禮」的反動性〉,《考古》1976年第1期。 杜正勝,〈〈牧誓〉反映的歷史情境〉,《大陸雜誌》第81卷第3期,(1990年)收錄於氏著,《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杜正勝,〈古代世變與儒者的進退〉,《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1期,(2011年)。 杜正勝,〈先周歷史的新認識〉,《臺大歷史學報》第16期,(1991年)。 杜正勝,〈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論關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大陸雜誌》第87卷第5期,(1993年)。 杜正勝,〈封建與宗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本3分,收錄於氏著,《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杜正勝,〈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卷2分(1993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邢義田,〈秦或西漢初和姦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係—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奏讞書》簡180—196考論〉,原刊柳立言主編《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收錄於氏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 周秦文化研究委員會編,《周秦文化研究》,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尚志儒,〈秦國小型墓的分析與分期〉,《陝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1983年版。 林劍鳴,〈秦公鐘、鎛銘文釋讀中的一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 林劍鳴,《秦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俞偉超,《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胡謙盈,〈試談先周文化及相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首陽斋、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編,《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孫常敘,〈秦公及王姬鐘、鎛銘文考釋〉,《吉林師大學報(哲社版)》1978年第4期。 孫華,〈陝西扶風縣壹家堡遺址分析—兼論晚商時期關中地區諸考古文化的關係〉,《考古學研究(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徐少華,〈從叔姜簠析古申國歷史與文化的有關問題〉,《文物》2005年第3期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徐復,《秦會要定補》,北京:中華書局,1959。 徐蘋芳,〈考古學上所見秦帝國的形成與統一〉,《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 祝中熹,〈禮縣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文物》2004年第8期。 祝中熹,《秦史求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陝西雍城考古隊考古隊,〈秦都雍城鑽探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馬非白,《秦集史》,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高去尋,〈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史語所集刊》第七十本,第四分,(1999年)。 高至喜,〈論湖南秦墓〉,《文博》1990年第1期。 張天恩,〈對〈秦公簋考釋〉中有關問題的一些看法〉,《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80年第4期。 張長壽、梁星彭,〈關中先周青銅文化的類型與周文化的淵源〉,《考古學報》1989年第1期。 梁雲,〈西新邑考〉,《中國歷史與文物》2007年第6期。 梁雲,〈非子封邑的考古學探索〉,《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3期 梁雲,〈對鸞亭山祭祀遺址的初步認識〉,《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5期。 梁雲,《戰國時期的東西差別:考古學視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1990。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陳平,〈秦子戈、矛考〉,《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2期。 陳平,〈淺談禮縣秦公墓地遺存與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5期。 陳平,〈試論關中秦墓青銅容器的分期問題〉,《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3、4期。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昭容,〈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4分,(1993年)。 陳昭容,〈從秦系文字演變的觀點論詛楚文的真偽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本,4分(1993年)。 陳昭容,〈談新出秦公壺的時代〉,《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4期。 陳昭容,〈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文物〉,《大陸雜誌》第95卷第5期,(1997年)。 陳昭容,〈秦公器與秦子器——兼論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墓的墓主〉,收入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主編《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2010。 陳昭容,〈從文獻及出土文物看早期秦國融入華夏的歷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2。 陳振裕,〈試論湖北地區秦墓的年代與分期〉,《江漢考古》1991年第2期。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原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1933年,後收錄於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童書業,《春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童書業,《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楊惠福、侯紅偉,〈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主之管見〉,《考古與文物》2007年6期 葉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鄒衡,〈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鄒衡,〈再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鄒衡,〈從周代埋葬制度的變化剖析孔子提倡「禮治」的反動本質〉,《文物》1974年第1期 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 蒙文通,《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 趙化成,〈尋找秦文化淵源的新綫索〉,《文博》1987年第1期。 