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曹淑娟(Shu-Chuan Tsao),張蓓蓓(Pei-Pei Chang)
dc.contributor.authorNGA SHUN FATIMA LUIen
dc.contributor.author雷雅淳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6T16:23:09Z-
dc.date.available2013-07-19
dc.date.available2021-05-16T16:23:09Z-
dc.date.copyright2013-07-19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7-12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古籍
(一)《世説新語》與明清之際世説體著作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説新語箋疏》,臺北市:華正,1991年。
【明】張岱撰,高學安、佘德余校點:《快園道古》,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明】李清:《女世説》,載上海婦女雜誌社編,《婦女雜誌》,北京市:綫
裝書局,2006年。
【明】李延昰口授;蔣烈編:《南吳舊話錄》,臺北市:廣文,1971年。
【明】李延昰:《南吴舊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張怡撰;魏連科點校:《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張怡撰:《玉光劍氣集》,載《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0年。
【清】吳肅公撰;陸林校點:《明語林》,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清】王晫:《新校今世説》,臺北:世界,1959年。
【清】王晫著,陳大康校點:《今世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其他古籍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1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市:里仁書局,1980
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1984年。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孔平仲:《續世説》,載朱易安、傅璇琮等編,《全宋筆記》,鄭州:
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市:臺灣商務,1966年。
【宋】李垕:《南北史續世説》,載《筆記小説大觀》,台北市:新興,1986
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1987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載《古書題跋叢刊(二)》,北京市:學
苑出版社,2009年。
【明】朱棣:《孝順事實》,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市:書目
文獻社,1993年。
【明】楊循吉撰:《吳中往哲記》,收錄在江慶柏主編,《江蘇人物傳記叢
刊》,揚州市:廣陵書社,2011年。
【明】文徵明,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黃魯曾續撰:《續吳中往哲記》,收錄在江慶柏主編,《江蘇人物傳記
叢刊》,揚州市:廣陵書社,2011年。
───續撰:《續吳中往哲記補遺》,收錄在江慶柏主編,《江蘇人物傳記叢
刊》,揚州市:廣陵書社,2011年。
【明】楊儀:《淸賞錄》,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年。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臺北市:新興,1984年。
【明】王世貞:《世説新語補》,載《四庫存目》,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
年。
【明】李贄:《初潭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焦竑:《焦氏類林》,載《四庫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
年。
───撰;顧思點校:《玉堂叢語》,北京:中華,1981年。
【明】方學漸:《邇訓》,北京:北京燕山,2008年。
【明】劉元卿:《賢奕編》,北京市中國書店,2000年。
【明】陳禹謨:《説儲》,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年。
───:《説儲二集》,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
年。
【明】郭良翰撰:《問奇類林》,載《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市:北京出版
社出版 : 新華書店經銷, 2000年。
───:《續問奇類林》,載《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 :
新華書店經銷, 2000年。
【明】陳繼儒:《見聞錄》,臺北:藝文,1965年。
───:《古今韵史》,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
年。
【明】潘士藻:《闇然堂類纂》,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
化, 1995年。
【明】李紹文:《皇明世説新語》,載《筆記小説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1985年。
【明】徐象梅:《瑯嬛史唾》,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年。
【明】丁元薦:《西山日記》,載《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6年。
───:《西山日記》,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 : 莊嚴文化, 1995
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明】周應治:《霞外麈談》,臺北市:新興,1979年。
【明】林茂桂撰;詹子忠评;高洪鈞校注:《南北朝新語》,天津市:天津古
籍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智囊全集》,南京市:鳳凰, 2009年。
───編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明】鄭瑄:《昨非庵日纂》,台北市:新興,1978年。
【明】祝彥:《祝氏事偶》,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孫奇逢著;朱茂漢點校:《夏峰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趙瑜:《兒世説》,收錄於【明】陶珽撰,《續説郛》,台北市:新興
  1972年。
【明】佚名:《燕都妓品》,收錄於【明】陶珽,《續説郛》,台北市:新興
  書局,1972年。
【明】孫能傳:《益智編》,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年。
【明】樊玉衝;於倫增補:《智品》,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
  嚴文化, 1995年。
【明】呂純如:《學古適用編》,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 :莊嚴文
  化, 1995年。
【明】張墉:《廿一史識餘》,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6年。
【明】曹臣撰;陸林校點:《舌華錄》,合肥市:黃山書社, 1999年。
【明】馬嘉松:《十可篇》,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 : 莊嚴文化,
  1995年。
【明】江東偉:《芙蓉鏡寓言》,長沙市:岳麓書社,2005年。
【明】鄭仲夔:《耳新》,載《硯雲甲乙編》,臺北:藝文,1966年。
───:《淸言》,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
───:《雋區》,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明】王兆雲:《皇明詞林人物考》,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
  嚴文化,1996年。
【明】張岱著;欒保群注:《瑯嬛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明】李清:《南渡錄》,卷四,載《中國野史集成續篇》,成都:巴蜀書社,
  2000年。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1989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市:古籍,1999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市:浙江古籍社,2005年。