趙化成、王輝、韋正,〈禮縣大堡子山秦子「樂器坑」相關問題探討〉,《文物》2008年第11期。 趙化成〈寶雞市益門村二號春秋墓族屬管見〉,《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劉雨,〈多友鼎銘的時代與地名考訂〉,《考古》1983年第2期。 劉曙光,〈三門峽上村嶺秦人墓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滕銘予,〈店子墓地的形成與發展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滕銘予,〈關中洞室墓年代研究〉,《華夏考古》1993年第2期。 滕銘予,〈關中秦墓研究〉《考古學報》,1992考古學報年第3期。 滕銘予,《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盧連成,〈扶風劉家先周墓地剖析—論先周文化〉,《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盧連城、楊滿倉,〈陝西寶雞縣太公廟村發現秦公鐘、秦公鎛〉,《文物》1978年第11期。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台北:三民書局,1982。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書局,1985。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戴春陽,〈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關問題〉,《文物》2000年第5期。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89。 韓偉,〈略論陝西春秋戰國秦墓〉《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1期。 韓偉、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發掘研究綜述〉,《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5、6期。 禮縣博物館、禮縣秦西垂文化研究會,《秦西垂陵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63。 (三)英文論著 “The Exhibition of Early Chinese Bronzes” ,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6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Antiquarianism in Eastern Zhou Bronz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Wu Hung edited, Reinventing the past :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Chicago : Art Media Resources, 2010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The Debate on the Origins of Qin: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收錄於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民族學硏究所、台灣史硏究所籌備處、語言學硏究所籌備處主辦,《文化差異與社會科學通則:紀念張光直先生學術硏討會》,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02。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Los Angeles :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6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四)日文論著 岡村秀典,〈秦文化の編年〉,《古史春秋》第二号(京都:朋友書店,1984)。 梅原末治,〈所謂秦銅器に就いて〉,慶應義塾大學三田史學會《史學》10.3(1931年)。 (五)電子資源 本研究參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製作之『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本研究參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製作之『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SDBronzeVessels/Default.aspx 「漢字構型資料庫」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Google地圖」 https://maps.google.com.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19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戰國時期文獻中東方列國稱秦為戎狄的現象,作為剖析秦人文化形構的綫索,從秦人的起源論述、文化面貌以及秦文化變革中的禮制轉型等面向,探討在秦人崛起歷程中秦人文化結構的內涵,時間跨度為西周中葉至秦統一天下,空間則主要在關中地區及甘肅東部。
全文除卻〈緒論〉與〈結論〉共分三章。〈緒論〉指出本文的問題意識在學界相關研究中的定位,以及界定本文的研究對象及若干概念。第一章〈東周時期列國對秦人的描述〉指出「秦稱戎狄」這個現象,界定文獻中戎狄、夷狄的所指,並解釋這類描述在戰國晚期國際局勢下的意義。第二章〈秦人起源論述的形塑與文化面貌〉更進一步從秦人的起源論述,分析兩周之際秦與華夏及戎狄間的複雜關係。秦的文化性質在於上下階層文化取向存在差異,秦上層階級深受華夏影響,但下層階級包含相當比例的戎狄族群,並雜染戎俗。第三章〈秦文化變革中的禮制轉型—咸陽地區的仿銅陶禮器墓析論〉從考古學的視角審視與「秦稱戎狄」現象同時期的關中地區的物質文化。以秦文化變革中的禮制轉型為背景,根據仿銅陶禮器器型及器類搭配方式的變化,論證秦傳統禮制的消失,新禮制的形成。 本文主張「秦稱戎狄」雖直接反映秦獨大的戰國晚期國際局勢,但考察秦人崛起的歷史情境,亦能夠從其文化特質,回應「秦稱戎狄」這類描述。例如,秦上層的華夏化及源自東方的族源論述,或許為重建族群認同、攀附華夏族群的一種表現。秦下層則深受戎俗影響,人口雜有戎狄,這一方面說明秦的文化性質有階層差異,另一方面也是構成「秦稱戎狄」的客觀理由。此外,秦文化變革含有「禮制轉型」的傾向。在戰國中期以降,秦文化中於春秋時代曾受西周晚期影響的禮制因素消失,呈現斷裂的發展。此斷裂性與文化差異反應在秦文化中的仿銅陶禮器,此較之於同時期東方地區呈連續性的發展,有很大的區別。這種與東方迥異的禮制發展軌跡或許亦是致使「秦稱戎狄」的因素。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Qin by tracing how the Qin people was depicted as barbarians(Rong-di, 戎狄)i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texts. For decades, historians considered the portrayal of Qin as barbarians in them as a proof that the Qin people descended from or were related to the barbarians. However, this only appeared during the late Warring-States-period and cannot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ier Springs-and-Autumns-period. It seems that the depiction and perception of Qin as barbarians is a complex historical event. It inspires