───:《思舊錄》,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書版社,2009
  年。
【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
  1983年。
【清】汪琬:《説鈴》,北京市:人民文學,2012年。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載《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年。
【清】吳肅公:《街南續集》,載《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年。
【清】官偉鏐:《庭聞州世説》,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
  化,1995年。
【清】王士禎:《居易録》,載《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李塨:《恕谷後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66年。
【清】張楷纂修:《(康熙)安慶府志》,載《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
出版社,2010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梁允植等:《梁氏族譜》,北京市:綫裝書局,2002年。
【淸】章撫功:《漢世説》,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5年。
【清】鄭澐修;【淸】紹晉涵纂:《(乾隆)杭州府志》,載《續修四庫全
  書》,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清】陶元藻:《全浙詩話》,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
  1995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秦瀛:《己未詞科録》,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錢林:《文獻徵存録》,臺北市:明文,1985年。
【淸】吳修:《昭代名人尺牘小傳》,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周中孚撰;黃曙輝,印曉峰標校:《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
  版社,2009年。
【清】陸繼輅:《合肥學舍札記》,載《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市:學苑
  出版社,2005年。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魯銓、鍾英修;【清】洪亮吉、施普纂:《(嘉慶)寧國府志》,載《中
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淸】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高承勳:《豪譜》,臺北:藝文,1967年。
【清】李瀚章,裕祿等編纂:《(光緒)湖南通志》,長沙市:岳麓書社,
  2009年。
【清】嚴蘅:《女世説》,哈佛燕京圖書館互聯網•明清婦女著作資料庫,
  1921年上海聚珍倣宋印書局印本。
  (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htm
  Last Visited: 27/6/2013)
【清】徐鼒:《小腆紀傳》,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徐士鸞:《宋豔》,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清】王用臣:《斯陶説林》,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1年。
【淸】鄧之誠:《清初紀事初編》,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臺北市:明文,1985年。
【淸】唐鑑:《國朝學案小識》,臺北市:明文,1985年。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市:齊魯
  書社,1996年。
易宗虁:《新世説》,臺北市:明文,1985年。
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一)》,臺北市:明文,1985年。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臺北市:明文,1985年。
張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遺民詩詠(初編)》,臺北市:明文,1985年。
───:《明代千遺民詩詠二編》,臺北市:明文,1985年。
───:《明代千遺民詩詠三編》,臺北市:明文,1985年。
黃嗣艾:《南雷學案》,臺北市:明文,1985年。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市:明文,1985年。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著作
王旭川:《中國小説續書研究》,上海:學林,2004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市:黎明文化,
2012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
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年。
───:《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台北市:中研
院近史所,2013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説史》,濟南市:齊魯書社,1994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説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市:聯經,1997年。
苗壯:《筆記小説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説史稿•上冊》,北京市:北京大學,1993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
郭箴一:《中國小説史》,台北市:台灣商務,1965年。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7年。
梅家玲:《世説新語的語言與敍事》,臺北市:里仁,2004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
張則侗:《張岱探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張俊:《清代小説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年。
陳大康:《明代小説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説流派研究》,武昌市:武漢大學,1993年。
───:《文言小説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縣:臺灣食貨,1994年。
費思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
化》,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市: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想像與敍述》,北京市:人民文學,2009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説史》,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世説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蕴》,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年。
───:《魏晉士人人格精神 - 《世説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
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魯迅:《中國小説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劉強:《世説學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江浙訪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顧凱:《明代江南園林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Ko, Dorothy,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ather, Richard B. translated, Shih-shuo Hsin-yu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2002.
Qian, Nanxiu, Spirit and self in medieval China the Shih-shuo hsin-yu and its legac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Yim, Lawrence C. H.,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二)單篇論文
王旭川:〈明代《世説新語》的研究及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
第3期(2005年5月),頁68-73。
王忠閣:〈論李贄《初潭集》對理學思想的批判〉,《江漢論壇》(2003年3
月),頁78-80。
王重民:〈李清著述考〉,《圖書館學季刊》,1928年第2卷,第3期,頁
333-342,載《中國圖書館學史料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2009)
王猛:〈明代世説體小説序跋研究論略〉,《江漢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
(2008年12月),頁68-72。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39-103。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收入胡曉
真、王鴻泰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台北:允晨,2010,
頁587-631。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 – 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
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天下之治自婦女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收入游鑑明
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九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11),頁91-
122。
吳國慶:〈《智囊》與《智囊補》比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98年第3期),頁25-26。
吳惠敏:〈論馮夢龍《智囊全集》的人物塑造〉,《學術論壇》第218期
(2009年第3期),頁164-169。
李守素、梁松:〈試論類書的分類體系與分類技術〉,《大學圖書館學報》,
第5期,1989年,22-28。
李劍鋒:〈明遺民對陶淵明的接受〉,《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1期),頁145-150。
李昭鴻:〈《賢奕編》研究-劉元卿教育方式的多元呈現〉,《中國文化大學
中文學報》第19期(2009年10月),頁65-90。
李焯然:〈《世説新語》與《焦氏類林》〉,《明史研究專刊》第10期
(1992年10月),頁19-35。
李慶西:〈《玉劍尊聞》及錢吳諸序〉,《中國文化》第11期(1995年第1
期),頁177-180。
李靈年:〈世説體小説的上乘之作——讀《舌華錄》和《明語林》〉,《明清
小説研究》(1996年第2期),頁177-183。
───:〈李清與《女世説》〉,《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4期),頁132-
141。
李靈年、陸林:〈晚明曹臣與清言小品《舌華錄》〉,《中國典籍與文化》第
36期(2001年01期),頁80-85。
佘德余:〈從張岱《快園道古》的編撰看其輯佚〉,《古籍研究》(2001年第
1期),頁49-53。
余新忠:〈明清時期孝行的文本解讀 – 以江南方志記載為中心〉,《中國社
會歷史評論 第七卷》,2006,頁33-60。
武躍進、王壯:〈明清類書的興盛與衰亡〉,《圖書館學研究》,第2期,
1996年4月,76-82。
邱仲麟:〈不孝之孝 – 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
卷1期,1995年3月,頁49-94。
房厚信:〈《智囊》成書緣起、性質及其文學价值〉,《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136期(2010年第4期),頁74-79。
周小兵:〈《何氏語林》是否包含《世説》的內容〉,《明清小説研究》第74
期(2004年第4期),頁192-195
胡海英:〈《何氏語林》引《世説新語》考〉,《明清小説研究》第90期
(2008年第4期),頁203-213。
───:〈《何氏語林》嘉靖刻本三考〉,《文獻》(2010年1月第1期)
夏咸淳:〈《智囊》諸書與晚明崇智思潮〉,《學術月刊》(1998第10期),