me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Qin by examining the term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erm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Qin was not described as barbarians in the texts until it has outgrown the Eastern polities during the Warring-States-period. Second, the historical truth concerning whether Qin originated from the barbarians cannot be settled on solely by the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Qin in Shi ji Qin benji(史記秦本紀). Qin was no doubt culturally affected by the Northwestern barbarian tribes. Though the upper class of Qin was mu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a-Xia(華夏), the lower class, in contrast, retained som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em. Third, from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 ritual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reformation of Qin culture during the late Warring-States-period. It can be detected in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itual bronze and ceramic vessels found in the tombs on the Wei River basin. In fact, the portrayal of Qin as barbarians reflecte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Warring-States-period China. As the Qin polity became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the Eastern polities dreaded the consequences of being annexed by it, and they used the derogatory term to formulate an ideology against it. Nevertheless, the portrayal was not without foundation: it was foste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Qin polity controlled part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barbarian tribes. Cultural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Qin and the Eastern polities. During the late Warring-States-period, Qin underwent the reformation enacted by Shang Yang(商鞅); in the meantime, a ritual transformation also occurred, especially at Xianyang(咸陽). The traditional ritual system of Qin was radically transformed into a new one. I regard these a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Qin was depicted as barbarians by the tex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3:32: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3001-1.pdf: 20932563 bytes, checksum: e60baa03334e6fc56a789917af929c1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自序 Ⅰ 摘要 Ⅳ Abstract Ⅴ 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表目錄 Ⅶ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回顧及研究展望 2 三史料與研究視角 4 四秦文化的界定 7 五論文要旨與章節安排 8 第一章東周時期列國對秦的描述 9 一東方列國對秦的描述 9 二論東方列國稱秦戎狄、夷狄的所指 11 三論秦稱戎狄、夷狄的歷史情境 15 第二章秦人起源論述的形塑及其文化面貌 23 一西周時期的甘肅東部地區 23 二文獻中西周中期至兩周之際的秦人 26 三秦人的崛起及其人群組成 31 小結 38 第三章秦文化變革中的禮制轉型—咸陽地區的仿銅陶禮器墓析論 41 一出土器物中的禮制 42 二東周時期咸陽地區的仿銅陶禮器墓地 44 三秦文化變革中的延續與斷裂 55 四秦文化變革中的禮制轉型 58 小結 60 結論 61 參考文獻 63 附錄 71 圖目錄 圖2-1:西周時期甘肅地區與早期秦文化有關的重要遺址 24 圖2-2:西周時期秦人及申的地理位置推測 30 圖2-3:春秋初年秦都邑、歸葬地推測 34 圖3-1:咸陽地區的秦墓 44 圖3-2: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任家嘴墓地仿銅陶禮器的器型及器類搭配 46 圖3-3:戰國晚期至秦代任家嘴墓地仿銅陶禮器墓器型及器類搭配 47 圖3-4:塔兒坡墓地戰國晚期至秦代仿銅陶禮器器型及器類搭配 48 圖3-5:任家嘴墓地春秋中期至秦代各類墓葬數量 51 圖3-6:塔兒坡戰國晚期至秦代各類墓葬數量 53 圖3-7:塔兒坡墓地戰國晚期至秦代性別比較 56 表目錄 表1-1:東周列國對秦描述編年 18 表2-1:春秋早期秦公葬地 33 表3-1:秦墓分期對照 45 表3-2:春秋型仿銅陶禮器的器類搭配 51 表3-3:任家嘴墓地戰國型仿銅陶禮器的器類搭配 52 表3-4:塔兒坡墓地戰國型仿銅陶禮器的器類搭配 53 附表(一):春秋戰國時代秦、晉、楚大事年表 71 附表(二):任家嘴墓地仿銅陶禮器墓陶器器類搭配一覽 78 附表(三):塔兒坡仿銅陶禮器墓器類搭配 80 附表(四):西安北郊秦墓仿銅陶禮器墓陶器器類搭配一覽 8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秦稱戎狄——秦人的文化形構剖析 | zh_TW |
dc.title | Qin as Barbarians: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Qi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邢義田(I-Tien Hsing),陳柏楨(Po-Chan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秦稱戎狄,文化形構,起源論述,秦文化變革,禮制轉型,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Qin as barbarians,cultural formation,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Qin,reformation of Qin culture,ritual transform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8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0.4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