頁62-71。
高洪鈞:〈所見《南北朝新語》與《忠義錄》〉,《文獻》(1991年第3期),
頁224-229。
張仕帆:〈吳肅公《明語林》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2004
年7月),頁201-218。
張則侗:〈張岱《快園道古》的編撰體例和文化精神〉,《國文天地》第26卷
第2期(2010年7月),頁58-62。
張春輝:〈類書的範圍與發展〉,《文獻》,第1期,1987年,179-190。
張蓓蓓:〈魏晉學術的一種觀察──從《世説新語》談起〉,收入廖蔚卿敎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
書局,2003年),頁113-159。
陳大康:〈王晫和他的《今世説》〉,《明清小説研究》(1994年01期),
頁122-124。
陳文新:〈《今世説》與王晫心態〉,《明清小説研究》(1990年第1期),
頁168-178。
陳衛門、周曉平:〈張岱字號、籍里、卒年辨〉,《文學遺產》,(1982-2),
頁128-134。
陸國強:〈關於張怡《玉光劍氣集》手稿〉,《文物》(1981年第7期),頁
82-84。
黃東陽:〈由《玉劍尊聞》考察清初世説體之文體特質〉,《東吳中文學報》
第17期(2009年5月),頁161-178。
焦曉靜:〈淺析《何氏語林》的現實關懷和批判〉,《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2第8期),頁106-108。
賈占林:〈論晚明「世説體」〉,《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08
年6月),頁45-48。
───:〈論李贄宗教情懷在《初潭集》中的顯現〉,《百色學院學報》第21
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129-132。
寧稼雨:〈《南吴舊話錄》考〉,《南開學報》(1996年第2期),頁73-80。
齊慧源、王麗:〈曹臣《舌華錄》創作藝術簡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
27卷第2期(2012年3月),頁75-78。
翟勇:〈《何氏語林》成書考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頁14-21。
鄭幸雅:〈召喚經典--何良俊《語林》對《世説新語》體裁的因創〉,《文學
新鑰》第十期(2009年12月),頁105-166。
錢南秀:〈「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收入游鑑
明,胡纓, 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市:五南,
2011)
權儒學:〈張岱《快園道古》佚文五則〉,《文獻》(1988年第3期),頁
267-268。
───:〈張岱《快園道古》輯佚(上)〉,《文獻》(1999年4月),頁
184-206。
蔡麗玲:〈〈世説体〉の著作から見た晩明文学の一側面〉,《関西大学中国
文学会紀要 (27)》,2006年3月,頁173-192。
Fei, Siyen, “Writing for Justice: An Activist Beginning of the Cult of Female Chas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71, No.4, 2012,
p.991-1012.
Handlin Smith, Joanna F. “Gardens in Ch’i Piao-chia’s Social World: Wealth and
Values in Late-Ming Kiangn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1, No.1
(Feb.,1992), pp 55-81.
Koh, Khee Heong, “Jinhua's Leading Neo-Confucian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
Understanding Zhang Mao 章懋”, Ming Qing yanjiu (2007), pp. 1-29.
Li, Wai-yee,“The Late Ming Courtesan: The Invention of a Cultural Ideal”, in Ellen
Widmer and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46-73.
Qian, Nanxiu, ‘Milk and Scent: Works about women in the SHISHUO XINYU Genre’,
in Nan Nu: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Leiden;
Boston: Brill, March 1999),pp.187-236.

(三)學位論文
刁英:《《今世説》與《世説新語》比較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毛香懿:《明清世説體著作之兒童書寫析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李麗:《《何氏語林》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飛:《吳肅公考論》,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英嬌:《李贄《初潭集》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沈鳴鳴:《王晫及其《今世説》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冷銀花:《清代「世説體」小説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艾齡:《《智囊補》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官廷森:《晚明世説體著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姚琪姝:《「世説體」小説發展述論》,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高芳:《《玉劍尊聞》和《明語林》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
年。
高明:《陳繼儒研究:歷史與文獻》,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3。
張雅函:《何良俊《語林》之文化意蘊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永瑢:《《皇明世説新語》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雷雅淳:〈《皇明世説新語》之研究 – 李紹文思想初探〉,新加坡國立大學
學位論文,2011年。
甄靜:《元明清時期《世説新語》傳播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翟勇:《何良俊研究》,上海大學博士論文, 2011年。
蔡麗玲:《從晚明「世説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國立清華
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謝崇熙:《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2008。
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四)工具書
朱一玄,寧稼雨,陈桂聲编著:《中國古代小説總目提要》,北京市:人民文
學,2005年。
朱一玄编;朱天吉校:《明清小説資料選編》,天津市: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市:明文,1986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説總目提要》,濟南市:齊魯書社,1996年。
謝正光編著;王德毅校訂:《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市:新文豐,1990年。

(五)會議論文
金貞淑:<論明中葉「吳中名士」人格重構與《世説新語》復興的關係>,2013年6月3日發表於《有鳳初鳴 – 漢學多元領域之探索學術討論會》。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0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明清之際世説體對《世説新語》的繼承與轉化為主要脈絡,觀察明清之際世説體在體例與思想內涵上,對《世説新語》進行了怎樣的繼承與轉化,試圖探索其轉化的成因。
第一章緒論從學界已有的基礎上,嘗試為「世説體」提出一個義界,並以該義界為基礎,劃分屬於「世説體」及《世説新語》之支流的作品。
第二章以明清之際世説體在體例上對《世説新語》的繼承與轉化為中心,並闡述各書的寫作動機,以及各書與《世説新語》的關係。經過分析,發現不論有無標榜意圖模仿《世説新語》,這七部作品在體例上都各自呈現了對《世説新語》的承襲及創新,並且在多方面都有共通的地方。
第三章以「德行」為主軸,可見明清之際世説體所呈現的德量的觀念,對《世説新語》的觀念有所轉化。其次,兩者都呈現了孝先於忠的觀念,但在內涵上卻有所不同,可見明清之際世説體在繼承中又有了自己的轉化。至於明清之際世説體對廉與儉的重視,則可見對《世説新語》呈現的廉、儉觀念的轉化。
第四章以「政事」與「棲逸」為主軸,論仕隱心態的呈現。經過分析,可見明清之際世説體在「政事」的內容上,從《世説新語》所呈現的「不理政事」,轉化為「勤於政事」。至於「棲逸」則不乏以魏晉的隱逸之士、物癖自比的例子,可見明清之際世説體在這方面對《世説新語》所載的人事言行的認同及繼承。不過,以隱逸的生活情境而言,則呈現了對《世説新語》的〈棲逸〉的轉化。
第五章觀察明清之際世説體對《世説新語•賢媛》傳統的繼承與突破。經過分析,明清之際世説體與《世説新語•賢媛》傳統的關係可分為四類。《玉劍尊聞》、《明語林》、《今世説》繼承了《世説新語•賢媛》的傳統。《玉光劍氣集》及《南吳舊話錄》收錄了「不賢」、「非媛」的女性,對〈賢媛〉進行了擴展。《女世説》全書載女性言行事蹟,呈現巾幗不讓鬚眉的風姿,寓有教化男性的意義,可見其對〈賢媛〉的擴展。至於《快園道古》則打破了將女性另立一門的限制,將女性事蹟與男性並列,分置在相應的門類之下。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各章的觀察,本文認為明清之際世説體的寫作原意,本就非盲目地仿摹魏晉名士的行事。因而在思想內涵及體例的層面上,必然會對《世説新語》進行轉化。其轉化與作品的時代性有關,以服務其「存史」的編撰意圖。然而,採用世說體「存史」,也有其局限,也是造成這個文體的發展陷入瓶頸的原因之一。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itation of Shi Shuo Xin Yu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authors of the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consciously transformed both the form and the inner values of their works from the original Shi Shuo Xin Yu in order to serve their purposes of writing the book.
Chapter 1 identifies a list of works of the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s proposed in this chapter. From the list of works, 7 texts completed during Ming Qing Transition are identified, with brief accounts of these works and their authors included in the chapter.
Chapter 2 first discusses the objectives of these texts. Based on the objectives of these books, this 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form of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hange in the nonclementure of the chapters, as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hi Shuo Xin Yu.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topic “Virtuous Conduct”, and discusses the various conducts such as filial piety, loyalty, incorruptibility and frugality as portrayed by the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Ming-Qing transition. By comparing the views contained in the Shi Shuo imitations to those contained within Shi Shuo Xin Yu, it is clear that the imitations offer different viewpoints as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hi Shuo Xin Yu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topics “Affairs of the State” and “Reclusion and Disengagement”. The first part of the chapter deals with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points as expressed in Shi Shuo Xin Yu and the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The second part then focuses on the reclusion style displayed in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which is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Shi Shuo Xin Yu.
Chapter 5 focuses on the topic “Worthy Beauties”, and discus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types of women seen in Shi Shuo imitations during Ming-Qing transition, and how it varies differently from the original Shi Shuo Xin Yu.
Chapter 6 concludes,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Shi Shuo imitations in fulfilling their writing objectives briefly evaluat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6T16:23: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00121022-1.pdf: 3741572 bytes, checksum: b1f24c80119f46c5d0cc3c19f6f0681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明清時期「世説體」之相關研究回顧.................2
(一)「世說體」作品考證補遺.................4
(二)「世説體」個別作品的討論.................5
(三)針對個別「世説體」作品進行的内部研究:作者生平、内容、藝術手法等.................6
(四)從個別「世説體」作品延伸的外部研究: 作品所反映的作者思想、時代訊息等.................7
(五)與《世説新語》比較的研究.................9
第二節.「世説體」之義界.................10
(一)架構:分門別類.................16
(二)內容的性質:以真實人事為主,具史料價值.................17
(三)筆法:具有小説特質.................19
(四)篇幅短小.................25
第三節.明清「世説體」作品考察.................25
第四節.《世説新語》流脈下的其他著作.................33
第五節.明清之際世説體及作者簡介.................40
(一)張怡 《玉光劍氣集》.................41
(二)梁維樞 《玉劍尊聞》.................42
(三)李清 《女世説》.................44
(四)張岱 《快園道古》.................45
(五)吳肅公 《明語林》.................47
(六)李延昰 《南吳舊話錄》.................48
(七)王晫《今世説》.................50
第六節.研究步驟.................52
第二章.明清之際世説體之流變 – 以寫作目的、體例與門類為中心.................57
第一節.寫作目的探析.................57
第二節.體例的沿承與變化.................66
第三節.門類的變化.................71
(一)承襲《世説新語》的門類.................73
(二)新增門類.................74
(三)刪減的門類.................80
(四)各書條文數量統計.................83
第三章.明清之際世説體内容探索(一): 「德行」對德量、忠孝、廉儉內涵的繼承與轉化.................89
第一節.《世説新語》的〈德行〉及其他相關門類所反映的人物品行.................90
(一)渾然天成的德量.................90
(二)出乎天性的孝行.................92
(三)孝先於忠的觀念的反映.................94
(四)清廉與儉嗇的人物性行.................96
第二節.《玉光劍氣集•德量》所反映後天養成的德量.................97
(一)後天養成的德量.................97
(二)德量:具體的容人之量.................99
(三)〈德量〉:德行與雅量的混合體.................102
第三節.明清之際世説體中與「德行」相關門類中的孝行.................103
(一)發乎真心,侍奉父母.................104
(二)稍顯激烈,哀毀過禮.................106
(三)不孝之孝,奇節孝行.................108
第四節.明清之際世説體中與「德行」相關門類中的忠義行為.................114
(一)〈忠節〉與〈忠義〉:集中褒揚忠節義行.................114
(二)分散各門的忠義書寫.................121
(三)忠與孝的抉擇.................124
第五節.明清之際世説體中與「德行」相關門類中的廉與儉.................126
(一)明清之際世説體反映的「不廉」現象.................127
(二) 「廉」:拒絕賄賂、贈禮 .................129
(三) 致仕歸隱,兩袖清風.................134
(四)「儉」:節約儉素.................135
第四章.明清之際世説體内容探索(二): 「政事」與「棲逸」對仕隱心態的繼承與轉化.................143
第一節.《世説新語》反映的仕隱風姿.................143
(一)「居官無官官之事」的仕宦態度.................143
(二)拒絕出仕、隱逸避世.................146
第二節.明清之際世説體「政事」中的治世能臣.................149
(一)活用謀略.................151
(二)實質政績.................154
(三)眼光高遠.................157
(四)軍事能力.................158
第三節.明清之際世説體「政事」中官吏的人品操守.................160
(一)真心為官.................160
(二)禮敬賢人.................163
(三)清正嚴明.................164
(四)感化百姓.................166
第四節.明清之際世説體「棲逸」中風雅的隱逸生活.................168
(一)隱逸避世的人物類型:致仕與不仕.................168
(二)隱居士人的生活情境:刻苦與風雅.................170
第五章.明清之際世説體内容探索(三): 「賢媛」傳統的繼承與轉化.................181
第一節.《世説新語》的〈賢媛〉傳統:主動的施教者.................182
(一)主動的施教者.................182
(二)女子的風神及氣度.................184
(三)夫妻關係.................185
第二節.《玉劍尊聞》、《明語林》、《今世説》對「賢媛」傳統的繼承.................185
(一)〈賢媛〉主要的女性形象:賢母教子.................186
(二)展現女性的風神.................188
(三)對《世説新語•賢媛》的擴展:烈女及才女.................188
(四)〈賢媛〉外的女性群像.................190
第三節.《南吳舊話錄》及《玉光劍氣集》對「賢」及「媛」的擴展.................193
(一)對《世説新語•賢媛》的承繼:〈閨彥〉的賢母形象.................195
(二)對《世説新語•賢媛》的擴展:〈閨彥〉及〈列女〉中的才女.................196
(三)「媛」的擴展:跨越閨秀階層的節婦烈女.................199
(四)「賢」的擴展:「不賢」的〈閨彥〉及〈列女〉.................204
第四節.《女世説》中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形象.................208
(一)文才與學問.................208
(二)遠見與識人的眼光.................210
(三)參與戰事,保家衛國.................212
(四)節烈義行.................213
(五)傳統的婦女德行.................215
第五節.突破以性別劃分門類的處理: 《快園道古》中與男性並駕齊驅的女性.................217
(一)跨越性別與身份的限制.................217
(二)進入〈言語部〉的賢母:關注角度的轉變.................220
(三)女性的機變:為男性化解危機.................221
第六章. 結論.................223
第一節.研究成果.................223
(一)體例上對《世説新語》的繼承與創造.................223
(二)思想內涵上對《世説新語》的繼承與轉化.................224
第二節.明清之際世説體的時代性及其局限.................228
(一)對《世説新語》的轉化與時代性的關聯.................228
(二)採用世説體「存史」的局限.................232
參考書目.................237
附錄一:其他論著中採納過的世説體書目.................247
附錄二:明清世説體門類一覽表.................251
附錄三:明清世説體條文數量統計.................26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明清之際世說體對《世說新語》的繼承與轉化zh_TW
dc.title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itation of Shi Shuo Xin Yu during Ming-Qing Transi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康韻梅(Yun-Mei Kang),鄭幸雅(Xing-Ya Zheng)
dc.subject.keyword明清之際,世說體,世說新語,明語林,玉劍尊聞,快園道古,今世說,zh_TW
dc.subject.keywordMing-Qing Transiion,Shi Shuo Imitations,Shi Shuo Xin Yu,Ming Yu Lin,Yu Jian Zun Wen,Kuai Yuan Dao Gu,Jin Shi Shuo,en
dc.relation.page265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3-07-1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3.6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